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果果

    快速讀完三國演義,是很難也很簡單。記住下面的話,就是快速讀完三國演義。

    黃巾起義,十常侍亂政,董卓進京,18路諸侯討伐董卓,王允貂蟬連環計除董卓,李傕郭汜亂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袁術稱帝,曹操滅袁術,滅呂布,官渡戰役重挫袁紹,進而滅了袁氏平定河北4州。新野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荊州劉表死劉崇投降曹操,赤壁大戰劉備孫權合力擊敗曹操,劉備搶的荊州,曹操殺馬騰平西北。劉備入川收馬超。定軍山黃忠斬夏侯奪得漢中。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圍曹仁,水淹七軍殺龐德俘虜于禁,吳國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得手,殺關羽。曹操死曹丕繼位。劉備伐吳被陸遜夷陵大敗。 劉備死,後主劉嬋繼位。諸葛亮平南蠻。北伐魏國。司馬懿登場。諸葛死。司馬篡國滅魏國,創立晉朝。 滅蜀國,滅吳國。

  • 2 # 屯不寧

    就像蘇軾建議侄女婿“如何讀歷史”那樣——

    “每一過,只取一條線”

    只就一個關注點入手,跳著讀,把儘可能詳盡的資訊整合起來,串成一條線。

    只要能把握一條線,正常來說,你就能比那些只是泛泛通讀的人更厲害。

    一條線過後,如果還有興趣,自然就有第二條線、第三條線……以至認識越來越立體、越來越系統,問題之間開始有了相互的支撐……你終於把自己變成了讀三國的小專家,即便是在很多的專業問題上,也有了發言的能力。

  • 3 # 草雨生

    如何快速讀完三國演義,我不知道為什麼你要快速讀完呢?你是一目十行,還是要囫圇吞棗呢?三國演義作為我國四大名箸之一,其文化內涵和寫作水準是特別高的。如果你快速的閱讀完三國演義。就會對其內容一知半解,也不會理解到它的精髓,甚至是連其中的人物關係都理不順。那麼 ,請問朋友,你閱讀它的意義又在哪裡呢?古人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你只有邊讀邊悟,做到學而思,思而學。才能夠真正的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才能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才能不使自己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閱讀上。

  • 4 # 如夢老令公

    《三國》(如夢令)

    ――·――·――

    三 國 連 環 動 畫,

    瀏 覽 起 來 跑 馬

  • 5 # 尼克楊的轉身

    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讀書講求緣分,講求沉浸其中人書合一的享受。如果刻意追求速度,那可以去網路搜尋書籍概況,也有很多媒體號有一分鐘瞭解xxx的欄目,不過這種快餐式的內容,本身就失去了與書籍交融的樂趣,也不能夠稱之為“讀”書了,充其量叫“瞥”書,哈哈。

  • 6 # 邊緣隱士

    我想透過您這個問題,來談談我們為什麼要讀書,或者為什麼要學國學?

    我們每做一件事,或者說一句話,都應該先問問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怎麼說

    是因為別人這樣做了,這樣說了,要趕時尚?還是我們自己內心真的想去這麼做,想去這樣表達?讀書也是一樣,我們為什麼要讀這部書?為了消遣,茶餘飯後多一點談資?還是為了從中學到真理,智慧?還是就為了享受一種閱讀的快感?當你真實的找到讀書的目的後,再決定自己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學,或者讀這部書?

    人的一生可能需要讀很多本書,但說實話,真正值得靜下來慢慢品讀的經典並不太多

    把這些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來流傳下的經典(比如《道德經》)都讀懂,讀通了,就足夠了。絕大多數的書都是在浪費我們寶貴的人生。(個人意見,請勿噴)而《三國演義》就是這樣一部經典,也許它與真正歷史有很多地方不符,儘管它可能文學價值不如《紅樓夢》,但它是中華文明發展的智慧結晶,所以我建議你慢慢讀,正像小說中智慧化身諸葛亮說的‘寧靜而志遠’,只有漫慢下來才能讓生命的智慧升起。

