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外二三事

    《黃帝內經 · 上古天真論篇》,本章重點是涵蓋無藥元痊和七損八益道理。河圖之數七(火成之數)損(虧)八(木成之數)益(補),天人合一,和合河圖象數的自然規律法則論述人的盛衰道理。

    黃帝內經· 上古天真論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第一》開篇:“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這段話是《黃帝內經》整理者的開頭簡介。】 譯文:距今日五千年的黃帝,生來就聰明伶俐,幼小時思維敏捷善言,幼年就辨別天地事物,感悟萬物哲理,長大後,誠實厚道,勤勉善學,成年之時,被推舉天子之位。 成而登天,有解釋說黃帝拜見廣成子之後修煉成仙,留下衣冠冢(黃帝墳)供後人祭奠朝拜。 乃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上古-中古-今時,三個時間段】 譯文:黃帝問天師歧伯:我聽說上古時候的人,年齡都超過百歲,動作依然敏捷不衰;今天的人,年齡半百,就動作遲鈍,這是時代不同的原因呢?還是人的體質素質不行了呢?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合】於術數,食【艮山】飲【兌澤】有節,起【乾天】居【坤地】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八益養七論】,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上古之人普遍瞭解道,即明白無藥元痊】 譯文:歧伯說:上古時代的人,那些懂得天地五行陰陽的人,能夠明辨天地變化運動的自然道理;能夠雙掌十指推演計算,和合可見和不可見的自然規律法則;飲食和作息和合天地自然之理;沒有妄想、攀比、貪慾的困擾而過度勞作。所以能夠身體健康,精神飽滿,形神合一,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心態平和的百年而終結。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情志七損論】,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中古之人未談,僅談上古今世之人。而上古中古今世,三個時間段,各有多少年?上古應該是伏羲前後時間段,居於黃帝前五千年左右】 譯文:現在的人就不同了,喝酒無度,習慣了妄想、攀比、貪慾的心態。醉酒行房,任意縱慾揮霍精氣,精力傷損,體質虧空,精氣耗散。不知道勞作要保持精力飽滿,不知情志精神需要平和心態滋養,貪圖快樂,違逆人生哲理,起居作息沒有規律,所以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上古之人教育百姓無藥元痊之法】【真氣從之=靜心如無波紋之海,呼吸清新之氣如浮雲輕飄,緩沉呼吸,行走坐臥微意小腹。精神內守之一是:每日臥睡前,意念思維把自己的六髒六腑感恩一遍。沒有十二官之相使的和諧、合德,哪來身體的健康啊!感謝十二官,靜心平臥入睡。再豪華的享受莫如心情快樂;再多的錢財難得健康的體魄!各位臟腑仁兄義妹安靜養息吧。如果能做到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何來煩躁?何來失眠?何來......?】 譯文:岐伯又說:上古時代明白自然之道的聖人帝王,教導普通人:學會如何適應規避一年四季節氣變化的虛邪賊風,避免引起疾病;心情平靜沒有雜念妄想,真氣順暢,精神內守於五髒六腑四肢百骸,這樣,疾病就不會發生。 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情志安穩】,形勞而不倦【勞作無過】,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論八益】,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明八益】【(情志寬裕,無爭無求,善良知足。這是人類的春天,這是情志大藥養生,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本自然段,合哲學古聖,老子李聃的五千言民樸說】【情志大藥,人生首藥、首要】【知足者富,知足者常樂,知足者康健!這無藥元痊的情志大藥,在上古人類的春天裡,人人皆知。】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譯文:因此,人們就可以心志安閒,沒有慾望,情緒安穩,沒有焦慮,形體勞作不過而不疲倦,真氣因而調順,各人都能隨其樸素的想法而滿足健康的願望。人們無論吃什麼食物都覺得甘美,隨便穿什麼衣服也都感到滿意,大家喜愛自己的風俗習尚,愉快地生活,無所謂地位高低,沒有攀比,這些被教導的人被稱作樸實。 因而什麼奢望貪慾根本就不關注,任何淫亂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迷惑情志。無論愚笨還是聰明,無論地位高低還是能力大小,人們都不在乎,和諧溫暖,和平共處(堪稱人類的春天),合與自然調養人生之道。他們之所以能夠年齡超過百歲而動作不顯得衰老,正是由於領會和掌握了道德規範和修身養性的方法,因而身體健康而不被內外邪氣干擾危害。

