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boss娛樂

    在清代光緒 二十六年(1900) ,有八個帝國主義國家組成的軍隊侵入中國北京, 大肆掠奪與破壞, 《永樂大典》亦遭浩劫,大部分被焚燬,未焚者多 被劫走,運往英、美、法、日等國。流散於世界各地的《大典》殘書, 經數十年反覆蒐集,查得共有 300 多冊,約 800 多卷,不到原書的百分 之四!每一個有良知的人,無不為之痛心。 但即使是殘存的部分,仍然令人驚歎於它的浩瀚,仍然有很多學 者從中發掘出很多珍貴的學術資料。因此,每個做學問的人都不免會 想到:要是《永樂大典》能完整地重現於人世,那有多好! 近年,中國北京有一位學者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這個願望, 有可能實現! 這不是幻想小說,更不胡說八道,而是有相當可靠的根據的。 原來,八國聯軍毀壞竊掠的,是明代嘉靖後期重抄的副本;後來 陸續蒐集到的殘本,也都是副本。至於正本,迄今連一頁也未曾發現, 其下落也一直沒有正式的確切的記載。有的說是重抄後歸於南京毀於 火災的,有說是清嘉慶間失火於乾清宮的,又有說可能於明末被焚於 經推敲就顯出漏洞,不能令人信服。 最近,中國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欒貴明為殘存的副本影印本所編的 《永樂大典索引》 ,在該書序中欒先生提出:正本當是被嘉靖皇帝死 後帶進墳墓中去了。 欒先生的論證相當有說服力。至少我對此是相信了。 原來,明世宗嘉靖皇帝對《永樂大典》 “殊寶愛之” , “時取探 討” , “几案間每有一二帙在焉” 。甚至在他的諭書中,也引用過 《大典》的內容。1557 年,有一天宮內失火,嘉靖首先命人搶運此書, 一夜中竟下諭三四次。足見此書在他心中的份量。至 1562 年,嘉靖命 人“重錄一部,貯之他所” , “以備不虞” 。但欒先生提問:為什麼 在宮內失火五年後,才下令重抄呢?除去“以備不虞”的光明正大的 理由之外,還有其他緣故嗎? 嘉靖下令重抄此書後,過了四年另四個月,就死了。而他死後三 個月下葬,葬禮剛畢,新皇帝隆慶便宣佈《永樂大典》已抄成,並多 次賞賜參與重抄的儒臣。 《大典》正本失蹤的時間,與嘉靖的喪葬期 如此重合,令人不得不想到正本的去處。試想,既有對此書價值的深 刻認識,對祖宗(永樂皇帝)的崇拜,又有對此書“殊寶愛之”的佔 有動機;既有達到佔有目的的巨大權力,有周密設計的智謀和嚴加保 密的手段,還有道佛“轉世”的迷信妄想

    ——這些,除了嘉靖帝以外, 還有誰呢? 欒先生深刻地指出:中國古代皇家修典既成,在大肆張揚、下諭 褒獎的同時,必然多次載記該書典藏於何所,並在官修書目中著錄, 以顯示皇恩浩蕩。這是國家修典的定式。 《永樂大典》的重錄,卻成 為僅有的特例,並沒有這樣做。歷來以簡明扼要著稱的《明實錄》 , 記載皇上對《永樂大典》重抄諸臣的表彰及愛憐之情,卻連篇累牘, 不嫌其煩,可偏偏都未提及《永樂大典》正、副二本分藏在什麼地方。 這確實令人非常費解。顯然,如果寫出一處來,那另一處究竟在哪裡, 就會引出更大的疑問。看來,這是有意的隱瞞。因此,欒先生認為可 以肯定, 《永樂大典》正本的消失,帶有明顯的人為的突然性。 欒先生從事《永樂大典》研究和編撰索引,是錢鍾書先生悉心指 導的。本來,錢先生還答應為這部索引寫序。那麼,欒先生的上述見 解,肯定曾經與錢先生討論過。不知錢先生如何看,可惜先生已駕鶴 仙去。不然,我們倒可以聽聽這位當代最睿智的大學者的看法。 當然, 《永樂大典》到底是否做了嘉靖的陪葬物,在開啟他的永 陵地宮前,欒先生的說法只是一個合理的推測。但據欒先生估計, 《大典》全書大概有四十立方米體積,並非等閒小物。即使暫不發掘 永陵,以現代科技手段,也當能夠探測出來。而只要地下玄宮沒有進 水,這部人間瑰寶就一定完好無恙。如果這樣,那麼我們可以想一想, 有朝一天《永樂大典》完整出土,將是多麼偉大的一件事!中國文化 發展的歷史,將有哪些章節得重新改寫,現在簡直無法估計。但可以 肯定地說,會有許多出乎現在人們意料的補充和改變。在全世界人類 中,古代中國將再次成為最令人驚羨的焦點。那時候,我們將會寬宥 地認為,四五百年前的嘉靖皇帝的巨大貪慾,反令後世受益。 欒先生的推斷,也許很快就可以證實。那麼,如何動用最先進的 科技手段,萬無一失地將《永樂大典》出土和保藏,就不只是中國的 事,而也是與全人類有關的大工程了。一百年前,那些侵略中國的國 家欠了華人民一筆鉅債,也欠了世界文明和人類良心的一筆鉅債; 而到時候,歷史老人也許會給那些國家的政府提供一次“還債”的機 會吧。 我們期待著。

