首頁>Club>
57
回覆列表
  • 1 # 東域狂生

    如果是涉世未深的年輕人或者學生,推薦劉墉的《你不可不知的人性》、《冷眼看人生》《我不是教你詐》系列,相對淺顯。以及魯迅先生的雜文系列,因為有些在學校學習過,所以先生的風格大家都瞭解一些,也比較容易理解。

    如果是有一定文學基礎,推薦老、莊、孔、孟及雜家的代表作,可以去書店挑選適合自己的註解版本,先秦百家對於政治、哲學、人性的融合有很深的理解。另外還有《二十四史》,其中的很多經典事件也顯露出古人的洞察力。

    如果只是想對日常生活中的人情世故有些瞭解,提高自己的情商,可以少看些現代電視劇。

    題外話,放鬆一下,推薦漫畫《一人之下》,人性刻畫的很好。

  • 2 # 1370霍斯任

    有句民間俗話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西遊記,看三國研究深刻了,用兵法和鬼計做人處事,會與社會格格不入,少就是年輕,看西遊入神,調皮搗蛋,胡作非為,當然這只是民間的傳說,培養人性,就要廣開知識面,並非某一部書是人生必讀物,從小學到高中階段,是人生性格定型的階段,這個階段是學校教書育人的最佳時期,家廷,學校擔負著千千萬萬個孩子的性格取向的任務,要正確引導,讓孩子們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並不是某一本書是人生指南。

  • 3 # 無意識成交創始蔣明紅

    洞察人性最關鍵點:先認識自己吧,90%的人搞反了,總想先去分析他人,其實對他人的評判正在“出賣”你自己……為什麼呢?

    你思考下你自己有沒有這樣的體驗?2分鐘之前對一件人事物的想法或看法是A,2分鐘之後就變成B了,你一定覺得好像真是這樣的,對不對?

    洞察人性最好的體驗,個人覺得:要跟人面對面的溝通是最有效果的,這樣你能透過對方的眼神、以及肢體語言告訴你想要的答案……

    書的作用是一個輔助的作用。為什麼這樣認為呢?“洞察人性”就是要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你所悟到的是對自己的感受以及對他人的感受,才能更好的“洞察人性”……

    你知道嗎?每個人的大腦有“8個”騙子,在此我先不回答是哪“8個”騙子?

    下面我分享一個原創真實案例:在2012年時,我在北京線下體驗課中讓學員們分組做一個遊戲,一個組有10-15人左右,大家都不認識,因為來自全國各地,先按順序每個人用1分鐘的時間介紹自己,這也是“破冰”最好的練習。在此過程中每個人已領到一張A4的紙,上面的內容有10幾個簡單問題需要填寫,也就是每個人邊聽他人的自我介紹,根據這個短暫認識的時間,每個人要回答以下的問題(現大概羅列幾個問題):

    1.你最喜歡的人【 】

    2.你最討厭的人【 】

    3.看起來最優雅的人【 】

    4.看起來最醜陋的人【 】

    5.離你最近的人【 】

    6.離你最遠的人【 】

    ……

    大家以為寫好之後上交給老師就完事瞭解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我叫每個人在小組公開自己的答案,我看每個人的面部表情反應是“忐忑不安”的——太難為情了吧?我說這是個遊戲呀,今天我們要“洞察人性”,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每個人很“無奈”只有公佈自己的答案了……尤其是說到“最討厭”或“最醜陋”這些負面問題時,有些人“吞吞吐吐”的猶豫30秒或更長時間才說出,而且是不情願被迫說出的……

    你知道每個人最後體驗到的是什麼嗎?也就是說出“最醜陋”或“最討厭”的到底是他人嗎?這個答案在挑戰正在閱讀的你……

    那就是——“最討厭”或“最醜陋”的其實是自己!你一定又好奇了?現在請你閉上眼睛,慢慢地回憶:假如是你來到北京這個現場,你對每個人都不認識,僅憑1分鐘就可以說“喜歡”、“討厭”還有感受到對方的“醜陋”嗎?這是不是你對人事物的評判?你所討厭的其實是你自己內心的“投射”……難道不是嗎?

