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楚天雲平

    美國在二戰初期是中立國,這時歐洲戰場打得不可開交,美國向歐洲的交戰雙方出售軍火,跟日本打的火熱,高價向日本出售軍火,日軍侵華使用的武器彈藥燃料大多都是美國產的。日軍突襲珍珠港後,美國才向德日意三國宣戰。

  • 2 # 中途島俯視斯大林格勒

    航母和艦載機二戰最高檔,世界第一強國美國都拿來對付唯一佔領過自己領土的東洋日本,而最好的遠端轟炸機b29也只用於對付日本,特別是獨門武器原子彈更不屑於打弱小德國,這說明先歐後亞是德吹的意淫。

    另外,蘇聯把諾門坎傷亡相當勉強打平未盡力的日軍的一場邊境衝突吹噓成碾壓非常可笑!因為眾所周知,弱小蘇聯的領土庫頁島被東洋日本殖民霸佔到二戰結束時靠世界第一強國美國已經擊敗頭號勁敵日本情況下才敢摘桃子武力收回。

  • 3 # 有時聊人文歷史

    首先說觀點,這只是美國當時的戰略,並不能代表美國輕視誰重視誰。德日都是同盟國必須擊敗的敵人。只不過各同盟國因為地緣的差異,會有各自的側重。灑家在此拋磚引玉。

    (在日本本土閱兵的駐日美軍)

    1.美國

    美國當時屬於悶聲發大財的路數。套用即時戰略遊戲語言——美國正在爆經濟,準備快速升級。當然當時美國的經濟也不算太好,不過比其他幾個打成千瘡百孔的同盟國強多了。

    美國也知道養虎為患的道理。簡單地說,如果美國不幫助同盟國,真的等到軸心國佔領整個亞歐大陸,那時候再動手就晚了。美國當時的實力和德國差不多,單獨和任何一個列強死磕都沒問題,但是要是其他國家一齊過來捂他,他未必招架的住。

    羅斯福是明白這一點的,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北美大陸的民兵最怕的就是德意志黑森地區的僱傭兵團,德軍的戰鬥傳統在那兒擺著,絕對不是好對付的。

    可是羅斯福不能備戰,因為美國國內反戰聲浪極高。理由很簡單,打德國不是列印第安蘇族人。不存在派出一個騎兵團就滅亡一個民族的可能,搞不好要傷亡數十萬人。美國家庭不想讓自家孩子過去送死。敵人在歐洲,也沒有準備進攻美國本土,為什麼要讓美國孩子跑到歐洲去當炮灰?

    如果羅斯福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強行讓美國參戰,他很可能被彈劾,而這時羅斯福正史無前例的履行第三個總統任期。在他上臺之前,民調顯示,高達百分之八十五的美國人是反對加入戰爭的。所以羅斯福在上臺前就作出了背書,保證不輕率地將美國拖入戰火。毫不客氣地說,這是他連任上臺的基礎。

    至於希望幫助英國的美國人,民調顯示也只有百分之三十二。由此可以看出美國國內當時的反戰情緒有多麼強烈。

    當然,羅斯福不能坐以待斃,於是美國開始對同盟國進行一系列經濟、軍事援助。同時展開對軸心國的經濟制裁。

    美國希望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效果。直到舊日本被經濟封鎖激怒,偷襲珍珠港。

    2.舊日本

    一句話,舊日本打過梭了。

    本來發動九一八就是僥倖,就是賭博。少帥寄希望於國際調停,根本原因後來採訪他老人家時他親自說了——打不過。實際上少帥的策略並非沒有依據,國際調停東北局勢不是沒有先例,歷史上發生過兩次——

    第一次,甲午戰爭後,英法德三國干涉還遼,將日本勢力驅逐出東北。

    第二次,義和團時期沙俄佔領東北,引發各國干涉,最終沙俄答應分三期撤兵,但是沙俄陽奉陰違,想賴賬,激怒舊日本,引爆日俄戰爭,沙俄戰敗。

    少帥不抵抗,按照他的初始想法,是不給日本人繼續擴張的口實,同時引入各國干涉,強迫日本把吃進去的吐出來。

    最終,國際調查團失敗,東北淪陷。少帥撤回關內。西安事變後少帥拋棄麾下數十萬大軍飛去南京,束手就擒,為的是大局,也為了表明心志。這一點上少帥的心理和張自忠將軍一樣,都是看重名節勝過身家的人物。但丟失了東北老家這個責任太大,少帥後半輩子沒再回來。

    經九一八,舊日本由此認定,整個中國都不會堅定抵抗,於是越打越大,把自己揉進去了。咎由自取。其實日本沒有徵服整個中國的潛力。因為日本是個海權重於路權的國家,不可能一門心思發展陸軍,但征服中國必須依靠陸軍。

    日本打珍珠港,是一場反封鎖戰,為的是最終將美國拉到談判桌前談判,日本既沒有佔領美國的想法,也沒有可以威脅到美國的武器(除了熱氣球炸彈)。舊日本要得是亞洲的統治霸權,而不是世界霸權。

    (中途島海戰)

    3.蘇聯

    一句話,蘇聯急需盟友。

    蘇聯不止一次要求同盟國儘快開闢歐洲西線戰場,就是因為蘇軍傷亡太大了,二戰結束時蘇聯軍隊有2000萬人,適齡男性基本全都在軍隊裡了。一場大戰役下來,前線普通士兵的平均生存時間是以小時計算的,這是多麼殘酷的一場衛國戰爭。在這樣的戰爭中,蘇聯又多麼渴望其他國家的支援。

    4.德國

    一個基本事實——德國是主動向美國宣戰的。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德國隨即向美國宣戰了。

    所以,站在當時美國人的角度看,德日是一同對美國宣戰的敵人。在這一點上,區分德日實際上沒有意義。兩個找上門的敵人,你能說誰是更可恨的嗎?