  • 2 # 天邊的一團雲

    現在國內和海外流傳的都是抄本,正本那一套歷來是個謎,也是希望所在,是隨皇帝下葬了還是藏在哪裡?希望將來有機會面世。另外,很多人都知道《四庫全書》,卻很少人知道《永樂大典》的史料價值比四庫全書更高,因為四庫全書清廷在編輯時修改了刪除了一部分古書的部分章節和句子,還有可能隱藏了一部分古書,是動過手術的編本,但永樂大典是漢人自己皇帝在之前做的古今圖書大整合,更準確有力,甚至還會有一些孤本和稀有書籍。所以,從民族和人類的角度,都希望永樂大典早點重見天日。

  • 3 # 天天向上的吃貨123

    這種問題腦殘。就算埋黃陵了,也被水泡爛了。指望啥呢。與其回頭看,不如抬頭仰望星空。看看老美,人家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 4 # 香姐逛歷史

    明朝中前期的《永樂大典》可以說是中華文化史上的一個輝煌的成就,這部著作裡將中國文化和歷朝歷代的文化精髓全面的吸收歸納起來,《永樂大典》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佔據重要的位置,可是由於後來連年的戰亂,最終《永樂大典》受到了巨大的損失,到現在為止留存在世的文字少之又少,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場浩劫,也是我們華人的恥辱,更是清朝政府腐敗無能的一個見證。

    《永樂大典》還有可能出土完整版本嗎?

    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命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百科全書式文zhi獻集。全書22937卷,11095冊,三億七千萬字,彙集古代圖書七八千種,被公認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足以證明中國文明未必最古老,但用漢字書寫的文明卻最豐富,三千年綿延而不絕,別無分店!

    《永樂大典》一共有兩個版本,分別是明成祖朱棣永樂七年完成的《永樂大典》,也稱永樂正本或永樂本;還有是嘉靖皇帝在位期間重錄的嘉靖副本或者嘉靖抄本,這兩個版本在內容、大小、格式、字型等等方面都是一模一樣的,沒有差別。

    現在全球僅存800餘卷,400冊左右,散落在8個國家和地去的30多個單位和個人手中。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藏有約221冊,中國臺灣圖書館藏有60冊,這60冊是從戰火中遠渡重洋先到達美國,後運往臺灣而留存下來的。同時,這所有的《永樂大典》都是嘉靖副本,並不是永樂正本。嘉靖皇帝雖不是一位功勳卓越的皇帝,但是對《永樂大典》卻是一往情深,枕邊讀物即是《永樂大典》,在嘉靖36年,宮中發生大火,嘉靖帝多次發號命令,搶救《永樂大典》,之後便開啟了浩大的重錄工程,嘉靖皇帝要求,兩個版本要分藏兩處,秘不示人。至於藏在宮中的哪一個地方,沒有明確的記載。

    《永樂大典》正本僅有一套,但是卻從未現身過。有種說法是,毀於乾清宮大火,但是根據《天祿琳琅數目》記載,並沒有《永樂大典》;還有人說毀於明亡之際,李自成的大火,但只是一種猜測,無法證實;最有可能的一種是,作為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埋葬在永陵地宮,雖然嘉靖皇帝駕崩時,《永樂大典》並沒有完成,但嘉靖皇帝是死後三個月才下葬的,嘉靖帝下葬之後,正本也隨之失蹤,但是除非開啟永陵,否則也不能確認。至於嘉靖副本為何也只剩下幾百冊,有研究專家認為,是清朝時,編撰《四庫全書》時,需要查閱《永樂大典》,這個過程中,編書官員偷竊了大量的《永樂大典》。在《四庫全書》完成之後,官方對《永樂大典》管理不那麼重視,一些官員趁機順手牽羊。如果說還有完整的版本,只可能是寄希望於嘉靖皇帝的陵墓了。

    《永樂大典》正本到底流失到了哪裡?

