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教苑雜談

    特崗鄉村英語教師莫方文(左一)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界水小學三年級教室外等待上課,孩子們好奇地從視窗觀察這位新老師,這將是他們的第一堂英語課

    “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這些表述,讓長期關注農村教育發展的任春榮有些激動。

    她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副研究員,曾隨支邊的父母在農村長大,並在農村接受教育。她經歷過鄉村教育的輝煌,也親眼看到農村的教師和學生“流失”嚴重,鄉村教育遭遇困境。

    近幾年,令任春榮欣慰的是,國家不斷加大對鄉村教育的投入,除著力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之外,還透過一系列鄉村教師培訓計劃和專案,提升鄉村教師的整體素質水平。

    同時,網際網路發展所帶來的新技術和新模式,也在攪動鄉村教育日漸沉寂的池水。她發現,一些地方的鄉村學校正在嘗試利用網際網路進行網路直播教學,引入優質的教育資源,也盤活鄉村的自有資源,激發鄉村教育的活力。

    “在網際網路技術真正發揮作用之後,鄉村教育變了。”任春榮告訴《瞭望東方週刊》。

    南京師範大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樂天在接受《瞭望東方週刊》採訪時坦言:“對於鄉村教育來說,網際網路技術的運用為其發展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遇。”

    不足10人的鄉村教學點3.39萬個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城。隨著人口的持續外遷,農村生源不斷減少。

    而由於農民經濟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條件的改善,他們又在為子女尋求更好的教育資源,越來越多人將孩子送到城鎮學校讀書,出現了“農村送鎮裡,鎮裡送縣裡,縣裡送市裡”的趨勢。

    2017年9月,教育部在對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8510號建議的答覆中指出:2016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在城鎮就讀的比例達到75.01%,超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近18個百分點。

    大量學生向城鎮流動,適齡兒童不斷減少,必然帶來鄉村小規模(一般指學生人數在100人以下)學校的增加。

    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釋出的《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6》中的資料顯示:2015年,全國鄉村100名學生以下的小規模學校的數量超過11萬所,其中不足10人的鄉村教學點達3.39萬個。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王雄認為,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是客觀存在的,城鄉教育亦是如此。

    “受農村經濟發展程度的制約,鄉村學校本來就存在底子薄、基礎弱的問題。”他在接受《瞭望東方週刊》採訪時稱。

    而鄉村學校人員的流失,必然導致生均成本增加。很多鄉村學校辦學條件差,基礎設定、教學裝置配置不到位成為常態。

    更嚴重的是,農村的環境難以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要實現優秀教師從城市逆向流往農村十分困難。”任春榮說。

    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鄔志輝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披露,目前81.3%的城市教師有機會參加市級以上的培訓,但農村教師的比例只有62.23%。

    長此以往,教師的整體素質水平與城市教師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我們在義務教育均衡督導中發現,城鄉教師學歷水平的合格率相當,但高學歷者的絕對數和在總數中的佔比情況,農村要遠遠低於城市。”任春榮稱。

    張樂天認為,城鄉之間教師素質的不平衡,必然會導致課程質量的不平衡,進而造成城鄉教育之間出現難以彌合的差距。

    “改薄”改得怎麼樣

    為了改變城鄉教育差距過大的狀況,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著力改善農村中小學的辦學條件。

    2012年,根據《教育規劃綱要》的部署,教育部啟動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專案,實施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初中工程等專案,縮小中西部地區城鄉、區域間義務教育學校建設的差距。

    2013年,教育部啟動實施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以下簡稱“全面改薄”)工作,對義務教育薄弱學校進行改造。

    2017年9月,教育部對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8510號建議的答覆顯示:2014~2017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專項資金1336億元,帶動地方投入2500多億元,用於全面改薄工程。

    此外,2015年12月,時任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在全面改薄工作交流會上指出,當年中央投入330億元,帶動地方累計投入1135億元資金推進全面改薄工程。全國共新建、改擴建校舍5166萬平方米,集中採購教學儀器裝置280多億元。

    同時,財政部的公開資料顯示:按照2017年中央財政對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預算,中央財政補助資金中的82%用於保障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

    改善辦學條件成為國家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方面。

    任春榮在平時督導評估工作中觀察到,近幾年國家透過一系列的專案工程,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極大地改善了農村中小學的辦學條件,“即便是在西部偏遠的農村地區,大部分中小學都能看到嶄新的書桌、校舍和先進的資訊化教學裝置。”