    你對外屆的評判,跟他人無關……為什麼“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呢?這就是人性……這是不是對人性最好的洞察呢?

    人性的“多面性”每個人都有,所以市面上有很多“心理測試”,如“九型人格”,測試的準確率僅佔最多10%-30%左右。最準確的”洞察”或“讀懂”人性又是什麼呢?

    那就是“當下”對人事物所反映的那個狀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讀懂自己,才會讀懂他人……因而才能更好的洞察人性!

    還要記住最最重要的一點:“洞察人性”不用腦思維,所以要人與人之間的體驗!如果用邏輯思維來“洞察人性”,你可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得到的答案有可能“事與願違”哦……

    如果要推薦書單,估計你看一本書就會“打退堂鼓”……你一定心裡在想:怎麼蔣老師跟別的老師不一樣,甚至還有些“答非所問”?因為心理學的書如果不是心理專業科班出生,有些專業名詞,你有可能看不懂……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在前年推薦了一本李中瑩老師的《重塑心靈》給我陝西的一個弟子,2年後的今天,她還是跟以前在此沒什麼變化,於是我問她:你看了這本書嗎?她的回答跟我預設的答案一樣——看不懂……

    那是不是沒有辦法了呢?現在請你思考一個問題:你想學會“洞察人性”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 4 # 遇見784533

    這類書看的不太多,關於人性的話題,太深奧,太寬泛。還希望向大師們好好學習呢。但我記住了季羨林老師一句話,什麼是好人?好人就是,在先考慮自己的時候,也能想著考慮別人,這就是好人了。如果說書籍的話,除了《菜根譚》,其他的書籍,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劉墉的《我不是教你詐》,還有劉墉的其他書籍,和東域狂生的推薦的幾乎是一樣的。理由也一致。古代和國外的比較難以理解,時代在進步,國情也不一樣,所以,還是推薦劉墉比較適合。謝謝邀請。

  • 5 # 孩子的避風港

    推薦一本書,卡希爾的《人論》。

    推薦這本書不是來回答這個問題,而是來否定這個命題或轉移這個命題,把這個命題轉化為為:我們如何洞察人性?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德爾菲神廟上鑲刻著“認識你自己”幾個大字,可以說是哲學上對人類發出的最高聲音。可是“人”的問題到至今依然是個迷,人性的問題還是當代人類面前的一個嚴俊課題。我們感覺最熟悉的東西恰恰成為了我們最陌生和最難認識的,我是誰?人是什麼?人性如何洞察?人生的意義如何?

    卡希爾認為,人並沒有與生具來的抽象本質,也不具有恆古不變的永恆人性,其本質只存在於人不斷創造文化產品的辛勤的工作過程中,人只有在不斷創造文化產品的過程中才能變成真正意義上的人,才能獲得嚴格意義上人的自由。從卡西爾的觀點我們不難看出,像類似:人是什麼?人性是什麼?人的意義是什麼?的問題,並不是一個有規律,有邏輯,有意義的客觀存在。不可能用一種數學或物理的方式給與一個理性的回答,也不可能在教科書裡找到什麼答案。

    德國有一個叫維特根斯坦的哲學家是研究語言哲學的,他的哲學主要研究的是語言。他想揭示當人們交流時,表達自己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他主張人的哲學本質就是語言,語言是人類思想的表達和整個文明基礎。人性也只能在語言中體現和洞察。

    我們再來看看馬克思的論點。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勞動,勞動創造了人。這是不是也意味著人性的問題也只有在人們的勞作,勞動創造中體現和洞察。

    無論是卡西爾的“人是符號動物”還是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本質是語言”,到馬克思的“人的本質是勞動”,都說明一個問題:不可能有什麼教科書能真正的揭示人性,並指導人們去洞察人性。人性只能在人們的勞作中,創造中,交流中認識和洞察。