    《永樂大典》在清朝統治之後,全部的收納到自己的國庫之中,歷代清朝皇帝都會詳細的閱覽《永樂大典》,並且將這部《永樂大典》看做是必須要讀的書籍,隨著清朝後期的不斷衰敗,外國的列強開始侵略中國,後來慈溪和八國開戰,結果不言而喻,慈溪慌慌張張的逃跑,整個紫禁城變成了八國聯軍的搶掠的地方。

    經過八國聯軍的搶奪,《永樂大典》幾乎受到了毀滅性的損失,現在只有極少的一部分散落在日本、英國、美國這些國家,八國聯軍的當時在北京殺害華人民,同時搶劫有價值的財富,《永樂大典》這時候也在其中,但是由於八國聯軍破壞,其中大部分書籍已經消失不見,僅僅剩下一小部分流落他鄉。

    根據當時的一些機載《永樂大典》的一些書籍,甚至被八國聯軍用來建立高牆和防守工事,因此《永樂大典》才會被破壞殆盡,這件事情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恥辱,也是我們的教訓,要深深牢記,落後就要捱打!

  • 5 # 闡釋君

    臺北時間7月7日晚上11時,兩冊《永樂大典》在法國博桑—勒費福爾拍賣行開拍,現場以5000歐元起拍,叫價一路飆升至640萬歐元,最終含佣金812.8萬歐元成交,約合人民幣6400多萬元。據悉這是一位華人買家買走,這只是兩冊而已,完整版的永樂大典擁有約3.7億字11095冊,所以說《永樂大典》用價值連城不足以形容。經過戰爭和動亂大多流失,如今現存僅252卷並2頁,距原數22877卷相差甚遠,副本》副本僅發現有400餘冊、800餘卷。可以說想要出土完整版的《永樂大典》真的非常難。

    永樂大典的價值用連城不足以形容

    公元1403年歐洲還處於黑暗的中世紀,瘟疫依然在橫行,到處都在死人。在東亞大陸這裡卻剛剛結束一場戰爭30多年沒有發生過大型戰爭,人民都在洪武之治下,過著雖不富裕但是安寧的日子,沒想洪武逝去短短三年皇帝從侄子換成了叔叔,朱棣幾乎用最不好耗費明朝國力的方式直衝南京,靖難之役就此結束,朱允炆隨著大火消失,一起消失的還有傳國玉璽。朱棣從燕王變成了皇帝,但是他的內心並沒有因此安寧,特別是殺了大批建文舊臣。對錯沒有意義,歷史也必然記載他是亂臣賊子,但他不想聽天任命,如果任命他就接受削藩了,所以後人要說就交給後人說去,他要用畢一生之力鑄就文武雙盛世。

    朱棣的武功都清楚,五徵蒙古

    朱棣的文治也十分不次於武功,這裡的文治說的就是編寫《永樂大典》,在古代以官方角度編寫艾百科類書籍是很少見的,非盛世不足以完成,清朝也是在康乾盛世之下才有 了《四庫全書》但是可《永樂大典》相比也只是九牛一毛。

    朱棣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鑄就一本古今第一奇書,可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點他確實做到了,哪怕今天的維基百科,百度百科,都沒有《永樂大典》中的很多內容,很多都是朝廷費盡力量從民間尋得的孤本。

    《永樂大典》3億7千萬字,都是書手們用明代官用的楷書:館閣體一筆一畫抄寫出來的。大典中所繪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這3億多字在編纂時應該至少抄過一遍,兩千多人連編帶抄用了5年時間;定稿後清抄,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平均每天要抄50萬字之多。

    永樂大典,彙集宗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最初令解縉主持編纂(規模147人),一年後修成《文獻大成》,但朱棣親閱後甚為不滿,欽點姚廣孝擔任監修 ,同時編纂隊伍擴大到了2196人(累計達3000多人),於永樂五年(1407年)定稿, 朱棣親自作序並賜名《永樂大典》。全書於永樂六年(1408年)才抄寫完畢。

    可見這本書的規模,只是這本大典就足以裝滿整個樓閣。

    不是沒想過按照活字印刷術成為可複製的書籍,但是如此之多的字數加上繪畫,只是版面就要製作多少,沒人估計,但是永樂大典有沒有製作第二套無人得知,所以很多人相信,永樂下葬時必然會吧心血《永樂大典》用以陪葬,但是不會把唯一的一套帶走,所以必然會在永樂時期進行抄寫。

    雖然我十分希望,但是這幾乎是不可完成的

    《永樂大典》最難的不是字數多,而且還是圖文並茂,還有十分生動的配圖,想要全套手工抄寫下來,必然是大工程。編輯永樂大典已經耗費海量經費,明朝此時雖然是盛世但是已經財政赤字,百姓需要得是修養。永樂會再次耗費百人抄寫《永樂大典》作為陪葬品嗎。或許有但很難。

    嘉靖四十一年,嘉靖下令復刻《永樂大典》此項工作直到嘉靖死去都沒有完成,隆慶元年才復刻8000冊。所以即便是副本也並不是完整的。

    官方說法是正統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淵閣大火,《永樂大典》所據原稿付之一炬。完整版在南京大火是已經毀去。想要完整版在明朝就已經不是一件可能的事情了。

