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韓I949

    做為一個政治家,軍事家尊重自己的對手,甚至出現惺惺相惜的情況是經常有的,尤其是唐太宗這位英明的皇帝是決不能醜化自己的敵人的,醜化敵人無異是輕視了自己,隋未天下大亂,七十二路煙塵一時豪傑並起,人人都想當皇帝,李淵也早有此心,但遲遲拿不定主意是李世民夥同裴寂,劉文靜等一力促成反隋,立國,以太原起兵每戰太宗必身先士卒率死士往返衝突敵陣,使敵人先亂了陣腳,然後掩殺之戰無不勝,秦王破陣樂就是根據這些形成的,當時的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等等都是一時的英雄豪傑,具有博大胸懷的唐太宗怎麼能輕視醜化他們呢,淺見,謝謝。

  • 2 # 日航通鑑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說實話,醜化敵人就是醜化自己。李世民是不屑於以這種手段去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的。這背後的具體原因,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軍功是李世民的最大依靠

    在古代,廢長立幼往往是會引起國家動盪的大事情。在初唐的時候,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太子之爭便差點引發了唐朝的崩潰。李建成是太子,而且善於做人,勢力深厚,李世民作為二子憑什麼能給太子掰手腕呢?那就是因為李世民過人的軍功。我們甚至可以說李唐的半個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在《新唐書》中如此寫到:

    “初,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及取天下,破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太宗切益高,而高祖屢許以為太子。太子建成懼廢,與齊王元吉謀害太宗,未發。”

    最開始的時候,李建成確實是太子,而且還是那種不可動搖的太子。但是後面隨著李世民大破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反王的行為,李世民的功勞越來越大,甚至遠遠勝過了太子李建成,由此才引發了李建成對於李世民的忌憚。如果說李世民沒有這份功勞的話,李建成是完完全全不怕李世民的。

    因此李世民在後世的自我標榜之中,往往也多說是因為我軍功實在是太卓越了,因此父親李淵對我非常賞識,一直說讓我做太子,因此現在這個皇帝的位置是我應得的而不是我篡位來的。

    其實我們很清楚李世民的篡位來的,李世民自己也很清楚。但是透過李世民的這套說辭,完完全全可以騙過當時唐朝99%的不知情的百姓,讓人們覺得李世民確實是因為軍功卓越才當時這個太子的。而李世民曾經對抗的這些敵人,差一點就可以滅了唐朝,要不是因為李世民就沒有大唐了。

    但是如果李世民將自己曾經對抗的敵人醜化一下,將他們都變成一副臭魚爛蝦的樣子,這時候人們的議論就會變成“原來戰功赫赫的李世民當年對付的不是什麼可以滅掉唐的大敵人,而是一堆臭魚爛蝦啊,看來他的軍功也不值得一提,看來他也就那麼回事,可能他的皇帝的位置來路不正啊!”

    因此此時對於李世民來說,貶低敵人就等於貶低自己,反而抬高敵人的位置就等於抬升了自己的軍功,因此李世民不會去刻意貶低自己的敵人的。正如同我們現在的抗日神劇中將日本人描繪得特別愚蠢,這樣不是在羞辱敵人,而是在羞辱我們自己。

    二、此時時間還短,老百姓還沒有忘記歷史

    此時李唐剛剛建國,時間連五十年都沒有,距離唐初那一段兵荒馬亂的歲月還不算遠,因此在老百姓的心中還有著非常多的對於這段歷史的記憶。

    就舉個例子說吧,例如說竇建德。竇建德對於自己手下的百姓非常好,據記載:

    “然傾身接物,其執苦與士卒均,由是能致人死力。”

    因為竇建德對手下非常好,因此他的手下往往都對其歸心,即便是在竇建德死後,他的地盤被李唐佔領,這一塊地盤也是李唐之中最不安穩的一塊地盤。此後竇建德的舊部劉黑闥重新起兵,在短短的半年時間內便再次掀起大亂,據記載:

    “軍大振,不半年,盡有建德故地。”

    可見老百姓是有記憶的,並不是愚蠢的。因此李世民如果醜化對手,僅僅是欺騙了自己,欺騙不了天底下千千萬的群眾的,與其這樣,不如坦誠一點比較好。

  • 3 # 穿越再現彼岸

    李世民在沒有登基為帝之前,民間就有人創作了《秦王破陣樂》(618年,李世民封秦王),並在民間流傳起來。這事極有可能是李世民派系的人為李世民在民間樹立威信而創作流傳,但缺乏歷史資料為依據。(現代版《秦王破陣樂》)