  • 6 # 學渣

    《烏合之眾》:群眾心理,奴役群眾必讀的書。

    《賭客信條》:基於心理學,但嚴格來說屬於行為經濟學,收穫很大。

    《奸的好人》:偏向於NLP,和烏合之眾的區別是,這本書是針對個人的。

    多了一本《荀子》 心理 → 行為。

    我是實用主義者,傳統的心理學太過沉長複雜,所以更偏向於應用層面。

    推薦幾個大類:NLP 、行為經濟學、行為心理學。

  • 7 # 大樸國學

    智慧的人洞察人性,洞察人性的六大關鍵

    前幾天的那篇:成大事的人,早就對人性沒有多少期待

    很多朋友看了以後找我交流,說了很多他們因為對人性中的善有過大的期待,導致吃了很多虧。

    人性就是,有時候對自己喜愛的東西趨之若鶩,甚至飛蛾撲火也在所不惜;對自己憎惡的東西,聽到有頭皮發麻,情緒失控,甚至是唯恐避之而不及;還有些時候,我們對一些東西又愛又恨,想去了解,又害怕去了解,在貪婪和恐懼中,左右搖擺,無所適從。

    我們對於人性,基本就是這樣,既想去了解人性,又怕看到人性的真實。

    對於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爭論了幾千年,很難形成定論。從學術的角度來講,這種爭論,很有價值,這樣會讓我們更全面、更深刻的認知人性。

    但是,從生活的角度而言,選擇堅定的站在某一方,卻不是那麼明智的行為。

    人性中,當然有善,有美好,這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人性中,當然也有惡,更有幽暗,這就是人性的複雜之處,也是我們的先祖們在洪水猛獸的時期,留給我們的DNA。

    人類社會,不變的主題就是一直在變,但是,人性卻從未改變。

    今天就借這個機會,我們系統性的來聊聊人性吧,聊聊如何洞察人性。

    我們一般說到人性的時候,最常用的就是洞察這個詞,漢字有意思的地方就在這裡,用的字詞本身已經很清晰的描述了問題,甚至,已經給出了答案,只是我們現在對一些詞的用法,完全偏離了本意,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用法,還有一些我們習以為常後,對他的深刻的本意已經忽略掉了。

    洞察,山洞本身的特徵就是幽暗曲折,不易瞭解的;而在幽暗中能夠看清周邊已屬不易,更難看到全貌,所以洞察人性本身,就著實不易。

    我一直說,《管子》就是2700年來中國第一人性寶典,我喜歡讀《管子》就是因為他對人性認識的透徹,還有就是對人性的寬容。

    人性既有善的方面,追求美好,也有惡的方面,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犧牲別人,更有幽暗的方面,說不清道不明,根本沒法用善惡來判定。

    建議大家,不管做什麼重大決策,對人性因素的考量,必須放在第一位,而且是最為重要的位置,而不是相信人性都是善,也不要寄期望於人性都是善,更不能高估人與人自己的關係,你選擇相信友好、堅固關係的時候,這其實就成了最大的漏洞。

    我們先來看《管子》中的一段內容:

    《管子·侈糜》:

    衣食之於人也,不可以一日違也,親戚可以時大也。是故聖人萬民艱處而立焉。人死則易雲,生則難合也。故一為賞,再為常,三為固然。其小行之則俗也,久之則禮義。故無使下當上必行之,然後移。

    這一段裡說了兩個很重要的人性洞察。

    第一個就是衣食這些東西人每天都離不開,而父母卻總有離開我們的那一天。這裡的親戚指的是父母,這句裡的時大,應該是時失,失去的失。中國人講死者為大,我們可能都有這種經驗,一些朋友在世的時候,可能矛盾重重,衝突很多,但是人一旦走了,反而會感覺親近起來了,而且想想那些矛盾反而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為什麼說這是深刻的人性洞察呢?這是因為後邊這一句講出了這一原理的應用。

    第二個就是,比如獎賞或者說是獎勵,第一次激勵的效果很好,而第二次獎勵就會覺得是常規了,而第三次同樣的獎勵,被獎勵者就會覺得是理所當然的。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獎勵的激勵效應越來越差,而且被當成了正常收入的一部分。