    隨後百年更是戰亂不斷,改朝換代後也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近代時期更是隨著侵略者的入侵而被洗劫。

    《永樂大典》有多厲害我們透過清朝時期的文員在看過部分《永樂大典》後的評語可以知曉 全祖望和李紱都是清代的大學者。雍正年間開三禮館,全、李二人供職翰林院,得以接觸《永樂大典》。他們在《永樂大典》中看到許多世上未見之書,驚呼為“宇宙之鴻寶”。

    所以說《永樂大典》的缺失實乃華夏一大憾事。現在我們只能期望於永樂皇帝在位時會秘密抄寫一套永樂大典用於陪葬埋葬於長陵之中,待技術成形後,能夠開啟長陵得到這本民族瑰寶。

  • 6 # 一瑤創業

    有可能出土完整版本的《永樂大典》,朱棣登基之後,乾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書,修了《永樂大典》這部鉅著。可是很多人並不知道,這部《永樂大典》自打問世,就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謎。

    《永樂大典》不僅是一部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囊括了14世紀之前的11095冊的中國古代典籍,在中國600多年的朝代更迭,混亂的歷史長河中,丟失了很多,為什麼說有可能出土完整版的《永樂大典》呢?

    (1)《永樂大典》在嘉靖年間丟失,成為最大的文化節的疑案。。

    《永樂大典》從編纂成功後,原稿一直存放在南京文淵閣,後毀於大火。朱棣遷都北京後,正本一直放在明朝皇宮中的文樓(今北京故宮午門的東角樓),這是一部珍貴的史書,嘉靖皇帝就非常喜愛,經常拿幾本放在案頭翻閱。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這距離《永樂大典》編纂成功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這年明皇宮發生了大火,危及《永樂大典》。

    嘉靖皇帝尤為擔心,“命左右趣登文樓出之,夜中傳諭三四次,遂得不毀。”在嘉靖皇帝的一手推動下,《永樂大典》逃過一劫。火災過後,嘉靖皇帝萌發了再抄錄一部《永樂大典》,並立即行動起來。

    嘉靖四十一年,“複製”一部《永樂大典》的工作正式開始,直到嘉靖皇帝去世的第二年才複製完畢,我們如今能看到的殘本就是副本。十分蹊蹺的是,副本抄錄結束後,正本卻不翼而飛了。

    (2)《永樂大典》流失到哪裡去了?

    編撰這樣一本歷史鉅著何其的不容易,但是正本的流失卻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永樂大典》有一萬多冊,如此之多的卷冊,放在那裡就跟一座小山一樣,怎麼就突然不見了?這是一個千古之謎,史學界也稱其為“中國書籍史上最大的疑案。”

    在一些史料中記載了《永樂大典》遭遇幾次浩劫,其中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已被儲存在翰林院的《永樂大典》慘遭不測,大部分葬身火海,只有少部分,被這些強盜帶回國,或收藏,或轉賣,珍貴的《永樂大典》散落各地。

    據統計,全世界範圍內,《永樂大典》只剩400冊左右,分散在八個國家30多個收藏機構,但是這些散落的《永樂大典》對於蒸不熟來說寥寥無幾,什麼時候能全部找齊,還原一部完整的《永樂大典》稱為了文學界和史學界的共同目標。(3)為什麼說能夠 出土一部完整的《永樂大典》 ?

    《永樂大典》 的整本是在嘉靖年間丟失的,很多史學家推測,嘉靖皇帝在騰寫完正本後丟失的,有被嘉靖皇帝帶進皇陵的可能。

    也就是完整的《永樂大典》在明朝或者清朝皇帝的皇陵的機率在百分之五十左右,只能等考古學家們發現更多的皇陵,開啟以後才能確認 ,所以說著只能是一種揣測,也是一種對《永樂大典》的 期待吧 !

    結束語: 中國相關部門一直在全力收購這批流失國外的秘籍,現已有《永樂大典》226冊,共計11095冊的《永樂大典》如今剩餘不到百分之四。,祈禱《 永樂大典》 能有完整的版本出土,早日圓了華人的文化夢想,早日還原《永樂大典》的輝煌成績。

    這是跛腳貓的第191 篇問答,感謝關注閱讀,祝你一生幸福!

