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仔細走一遭
-
2 # 鄧武岡
歷史證明,越是無基礎,越是落後則變法越容易成功。如俄國彼得大帝改革,日本明治維新以及秦之變法。反之一個歷史悠久的泱泱大國則難,因為思想己根深蒂固,很難接受新觀念,守舊勢力強大,如阿拉伯世界就很難改革。
秦以非子牧馬立國,趁犬戎滅西周而自立,至穆公得百里奚蹇 叔而強盛一時。但因強晉存在秦長期遊離於中原之外成為西蠻並淪為打醬油角色。一直到三家分晉以及獻公贏連登位秦才開始初盛,至孝公嬴稷開始變法,長期被魏壓制丶被中原諸侯輕視的恥辱以及要求自我強大的決心使秦孝公下定決心進行改革,並畢生予以支援。
反觀列國,除了短暫由李悝、吳起變法之外,基本無啥變法,同時隨著君王的去世變法基本上是人亡政息。主要原因是各國均奉中原為正統,行周公之禮。楚國也屬蠻夷,但與中原各國交流過多,思想上亦奉中原。同時各國穩定日久,王族氾濫,政治上基本上屬於牽制過多,蕭規曹隨,目無大志。如何變法?
當然,秦征服西戎已無後顧之憂。西部是茫茫大漠和荒原,只能向東向南才是正道,這些都是倒逼因素。
-
3 # 目以為廣
商鞅變法確實厲害,但是我們是在兩千多年以後,很明確的知道他的厲害。當時的人,絕大部分人不知道其中厲害。要遇到一個全力支援變法的君主,很難很難。秦國窮瘋了,被人家打急了,不然也不會深刻變法。第二點,當時的環境是戰國,很多國家應付眼前的問題,已經很忙碌了,根本沒有力量深刻變法。你變法,搞得內部不穩,打起仗來怎麼辦,這是亡國之禍。第三點,內部有很多貴族,變法一定影響貴族利益,還一時半會看不到成效。商君死於貴族勢力的反撲,高手吳起在楚國變法,也被人家貴族弄死了。所以,在變法的慾望,變法的環境,支援變法的力量,三個方面,其他國家都不完全具備。
-
4 # 禪師與羔羊
因為商鞅的變法就是從魏國學的,而且還不是第一個學的…
任何時代萌芽最先進思想的,一定是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能夠產生變法的一定是形勢逼迫。能夠統一天下的,一定是戰略位置不能腹面受敵。
1.戰略位置偏僻,才能崛起。周朝建國分封諸侯,都不大。把中原富庶地區分給自己的兒子,近親。把邊疆,靠近未開發,遠離中央區域的分給功臣和遠親。然而邊疆地區齊,秦,楚,晉,燕。靠著向未開發地區的發展,征伐建功立業。外加吃掉靠近自己的小國逐漸壯大。中原地區的一大堆小國,卻沒有發展的戰略空間。相互消耗,誰也吃不掉誰。
2.發達文化與戰略的相互不作用。即使邊疆再強大,但是他們文化經濟上還是落後。諸子百家一大堆理論大師都在中原小中國產生。然而由於他們的沒有戰略,國土較小,影響力有限,很難講這些理論發揚光大。邊疆的大國相互都離得很遠,彼此也產生不了實力威脅,偏安一方,也沒改變學習的意願。
3.形勢逼迫改革。至此春秋末期,想要改變這種狀態有兩種辦法。一中原小國裡崛起一個大國,二讓周邊大國感覺到威脅急需改變。然而三家分晉打破了這一切!魏國變成了中原地區的一個大國,而且和比自己強大的邊疆大國秦,楚,趙,齊接壤。戰略環境非常惡劣!魏文侯率先改革,並且很快強大起來。為了改變自己惡劣的戰略位置,決定向西開啟空間。逐漸蠶食秦國國土,秦國有了滅國的危險。危機的秦國急需改變!慶幸的是魏文侯死後他的兒子把國家戰略由滅秦改為了稱霸,滅中原小國,統一三晉。感到威脅的韓,趙,齊也都謀求改革,並強大起來。好不容易魏國陷入和楚,齊,趙的糾纏裡,秦國剛喘口氣,南韓又過來把秦國揍一頓。秦國也開始從魏國引進大量人才謀求改革…
此時魏國已經改革近百年,商鞅的改革理論是在魏國形成的改進版。吸收了最先進國家的不足,而不是純粹模仿。商鞅改革後的秦國並沒有陷入爭霸的泥潭,而是一面修養生息,一面向西南發展。到了戰國後期,經濟實力,國力,軍事已經把其他國家甩的很遠了。
統一天下的不是秦國,是戰略環境,戰略方針,吸收學習先進文化改革三者成功的合力!