    對美國宣戰是所謂德國那個最高統帥單獨作出的決策。按照當時的德日同盟關係,只有當日本受到攻擊的時候,德國才有義務與日本一同禦敵。可問題是,主動攻擊的不是美國,而是日本。所以,當時德國是可以以此為藉口,不對美宣戰,而靜待美國的態度的。

    在所謂那個德國最高統帥的腦海中,美國是所謂高等的北歐種族建立的國家。所謂最高統帥把美國的發達歸根於人種。不過,所謂最高統帥認為,美國被控制了。被誰控制了?還能有誰,當然是猶太人和共濟會。所以美國也是一個必須要征服的國家,就因為猶太人控制了這個國家。所以這個國家的財富到不了北歐種族的手中…這裡面啥邏輯,咱也弄不清楚,總之德國在毫無對美作戰部署情況下忽然就向美國宣戰了,並且還認為這是個機會…估計美國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如果當時德國不向美國宣戰,美國是有可能與德國保持和平假象的,就如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與蘇日中立條約那樣,先穩住德國,專心對付日本再說。畢竟普通美國人不願意上戰場。

    德國高層將領也對此頗有微詞,可是誰也沒有辦法。問題就在於德軍正在東線苦戰,坦克都沒汽油了,士兵都沒秋褲了,所謂最高統帥忽然又惹美國,這不是自討苦吃是什麼?只能說所謂最高統帥的眼裡只有征服世界,沒有德軍普通士兵的疾苦。攻擊蘇聯的時候,德軍普通士兵還是一片打雞血一樣的興奮,等到1941年底所謂最高統帥緊隨日本對美國宣戰的時候,德軍普通士兵裡已經沒人高興的起來了。有個士兵在日記裡寫道:這意味著戰爭要持續整整一代人的時間……

    德國海軍不強,華盛頓海軍條約里根本沒有德國。德國當時能威脅美國的武器只有潛艇,可是當時的潛艇沒有導彈,只能發射魚雷,也就是說,德國和日本一樣,沒有攻擊美國本土的武器。而美國的反潛能力也不算弱,前一陣子有個電影,灰獵犬號,講的就是美國反潛護航編隊的戰鬥。

    說白了,德國對美國宣戰,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高興的只有舊日本。至於他們眼中的美國猶太勢力,他們也只能乾瞪眼看著。

    (蘇軍不是人,是火焰。這是德軍的原話)

    5.英國

    英國在當時是外強中乾,在海外擁有加拿大、英印、澳新等軍團,實力強大。但是本土被德國嚴重威脅。遠水救不了近渴,英國同樣急需同盟國的援助。

    OK,情況大致如上。

    法國?嗯……先不說了。本土都亡國了,沒啥貢獻不說,二戰勝利後還想著回越南,下山摘桃子…心真大,無了敵了。

    至1941年底,美國、德國、日本,都變成了兩線作戰的國家。算上北非及義大利方向,德國可以算三線作戰了。

    英國的本土和殖民地同時受到德日攻擊,是個準兩線作戰國家。

    中國、蘇聯,是單方向作戰國家,並且互相接壤。(蘇聯是最後對日宣戰的)

    所以,美國在1941年面對的情況其實是十分危險的,忽然要同時面對大西洋、太平洋的兩個強敵。其實在1941-42年,美國的主要作戰物件不是德國,而是日本。至於道理也很簡單,相較於日本,德國海軍更弱,對美國的威脅更小。至於所謂的歐洲優先,那是美國在太平洋掌握主動之後的戰略決策了。那麼,為什麼會有歐洲優先呢?

    這是一道算術題,在歐洲,急需美國幫助的國家有兩個,英國和蘇聯。算上已經舉手的法國,則是三個。這三個都是未來UN裡的五大…

    從時間上看,同盟國開闢歐洲西線戰場已經是1944年夏天,這個時候的戰況又是什麼情況呢?