  • 7 # 希然

    《永樂大典》如果能出土完整版,絕對能讓我們找回更多的文化自信。《永樂大典》可謂是明朝初年對社會永珍的一個珍貴的備份,這個備份原本到了嘉靖年間copy了一份,就是嘉靖副本。現在我們所得見的都是副本,正本去向成謎。如果能找到正本,那真是太難得了。

    我們還是不要奢望太多吧,不妨多看看欣賞下現存的副本散卷,領略一下《永樂大典》的風采:

    截圖:蘋果商店搜尋【古書古讀】

    老子曰: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把典籍都集中到一起,一旦丟失起來就損失巨大。相對來說到處藏於深山、流傳於五湖四海比較好點,永樂正本或許還能再現天日。希望明朝皇帝們能給我們一個驚喜,不過看起來有點懸。

    我們有太多太多的珍貴典籍散失了,歷史上多次遭遇慘痛的文化損失。但是,存世的文化典籍數量依然非常可觀,在世界各國都把我們老祖宗的典籍視為珍品。

  • 8 # 等事長

    《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朱棣當皇帝后,於永樂元年令解縉等編輯,於永樂六年告成,全書收入書籍七,八千種,共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錄篆,隸,楷,草各種字型,儲存了許多古書資料。本書原有正副二本,正本己不知去向,至今仍是疑案,副本到清初時己亡佚二千四百多冊,經歷了清代中後期的戰亂,最後僅存六十四冊。此後該書又陸續散佚,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永樂大典》遭浩劫,部分被燒燬,部分被搶走,餘者寥寥無幾。~現全世界三百七十冊,約八百卷,中華書局於1960年影印七百二十卷其中包括前蘇聯歸還的六十四冊,民主德國歸還的三冊。距全書二萬多卷只是個尾數。從以上看來,《永樂大典》至今還沒有發現完整版的蹤跡,那不知去向的正本,還有待以後的奇蹟發生。

  • 9 # 七追風

    我個人覺得,《永樂大典》還有完整存在的可能。

    《永樂大典》,明成祖朱棣派姚廣孝和解縉主持編寫,動用了3000多人,耗時4年才編寫完成。整個大典收錄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分門別類,包羅永珍。

    後來嘉靖皇帝因為宮中失火,害怕《永樂大典》以後會遭遇不測,於是讓人重新抄錄了一部副本。五年時間,副本完成。自此,世上存有《永樂大典》正副兩部。

    但是,明亡之後,正本失蹤,副本也在戰火中散失很多,極其可惜。

    先看看副本,副本的經歷比較清晰。嘉靖皇帝讓人抄錄完副本之後,就貯藏在皇史宬配殿之中,滿清入關之後,雍正年間開始轉移《永樂大典》到翰林院。

    從此開始,《永樂大典》副本的災難性浩劫開始了。官員開始借閱收藏,《永樂大典》開始不斷的遭到破壞。

    到乾隆年間,副本已經缺失了約1000冊。之後官員們接著借閱盜竊,直到咸豐十年英法聯軍侵佔北京,又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和搶劫;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永樂大典》副本剩餘的部分,遭到了焚燬和搶劫。自此,《永樂大典》副本徹底散失,現如今存世的,也不過剩餘400冊左右。

    所以,副本的命運很清晰,我們能期望的,只有正本的去向。

    明亡之後,正本就失蹤了,沒了訊息。《永樂大典》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這麼大的規模,就算是拿來燒,也不是一時半會能燒完的。

    找不到關於正本的記載,我覺得可能是早已經被藏了起來,官方正史隱瞞了它的去向。

    《永樂大典》正本,最有可能在嘉靖帝的永陵當中。首先,嘉靖帝非常喜愛《永樂大典》,經常閱讀它,死後用它陪葬,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二點,《永樂大典》原先只有正本,沒有副本。是嘉靖帝派人抄錄了副本,理由怕失火殃及正本。會不會有可能,那時候嘉靖帝已經有了把《永樂大典》陪葬的想法,所以安排人抄錄一份存世?

    很多學者認為正本也毀於明末清初的戰火之中,有可能,但是我更願意相信,《永樂大典》正本,還躺在嘉靖皇帝的永陵之中。

  • 10 # 蔡駿

    《永樂大典》,若是誰得到,必定焚香禱告,這是天底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寶貝!哪怕庚子賠款的四萬萬五千萬兩白銀,恐怕也抵不上這一套書。

    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命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百科全書式文獻集。全書22937卷,11095冊,三億七千萬字,彙集古代圖書七八千種,被公認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足以證明中國文明未必最古老,但用漢字書寫的文明卻最豐富,三千年綿延而不絕,別無分店!

