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鐵板銅琶
-
2 # 相遇心海
養育子女既不是投資,也不是消費!而是人類繁殖後代的一種責任!如果不養育子女,那人類就會斷根絕種,像恐龍一樣自然滅絕!
-
3 # 情感江山如畫
從純經濟學角度看養育子女既是消費也是投資。首先從小孩孕育到出生、上幼兒園、上小學、初中、高中這個過程是消費。因為孩子們還沒長大成人,還不具備生存能力,需要花錢養育他們成長。這也是我們常說的養育義務,消費能力大小也是由家庭經濟狀況決定的。而讀大學及讀研應該算得上投資了,高中畢業生一般都有18歲左右巳經是成年人了,他們基本上靠簡單勞動能自食其力了,這個時候讓他們讀大學及以後的讀研就是投資,有投資能力的就去投,沒有能力就不會投。當然怎麼投投多少這是不一樣的,也許註定回報也不一樣。你們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
4 # flasmile123學數學
Hello,我是小謝,粉筆匠一枚。
本人臉皮厚,雖然不懂經濟學,但是有兩句話想聊聊。
自然的規律,繁殖後代,生生不息。教育的成敗,決定了家庭的幸福指數。有的家長,自己沒有幸福感,不懂得何為幸福,更談不上給孩子幸福了。所以,不同的家長對教育的理解不一樣,對教育的投資就不一樣。
就算是同樣的投資,也收不到同樣的回報。因為家長引導教育孩子的方向多樣,孩子的內驅動力也有所不同,所以會出現不同的結果。金錢和時間精力都投進去了,有的像“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有的像“中了彩票”,You滴答滴答me,I“嘩啦嘩啦”you……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是祖國的花朵。對Ta們的教育,任重而道遠……
總之,對教育的投入,應該是消費型投資。成功了,回報率高;失敗了,血本無歸。祝大家:好運!
-
5 # 溫馨紫藤軒
把養育子女用經濟學來研究,你可能能研究出學術成果,可是你的社會學、倫理學、家庭關係學、教育學怎麼研究呢?我估計當你發表經濟學成果的時侯,也是你的子女離你而去的時候。在中國養育子女是父母應當應分的,是不計回報的無私付出,它不要產值、不要效益,只要他(她)幸福成大。就運算元女能夠建功立業了,哪有父母去和他(她)核算成本的,難道你還要收回養育成本嗎?
養育子女,在中國看來要倫理學,不太需要經濟學,你還是把勁用到該用的地方去吧。
-
6 # 櫻桃樹花開了
這個要從養孩子的目的和結果來說。1. 從目的來說,如果你養孩子是為了養老,那就是投資。
如果只想享受養孩子的愉快過程,那就是消費。
2. 從結果來說,結果這個孩子長大後能回饋你,無論是從精神上、金錢上、還是直接照顧你,能夠給你帶來好處,那就是投資成功。這個孩子長大了,沒有什麼回饋你,也就是投資失敗。
如果你根本也沒想讓他回饋你什麼,長大後,孩子遠走高飛,獨立了,很少跟你聯絡來往,各過各的,那就是純消費了。
-
7 # 趙建明Zhao