  • 7 # 李啊啊呦耶

    看簡介。

    看簡介,記典故。

    長知識,渡人生。

  • 8 # 晨安悅讀

    王者速度法可以用於所有種類的書籍閱讀:

    日本作家齊藤英治將自己多年的閱讀方法進行總結,得出了這樣一套“王者速讀法”。

    他給人們闡述了一個新的概念:把書當做僕人,自己是國王,以一種俯視的態度去讀書,透過快速閱讀法在短時間內最大程度的獲取書本中的知識。

    王者速讀法的核心方法很簡單:給每本書半小時的時間,完成下面的三步:

    第一步:5分鐘閱讀基本資訊。

    這一步要回答的核心問題是: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快速閱讀書籍的標配物件,包括:標題、副標題、作者、出版社、腰封上的推薦語、讀者反饋、目錄、前言、後記等。如果還有時間,再瞅一瞅書裡一眼可見的東西,比如標題、圖示、照片等。快速掃描這些資訊,能讓你形成一個大致的印象:這本書說什麼的,它的長項在哪兒,大概是怎麼說的。

    第二步:5分鐘瀏覽全書。

    這一步也算不上讀,就是快速翻,找出書中最核心重點的部分。

    如果每頁只給2秒鐘的時間看,你能看到什麼?意思就別指望看懂了,把注意力放在某個詞出現的頻率吧。如果連續翻了20頁,有一個實詞總是翻來覆去的出現,這部分很可能都在圍繞這個詞說事。找出這些關鍵詞,記下他們頻繁出現的位置,這就是第二步的核心。

    看到這些詞,你也許會想到另一些關鍵詞,把它們也記下來。它們都將形成你對這本書的印象。

    第三步:20分鐘速讀全書。

    這一步真的要花點間稍微仔細的讀一讀,看看作者究竟說些什麼了。當然始終不要忘了20分鐘後,要給自己一個結論:這本書值不值得花更多時間讀。

    20分鐘通讀全書,想讀完沒可能,只能找找重點!重點在哪兒呢?第二步那5分鐘記下的關鍵詞就派上用場了。哪部分關鍵詞多,出現頻率高,哪部分就是重點。重點地方多花點時間,不重點的地方隨便翻翻,能更有效的利用這20分鐘。

    王者速讀法的核心理念就是20/80法則,用20%的時間精力汲取書中80%的養分。如果貪圖剩下的20%,你就需要多花費用80%的時間。而利用這些時間,你可以從其他書裡面獲取很多。

  • 9 # 羅華昌中醫論健康

    我很小的時候,翻書櫃發現了一本《三國演義》,當時被裡面的插圖迷住,又嘗試著閱讀,然而文體對於當時的我而言,顯得過於艱深了。恰好這時我父親看到了這一幕,就告訴我:你還太小,先不要看這本。轉而塞給我一本《上下五千年》,找出東漢三國的那一冊,果然看起來輕鬆多了。後來又看了《三國演義》的連環畫,在這個基礎上,我在比一般小孩早得多的年紀,就自己通讀了正式版本的《三國演義》。

    舉這個例子的目的,就是說讀書應當循序漸進,根據自己的實際水準來選擇閱讀。我知道有些朋友喜歡參考別人的書單,拿來直接就用,盯著一本晦澀難懂的書啃了半天,明明看得不明不白卻不肯放棄。這是一種非常低效的閱讀方式。

    每一本書的內容,都有著與之匹配的背景知識和閱讀基礎,如果對這些不夠熟悉,就應該去尋找淺一些的同類書籍作為鋪墊。如果一本書的交叉內容太多,就應該先把這些內容對應的基礎讀物通讀之後,再去閱讀那種建立在其上的交叉型內容讀物,否則,那些缺漏的資訊點就會對閱讀造成巨大的障礙。

    怎樣才算循序漸進呢?我舉兩個例子,可以作為參考。比如之前有個對世界歷史不太瞭解的朋友跟我諮詢,說他看任何關於世界史的書,都會覺得非常痛苦,根本不知所云。我給他當時的建議是,先去讀房龍的那本《人類的故事》。這本相當於是給孩子看的世界史讀物,非常適合入門級的閱讀,脈絡整理得很清楚,故事講得也淺顯易懂。