    《永樂大典》是否還有可能出土完整版本,首先我們要清楚《永樂大典》一共有幾個版本,現在的情況如何。

    《永樂大典》一共有兩個版本,分別是明成祖朱棣永樂七年完成的《永樂大典》,也稱永樂正本或永樂本;還有是嘉靖皇帝在位期間重錄的嘉靖副本或者嘉靖抄本,這兩個版本在內容、大小、格式、字型等等方面都是一模一樣的,沒有差別。

    現在全球僅存800餘卷,400冊左右,散落在8個國家和地去的30多個單位和個人手中。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藏有約221冊,中國臺灣圖書館藏有60冊,這60冊是從戰火中遠渡重洋先到達美國,後運往臺灣而留存下來的。同時,這所有的《永樂大典》都是嘉靖副本,並不是永樂正本。

    嘉靖皇帝雖不是一位功勳卓越的皇帝,但是對《永樂大典》卻是一往情深,枕邊讀物即是《永樂大典》,在嘉靖36年,宮中發生大火,嘉靖帝多次發號命令,搶救《永樂大典》,之後便開啟了浩大的重錄工程,嘉靖皇帝要求,兩個版本要分藏兩處,秘不示人。至於藏在宮中的哪一個地方,沒有明確的記載。

    《永樂大典》正本僅有一套,但是卻從未現身過。有種說法是,毀於乾清宮大火,但是根據《天祿琳琅數目》記載,並沒有《永樂大典》;還有人說毀於明亡之際,李自成的大火,但只是一種猜測,無法證實;最有可能的一種是,作為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埋葬在永陵地宮,因為嘉靖皇帝下葬之後,正本也隨之失蹤,但是除非開啟永陵,否則也不能確認。

    至於嘉靖副本為何也只剩下幾百冊,有研究專家認為,是清朝時,編撰《四庫全書》時,需要查閱《永樂大典》,這個過程中,編書官員偷竊了大量的《永樂大典》。在《四庫全書》完成之後,官方對《永樂大典》管理不那麼重視,一些官員趁機順手牽羊。

    如果說出土完整的版本,只可能是寄希望於嘉靖皇帝的陵墓了。

  • 11 # 諸葛琴軒

    額,不太可能吧!此書過於“巨”大,抄本除了官方的幾乎沒有私人能流傳的,又不是一本活兩本書的問題,而且只能手抄,所以很難啊!

  • 12 # 一片雲7737

    《永樂大典》很有可能在嘉靖墓裡,如果挖掘出來,中國的很多技術文化傳統都能恢復了,現在我們遵循的道德傳統,文化禮教都是被清朝政府閹割過的,以至於很多老祖宗的技術都失傳了!

    不過我最想能看到的是莊廷鑨的原版《明史》,如果有一套現世,該解決多少歷史迷案呢?

  • 13 # 流雲天露

    紙質的東西即便出土也應該看不出來了,成了一堆泥,紙質藏品全部是傳承的,一代一代,手手相傳,幾百年傳承下來多麼不容易,經過幾十代人好好儲存才能讓現代人看到,裡面內容也蘊含著文化傳承,比那些瓷器什麼都難傳承的多,但是古籍善本的價格不及瓷器的百分之一,實在讓人痛惜,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可是人們對書籍的收藏愛惜比那些易於儲存的東西缺乏關注,缺乏認知理解

  • 14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很悲觀的說相見不如懷念,留一個念想更好。

    提起這部永樂大典對華人來說既是一種自豪,也是一種傷痛,如此集中國古典大成的曠世鉅著,因為一些列原因到如今十不存一,原著一萬多冊的到如今僅僅只剩下800多卷。

    原本永樂大典只有正本一部,不過因為嘉靖帝的喜愛,這才有了副本的出現,現如今市面上流傳的也都是嘉靖帝時期的副本,至於正本在嘉靖帝之後就成謎了。有人說是給嘉靖帝殉葬了,也有人說亡於明朝末年的戰亂。

    我們現在假設第一種情況,正本在嘉靖帝的墓中,這樣的話完整本是存在了,不過又有一個問題出現,目前探知嘉靖帝的墓陵已經全部積水,紙張不同於其他經過幾百年的浸泡,基本不可能留存,就算萬一留存了下來,不說帝王陵不讓挖掘,就算挖掘了以目前的技術也儲存不下來,10000多卷體量不是一般的大,所以很悲觀的說想要完整的重見天日基本不可能,倒不如留一個念想。

    第二種假設就不用說了,若是佚於戰亂,完整本想完全保留,機率更小。

  • 15 # 璽言春秋

    從成祖朱棣下詔編撰大典到嘉靖時期抄錄副本,永樂大典實際上一共有四個版本分別為《文獻大成》、《永樂正本》、《朱棣北遷後留在南京的精華本》、《嘉靖副本》。這其中有傳言說永樂正本被陪葬在嘉靖的陵寢之中,但是經過後來的技術手段探測表明嘉靖的陵寢中有水,即使永樂正本在裡邊也早已損壞了,所以能出土完整永樂大典的希望很是渺茫。

