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一de心理札記

    能有這樣的意識,為孩子的成長及家庭教育調整心態,對於作為家長的你來說,已經是一個不錯的覺醒,對孩子來說也是父母成長的的一個幸福起點標誌。

  • 2 # 瘋狂de大寶

    當孩子調皮想發火的時候,你就想一下,自己小的時候或許還不如他聽話呢,孩子的純潔,天真,不可以當做你發脾氣的藉口哦

  • 3 # 我是蒙氏教師

    家長時刻要記住,他還是個孩子,不能用大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成年人和孩子做事完全兩碼事,做錯事要多和孩子溝通,指出哪裡錯了為什麼錯了?不要呵斥也不要責罵,給孩子保留自尊心,不要給孩子說下次不許這樣,而要說下次你會做的更好!

    以下給家長一些建議

    1、首先要進行換位思考,是孩子真的錯了嗎?是我們的嚴苛不通情理還是孩子的任性逆反心理。是我們認為的錯誤而孩子並不一定真的錯還是孩子真的辦了什麼錯事。

    2、回想自己小的時候父母責備自己時候自己的心情,父母越加責備自己,自己越逆反,不僅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會討厭父母的自以為是。

    3、探究孩子錯誤的根源,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就開始責備,我認為責備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最後方式,孩子做任何事都有自己的原因,孩子也有自己的尊嚴,不要以為孩子沒有思想,發現問題要耐心與孩子進行溝通,解釋錯誤的原因,寫信或發訊息是一種好的方式,避免了有時親子之間的尷尬,還要給孩子留有足夠的自尊心,孩子的自尊心要比我們想的要強的很多。有時候還可以透過間接的方式。

    4、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做同樣的事情,孩子的行為與父母的行為密切相關,不要自認為的是孩子的錯誤,有時是家長自己的錯誤自己不注意,使孩子學會,但卻只看到了孩子的錯誤而沒有發現自己的。父母總以為所有都是為孩子好,可是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單方面的自認為。

    5、批評責罵並不能挽回任何損失,也不能使時光倒流,使事情重來,批評只是我們家長為自己尋求一種自我的心裡安慰,和鬱悶心情的排洩出口,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6、事後帶給孩子的真的就是認識到錯誤了嗎?不一定,他不做也許是害怕責罵而事實上也許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真正做錯了。我們所要做的是尋求方法怎樣挽回,怎樣避免同類事件的重複發生。

    孩子還小可以引導和教育,家長也不能太著急,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強的!譬如,你要他多讀書,首先你自己要拿書看,哪怕只是裝裝樣子也行,至少你在他心中是榜樣!

  • 4 # 螞蟻閱力

    第一先改變自己:時刻提醒自己,有關孩子的任何事情,無論是身體生理發育還是心理的發現、認知發展,都有其相應的規律。作為家長在懂得相應的孩子成長規律之後,接著就是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最後就是耐心且有信心的等待孩子的成長。

    第二正確認識孩子的特點:孩子是及其複雜的個體,家長應該從多方面各個角度去認識自己的孩子。可以從孩子心理過程的各方面去認識,比如孩子的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特點等;也可以從孩子的個性心理特點、個性心理傾向入手。深入瞭解孩子學習能力、個性心理等並不是要和別人家的孩子比高下,而是為了更好的因材施教。

    智者常說,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更沒有一模一樣(身心兩方面)的兩個人。家長們務必要帶著欣賞孩子的心態,只求孩子進步、成長,不求孩子最完美。

  • 5 # 陌陌育兒堂

    首先,從孩子方面講,調皮搗蛋的孩子都很聰明,思維靈活,還有,淘人是孩子的天性。

    其次,從成人方面來講,最重要的是接納,真正的接納。接下來是調整自己的方法。多和孩子互動交流,多瞭解孩子的內心想法,找到孩子不學習的原因,然後再找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當有火要發的時候,心裡告訴自己:親生的,他還是個孩子,被他氣到,說明自己能力不如他,自己需要學習了。放下“以大壓小”的心態,和孩子平等對話,找些資料學習,借鑑一些方法,帶孩子就會輕鬆很多。

