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秝盺童
-
2 # 陳明朗
思考傳統文化的同時,如果將自媒體文化一起比較就會更有意思。
以我拙見,傳統文化更像唐三藏,自媒體文化更像孫悟空,從意識形態來講,它們都是取經人,既是九九八十一難的經歷者,也是受益者;而從個體角度,我們又認為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存在,唐三藏是取經事業的基石,沒有基石,也就沒有取經這回事,而孫悟空更像是開拓者,沒有開拓者,取經的路也更加艱難。
回到傳統文化和自媒體文化上來,那就是自媒體文化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土壤和資源,同樣傳統文化也離不開自媒體文化的流量和創新,這兩者是互惠互利的。
你問到傳統文化會不會隨波逐流,我認為既不會,而且在未來可能還會變得尤其重要,曾經有很多經典文學如《追憶似水年華》《百年孤獨》《尤利西斯》都是存在的經典,我們可能不會開啟一本,但是一定不會假裝不見,它們就像萊特兄弟的飛機,一直存在那裡。
《甄嬛傳》的作者曾經說她受到最多的影響是《紅樓夢》,所以不能說傳統文化已經凋零,隨波逐流,只能說是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相比於現代文化和自媒體文化,我們更需要從傳統文化當中吸取精髓。
-
3 # 睛晴倩靚青情
從歷史上來看,傳統文化不會 “ 隨波逐流” 。中華傳統文化是先賢古聖感悟出的天道文明, 是一整套修身治國的經世學問。道德經 易經 儒家學問 是本土文化 後來與佛教相和 ,現在又與西方科技共存, 傳統文化也一直沒有消失改變 還有我們的中醫文化黃帝內經 都是古人已經總結完善的理論,而不是像西方現代醫學還在摸著石頭過河。
-
4 # 左行自媒體
要說文化它本身是一種社會現象,又是一種歷史現象,確切地說它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積澱的綜合產物。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既包括意識形態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語言文學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所以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生存理念、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思想意識,以及歷史、地理、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文學藝術等方面。
傳統文化是經過歷史的文明演化,透過不斷淘汰、精煉、彙集而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優秀文化,是民族歷史上能夠達成共識、並被絕大多數人而接受的價值觀念、思想觀念、意識觀念的總體表現,是歷史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
中華傳統文化是五千年曆史文明的積累和傳承,不是隨波逐流而來的各種雜七雜八。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偉大、最優秀的民族,自然也創造了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又是民族振興與發展的精神動力、文化底蘊,是建設先進文化的重要基礎。
2017年國務院做出重大國策:全面復興傳統文化。中宣部倡議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實現活起來、傳下去。
今天,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在世界上驕傲的自立於民族之林,除了有馬列主義的指導與一代代革命家的努力,這裡也有傳承、復興、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必然結果。
在世界已經成為地球村,各種文化互相交織滲透的背景下,是有一些不和諧的音符,但這也進一步證明了中華民族只有大力弘揚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並結合時代特點與時俱進,在發展中不斷加以創新、不斷豐富完善自身,才能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讓中華傳統文化不斷豐富、發展、壯大,才能不斷增強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承力,才能有力於我們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上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中華傳統文化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五千年的文明史證明,中華傳統文化有著非常強大而清晰的傳承力和發展方向,有著非常強大的影響力。它可以借鑑、吸取外來文化的精華,但從來未與其它文化或放任自身隨波逐流。如果中華傳統文化任意隨波逐流,那必然會帶進許多糟粕,那必將動搖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削弱中華民族發展的動力,將使中華民族陷入迷茫之地,其後果是非常可怕的。
只有不斷的傳承、創新、豐富中華傳統文化,我們的民族在發展壯大自己的過程中,才會更加有底氣,才能在面對各種文化的滲透和各種思潮的干擾時不去隨波逐流,才能讓我們的民族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站穩自己的腳跟,講好民族的故事,做好中國的事情。
所以說,傳統文化是傳承、是弘揚,是有動力、有方向、有系統、有目的的傳承與弘揚,不會隨波逐流。
-
5 # 曼特寧
文化永遠都是與時代相呼應,是與整體價值觀相呼應,更是與科技水平相呼應!