-
5 # 扣毛
誰說沒學?
楚昭王重用吳起在楚國變法,五年後楚昭王去世,在變法中被削奪封地的貴族追殺吳起,將其設成了刺蝟。
趙國,由趙武靈王自己主導進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不過政治改革不徹底,保留了舊貴族和封地,武陵往最後被貴族裹挾新趙王餓死在沙丘宮中。
南韓,韓昭侯重用申不害,編練新軍,朝政改革,日天日地,一度打下“勁韓”的名號,最後引起魏國入侵,雖然經過孫臏“圍魏救韓”保住了,不過韓昭侯和申不害都死了,上位的舊貴族全面廢止變法。
燕國,樂毅主導進行軍事變革,遼東軍制大改,燕軍實力上升,後來主導了五國伐齊之戰。後來燕昭王去世,樂毅被新燕王革職,逃亡趙國。新法廢止。
齊國,這算得上變法成功的第二個國家,在威王,宣王時代一度稱霸,閔王時代稱“東帝”。後來因為吞併宋國引起天下恐懼,燕國復仇引導五國伐齊,幾乎滅掉齊國,後來雖然復國但實力大不如前,苟延殘喘。
魏國,這是第一個變法的,但是後來又廢了,吳起還跑了。
所以,綜上所述,變法並不難,難的是把變法堅持到底!
-
6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嚴格意義上戰國時代的歷史主流就是變法:魏國有李悝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齊國有鄒忌變法、南韓有申不害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燕國有樂毅主導的軍事改革,甚至就連秦國自身在秦孝公和商鞅推行的變法之前秦孝公之父秦獻公就已經在秦國逐步改革舊制。只不過商鞅變法為後世的秦之一統產生了深遠影響並由此奠定了此後中國兩千餘年的政治體制,所以才顯得特別厲害而已。那麼商鞅變法何以如此成功呢?
首先秦國變法之前的極端虛弱恰恰促成了變法的成功——因為六國都有勢力盤根錯節的既得利益集團,他們擔心變法會失去自己已經到手的乳酪,所以他們更希望保持現狀。秦國本就貧弱,如不變法遲早亡國,這就叫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既然本就一無所有,自然在變革中什麼也不會失去,說白了商鞅變法是一劑猛藥,這藥下去究竟是藥到病除,還是直接被醫死了誰也不知道,換成六國中任何一國都不敢放手嘗試,唯獨秦國其實是萬般無奈之下的孤注一擲。
其次秦孝公嬴渠梁乃一代雄主,深具知人識人用人之明,正是他對商鞅的充分信任和放權才成就了一段君臣際遇共謀富強的傳奇佳話。而商鞅則投桃報李——一心謀國、公而忘私、執法如山,為使變法成功、秦國富強,他不惜和所有世家貴族為敵。這是導致商鞅最終的悲劇命運的最主要原因,但也是奠定變法成功的重大原因。
再次秦國變法其實從時間上看並不是最早的,這使其得以充分借鑑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齊國鄒忌變法、南韓申不害變法以及秦國之前的獻公改制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可以說商鞅變法是整個戰國時代準備最充分、計劃最周密的變法,有一大堆成功和失敗的教案可資借鑑。
另外商鞅變法是一場全方位的深徹變法改革:政治上打破世家貴族分封土地的既定國策,實行郡縣制;經濟上獎勵農耕,提高糧食產量作為對外征戰的後勤物資保障;軍事上實行軍功爵制度——平民立下軍功可以升官進爵,貴族無軍功不得世襲爵位,提升了秦軍的戰鬥力。此外商鞅變法還統一秦國的度量衡制度。反觀六國幾乎只是整肅吏治,基本侷限於朝廷內部,對國計民生影響不大,更沒觸及世家貴族的核心利益,所以六國國記憶體在著尖銳的階級對立,缺乏為國耕戰的積極性。
最後秦國的地緣區位可謂得天獨厚:六國之中的趙、魏、韓處於四戰之地,這意味著它們隨時可能遭到來自任何方向的敵人的進攻;齊國雖瀕臨大海,東面無外患,但西部面臨趙、魏兩大強國,南方又與楚國接壤,尤其是齊國所在的山東平原幾乎無險可守——在燕國樂毅策劃的五國伐齊行動中甚至被人連下七十餘城;楚國雖疆域遼闊、人口兵力充足,但其北境與秦、韓、魏、齊接壤,容易遭到來自不同方向的進攻;燕國倒是擁有遼東之地作為戰略縱深,除南部地區外,幾乎不會遭到外敵入侵,無奈國小力弱,南部直接面對齊、趙兩強且無險可守。唯獨秦國位居西北黃土高原,只需扼守東部的崤山函谷關天險幾乎就是固若金湯之勢,而在秦國西部除義渠外幾乎沒什麼勢力足以對秦國構成威脅,即使是義渠相比秦國的實力也相去甚遠,這使秦國得以關起門來致力於變法改革,待國力積攢足夠再伺機東出,用遠交近攻之策連橫之道逐一分化瓦解六國,從而達到各個擊破的效果。
-
7 # 南方鵬
戰國時期,華夏大地進入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大爭亂世,群雄逐鹿,百家爭鳴,優勝劣汰,強者為王,原有的規則制度已不能適應新形勢,諸侯們量體裁衣,奮力圖強,試圖透過改革變法來增強國力,掀起一波波變法運動。