  • 2 # 三農生態系統

    論述了從上古天性自然之真而毫無人為之雜的古人能活百歲而動作不衰與不知養生之道半百而衰的具體原因,其次談及人一生的生長髮育過程,強調腎氣、正氣、真氣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最後列舉了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等理想的人生意境。

  • 3 # 丟尾巴的貓貓

    天意為天成之始源,真乃不加人為造作。

    以原始的本真之態來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尋求順應四時之變的和諧。以期回溯本元,順合變化。

  • 4 # 寓道瑜醫

    上古天真論內容多源於對於生活的觀察總結。如關於人體生命七七八八的描述是具有普遍意義的。而且提出“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的養生大法,放在如今也是極具參考價值。

    至於上古人可百歲而不衰,今人(內經時代)半百而衰的原因,其實目的是為推行自己的主張,所以必須分開來看。

    這篇的真、至、聖、賢的排序有著道家鮮明特點。因此後世雲中醫起源於道家,醫道同源,醫易同源。其實百家爭鳴,百家觀點都有互相借鑑發揮,醫學借鑑道家的陰陽五行等哲學概念來闡釋醫道而已。

  • 5 # 正道行2818

    《黃帝內經》之《素問》,開篇就以“上古天真論”為始,以歧伯答黃帝之問說明上古天真的意義。上古,指的是燧人、伏羲、神農三皇時期,他們為上古聖人;天真,常與“無邪”一詞連用曰“天真無邪”;“天”指自然,“真”指本真,也就是說,上古之人具有自然本真的生存狀態,以此為議題進行論述。

    黃帝不解上古之人為什麼皆能度百歲而動作不衰?歧伯回答他:上古人懂陰陽術數之道,也就是明白平衡無過及之理,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形與神俱,故能終天年,度百歲;這就是說能適度且自然而然生活,不刻意追求而違規律;其原因就在於明白陰陽平衡的道理。

    如何做到的呢?歧伯講了三個原因;一是先民得到聖人的教戒,明白風邪應時而入,只有內守真氣,保持精神常態,避邪入之時就不致於病;二、閒志少欲,欲從自然,才能氣順心安而不倦;三、飲食、衣著、習俗都遵從自然真撲,不去刻意慕攀;如此,嗜好、淫邪、愚智都不會受外物誘惑,所以就無所懼,這就是合於道,歸於自然。這實際上就是強調人與自然合諧,順其自然,才會得長壽而終天年;也就是古之謂“天人合一”。

    所以,“上古天真”論述的就是養生必須合諧自然、遵循規律而不刻意追求。對疾病而言,都是因違反自然規律所受到的懲罰;“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病皆由此而生並短壽;可見,養生未病的意義何等重要,開篇言此對其後中醫論述意義可謂深遠!

  • 6 # 長生之道

    提綱挈領的概括了人長壽的秘訣!黃帝內經是中醫的起源,是修行得道的真人留給世人的至寶。人的穴位經絡皆是真人內視所得。先有真人才有真言,黃帝內經便是真人的真言,天地大道!

  • 7 # 五穀人文

    我們中華民族是黃帝最早把部落統一形成一個國家,在黃帝之前的古代稱為上古時代,也指人類文明比較初始的時代。天真就是不偽裝,體現事物的本來面目。就像天地一樣在按照最初的道或者規律在執行,也意指我們人類也要順應自然界的規律生活,這才是健康養生的真實之道