以文字為例,文字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東漢蔡倫發明紙張之前,能用於記錄文字的方式大抵上有在龜甲牛骨上刻寫,在金器(青銅器)或石板上鑿刻,在木板竹簡上書寫以及在絹帛上書寫這幾種。這幾種記錄文字的方式要麼材料獲取不易,那麼重量龐大不易搬運,要麼成本高昂。所以古人只能以儘量少的文字表達出盡可能多的內容。以今天隨便一部10萬字的網路短篇小說為例,就算是把殷墟所有出土的甲骨都用來寫這本書都不夠。如果是用竹簡來寫,得有至少上百平方米的書房來存放重達數千斤的竹簡,作者要是想翻閱、修改最初寫的幾段章節,搬運所消耗的體力不亞於在健身房鍛鍊幾個小時。用絹帛倒是輕省,但成本能讓千畝鍾粟之家傾家蕩產。基於這種前提,於是文言文就應時代而生。文言文作為一種適應性文體,就具有典型的時代性並與當時的科技水平相呼應。
文化還與成本相關!當下如果是親人生病,通知遠方的親人回來,隨便用打電話,發簡訊或者是發語音等方式都可以輕鬆的通知到需要通知的人,不管以那種方式,成本都極為低廉。但在電報剛開始普及那會,在北京透過有線電報發向上海送一個字的價格大概是銀毫一角,也就是十分之一個大洋,這幾乎是普通城市居民月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在這樣的成本背景下,比文言文更為精練的電報體也就運營而生。一共四個字的“母病速歸”就能把事情說清楚。
文化註定是要適應時代的,傳統文化也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當中,今天也會成為未來的傳統。所以尊重傳統文化不能故步自封,要有接受變化的準備與預期!
-
6 # 君發2019
本是後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經閣半卷書,坐井說天闊,大志戲功名,海斗量富禍,論到囊中羞澀時,怒指乾坤錯。本人淺見粗言,以博眾位看官一笑。本人認為,人類的文化就是隨著人類的進化,一同生根、發芽、繁衍……等等。接英國大師達爾文【進化論】的關點,人類從原始人逐漸進化到能說話,後來有了思想。慢慢的有了文字、有了文化,外國我不知道,我們中國人的文化,春秋時期是非常鼎盛和活躍的,著名的【道德經】、【詩經】、【孫子兵法】、【周易】……等等,這個時代它是我國文化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代,那個時代湧現出一大批天下聞名,流傳久遠的的人物,比如老子、墨子、孔子、孫子、鬼谷子……等等。後來隨著秦朝的建立,秦始皇為了鞏固他的政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實行了'焚書坑儒',在秦始皇的如此作為下,全國有好多讀書人被殺掉,除了孔夫子的儒家學問和書籍,其它的大多書籍都被毀掉了。秦始皇做的這件事在歷史上留傳了很廣,直道今天我們的教科書中仍然有這個事件。隨後在我國的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歷代君王他們在管理文化、思想上一直沿用秦朝的辦法,儒家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教化了老百姓,對朝廷統治和社會的繁榮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的全面實行也有副作用,它嚴重製約了人們的自由自在的想法,它使我們國家的科技漸漸落後於西方發達的國家,為此我們國家也受到了嚴重的教訓,尤其是清朝末年,各國列強紛紛侵略中國,使我們的國家飽受外國列強的欺負,英勇的中華兒女為了祖國民族的富強,他們前俯後繼,不怕流血犧牲,紛紛和各國列強展開了殊死的搏鬥,像近代英勇犧牲的英雄人物有孫中山、張作霖、李大釗、蔡和森……等等。