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兔斯基聊科學

    能夠照一張彩色照片是大熊貓多年的夢想。黑白分明的皮毛顏色是大熊貓最大的特點。如果大熊貓在遠古時期就像恐龍那樣滅絕了的話,我們能不能透過化石還原出大熊貓的黑白分明的樣子嗎?我想是不能的。

    科學家發掘的遠古時期的動物化石絕大多是它們的骨骼化石。透過骨骼化石我們可以得到這種古生物的一些資訊,我們能夠判斷出這種生物是生活在水中還是陸地上,是和現在的哪一類動物相近。那麼我們就可以參考現在的動物的一些特徵,給這些遠古生物的骨骼化石加上肌肉,附上面板、鱗片或者是毛髮。至於這種遠古生物的身上的毛髮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只能去猜想了。

    圖示:透過骨骼化石復原的恐龍

    而我們發掘的遠古生物化石中還有一些非常特殊的化石。有些是動物的殘留的肌肉形成的,有的則是動物的毛髮形成的。有的動物化石中還有它們曾經吃過的食物。透過這些資訊我們就可以更加詳細的還原出這些動物生前的樣子。

    例如,恐龍面板的顏色目前沒有任何的化石證據。而我們把恐龍歸類於爬行動物,因此我們只能參考現在的爬行動物的顏色去猜想它們的面板應該是什麼顏色的。爬行動物的身體都是覆蓋著鱗片的,因為我們猜想恐龍的身體也是覆蓋著鱗片的。後來我們又發現了一些帶有羽毛的恐龍化石。我們才知道有些恐龍原來是長著羽毛的。

    圖示:有羽毛的恐龍

    科學家也發現了許多遠古時期的熊類化石。這些熊類現在已經滅絕了。科學家還原出了它們生前的樣子。因為它是熊類,所以科學家在復原它們的時候就參考了現代熊類的面板的樣子,賦予了它們有顏色的皮毛。但這只是一種猜想式的還原。

    圖示:已經滅絕的洞熊復原

    假如我們發現了一具大熊貓的骨骼化石,我們也可以參照現代存活的熊類樣子給它復原。但我覺得我們肯定想象不到大熊貓這麼黑白分明的皮毛顏色的。因為在熊類中太另類了。我們也無法透過骨骼化石知道大熊貓是吃竹子的。因為國寶的牙齒和爪子看上去都像是食肉動物。

    除非我們還有其他的發現,例如在大熊貓的化石發現地點也發現了大量的竹子化石。甚至我們還發現了大熊貓的糞便化石或者是殘留食物這樣稀缺的化石。我們就知道大熊貓的生活習性了。

    圖示:含有古代鳥類的琥珀化石

    如果我們足夠幸運,有一隻頑皮的遠古大熊貓爬上了一顆松樹,身上沾滿了松脂從樹上掉下來摔死了。這隻大熊貓個身上的松脂又變成了琥珀化石。琥珀化石又剛好被科學家發現了,裡面的幾根封存了千萬年之久的熊貓毛就可以讓我們知道大熊貓的毛是什麼顏色的了。但是大熊貓的黑毛和白毛是如何分佈的,大熊貓是不是有黑眼圈?我們又不得而知了。

    圖示:僅僅透過少量的化石證據很難復原大熊貓真實的樣子

    總之,要搞清楚大熊貓身上的哪塊是黑毛,哪塊是白毛真的是太難了。我們僅僅透過大熊貓的化石來準確的復原大熊貓的樣是不可能的。

  • 2 # 多啦A夢246158545

    個人感覺不能 大熊貓的黑白色 不是很好的保護色 主要是戰鬥力高和生活地區沒有天敵 一般推斷顏色都認為保護色過警戒色

  • 3 # 來看世界呀

    現代人類會留下大量的資料,描述熊貓的樣貌和顏色,未來人類不需要透過化石推測。非要用化石研究熊貓的顏色不是不可以,只是比較難,不可取。

    恐龍的顏色已經無從考證,但是科學家卻可以利用恐龍化石的微細結構來推斷恐龍的顏色。動物的面板是有一些色澤的,人類面板的黑色是透過面板中的一些黑色素小體含量呈現出來的,而黑色素小體的細微結構也可能在生物化石形成的過程中留下來,科學家可以透過掃描化石成分的一些精細結構發現可能是色素的生物微細結構,然後就可以推斷生物生前的面板顏色。恐龍的顏色就有透過這樣的方式獲得的證據,這樣的方式未必正確,但是卻可能是最接近生物面板顏色的推斷。