從宏觀上來說,我認為是投資。願望是想得到回報,實際上是為國家、為子女創造條件,是一種無私的付出和奉獻。孩子的成長,傾注了父母的心血,無止境的投資、培養、教育,希望子女有出息,適應社會,報效國家。然而,待子女學業有成,有了自己的亊業,成立了自已的小家庭,陪伴父母的機會也就少了,反而父母仍要繼續付出,承擔帶孫的重任,不可能輕鬆。待自己老了,走不動了,哪裡都去不了,錢再多也沒有用了。歸根結底,養育子女不是物質上的收穫,而是繁衍的需要,只是平添了牽掛和操心,是心靈上的滿足,情感上的享受,算得上天倫之樂。我們對子女期望值不要過高,不要有養兒防老的老觀念。兒孫自有兒孫福,莫把兒孫作馬牛,只要能自立,不啃老就萬幸了。
-
8 # 李言隨筆
我覺得養育子女既不是消費也不是投資,因為這個問題就不應該從經濟學的方面去考慮,太理性了,把父母對子女的無私的愛,變成了商業化的冷血的東西,不可取。
消費如果把父母養育子女看成消費,消費必定帶來的是消費品對自己心理預期的滿足,也就是說父母享受養育子女的過程,那麼這麼看的話,當這個過程不能夠帶來心理預期滿足的時候,父母就可以選擇停止消費,也就是說不消費,現實中這種情況還是不多見的吧!即便是家裡再貧窮,再窮不能窮孩子。
投資而如果把養育子女看成是投資,這個好像和我們說的養兒防老有點相似,養育子女就是為了等到老了的時候有個依靠,但是仔細想想,也沒有見多少父母對孩子未來進行估價吧,因為投資總要進行估值吧,值不值的投資,會不會有風險,其實大部分父母根本就沒有考慮這麼多,他們僅僅考慮的是,他是我的子女,而他們對於子女的愛,也絕對是無私的,不參雜任何不純潔的成分。
之所以不能把父母的愛看作是消費或者是投資,原因在於經濟學那套理性人假設用在現實社會上不適用,如果把它用在父母的愛上面,更加是荒謬,我們怎麼能夠因為懂了幾個所謂的經濟學概念就去懷疑父母對我們無私的愛呢!經濟學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理解世界,而不是讓我們變成冷血的經濟人,人是有感情的,也是有溫度的,我們的社會需要這種溫度!
-
9 # 蔡蔡俠
生命的延續既非投資更非消費此兩個觀點均不正確,孩子既是維繫家庭的核心,又是生命延續的希望根本不能用投資和消費予以概括。你的孩子實則不是你的孩子,是祖國的花朵及接班人,是家庭的紐帶與希冀。
-
10 # 家有二公主
跟您算一下養孩子的賬吧:
0-3歲:奶粉尿不溼衣服玩具,每月按2500保守計算。
3-6歲:奶粉幼兒園啟蒙教育醫療衣物,每月也按2500的保守計算吧。
6-12歲:書籍學習衣物,每月2500少不了。
以上12年費用2500×12×12=360000。
12-18歲:教育社交衣物
18-22歲:大學學費生活費社交。
這10年的基本費用也要在35000萬左右。
還沒細算帶孩子旅行,孩子多個興趣班等等各種。再算上22年的通貨膨脹。100萬是基本要求了。
以孩子本科畢業開始工作算,正常普遍的情況是,他的收入除去自行開銷社交費用外,不會給你留下多少。按照題主純經濟學、理性的角度來看,養育孩子成人這100萬是無法收回成本的。而且他之後成家買房買車有了孩子,你還要繼續貼錢。總的來說,100萬是有去無回。
如若算做投資,這是個大機率賠本的買賣。
如若算做消費,這是個大機率讓自己生氣的消費。
但是,養育孩子要是能這麼簡單的用經濟的角度來分析,人類就沒有未來了,不是嗎?
