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派熊2
-
2 # 寫歌人代伐鍾
華人為錢財的獲得總結了若干的經驗:比如,“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又比如,“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再比如,“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蝦,蝦蝦吃泥巴”……於是乎,銅臭非但不臭,還變成了世上最令人著迷的香味,讓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後繼,奮起直追,真乃吃了豬肝想豬心,得了白銀想黃金,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心不足吃月亮。
但是,追“腥”族們忘記了一條樸素的真理:人不可以把金錢帶進墳墓,但金錢卻可以把人帶進墳墓。總想吃別人的香腸,往往失掉自己的火腿。錢可以幫窮人解決問題,也可以幫富人制造問題。窮日子難過的是肚皮,富日子難過的是心情。錢財是一柄雙刃劍,既可以讓人花天酒地、窮奢極欲,也可以使人坐臥不寧、寢食難安。古人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有心向善的君子,是不會鑽進錢眼而無法自拔的。先賢們告誡後人:寧可做窮人,不可做壞人;寧可窮而有志,不可富而失節。對於一個不願給金錢當奴隸的有“志”之士來說,他理所應當選擇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他理所應當做到凍死不烤燈前火,餓死不舔貓剩食。
-
3 # 看歷史的訴說
雖然說錢乃身外之物,但沒錢卻寸步難行,絕大多數人都在拼命掙錢。那怎樣看待錢這個東西呢?有錢的人說,不要太看重錢,要多說貢獻。窮人說,沒錢我怎麼辦啊,明天就要交房租了,我去哪兒弄錢啊,今晚的飯錢還沒有著落呢。可見的不一樣的人就有不一樣的金錢觀。
依我看,一個健康的人,要努力體現自己價值,把自己的價值變現成金錢。怎樣把自己的價值變現成金錢,就看你的頭腦和能力了。有的蘊藏的價值很高,有的人蘊藏的價值很低,所以你要了解自己價值是多少。自己價值低,就別做價值高的夢,好好把持現狀,別讓其降低就行了。
能力有限,創造價值就低,變現的金錢就少,那麼我們就不要和別人攀比,樂觀面對現實。心態好了,面對現實,處處都是Sunny明媚。
-
4 # 思考者J
承邀。
以前真沒想過對錢還有個什麼“觀”,早先在農村生活那會兒,沒錢是常有的事,誰家都差不多,沒錢不要緊,缸裡有米麵、地頭有蔬果,手頭緊一緊,日子照樣過。成了城裡人感覺不一樣了,抬腳動步、喝水吃飯、燒火用電、有病住院等等,沒錢就別說什麼生活了,簡直沒法活著。我才深深感到錢有多重要,真應了那句話: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常有人說現在是“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們一門心思去掙錢。我說這與時代沒關係,原因也簡單:錢是生活的主要資源,追求好的生活是人的本能,這從古到今是一樣的。有能力有本事的人追到了很多的錢,日子過得滋潤,這是好事;沒能力沒本事的人也不要有什麼想法,要麼學本事也去掙,要麼認了吧。
錢雖然是好東西,也不要把錢看的太重了,弄不好也會帶來苦惱甚至麻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是光說不練的,無道取財者如走私犯毒、偷盜搶劫、貪汙腐敗等,其身陷囹圄、命喪黃泉的不記其數。還有一些“捨命不捨財”的人,命都沒了要錢何用?如何用錢也有大不同。用好了事業發達,生活富足,家庭和睦,子女有靠;用在歪門邪道上錢就是個“禍害”了。這裡一定要記著:錢是為人服務的,人是錢的主人,不是錢的奴隸。
我就是這麼個看法,不需要修正什麼。對月收入在全華人均二千多塊中的一員,過個常人的日子也是可以了。不要攀比、擺好位置、放平心態、安安穩穩的花自己的錢,過好自己的日子。對於確實要修正觀念的人,看看我上面說的,是不是有些道理呢?