    熊貓毛髮是黑白分明的,但其實它們的面板是粉紅色的,透過掃描找到的皮屑(科學家找到過恐龍皮屑等組織的化石)細微結構,透過與未來存在的熊貓同科屬生物面板精細結構的對比,是可能推測出熊貓面板顏色的,因為地球生物不少相似程度是比較高的。但是毛髮卻是另外的,不過也可以透過類似的方式推斷。還有,類似於一些恐龍組織,熊貓的組織也有可能形成琥珀之類的東西,然後就可以直觀地看到熊貓的顏色。

    不過未來熊貓就算滅絕,未來人類也不需要透過這些方式推斷熊貓的顏色,現代人類留下的影像、文字、電子記載。

  • 4 # sAviOr本座

    我說說我的理解。

    首先,我們可以認為絕對不可能,或者乾脆認為這是個偽命題。

    在人類文明產生之前就滅絕的生物,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裡了,除非是像西伯利亞的冰凍猛獁象一樣整個儲存下來,不然的話人類不可能完全將其復原出來。

    就好比給你一張圖片的一部分,你有可能復原出來整個圖片嗎?永遠不能,因為這個問題不可能有答案,你也許可以透過各種推測大概復原出來,但也永遠不是最真實的那個。這有點像一個哲學命題了~

    至於恐龍有沒有毛,我覺得無非是看恐龍到底和哪種生物更近。我們現在復原生物,都是這樣一種思路。

    一部分人認為恐龍更類似蜥蜴,烏龜,鱷魚等生物,因此設計出來了無體毛,顏色以棕色等為主的經典款恐龍。

    一部分人認為恐龍和鳥類異曲同工,就設計了覆蓋羽毛的恐龍,設定可能是色彩斑斕。

    至於你說誰說的對,對不起,證據不足。現在確實出土了很多帶有羽毛的恐龍化石,但只是一小部分,我們沒有證據證明我們熟知的很多恐龍,比如霸王龍,到底有沒有羽毛。這還需要更多的研究,甚至,這可能是一個歷史懸案。

    不過有一點可以保證,沒有哪位專家膨脹到說自己描繪的就是真實的恐龍,都是復原圖罷了,科學就是在不斷探討嘛。

  • 5 # 玄鋒夜話

    幾乎肯定不能。根據骨架化石可以分析肌肉的狀態,但面板以外的東西就只能靠猜了。以恐龍為例,就在幾十年前,大部分古生物學家還都認為恐龍是類似鱷魚那樣無毛的爬行動物。但近期儲存更為完好的化石表明,恐龍不僅有毛,而且很大一部分甚至有羽毛。所以近期拍的電影裡,恐龍逐漸變成了有毛的形象,和幾十年前電影裡的恐龍有很大不同。光有毛無毛就能產生這麼大認識上的差距,就更別提毛的顏色了。

  • 6 # 科學船塢

    現在分析恐龍的顏色主要是兩種方法,一個是參考現代恐龍的近親如鱷魚的顏色,參考現代生物在現代自然環境下的保護色是如何的,另一個是分析恐龍的外部結構,是有沒有嵴、紋、小面和顆粒這種外部結構的,因為這些結構會使光線產生各種不同的反射、散射、衍射與干涉,這種顏色被稱之為物理色,是有色澤的。所以一些肉食性的恐龍其表面可能是灰褐色的,植食性的恐龍大多以灰色、綠色為主。

    另一種方法就是研究化石中可能存在的色素殘留來分析恐龍的顏色,在一些長有羽毛的恐龍化石中,透過分析黑素體,因為現今有羽毛的動物其外觀顏色主要是由其內含有的黑素體決定的。所以,對於長滿羽毛的恐龍來說,科學家可以知道它的外表色。

    如果大熊貓在以後的歲月間不幸滅絕了的話,是可以透過化石分析出熊貓的顏色的,其辦法就是分析其毛髮中含有的黑素體。

  • 7 # 暈暈仔

    不能,瞭解下恐龍的復原就知道。現在復原滅絕動物除了琥珀裡能看到的,那些只剩化石的都是殭屍形態。別說皮毛長短,顏色了,就連脂肪層都沒法確定。近年開始往恐龍原來複原圖上加羽毛毛髮了,但依然都是主管大於客觀。

    看下如果現在動物靠骨骼復原會差多少就知道了。

  • 8 # 一時無涯

    還原黑白分明應該是不大可能的,復原都是根據標本當時的生活環境,行為飲食習慣復原的,熊貓什麼樣的條件下會長出黑白分明的毛哪?別說皮毛了,就是外貌樣子復原也會有差別的。下圖有河馬大概得復原圖,右上角是河馬骨骼,復原後好嚇人啊!萌萌噠河馬不見了。還有獅子和老虎的頭部骨骼非常的相似,沒有大量的證據看根本就是一種生物的樣子,現實中獅子和老虎體貌差別可是很大的啊!