    在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便有了修一部大典的念頭,當時的想法是‘編輯經史百家之言為《類要》’。但是由於建國只有二十餘年百廢待興還需要恢復發展,同時戰事尚未平息。太祖朱元璋還要忙著對朝廷的改革和洪武幾大案,並沒有太多的精力、人力、財力、物力去投入到大典的編撰,所以這事也就擱置了起來。到了朱棣靖難成功,登上大位便又想起來當年太祖有過修《類要》的念頭。此時的朱棣想要修一部大典主要有如下幾點考慮:為了證明自己才是真正繼承太祖遺志,藉以表明自己的取得皇位的正統性;透過文治武功對建文的全面超越來表現自己比建文更適合坐在皇帝的寶座上;朱棣雖然靖難成功,但所控制範圍不過是從封地北平到京師之間的一線,如果出逃的建文舉起義旗號召義師勤王朱棣面臨的局面就危險了,他想透過修大典給當時的大明文人士子們找點事做把他們籠到自己身邊以穩固自己的皇位。所以才有了《明事》中解縉匆匆的獻上《文獻大成》引得朱棣大發雷霆,還覺得他不能領會自己的意圖,還又派出姚廣孝坐鎮,這才使得大典的編修進入了正規。

    《文獻大成》

    成祖繼位之初就下詔‘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並且朱棣為即將編修的大典找到了一個就當時來說最為合適的人選——解縉。但是解縉顯然沒有明白朱棣的種種意圖,在接到詔令後很快就集合了一百多博學多才之士,不到一年時間就完成了初稿命名為《文獻大成》。單說這部,其實跟歷代的各種文獻比較的話,它已經相當相當優秀了。但是前文中我們說了,朱棣要修大典是有種種深刻的考量的,雖然此書也凝聚了解縉這個明代第一才子的大量心血,但是朱棣的種種意圖都沒有實現。所以獻上之後很快便被棄之不顧,它留在歷史中的印跡也就此消失。

    《永樂正本》

    在發覺解縉沒有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後,朱棣於永樂三年派出黑衣宰相姚廣孝坐鎮監督大典的編修。此時的解縉終於明白皇帝並非心血來潮,有那麼個意思能展現自己的文治就行了;此時的解縉終於明白自己將要進行的是一件多麼偉大的事情;此時的解縉終於明白一旦大典完成自己必將彪炳千秋萬代。所以從那一刻開始解縉將自己幾乎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大典的編修當中。

    從永樂三年初到永樂五年冬,歷經近三年時間解縉才將大典的初稿交由朱棣稽核。經過朱棣的首肯後,大典的編修才進入下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抄錄。因為這個時候的大典還只是一個雛形,也就是說相當於我們現在寫文章打的草稿或者說是隻完成了目錄部分。隨後經過了三年多不到四年的時間,《永樂大典》才全部抄錄完成。

    前後歷經近七年,《永樂大典》才呈現到了當時的世人面前。整個《永樂大典》共計約三點七億字。這部浩浩鉅作共分22937卷,其中僅目錄部分就佔了60卷。抄錄完畢共有11095冊,也就是說這部鉅作有11095本。他將永樂年間舉國之力所能找到的全部文獻典籍都抄錄了下來,這部鉅作對於歷史的功績是現在的我們用任何文字形容都蒼白無力的。它是我們古代所有文化型別發展的總和,代表著我們中華文明所有巔峰成就的一個彙總。

    《永樂大典》從修成便一直存放於南京文淵閣後來朱棣遷都北京,就將它存放到了北京文淵閣。此後直到嘉靖三十六年,永樂正本的儲存都比較完好。可是嘉靖三十六年皇宮中的一場大火差一點將之燒燬,當時急的嘉靖連下三道金牌才最終將永樂正本搶救了出來。可是從嘉靖四十一年開始抄錄嘉靖副本,至明穆宗隆慶元年抄錄完畢後,永樂正本便從歷史中消失了。不知是被偷、被毀還是被陪葬,反正就是再沒有永樂正本的痕跡了!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基本上都是嘉靖副本。

    《精華本》

    在朱棣遷都北京時,他就下令要將《永樂大典》全部帶到北京存放在文淵閣中。但當時留守南京的官員們就覺得我們以後要查資料怎麼辦,總不能有需要就往京師跑!於是就利用遷都前的一段時間抄錄了大典裡邊最為精華的一部分,具體有多少,根據當時的抄錄時間以及抄錄的人力肯定不會太多。這個《精華本》在後來南京留都的一次大火中被燒燬。