  • 10 # 肖雙柒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談點對這個提問的看法:巜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古典文學名之一,該書展現了三國時期各路諸侯及英雄豪傑為爭奪天下的巨篇畫面,詮釋了他們的智慧人生。另外從文學角度上講也是一本非常值得欣賞的作品。《三國演義》值得我們認真仔細去閱讀,並且要多讀幾篇才好,而不是如何去快速讀完,快速讀完我認為沒有任何意義。

    儘管如此,我還是樂意回答這個問題,這是因為筆者喜愛古典文學的緣故。如果大家想快速瞭解《三國演義》,我把自己讀了幾遍的筆記進行整理,讓大家在較短時間內對該名著內容有一定的瞭解。

    《三國演義》主要分以下五大部分:(為群雄逐鹿),(赤壁鏖戰),(三足鼎立),(南征北戰),(天下歸晉)這五個階段。本人對這五大部分別簡介並附每個階段的重大事件,以便大家快速瞭解《三國演義》的概況。 一:群雄逐鹿:公元184-200年 這個階段是一個英雄視窗期,英雄輩出的時代,18路諸侯共討董卓,各方勢利都有能人異士,呂布的勇武,劉備的仁德,曹操的果斷,袁紹的優柔寡斷,袁術的剛愎自用等等,完全可以看出一個一號位的君主的重要性,他的決定基本就決定了歷史的走向。

    184年2月——黃巾起義;10月——張角病死;

    187年——曹操任東郡太守;

    189年9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立九歲的陳留王劉協為帝(漢獻帝);12月——曹操號召各鎮諸侯共起討伐董卓;

    190年1月——各路諸侯起兵反董卓,組成反董卓聯盟軍,董卓令李儒毒死了15歲的弘農王(少帝)2月——董卓焚燒洛陽,遷都長安,洛陽古都殘破;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

    191年——孫堅破董卓,斬華雄;袁紹奪州牧韓馥的冀州,自領冀州牧;

    192年4月——王允設連環計,呂布殺死董卓;

    6月——李傕、郭汜圍長安,殺王允,敗呂布 曹操擊敗青州黃巾軍,收編為“青州兵”,實力得以壯大;孫堅攻擊劉表,戰死;

    193年——曹操東征徐州,大敗陶謙;

    194年——呂布攻擊曹操,陶謙病亡,劉備領徐州牧;

    195年10月——曹操領兗州牧;孫策攻打江東大敗劉繇;李傕、郭汜爭奪獻帝;

    196年7月——獻帝在楊奉等人護送下,回長安;呂布佔徐州,劉備投曹操;曹操始興屯田,將獻帝迎接到許都;

    197年——袁術在壽春稱帝;曹操討伐張繡,失敗;袁紹佔領冀、幽、青、並四州;

    198年9月——呂布攻打劉備,破小沛;12月——曹操擒殺呂布;周瑜同小喬成親;

    199年11月——張繡投降曹操;董承與王子服等密除曹操;孫策襲取廬江,敗劉勳;劉備討伐袁術,袁術病死;

    200年——曹操誅殺董承一夥;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位;陳琳撰寫討曹檄文,官渡之戰開始;10月——曹操偷襲烏巢;

    二:赤壁鏖戰:公元201-210年 這個階段重點是講述了策略運用在三國時期的重要性,對比此前劉備各種慘不忍賭,諸葛加入之後,各種起飛。諸葛火燒博望坡,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周瑜的空城計,苦肉計,龐統獻的連環等,而曹操沒有了郭嘉,在赤壁之戰中也敗得很慘,不是說手下沒有謀士,而是有沒有那種可以託負性命的謀士。

    201年——曹操敗袁紹於倉亭;劉備投奔劉表;

    202年5月——袁紹病死;

    203年——孫權討伐黃祖;

