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求之
-
2 # 孺子牛衛士
太平公主為什麼沒能像武則天一樣登上權力的巔峰呢?我覺得,至少有三個原因。
第一,太平公主的身份不如武則天。可能有人要奇怪了,太平公主是大唐公主,父親是皇帝,母親是皇帝,三個哥哥都是皇帝,翻遍中國歷史,也找不出比這更高貴的出身了;而武則天出身文水小姓,她的父親也不過是個暴發戶型的官員,怎麼能說太平公主的身份不如武則天呢?確實,論原始出身,太平公主確實比武則天高貴,但是要論起這兩個人在李唐皇室中的身份,太平公主就不如武則天了。對李唐皇室而言,武則天是媳婦,而太平公主是女兒。媳婦和女兒哪一個更重要呢?中國古代講“女生外嚮”,在父權制的傳統下,女兒在孃家只是客人,而媳婦才是家裡的主人。人們可以允許一個妻子替丈夫持家,也可以允許一個母親替兒子持家,但是,卻很難想象女兒替父親持家,妹妹替哥哥持家。武則天能夠掌握權力,關鍵是她在李唐皇室擁有妻子和母親的身份。正因為她是唐高宗李治的妻子,所以她才能夠在李治生病的情況下名正言順地輔政,也正因為她是兒子的母親,所以她才能夠在唐高宗去世之後替兒子把持家政。甚至最後她把兒子一腳踢開,自己當皇帝了,人們也還可以理解為這是一個寡婦,面對不爭氣的兒子無計可施,只好乾脆替他把家業挑起來。只要最後她能把這份家業、這份江山還給他的兒子,人們就可以容忍這種行為,也可以接受她。但是,太平公主就不一樣了。太平公主是女皇武則天的女兒,是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的妹妹,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姑姑。而無論是女兒、妹妹還是姑姑,一旦出嫁,對孃家的發言權就有限了。
這樣一來,太平公主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先天的巨大矛盾之中,她之所以有勢力,是因為她是大唐的公主,但是,正因為她只是大唐的公主,她就沒有對大唐王朝指手畫腳的真正權力。在這一點上,她不僅不如武則天,連韋皇后也不如。
第二,太平公主的政治實力不如武則天。武則天在當皇帝之前,已經當了二十八年的皇后和五年的太后。她一生一直致力於培養官員,所以從中央到地方,從軍隊到政府,到處都是她安插的人手,她把這個帝國控制得很穩。而且因為她長期參政執政,用人得法,惠民有方,所以在官民之中已經樹立了牢不可破的威信,人們很習慣她的統治,也很認同她的統治。太平公主就不同了。她雖然從武則天晚年就開始參政,此後勢力節節攀升,直到在睿宗一朝達到巔峰;但是,睿宗當皇帝的時間只有兩年,再加上當太上皇繼續掌權的一年,也不過三年時間。在這三年之中,太平公主雖然勢力強盛,號稱“七位宰相,五出其門”,但是她所能控制的官員其實很有限,僅僅限於最高層,缺乏真正的社會基礎,這樣的控制是不穩定的。因此,當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消滅了追隨太平公主的宰相和將軍後,她也就再無還手之力了。
第三,太平公主的對手遠比武則天的對手強大。武則天當皇帝的對手是她的兩個兒子,在他們面前,武則天有名分上的優勢。中國古代講究孝道,強調“百善孝為先”,母親對兒子擁有莫大的權威。母親控制兒子是順,兒子反抗母親就是逆。以順取逆,焉有不成之禮!但是太平公主就不一樣了。她最終的政敵是侄子李隆基。姑姑雖然也是長輩,但對侄子並沒有母親對兒子那麼大的權威。即使我們承認侄子對姑姑也要講孝道,那也是因為姑姑是父親的妹妹,愛屋及烏。所以,李隆基在政變之前反覆跟謀臣探討,殺死太平公主是不是就意味著對父親不孝?謀臣都說絕非如此,你幹掉太平公主,恰恰是安定你父親的位置,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孝順父親呢。這麼一解釋,李隆基的倫理困擾沒有了,心裡壓力也就沒有了,換言之,在名分上,傳統倫理決定了武則天對兒子有絕對的權威,而太平公主對侄子則沒有這樣名分上的優勢。再看實力。武則天稱帝的兩個對手,無論是李顯還是李旦,從他們一生的表現來看,都只能說是個庸才,政治能力遠遜於武則天。武則天對付起這兩個兒子來並不費力。但是,李隆基就不同了。李隆基不僅在李唐王朝,就是在整個中國的歷史上也是難得的英主,政治能力遠比父親睿宗和伯父中宗強。拿實力不如母親的太平公主來對付實力強於李顯、李旦的李隆基,當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正因為如此,太平公主雖然有政治抱負和政治能力,但是,她離皇帝的目標始終非常遙遠。直到生命即將結束時,她還只是在廢強立弱,在更換一個更好控制的人當皇帝這一步上下工夫,就算這一步走成了,她離皇帝的目標仍然有距離,何況連這一步都沒有實現呢!