    農村教師的“國家計劃”

    教育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教師素質的提升。

    為此,國家先後啟動實施“國培計劃”“鄉村教師支援計劃”“特崗計劃”“免費師範生”等一系列針對鄉村教師的培訓和招聘專案,加強對農村原有教師培訓,並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學校任教。這一系列計劃提升了農村教師的學歷水平,也為鄉村教育注入了新鮮活力。

    2010年6月,教育部、財政部下發關於實施“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的通知,啟動中小學教師培訓的“國家計劃”,被業內稱為“國培計劃”。這一計劃中的“中西部農村骨幹教師培訓專案”便是專門針對中西部地區的農村教師而開展。該專案的具體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2010年中央財政安排5億元專項資金,支援啟動實施“中西部專案”。

    2015年起,“國培計劃”開始集中支援中西部鄉村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的培訓。來自河南省濮陽市的鄉村教師王佳路便是得益於此,參加了2016年的“國培計劃”。僅河南省和他同期的就有150多名鄉村幼兒教師。

    在參加“國培計劃”前,王佳路曾經任教過的鄉村小學被整改成為了一所公辦幼兒園,他也就跟著從小學轉崗到了幼兒園,從一位小學校長變成了幼兒園園長。

    他告訴《瞭望東方週刊》,儘管之前已經做了10年的小學校長,但是轉崗後,面對一群更小的娃娃卻不知道工作該從哪裡下手了,“愁得很”。但在15天的培訓中,他茅塞頓開,於其間做出了幼兒園的整改方案。

    教育部2017年9月公佈的資料顯示:“國培計劃”實施以來,中西部地區380餘萬名鄉村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因此享受到了“國家級”的專業化培訓。

    在加大鄉村教師培訓力度的同時,教育部還積極拓展鄉村教師的補充渠道。

    2006年,教育部等多部委聯合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以下簡稱“特崗計劃”),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從事農村教育工作。教育部公開資料顯示:該計劃實施10多年來,累計招聘59萬餘名特崗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

    2007年,國家又推出了“免費師範生”政策,即入學前與學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簽訂協議,承諾畢業後從事中小學教育十年以上的師範生,則四年在校學習期間免繳學費、住宿費,領取生活費補助。而到城鎮學校工作的免費師範畢業生,應先到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任教服務二年。該政策推出後,每年都有近4萬名師範生和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地區中小學任教。

    破解“下不去、留不住”難題的新可能

    儘管國家為鄉村基礎教育投入了巨大的政策及財政支援,但並未徹底扭轉農村中小學所面臨的不利局面,其中最大的問題當屬鄉村教師的整體素質仍待提高。

    “目前還沒有免費師範生到我們這裡教學,而特崗教師服務期滿之後一般都會考到城裡。”在鄉村學校工作了31年的邵錦堂對此深感無奈。

    “優秀人才下不去,下去了留不住”,成為農村義務教育發展面臨的窘境。

    而近些年網際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令透過技術解決人“下不去、留不住”的問題成為一種可能。

    “網際網路技術改變了人們獲取知識和資訊的方式,也改變了農村社會與外界連線的方式,一定能夠為鄉村教育帶來新的變化。”任春榮相信。

    2012年以來大力推進的教育資訊化,也在彌補城鄉差距方面顯示出了其優越性。

    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在2017年12月召開的第二屆“網際網路+教育”峰會上指出:2012年以來,國家透過網際網路教學,解決了400多萬邊遠貧困地區教學點因師資短缺而開不出課的問題。他指出,新時代的教育資訊化必須轉換升級,需要推出教育資訊化2.0的行動計劃。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傑夫告訴《瞭望東方週刊》,之前資訊科技作為影響教育發展和改革的“變數”被放入教育體系,而2.0的行動計劃將推動這一“變數”發揮其促進教育公平、引發教育革命的作用。

    如何讓資訊科技成長為推動教育改革的力量,成為教育資訊化2.0行動計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張樂天相信,資訊科技可能會成為一種改變鄉村教育的力量。但這種力量究竟會如何發揮作用、發揮怎樣的作用,還須進行更多的探索。

    “想要讓資訊科技發揮作用,必須提升一線教育工作者的資訊素養,並在此基礎上解放思想,轉變教育思想和理念。國家層面還是需要進一步深化教育機制體制改革,為資訊化在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方面真正發揮作用而創造條件。”張傑夫表示。

  • 2 # 高中數學之Sunny數學

    現在社會對教師的水平要求越來越高,教師的地位也越來越高了,沿海發達城市的教師資源肯定要高於內地,所以說均衡發展,目前來看是不可能的。現在的大學畢業生都喜歡留在大城市,因為大城市有好的工作機會,醫療保險,教育資源豐富。尤其是一些211.985畢業的大學生,都會留在大都市。如此迴圈往復,內地的教育資源是不會跟沿海城市均衡的。但是不管哪兒老師,我想首先必須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要有適合現代學生的育人方法。這些才是最重要的,我也是一名一線的鄉村教師,雖然工資低,但是我熱愛我的教師職業,我為我家鄉的孩子們教書,我很快樂!

