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8
回覆列表
  • 1 # 海峽民生詩社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白字戲,主要流行於潮州方言區,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它主要分佈於粵東、閩南、臺灣、香港和東南亞等地。潮劇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吸收了戈陽、崑曲、皮黃、梆子戲的特長,並結合本地民間藝術,最終在唱腔、語言、音樂、表演、舞臺和服飾等方面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

  • 2 # 奇正國學

    潮劇行當齊全,生、旦、淨、醜各有應工的首本戲,表演細膩生動,身段做工既有嚴謹的程式規範,又富於寫意性,注重技巧的發揮,其中醜行和花旦的表演藝術尤為豐富,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地方色彩。

    潮劇的角色很多。明代為生、旦、貼、外、醜、末、淨七行。而且每一種還有不同型別。俗語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來形容一個演員陣容齊全的標準。四生包括小生、老生、花生。武生。八旦包括烏衫旦、閨門旦、彩羅衣旦、武旦、刀馬旦、老旦、丑旦。

    從表演上來看,潮劇的角色行當中以生、旦、醜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戲《掃窗會》被譽為中國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劇丑角分為十類,其中項衫醜的扇子功蜚聲南北,為世所稱。

    潮劇唱腔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唱腔的用調上。曲牌唱腔或對偶曲唱腔一般都應用四種調即“輕三六調”、“重三六調”、“活三五調”、“反線調”,此外還有“鎖南枝”調、“鬥鵪鶉”調,以及犯腔犯調。

    潮劇語言有著鮮明的三點特色:一是鮮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濃郁的生活氣息;三是生動的形象比喻。這三點,在潮劇傳統劇目的本子中隨處可見。

    潮劇音樂屬曲牌聯套體,唱南北曲,聲腔曲調優美,輕俏婉轉,善於抒情。清代中葉以後,它又吸收板腔體音樂,顯得靈活多姿。潮劇中有傳統曲牌200多支,樂曲1000多首,是研究中國戲曲聲腔的重要資料。

    伴樂部分,保留了較多唐宋以來的古樂曲,又不斷吸收了潮州大鑼鼓樂、廟堂音樂、民間小調樂曲等,音樂曲調優美動聽,管絃樂和打擊樂配合和諧,善於表現感情的變化。潮劇的伴奏樂器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斷髮展豐富。

    20世紀20年代以前,樂器只有竹弦、嗩吶、椰胡和月琴,以竹弦為領奏樂器。後來,竹弦被二絃取代;月琴為揚琴取代,還增加了大笛和小笛。20世紀40年代開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劇曲牌很多,板式多變,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潮劇戲服,是舞臺人物造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三個特點:首先是十分重視身份區別、官階區別和等級區別,並反映在服裝的式樣、顏色和圖案花紋上。

    潮劇戲服有鮮明的等級標誌,有嚴格的界限,不能逾越,穿錯了,不但受到同行的鄙視,有時還會到官府治罪。故戲班歷來有“寧穿破,不穿錯”的規矩。

    潮劇傳統劇目相當豐富,已發掘出1300多個,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來自宋元南戲和元明雜劇,這類劇目的主要“關目”與古本大多相同,文詞典雅,樂器古樸,做工精細;另一類是取材於地方民間傳說或以當地實

  • 3 # 巷子市集

    潮劇行當齊全,生、旦、淨、醜各有應工的首本戲,表演細膩生動,身段做工既有嚴謹的程式規範,又富於寫意性,注重技巧的發揮,其中醜行和花旦的表演藝術尤為豐富,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地方色彩。

    潮劇的角色很多。明代為生、旦、貼、外、醜、末、淨七行。而且每一種還有不同型別。俗語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來形容一個演員陣容齊全的標準。四生包括小生、老生、花生。武生。八旦包括烏衫旦、閨門旦、彩羅衣旦、武旦、刀馬旦、老旦、丑旦。

    從表演上來看,潮劇的角色行當中以生、旦、醜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戲《掃窗會》被譽為中國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劇丑角分為十類,其中項衫醜的扇子功蜚聲南北,為世所稱。

    潮劇唱腔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唱腔的用調上。曲牌唱腔或對偶曲唱腔一般都應用四種調即“輕三六調”、“重三六調”、“活三五調”、“反線調”,此外還有“鎖南枝”調、“鬥鵪鶉”調,以及犯腔犯調。