    204年——曹操平定冀州;遼東公孫度死,子公孫康繼位;

    205年——曹操平定青州;

    206年——曹操平定幷州;

    207年8月——曹操大破烏桓,水平袁氏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曹操從南匈奴贖回蔡文姬;

    208年6月——曹操封為漢丞相;7月——曹操南征劉表;8月——劉表病死;曹操殺孔融;9月——劉琮投降曹操;11月——赤壁之戰,曹操被孫劉聯軍打敗;

    209年10月——劉備與孫權之妹成親;

    210年——曹操建成銅雀臺;周瑜亡;劉備借荊州

    三:三足鼎立:公元211-223年 這個階段是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三足鼎立的時代,也是一代名將們最後的輝煌時代。在赤壁之戰之後,劉備的勢力正式形成,入川佔領益州,曹操吞併北方最後一塊版圖,孫權奪取荊州。關羽,曹操,張飛,劉備,一個個都相繼離世,熟悉的三國也基本落幕。

    211年——曹操攻破馬超;劉備入川;

    212年10月——曹操南下進攻濡須口;劉備駐紮霞萌關;孫權移治秣陵,改名建業;

    213年5月——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

    214年5月——孫權攻破宛城;7月——孫權進攻合肥,被張遼擊敗,10月——獻帝、伏後與國丈伏完密謀除曹操,事洩,曹操誅殺眾人;劉璋投降劉備,劉備自領益州牧;

    215年7月——曹操徵張魯;11月——張魯降曹操;逍遙津之戰;曹操在濡須打敗孫權;

    216年——曹操稱魏王;

    217年2月——曹操進攻濡須口,孫權敗;

    218年——曹彰大破烏桓軍,鮮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劉備進軍漢中

    219年7月——劉備進位漢中王;關羽水淹七軍;10月——關羽失荊州,被孫權殺害;

    220年1月 曹操病亡。

    220年10月 曹丕稱帝,建魏國。

    221年4月 劉備稱帝,劉備伐吳。張飛遇害。

    222年 孫權稱吳王。彝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大敗劉備。

    223年4月 劉備死於白帝城,劉禪繼帝位。 曹丕五路伐蜀。蜀吳重修和好。

    四:南征北戰:公元224-234年 這個階段是核心講述諸葛奮鬥的十年,也是司馬懿崛起的十年。雖然每次北伐都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都由於路途遙遠,缺糧不宜久戰,同時劉禪又聽信各種讒言,基本在這十年間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展,三國的版圖基本沒變化。

    225年 諸葛亮南征。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平定蜀國南方。

    226年 曹丕病亡,曹睿繼位。

    226年12月 曹睿封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孫權圍攻江夏,兵敗。

    227年 諸葛亮上書北伐。

    228年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姜維降蜀。馬謖失街亭。周魴詐降誘曹魏攻吳,陸遜大敗曹休。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229年 孫權稱帝。諸葛亮第三次北伐。

    230年 吳派衛溫、諸葛直航海到夷洲。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真病亡。

    231年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

    234年 諸葛亮六出祁山。8月 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吳大舉攻魏合肥。

    五:天下歸晉:公元235-280年 這個階段就是三國後期了(約耗時45年),其中263年蜀降,到280年吳降。這個階段不是說沒有優秀的將領了,只是大環境變了,吳國大部分時間都在內亂之中,蜀國劉禪沒有太大抱負,姜維苦苦繼承諸葛遺志但沒實際效果,而魏國在之前的基礎下,結合司馬的野心下,逐步滅亡吳蜀兩國的過程。

    235年1月 曹睿封司馬懿為太傅。馬鈞製造司南車和水轉百戲。

    237年 遼東公孫淵自立為燕王。

    238年 司馬懿平遼東,殺公孫淵。日本邪馬臺女王卑彌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彌呼為“親魏倭王”。