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立杆見影獲得改革紅利。他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經濟,軍事採用武卒制,北滅中山國,西取秦西河之地,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打下的強國基礎惠及孫子惠王,史稱魏國百年霸業。
受時機、環境、力度等因素制約,他們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但那種破除因循守舊,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精神,對中國曆代產生了深遠影響。
-
8 # 欲雲談史論今
首先,要明白商鞅改革,最根本的是要改什麼。而要明白這一點,就需要追溯到西周為什麼會最終走向衰亡。
西周初,為了安定天下,陸續推出了分封制和宗法制。推出分封制的目的,就是把天下未歸順之地按人頭劃分給功臣和姬家的叔伯兄弟,然後鼓勵他們以武力去征服、佔有這些地方。推出宗法制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繼承權的問題。分封制,使得周王室能迅速佔領天下;宗法制,使得嫡長子繼承製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避免西周社會因繼承糾紛而產生動盪。因此,在周初這兩項制度都有其意義。
然而,時間一長,分封制與宗法制的弊端也越來越大。
一代卿大夫們,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等等歷任“帶頭大哥”精心挑選出來,都是久經沙場的政治家、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能力與忠誠度都經過血與火的艱鉅考驗,大多都堪稱盡職盡責。但是,誰能保證第二代、第三代的卿大夫還能這麼稱職盡責?以周公姬旦為例,他本人出類拔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周國打下了八百年的基業;可是他在周王室世襲周公卿位的後代們,幾乎都是默默無聞,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些許痕跡。直到春秋初年,在《春秋左傳》中出現了周公黑肩的名字,才讓世襲周公家族再次在歷史的舞臺上露了一臉。不過,由於周公黑肩試圖發動政變、改立君主,結果不幸陰謀敗露,被周莊王給殺了。這才是虎“祖”生出來的犬“後”!這種“能”不過三代的案例,在“八旗子弟”輩出的西周,肯定還不止周公一家。但是,不管“官二代”、“官三代”、“官N代”再怎麼無能,他們的職位和待遇,按照宗法制,周王室都不可強行剝奪。所以,這些“官N代”就可以安安心心地佔著茅坑不拉屎,整天都躺在祖宗功勞簿上睡大覺。這種缺乏競爭性的“公務員”人事制度,導致周王室的“高階公務員”崗位長期被少數家族壟斷,新人很難得到晉升,缺乏了有效的上升通道。長此以往,周王室的朝政就成了一潭死水,大多數公務員們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成天都在混日子。混日子的“公務員”多了,人人都得過且過,周王畿的整體發展也就長期停滯不前。
分封制的弊端就更加明顯:周王畿內的土地再大,無奈姬家子孫眾多,在近三百年後,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又還能剩下多少?所以,歷史就出現了異常詭異的一幕:周王室執政時間越長,手中直接控制的土地反倒是越少。
因為分封制與宗法制的弊端,周王室到了晚期越來越虛弱,雖然也曾經歷周厲王與周宣王期間的短暫崛起,但無法從根本上動搖分封制與宗法制,最終還是讓西周走向了滅亡。
而商鞅變法,最根本的就是要針對宗法制和分封制。
針對宗法制,商鞅變法中有一條: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這相當於廢除了宗法制,開闢了底層人才的上升通道。著名的戰神白起,就是這項制度的受益人,因軍功而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針對分封制,商鞅變法將其變更成為郡縣制,同時輔以土地私有化。這無疑大大推動了土地擁有者開發土地的興趣,提升了地主們經營土地的積極性。
然而,這兩項改革說起來簡單,但卻觸動了既得利益階層的乳酪。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受益人,從此不但無法得到分封土地,甚至連繼承祖上職務的機會也被剝奪,如何能甘心!所以,在秦國長期都存在阻礙變法的老舊派勢力。但商鞅幸運的是,碰上了一位始終信任他的國君。商鞅變法始終,秦孝公都堅定地支援他,擊退了秦國內部保守勢力的一次次阻擾,使得商鞅變法成為列國變法最徹底的一次變法。最終,秦國也因為商鞅變法而成為列國中的強者,後來還統一了天下!