    太平洋方向,1944年6月,美日馬里亞納海戰。日本海航被完爆,美國也稱這場戰鬥為馬里亞納射火雞大賽。當時美國海軍的活塞式戰鬥機在馬力、裝甲、火力、射程等方面已經完全超越日本活塞式戰鬥機。而舊日本越打越窮,新式戰鬥機的研發受制於資源匱乏,無法正常開展,即便研發成功也無法大量部署,陷入惡性迴圈。

    (地獄貓戰鬥機 零式戰鬥機的殺手)

    歐洲東線方向,1944年夏季,蘇聯已經展開戰略進攻,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已經處於崩潰邊緣,蘇聯馬上就要解放白俄羅斯。

    無論是太平洋還是歐洲東線,同盟國都已進入戰略反攻。對於美國來說,只是先滅誰後滅誰的問題。

    還有重要的一點,美國支援,或者說試圖主導歐洲殖民體系的重建。

    在二戰之前,歐洲,尤其是英法,掌握著廣大的殖民地。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德國打擊英法,也就等於打擊了世界殖民體系。世界殖民體系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美國率先解放歐洲,就可以率先在世界範圍裡恢復西方控制的世界殖民體系。還是以越南為例,越南在戰前屬於法國,二戰後被日本分步驟控制。日本投降後,越南忽然冒出來一個前殖民地時期的法國將軍,這傢伙空口白牙,居然要代表法屬印度支那接受當地日軍的受降。要不說法國人心大呢,都亡國了,還琢磨著當別人的主子。當然,當時負責越南地區防務的中國軍隊沒有同意——哪兒有這麼好的事兒?後來法國果然捲土重來,只可惜法國殖民軍是個戰五渣,被得到中國援助的越軍揍得下不來臺。美國一看,趕緊當接盤俠,這就是援越抗法、援越抗美。由此看出,美國是支援英法重建西方殖民體系的。

    如果美國決定率先擊敗日軍呢?

    那麼會出現如下結果:

    首先,日本會在本土啟動決號作戰計劃,在全日本展開神風特攻。

    於此同時,整個東亞、東南亞日軍佔領區的社會秩序會失控,民族獨立解放運動風起雲湧。

    到最後,美國拿下日本,卻發現其他地方都已經不在自己地盤內。

    如果先打下歐洲呢,就可以先讓英法恢復其殖民統治,這樣的話,世界還歸西方列強控制。

    此外,如果沒有諾曼底登陸,蘇聯就會憑藉一己之力解放整個歐洲。1944年,蘇聯已經有可能做到這一點,只不過是自身傷亡多少的問題。實際上蘇聯也不希望自己一個人扛,因為慘勝猶敗,傷了元氣對他沒好處。

    另外,英國的要求也是關鍵因素。實際上英國不會同意美國先擊敗日本再擊敗德國。別忘了是丘吉爾率先發表了所謂的鐵幕演說。

  • 4 # 真正鱷魚不哭

    你把大國博弈當流氓打群架嗎?

    美帝又不是因為鬼子偷襲珍珠港才打算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

    羅斯福早打定主意要在合適的時候介入,為美國攫取最大一塊蛋糕——不然他為啥要搞《租借法案》滿世界援助英國蘇聯,錢多了燒得慌嗎?

    二戰決定性戰場在歐洲,只要打垮了德國那就大局底定,美國就能挾大勝之威順理成章執掌世界牛耳。打敗鬼子這LOW貨哪能做到?

    只不過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參戰沒有獲得讓民眾滿意的利益,所以一時孤立主義盛行,羅斯福不敢逆著民意強推,只能逐步推進,故意一步步加強經濟限制乃至絞殺傻缺鬼子,逼他們發瘋——之前美帝一直是鼓勵對日出口的,鬼子大部分戰爭資源如燃油橡膠廢鋼鐵都源於美國,以致有一種說法抗日戰場每一個犧牲者有一半是美國人打死的。

    等鬼子腦袋抽了動手,美帝馬上以德日是盟國為由,不管不顧一體宣戰,然後就有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當然動手的畢竟是鬼子,所以整個二戰期間,美軍的兵力重點一直在太平洋——偌大一場諾曼底登陸,就沒有兩三艘美國航母掩護。

  • 5 # 文史淺聊

    從當時的世界情況來看,美國只能優先對付德國。如果從戰鬥力來看,德國更勝日本。在二戰中,德國的工業實力比日本強多了,這也是德國實力的根基。當時的英國也需要美國的幫助,英國作為美國小弟,他的求援,美國不可能不管。如果讓英國一個人獨自面對德國,他也擔心自己打不過德國。

    直到與美國的聯合,英國的底氣才更足。德國能單挑多個國家,這才是美國擔心的,他更擔心德國統一歐洲大陸,這會對美國造成威脅。而德國的野心,不只是統一歐洲,而是稱霸世界,統一歐洲只是一個基礎。在希特勒的許多書籍中,德國最後的戰略是擊敗美國。而美國也有自己地緣戰略。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對付德國,並不是倉促的決定,而是經過思考後得出的結果。是什麼原因造成美國優先對付德國的?

