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夫就是園丁

    宋朝為什麼會出辛棄疾這樣的一個人物?幾乎每個時代都有標誌性的人物出現。辛棄疾的出現也是應運時代。

    辛棄疾生於金國,早年與黨懷英齊名北方,號稱“辛黨”。青年時參與耿京起義,擒殺叛徒張安國,迴歸南宋。

    先後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為守臣,平定荊南茶商賴文政起事,又力排眾議,創制飛虎軍,以穩定湖湘地區。由於他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故而屢遭劾奏,數次起落,最終退隱山居。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

  • 2 # 大餅貓

    宋朝會出現辛棄疾,這樣的人物就好像現在會在頭頭上有這個問題的道理,應該是一樣的。

    玄一點就是機緣巧合,缺一點條件他都不可能成立,科學一點就是蝴蝶振翅,當時的情況以及它的價值,風土人情導致了她必然會有這樣的一個人物。

    那我再宿命論一點的話,從宇宙大爆炸那一刻,一切都已經定好了,每一個原子朝哪面去飛,怎麼變成銀河系太陽系地球中國辛棄疾這個人?再到因為這個人讓你問出這個問題。

    理科生的回答。

  • 3 # 律法大飛

    許多人知道辛棄疾是因為他的詩詞,比如: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實際上辛棄疾文武雙全,才華蓋世,生不逢時,成為了公認的大宋朝最鬱悶的人。

    宋朝為什麼會出辛棄疾這樣的一個人物?當然時勢造英雄。每個時代都有標誌人物。辛棄疾也是宋史上一位標誌性人物。

    辛棄疾出生那年,南宋歷史上最有希望成功的一次北伐,也就是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皇帝連下12道班師金牌,北伐而功虧一簣,大將岳飛仰天悲嘆:“十年之力,廢於一旦!”次年,宋金第二次議和達成。

    在辛棄疾自己懂事的時候,自己的家鄉就被金華人侵佔了,自己當了亡國奴,所以辛棄疾非常的厭惡痛恨金朝。

    當辛棄疾剛成人的時候。金國完顏亮召集大軍,準備一舉覆滅南宋,被名將虞允文帶水軍攔截在江邊,屢戰屢敗,不得寸進。訊息傳開,後方民眾準備趁機揭竿而起,辛棄疾最先響應,他召集了兩千同鄉民眾起義,與當時北方最大的一支起義軍會合,這樣一位文武雙全、眼光遠大的年輕人,很快就成為起義軍的核心人物。

    辛棄疾投奔耿京後,任掌書記。有機會施展抱負了,但是手下出了一個叛徒義端,義端偷了耿京的印信跑了。好不容易殺了辛棄疾叛徒,上司又被被叛將張安國所殺,義軍大部潰散。辛棄疾又組織義軍,將張安國捉獲,帶領他們一路南奔。張安國後來被押送杭州處死。

    經此一戰,辛棄疾名揚天下,趙構也親自召見這位英姿勃發的年輕人。為了獎賞辛棄疾,趙構特地授予他江陰籤判的職務,讓這個剛剛二十三歲的小夥子踏入了官場之中。那一年他23歲。在他25歲時,看似前途一片光明。

    辛棄疾興致勃勃的上任,覺得未來一片光明。他將北伐的建議寫成《美芹十論》,滿心歡喜地呈上朝廷。有這麼英明的天子在位,那必然能上下一心,整兵秣馬就可以北征了吧!他沒想到,這一等,就是一輩子。

    南宋朝廷在紹興和議後,朝廷從上到下都接受了偏安的現狀,正所謂“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出身於北方,還堅持想要北伐的辛棄疾,才是大家眼中的異類,受到朝廷一致的排擠。

    朝廷雖然排擠他,可在很多事情上又不得不倚重於他的才能。二十年來,辛棄疾就像是救火隊員一般,從各個要職上來來去去,專門幹屯田、練兵、建軍、平亂這樣的髒活。每當剛做出成果,他就被調往別處,繼續去收拾爛攤子。

    辛棄疾58歲的那年,不但沒有受到朝廷的重用,而且被髮配到了偏遠的地區。這一發配就是30多年,人已經這麼老了,還壯志未酬,因此不鬱悶都難。

    真是: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

  • 4 # 阿柴歷史筆記

    宋朝出現辛棄疾這個人其實也不足為奇,我們對辛棄疾的瞭解大多是來自他所書寫的愛國詩詞。辛棄疾是宋朝在抗金過程中標誌性人物中的一個,宋朝不乏其他抗金報國的名人,但為什麼人們對辛棄疾的記憶那麼深刻呢?