  • 3 # 洛殊先生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首先自身要有充足的知識儲備,現在提倡素質教育,那麼素質到底提現在哪些方面?如何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

    老師自身必須要有信仰,有信念;讓孩子從老師身上汲取到滿滿的正能量和責任感。做一個眼中有光的老師,才能培養出有夢的學生。

  • 4 # 翼卿

    題主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

    但是有很多人並未真正理解“老師”二字的真正含義是什麼,說的嚴重一點,或許很多自稱是老師的人,都未真正理解為人師者的目的何在?

    那我大家都知道一句話老師就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但誰又真正做到了呢?什麼是道?什麼是業?什麼是惑?

    從我個人成長至今,遇到的老師真的不多,就那麼幾個能算得上是老師的,做到了“傳道、授業、解惑”。讓我變得有學識,有夢想,有追求;知道如何去做?如何解決問題?如何修正自己?

    那麼你可疑問很多,別的就不是老師了嗎?又該如何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師”?

    當然,有疑問,才能說明你有想法?

    1-什麼是道?可以寫一本書,也可以是幾句話。道是一種思想,道是一種邏輯,道是一種方法;傳道就是教會你如何思考問題?如何總結方法?如何有邏輯思維能力?所以,老師要教育孩子的應該是這個。

    2-什麼是業?你可能會脫口而出,不是工作嗎?其實,不全對!業是一種方向,業是一種目標,業是一種理想;授業是用正確的邏輯思維引導孩子心智健康的成長,往自己的目標去奮鬥。我可以說,大部分老師都不具備這樣能力,雖然在考取教師資格證的時候都學過教育心理學。

    3-什麼是解惑?大家都知道,不就是老師解決孩子在學習知識的時候解決問題的方法嗎?是的,這只是基礎!但還有很多老師做不好!作為家長想想今天的教育情況,培訓機構滿天飛就顯而易見了。

    解惑是在“傳道”、“授業”的基礎架構之上才能做到的。

    你說這樣的老師多嗎?教育均衡發展了嗎?基礎教育是發展了,這個毫無疑問的。但社會也在發展,人類文明也在進步,未來的天空更高!

  • 5 # 鄉下顧客

    教育均衡發展,是國家為縮小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水平差距,而採用一種國家層面的政策。牽涉到學校方方面面,字校領導要制運許多相關制度,每位普通老師也要做相關工作。一.老師要做相關資料。有“八室資料”,例如計算機室的,(1)要有課外活動課表,(2)學生點名冊,(3)上課流水記錄,包括①上課老師是誰,②上課內容,③上課教學設計.(4)學生上課的圖片!其他七室有:①音樂室,②美術室,③體育室,④閱覽室,⑤生化實驗室,⑥物理實驗室,⑦留守兒童談心室,又叫(陽光少年之家)。每個室的要"室"的林料差不多也要四類材料!二,教學業務,三,校園衛生,四,熟練了解與之相關政策規定。總之,要準備前三年相關資料!

  • 6 # 雒梁

    教育均衡發展是黨和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大部署。目前教育城鄉發展差距大,農村師資薄弱,生源越來越差;城市名校現象大班額現象突出。

    教育均衡目前主要是改善農村地區學校硬體,提升師資水平,城市主要是消除大班額,薄弱提升學校辦學力量。

    老師是學校發展的根本推動力量,在教育均衡中,主要是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1.如果是農村學校的老師可以多走出去,學習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多參加培訓。

    2.同時自己本身也要有強烈的成長願望,處處留心皆教育,多讀書多反思多寫作,多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3.城市的老師,資源相對豐富。可以和名校名師結對前行,現在很多地方設有工作室,可以加入工作室,在名師的引領下加速成長。