    1:地緣政治因素。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美國離歐洲更近,美國和歐洲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種族上,都比較相近,歷史淵源也很深。歐洲在戰火中毀滅,對美國的貿易影響也很深。而英國是最後的防線,英國滅亡,美國就得面臨德國的威脅,美國也不願意看到一個統一的歐洲。

    2:軍事戰略的決定。“先歐後亞”的戰略思想,在美國很早就提出了。十九世紀末期,美西戰爭前,美國的海軍軍事學院,就研究過對付日本和西班牙時,到底該先對付誰?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必須優先對付歐洲的西班牙。從此“先歐後亞”的政策,一直影響美國。日本對美國的影響,等級由紅降到橙,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又逐漸上升。

    3:歐洲對美國的戰略威脅程度。從世界格局來看,歐洲離美國近,還擁有眾多世界強國,對美國的威懾更大,亞洲只有一個日本,美國還沒那麼擔心。歐洲的經濟、軍事、政治、種族等,對美國的影響,都比日本的大,因此美國更看重歐洲。

    這些因素都影響到美國做出的戰略決定。但是,這也讓中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如果美國優先對付日本,日本的軍事力量肯定會遭到牽制,對中國的影響會遭到削弱,中國也不用付出這麼多犧牲人口。這裡美國人也是有私心的,他們有點看不起中國這個盟友,只會拖他的後腿。最後還是世界格局離不開中國,美國不得不拉攏蔣對抗蘇聯。

  • 6 # 務本道生9920

    這個問題說明提問者對歷史的誤解。

    二戰前,歐洲的中心是英國和法國,德國是一戰戰敗國,美國在那個時候扶植德國意圖是獲得在歐洲的話語權,在這個核心問題上,他們與英法是有衝突的。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在二戰開始很久吃吃保持中立,不選邊站隊的原因

    美國是一個大西洋國家,同時也是太平洋國家。美國在日本發動對中國的戰爭後,採取了一系列對日本的制裁措施。與其說日本偷襲珍珠港對美宣戰,莫如說日本是被美國逼得走投無路。這裡麵包括了美國聯合英國和荷蘭對日本的石油禁運。

    日本偷襲了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也就同時對德國宣戰。但是他們的主要精力還是在亞洲戰場。從1941年到1944年六月諾曼底登陸,美國並未大規模在歐洲用兵,更多的是讓德國和蘇聯拼消耗,此時,法國已經亡國,英國每天被德國轟炸。美國的參戰將獲得壓倒性的優勢。直到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聯獲勝,轉入戰略大反攻,美國才真正開始在西線用兵。包括登陸義大利的西西里島。

    二戰美國的策略和工業優勢,使其獲得了二戰之後全球的秩序主導權,反觀英國則淪為二等國家。因為意識形態的不同,二戰之後形成了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勢力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勢力的對抗。

    因此不存在美國大的精力在哪兒的問題,美國的核心利益就是透過二戰,獲得世界秩序主導權,他們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 7 # 梁文慶2

    記住: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列強間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市場而爆發的戰爭。只是因為有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出現,這個"第三者"讓帝國主義強盜之爭出現新變數,才有了二戰特殊的“多"方博弈問題。戰爭在歐洲爆發,中心在歐洲,在德國,當然美國的戰爭注意力就集中在德國!當時的中日之戰是日本徵服大中國之戰,美國一直是以中立方對待中日兩國的戰爭,向雙方輸送戰爭物資,謀發戰爭之財,乃美國政府的既定政策。對苦難中國的一點點物資財政支援是美國民間行為,政府對此睜隻眼閉隻眼,只因還未妨礙美國謀一己之私利而已。美國政府對中國抗戰的公開支援是在日中之戰波及到美國,嚴重損害了美國在華利益,也是在美日衝突公開化之後才正式開始的,並非就是美國佬的一片好心!就這,也與當年美國對日本的戰爭支援規模不可同日而語。當然,在反抗日本侵略,中國處於最困難時期裡,有美對華的及時支援,對中國而言是非常寶貴的。當年的滴水之恩中國也當湧泉相報。但帝國主義本性難移,中國才建國,美國人就直接打上門來了。這滴水之恩看來就難報了。才站立起來的新中國,又不得不立即投入保家衛國的正義之戰!今天,美國再次將崛起的中國當成戰略對手,看來中美間這歷史的恩恩怨怨是難以消彌了。

    二戰初期觸及美國全球利益的主要是德國法西斯在歐洲的重新武裝,美國人的注意力當然放在歐洲,放在德國。後期日本孤注一擲,發動太平洋戰爭,美國這才把注意力分散到東方戰場上來,開始了兩洋之戰(大西洋、太平洋)。戰勝法西斯既是被殖民的舊中國,也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的勝利!這在世界大棋局中是多方博弈的多方勝利,並沒有改變二戰作為帝國主義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市場份額不義之戰的非正義性。只是因為二戰不僅讓法西斯國家覆滅,也讓帝國主義國家的美國得以一家強盛,而殖民舊秩序的破壞帶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過去的被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因而重塑了世界的新秩序。新中國就是這重塑新秩序中最重要的一員!是二戰之後翻開世界歷史新一頁的原動力之一。

  • 8 # 小晏說史

    就當時的情況來說,歐洲的地位要遠遠超過亞洲。最起碼在美國人和英國人眼中,歐洲的地位遠遠高於亞洲。當時亞洲只有中國和日本能算得上大國,日本又是敵人,其他國家基本上不是殖民地就是半殖民地。歐洲地區則有英國、法國、德國、蘇聯等大國。歐洲的各國基本上都是獨立國家,在國際上有一定地位。反法西斯四大盟國中,英國和蘇聯也處在歐洲。美國雖然是兩洋國家,但是當時美國的重點在大西洋而不是太平洋,美國跟歐洲的聯絡也更加緊密,美國實行先歐後亞的政策也符合其國家利益。