    那這裡管子的建議是什麼呢?一次獎勵以後,就要換成別的獎勵方式。也就是要變著花樣的獎勵,而不是隻發獎金。

    人性中最根本性的特徵之一就是趨利避害,這是人性的基礎和探討和人有關的所有問題的前提。

    如果我們忘掉這個前提,或者說忽視了這個前提,最終我們可能總是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我們經常說,你看過了世間所有的惡,還能選擇善意,恭喜你,你已經成為了一個有智慧的好人。

    我真的有幾位這樣的朋友,能夠認識他們,真的是我的榮幸。

    我們其實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別人的一點舉動,我們就草木皆兵,然後以自我保護的名義進行反擊,因為感覺別人讓自己失去了安全感,然後互相的對抗,最終導致了不可收拾。這裡的根源就在於避害。很多歷史的大事件,其實都是因為這種誤會引發的。

    《管子·禁藏》:

    夫凡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凡人之情,得所欲則樂,逢所惡則憂,此貴賤之所同有也。

    翻譯一下:凡人之常情,見利沒有不追求的,見害沒有不想躲避的。凡人之常情,慾望得到滿足就歡樂,碰到自己厭惡的東西就憂慮,這些不管是社會地位、財富水平等等因素都區隔不了的,都一樣。

    我有一個經驗:如果我們到一件事情的緊要關頭,需要動用我們最真誠的善意去揣度別人的時候,而且只有這種情況,我們才能獲得我們想要的,這個時候,人性基本永遠都會讓你失望。

    那我們應該如何系統的洞察人性呢?

    我們來看一段《人物誌》的內容,也就是洞察人性的六大關鍵之處。

    《人物誌·八觀》

    杼其所欲則喜,不杼其所欲則怨,以自代歷則惡,以謙損下之則悅,犯其所乏則婟,以惡犯婟則妒;此人性之六機也。

    劉卲所說的人性的六機:喜、怨、惡、悅、婟、妒。

    這六機,就是人性的六大樞紐,就如岔路,不同的選擇最終都將導致人生的不同走向。劉卲的《人物誌》主要是用來觀人、察人,是向外看,其實,首先應該做的,是拿這把尺子量量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有切己的體會,運用起來才更能融會貫通。

    洞察人性的第一大關鍵:杼其所欲則喜

    夫人情莫不欲遂其志,故:烈士樂奮力之功,善士樂督政之訓,能士樂治亂之事,術士樂計策之謀,辨士樂陵訊之辭,貪者樂貨財之積,幸者樂權勢之尤。

    苟贊其志,則莫不欣然,是所謂杼其所欲則喜也。

    字面的意思不是太難理解,就不逐字逐句的翻譯了。

    其實,任何人都想自己能夠志得意滿,能夠心想事成,發揮自己的特長。

    老話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是,如意的時候也要時刻警醒,因為志得意滿的時候,可能就是你走下坡路的開始,謙受益、滿招損。

    洞察人性的第二大關鍵:不杼其能則怨

    若不杼其所能,則不獲其志,不獲其志則戚。是故:功力不建則烈士奮,德行不訓則正人哀哀,政亂不治則能者嘆嘆,敵能未弭則術人思思,貨財不積則貪者憂憂,權勢不尤則幸者悲。

    這一條和上一條正好相對。其實,真正考驗人的時候是不得志的時候,是自暴自棄,還是在逆境中潛心修行,不斷成長,那都是自己的選擇。到處發牢騷,可能是絕大多數人不如意的時候的常態。抱怨能夠解決什麼問題呢?向同事抱怨,能夠獲取同情,還是能夠得到幫助?向領導抱怨,是能得到賞識?還是更不被重用?