  • 9 # 金屬外殼1

    首先我要說的是世界上不止一個地方發現過恐龍的面板、鱗片乃至於羽毛的化石。透過研究這些化石可以得出很多結論。

  • 10 # 科學探秘頻道

    透過化石復原動物的外貌,是一個極其複製的工藝,設計很多的領域。現在科學家們復原的動物,只能夠說是形似,至於是不是真的長那個樣子,很難說。因為很多遠古生物的樣貌細節,已經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流失,僅僅想要憑藉留下來的一點化石樣本,就想完全把動物給原生態復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有研究發現,DNA的半衰期是500多年,也就是說,DNA即便儲存良好,經過500年時間也會有一般的“變質”掉。而恐龍滅聚距離今天已經有6500萬年了,所以現在留下來的恐龍化石,根本無法提取到任何DNA。故而我們想要透過DNA來還原恐龍的毛髮,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更別說有人還想要透過恐龍DNA來複活恐龍,這樣的事情基本上是科幻電影裡面的情節了,和現實完全不符合。認為唯一能夠做的就是透過骨骼構建,建立模型,然後利用計算機模擬技術實現恐龍形貌的恢復。但這種恢復也僅限於整體而已,細節方面,比如恐龍膚色,更本就是猜測的。當然了,這種猜測也是需要依據的,可以參考恐龍的近親或者類的物種進行膚色設定,比如參考鱷魚。

    而大熊貓這種帶有毛髮的動物,如果也是滅絕的時間比較長,那麼透過化石也是不可能重建其羽毛顏色的。最多我們就是參考一下猴子什麼的,給予其進行上色。

    所以說,我們現在看到的使用化石復原的東西,肯定適合原版的有較大差別的。

  • 11 # 伊甸園的蛇

    不能,而且還會自己還願一個奇怪的東西出來。並且會認為前人記載的熊貓是神話傳說,杜撰出來的物種。

    人就是這麼愚昧無知。

  • 12 # 獵奇動物社

    恐龍已經滅絕了超過6500萬年,如今在我們面前展示的恐龍,都是科學家們根據化石復原而來的,但是隻要是一種恐龍沒有找到完整的骨骼化石,復原就有一定的出錯率。

    當然,這只是說它的整體形態,至於毛髮的復原就更難了,因為在化石形成時,硬物更容易形成,而毛髮這種較軟的物質是極難形成化石的,所以到現在,恐龍到底有沒有毛髮還存在爭議。

    霸王龍新的復原圖

    那麼,恐龍到底有沒有毛髮呢?假如大熊貓也滅絕了,人們能不能透過化石復原出大熊貓黑白分明的樣子呢?這些問題比較複雜,我們一一來說。

    恐龍到底有沒有毛髮?

    這個問題比較籠統,因為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發現了許多有羽毛的恐龍,而羽毛顯然是毛髮的一類。早在2010年,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課題組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有羽毛的恐龍-赫氏近鳥龍

    赫氏近鳥龍的化石上雖然沒有羽毛,但是有著清晰的羽毛印痕,它們生活在距今約1.4億年前,比之前的中華龍鳥早了至少2000萬年。不過,無論是赫氏近鳥龍還是中華龍鳥,這些帶有羽毛的恐龍都是小型恐龍。

    直到2012年,中國的古生物學家在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中發現了一具體型龐大的恐龍化石,這具恐龍化石引起了生物學家的高度重視,因為從化石上看,有明顯的絲狀痕跡,這些痕跡幾乎遍佈整個體表。

    這具恐龍化石的體長為7.5米,體重約1.4噸,透過對其面板上的絲狀痕跡的研究,科學家們確認它的體表有羽毛覆蓋,只不過是像剛孵化出的小雞那樣的絲狀羽毛,至此,世界上最早的帶羽毛的恐龍以及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有羽毛的恐龍(華麗羽王龍)均在中國,由中國的古生物學們發現。

    不過,除了這些有羽毛的恐龍外,其他恐龍到底有沒有毛髮一直以來就存在較大的爭議,這是因為對其他的恐龍來說,目前發現的骨骼化石都不完整,更不用說是面板輪廓的化石了。不過,我個人比較傾向於恐龍是有毛髮的,只不過毛髮比較稀疏而已,為什麼這麼說呢?我以霸王龍為例來簡單地說一下原因。