    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中,德國的戰鬥力應該在100,日本的戰鬥力最多40,義大利的戰鬥力則是-1。日本的戰鬥意志絕對不比德國差,但是日本的武器裝備和士兵訓練程度卻遠遠比不上德國。德國在二戰爆發初期簡直是無敵的存在,一個國家橫掃整個西歐,打得蘇聯丟盔棄甲。德國面對的敵人都是當時的世界一流強國

    美國製定先歐後亞的方針也是戰場情況的需要。當時二戰的局勢是,蘇聯和英國隨時都可能撐不下去,隨時都有可能被德軍擊敗。先歐後亞是美國的既定策略。其實不少人認為,美國知道日本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只不過美國人需要一個加入二戰的理由。

  • 9 # 銳不可當1799

    本來是打算對付日本的,但是丘吉爾成功把羅斯福說服了。具體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1,歐洲歷來是美歐的戰略重點。歐洲是白人的聚集地,也是世界最富庶的地區。

    2,與日本比較起來,法西斯德國更加強大,更難對付,必須要抓住重點。

    3,反法西斯力量有限,必須集中力量,各個擊破。

    4,法西斯德國正在迫害猶太人,必須儘快把猶太人解放出來。

  • 10 # 黑色船長

    首先美國從來沒有把日本當成一個世界強國,充其量就是有點軍事威脅存在,日本根本沒有能力吞掉美國,珍珠港事件確實一方面美國沒有想到,另一方面在中國的整個日本軍人可能都沒有想到,中國的戰役還沒有結束又去招惹強大的美國,是個聰明的軍人都知道兩線作戰很困難,何況還得防備北邊的蘇聯,可見這個昏招有多麼弱智。

    在地理上,美國跟歐洲很近,而距離亞洲隔著很大的太平洋,美日之間的主要戰爭都是海戰,路上戰爭幾乎沒有。況且美國跟歐洲有很大的血緣關係,當時歐洲就只剩下英國在抵抗德國,蘇聯當時被打的節節敗退,根本無力跟德國對抗,倘若德國佔領整個歐洲,會不會跟日本會師於中東,到時候亞歐兩大世界強國對抗美國,那時候美國有打贏的把握嗎?,亞洲可以保住嗎?倘若歐亞落入德日法西斯手中,美洲可以保全嗎?。這是當權者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其次美國作為世界上政治經濟軍事強國,他的貨物主要流向的是歐洲,歐洲是他主要的經濟貿易物件,而亞洲由於日本的封鎖,他的貨物或者經濟援助只有滇緬公路後來還被日本給封死了,所以美國的重心沒有放在亞洲。

    第三從全域性上來看,美國不認為日本可以吃掉美國,因為美日之間隔著浩瀚的太平洋,而且在亞洲只有中國這一個幫手可以幫助美國拖住日本,可是在歐洲有世界上的兩大軍事強國在幫助美國,那就是英蘇,相信美英蘇三個國家可以很快將德國給消滅,到時候,日本的北邊有蘇聯,南邊有英國和中國,太平洋上有美國強大的艦隊。日本的滅亡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 11 # 道隱寺

    二戰時期,德國的工業水平非常強悍,由於希特勒稱霸世界的野心,所以德國在歐洲發動了世界大戰,並且很快變佔領了波蘭,打敗了法國,英國也被逼到了英吉利海峽附近,而此時的美國僅僅對歐洲進行了援助,並沒有參戰,1940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給了美國參戰的藉口

    由於日本是一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沒有外界的供應,戰爭根本就無法持久,日本之所以鋌而走險偷襲珍珠港,主要就是因為美國對日本實施了鋼鐵和石油的禁運,和德國稱霸世界的野心不同,日本發動戰爭主要就是拓展殖民地,因為對外侵略之前,日本國內人口數量和土地資源嚴重的失衡,導致起義不斷,而戰爭是消耗人口最快的辦法

    歐洲是美華人的老家,資源豐富,其實德國原本的計劃是先拿下英法等國,然後攻取蘇聯,統一歐洲以後和美國單挑,但是在德國和英法作戰時,蘇聯並沒有閒著,不停的在後方壓縮德國的戰略空間,德國大怒,轉而進攻蘇聯,美國同時也對蘇聯進行大規模的援助,但是德國還是差一點就拿下蘇聯,美國見勢不妙,於是一手導演了日本偷襲珍珠港的苦肉計,因為美國心裡也明白,如果讓德國拿下了資源豐富歐洲大陸,必然成為美國的心腹大患,不僅之前美國對歐洲的援助打水漂,到時候,美國還真不一定打得過德國,所以趁德國在歐洲大陸立足未穩,美國由大規模援助變成了直接參戰

  • 12 # 史海尋蹤

    日本“南進”實屬無奈,日本為了獲得戰爭資源,進攻東南亞,觸及了英美等國的利益,美國為了警告日本,凍結了對日貿易,別的還好,石油的禁運簡直要了日本的命。

    沒了石油,日帝的戰爭機器就會面臨癱瘓的危險。加之同盟德國也要求日本配合對英作戰,孤注一擲的日帝,於1941年12月7日,把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老巢——珍珠港,給炸了。

    原本打算同一戰時一樣,想坐發戰爭財的美國遭此重創,再也坐不住了,宣戰日本,繼而向德意日同盟宣戰。那麼為何日本動了美國,美國卻將主要精力放在歐洲呢?