  • 8 # 張正才中醫健康講師

    人人都渴望健康與長壽,一直在探討生命的奧秘和生存之道。《上古天真論》正是寓黃帝和岐伯談論如何達到健康與長壽目的的第一篇重要論文。

    文中首先探討長壽的的秘訣。為什麼上古時代的人,年過百歲而不衰老,現代的人到了50歲動作就衰老了?究其原因,就是現代人不懂得養生。過去長壽的人,效法陰陽,明白朮數,飲食有節,作息有規律,不妄作勞,精神和生活和諧,所以活得年齡大。而現代的人以酒為漿,好逸惡勞,縱情聲色,作息沒了規律,只顧一時快樂,耗散了身體,所以到了50歲就衰老了。因此,適應自然四時變化,思想保持清靜,無慾無求,身體就好。精神安閒,慾望不多,心境安定,沒有恐懼,雖然勞作但不過分疲倦,脾氣平和調順,一切知足,吃什麼都覺得香甜,穿什麼都感到舒服,不羨慕地位高下,沒有不良嗜好,不追求酒色,不受淫亂邪說誘惑,自然樸實這就是養生之道。遵循養生之道就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其次談及人一生的生長髮育過程,強調腎氣、正氣、真氣對人體的重要作用。一般情況下,女子每七年一個生理週期,每一個週期身體狀況都有所變化,二七成熟,四七身體盛壯達到頂峰,然後慢慢衰退,到了七七即49歲,任脈氣血虛弱,太沖脈的氣血也衰少了,天癸枯竭,月經斷絕,形體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每八年一個週期,二八成熟,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然後每八年逐步衰退,八八之年身體衰退到齒髮皆落,行步不正,不能生育。

    最後列舉了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等理想的人生意境,來啟示人們注意養生以祛病、延年益壽。上古真人,掌握了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能夠調節呼吸,吸收精純的清氣,超然獨處,令精神守持於內,鍛鍊身體,使筋骨肌肉與整個身體達到高度的協調,所以他的壽命同於天地而沒有終了之時,這是他修道養生的結果。中古有至人,道德純樸,養生之道具備,能夠隨陰陽變化而變化,適應四季冷暖變化,避開世俗紛雜,悠然於天地之間,見識高遠,因而身體強健長壽。其次有稱為聖人者,安然自處於平和之中,順應自然變化規律,慾望、嗜好正確得當,側身於世俗塵世間,卻沒有抱怨憤怒之心,行為不脫離社會,但一切舉動不仿效世俗,身體不被勞累所纏繞,精神沒有過多的壓力,一切以舒適幸福為根本,悠然自得,所以身體不衰老,精神不耗散,可以百壽。再次是賢人。順從陰陽變化,根據四時氣候的不同來調養身體,學習真人的養生之道,這樣的人也可延長壽命。

  • 9 # 申易子

    《上古天真論》篇是《黃帝內經 素問》的第一篇,是借黃帝與岐伯的對話闡釋人如何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狀態。

    第一個部分探討了古人為何能活百歲而動作不衰,但今人年過半百而衰的原因。

    “乃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這裡解釋了上古之人為什麼能活到天壽,因為上古之人懂得養生的法道,遵循陰陽的規律,飲食起居有節律,不做與身體健康相違背的事情。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現在的人就不一樣了,飲酒無度,醉酒行房,用慾望來耗損自己的精神和真氣,不去養神修形,只想滿足當下的快樂,逆反生命規律,才會半百就衰老了。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上古之人教後人,虛邪賊風要懂得躲避,精神恬淡虛無,清心寡慾,將真氣內守,疾病從何而來呢?

    “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這兩段是解釋什麼叫做清心寡慾,恬淡虛無。做人要懂得寬心少欲,安於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不去羨慕別人,這就叫淳樸。

    第二個部分討論了男人和女人一生的生長髮育過程。男子以八為數,女子以七為數。都經歷了從腎氣盛,到身體壯盛,最後天癸竭,腎氣衰的過程。這一段主要告訴我們腎為先天之本,人的一生,無論是治病還是養生,都應該從固護腎氣著手。從論述男女的生長髮育,也可以體現腎氣的重要性。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斑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腎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