    家風的薰陶

    辛棄疾也算是出生於官宦家庭,其祖父辛贊擔任過安徽毫州譙縣的縣長,雖然官做的不大,但有著大官不一定有的愛國情懷。當時北方大部分地區已被金朝攻佔,辛贊做的是別人家的縣令,自然心中非常向往往日的宋朝天下。

    辛贊多次教導辛棄疾“紆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還帶著辛棄疾視察軍情,從少年時期辛棄疾就被其祖父培養出殺敵報國的念頭。這為他以後參加起義軍,抗金收復失地的做法相吻合。

    親率50騎兵剿滅叛賊

    以耿京為主帥,辛棄疾為副手的起義軍歸順宋朝之後,他們承擔起一部分重要責任,減輕了南宋正規軍隊兵力不足的缺陷。公元1162年,辛棄疾率小股騎兵北歸之時,恰逢軍隊譁變,主帥耿京被殺,辛棄疾氣急敗壞,率領所屬部下追了上去,殺了叛軍主將,挽救了一支抗金部隊。究竟是什麼使得辛棄疾在敵眾我寡,上千倍的兵力差下擊殺叛將呢。

    辛棄疾正峰當打之年,可以說有著一般年輕人沒有的豪邁氣概,也有著一般部將沒有的軍事能力,更重要的是辛棄疾年輕氣盛,敢做天下之大不為的大事,生死置之度外。辛棄疾如何能勸降五萬餘人的大部隊呢,這個自然說明辛棄疾有非常大的號召力,手下將領和士兵對他佩服,間接說明了辛棄疾有著高超的軍事能力,在部隊裡能帶領士兵打勝仗的大將是多數士兵的崇拜物件。再有就是辛棄疾靠著自己的文學功底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宋朝缺少統兵抗金之人

    我們都知道,在封建王朝,尤其是在宋朝,文官的地位高於武官,而文官中很多人是求和派,包括宋高宗趙構,權臣秦檜,這些人都有自己的算盤。他們只為自己,畢竟他們都懂得利益至上嘛。靖康之恥的發生,在當時引起很多愛國的青年產生抗金報國的雄心大志。

    辛棄疾是誰啊,年富力強的小夥子,一心只想殺敵報國建功立業。以宋高宗為首的主和派與岳飛等人為首主戰派形成鮮明對比,皇帝自然想的是有自己的天下就行了,但岳飛、辛棄疾等人不同,從小的思想教育已經讓他們把報國建功當成一種夢想了。當時主戰派的將軍很少,辛棄疾是他們中的一個。

    報國無門,大作詩詞

    辛棄疾的詩詞字裡行間之間都暴露著愛國情,還有一些書寫自己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感慨。

    《沁園春·靈山齋庵賦時築偃湖未成》寫道:

    疊嶂西馳,萬馬迴旋,眾山欲東。正驚湍直下,跳珠倒濺;小橋橫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閒,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松。吾廬小,在龍蛇影外,風雨聲中。

      爭先見面重重,看爽氣朝來三數峰。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我覺其間,雄深雅健,如對文章太史公。新堤路,問偃湖何日,煙水濛濛?