    潮劇語言有著鮮明的三點特色:一是鮮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濃郁的生活氣息;三是生動的形象比喻。這三點,在潮劇傳統劇目的本子中隨處可見。

    潮劇音樂屬曲牌聯套體,唱南北曲,聲腔曲調優美,輕俏婉轉,善於抒情。清代中葉以後,它又吸收板腔體音樂,顯得靈活多姿。潮劇中有傳統曲牌200多支,樂曲1000多首,是研究中國戲曲聲腔的重要資料。

    伴樂部分,保留了較多唐宋以來的古樂曲,又不斷吸收了潮州大鑼鼓樂、廟堂音樂、民間小調樂曲等,音樂曲調優美動聽,管絃樂和打擊樂配合和諧,善於表現感情的變化。潮劇的伴奏樂器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斷髮展豐富。

    20世紀20年代以前,樂器只有竹弦、嗩吶、椰胡和月琴,以竹弦為領奏樂器。後來,竹弦被二絃取代;月琴為揚琴取代,還增加了大笛和小笛。20世紀40年代開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劇曲牌很多,板式多變,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潮劇戲服,是舞臺人物造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三個特點:首先是十分重視身份區別、官階區別和等級區別,並反映在服裝的式樣、顏色和圖案花紋上。

    潮劇戲服有鮮明的等級標誌,有嚴格的界限,不能逾越,穿錯了,不但受到同行的鄙視,有時還會到官府治罪。故戲班歷來有“寧穿破,不穿錯”的規矩。

    潮劇傳統劇目相當豐富,已發掘出1300多個,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來自宋元南戲和元明雜劇,這類劇目的主要“關目”與古本大多相同,文詞典雅,樂器古樸,做工精細;另一類是取材於地方民間傳說或以當地實事編撰的劇目,這類劇目戲文雅俗共賞,情節曲折有趣,富於地方色彩。

    潮劇常用“雙棚窗”這種形式來搶棚腳,吸引觀眾。一般在角色不多的摺子戲中運用,由兩組演員同臺同時表演,如“雙柴房”、“吳漢雙殺妻”等,以顯示該戲班的演員陣容雄厚,唱做齊整。謝吟先生編的文明戲《迎風山》,門內門外有一段雙棚窗,也得到讚賞。

    潮劇初時的演出規制只是席地而演的“塗腳戲”,經過在田野中草草搭臺演唱的“摔桶戲”階段以後,才漸次出現戲棚為“六柱”、“九柱”、“十二柱”、“十四柱”甚至“二十四柱”的“竹簾戲”,這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廣場戲的雛形。

  • 4 # 浩說家

    潮劇有什麼特色呢?

    潮音班,流行於粵東、閩南、香港、臺灣以及東南亞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地。

    潮劇是宋元南戲流傳到粵東潮汕地區之後,融化吸收了潮州音樂以及潮汕其它民間藝術,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劇種。明代戴璟在《廣東通志初稿》卷十八《風俗》中載:“潮俗多以鄉音搬演戲文。”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載:“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戲。”1958年在揭陽的明墓中出土的、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抄本《蔡伯皆》和1975年潮州挖西山西在鳳塘鶴隴施工時發現的明墓中出土的明宣德抄本《劉希必金釵記》,是明代潮人以鄉音搬演戲文的文物佐證。

    1、角色

    潮劇行當齊全,生、旦、淨、醜各有應工的首本戲,表演細膩生動,身段做工既有嚴謹的程式規範,又富於寫意性,注重技巧的發揮,其中醜行和花旦的表演藝術尤為豐富,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地方色彩。

    從表演上來看,潮劇的腳色行當中以生、旦、醜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戲《掃窗會》被譽為中國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劇丑角分為十類,其中項衫醜的扇子功蜚聲南北,為世所稱。老醜戲《柴房會》中,丑角的溜梯功為潮劇所獨有,在戲曲界享有盛譽。

    潮劇在過去一直實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兒童藝人擔任,這些藝人長大後,聲音改變,即被淘汰,這一體制嚴重阻礙潮劇藝術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廢除了童伶制,並在各方面銳意改革,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演員,使潮劇這一古老藝術煥發出新的光彩。

    2、唱腔

    潮劇演唱用真聲,唱唸用古譜"二四譜",韻味濃郁。唱腔是以曲牌聯綴為主的曲牌體和板腔體的聯和體制,至今仍保留著一唱眾合(幫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風格獨特,表現力很強。