-
11 # 卡農教育
父母認為培育子女是消費的,就會常常怨聲載道,恨鐵不鋼。
父母認為是培育子女是投資的,就會始終守望希望,滿心欣慰。
而這個費用實質不是消費,而是投資,不過是回報社會或家庭的投資,而不是哪個個人。
1、往大了說,回報社會的投資,從“吹哨人”李文亮到火神山雷神山抗疫戰士,個個都是家庭養育的兒女,都帶著強烈的社會責任和職業奉獻精神,回報著培育,準確地說這是家庭和社會投資的回報。
2、往小了說,回報家庭的投資。舉個例子,我有朋友得了尿毒症,想換腎可是腎源成了問題,他父親知道情況後去做了配對,他換上了父親的腎,十年過去了,也就是父親投資了一個腎,回報是好好活著。
我在教育諮詢過程中和很多家長交流過這個問題。
所以這個投資是不求個人回報的,如果帶著索求回報的話,只能說收回報客體是整個家庭和社會,是整個家庭和社會在收穫回報,道理很簡單,孩子是家庭和社會的組成部分,如果父母是帶著投資回報的心態,那等於把孩子與自己剝離。
中國父母都認為養兒防老,潛意識裡就把養育孩子教育孩子作為回報式投入,希望孩子將來承擔贍養的家庭義務,而嘴上冠冕堂皇地說“對你好,你學習是為你自己”,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家長在為孩子擇校、補習等方面加大教育投入,事實上這個投入不僅為孩子,更為了整個家庭的成長。
1、或者換一種解釋,對父母而言,教育孩子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其實不需要多麼卓越,而是成長為不需要父母操心擔心的獨立自主的人,許多父母認為要有“出息”,而無論哪種情況,都是早期教育投入,而後整個家庭的收穫,
2、相反則有的人即使成年了仍要父母操心,仍然在透支家庭,這正是由於把早期教育當作消費了,而且是結構不平衡的不合理的消費,這樣孩子成了不生產的最大消費主體,父母就會帶著抱怨,孩子的存在感、責任感都很差。骨子裡由對家庭的依賴,變成對家庭的排斥,因為他不把自己當作家庭平衡結構的角色,當然想不到家人的感受。
所以父母對孩子無私的付出是對孩子成長的投入,更是對家庭和社會的投資。
3、還要說明的是,這裡的投資更寬泛,不僅是資金,還包括感情、陪伴與科學有效互動,還包括父母自我提升與成長對孩子的影響。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喪偶式教育”,就是夫妻一方與孩子建立了投資單元,這樣孩子將來同樣把回報客體限制在與自己相對“親”的一方,而把相對“疏”的一方被排除在外。
這是我的解釋。
-
12 # 金山玉月8668
世界上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用經濟學規律來解釋的。贍養父母與撫養子女就不能單純地用經濟學來衡量。因為情義無價!
-
13 # Z喝G茶P
方式方法得當,學而有成,便是投資。
方式方法不當,不學無術,便是消費。
李氏家族就是名例,李雙江、李剛。。。。。。
-
14 # BoBo育兒經
孩子是一個人,有血,有肉,有感情,活生生的人,不能把他當作物品來消費或者投資,一旦有了這個想法,性質就變了。
把養育孩子當作投資,自然回期待回報,但親子之愛,豈能淪為投資與回報的交易?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說:
我都花了這麼多錢讓你上好幼兒園、好學校,你怎麼還不知道上進?
我都花了這麼多錢送你去上補習班、培訓班,你怎麼還不能獲得好成績?
我辛辛苦苦把你養大,你怎麼不知道感恩、不懂得孝順呢?爸爸媽媽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你身上了,你可不能讓我們失望啊!
讓親子之愛,成為父母“市恩”的手段、淪為計較投資與回報的交易,真的是正當的嗎?養兒育女,是你自己的選擇;盡你所能,讓孩子過上物質和精神都滿足的生活,是為人父母的責任;孩子有孩子的人生,你有你自己的人生,你的希望和人生理想,又何必寄託在孩子身上?
所以親子關係是不可期待回報的把養育孩子當作投資,自然會想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投資。
過年回來,有多少年輕人被“逼婚”了?又有多少已婚未生子的年輕人被“逼生”了?有多少人惱怒於在獨立工作之後,還被父母以“你是我的兒子/女兒,我就得管你,你就得聽我的”“我辛辛苦苦把你養大成人,不是讓你來氣我的”為由,各種監督、催促、越俎代庖?說得好聽一些,父母的緊迫盯人是因為愛你,說得嚴苛一些,父母過多的介入和干涉,其實還是一種基於“所有權”意識的控制。
這種控制,會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一直持續到孩子成年之後很多年。我養著你,我為你花錢、花精力、花心血,所以你得上我覺得好的幼兒園、上我覺得好的小學、上我認為你需要的各種補習班培訓班,花費無比多的時間學習我覺得你擁有了才會更優秀的才藝,上離我近的城市的大學,選擇雖然你不喜歡但我覺得未來就業前景更好收入更高的專業,選擇我樂於接受的男/女朋友,在我希望你結婚時結婚,在我希望你生孩子時生孩子。
如此被一路管理、一路控制的孩子,他的人生,有多少獨立、自主、自由、快樂可言?與奴隸又有何異?