    這首看似山水之作,卻暗含辛棄疾報國無門,用詩來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彷彿在說重用我的話,我一定能幹出一番大事,抒寫了自己不得志,昏昏噩噩的晚年生活。

    總結

    辛棄疾作為抗金報國的代表人之一,加上自己文學造詣高超,透過自己的詩作、詞作傾訴自己報國無門,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偉壯志。辛棄疾的豪放派詞風深受後世的喜愛,辛棄疾的詞風表現出宏大的意境,豪邁的英雄氣概,也有一些浪漫奔放主義的色彩。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人引領風騷,辛棄疾所生的宋朝正需要他這種血氣方剛、有能力、有壯志的亂世之才,被後人孰知也不足為奇。

  • 5 # 嵐生香宜

    辛棄疾

    悲催鬱悶的抗金將領

    高階大氣的豪放詞人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南宋特殊的歷史環境,以及由此派生的社會生活背景,催生出辛棄疾這樣一個 悲催鬱悶的抗金將領,高階大氣的豪放詞人。

    悲催鬱悶的抗金將領

    辛棄疾,生於被金人佔領的濟南,親歷生靈塗炭。從小就在心裡埋下仇恨的種子,並將光復中原的“家國情懷”貫穿到生命的最後,臨死還連呼“捉賊”。

    21歲,他拉起2000人的隊伍,參加當地抗金起義。

    22歲,他飛騎闖敵營,活捉叛將。

    25歲,他攜萬名抗金義軍迴歸南宋朝廷,被宋高宗任為江陰籤判。

    由於堅持抗金“主戰”,他被同僚排擠,被君王忌憚。42歲起,辛棄疾宦海悲催,臨危受命,四處救火,卻連遭彈劾,屢被革職,成為史上被彈劾免職次數最多的官員之一。

    高階大氣的豪放詞人

    坎坷的人生際遇,難酬的家國情懷,是辛棄疾詞的主題,這一主題使得辛棄疾開創了詞的新思想境界,彰顯了高階大氣的詞風。

    辛棄疾作為豪放派詞人,代表作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丶《美芹十論》丶《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及《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等,共600多首,加上200多首詩,被後人整理收入他的集子《稼軒長短句》中。

    他的詞既有磅礴的豪放氣勢,又充滿拳拳愛國激情,既有氣吞萬里如虎的雄渾悲壯,又透出壯志未酬的無奈惆悵。明人徐士俊在《古今詞統》中評論:“正宗易安(李清照)第一,旁宗幼安(辛棄疾)第一,二安之外無首席矣”。

  • 6 # 饕餮中國

    宋朝重文輕武,整個宋朝的文人墨客都大都心繫朝廷,醉裡挑燈看劍的辛棄疾只是其中一位,還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陸游,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歐陽修,大宋給文人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平臺,他們不僅是文人,也是宋朝的重臣,活躍在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上面,就連行伍出身的岳飛都能寫出《滿江紅》。在宋朝當官,寫不出幾首詩句,是很尷尬的。

  • 7 # 故事三分鐘

    辛棄疾是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濟南歷城人。他青年時,曾組織武裝在淪陷的家鄉濟南抗金。後投奔南宋,始終懷著恢復中原的大志向。但事與願違,又百般無奈,於是把滿腔孤憤全都寄託在詩詞中。

    辛棄疾出身在一個正宗的金人家庭,父親為朝廷賣命,一直當個不大不小的官。但想不到的是他抗金的想法竟然還是從他父親這裡來的,雖然他的父親是金朝的官員,但是他一直都主張看抗金歸宋。

    當時的金國比南宋厲害許多,可是他父親卻沒有考慮過這些,只是希望他的孩子可以完成他的願望。在父親的思想的指引下辛棄疾最後不再效忠於金朝轉而奔向宋朝的懷抱,就可以解釋得通了。辛棄疾確實很有能力。在決定抗金之後他參加了起義軍,可是沒過多久他們的將領被金人所殺。他得知這件事後,帶著五十個騎兵就直闖金兵大營,把那人殺了,帶著他的首級出來,這一下就讓他威震四方。然而,他的勇氣和能力並沒有影響他未來的地位。在未歸宋之前,他曾經參加了兩次金國的科舉,然而都沒有被選上。