  • 6 # 幽思墨嵐

    還有一點是讓人擔心的,就是孩子淘氣時表現出的是一種對於壓制的反抗,是力求想擺脫控制,這樣的孩子有時表現反而很聽話,但這種聽話是很累的,表現了孩子的無力感,眼睛裡光也是疲憊的,懦弱的,完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一個控制慾太強的媽媽,在這位媽媽的世界裡,孩子就得聽他的,而且這樣的媽媽習慣於指責孩子的不是,放大孩子的缺點,久而久之導致孩子變得不自信,媽媽的怒氣趕走了孩子本應該有的靈性。

    每位媽媽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愛學習,關於學習興趣是第一位的,聰明的媽媽會想辦法助力孩子愛上學習,比如讀書。聰明的媽媽會陪伴孩子讀書,親子讀書是一種非常有智慧的做法,關鍵點是,要讓孩子愛上讀,不是強迫,智慧媽媽會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和讀書學習建立起一種愉悅的情緒體驗,這種體驗建立起來之後,你還用發愁孩子不愛讀書嗎?

    聰明的媽媽懂得尊重孩子的內心體驗,會多多鼓勵孩子,給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學會蹲下來跟孩子說話也是一種美好的體驗,學習很重要,要孩子好好學習的同時,媽媽也需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當你懂孩子的心時候,你就能忍住性子不發火了!真的不是孩子的錯!

  • 7 # 心理諮詢師侯微

    情緒化很嚴重,像一個刺蝟,我剛開始小心翼翼,依然觸碰他,導致爆發,這讓我們很困惑,我開始查閱資料,學習青春期的親子關係及相處之道,我漸漸走出陰霾,重獲良好的親子關係:

    第一,我們要了解青春期的孩子怎麼了?他們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

    答:他們在快速的長大,比以往任何時間段都長得快,不論是身高,體重,肌肉,骨骼,都長得太快了,他們會誤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強烈要求自主權,被尊重,被理解,很多事情都想自己做。父母一時半會還無法全部放手,在心裡上也無法跟得上這個速度,因為一切來的太快了,孩子的身體有異樣改變,必然帶動心理發生巨大的改變,他們很困惑,很矛盾,掙扎著,反抗者,排解著,做父母的一下子也應接不暇,束手無策,叫苦連天,只能依靠父母先冷靜一下,理清思路,從頭學習——青春期,瞭解孩子的身體及心理變化,才能知己知彼,和諧共處,收穫良好的親子關係。

    身體的巨大變化以及第二性特徵的出現,他們的心理變化會更大,男孩嗓音低沉,體毛增長,有的會有遺精,女孩骨盆發育,臀部變圓,乳房隆起,出現月經初潮,

    他們的自尊心變得很強,有時也很脆弱,他們想為自己做主,由於經歷有限,心理還不夠成熟,很多問題還不能獨立解決,為此,他們很困惑,難免有情緒,做父母的一定要關注孩子的青春期,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他們需要理解,幫助,支援,我們最愛他們,應該好好學習,正確的愛他們,幫助孩子們走過困惑,收穫一段精彩的青春時光。同時也能收貨一份幸福的親子關係。

  • 8 # 安越越談心

    看到孩子調皮搗蛋時就生氣,孩子不學習也會忍不住性子發火,這是很多父母的正常反映,無需過度擔心。安越越認為可以這樣調整自己的心態:

    a.父母是人,不是神。

    b.搞清楚負面情緒背後的需求。

    c.有建設性地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一、父母是人,不是神

    1.父母的侷限性

    我的工作物件中有不少是為人父母者。他們來找我諮詢的原因是:不能很好地應對孩子的教養問題。

    小李是上週來找我諮詢的,她有一個讀一年級的兒子,成績在班上屬於中上水平,但是她總覺得自己的兒子表現很不好。在多次諮詢中,她不斷地控訴兒子平時的表現是多麼的糟糕:讀書很被動,寫字很潦草,還經常搗蛋。昨天因為看到兒子寫作業拖拖拉拉,不禁很惱火,沒忍住性子吼了兒子,還動手打了他。