-
3 # 桂圈兒
因為她胸無大志。
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自始至終,她都沒有當皇帝的野心。她不過是被歷史潮流推動到前臺的一介女流。嫁給薛紹,是被唐高宗李治包辦。嫁給武攸暨是被武則天指婚。她習慣了被人指明方向,從來都沒有想過要成為一名引領別人前進的領導者。
她這樣的性格,應歸咎於武則天和李治。李治夫婦為她加的尊號太平公主,寄寓了希望她一生平安,順順當當。他們也從來沒有想過讓她成為雄霸一方的英主。他們活著,太平得到保護。他們死了,太平面對錯綜複雜的局面顯得手足無措。
李顯李旦還顧念手足之情。侄兒李隆基卻明白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
太平公主不明白,所以她被李隆基先下手為強,死於非命。
性格決定命運。她的失敗是因為她沒有目標,隨波逐流。她是被動的接受,而不是主動爭取。她被人左右,而不是左右別人。
她的失敗在一開始就註定了。
-
4 # 清水空流
很簡單想,她不是李家的媳婦,武則天再牛,也是李唐皇室的媳婦,太平公主再牛也是外人,何況比起她的母親,她也差的太遠。
-
5 # 全王至尊
1,武則天稱帝后,大批舊臣反對武氏,而她也是武氏中人必遭反對,嚴防此人。2,雖然武氏稱帝但天下民心所向還是李氏唐朝,跟漢時呂后當權是一樣的。3,太平公主本人沒有遠大的政冶見解,且朝中支持者太少,還有便是有李隆基在,武則天死後太平公主如果造反,只要李隆基一呼不管才能是否出眾但他是李氏人便有人會支援。
-
6 # 小方說歷史1990
太平公主的失敗,從她個人的角度看分為衝擊女皇之位的失敗,以及與侄子唐明皇李隆基政治角逐的失敗。她沒能成為女皇以及被李隆基誅滅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在父權制社會下的李氏宗族,太平公主的身份沒有武則天分量高
在中國封建社會,女兒在孃家是客人,而媳婦才是家裡的主人。雖然太平公主的原始出身比武則天高貴,但是在李唐皇室中兩人的地位並不一樣。
武則天首先是唐高宗的妻子,然後是後來皇帝的母親。所以李治生病和去世後,人們可以接受這個妻子替丈夫和兒子把持家政。這個原因就是人們把武則天還看成李家人。
即便武則天稱帝,人們也勉強可以認為這是李家媳婦替兒子把家業挑起來。最終武則天把這份家業又還給了李家,所以人們對她的行為勉強還可以容忍。
而太平公主則大不一樣,她之所以身份顯赫,是因為她是大唐的公主。但她僅僅是皇帝們的女兒、妹妹或姑姑。等太平公主嫁人,比如後來成為薛家的媳婦和武家的媳婦,她對孃家李唐王朝的發言權就很有限了。在這一點上,太平公主的還沒有嫁到李家的韋皇后有優勢。
(圖為電視劇《大明宮詞》中的武則天和太平公主)
二、太平公主的政治經驗和實力不如武則天高
武則天稱帝時已經做了二十八年的皇后和五年的太后(致力於模仿她的韋皇后也不過做了僅僅五年皇后而已)。武則天致力於培養官員,所以從中央到地方,從軍隊到政府,到處都是她安插的人手。她長期參政執政,用人得法,惠民有方,威信極高,人們也習慣了她的長期統治。在武則天死後,人們對她的執政能力評價還是很高的。
太平公主從武則天晚年開始參政,此後勢力節節攀升,在睿宗一朝達到頂峰,但這前後不過數年。所能影響的人遠沒有武則天影響的多。
而且太平公主府雖然號稱“七位宰相,五出其門”,但她所能控制的官員其實很有限,僅僅限於最高層,缺乏真正的社會基礎。頗有一種奏摺上看天下的感覺。這樣的控制是不穩定的。
三、太平公主的對手遠比武則天的對手強大
武則天的對手是她的兒子們,而母親對兒子有莫大的權威以及名分上的優勢。古代講究孝道,兒子反抗母親要冒著大逆不道的壓力。從這個角度講,武則天的優勢比太平公主強多了。