    《嘉靖副本》

    一場大火,讓嘉靖異常擔心《永樂大典》的儲存問題。於是在嘉靖四十一年,嘉靖下令重抄《永樂大典》。這個重抄工作直到嘉靖駕崩的第二年才完成。由於嘉靖副本一直存放在明朝皇家檔案館——皇史宬中,所以儲存較好。雖然此後經歷戰亂、朝代更替,但是到乾隆時期修《四庫全書》的時候還有八千多本。藉著《四庫全書》的編修,《永樂大典》開始被今天借幾本、明天藉藉幾本,但是基本上有借無還。所以到了清末的時候《永樂大典》就只剩下了幾千本,就這剩下的幾千本經歷了清末的歷次浩劫算是基本上散佚殆盡。據說八國聯軍的時候,就有京城的小商販撿到遺落地上的《永樂大典》。但是他不知道這是什麼,只知道里邊的紙很不錯,然後就被撕了用來包油條。就這樣現在我們整個官方儲存的《永樂大典》也就三百多本。

    關於《永樂大典》的內容這裡也選擇幾個,比如裡邊有內容記載在夏朝之前還有一個虞朝;比如《舊五代史》;比如早已失傳的宋代神臂弓,裡邊有詳細的製造方法以及結構配圖。

    現在對於《永樂大典》也只能寄希望於當時以各種方法獲得的人們能妥善保管,使得有朝一日能讓更多的《永樂大典》重見天日。

  • 16 # 沅汰

    《永樂大典》是中國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式文集。明成祖永樂年間由成祖下令編纂,翰林學士解縉、姚廣孝負責編輯。

    這部曠世大典只是目錄就有六十卷,全套書共有兩萬兩千卷,分為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總計三點七億字。曾經名為《文獻初成》的《永樂大典》由二千多名明代學者用了五年時間編成,所收錄的內容上自先秦,下至明初,內容廣泛豐富。

    《永樂大典》的正本被疑在明成祖的長陵之中,但並不能確定。副本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被搶掠或燒燬一部分,剩下的兩百多冊現存北京圖書館。清代高宗乾隆下令編輯《四庫全書》,也是一部大型叢書。修書的紀曉嵐也曾翻閱《永樂大典》作參考。

    歷史上編輯大型叢書的時候並不只一次。漢武帝時期劉向、劉歆父子就曾編寫過一部圖書分類目錄,名為《七略》。隋、唐時期都大量徵集過民間圖書。北宋時編輯過《太平御覽》、《冊府元龜》、《太平廣記》,但規模不超出一千卷,無法和《永樂大典》相提並論。

    《永樂大典》的正本下落是個迷,如果真在長陵,也有可能有重見天日的一天。如果不在長陵,這樣卷帙浩繁體量超大,真不知道能夠藏在哪裡。但既然沒有明確定論正版被毀,或許真有一天會重出江湖。

  • 17 # 另類文史

    《永樂大典》完整版是否存在,莫衷一是。

    另類君願意相信這部偉大的典籍還存在人世間。

    《永樂大典》規模之浩大,絕非常人所能想象。完整版的《永樂大典》有22937卷,11095冊,四億個字。如此規模,不僅編纂翻印的工作量浩大,搬運轉移和儲存起來也不容易。

    這部中國歷史上最完整的最完美 的大型百科全書編纂完成後不久,就因遷都被分批次移運到北京文淵閣內珍藏,平常除朱棣本人和姚廣孝外,連主要編纂者解縉也很難一閱。

    朱棣之後的皇帝當中,嘉靖帝喜歡看《永樂大典》,但他只對道教典藏感興趣,再往後的皇帝幾乎都不聞不問。

    闖賊入京後,這套典籍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滿清主政後,康熙曾發口諭對《永樂大典》嚴加保護,至雍正時期,仍加以保護,但已經允許部分高階官員借閱,當時的借閱不存在制度監管,許多書籍有借無回,但這還不是成規模的損毀破壞。

    乾隆出場後,禍事來了。

    為編纂《四庫全書》,虛榮心爆棚的乾隆帝將《永樂大典》全面開放,讓滿清士人予取予求,將原生態的中國古代文獻盡情刪改,反正他想讓諸子百家說什麼話就改成什麼話,為“毀屍滅跡”,《四庫全書》編纂完成後,許多原本都被譭棄。

    這是一場天大的劫難,然後等滿清這幫孫子滾犢子之前,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永樂大典》再造劫難,更不用說建國後的種種匪夷所思的打砸燒搶破壞了。

    當前,《永樂大典》僅800餘卷400冊左右,損失慘重。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永樂大典》加起來不到原書的4%,有96%的《永樂大典》不知所蹤!從11095冊到不足400冊,歷經磨難的《永樂大典》為何還有完整版呢?

    另類君揣測,嘉靖帝在位時,曾組織文官對這套百科全書謄抄了副本,歷時四年方才完成。嘉靖帝是個智商很高的人,儘管他只對道教典藏感興趣(想修煉成仙),但他同時對其他的百科知識也很重視,另類君推測,他是想讓原本陪葬。

    或許多虧了嘉靖,這套中國歷史上最完善,最偉大的包羅永珍的百科全書,才能夠留存於人世間,讓我們一起期待這套百科全書出世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學習吃力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