    李世民登基之後,將《秦王破陣樂》(又稱《秦王破陣樂曲》)在宴席之間演奏助興,不過這時李世民已經貴為皇帝,秦王這一稱呼顯得已經過時了,必須得改,不但要改,而且要大改。

    李世民還是有自知之明,剛剛登基不能馬上搞王朝的大型歌舞劇,這樣會惹起群臣的非議,對李世民的名聲也非常不好。經過七年的勵精圖治,貞觀年間政績斐然,李世民於是自己親自繪畫創作了《破陣樂舞圖》,根據自己征戰的艱苦歷程,重新回顧了一下,並命令四位大臣領銜,根據《秦王破陣曲》創作大型歌舞劇。

    李世民親自捉刀上陣,和一群音樂家創作樂曲,命令魏徵、虞世南、李百藥、褚亮等從新創作歌辭。期間,大臣建議將《秦王破陣曲》改為《七德舞》,又稱為《七德之舞》。(《七德舞》歌辭創作團隊,魏徵、虞世南、李百藥、褚亮像)

    何謂“七德”?

    唐太宗是馬上得天下,必然頌揚李世民的“武功”,古代王朝武功中有七種德行,分別是:

    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左傳》)

    “武功”有這“七德”,李世民全部都獲得了,所以創作了《七德舞》。

    1、禁暴(又稱禁虣)。

    意思就是制止暴亂,制止強暴。李世民征戰四方,平息了各個山頭的武裝,統一了天下,這一功德自然算是李世民的武德之一了。

    2、戢兵

    戢兵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指停止軍事行動;第二層意思是指收起士兵手中的武器。李世民定鼎天下,功勞非常大,大唐國內沒有戰亂,軍事行動自然也就非常少了(除了對外戰爭),這一武德,李世民也算是有了。

    3、保大、定功。

    根據陳壽《三國志》中的記載,如下:

    昔聖帝明王,靜亂濟世,保大定功,文武殊塗,勳烈同歸。

    聖明的帝王,安穩的居於大位,而且能夠有此福分的皇帝,必然是有功德的。李世民做到了!而且文臣武將各得其所,論功定賞。

    4、和眾、安民

    這裡指統治者和民眾和睦相處,讓人民安居樂業。這一點李世民也做到了,貞觀之治就是典型事例證明。

    5、豐財。

    不但讓天下安定,人民安居樂業,其樂融融,並讓普天之下的民眾都富裕起來了。李世民即位之後,恢復生產,與民休息,減少賦稅,“豐財”這一功德,李世民也做到了。

    大臣們定名《七德舞》就是頌揚李世民的豐功偉績,這一名稱高大上,李世民欣然同意了。(貞觀盛會繪畫,作者為孫景波、李丹、儲芸聲,2016年11月-12月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

    大型歌舞劇《七德舞》主要表現了什麼內容?

    既然是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參與創作的大型歌舞劇,自然就是頌揚李世民創業奪天下、守業創貞觀之治的豐功偉績了,簡單來說就是圍繞李世民來創作的詩史鉅作。《七德舞》主要描述李世民18歲起義,到35歲創“貞觀之治”這段時間,共計18年。

    唐憲宗元和年間,白居易創作了《七德舞》這首詩,如下:

    七德舞-美撥亂,陳王業也七德舞,七德歌,傳自武德至元和。元和小臣白居易,觀舞聽歌知樂意,樂終稽首陳其事。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擒充戮竇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亡卒遺骸散帛收,飢人賣子分金贖。魏徵夢見子夜泣,張謹哀聞辰日哭。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剪須燒藥賜功臣,李績嗚咽思殺身。含血吮創撫戰士,思摩奮呼乞效死。則知不獨善戰善乘時,以心感人人心歸。爾來一百九十載,天下至今歌舞之。歌七德,舞七德,聖人有作垂無極。豈徒耀神武,豈徒誇聖文。太宗意在陳王業,王業艱難示子孫。

    白居易基本按照大型歌舞劇《七德舞》創作了這首詩《七德舞》,不再贅述。(白居易電視劇形象)

    為何李世民拒絕將王世充、薛仁杲、竇建德、劉武周等搬上舞臺?