    後來在歸宋之後,他也曾提出了非常多有實踐性的建議,但是全部沒有被採納。他非常渴望施展自己的才華,讓自己可以在朝堂或者在戰場上,發揮自己的作用,去奉獻國家。然而現實卻對他十分殘忍,他希望的全部都沒有實現。

    知道沒辦法展現自己的辛棄疾也就不再天天給朝廷寫奏摺了,而是開始轉向詞的創作。他的詞也是從這之後開始逐漸有了他自己的風格。他隱居山林,他用自己的詩詞去抨擊宋統治者的荒淫無道和無作為,去抒發自己自己內心的陰鬱之情。

  • 8 # 高樓避愁

    南宋為什麼會出辛棄疾這樣一個人物?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從辛棄疾的一生主要經歷說起。

    一一二七年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國俘虜,北宋滅亡。

    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繼承皇位,後遷都臨安,史稱南宋。

    一、壯歲旂旗擁萬夫

    一一六一年,人民對金人的統治"怨已深、"痛已鉅、而怒已盈",於是趁著完顏亮親自率大軍南侵之機,相互聚結起義。這時山東中部、泰山周圍爆發兩支起義軍。一支是由濟南的一位農民耿京領導,另一支則是剛滿二十歲的辛棄疾領導。耿京領導的這支起義隊伍由於勞動人民的湧躍參加,很快地發展壯大起來。辛棄疾帶著他領導的兩千人投歸耿京,並且擔任了"掌書記”,和耿京共抗金軍。

    起義軍活動,動搖了金國政權在中原和華北的統治,同時嚴重地影響了南侵金軍計程車氣。顏元亮急切地令全軍三日內南下,金軍將吏同謀將其殺死。同時,派人與南宋講和,並且引軍北還。

    南宋政府以金軍撤退為莫大幸事,不敢設想利用金軍的混亂局面與中原華北地區的起義軍密切配合,剩勝追擊。辛棄疾遂問耿金建議,要主動與南宋政府聯絡,以便協同作戰,給金軍致命的打擊。於是,他與賈瑞等人為起義軍的代表,與南宋政府進行商洽。

    沒有想到辛棄疾等人南下之後,起義軍中部將張安國被金人收買,把耿京陰謀殺害,將起義軍大部遣散,劫持著另一部分投降了金人。金軍立即派張安國去做濟州(今山東鉅野)知府。

    辛棄疾北返復命,到了海州才知道這一訊息,便立即組合了五十名起義軍人,直奔濟州,在五萬人眾中把叛徒張安國活捉,並當場號召上萬名士兵返正,並帶領著這支隊伍南向急馳,真個是歺風露宿,直到渡過淮水才事休息。

    二十來歲的辛棄疾初出茅廬,以這一壯舉受到社會各階層的仰慕與稱讚,長時問起著鼓午人心的作用。

    二、且將萬里平戌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南宋政府害怕抗金義軍,辛棄疾"壯歲旌旗擁萬夫”而南下之後,被解除了武裝,接著被派到江陰軍去做籤判,他的部隊萬餘人,被當作流民散置在淮南各縣中。

    宋孝宗繼位後,起用主戰派張浚主持軍政,於一一六三年對金髮動軍事進功,不幸為金人所敗,張凌等主戰派被排斥出政府。辛棄疾挺身而出,獨抒己見,對宋金雙方的和與戰作出具體分析,創作出論文《美芹十論》奏陳孝宗。

    《美芹十論》對當時敵我雙方的情況做了具體的分析和論述。其中的論述"英偉磊落",把希望信心和力量給予了具有民族意識的各階層,唉起了他們的戰鬥意志和精神。當時的愛國志士及社會人群,把建立豐功偉績期待於年僅三十歲的辛棄疾了。

    一一七0年虞允文在南宋做宰相,他曾經在採石打敗金人。在當時的高階官僚中,是一個敢作敢為的人。辛棄疾希望他能在抗金斗爭中建立一番功業。便又寫成了《九議》呈獻給他。

    《九議》除包括《美芹十論》的一些重要論點外,還有對敵鬥爭"勿欲速"和"能認敗",不要因為小勝小敗而輕易改變戰略;應當儘可能地利用敵人的弱點,擴大其內部矛盾;打擊敵人,恢復國土,是關係到國家和人民的大業,不是僅僅屬於皇帝或宰相的私事,因此不能只看眼前個人利益而避開這一任務。