後來在我們開國偉人毛主席的領導下,我們全國人民萬眾一心打敗了日本侵略者,趕跑了奴役中國人民的各國列強,中國人民在1949年終於站起來了。建國後我們國家的文化也發展的很好,湧現出一大批作家、歌曲家、各種文藝演員……等等。例如路遙大師寫的【平凡的世界】、豆豆老師寫的【遙遠的救世主】、【天幕紅塵】、金庸大師創作的小說更是雅俗共賞、風靡華夏,例如:【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等等,我國的四大名著曹雪芹大師寫的【紅樓夢】、羅貫中大師寫的【三國演義】、吳承恩大師寫的【西遊記】、施耐庵大師寫的【水滸傳】,不僅聞名華夏而且風靡全球。蒲松齡大師寫的【聊齋志異】不僅好多人愛看,還被有心人搬上了熒屏。一部電視劇【渴望】每當播出期間,可謂萬街空巷;一部電影【少林寺】,使全國的青少年頓生習武熱潮,著名作詞家田漢大師師為我們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填寫了歌詞,作曲家聶耳大師為我們國家的國歌普了曲。我是標準的70後,是聽著劉蘭芳大師播講的【岳飛傳】、【揚家將】,看著【霍元甲】、【十三妹】,拜讀者金庸大師的【天龍八部】……等等長大的。隨著年近半百,對世界越來越明白,我感覺我們生在中國是多麼的幸福,我們這兒吃得飽,穿的暖,住的舒服,孩子有學上,老人病了有醫院,老有所養,生活過的太平安樂。精神上隨著全國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我們躺在床上就能看到全國、全世界,我們的國家環境越來越優美,綠樹濃蔭、繁花似錦隨處可見,我們國家沒有戰亂,人民安居樂業,看看廣場上那些扭秧歌的老頭老太太,看看大街上那些步履匆匆的青年人,看看學校裡讀書朗朗的青少年們……等等,他們的臉上滿滿的是幸福的笑容。各位老鐵們,你們怎麼看?希望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教誨,鄙人再次多謝了
-
7 # 古城金地140787426
文字是一個單獨個體資訊。文化是單個資訊組合起來的連續資訊。
你把事物轉化成文字這就是文化。
文字怎樣變化排列組合的使用方法是文化的根,這是祖傳下來的——就是傳統文化。它是用一定規律模式的,不會隨波逐流。
文化像資訊化,數字化就是一個系統。
有文化,沒文化,是對文字的學習有沒有經歷,能不能把事物轉化成文字。原始人類沒有文字,所以就沒有文化,不能把事物轉化成文字。
小學生上學就是把事物轉化成文字化的開始,把山的實物轉化成文字,把日月星辰轉化成文字。
有的人沒有上過學,沒有被文字化過,用文字表達事物和自己內心思想的時候,表達不出來就容易發火,說粗話,特別是在和人有爭議的時候。
修養不代表文化,修養是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改進扶植修改。
每個人受到的教育不同文化水平也不同。主攻的方向也不同,也許他主攻的是別人不知道的專案。隔行如隔山,所以別人不能理解他的專業。
不同的文化注重於不同的特長,在某些領域精通,就是某種文化水平就高。有文化不是全面的掌握各方面的知識,不一定對每一行都精通。在這一行有文化,到了別的專業就不一定有文化了。就像一個醫生給人看病他有文化,但是給機器看病就無能為力了。同樣道理機械師給機器看病手到病除,給人看病就不行了,因為他們被文字化的專業事物不一樣,學習的方向掌握的文化不一樣。
他們相互之間的論文交流也會有這個現象,誰都看不懂誰。如果他們相互之間,一個聊病理,一個聊機械,他們誰也聽不懂誰在說什麼,因為在他們的腦海裡就沒有被對方的專長文字化過,他們都有文化,誰能說他們沒有文化。只是他們對事物用文字化資訊表達出來的東西不熟悉,在一方面文字化了,在另一方面沒有文字化。
文化就是文字應用變化的組合。文字象相片,文化就是把一個一個相片組合起來的影片。組合起來的文章就是一部電影故事。這就是文化。
好的文化能夠明確表達自己所要描述的事物,傳遞明確的資訊。讓人一看就明白。