然而,為什麼其他國家不能學習商鞅變法呢?
以吳起在楚國的變法為例。
楚國在楚武王時期,最早實行了郡縣制改革。這項改革使得楚國迅速發展,一度成為列國中土地最廣的國家。但是,楚國卻沒有變革宗法制,宗法勢力雄厚。楚國曆史上,若敖、鬥氏、閻敖等等氏族勢力龐大,甚至能與楚王室分庭抗禮。楚國內部的多次內亂,都是宗族勢力作亂。
吳起變法,最重要的一條就直指楚國弊端:制定法令,加強王權,削弱貴族特權。改革爵祿制度,削減大臣的封爵,收回封君三代以後的封爵和俸祿,廢除遠房公族的世襲制度,並強迫他們搬到地廣人稀的邊疆。
楚國因吳起變法,一度強盛,但隨著楚悼王的去世,吳起在楚國失去了最大的支撐。楚國貴族們趁機謀反,在楚悼王靈前射殺了吳起,楚國變法也隨之落幕。
有人說,如果楚悼王能如秦孝公一樣多執政幾年,吳起變法也就可以像商鞅變法一樣成功。那麼中國歷史的程序也許會完全不一樣。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楚國宗族勢力之強,也是其他國家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即便楚悼王再多活幾年,吳起變法能否就在楚國落地生根?個人覺得,也是個未知數。
秦孝公死後,商鞅就被秦人車裂而死,更何況宗族勢力更為強大的楚國呢?
秦、楚兩國的變法者落得如此下場,其他國家的變法者,豈不會望之而心寒?這也許就是秦國商鞅變法難以被他國模仿的緣故了。
-
9 # 墨小生i
這個問題怎麼不邀請我,正好這段時間在讀一本書,《變革之路》,可以回答一下,不是別國不學習,而是在商鞅變法之前,其他國家早已經在改革了,相比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商鞅算是一個晚輩,當時的情況是,李悝變法讓魏國領先了秦國五十多年,吳起變法讓楚國領先了秦國三十多年,秦國當時就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弟弟,其他國家還老是欺負它。商鞅本是魏華人,但是魏華人才太多,直到快四十歲了商鞅在仕途上依然沒有太大發展,當他看到秦國下招賢詔令的時候,就跑去應聘了。還應聘成功了。商鞅變法能夠成功,首先要歸功他的主子秦孝公,沒有他的大力支援,商鞅根本幹不成事兒,改革的過程是比較複雜的,一句兩句說不清楚,但在秦國所有的改革措施中,最能調動國民積極性的是建立了軍功爵制度,這項制度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打破了貧富二代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在這之前,人才的選拔都是以宗族血親關係為基礎的,也就是貴族永遠都是貴族,平頭老百姓永遠都是平民,這就造成了底層人才上不來,生活看不到希望,上層人士坐吃山空,雖然當時有養士之風,但真正能脫穎而出的畢竟是極少數人,在戰亂頻繁的年代,以軍功來評價人才,是最現實的方法。商鞅治秦,一夜之間,草根與貴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視同仁的公平競爭,達官顯貴則有可能跌落為平民,優勝劣汰的法則讓秦國充滿了活力。當然,在這裡我們要指出一點,軍功爵制度並不是商鞅發明的,在幾十年前,魏國的李悝變法就實行過類似的改革,但是沒有成功,失敗的原因也很複雜,跟各個國家的國情有關係,在這裡不多講。總之,最後商鞅成功了,如果用八個字來總結秦國變法成功的原因,那就是:公平競爭,能者多得。
-
10 # 山下的順子
商鞅變法其攻效在後世看來自然極其偉大,然在當時其阻力卻來自於後世得利最大的老貴族勢力
既然變法 有利於秦國強大,為什麼最大的阻力來卻自貴族勢力?