    李世民親自主持,魏徵、虞世南、李百藥、褚亮等參與創作的大型歌舞劇《七德舞》有一個非常大的漏洞,李世民征戰消滅的幾個大的反派人物都沒有出現,主要有五個人:竇建德、王世充、

    薛仁杲、劉武周、劉黑闥。這麼大的漏洞自然有大臣看出來了,並向李世民建議將這四個人搬上舞臺,讓他們跪服在李世民腳下。李世民聽了這個建議之後,很痛快的拒絕了這一建議,為何?

    一、李世民的政治遠見。

    雖然李世民平息了這些割據勢力,但是每一個割據勢力手下肯定都有一大批人追隨,這些人敗亡之後,很多他們的將領、謀士都歸順了李世民,成為李世民的干將,如主編《七德舞》歌詞的魏徵、虞世南都曾經在竇建德手下任職,竇建德缺乏政治遠見才被李世民擒獲殺害,李世民勝利的有些僥倖;大將尉遲敬德是劉武周手下大將宋金剛的部將,對尉遲敬德有大恩。這樣的例項比比皆是,如果將這些人搬上舞臺,估計李世民手下的很多大臣臉上都掛不住,他們的舊主都對他們有恩的。

    李世民為了和諧自己的大臣,也不能將這些反派搬上舞臺。(竇建德、王世充劇照,都是一代梟雄,在各自統治區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二、民間政治和解。

    李世民不將這些大反派搬上舞臺,除了照顧自己手下的大臣之外,還考慮到原來這些割據勢力在民間的影響力,他們割據一方自然有其成功之道,很多百姓也受益了,有很多百姓也記得這些人的恩德。

    唐朝時期,在河北大名縣建有“竇王廟”,就是為了紀念竇建德,他在河北人民心中的形象還是非常偉大的。如果李世民在《七德舞》中將竇建德、劉黑闥搬上舞臺,無疑是刺激河北的民眾,這直接會影響到李唐對河北地區的統治,為李唐長遠計,決不能把這兩個人搬上舞臺。

    同樣的道理,其他幾個人在各自的割據範圍內都有很大影響力,李世民需要和諧社會,絕對不會揭這幾個人的傷疤,只要搬上舞臺就等於積累了仇恨,對唐朝的和諧社會極度不利,不能幹!

    三、李世民個人意見。

    李世民手下的大臣們是一個大雜燴,隋末各個起義軍分支中都有代表人物在他手下擔任要職,他要顧忌這些人的顏面,大唐需要和諧。

    再者,竇建德、劉黑闥、王世充、薛仁杲、劉武周都是一個時代的英雄人物,有些時候李世民自己就覺得在和這些人征戰中勝利的有點僥倖,這些人或者被唐朝所殺,或者為其他勢力所殺,沒必要再拖出來,搬上舞臺,再次“羞辱”一番,非英雄所為。

    李世民沒有必要醜化自己的敵人,事實勝於雄辯,李世民不但勝利了,做了皇帝,他包容永珍,開創了“貞觀之治”。

  • 4 # 大湘圈哥

    簡單點說,看看現在的抗日的各種神劇爽劇。正常人會覺得侮辱的不是日本鬼子,侮辱的是我們死了幾千萬的同胞。侮辱的是眾志成城的抗戰將士。同理。

  • 5 # 正史漫談

    李世民拒絕醜化自己曾經的敵人,大概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醜化對手,是對自身的不尊重

    首先,那些被李世民親自征服的各路勢力,如薛舉父子、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與李氏父子一樣,都是趁著亂局意圖逐鹿中原的軍閥,他們間純粹是競爭關係,可能有道路選擇和策略的優劣,但並沒有政權道德性的高下之分。李世民對他們沒有必要進行貶低。

    更重要的是,這些敵人都是硬骨頭:薛舉父子曾經讓唐軍遭受了巨大失敗;劉武周則端掉了李家的老巢太原,逼得李淵一度想退守關中;竇建德攜十餘萬大軍援助王世充,也曾令唐軍將士甚為驚恐:“世民集將佐議之,皆請避其鋒”;而曾經的劉武周部下劉黑闥,也讓唐軍吃盡了苦頭,名將羅士信也命喪其手。

    因此,如果對這樣的勁敵進行抹黑,不僅是弱化李世民本人對大唐的貢獻,更是對浴血奮戰的唐軍將士的侮辱。劉世民作為曾在一線奮戰的統帥,不會做出醜化敵人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

    二、顧全大局、團結隊伍,安撫各股勢力

    修訂《秦王破陣樂》時,李世民剛剛登上帝位不久,可謂是個人的政治事業草創之際。當時,他手下的文臣武將來自各個渠道,既有隋朝時代的官員(如李靖),也有原太子李建成的部下(魏徵、薛萬徹等),更多的則來自那些原競爭對手陣營,如來自劉武周麾下的尉遲敬德、竇建德勢力的虞世南、王世充信任的秦瓊程知節等等。能否團結這些各路英豪,關係著李世民政權的穩定。因此,若干出醜化敵人的事,不利於人心的籠絡,對李世民百害而無一利。

    三、剎住溜鬚拍馬之風

    用一君子,則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則小人競進矣.