-
5 # 冷藏幻想
要擱以前我肯定說,視金錢如糞土,金錢只是工具不是目的,但現在我不這麼想了。今天這個時代已經變成沒錢寸步難行,倒不說非得擁有多少多少資產,但是如果所擁有的金錢是掙扎在生存線的,那沒錢的話,也談不上尊嚴和自由,過不上體面的生活。在這個處境下,金錢就是安全感的來源。
房子太貴,體面的生活太貴,給孩子好的教育太貴,好的醫療保健、女人美容,全都要很多錢。就只是去理髮店換個造型,沒一千塊不敢進去。
以前我總覺得人可以白手起家,什麼也沒有隻要還有體力、還有智慧、還有勤勞,可以奮鬥,從無到有。今天不行,想找個像樣的工作,得先學門技能,沒有萬把塊的學費都拿不下來,似乎想掙錢就得先花錢。騙子、坑,還那麼多。
很多年輕人一大早就得擠地鐵,兩小時花在路上,遲到還要當月獎金扣光,朝九晚五雙休都是很不錯的工作了,很多是朝八晚八,月休四天。為了謀生,過的這種日子,感覺特屈辱。工資僅夠餬口,這不叫賺錢,這叫換錢,拿命換錢。想擺脫這種生活,還就真得指望攢一些錢,換一種活法。
只有自己的時候體會還不深,一有孩子馬上對錢的重視上升一個臺階,當一個人每天早出晚歸,長期睡眠不足,上著超長時間的班,天天聽如何情商高,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各種忠告,處處壓抑自己,這時候你問他生活中最大的問題是啥,就是缺錢。
-
6 # 雨絲文化空間
我認為,對於金錢、物質,始終要把它們放在“生活需要”的檔次上,也就是說,它們為生活而存在,卻永遠滿足不了精神需求。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生命需要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級: 第一,生理需要,就是為保全生命與種族繁衍而必須的那些東西,包括水、空氣、食物等等,還包括性的需要。第二,安全需要 ,就是在獲得安全感的那些保障,比如房屋、對食物的貯存等。第三,歸屬感,就是人必須歸屬於某一族群、社團、組織,這已經是一種心理精神需求了。第四,尊重需要,人內心都有得到他人尊重的渴望, 所以,他會去做一個自尊自愛、自強不息並竭力“發光發熱”以照亮或溫暖他人的人。第五,自我實現的需要,就是使自己內在的光華、才情、潛力得到充分發展,自我價值得到充分展示,建樹一種自感無悔、沒有遺憾的人生。
以上五個層級,是自下而上的生命需要,一般來講,最低的必須首先滿足,然後產生高一級需求,直到最高的精神需求的滿足。
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必然是人的價值得到最大實現的社會。人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要以後,精神需求也能得到滿足,有尊嚴,有自信,有自我的光彩。
所以,金錢、物質,說到底只是在人的生命需要中比較基本的層級上。人只有在沒有安全感的狀態下,才會對它們念念不忘。但是,金錢和物質的豐富,卻不能帶來精神的滿足,人如果不及時提升個人精神境界,追求精神的充實,追逐金錢的慾望滿足以後, 可能會感到精神空虛,人生無趣,甚至產生幻滅感。
所以我覺得,金錢對於我們改善生活條件雖然很重要,卻不能把它當做人生的目標,如果那樣 ,就是古人說的“心為物役”了。真正的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是物質為基礎、精神為旨歸的,而且精神追求的比重要大一點。讀者君,不知您認同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念,自己的活法,文明就是承認他人的權利,尊重他人的活法,所以,觀點不同的話,還請包容。
回覆列表
我覺得人要弄清楚三個觀念,才可以跟錢好好相處。
第一, 就是我們現在的賺錢模式是沒辦法成為馬雲,不要說馬雲,連有錢一點的人,我們也沒資格,但我們要甘心這一點(這點一般人是很難做到的),我們只思考怎樣運用現有的錢。但這不代表我們明天沒有辦法變成馬雲,當你明天有辦法變成馬,就好好去賺錢,而能運用的錢就更多。
第二, 我們要將物品分類,這樣使我們清楚,我們的錢應花在甚麼地方,又不花在甚麼地方。有些東西我們一定要買的,例如衛生紙,或手機,那我們還猶豫花不花嗎?如果我們仍猶豫,就將金錢的價值捧到上天一樣高。對於我們一定要用的東西,我們知道一定要買,一定會花錢,我們可能找一些有打折的店而已。但對於我們不是需要的東西,根本不需要買。
第三, 我們要清楚某些感覺是我們想要,另一些感覺我們不需要。例如去A超巿,地方又大,環境又好,又有音樂,買一個罐頭要十元,另一個超巿,又嘈又吵,但同樣的罐頭只要五元,我們就會問自己:我是否需要這種附加價值。又例如在超市中,蘋果沒有打折,但梨有折,我們就要問自己:我是否需要這種喜歡甚麼便買甚麼的自由?如果我們沒所謂的,為何要買蘋果而不買梨?至於要有一擲千金,花得氣派的虛榮,我們更加覺得沒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