    出於戰略利益的考慮

    當時的世界中心在歐洲,亞洲尚未崛起。當時的日本,是全亞洲唯一工業化的發達國家。亞洲彼時與歐洲的比較,如農村和城市。美國的國家利益,主體部分正在歐洲。

    這從二戰後美國對世界的佈局中,顯示的很清楚。遍佈全球的美軍事基地中,歐洲佔了大頭,經濟底子好,有大把錢賺的歐洲,吸引力要遠勝亞洲。只是戰後亞太地區的崛起,才引起其戰略重心的轉移。包括後來的韓戰,美國不願意繼續打下去,基於以上的原因也相當大。

    戰爭的源動力是獲取利益,儘可能多的撈到好處,這一點美國看的很清楚。

    反法西斯大局的需要

    給當年德意日同盟做個排名,德國穩居老大無爭議,日本第二,豬隊友義大利行三。美國為何給當時的國民政府輸出援助?希望中國能牽制住在華日軍,是一個很大原因。這樣一來,美國與日本,只需爭鬥於以艦船航母為主力的太平洋戰場上,以美日的工業能力對比來看,日本簡直就是一盤菜。

    而德國就完全不同了。當時的歐洲,除了孤懸大陸之外的英國,包括前蘇的歐洲部分,已都落入德國的控制中。整個世界戰場,歐洲部分才是最關鍵和最危急的地區。

    而德國的軍工和科技,是可以匹敵美國的,能和大半個世界對抗,可見德國的實力有多強,包括在戰後,美蘇對德國科學家的爭奪,就足以顯示其科技水平。戰勝了德國,就等於贏得了二戰的勝利。

  • 13 # 東斯坦因

    眾所周知美國是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才正式捲入到二戰中的。可美國在加入二戰的戰團後卻並沒有把主要的力量集中用於胖揍日本,而是提出“歐洲第一”的戰略,將主要精力用於圍剿德國。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是因為美國基於基於利益的考量。

    歐洲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就成為了世界的中心,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而當時亞太地區除了日本外,剩下的國家和地區,無論是獨立的、還是被殖民的可以說都是比較的窮。

    一邊是世界最為富裕的地方,另一邊是則塊“不毛之地”。那邊能攝取到更多的好處和利益不言自明。

    對於美國來說戰爭就是一場生意。既然是生意,就可以用投入和產出來衡量。因此產出利益更多的地方在資源分配上,自然是要受到更大的傾斜

    由於意識形態上的對立,美國和蘇聯可以說是一對天生的仇敵。雖然在二戰時期,美蘇兩國為了應對德意日軸心國的威脅而暫時聯合到了一起。但兩國的根本矛盾卻始終存在著。所以,美國在打擊軸心國的同時,也時刻提防著蘇聯勢力的做大。

    就當時歐洲戰場的形勢來看,法國在二戰初期被德國擊敗元氣大傷;英國還頂著“日不落帝國”的名頭,但實力早就外強中乾,而且英國以及英聯邦軍隊在二戰中的表現也著實不咋地。所以一旦德國戰敗,歐洲大陸上就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能力來阻止蘇聯的擴張了,紅旗插遍歐洲將指日可待。而整合了整個歐洲的蘇聯,實力將會一舉超越美國,登上世界霸主的寶座。這顯然不是美國希望看到的。

    為了遏制蘇聯的擴張,美國必須要儘快干預歐洲局勢,以便將蘇聯的勢力膨脹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亞太地區,對日作戰主要有這幾方面人馬參加。美國、中國、英國、蘇聯以及澳洲等英聯邦國家。

    縱觀這些國家:英國、眾英聯邦國家實力不濟,沒有美國的幫助打不過日本;中國當時的海軍實力幾乎為零。除了本國和周邊接壤地區,沒有能力跨海作戰;蘇聯,在德國還沒有解決前,這個紅色巨人是沒有能力顧及遠東地區的。

    如此數下來,就能發現,與爭奪激烈歐洲地區相比。亞太地區,基本上就是美國自己的獨食。既然是獨食,那早吃點還是晚吃點,都是一個樣。如此情況下,不如投入更大的力量到歐洲去,為美國在歐洲謀取到更多的利益。這樣才能使得美國的國家利益最大化不是。

  • 14 # 吳楚古邑一一菜根譚

    很簡單,小日本本來就不是老美的一盤菜,最多隻能算點心。自己作死,只好點心當大餐吃!再次重複,小日本的精緻陰險以小博大的賭徒心態是自古以來的,而被虐被輪被蹂躪,從萬曆年代就開始了。。。。。

  • 15 # 戰武奇兵

    首先在這裡要糾正一下錯誤,美國並不是將大部分精力用來對付納粹德國,在太平洋戰場上與日軍作戰可是一塊非常難啃的骨頭。反觀西線戰場,從盟軍諾曼底登陸以後基本就沒多大的懸念了,以美國的戰爭潛力加之蘇聯在東線的反攻,德國戰敗只是時間問題。實際上主要問題恰恰出現在太平洋戰場,從偷襲珍珠港一直到二戰結束,日本抵抗到了最後,當時美國兩顆原子彈扔到日本本土時,盟軍依然做好了強行登陸日本的計劃,而且也做好了可能死傷上百萬盟軍戰士的心理準備,以應對日本“一億玉碎”的瘋狂想法。