我們來看秦國變法的幾項制度
1、廢除奴隸制,損失最大的必然是世襲貴族的奴隸主
2、廢除貴族自治封地,設郡縣由國家統一管理
3、改變封爵制,爵位不能世襲,軍功可受爵,農工可受爵。
4、管制改變,國家統一制定官吏與職權,杜絕政出私門
這些律法於國於民有利,能讓國家治權一統,激發農人勤奮耕耘,士卒奮勇。
然則於老貴族卻彷如割肉之痛
被剝奪封地,剝奪奴隸,剝奪私兵,剝奪私權,所有人都要平等遵守秦法
這些對於世代享受特權的老貴族而言都是難以接受的。
老貴族們也有一系列的動作來阻止變法的執行
一、太子嬴駟犯法連坐太傅嬴虔被割鼻子
變法初期,老丞相甘龍派自己的兒子密謀更換了太子封地孟縣百姓上供給太子的糧食,又唆使太子殺傷前來送糧的百姓一十三人。導致孟縣百姓上萬人交農,要國府懲罰元兇
根據秦法,太子尚未成人,由太子傅連坐頂罪,太子傅公孫賈被流放隴西,嬴虔被處割鼻子的刑法。後來秦孝公將太子嬴駟趕出國府,孤身遊歷秦國十幾年才被召回。
雖然當時沒有在秦國引起大的波瀾,也沒有影響秦國變法的進度。
但是老世族不廢一兵一卒就分離了商鞅變法的一大助力公子嬴虔。
將秦法的矛盾指向了秦國的最高層。若非秦國君臣相誼,秦法定要無疾而終。
更是給商鞅立下了公孫賈這個後患無窮的敵人。
還為日後太子即位車裂商鞅埋下伏筆。
這種手段可謂老辣至極。
二、禁私鬥,一次性刑殺700餘人,罰上萬人。
秦國老人孟西白一族與戎狄部落為爭水發生私鬥,踩踏水渠,死傷無數,商鞅依照秦法一次殺700餘人罰上萬人。
同時刑殺還有儒家的名士趙亢。
因此,秦國商鞅不僅被天下學子辱罵,還引出了戰國時代很有震懾力的墨家軍團。
商鞅所變法所觸及的是秦國的根本
改變的是自秦國建國以來世襲至今貴族的根本利益。
老貴族與商鞅和秦孝公的爭鬥明裡暗裡有無數次
最終都被商鞅和秦孝公消於無形
窺斑見豹,秦孝公和商鞅處理危機的能力舉世無雙
更從側面反映出這對君臣之誼,互信的程度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在戰國大爭之世,政治形態瞬息萬變
可見難得。
-
11 # 歷史有知社
秦國在戰國前期還比較弱小,經濟、文化、軍制等各方面都很落後,以致被東方諸侯視為戎狄。秦國在戰國前期,經常被魏國吊打。最慘的一次,要屬前389年吳起以未有軍功者五萬,兼車五百乘,騎兵三千匹,而大敗秦軍五十萬,盡奪秦國河西之地。
秦孝公繼位之後,痛定思痛,重用商鞅而實行變法。開阡陌、行縣制以加強中央集權,並實行“獎勵耕戰”、“利出一孔”的政策,驅使秦人必須以敵軍的頭顱換取功名富貴,以刺激秦人對戰爭的渴望。自此,秦軍出關征戰天下,便鮮有敗績。致使東方諸侯畏秦如虎,皆謂秦軍為虎狼之師。
那麼,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盛,而商鞅變法的措施又不是機密。為何其他諸侯,卻不效仿秦國的商鞅變法呢?