所以親子關係不是控制權。個人覺得養育孩子是選擇與責任,不是投資,不是消費,不可以宣示所有權、不可以控制孩子的人生、不可以期待孩子的回報。如果一定要說付出什麼、收穫什麼,那麼毫無保留地對孩子付出愛意,收穫當他成長為獨立、自由、快樂、幸福的人時你將獲得的幸福感與成就感吧
-
15 # 一滴水1118
如果災難降臨,我相信天下絕大多數的父母會亳不猶豫的為子女獻出自己的生命。凡是把子女當作搖錢樹的功利主義者都不配為人父為人母!自從貨幣誕生降臨到人間,人類就開始追逐財富,膜拜金錢,拜金主義思想盛行,為了達到擁有金錢的目的,人類不擇手段的去獲取金錢,掄劫,殺人,欺騙,盜竊,貪汙,等等罪惡現象充斥。養兒育女本是人類的本分,父母養育子女,培養子女成才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含一絲一縷的雜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願,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如果有條件的話,那一個父母不是對自己的子女培養嘔心瀝血,含辛如苦,廢寢忘食,甚至是父母自己是節衣縮食,粗茶淡飯,事必躬親,孜孜不倦的挑燈陪讀。噯!可憐天下父母心!作為一個大腦發育正常的父母,培養子女是沒有一丁點功利目的的也不求子女什麼回報。那麼"從經濟學的視角著",只能代表一小部分家長的想法,把子女當作一棵搖錢樹來栽培。這種醜陋的思想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它並不代表主流。天下絕大多數的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純潔無暇的!
-
16 # 登天神秀
這問題就沒辦法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所以提問的以後提問前先過過腦子。你以為你是條狗?你父母用划算不划算的思想來養你的?
-
17 # 反思性養育
養孩子是消費還是投資?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好問題。
從現實生活看,養孩子確實是需要消費。畢竟養一個孩子從懷孕到出生,從出生到長大成人,每一個階段父母所付出的艱辛,花費的財物,還有那些無法衡量的操心,有人粗略計算過,怎麼也得超過100萬元人民幣。
並且不是所有父母的投入最後都能收穫心滿意足,養育出真正“有出息”的孩子。即便是“出息”了,也未必會記得父母的這些花費,來感恩父母。
所以父母花出去的錢,基本上是收不回來了。從這個角度講,養孩子是一種消費。
然而,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認為養孩子是一種投資,而且是最有意義的投資。
為什麼說養育孩子是一種投資?因為從養孩子的過程和內容來講,符合投資的幾個要素:投資的時機,投入的成本和投資的收益。
第一,從投資的時機來講。
猶如地球圍繞太陽系運轉,有固定軌道和時晨,白天我們要起床,做我們要做的事情,到了夜晚我們要休息。在不同時間段,我們會做不同的事情。中醫對人體的研究也證明,人體各個臟器的運作也是根據時晨來進行工作與休息的。
再打個簡單比喻,我們去坐火車,坐高鐵,坐飛機,如果我們錯過了時間點,就坐不上這些交通工具,也就不能按計劃到達目的地。
對於孩子而言,父母的投資也是按照時機進行的。如果孩子上幼兒園,在大腦還沒有發育完整的時候,你就給他講高中的課程,投入一個養育高中生的資源,那麼就是不合適宜的投資,在不恰當的時間做了不合適的事情。即便是早教,也是要選擇孩子能夠接受的東西。
甚至,連孕育孩子也是有時機的,並不是你想什麼時候能懷上孕,就什麼時候能實現。精子越過重重艱難與卵子結合,是有機會成本的。
故而,從投資的時機講,養孩子是一種投資。
第二,從投資的成本來講,養孩子是投資。
養育孩子是各種成本的累加:養育成本,教育成本。陪伴的時間成本等等。且不說孩子的吃喝拉雜所需費用,就連孩子的學習也要投入高額費用。
比如很多父母不滿足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效果,還投入巨大財力送孩子去上課外輔導班。許多家長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怎麼樣用金錢去買到更多的教育資源來武裝孩子頭腦,這是國民教育之外的花費。