    準備一億玉碎的日本本土居民在太平洋戰場上發生了二戰轉折點的中途島戰役,包括每一場與日本海軍的較量都對整個戰事影響甚大,而歐洲方面還是那句話,盟軍成功登陸後結局已經註定了。

    再者是關於日軍偷襲珍珠港拉德國下水的事情,奇兵曾有一篇文章專門寫到,在珍珠港事件發生的前1年,德國與美國在大西洋的鬥爭距離宣戰也只差一層窗戶紙而已,只是沒捅破(有興趣可以檢視一下6.16日發表的文章)。也是因此,在二戰中美國針對了日本和德國制定了不同的策略和戰法。他們的敵人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德國陸上力量強悍,日本海軍力量強悍,因此與日本戰鬥的多是海軍和海軍陸戰隊,與德國戰鬥的則是傘兵和陸軍。

    接下來發生的事就比較清晰了,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對日宣戰,德國對美宣戰。至於美國與日本作戰這很正常,而與德國作戰則是“醞釀很久”之後的事。最早在1941-1942年,蘇聯不止一次的要求盟軍在歐洲開譬第二戰場,以減輕自身的壓力,但是美英等國都已各種理由拒絕。直到1943年的德黑蘭會議上才確定1944年的行動,不過在登陸場所上又發生分歧,好在美國同意從歐洲西岸登陸的作戰方案。出現這種情況也非常容易理解,英國一直將蘇聯視為最大的政敵,它有強大的海軍和英吉利海峽保護,它想著蘇德相互廝殺,自己看熱鬧,從英國的“巴爾幹方案”也可以看出它是想在二戰勝利以後要稱霸歐洲的打算。

    到1944年,蘇聯發動了巴格拉季翁行動,徹底摧毀了東線的德軍。許多人認為在德國軍隊潰退後,盟軍還有必要發動D日(諾曼底登陸日)進攻來開闢第二條戰線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德軍的抵抗依舊非常頑強,蘇聯軍隊的傷亡情況依舊居高不下。

    然而可以肯定,德軍已經失去了戰略主動權,許多精銳部隊在蘇聯土地上投降或被消滅。蘇聯在庫爾斯克的勝利鞏固了戰略勢頭。庫爾斯克戰役之後,德國已經徹底沒有機會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接下來的事態就如同盟軍登陸諾曼底一樣,蘇軍剩下的唯一問題僅僅是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到達柏林而已,以及在德國投降之前,仍舊會有多少部隊傷亡及平民被殺。

    盟軍在6月6日至7日強行進入諾曼海灘並向內推進。然而,在7月下旬,英美部隊仍然遠遠沒有達到預期在諾曼底登陸後頭兩週內達到的目標。後來盟軍相繼遭到了市場花園等行動的挫敗,但是已經佔據海空優勢的盟軍不會再有太多的失敗,隨著突出部戰役的結束,整個西線也就沒啥動靜了。從盟軍登陸到德國投降,滿打滿算還不到一年時間,而美國與日本的血戰則打了接近3年。

    最後還是要提一下,當時美軍能騰出更多的部隊去對付德國還有更大的原因是由於當時中國戰場拖住了上百萬的日軍部隊,否則美國要在太平洋啃下所有日本佔領的島嶼,恐怕得換好幾副門牙。從珍珠港事件以後,美國一直與日軍戰鬥到二戰結束,綜合作戰時間、風險、難度等情況,太平洋戰場耗費了美國更多的精力。特別註明,本文沒有盟軍在西線就非常輕鬆的意思,只是相比起與日軍作戰,個人感覺更加難以糾纏,二戰幾場關鍵的轉折點戰役也沒出現在美德戰鬥上,也可以很好的說明這一切。

    二戰後期,美國海軍開始遭到日軍自殺飛機的攻擊。
  • 16 # 有擋CVT變速箱發明人

    這問題說來話長了,美國被日本偷襲珍珠,還執行先歐後亞政策,美華人當然是經過認真分析的,在中國戰場,滇緬公路,源源不斷把美國輕武器遠往中國戰場,導致日本人在長沙會戰連連失敗,這證明什麼?證明單靠輕武器就打得日本暈頭轉向,如果美國坦克飛機大炮一起上,結果可想而知,若門坎同樣證明了日本陸軍不堪一擊,所以美華人認為,只要德國輸了,日本是撐不下去的。

  • 17 # 寰球視野新觀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情緒被一掃而光,美國全國動員,成年男性積極參軍,所有工廠全面開工,全力生產武器裝備,美國軍隊陸續開始向軸心國發動進攻,但是日本偷襲的珍珠港,美國卻採取“先歐後亞”戰略。

    在美國眼裡,日本國力弱小,武器裝備落後,只要美國工業生產能力全部轉化為軍工生產,日本必敗無疑。但是如果德國擊敗蘇聯,德國陸軍將打敗天下無敵手,美國恐怕擋不住德國。