    239年1月 曹睿亡,曹芳繼位。

    240年 蜀將張嶷平定蠻族之亂。

    241年 魏國在淮河興修水利。

    242年 孫權派軍攻打海南島。

    244年 曹爽派兵攻打蜀漢不利,傷亡慘重。

    245年 吳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權,陸遜因受牽連,憂憤而死。

    246年 毌丘儉兩度攻破高句麗。

    247年 蜀姜維出隴右攻魏,接應附蜀的羌、胡部落。

    248年 司馬懿封為丞相。

    249年1月 司馬懿殺曹爽一夥。夏侯霸降蜀。姜維伐魏。

    250年 孫權廢太子孫和為庶人,賜魯王孫霸死,立孫亮為太子。姜維攻魏西平失敗。

    251年 魏國太尉王凌陰謀叛變,被司馬懿平定。

    251年7月 司馬懿亡。

    252年 司馬懿長子司馬師為大將軍。孫權亡,孫亮繼位。司馬昭攻吳,失敗。

    253年 諸葛恪進攻魏國,無功而返。姜維攻魏狄道失敗。吳孫峻誅殺諸葛恪。

    254年9月 司馬師廢曹芳。

    254年10月 曹髦繼位。吳孫英謀殺孫峻未果。

    255年 鎮東將軍毌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討伐司馬師。司馬師亡。司馬昭為大將軍。姜維攻魏狄道,先勝後敗。

    256年4月 司馬昭討伐諸葛誕。姜維伐魏被鄧艾擊敗。吳孫峻死,弟孫琳專吳政。孫綝殺死滕胤等人。

    257年 魏諸葛誕與孫吳聯合起兵反魏。姜維出駱谷攻魏失敗。

    258年 魏軍攻破壽春,斬諸葛誕。孫綝廢吳帝孫亮為會稽王,立琅琊王孫休為帝。孫休與丁奉設計殺死孫綝。

    260年5月 賈充、成濟殺死曹髦。

    260年6月 曹奐繼位。

    262年10月 姜維攻魏,被鄧艾擊敗,退屯沓中。

    263年 司馬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 鍾會和姜維密謀失敗被殺。司馬昭稱晉王。孫休亡,孫皓繼位。

    265年 司馬昭亡,其子司馬炎繼任晉王。

    265年12月 司馬炎廢曹奐為陳留王,自稱晉武帝,建立西晉,魏亡。

    271年 吳孫皓出兵攻晉,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 司馬炎派楊肇、羊祜等率軍支援戰略要地西陵。 陸抗大敗楊肇,殺步闡。

    277年 晉文鴦擊破鮮卑族。

    278年 羊祜死、杜預駐紮襄陽。

    279年 西晉出動六路兵馬攻打吳國。

    280年 西晉消滅吳國,吳帝孫皓投降,吳亡。

    以上包涵了筆者對這個提問的看法,重複說明一下,《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不建議快速閱讀。 另外根據提問,分享個人閱讀後的筆記整理,以便大家用較短時間內瞭解《三國演義》的概況。

    此回答恐有不妥之處,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並與之共同探討。

    附《三國演義》開篇詩: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11 # 半夢半醒半生半浮沉

    1,只看目錄!

    2,直接看最後一頁!

    3,看我這句話“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3,掐頭去尾不看中間。

    以上皆可以快速看完《三國演義》

  • 12 # 便利店掌櫃

    《三國演義》作為家喻戶曉的章回體小說,不少經典篇章已經廣為流傳,如果想要快速讀完《三國演義》,那麼目錄就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後世傳頌的桃園結義,歷史上的黃巾起義,在第一回合裡面就非常有可讀性的交代出來。劉關張結拜契機,自然是黃巾起義。而黃巾起義則是東漢末期混亂政治生態下的產物。

    又如,第二回合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官

    督郵因何而來,則源於十常侍(宦官)的沙汰之法。而在朝內,十常侍和何國舅之間的鬥爭已經日趨公開化。所以無論是何國舅,或者是此時身為低階官員的劉玄德都會因為宦官改變自身的命運。這可不就是時代在召喚著英雄嗎?

    所以想快速讀完《三國演義》,可以結合目錄,體現出章回體小說的閱讀優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年當下你最焦慮的事情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