    可是打罵完之後,小李又覺得特別內疚,也很自責。看到小傢伙可憐的樣子,心裡覺得特別對不起孩子,怪自己為什麼那麼容易生氣,也怪自己為什麼教不好孩子。她甚至覺得自己是個很無能的媽媽。

    不少人當上了父母之後,潛意識裡總是認為自己應該要做完美的父母,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現象。因這種觀念下很容易讓人忘記自己其實只是一個人,而不是神。而只要是人,就會有侷限性,就會犯錯,就會擁有真實的情感。所以,請記住,就算當了父母,你也只是一個普通的人而已。既然是普通人,就允許自己有情感吧。

    2.做個真實的人

    透過題主的問題,我能感受到:題主對孩子的期望是不搗亂、愛學習。當這個期望沒有達成時,你就會產生生氣的情緒,這是每個人都會產生的正常過程,完全沒有必要因此過度擔心。

    沒有期望就不會有失望,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對孩子有所期望,當事實不如所願時,父母就會產生負面情緒,這是人的正常心理過程。因此,父母沒有必要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就丟掉自己的人性特點,要坦然接受過程中產生的積極或者消極的情緒。

    二、覺察負面情緒背後的需求

    說到底,情緒主要是因為一個人的需要得到滿足或者不滿足時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需要是我們人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它促使我們對內部環境或者外部生活條件的一種穩定的要求,併成為我們源泉。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人類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當需要得到滿足時,我們會產生開心、高興、愉快、幸福等積極情緒;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我們就會產生沮喪、無助、生氣、憤怒等消極情緒。

    因此,你要學會覺察情緒背後的需求。當孩子調皮搗蛋的時候,你感到很生氣,那麼這個生氣情緒的背後是你的什麼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呢?你是需要安靜地獨處一下?還是需要有一個井然有序的生活環境(來滿足你安全感的需要)?亦或者有其他需要呢?這個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我們要學會覺察自己的感受,搞清楚自己在什麼情況下容易產生什麼樣的情緒。遵從內心的真實感受後,用心去探尋這些情緒背後的需求,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比較好解決了。

    三、有建設性地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1.把問題還給孩子

    每個孩子在他的成長過程中,都會不可避免地遇到問題,各種各樣的問題。當孩子的成長問題產生的時候,我們先要明確這是屬於孩子自己的問題,比如學習,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這個都是孩子必須要做的事情。

    不少父母很容易踏入一個誤區:對孩子的問題過度負責了,而不是引導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比如說,一個8歲的孩子吃飯速度太慢了,家長就開始焦慮,然後直接拿起飯,一口接一口地喂他,於是很快就吃完了。看似很快就解決問題了,但是這樣很不利於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另外,從心理負擔的角度來講,父母一直把孩子的問題包攬在自己的身上,時間長了,自己也會很有壓力。

    因此,要先把問題孩子還給孩子,再有建設性地引導孩子自己來解決,這才是雙贏的局面。那麼,如何引導孩子呢?