有的人對文化本身就迷迷糊糊,不懂裝懂還要東拉西扯一些不相干的東西來拼湊,讓看的人一頭霧水。這是不好的文化。
中國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磨鍊,使用規律邏輯性很強,中國文字使用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字的前後順序不一樣意思就變了,結果就不一樣。
文化是用來傳遞資訊的。邏輯性不強傳遞的的資訊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中國的文化和農耕有很多淵源。一年四季種了收,收了種,反覆迴圈,年復一年,經久不變。所以,中國的文化是一種守舊的複製文化,守著古老的文字不變。自古至今都是在複製,一代一代的傳下來。
文字化就是學習文字變化運用,小學生上學就是文字化的開始。文字化的運用方法,就是自古傳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傳統組合變化的方法,這就是——傳統文化。
精神.物質.工藝.藝術.技能.風俗.習慣.服飾.城市風格.酒.茶......都要文字化叫文化,它們是事和物。它們被起的名字叫文化,要用文字表達出來。它們就是它們本身,酒就是一種液體起的名字,這個字叫酒就是被文字化了。精神也一樣。如果非要和文化硬拉在一起,那就要在後面加上文化兩個字,把這些事物用文字表達出來。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等,他們也要文字化,不加文字化他們該是什麼家還是什麼家。這些都是被文字化中的一個派系。中國文化不是哪一家的。少了哪一家中國文化的根還在。
考古時曾經挖出一種酒是綠色的液體,能說它是酒文化嗎?不能,它只是液體,它可以‘被’文化,酒才叫酒文化。它背後的故事也是酒文化。它是哪裡生產的,用的什麼材料,它賣給了誰,當時誰喝了,喝酒時猜不猜枚,有什麼規矩。這些才是文字加工過的酒文化。
文物沒有文字不代表文化 ,它只有某種特徵。把古代文物骨笛資訊用文字組織起來,只能證明當時的音樂藝術的程度。韻律達到了幾個音節的運用。玉石文物證明當時的雕刻和審美觀。青銅器如果沒有文字,也只能證明當時的冶金技術水平和鑄造工藝技術,就像原始人的石斧石碗石器一樣不是文化。發明不是文化,是技術改革創新。城市遺址是人類的生活痕跡,也需要文字化。根據那些痕跡證明了誰在那生活,他們的生活習慣是什麼?,生活來源是什麼?只能證明那裡有人生活的痕跡,它們必須要用文字化表達出來以後叫文化。
風俗習慣不等於文化,各國有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相同的風俗習慣,相同的風俗習慣不能說是文化相同。很多動物也有習慣但不能叫文化。要用文字化表達出來叫文化。
口口相傳是文化口頭上的傳遞。說話的人發出來聲音和文字,聽的人也在接收每一個文字。這種方式容易失真比如端午節,傳來傳去就不知道是誰的風俗習慣了。
其實端午節還早就是一個人們慶祝豐收的節日,按時間計算才能知道它產生的地方,哪個地方剛剛收割完,人們開始慶賀,應該就是這個地方的習俗。最好的方法是文字化,寫成文章記錄下來,這就是文化。
文化要深入淺出,淺顯易懂。不能神神秘秘,故弄玄虛,東拉西扯,顯示知道的很多。要能夠表達清楚你的思想,這就是好的文化。
中國文化有九千年文明,賈湖文字就是證據,那時的一二八等文字現在還在使用。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優點是:文字簡練表達清楚的象形文字。這樣的文字組合起來的文化表達能力強,文字像照片,把文字的照片組合起來就是電影影片,怎麼組合變化,這是祖傳方法。
世界上聯合國開會,同樣內容的演講稿,放在桌子上最薄的那份就是中國的。外國人都覺得很不可思議,中國文化太神奇了。
中國文化的組合排列前後順序,和別的國家文化也不一樣。主謂賓的用法也不一樣。姓名的順序也不一樣。表達方式也不一樣。這就是中國的文字化傳統使用方法。這就是根。