其一,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是“利出一孔、獎勵耕戰”。而這種變法措施也只適宜秦國那種社會結構較為簡單、經濟較為單一的國家。而魏、齊、韓等諸侯國的手工業及商業等都極為繁榮,其變革的方向就不可能是“利出一孔”。比如“利出一孔”的思想最早見於管仲的《管子 · 儲蓄》篇,其中寫道:利出於一孔者,其國無敵;出二孔者,其兵不詘;出三孔者,不可以舉兵;出四孔者,其國必亡”。
但是,管仲的改革措施卻是透過一系列“通貨積財”的手段,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甚至將娼妓行業都納入了官營。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之下,商業昌盛、百姓富足,而齊地也是中國先秦兩漢時期最為富裕的地區。而富裕的地方,其謀生的渠道就比較多,故而對戰爭就失去了很大程度的興致與依賴。
商鞅正是利用秦國的貧窮落後,將“斬敵首與功名富貴”相掛鉤,才激發了秦人的戰爭熱情。而東方各諸侯國,其手工業及商業等都較為繁榮,就不可能自斷經脈而實行“利出一孔”的政策。
其二,效仿商鞅變法會動搖東方諸侯的統治基礎。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紛紛實行不同程度的變法,以加強中央集權。而加強中央集權是以打壓宗族力量為代價的,而宗族的力量原是各諸侯國的統治基石,各諸侯國都是在兩者之間尋求一種平衡。而秦國的商鞅變法對宗族力量打壓最為徹底,這固然極大地加強了君權,但也使得失去宗族力量拱衛的“君權”變得更加脆弱。秦朝後來過早滅亡,亦與此有很大的干係。
其三,商鞅變法是以對外掠奪為基礎的。任何變革都是對利益的重新調整與劃分,其必然會觸犯既得利益者,而既得利益者本身又往往是實權者,這就是變革的最大阻力所在。就像一塊蛋糕,你無論怎麼分,都會有人不滿。唯一能安撫各方的辦法,就是將蛋糕做大,以讓各方都儘量滿意。而商鞅變法的成功,正是與秦國對外戰爭的勝利是相輔相成、互為促動的。假使,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接連幾場戰役都以慘敗收場,那麼,商鞅變法也就自然夭折。
而秦國實行變法之後,接連幾場大勝,也與秦國的地理優勢及其抓住了機遇密切相關。秦為四塞之國,易守難攻。正好趁魏、齊兩國爭霸,魏國慘敗,其西線力量防衛空虛。秦國又以欺詐之術大敗魏國,才奠定了秦對魏的軍事優勢。而東方諸侯都是四戰之地,不允許存在某國超強的局面,而很容易遭到他國圍攻,五國伐齊便是例證。所以,秦國後來的成功,也並不足以證明秦國的商鞅變法就優於東方六國的變法。
而商鞅變法還有一個弊端,就是對掠奪頗為依賴。其兼併天下的過程,就如同不斷地併購資產,其資產是累積的過程。而一旦天下一統之後,情形就倒置了,秦國本身過於殘暴而與六國故地結怨頗深,且秦國較東方六國落後,商鞅那一套措施並不適宜東方六國的土壤。以致秦國起初併購過來的良性資產全轉化為公司壞賬,而秦帝國卻不能再透過戰爭的手段以獲得利益,反而要燃燒帝國的脂肪去各地平叛,結果連原本沒有起義的秦、巴蜀之地也被六國故地的起義所吞噬。
參考史籍:《史記》等等;
-
12 # 東風別業
謝邀,題主冤枉其它各國啦!東風注意到已經有專業人士科普歷史啦,東風就提醒人們看現代而類推古代。看現代,民主,法治,誰不知道?可是民主與法治在各國千差萬別啊!改革,哪個國家不知道?可是改革是那麼容易的嗎?蘇聯改革,把自己改沒了,對各國都是一個教訓。看看韓非子吧,各國都在改革,都有成效,不是題主說的不改革,就好比現代各國都在改變是一樣的!但世界大勢,只不過兩個字~融合!