  • 7 # 公務員之路

    教育的主體,現在的教育理論更多的說是老師和學生,而在現實中,真正的主體至少有四個方向1.老師;2.學生;3.家庭;4不可控的外在因素;這四個主體缺一不可,也可以這麼說,一個主體教育問題的出現,會使得整個教育效果失敗,因此需要重新重這四個主體分別加以考量,地位,並能夠做到儘可能詳細的描述,這樣會使得我們更明確如何更好的讓孩子成長。

    這裡我們首先要了解的是什麼是教育主體:顧明遠,教育大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的定義:是指在教育活動中有意識地認識和作用於客體的人。與“教育客體”相對。教育理論界對教育主體的認識有下述觀點:

    (1)指教育者,主要是教師。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教,以自身的活動與影響引起和促進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發揮主導作用。

    (2)指受教育者。學生在教育過程中不是被動地接受教育,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教師不過是指導者、輔導者。

    (3)指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有主體意識的人,在教育與教學活動中都有自己認識與作用的客體,二者都是主體,同時又都互為認識的客體。這兩個主體在教育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有層次上的不同。

    老師,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這是現在教育的普遍認知,而家庭和不可控的外在因素,在現實中,家庭還受點關注,這裡的家庭,不僅僅指的是孩子的父母,更主要的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1,2位家庭成員,他們在孩子成長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們在面對家庭教育時,必須用心找到的關鍵人物;

    不可控因素,在現實中一直存在,我們不能迴避,也不可能用我們的力量去預知,好的不可控因素助力學生的成長,而很多惡性不可控因素的出現,往往會傷害學生的身心,甚至讓學生的生命流逝,當不可控因素出現之後,學生主體的自我認知就顯得尤為重要,很多學生能夠戰勝,並走出很好的生命軌跡;也有很多就此沉淪,甚至走向極端;此時,一個好的老師,家長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尤其是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在這是更應該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教育不僅是擔當,責任,更是社會進步,穩定的基石,而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教育的作用愈發顯得突出,與社會飛速進步的節奏來所,現在對於老師主體教育作用的認識還是不夠,由於教育的複雜性,教育的突發性,教育的不可預測性,教育的多樣性等種種因素,決定著教育是需要隨機應變的,不管是教學工作還是德育管理工作,都是在變化中把握教育的契機,在事件中尋找教育的導向,這就更決定了教師自身素質在教育中的關鍵作用,好老師可以做到教而無形,育人無聲,而學生也會成長的很快。

    家長沒有時間,也沒有經歷去學習那麼多的教育理論,並有那麼多的實踐讓他形成自己正確的教育思想,這也註定,家長可以在老師的指引下,用正確的理論來教育孩子,甚至是孩子的成長,反過來教育家長,讓家長能用正確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

    這四個主體,相輔相成,彼此制約影響著相關人們的成長,而在其中那個起到核心作用的應該就是----教育的從業者--教師,老師也應當擔起這份責任與義務,因為我們從事的就是教育工作,在教育理論實踐中,我們才是真正的專家。

  • 8 # 千年蟲1672

    教育均衡發展,首先需要消除城鄉之間投入的差距,需要教師待遇的均衡對待。然後才是教師煥發的熱情與忠誠的奉獻。

  • 9 # EDU研究員

    我認為要實現教育公平,首先要解決教育均衡問題,再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轉變,提升教育質量。在教育均衡發展階段,教師兼具知識源和傳播者的作用,是發揮作用的關鍵主體。在教育均衡發展中,個人認為老師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共享優質教學資源

    老師作為教學主體,應當利用好國家建設的資源平臺,比如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愛課程網站、“愛課程”網中國大學MOOC移動終端等,教研學習,優課分享,經驗探討;積極參與“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等活動,共同進步。

    提高資訊化技術水平

    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推動優質教育均衡發展,智慧校園建設加快程序。老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應該加強自身對資訊科技的研究能力、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積極探索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資訊化工具進行教研、交流,提高專業水平。

    今年3月份釋出的《關於加強“三個課堂”應用的指導意見》中也明確提出,鼓勵以資訊化技術開展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路課堂,把教師在“三個課堂”中承擔的教學和教研任務納入工作量計算,並在績效考核、評先評優、職稱晉升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

    多參加各類培訓、交流活動

    教師培訓是提高在崗教師整體素質和能力的重要途徑。老師們也要不斷地補充教學新知識、新方法,成為培訓中的交流者、分享者,並以此搭建更廣的人脈圈,“自下而上”的建立校際之間的資源共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般人會和前任複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