    2.提出具體又清晰的請求

    從盧森堡的《用非暴力溝通化解衝突》中,我們知道:表達請求是滿足需要的一種重要方式。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在向他們傳遞請求的時候一定要具體、清晰。

    我的朋友阿星,有一次看到7歲的兒子在沙發上又跑又跳,於是這樣對孩子表達請求:“你可以不要在沙發上挑來跳去的嗎?”於是,他兒子就跑到床上去蹦蹦跳跳了。你看,告訴孩子你不希望他做什麼,並不等於告訴他你希望他做什麼。

    因此,當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子的時候,最好用積極的正面的語言告訴他,並且這種表達語言越具體越清晰越好。

    【安越越結語】父母也是人,看到孩子調皮搗蛋時會感到生氣,看到孩子不學習時也會發火,這是人之常情,沒有必要因此過度擔心。父母要學會接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產生的消極情緒,覺察情緒背後的需求;避免對孩子的問題過度負責,透過積極的正面而又具體的語言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 9 # 諮詢師張滴滴

    你好,我是張滴滴,一名心理諮詢師,這個問題是很多家長在育兒中常常會遇到的問題,非常具有代表性,問題裡面有兩個層面。

    首先是看見孩子調皮搗蛋不生氣

    我也是一位母親,其實我們都可以回想一下,第一次孩子開始會調皮的時候,你是生氣的嗎?可能更多是期待已久的驚喜,覺得好笑又好玩,隨著時間的變化,當這樣的行為變得尋常,我們就不再做一個好的觀眾,而是希望控制在自己的喜好範圍之內,壓抑孩子的天性。想要不生氣,從你和孩子兩方面的互動中,其實就有很多可以調整的部份,你可以嘗試一下以下的方式。

    訂規矩:這裡一定要注意,規矩不是由家長一方制定的,而是家長和孩子雙方制定,比如活動範圍、活動時間、規避危險、界限。這個時候,如果孩子需要解釋和說明,一定要保持耐性,因為事前說好的規矩,而不是在中途發脾氣,也是他更容易接受的方式。

    允許犯規並做出及時警告:小朋友一定會在玩的時候忘乎所以,訂好的規則也不是一定就能遵守,所以,允許犯錯,在初期犯錯時,給出警告,而不是直接發脾氣,更容易讓他回到規則中,繼續遵守,這是一個關鍵時期,家長一定要耐住性子。允許孩子自己承擔後果:家長不要孩子一犯錯就去幫他善後,比如摔倒、闖禍、受傷,甚至是受欺負,應該先觀察孩子的反應,讓他自己有一段思考的空間,如何解決或嘗試自己無法解決之後,再來求助,才會在這次調皮行為後果中,吸取教訓,否則,每一次,只用叫家長就好了,家長當然會煩不勝煩,孩子也不懂得,原來自己的事情,是需要自己來承擔後果的。

    第二個層面就是孩子不學習也能忍住性子不發火

    這個部份我認為不能一概而論,也同樣要根據情況區別對待,因為孩子本身是辨別能力較弱的,他們的天性更喜歡玩,而不是枯燥地學習,所以現在的兒童教育也在學習中增加了很多的趣味性。家長在身邊適時的調整是非常需要的,而不是孩子不學習,就忍住性子。

    對於興趣學習,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壓力,有的孩子還沒上小學,就每個週六日穿梭在各類興趣班之中。應該尊重和觀察孩子的興趣,能讓他持久的學習一至兩樣興趣愛好,甚至可以堅持到成年,興趣學習質比量更重要,什麼都略懂一點,不如精通一樣,這對孩子的注意力和持續力的培養也有益處。

    對於課業內的基礎學科,適當地增加趣味和互動,減少枯燥的重複,拿寫字來說,如果他對古詩感興趣,那麼,使用古詩字帖,就會比對著生字帖更容易產生興趣;拼音,可以讓他結合電腦或手機的26鍵輸入法來進行,甚至使用一些社交軟體,嘗試打字溝通,這樣的過程,就會變得有趣,結果也一樣能達到。

    對於學習習慣的養成,比完成作業要重要,做權威型的家長,孩子提出的問題或困難,你都能儘量去查閱並協助他解決,信任感就會產生,他也能夠跟你開口說出“不做”的真實原因,而不是簡單的發火,指責他沒有完成作業,不愛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學習的習慣和相處模式,都會趨於良性發展。