太平公主是其政敵李隆基的姑姑,而姑母對侄子遠沒有母親對兒子的權威大。而且李隆基殺死太平公主是為了安定父親的位置,而作為父親妹妹的太平公主只是個父親的附屬品,所以李隆基的倫理壓力要比武則天的兒子們小太多。所以李隆基的門客不費什麼力氣就剷除了李隆基對太平公主動手所承擔的孝道壓力。
而且李顯和李旦雖不是十分庸才,但在講究實力的唐宮中就太平凡了。所以武則天對付他們毫不費力。而李隆基又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英主,政治能力遠比父親和伯父強。
所以,實力不如母親的太平公主對付遠比母親敵人更厲害的李隆基,自然難以成功。直到生命最後她還在忙著廢強立弱,但這一步也沒有成功。那麼她離皇帝的目標就更加遙遠了。
(圖為電視劇《唐宮燕》中的太平公主、李隆基、武三思)
參考書目:《蒙曼說唐:太平公主》蒙曼/著
-
7 # 談史論新
唐睿宗在位的三年中,太平公主參與政治最深。這時的她大規模培植個人勢力,試圖效仿母親武則天,干預政治。她的企圖失敗了。失敗的原因很多,但起碼有這麼幾點:一,太平公主在經濟上暴斂財物,在生活上驕奢淫佚,並縱容手下奪民財產、與民爭利,不能得到民心。
二,太平公主擴充她的勢力,主要靠金錢收買,“謂儒者多窶狹,厚持金帛謝之”,以至在他手下計程車人大多品性不正。這些人不是以如何將國家治理好為宗旨,而只熱衷於權力,熱衷於維護太平公主的私利。就品德和能力而言,他們遠不如李隆基手下的宋璟、姚崇、張說等臣僚。
三,太平公主在政治上也是毫無建樹。她的政策只是想掌握權力,實現干預政治的願望。可舉一例。唐中宗時,安樂公主、長寧公主、上官婕妤、尚宮柴氏等一批女人干預政治,制定了“斜封”授官的政策。就是說,如果按正常程式授官,是由皇帝下詔封好交中書省辦理,而這些女人則納賄授官,只要交錢三十萬,那怕你是商賈屠夫,也可以授你官。這時的授官為了區別正常方式,就另寫詔書“斜封”後交中書省辦理。這種官叫“斜封官”。
當時以這種方式得官的“凡數千員。內外盈濫,無廳事以居”(《新唐書·選舉志》)。“斜封官”是女人干預政治的一個標誌。睿宗初即位,姚崇、宋王景將這數千“斜封官”全部停罷,但四個月後,在太平公主幹預下,“斜封官”又全部恢復了。
在太平公主看來,“斜封官”存在與否,是女人能不能幹政的一個象徵,但對民眾來說,它卻是一種腐敗政治的體現,所以當時人說“姚、宋為相,邪不如正;太平用事,正不如邪”(《舊唐書·柳澤傳》)。
四,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即自從武則天稱帝,將唐朝改姓“武”以後,朝野上下對女人干預政治有一種本能的警惕。在這種大的社會背景下,任何“女人干政”的企圖都是註定要失敗的。韋后、安樂公主如此,太平公主也不例外。
-
8 # 史無止境
在中國的歷史上,唐朝是一個最為開放和繁盛的朝代,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玄宗的“開元盛世”,甚至,是武則天的女皇時期,都讓世人對那個時代充滿了嚮往。俗話說,虎父無犬子,有如此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子女也一定會有一番傳奇的經歷。
今天,我們一起來深入探究一下,武則天時期最受寵的公主——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小女兒,而對於這個小女兒,武則天是非常的寵愛。公元681年,年僅16歲的太平公主,嫁給了城陽公主的二兒子薛紹,但是,好景不長,薛紹的哥哥薛顗謀反,薛紹受到牽連,最終,武則天下令將薛顗處死,薛紹杖責一百,餓死獄中。