    霸王龍是我們最熟悉的恐龍了,而在古生物界,對霸王龍的研究也相對比較多,從目前的研究看,霸王龍全身的面板化石基本上都已經找到,結果這些面板都是鱗片狀的。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霸王龍如今的背部面板化石始終沒有找到,所以就不排除其背部有毛髮的可能性。這是其一。

    其二,2004年,中國的科研團隊在遼寧發現了一具暴龍科恐龍的化石-奇異帝龍(Dilong paradoxus),透過對該化石的研究,科研人員在其體表找到了類似於華麗羽王龍體表的絨毛,只不過,它的絨毛較為稀疏,而且主要集中在下頜以及尾椎等部位而已。

    最關鍵的是我們說的華麗羽王龍本身也是暴龍超科下的恐龍(原角鼻龍科),所以霸王龍作為暴龍超科下的恐龍,極有可能背部是有少量的絨毛的。

    帝龍復原圖

    說完了古生物,我們再來看一下如今的生物,在如今的動物中,河馬、大象都被認為是沒有毛髮覆蓋的,這在哺乳動物中算是另類(其實人也是如此),但其實,這些動物都是有毛髮的,只不過它們的毛髮較短而且非常的稀疏,再加上深色的面板顏色,很難被我們發現而已。

    以大象為例,它們面板上的毛髮密度最大達到了1500根/平方米(頭部,其他部位平均88根/平方米),雖然與我們人類的差異很大,但是最起碼證明大象是有毛的。

    那麼,大象有毛跟霸王龍有沒有毛有什麼關係呢?根據普林斯頓大學科研小組對大象毛髮的研究發現,毛髮對於大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們生活在熱帶,體型有大,所以需要更強的散熱能力,但是僅僅靠體表和耳朵散熱不足以讓大象“降溫”,此時,它們毛髮作用就出來了,稀疏的毛髮沒有擋住體表的散熱,反而在微風下,能夠讓大象的散熱能力提高23%。

    這個研究成果,我認為對於霸王龍有沒有毛髮有很大參考價值,因為霸王龍生活在溫暖的白堊紀時期,它們體型比大象更大,需要更強的散熱能力,而且體型大更容易被烈日曬到(大象可以在樹下,霸王龍上哪找可以乘涼的大樹去,即便找到一顆大樹,身體也有部分會暴露在太陽下)。

    此時,霸王龍必然需要更強的散熱能力,而霸王龍並沒有發現會像河馬那樣待在水中,所以它們自身的散熱能力就很重要的,因此,我認為霸王龍的背部可能是有毛髮的,這些毛髮不僅能幫助減少太陽的直射,還能夠在微風下幫助霸王龍散熱。

    假如大熊貓滅絕,能不能透過化石復原出它黑白的形象?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確認一個滅絕的動物有沒有毛髮都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想要確認它的毛髮顏色更是難上加難。這不像是在復原滅絕動物的面板顏色,在我們的眼中恐龍的體色都是不同的,這些體色並不是隨意加上去的,而是通過了科學的研究。

    科學家們透過研究該物種面板表面微觀結構的排列方式再與如今的一些動物進行對比,找到該排列方式對應的顏色,然後再透過面板表皮中殘留的一些色素,最終確認該物種的面板顏色。

    但是,這僅限於面板顏色,因為毛髮顏色和面板顏色的不是一套基因控制的(事實上透過化石研究控制顏色的基因是不可能的),我們舉個例子,北極熊的面板是黑色的,但是毛髮卻是透明的,如果僅僅透過面板的顏色去推斷毛髮顏色顯然是不科學的。

    因此,大熊貓如果滅絕,靠化石我們無法復原它黑白的身體顏色。

    寫在最後

    透過化石去復原已滅絕的生物是有很大難度的,正是因為這樣,許多恐龍的形象一直在改變,畢竟經過數千萬年,甚至數億年的地質變化,大多數生物的化石早已經殘缺不全了,而且化石本身就是硬物容易形成的,對於毛髮這種器官是很難形成化石的。

    不過,從目前的研究以及對如今少毛的動物來看,我個人傾向於不具備羽毛的恐龍其實也是有毛髮的。最後,透過化石我們可以復原出大熊貓(假如滅絕的話)生前的面板顏色,而且透過化石的印記,我們也能知道它有毛髮,但無法復原出它們的毛髮顏色,至少目前是這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要做媽媽啦,可是好擔心後面母乳不夠,不夠寶寶吃的,有什麼可以增強媽媽營養的營養品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