    早期潮劇的"幫聲",即登臺演員唱至最精彩片段時後臺眾聲"齊唱"相和的現象,在其他戲曲中甚為少見,是潮劇的特點之一。

    3、音樂

    潮劇音樂屬曲牌聯套體,唱南北曲,聲腔曲調優美,輕俏婉轉,善於抒情。清代中葉以後,它又吸收板腔體音樂,顯得靈活多姿。潮劇中有傳統曲牌二百多支,樂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國戲曲聲腔的重要資料。

    伴樂部分,保留了較多唐宋以來的古樂曲,又不斷吸收了潮州大鑼鼓樂、廟堂音樂、民間小調樂曲等,音樂曲調優美動聽,管絃樂和打擊樂配合和諧,善於表現感情的變化。

    潮劇的伴奏樂器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斷髮展豐富。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前,樂器只有竹弦、嗩吶、椰胡和月琴,以竹弦為領奏樂器。二三十年代,竹弦被二絃取代;月琴為揚琴取代,還增加了大笛和小笛。四十年代開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劇曲牌很多,板式多變,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根據樂器的不同組合,傳統的劇目又分為大鑼戲、小鑼戲、蘇鑼戲;大鑼戲最具特色也最為古老,善於表現低沉氣氛、悲怨情緒,小鑼輕巧,蘇鑼氣氛莊嚴。

    潮劇傳統劇目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來自宋元南戲與元明清傳奇雜劇,如《琵琶記》、《白兔記》、《破窯記》、《玉簪記》等,此類劇目文詞典雅,樂曲古樸、做工細緻;一是取材於地方民間傳說或地方實事編撰的劇目,如《荔枝記》、《蘇六娘》、《金花女》、《龍井渡頭》等,這類劇目故事生動,戲文雅俗共賞,富於地方色彩。

    現存早期潮劇劇本有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的手抄本《劉希必金釵記》。潮劇也能結合時代需要,編演一些與現實生活關係密切的劇目,如抗日戰爭期間,反映抗戰時事的劇目大批出現,著名的有《盧溝橋紀實》、《韓復榘伏法記》等,對鼓舞群眾投身抗日戰爭起到積極作用。

    潮劇的著名編劇有謝吟,代表作有《秦鳳蘭》、《趙少卿》、《大義滅親》等;還有吳師吾、林先玉、洪遜、陳名振等,各有一批名作傳世。著名藝人有李德意、蔡龍漢、洪妙等。

    潮劇是中國古老戲曲存活於舞臺的生動例證,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表現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較高的審美價值。1990年以後,潮劇受到市場經濟的制約和多種現代文藝形式的衝擊,投資減少,人才流失,藝術水平下降,優秀的傳統表演藝術瀕臨滅亡,正處在艱難發展的狀況之中,亟待保護和扶植。

  • 5 # 瘋享美呦

    潮劇又名湖州戲潮音戲潮調白字戲,主要流行於潮州方言區,是用湖州方言演唱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主要分佈於粵東閩南.臺灣香港和東南亞等地。 湖劇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吸收了戈陽.崑曲、皮黃柺子戲的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最終在唱腔、語言、音樂表演、舞臺和服飾等方面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

    唱腔

    潮劇演唱用真聲,唱唸用古譜“二四譜”,韻味濃郁。唱腔是以曲牌聯貿為主的曲牌體

    和板腔體的聯和體制,至今仍保留著-唱眾臺(幫腔)

    曲或曲尾的形式,

    風格獨特,表現力很強。早期潮劇的“幫聲”,即登臺演員唱至最精彩片段時後臺眾聲“齊唱”相和的現象,在其他戲曲中甚為少見,是潮劇的特點之- 。

    語言

    潮劇語言有著鮮明的特色:是鮮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濃郁的生活氣息:三是生動的形象比喻。但是在舊社會由於潮劇藝人多是賣身的童伶,文化層次低,他們傳習下來的戲劇語言雖有特色,但大多數偏於粗俗,有些文人參與編寫的,則又偏於深奧,末能達到“雅俗共賞”的藝術境界。建國後有不少新人進入潮劇團,促使潮劇的文學品位不斷提高。蘇六娘》是雅俗共堂的好例子。劇中源伯是老醜,桃花是花旦過渡這場戲的語言非常富於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蘇六娘和郭繼春都是有才學之人。作者設計他們的語言多