對於此事,史書沒有記載太平是否去求過母親。若有,史書選擇性的失憶不去記錄這樣的事情。也許,此等母女私事,在某次對話中就已解決,入不得史官之眼。又或者,太平知道勢不可違,求也無用,只能接受。身為皇室公主,夫婿是父母給選定的,自然也能被父母剝奪。 不久,武則天曾打算將寡居的太平公主嫁給武承嗣,因武承嗣生病作罷(一說是因為太平公主看不中武承嗣)。到了公元690年,太平公主看上了千乘郡王武攸暨,但是,武攸暨已有妻室,然而,武則天為了不讓太平公主受委屈,就把武攸暨的正妻給殺了,風風光光地讓太平公主嫁了過去。
不過,這個時候的太平公主,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小女孩了,她已經成長為一個慾望極強的女人。在與武攸暨生活的時光裡,太平公主包養了許多男寵。身為武則天最寵愛的公主,太平公主見證了武則天一步步從皇后變成一朝的女皇,所以,她也深知權力可以給自己帶來極大的好處。 那麼,擁有極大野心的太平公主,怎麼沒能像武則天一樣成為一代女皇呢? 太平公主就算手握滔天權勢,操縱天子廢立,但是還是當不了女皇。這要從當時的政治環境歷史背景,思想侷限,武則天對太平的感情,以及太平自身的能力來詳細說: 首先,我們從太平公主與武則天的身份對比來看,太平公主比不上武則天。有人可能看到這裡,則會嘲諷筆者道:“太平公主可是皇室公主,是正正經經的皇二代,她一家都是皇帝,而武則天不過是一個暴發戶官員的女兒,怎麼可能比太平公主高貴。” 沒錯,太平公主的出身看起來確實比武則天高貴得多,但是,在這個問題上,出身高貴並不是什麼優勢。在古代,都說“女生外嚮”,這個意思是:嫁出去的女兒就不屬於自己家了,而是夫家的了。放在太平公主和武則天身上,就是說一個是皇家的媳婦,一個是皇家的女兒。 而在古代,嫁出去的女兒回到孃家就是客人,稱作“嬌客”,而娶回來的媳婦,就是“內子”,換句話說,就是這個家的主人之一。在古代這種父權盛行的制度下,只聽說有妻子照顧丈夫,母親照顧兒子,沒聽過有妹妹照顧兄長,嫁出去的女兒照顧父親的。所以,武則天在身份這方面,比太平公主有利得多。 前期,武則天控制權力的時候,在外人看來,是輔佐唐高宗,而在唐高宗過世後,是因為兒子不爭氣,所以,她才暫時替他掌管權力。哪怕武則天最終把兒子踢下皇位,人們也只會說是因為兒子不爭氣,所以,在倫理道德方面,並不會太過苛責她。
然而,太平公主就被動得多了,她有權力的原因是因為她是大唐的公主,但是,正是因為她是大唐的公主,所以,她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帝王。畢竟,從當時的常理來說,嚴格意義上,一旦出嫁她就不是皇家的人了。一千三百年前的武則天的思維依舊有其侷限性,根本無法達到當今一個普通婦孺的高度。 可以說,中國古代,女兒是毫無繼承權的。有些人家沒有兒子,寧可從兄弟族人中過繼一個兒子,甚至,撿一個毫無血緣關係的孩子作為養子,繼承自己的家業,也不能給女兒女婿外孫。所以,武則天不可能傳位給太平公主,甚至,這個事情她應該連想都沒想過。 所以,哪怕太平公主確實是力挽狂瀾,穩定了動盪的李唐王朝,但是,一旦政局穩定,她就沒有理由再插手皇家的政局了。
其次,從政治實力來看,太平公主遠遠不如武則天。在唐高宗在世的時候,武則天就開始培養自己的勢力。從中央到地方,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她都培養了自己的勢力。在28年的皇后生涯中,她靠著唐高宗的信任,為自己培養了一波又一波的實力派新人,並且,她出臺的各項政策,讓百姓看到了成效。