    當父母是一門學問,所以人生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不是每一個父母有了小孩,就能當好的爸爸媽媽,也不是什麼由著孩子,就是對他好,能夠傾聽他、協助他,他覺得自己被看見了,就會變得自信而輕鬆。也許,他會指出你的不足,你也可以道歉,這就是他學習的最好榜樣。

    歡迎關注,讓我們一起用心理學美好生活。

  • 10 # 心理諮詢師小施

    把注意力、期待放回到自己身上,對他人的期待少了,自然就不會被他人過度影響

    看到孩子調皮搗蛋、學習不好,從社會要求上看,作為父母,感到生氣似乎是正常的。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好像又不是正常的。

    從父母自身角度:

    一、成績優秀、聽話懂事的孩子才配得到大家的讚賞,獲得極大的滿足感;

    從小到大,只要是在學校讀書,我們聽到最多的話就是:你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於是,那些成績頂尖的會成為家長們口中誇讚炫耀的物件,一方面增加了優秀孩子家長的自戀,另一方面使成績中等的或較差的家長自戀受損,感到很沒面子,容易把氣撒到孩子身上,責罵Ta不長進。

    除了成績好,另一個被常誇讚的是聽話懂事的孩子。即那些會遵從父母的要求做事,不忤逆父母,不搗亂。他們可以讓父母省心,可以成為父母的幫手。

    二、孩子替自己出問題,自己還是優秀的。

    當遇到自己無法處理的事件時,內心回十分慌張,焦慮萬分。如果孩子在身邊時,正好可以把恐懼投射出去。能夠更好地掌控處理自己的焦慮。

    從孩子的角度:

    一、搗亂、學習不好才能獲得更多地關注;

    搗亂、學習不好是一種過度地獲取關注的方式 。源於嬰兒時期的某些生理需求(飢餓、排便)等沒有得到及時的關注與滿足,結果造成哭聲越來越大,只有大反應才能引起注意。

    二、配合父母,完成父母的願望。

    如果父母不停地在孩子身邊唸叨:你太笨了、你太調皮了……這些過多的負面評價會深入孩子的潛意識。形成“自己不好,自己不配得到好的誇獎”的信念。

  • 11 # 陪讀的瑋媽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和你一樣,孩子調皮搗蛋的時候或者學習的時候,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喜歡大吼大叫。從長期對孩子的影響來說是不利的,容易導致孩子自卑,失去自信。父母應該怎麼去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呢?

    第一,給孩子定規矩。寫作業的時候,不要讓他養成拖拖拉拉的習慣,每天放學回家後,作業怎麼做,給孩子定個計劃,到時間就不允許做了,寫不完作業讓他自己去學校接受懲罰。放學後,先複習一遍當天所學內容,有不會的及時提出來,全部學會了再開始寫作業,就不容易出錯了,不出錯父母就不容易生氣了。

    第二,關於調皮搗蛋,正常的孩子都會調皮搗蛋,不調皮的孩子反而會讓人覺得不正常,你必須得接受這個現實。父母應該適當的允許孩子調皮,但是要把握一個度。如果孩子已經上小學了,你可以給他講道理,告訴他爸爸媽媽工作已經很累了,不要再那麼調皮了,應該體諒父母的辛苦,不給父母添麻煩,等到節假日的時候,父母再好好陪你出去玩。

    最後,不管孩子怎麼樣,我都希望你能少生氣,孩子的學習可以耐心點教,不要心急,你越著急孩子越緊張,反而適得其反。輔導孩子學習的時候,最好給孩子思路引導,不要直接說答案,孩子容易產生依耐心,下次遇到不會做的,不去想而是等你報答案。

    我自己就是個例子,因為孩子的學習,經常生氣,尤其是女性老生氣,容易生病,我去年住了兩次院。回來我告誡自己,犯不著和孩子生氣,把自己的身體搭進去,每次輔導孩子的時候,我在心裡默唸要有耐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在一年內賺5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