    三音樂

    潮劇伴奏音樂先後吸收民間鑼鼓古詩樂細樂、 廟堂音樂等樂曲和演奏形式,具有地方色彩和獨特的演泰特點。湖劇保留了較多唐宋以來的古樂曲,音樂曲調優美動聽,管絃樂和打擊樂配合和諧,善於表現感情的變化。根據樂器的不同組合,傳統的劇目又分為大鑼戲小鑼戲、蘇鑼戲。大鑼戲最具特色也最為古老,唱詞典雅,曲牌完整.唱腔纏綿,音樂多用重六。活五調,善於表現低沉氣氛及悲怨情緒:小鑼戲的劇目多是生活小戲,生活氣息濃厚,音樂多用輕六。反線調:蘇鑼戲氣氛莊嚴、熱烈劇目多為公堂訴訟、征戰打鬥戲。

    四表演

    潮劇國內人說起潮劇表演特色時,最常聽見的有三種:一是“三小”說(潮劇較有特色的是小生、小旦、小丑) ;二是"細膩"說:三是“避硬就軟”說(長於才子佳人,短於帝王將相或迴避以男主角為主的戲)。

    潮劇是以行當的唱.念做。打為表現手段。行當齊全,生、旦、淨醜各有應工的首本戲,表演細膩生動,身段做工既有嚴謹的程式規範。又富於寫意性,注重技巧的發揮,其中醜行和花旦的表演藝術尤為豐富,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地方色彩。壁如扇子功項衫醜、踢鞋醜,老醜戲《柴房會》中,丑角的溜梯功更為潮劇所獨有,在戲曲界享有盛譽。

    五舞臺

    潮劇的舞臺特色。古代的文獻透露了最早的資訊,明嘉靖年間的《荔鏡記》中,每出都有插圖,可以看到有建築物的格局,有點綴的花草木石,有應用的大小道具,桌椅的使用和位置比較固定,屏風的裝置規格化。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舞臺從六柱擴大到九柱、十柱,檯面竹簾改為彩繡。而且以潮繡工藝圖案為裝飾。後又出現布畫幕景,按劇情變化卷放宮殿閨閣、廳堂街道家室、山水等透視的圖顯。有的還裝置水場、火場、戰場等機關活宴。吸取話劇的模式,採用硬景片裝置,一戲一易,注重寫實。隨著科技進步,舞臺又進步發展幻燈、投影、鐳射移動等。表現手法更為豐富多彩。

    六。服飾

    潮劇傳統的服飾,具有湖繡託底墊高呈現立體感的刺繡工藝技法, 其配色對比鮮明,裝飾性強,將潮繡的刺繡特點溶入潮劇服飾之中,成為馳名中外的“潮繡戲服”

    建國後,湖劇服飾不斷吸收外地劇種的元素。例如。學習京劇的“女被衣”,定名為"京裝”:學習越劇的服裝,冠上”改良”二字,如“改良蟒”、“改良官袍””改良甲等。

    湖劇是吸納性很強的劇種,其藝術特色將在繼承中不斷創新和豐富。今天的創新,也許就是明天的特色。

  • 6 # 奇葩視角

    1、角色

    潮劇行當齊全,生、旦、淨、醜各有應工的首本戲,表演細膩生動,身段做工既有嚴謹的程式規範,又富於寫意性,注重技巧的發揮,其中醜行和花旦的表演藝術尤為豐富,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地方色彩。

    從表演上來看,潮劇的腳色行當中以生、旦、醜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戲《掃窗會》被譽為中國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劇丑角分為十類,其中項衫醜的扇子功蜚聲南北,為世所稱。老醜戲《柴房會》中,丑角的溜梯功為潮劇所獨有,在戲曲界享有盛譽。

    潮劇在過去一直實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兒童藝人擔任,這些藝人長大後,聲音改變,即被淘汰,這一體制嚴重阻礙潮劇藝術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廢除了童伶制,並在各方面銳意改革,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演員,使潮劇這一古老藝術煥發出新的光彩。

    2、唱腔

    潮劇演唱用真聲,唱唸用古譜"二四譜",韻味濃郁。唱腔是以曲牌聯綴為主的曲牌體和板腔體的聯和體制,至今仍保留著一唱眾合(幫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風格獨特,表現力很強。