武則天上位,雖然,得到了一些老牌勢力的排擠和諷刺,但是,對她而言,並沒有太大損失,百姓從來不會在意坐在皇位上的那個人是誰,他們只在乎當權者的政策對自己是否有利。武則天的政策對他們有利,所以,他們自然也就支援武則天了。 然而,太平公主雖然在武則天早期就開始參政,並因此掌握了不小權力,但是,她的政治高潮是從唐睿宗上臺之後開始的。從唐睿宗執政的兩年,再加上,當太上皇的一年,滿打滿算不過三年。在這三年裡,太平公主的權力看起來十分強大,但是,她掌控的官員卻十分有限。 也因此,李隆基殺掉了跟隨太平公主的首相和將軍之後,她就無力反抗了。並且,對於百姓而言,無論是太平公主掌權,還是李隆基掌權都無所謂,他們並不在意這些。
最後,從敵人的實力來看,太平公主面臨的敵人實力遠遠超過武則天。武則天稱帝,要面對的敵人是她的兩個兒子,在他們面前,武則天有一個天然優勢,就是“母親”這一身份。對她而言,兒子聽她的是遵循了孝道,不聽她的就是不孝。
不孝在古代可是一個大罪名,不孝的人怎麼可能登上帝位呢?除此之外,武則天兩個兒子的政治天賦,與武則天相比,實在是拿不出手。所以,武則天稱帝在世人看來,雖然有些驚世駭俗,但是,也是合乎情理的。只要她最後把政權還給李唐血脈,別人也就無話可說。 然而,太平公主就不同了,她的最終政治敵人是她的侄子李隆基。雖然,姑媽也是長輩,但是,她對侄子的權威,卻不及母親對兒子的權威。即使承認侄子應該孝順姑媽,因為,她是父親的妹妹,但是,在皇權面前,李隆基怎麼可能會心慈手軟呢? 在政變之前,李隆基多次與顧問討論:殺死太平公主是否意味著對他父親的不忠? 顧問說道:“情況並非如此,你殺了太平公主才站在了你父親的立場,這才是真正對你父親孝順的說明。”在這樣的解釋下,李隆基在倫理方面的困擾就瞬間解除了。換言之,在名分上,傳統倫理決定了武則天對兒子有絕對的威望,而太平公主對侄子則沒有名分上的優勢。 再說,李隆基的政治天賦比太平公主還是要高一點的,所以,太平公主上不了位,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綜上所述,雖然太平公主具有很強的政治野心和政治能力,但是,她不可能像武則天一樣成為一代女皇。到了先天二年,太平公主因涉嫌謀反,被唐玄宗發兵擒獲,賜死於家中。太平公主死後,唐玄宗的政權宣告穩定,開啟了開元盛世也結束了從626年玄武門之變九十年以來,首都多次兵變的現象。
回覆列表
太平公主的出身高於其母武則天,才能、智慧不遜其母。其失敗的原因:一,太平公主在經濟上暴斂財物,在生活上驕奢淫佚,並縱容手下奪民財產、與民爭利,不能得到民心。二,太平公主擴充她的勢力,主要靠金錢收買,“謂儒者多窶狹,厚持金帛謝之”,以至在他手下計程車人大多品性不正。這些人不是以如何將國家治理好為宗旨,而只熱衷於權力,熱衷於維護太平公主的私利。就品德和能力而言,他們遠不如李隆基手下的宋璟、姚崇、張說等臣僚。三,太平公主在政治上也是毫無建樹。她的政策只是想掌握權力,實現干預政治的願望。可舉一例。四,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即自從武則天稱帝,將唐朝改姓“武”以後,朝野上下對女人干預政治有一種本能的警惕。在這種大的社會背景下,任何“女人干政”的企圖都是註定要失敗的。韋后、安樂公主如此,太平公主也不例外。
《資治通鑑》對其評價:“太平公主沉敏多權略,武后以為類己,故於諸子中獨愛幸,頗得預密謀,然尚畏武后之嚴,未敢招權勢;及誅張易之,公主有力焉。中宗之世,韋后、安樂公主皆畏之,又與太子共誅韋氏。既屢立大功,益尊重,上常與之圖議大政,每入奏事,坐語移時;或時不朝謁,則宰相就第諮之。每宰相奏事,上輒問:‘嘗與太平議否?’又問:‘與三郎議否?’然後可之。三郎,謂太子也。公主所欲,上無不聽,自宰相以下,進退系其一言,其餘薦士驟歷清顯者不可勝數,權傾人主,趨附其門者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