-
13 # 大相無形
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最成成、最深切的變法之一,其意義之非凡、影響之深遠,恐非其它變法所能比擬。 其之成功既有君臣千載際遇的偶然性,也有法家思想和變法內容本身優越而產生的必然性。這是其它六國所不可能照搬學習的表因之一。
其二,國情使然。秦國地處西北,民風淳樸、性烈而豪放,建國後積極東進,怎奈山東六國從不正眼相待,中原先進文化和技術鮮有輸入關中,各方士子更視入秦為恥,六國忙著爭霸、而積貧積弱的秦卻在圖存!四面受困的秦人比任何一國都渴望富強,“欲”之強烈、“變”才深徹!
其三,土地改革商鞅變法極重要一條就是土地革命--率先實行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織--不能上戰場一樣有軍功!徹底調動了全民生產積極性!國民生產總值獲得質的飛躍!短短十餘年,完成了由貧弱到富強的逆襲。中國歷史上能與此舉相比的,只有解放前後的我黨領導的土地革命,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六國土地的實際持有者、那些幾代富遮的公室、氏族、貴族們怎可能改革土地、革自己的命?這是六國不能效仿的深層原因!
其四,重塑鐵血精神完善律法、懲肅吏治、獎勵耕戰、實行郡縣制,都是從政治層面完成的制度改革,真正要了六國親命的,是商鞅變法“養風氣、正教化”形成的耕戰精神與文化,從思想深處重新整合了秦人的價值觀,徹底激發了秦國全民為國效命、為國殺敵的鐵血奮爭之志!
這,才是商鞅變法的根本目的和作用!這是集國情民意、民風、性格、文化和時間相互交織作用長久形成的合力!不是六國魏之李悝、齊之鄒忌、楚之吳起、燕之樂毅等等那些動動吏治、變變軍訓的“中層”變革所能到達的深層、深徹變法!
因此,秦之統一,理所應當、勢在必然!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
14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只能說,商鞅變法在秦國很厲害,很有效果,到了山東六國就不一定了,戰國七雄,各自國家有各自國家的問題,不能等同視之。歷史永遠就是這樣,能走對路的永遠是少數。
先說廢井田,開阡陌。這項改革直指土地私有化問題。它首先廢除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固有思想,那接下來肯定是率土之濱,也不是莫非王臣了?這一改革思想上就不好突破,尤其是燕,齊,三晉這樣的傳統諸侯們,他們不會接受這種東西。
廢除分封,設立郡縣。這是一件劃時代的改革,它徹底終結了以貴族家庭為地方統治單位的傳統,改以流官,山東諸國是不會接受這樣一個方式的,從後來看,劉邦就恢復了封國制,這種傳統對於中國根深蒂固,很難在山東六國開展。
那麼為啥在秦國就能行?難道秦國不是老傳統,老思想?確實,這些措施在秦國也很難施展,不過秦國有一點比山東六國要突出,要尖銳,就是危亡感!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國家也是這樣!秦的處境相對於山東六國更糟糕,首先他地處西北邊陲,和蠻夷雜居,而且秦孝公前長達數十年的宗室內亂,讓山東各國很是瞧不起,甚至把他排除在天下諸侯之外,並隨時要滅亡他。
只有一國政治走向衰敗的時候,才會引起別的國家想瓜分他,秦國當時就是這種情況,所以他有迫切的需求,要求改革政治,從而避免覆滅,這一點,山東六國都沒有,至少沒有這麼強的危機感。一個沒有危亡感的國家去執行動搖傳統統治政策的變法,是不可能的。
等到秦確立起絕對實力,那已經是一百年後了,那時的六國連自保都很難了,更別說變法了,所以說,變法也是有時效的,需要環境的,不是什麼時候想變就能變的,錯過了時機,就只能看著別人強大吃掉自己,無可奈何了。
回覆列表
人民的目標是生存,國家的目標也是生存。在不同的內部和外部環境下,國家需要保證政權的穩定,再上一個層次,可以說為了保護國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執政部門的榮譽,國家需要改變內部的結構,使得在當時情況下,能夠達到目的。
社會開始時,是族群間的征伐,後來是族群合作,成立國家,但國家內部,依然是各個強大的族群,雖然強大,但有侷限性,在遇到更大的族群式國家時,有滅亡的可能,所以,國家變法,削弱族群的號召力,加強中央的號召力,提高國家單次的作戰規模,同時,國家有意識打散各種社會團體,啟用社會上所有個體,為國家意志服務,所以最後,就是建立中央強大,民眾平等的社會,不會被別人逐個擊破。
商鞅的變法,就是啟用社會潛力,增強國家的力量,在戰國的爭鬥中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