    接受現狀,或者說的大一點,接受命運的安排,才是幸福的開始。

    人的精力才是人最大的資源。把精力浪費在抱怨上,得不償失。把精力用於潛心修行、提高自己的能力上,我想你走出低谷的速度會超乎你的想象。

    洞察人性的第三大關鍵:自伐歷之則惡

    人情莫不欲處前,故惡人之自伐。自伐,皆欲勝之類也。是故,自伐其善則莫不惡也。

    自伐,也就是自誇,一般情況下有兩種。一種是自我誇耀,到處對人說自己多了不起;另外一種是透過否定別人來自誇。這些其實只是在口頭上得了些便宜,而且是自以為得了便宜,其實,人同此心,情同此理,換個角度來看,我想,誰也不喜歡這樣的人。

    洞察人性的第四大關鍵:以謙下之則悅

    人情皆欲求勝,故悅人之謙;謙所以下之,下有推與之意。是故,人無賢愚,接之以謙,則無不色懌。

    戒驕戒躁,謙虛謹慎,是任何時候都必須時刻提醒自己的。我們說謙謙君子,君子之德在於謙下。當然,這個謙虛不是裝出來的,裝出來的那是虛偽。

    人有所長,必有所短。同樣,任何人身上都有他的優點,認識不到這一點,再謙虛都是虛偽。

    為什麼謙虛使人進步?就是因為只有謙下,只有虛其心,才能看到別人的優點,才能向別人學習,這樣,我們才能夠不斷進步。

    洞察人性的第五大關鍵:駮其所乏則婟

    人情皆欲掩其所短,見其所長。是故,人駮其所短,似若物冒之。

    被人揭短,絕大多數人都受不了。而且,有些人喜歡以揭別人的短處來表現自己,如果對方是君子還好,如果對方是小人,這樣做,只會給自己招災引禍。

    即使是再好的朋友,善意的提醒對方的短處,也要講究方式方法,要不也會產生心理的隔閡。聞過則喜的是聖人,如果能夠在身邊碰到這樣的朋友,千萬不要放過。但現實很殘酷,我們絕大多數人別說聖人了,君子的修養能達到的都微乎其微,別奢望對方是聖人君子。

    先能做到自省自己的短處,被人揭短或者無意揭短的時候,做不到聞過則喜,起碼也要時刻反省。

    洞察人性的第六大關鍵:以惡犯婟,則妒惡生

    人情陵上者也,陵犯其所惡,雖見憎未害也;若以長駮短,

    比上一種情況更可怕的,是拿自己的長處去批評別人的短處。佔盡嘴上便宜是最可怕的。別人可能當面奉承你兩句,但是內心裡,可能已經完全瞧不上你了。如果更是有心之人,加以利用,搬弄是非,這虧吃的會更大。

    凡此六機,其歸皆欲處上。是以君子接物,犯而不校,不校則無不敬下,所以避其害也。小人則不然,既不見機,而欲人之順己。以佯愛敬為見異,以偶邀會為輕;苟犯其機,則深以為怨。是故,觀其情機,而賢鄙之志,可得而知也。

    這一段總結是說:這六種情況,其實都是出於想超過別人的心理之上。所以,君子,即使被人冒犯也不計較,不計較這些,始終保持謙虛,也就能避害了。而小人則不同,不明白這些道理,反而想讓人順從自己,把別人虛情假意的吹捧當做是對自己的禮遇,把別人因偶遇的邀請看作是對自己的輕視,被人無意中觸犯了痛處,就懷恨在心,伺機報復。所以,透過觀察人的這幾種情況,基本就可以知道對方是君子還是小人。

    為什麼我說這六機更適合用來自省,而不是拿來去衡量別人?

    對於領導者而言,用人是用其所長,而不是用人所短,如果對人要求太高,則基本上無人可用。

    對於普通人而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如果對別人過分苛求,最後也基本就成了孤家寡人。

    人性六機,其實就是人生的六大轉機之處。

    用以自省,得意時切忌自滿、盛氣凌人;失意時,不怨、不妒,接受現實,安時處順,把精力用在潛心修行、提高能力上,自然可以迅速走出低谷。

    其實,說到底,洞察人性,首先應該做的就是敢於直面自己,然後推己及人。

    如果能夠洞察人性,我們就不會再糾結於人性的善惡,更不會對人性有過多的期待,其實,這就是對人性的寬容。同樣,只有能夠更深刻的洞察人性,我們才有可能讓人性變得更美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必須完成的工作,需在春節期間加班,如何才能使員工願意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