    二戰王牌飛行員排名前十全都是德華人,埃裡希•哈特曼以擊落敵機352架位居世界第一,德國軍隊產生了一大批精英人才,德國陸軍4周滅亡波蘭,6周擊敗英法聯軍,橫掃西歐。

    1941年6月22日,德國向蘇聯發動進攻,戰爭初期蘇聯軍隊全線崩潰,當年9月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9月30日正式發動進攻莫斯科的“颱風行動”,1942年7月德國進攻斯大林格勒,也就是說日本偷襲珍珠港期間,德國在歐洲戰場擁有主動權,如果德國擊敗蘇聯,歐亞大陸沒有任何國家能夠擋住德軍。

    法國投降了,英國困守孤島,僅能做到自保,不可能反攻歐洲,蘇聯如果戰敗,德國軍隊可以經高加索地區直下中東,獲取中東的石油資源,甚至可能與日本在中東會師,進而吞併印度。

    蘇聯戰局決定了整個二戰走向,因此美國雖然沒有直接派軍隊進入歐洲戰場,但是向蘇聯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包括14000架戰機,12000輛裝甲車,32000輛摩托車,495000輛汽車,7900門火炮,10萬支衝鋒槍……

    美國的援助緩解了蘇聯的壓力,幫助蘇聯打贏了關鍵的幾場戰役,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即使戰勝德國,也會付出更大代價,同時戰爭也會繼續拖下去。

    相比於歐洲戰場的坦克大戰,拼刺刀仍然是日本陸軍的主要作戰方式,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陸軍的攻勢已經進行不下去了,而且面臨石油短缺,日本的戰爭潛力已經全部挖掘出來。

    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曾擔任駐美國使館的武官,見識過美國底特律汽車城,深知憑藉日本的國力不可能戰勝美國,美華人也知道這一點。

    美國雖然實行“先歐後亞”政策,但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海軍一直與日本海軍周旋,經過4年戰爭,美國海軍陸續佔領日本週邊島嶼,並不斷對日本展開空襲,迫使日本投降。德國兩線作戰,結果慘敗,美國兩線作戰,兩線均獲得勝利,國力才是根本。

  • 18 # 不正經的軍棍

    珍珠港事件之後呢,確實有一個先歐後亞的這麼一個決議,但是實際上呢,美國在參戰前期,主要力量還是部署在了亞洲方面,而不是歐洲。珍珠港事件呢,給了美國一個非常好的藉口去參加二戰,加入了同盟國,給同盟國輸入一針強心劑。

    美國參戰後不久,羅斯福和丘吉爾在華盛頓開會,確定了歐洲優先的這個戰略。在此之前呢,就有這樣一個共識,法國已經淪陷,德國已經拿下了大半個歐洲,美國雖然還未參戰,英美多次會面,制定聯合戰略,確定是先對歐洲方面進行打擊,儘早擊敗軸心國集團,遠東地區進行戰略防禦。

    英國方面擔心的是,如果美國將太平洋地區作為主要力量,蘇聯無法對德國造成更有力的打擊,希特勒可能會壓制蘇聯,而歐洲則就變成一個堅不可摧的堡壘。日本襲擊珍珠港之後,丘吉爾就快馬加鞭飛到了美國,確保美華人能夠歐洲優先。他們認為呢,德華人只要輸了,日本義大利也不在話下。

    但是美國這會兒面對的是亞歐兩方面資源分配的問題,他們認為,德國水面力量有限,暫時無法威脅到美國本土,而日本則是有能力進行打擊。另一方面,美國參戰之後,在太平洋上一直有軍事行動,而且,太平洋上,美國投入的精力則是非常多的,尤其是1942年和1943年,美軍在太平洋上和日本打的非常焦灼。

    直到1943年12月,歐亞兩面分配才到一個平衡狀態,這個時候,在太平洋上針對日本的部署,美國派出了187萬人,7857架飛機,713艘軍艦,歐洲那邊美國派出181萬人,8807架飛機,515艘軍艦。這會兒,歐洲優先其實還沒實現,但是美國已經將中心挪到了歐洲。

    而到了1944年,美國在各個戰場上的軍事行動都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美國在歐洲進行了諾曼底登陸,太平洋上又是瘋狂反擊,塞班島、關島、貝里琉島、菲律賓等地的軍事行動都是在這一年開始的。到了1945年,美國完全做到了歐洲優先,這會兒歐洲戰場上盟軍也在瘋狂反擊,需求量非常大。歐洲戰場結束的時候,美國陸軍在歐洲部署了47個師,太平洋上21個師的兵力,外加海軍陸戰隊五個師,另外70%的海軍也在太平洋。

    其實美國軍事行動上是在太平洋上更多,但是另外對於同盟國的支援上,主要還是歐洲。租借法案中的物資,總共價值483億美金,300億給了英國,100億給了蘇聯,給委員長的都是人家不要的。其實可以這樣說,美國前期的部署主要都是針對日本的,而針對德國方面的,都是在準備登陸歐洲的時候,才開始向歐洲方向偏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28歲女性,想學技術,學什麼好呢,去哪裡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