人的智慧進步就是人類文字的出現,用文字儲存資訊。
有了文字,人類脫離了動物世界成為了人。
沒有文字之前人和動物是平等的。
人和動物都是隻有一個腦袋,用腦袋記錄往事。
有了文字之後人比動物多出個腦袋,記錄的東西比動物多出很多倍,記錄經歷的一切事物思想經驗。
有了文字人的資訊傳遞成幾何形式成倍增長。而動物依然停留在原來的基礎上。
文字記錄了過去現在和將來。文字可以傳遞全世界人類的智慧,可以相互之間交流學習。
這就是人獨立於世界智慧的頂端的文字發明。
有了文字人類智慧開始迅速起步。
現在已經出現了電腦,它也許不屬於人類的大腦,有可能有一天取代人類的智慧。超越人類,統治世界。
人有了文字才有了文化,把經歷看到的事物轉化成文字就是文化。就是要文字化。
人看到的山水經歷的事情不可能用實物儲存起來。只有用轉化成文字的方法記錄下來,這就是文字化——就是文化。
可以說文字化就是它的定義。
中西方文化的使用方法不同,排列組合順序不一樣。主謂賓的使用方法不同。
就拿繪畫來說中西方也有區別。
東西方的繪畫就不是在一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中國的畫是水墨畫,這說明這個地方的原始人類鄰近水。
而西方的畫是油彩畫,這說明這個地方的原始人們接觸油類比較多。
油彩畫和水墨畫比,一個是西方文化比較細膩,精準,認真關注每一個微小變化。
從他們的油畫,就可以觀察到,他們認真的做事態度和一絲不苟。
他們發明的油畫不會滲透可以隨時反覆修改。他們的油畫可以描繪出很小的細節。
而中國的畫是水墨畫,滲透性比較強,大局可控,細節無法控制,染紙後隨其自由發展,無法修改,必須要胸有成竹一氣呵成。
中國畫注重雲裡霧裡,朦朦朧朧,隱隱約約,含含糊糊,似是而非。看的人也只有難得糊塗了。就像有的人說話,說一半留一半,讓你去悟另一半,怎樣理解都可以,由你自己發揮。如果是領導說的話,就是害怕但責任。
西方的油畫可以畫出來一樣的作品,因為他可以修改。
中國畫就無法畫出來一樣的畫,水在紙上滲透細節無法控制,所以無法修改,畫不出一樣的畫。
生活中也是和這些一樣,西方注意細節,精準認真。他們的法律條文能針對很多小事,強求對等平衡。中國的是不計較小節,得過且過,一團和氣,和為貴。
-
8 # 臧諾的視界
針對“傳統文化是否會隨波逐流”這個問題,我個人的理解是這樣的:
任何傳統文化,隨著被後世繼承和發揚,一般都會根據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科技等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我們來舉幾個例子。
拿青花瓷來說,自從元末產生以後,歷經明代和清代的發展,青花瓷也發生了改變,從元末進口的青花料變為了國產的品種,顏色髮色也做出了相應的改變,同時,燒造工藝、器型等,也迎合了新的社會需求。
流傳千年的石雕和玉雕工藝也如此,從傳統的雕刻和打磨工藝來說,從原古時期的粗放型加工手法(低生產力和簡易加工工具)向著現代化的加工方式而轉變。現代的玉雕加工,繼承了傳統的雕刻手法,但卻融合了現代化的加工工具,例如水鑽,電鑽及機械拋光等手段和工藝。
以上示例說明,傳統文化貴在其精髓,但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不會一成不變。隨著社會和文明化程序的演變,傳統文化的發展也會與時俱進,與當今社會的價值取向相融合。
回覆列表
華夏傳統文化,於內,國人不重而式微,於外,文化交融而侵吞。長此,危矣!
對現狀悲痛之餘,也深感機遇和挑戰並重,一面是 絕大多數年輕群體 遺忘、拋棄 甚至是唾棄 傳統文化;另一面是 傳播手段等科技的發展(古代哪有我們現在網際網路的傳播條件,每個中國人 都應有接觸、學習、傳承、發展 傳統文化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