所以養孩子是一種投資。當然,在這個投資環節,也可以看作是消費。但就養育而言,遠遠不止是消費。
第三,從投資的收益來講,養孩子是一種投資。
投資就要講收益、有目標,如果沒有目標的投入,是一種浪費和盲從。
許多中國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已經深入骨髓。為了孩子將來能成為“人上人”,很多父母拔苗助長,生怕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在他們看來,成龍、成鳳,就是最大收益。
什麼是真正的收益?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關乎孩子的未來人生,以及貫穿於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在此先不述說。我只是想說明,如果養孩子要追求收益,就需要圍繞目標去經營。
從經濟學角度講,把養育孩子當投資需要如何經營呢?首先,要了解投資專案的特點。
比如在孩子發育的童年有各個敏感期的開發時間。在青少年有其心理變化的特點,到了十八歲以後,他們變得獨立。如果懂得這些人性發展的各個關鍵點和規律,你就可以對症下藥,採取合適措施。孩子小的時候要多陪伴,孩子大了要給他們一定的空間和自由,不僅要關注身體發育的需要,還要關注心理發展的需要。
其次,要具備相應的養育知識。
父母怎樣抓住孩子的身體和心理發育特點,在相應時機去充分有效的開發這些敏感點,開發孩子的各種潛能。所謂在什麼山唱什麼哥,在什麼地方過什麼河。人生是有階段性的。每一個階段的任務都是不一樣的。
如幼兒園的孩子適合學什麼,小學的孩子適合學什麼?學習內容要跟孩子大腦發育和能接受、理解的程度相匹配。就像種莊稼,什麼時候施什麼肥?父母需要學習和了解,並且去在實踐中踐行。
再次,除了智力和心理發育之外,還需要營造孩子成長的外環境。
不僅要制定規則,培養孩子良好習慣,還要經營好家庭關係,尤其是夫妻關係,為他完成那個年齡段的相應學業和心理發育任務保駕護航。
一個有收益的教育,不僅收穫一個高效的人生。而且這個人生會對社會帶來各種貢獻,這些貢獻可以放大成多少倍的社會財富,造福人類。這樣的養育不僅是對孩子個人和家庭的投資,而且是對社會、甚至人類的投資。
養育好一個孩子,符合投資三要素:時機、經營、收益。也應對了中國那句老話:天時、地利、人和。因此,養育孩子毫無疑問是一種最有意義的投資。
今天又刷到一個父母輔導孩子家庭作業而破口大罵的影片,我突然想到了這個問題,父母的愛真的是無私的嗎?為什麼那麼多父母總喜歡埋怨自己的孩子,一副恨鐵不成鋼樣子,還美其名曰:愛之深責之切!
思考這樣的問題,好像與我們的傳統道德有些相悖,但是我還是覺得有探討的必要。家庭關係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必修課,能否學好,很大部分決定了我們人生的幸福程度。關係的處理,最核心的是溝通,溝通的前提必須要有共識,我們可以感性的談愛,當然我們也可以理性的談利益。
回覆列表
每一個家長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這個觀點不接受反駁,如果你的經歷和這個觀點不符,可以不看本文。
如果是希望孩子好,那麼怎麼才能讓孩子好?方法很簡單,那就是要學有所成。可是如何證明學有所成?在還沒到升學中考高考的時候,超過別的孩子的好成績就是證明。這是家長們的內心邏輯,成績是孩子是否最後成功的保證。
不說這樣的結局對不對,只分析這樣的局面為什麼出現。正如最近很多家長流行的一句話:幼兒園階段覺得孩子是天才,要當科學家;小學階段覺得能考上大學就很好,初中時,覺得不惹事就是好孩子;現在則認為孩子身體健康就是家庭教育的生勝利。為什麼這樣呢?還不就是自己在不斷降低對孩子的期望罷了。買股票的時候,都覺得能漲停,拿到手就覺得能賺個炒菜錢就好,到最後很多人都是想不虧錢出手就已經了不起了。
人生就是一場交易,這是實質,心裡明白,但是不說口。
回頭看,誰沒活著?誰的生活很差?懶人的。
與其逼孩子取得好成績,不如逼孩子勤快點。這個品質很重要,真的!
(下面的字是我寫的,麵包是我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