    可惜的是,不論《十論》還是《九論》在宋孝宗和虞允文那裡都沒有換回辛棄疾所預期的效果。

    後來辛棄疾在回憶過去的歲月,寫下了一首《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lu音綠。這個字未碼出),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鬍。卻將萬里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三、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一二0四年春,辛棄疾被皇帝召見,任命為鎮江知府。召見時,愛國詩人陸游特地寫了一首長詩送他。把他比作管仲、蕭何,勸他不要介意過去所受的排擠,把收復中原的事業擔當起來。

    這時的辛棄疾斷言金國必亂並必亡,同時又認為南宋還未曾具備對金取勝的條件。他認為不應當像南朝元嘉年中拓跋魏的軍事那樣,不精確估計雙方實力,就草率進攻,反而只會"贏得倉皇北顧”。因此他向宋寧宗和韓侂冑提出,應當做好充分的準備,把對金用兵的事委託給元老重臣,"務為倉猝可以應變之計”。當然年老重臣自然包括自己在內。因此,在鎮江上任後,立即做了軍事進攻的準備工作。

    韓侘胄和他引進到政府中的,大都是一些紈絝之徒,認為對金作戰的主張已取得社會的共識,便認為是極易建功立業,唾手可得的功名,不願再假手別人,與別人共成其事。因此辛棄疾在鎮江知府任上還不滿十五個月,準備工作還沒有完全做好的情況下,便又被韓侂冑及其同夥劾為"好色貪財"把他罷免了。

    一個老而益壯,生氣勃勃的戰將,並且自願獻身於收復失地的抗金戰士,只得再回到鉛山去過田園生活了。

    此後不久,韓侂胃等人率師北伐,正如辛棄疾所擔憂一樣,落得一個慘敗的結局,

    一二0七年,南宋大仇未報,奇恥未雪,辛棄疾的平生志願百無一酬,這位南宋愛國詩人,堅強的抗金義士,還不到六十八歲,就悲憤而逝。

    臨逝世前(一二0五年)寫下了千古名篇《永遇東•京口北固亭必不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四、南宋為什麼會出辛棄疾這樣一個人物

    綜上所述,是南宋這個特殊的時代逼出了辛棄疾這樣一個人物,也是這個時代成就了他作為一位傑出的詞人。

    辛棄疾本應是一位愛國的將才,但他最終還是以一位傑出的詞人留傳千古。

    究其原因是生在南宋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恰恰是金人鐵蹄踏遍中原大地,階級矛盾降為次要矛盾,民族矛盾上升為整個社會的主要矛盾的時期。特別是"靖康”之後,這時一大批愛國志士,文人墨客對於侵佔中原和華北的金國統治者具有強烈的民族仇恨感,充滿著復仇雪恥的強烈願望。他們以報仇雪恥,收復河山為己任。並且以此策勵朋輩。

    而南宋統治集團,偏安於一偶,沉迷於醉生夢死的腐朽生活中。對金人踐踏祖國河山,蹂躪祖華人民的罪惡更激起了廣大人民,特別是詩人的強烈反抗。他們用詩詞抒發對南宋統治者批評和抗議,冷嘲熱諷,以發洩心中的憤怒。

    辛棄疾就是這些抗金人士中的佼佼者。

    辛棄疾對國家和民族治存亡深感憂慮;對祖國壯麗河山無比熱愛;對淪陷區人民深表同情;對南宋政治集團的妥協政策無比痛恨;對自己壯志未酬滿腔悲憤。他博學多才成為宋朝聞名的豪放主義詩人。作為傑出的詞人也同樣是時代逼出來的。

    他與蘇軾的並列為"蘇辛”,其作品成為了千古絕唱而傳誦至今,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將永遠被後人傳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犬夜叉》:犬大將為什麼對犬夜叉那麼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