    這是李世民對魏徵所說的話,意思是君主的一言一行至關重要,要做好表率、向外界傳遞正確的資訊。若重用了君子,則其他君子也會紛至沓來;若任用了小人,其他的心懷不軌之徒一定會有樣學樣。所以李世民在任期間,基本做到了以才取人,不因個人喜好而縱容那些迎合帝王的行為。

    而以不符合事實的畫面抹黑李世民的對手,從而對他進行抬高,無疑是典型的溜鬚拍馬行為;李世民若接受了這個餿主意,相信其他的趨炎附勢之徒一定會前仆後繼趕來,貞觀年間的清明政治風氣也就無從談起。

    醜化敵人,就是不尊重自己。古人尚且知道這個道理,不知道近些年那些層出不窮的抗日神劇導演們有何感想。

  • 6 # 尚宮女史

    那一年,邙山大捷中,蘭陵王帶領五百將士殺出重圍,有如天降神兵,在金墉城下緩緩摘下臉上的面罩,那一刻,眾位將士的心沸騰了,他們為蘭陵王創作了《蘭陵王入陣曲》,將蘭陵王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當然也為蘭陵王的死亡埋下了隱患。

    像《蘭陵王入陣曲》這樣純粹歌頌戰功的曲子並不多,後來北齊還是被北周滅亡,而楊堅篡周立隋。隋朝末年,群雄並起,天下大亂,割據勢力打得不可開交,然後在打得差不多的時候,李淵在晉陽起兵了,一路高歌就進了長安,然後形勢一片大好,李淵坐鎮長安,負責軍事排程和內政,而李世民、李孝恭等王室成員負責開疆擴土。

    大唐建國的第二年,李淵的壓力很大,當時劉武周得到了突厥的支援,設定入圖晉陽以爭天下的計劃,晉陽一度被攻佔,情勢危急。而李世民奉命追討劉武周,經過幾番部署,最終將劉武周和宋金剛逼逃到了突厥,當然最後兩人都被突厥人所殺,而在這場評定劉武周的戰役中,李世民還得到了尉遲敬德這一員大將。

    劉武周被平定之後,慶功宴上,將士為李世民作《秦王破陣樂》,以歌頌秦王李世民的英勇戰績。這部曲子後來在軍中和民間流傳開來,但也僅止於此,就如同《蘭陵王入陣曲》一樣,畢竟不是雅樂,不能登大雅之堂。

    但《秦王破陣樂》的情況又比較特殊,因為後來李世民登基了。既然李世民做了皇帝,這歌頌李世民戰功的曲子自然也就被重視了起來。於是貞觀元年的元宵節,即627年正月十五日,李世民大宴群臣的時候,《秦王破陣樂》第一次登上大舞臺,“登於雅樂”。

    但當時的《秦王破陣樂》被搬上大舞臺比較倉促,沒有系統的進行編舞,沒有歌詞,甚至名字也沒有改變,總之就是比較粗糙的,但是勝在李世民喜歡,不過李世民也說了:

    “朕雖以武功定天下,終當以文德綏海內。”

    所以在天下已然四海歸一、歌舞昇平的時期,這種純粹的歌頌戰功的曲子其實是有些不合時宜的,但李世民又捨不得,於是就下令將《秦王破陣樂》進行改造。貞觀七年的元宵節上,有了一支全新的《七德舞》,此即《秦王破陣樂》的升級版,由魏徵、虞世南、褚亮、李百藥等臣子為此曲寫歌詞,而李世民親自作《破陣舞圖》,再由起居郎呂才教導樂工練舞。

    《七德舞》的出現是李世民出於偃武修文的考量,畢竟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規劃,這是符合當時的時代的。當然在《七德舞》的改變過程中,太常卿蕭瑀曾提過一個建議,他認為《七德舞》並不能完全將唐太宗的聖功表達完全,這其中就缺了“劉武周、薛仁果、竇建德、王世充等擒獲之狀。”如果能將這部分新增進去,相信會更加讓人熱血沸騰。

    李世民雖然喜歡《七德舞》,但還沒有燒壞腦子,相反他非常的清醒,要不然就不會將《秦王破陣樂》包裝成《七德舞》了。李世民對於蕭瑀的建議想都沒想就拒絕了,他說了這樣一段話:

    “彼皆一時英雄,今朝廷之臣往往嘗北面事之,若睹其故主屈辱之狀,能不傷其心乎?”