    早期潮劇的"幫聲",即登臺演員唱至最精彩片段時後臺眾聲"齊唱"相和的現象,在其他戲曲中甚為少見,是潮劇的特點之一。

    3、音樂

    潮劇音樂屬曲牌聯套體,唱南北曲,聲腔曲調優美,輕俏婉轉,善於抒情。清代中葉以後,它又吸收板腔體音樂,顯得靈活多姿。潮劇中有傳統曲牌二百多支,樂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國戲曲聲腔的重要資料。

    伴樂部分,保留了較多唐宋以來的古樂曲,又不斷吸收了潮州大鑼鼓樂、廟堂音樂、民間小調樂曲等,音樂曲調優美動聽,管絃樂和打擊樂配合和諧,善於表現感情的變化。

    潮劇的伴奏樂器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斷髮展豐富。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前,樂器只有竹弦、嗩吶、椰胡和月琴,以竹弦為領奏樂器。二三十年代,竹弦被二絃取代;月琴為揚琴取代,還增加了大笛和小笛。四十年代開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劇曲牌很多,板式多變,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根據樂器的不同組合,傳統的劇目又分為大鑼戲、小鑼戲、蘇鑼戲;大鑼戲最具特色也最為古老,善於表現低沉氣氛、悲怨情緒,小鑼輕巧,蘇鑼氣氛莊嚴。

  • 7 # 不是個偏執狂

    首先得受眾廣,所以潮劇的主演都是些明星大咖,因為有粉絲效應。其次主題平淡,閒有深入關注現實,批判現實,如《微微一笑很傾城》就壓根不關注現實。再次就是很容易給人一種代入感,也可以說是意淫,你想啊 哪個男人不希望三妻四妾,鶯鶯燕燕?哪個女人不希望自己是公主收到全世界寵愛,所以有了《霸道Quattroporte愛上我》。大體上都脫離不了這三個要素。

  • 8 # 冰巔孤翠竹

    潮劇流行於粵東、閩南、香港、臺灣以及東南亞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地。潮劇是宋元南戲流傳到粵東潮汕地區後,融化吸收了潮州音樂及潮汕其他民間藝術,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劇種。

    潮劇語言有著鮮明的三點特色:一是鮮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濃郁的生活氣息;三是生動的形象比喻。

    潮劇伴奏的文場樂器除了“頭手”的二絃、嗩吶之外,弓弦樂器還有椰胡、提胡、大胡等。二絃、提胡、椰胡都是潮州地方的特色樂器。提胡雖類似二胡,但調音和音色皆有別於北方的二胡。椰胡在廣東音樂等樂種中也有使用,但音色並不一樣。吹奏樂器除嗩吶之外,還有竹笛、簫等。嗩吶的演奏方法明顯有別於北方樂器,其音色略為柔軟。彈撥樂器有揚琴,或用潮州特色“瑤琴”,還有琵琶、三絃等,偶爾也用月琴和古箏。

  • 9 # 共道綠林

    潮劇行當齊全,生、旦、淨、醜各有應工的首本戲,表演細膩生動,身段做工既有嚴謹的程式規範,又富於寫意性,注重技巧的發揮,其中醜行和花旦的表演藝術尤為豐富,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地方色彩。 潮劇的角色很多。明代為生、旦、貼、外、醜、末、淨七行。而且每一種還有不同型別。俗語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來形容一個演員陣容齊全的標準。四生:小生、老生、花(醜)生。武生;八旦:烏衫旦、閨門旦、彩羅衣旦、武旦、刀馬旦、老旦、丑旦(女丑)。“老阿兄”是指在劇中扮演各種雜角。 從表演上來看,潮劇的角色行當中以生、旦、醜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戲《掃窗會》被譽為中國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劇丑角分為十類,其中項衫醜的扇子功蜚聲南北,為世所稱。老醜戲《柴房會》中,丑角的溜梯功為潮劇所獨有,在戲曲界享有盛譽。 潮劇在過去一直實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兒童藝人擔任,這些藝人長大後,聲音改變,即被淘汰,這一體制嚴重阻礙潮劇藝術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廢除了童伶制,並在各方面銳意改革,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演員,使潮劇這一古老藝術煥發出新的光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至親的人生了重病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