    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第三部分論述了真人、至人、聖人、賢人達到的人生意境。無論是真人、至人、聖人、賢人,他們都能掌握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全面掌握養生之道,與自然和諧相處,吸收天地精華之氣,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慾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上古時代有稱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能夠調節呼吸,吸收精純的清氣,超然獨處,令精神守持於內,鍛鍊身體,使筋骨肌肉與整個身體達到高度的協調,所以他的壽命同於天地而沒有終了的時候,這是他修道養生的結果。

    中古的時候,有稱為至人的人,具有淳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養生之道,和調於陰陽四時的變化,離開世俗社會生活的干擾,積蓄精氣,集中精神,使其遠馳於廣闊的天地自然之中,讓視覺和聽覺的注意力守持於八方之外,這是他延長壽命和強健身體的方法,這種人也可以歸屬真人的行列。

    其次有稱為聖人的人,能夠安處於天地自然的正常環境之中,順從八風的活動規律,使自己的嗜慾同世俗社會相應,沒有惱怒怨恨之情;行為不離開世俗的一般準則,穿著裝飾普通紋彩的衣服,舉動也沒有炫耀於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體過度勞累,在內,沒有任何思想負擔,以安靜、愉快為目的,以悠然自得為滿足;所以他的形體不易衰憊,精神不易耗散,壽命也可達到百歲左右。

    其次有稱為賢人的人,能夠依據天地的變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順從陰陽的消長和適應四時的變遷,追隨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養生之道,這樣的人也能增益壽命,但仍有終結的時候。

  • 10 # 黃玄五

    看白話文翻譯理解。

    理解不了說明古人也說不清楚,別把古人想得多玄乎,那時他們的語言文字沒有現在豐富,表達不清楚自己的想法很正常,而且他們的知識水平跟現代人也是沒法比的,隨便看看就好。

  • 11 # 中國式養生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是整部書的第一篇,這篇的重點就是講授人類身體本身的生長髮育規律,以及長壽健康的總秘訣。

    上古天真論一開篇就講了古今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因此帶來的健康表現迥異:

    原文如下: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當然,黃帝內經因為成書在漢朝年間,或者說是在黃帝的時期。如果說是在黃帝的那個年代,那麼書中的現代人,並不是我們今天21世紀的現代人,而是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的這個時期。

    儘管如此,黃帝內經所說的古今人的健康對比,拿到今天的21世紀仍然具有非常可靠的意義。

    我們看黃帝內經中描述的現代人的生活場景: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今天的人把酒當水喝,濫飲無度,生活沒有規律,醉酒行房,恣情縱欲,為了滿足嗜好,而使真氣耗散,不知謹慎地保持精氣的充滿,不善於統馭精神,而專求心志的一時之快。

    這恰恰是我們今天當代許多人的生活寫照。

    曾經與一家世界四大事務所的朋友一起吃飯,他說他們的工作生活狀態是這樣的:經常會加班到半夜,然後還去KTV,然後再回來加班。

    今天人們日常不可缺少的就是聚會。因為白天不得不工作,一般喝酒聚會就放到了晚上。就以北京的簋街為例,比較有名的胡大飯店,半夜以後仍然還需要排隊才能吃上飯。可想而知人們的夜生活有多麼豐富。

    為了工作,為了訂單,為了友情,為了愛情,為了許多一切一切,人們的價值觀決定了,要想出人頭地,要想有一番事業,就必須要拼命工作,然後拼命享樂。

    然而這樣的工作生活恰恰是與黃帝內經倡導的養生理念大相徑庭。

    黃帝內經所說的半百而衰可能並不是那麼嚴重,但是三四十人們就出現各種各樣的亞健康訊號確實是事實。到醫院一查,不是這高,就是那高。

    甚至也有人因為醉酒而喪失了性命。

    那麼正常的養生理念應該是效仿古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也就是說,上古時代的人,那些懂得養生之道的,能夠適應天地陰陽自然變化的道理,比如,飲食有所節制,作息有一定規律。而且既不妄事操勞,又避免過度的房事。這樣的人就能夠做到形神俱旺,協調統一,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

    所謂天賦的年齡,有說人應該可以活到120歲,也有說是100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體現了什麼樣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