    這句話包含了兩層含義:其一是這些人在隋末的大環境下也都是一時英雄,沒必要醜化他們的形象。

    其實我們看隋末時期,劉武周也好、竇建德也好、王世充也好,和李淵都一樣,是亂世英雄,都想要在動亂之際在這天下分一杯羹,至於誰能笑到最後,這取決於很多的因素。

    但在最開始,大家都一樣,李世民醜化這些對手,對自己又有什麼意義呢?要知道他們越強,能夠打敗他們的李世民才是更強的,所以李世民沒有必要醜化他們,再說,現在勝負已分,沒必要再去折辱他們。

    其二就是他們的很多部下如今都在朝中為大唐效力,看到他們的故主被如此對待又如何不傷心呢?

    這些亂世英雄,誰手底下沒有幾員大將、幾個謀臣,而這些大將和謀臣在時代的裹挾下有些已經投靠了大唐,成為李世民的部下,更成為朝中大臣,比如尉遲敬德、秦瓊、程咬金等,這些人都不是從一開始就追隨大唐的。所以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故主被李世民折辱,心情會如何可想而知。

    當然,李世民沒有說的一點是,李世民壓根不需要醜化他們,反正他才是最後的勝利者。

    如果非要給李世民一個要醜化的人,那也是楊廣,畢竟大唐是篡隋而立,在一定程度上,只有將楊廣的形象進行醜化,才能讓楊廣和隋朝失去民心,才能讓大唐和他李世民更得民心。所以,李世民的敵人其實從來不是劉武周、竇建德那群人,或者說這些人只是李世民的階段性敵人,而楊廣和隋朝才是值得李世民認真對待的。

      

  • 7 # 一斗樓

    唐太宗的樂舞重點在破陣,投降一章於此中不合,而且須避諱,太宗當時才是秦王,上頭還有個太祖皇帝,還有太子,所降之王者須對朝庭而言,而不是秦王個人。所以這個樂章只能是一個破陣主題,別的須割捨。此樂章後世演作詞牌。

  • 8 # 三石成言

    作為偉人毛澤東筆下的唐宗,李世民至少是個英雄,劉武周、薛仁杲、王世充、竇建德雖然均為手下敗將,但這些人起於亂世之中,割據一方、縱橫天下,也不愧為當世梟雄,這種英雄惜豪傑的感情多少是有一點的。更何況,他麾下愛將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都是從對手處投誠過來的,要是做得太過了,這些猛將兄的面子也不好看呀。恨不得天下英才盡入吾彀中的李大哥咋可能做這種傷害人才投靠之心的虧本買賣?而且,把對手醜化的太厲害,怎麼能顯出自己的英明神武呢?當然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才能說明自己的軍功啊。

  • 9 # 般若勇士

    如果此事是真的 就說明李世民是一位比較真實的坦蕩明君 從他對待功臣的態度做法 以及臨時釋放死囚回家探親見家人最後一面 在我心裡李世民還是一位不錯的皇帝

  • 10 # 桃花劫13

    單論胸懷,李世民在所有的帝王中都是最頂尖的,不早說秦王破陣樂沒有醜化敵人,看看李世民執政時期的朝堂和最後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其他勢力的叛將如秦瓊,程咬金,李勣,尉遲恭這些;前朝的老臣如虞世南,屈突通,蕭瑀這些;甚至還有前太子的重臣魏徵這種,要李建成弄死李世民的人。侯君集當時已經因為謀反被殺,依然位列凌煙閣。

    李世民這種戰功卓著,胸襟開闊的帝王,怎麼可能會去抹黑敵人,再強大的敵人他都不會放在眼裡,渭水之盟的恥辱不過幾年,就把頡利可汗抓到長安跳舞去了。

  • 11 # 滿樓說說

    人總是要臉的,已經把自己的父親,兄弟醜化成那樣了,太過分的話,真把別人當傻子?

    再說,把敵人說強才能抬高自己。如果自己只是擊敗一個白痴,那還有什麼可吹噓的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拳超人》動漫什麼時候能更新後續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