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浪客行不行
-
2 # 蒙古萬歲
成吉思汗的後裔鐵木爾完全征服了印度。簡稱鐵木爾汗國。還準備跟明朝打一仗,但鐵木爾路上不幸去世。以後別出這種幼稚,智障的話題。你們所推從的百度為證明。
-
3 # 生猛歷史
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在橫掃歐亞大陸各大帝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從蒙古草原為起點,打垮了西遼、金、西夏、南宋、花剌子模一大批帝國,建立起橫跨歐亞的超級大帝國。
檢視蒙古帝國的版圖我們就會發現,印度並不在蒙古人的統轄範圍內。蒙古為什麼沒有打下印度呢?
別看印度人的戰鬥力不行,但有兩樣天然的法寶,讓蒙古人也沒有辦法。
第一是印度酷熱的氣候。
蒙古人生活在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幹寒地帶,懼怕溼熱,不耐高溫。而印度長期酷熱,蒙古軍隊行進數里路,就覺得氣喘神疲、汗流不止,士兵不少還中了暑不能行軍作戰,戰鬥力大減。而印度士兵是本土作戰,不僅熟悉當地的氣候,還能夠利用有利地形來阻擊蒙古騎兵。
第二是印度人的大象。
印度有自己的戰象部隊,高的戰象可達米,架在它背脊上的塔樓可以居高臨下地向敵軍射箭、投槍,相當於一個一個的戰鬥堡壘。
大象還有一個優勢是對馬有威懾力,大象野性十足,很容易發怒,發起怒來來老虎都害怕。而且大象也是群居生活,龐大的象群看到自己的夥伴受到攻擊時,它們會毫不猶豫地衝上去,一般的步兵、騎兵根本不是戰象的對手。
早在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軍隊就已經依靠戰象了,現在出土的當時的錢幣上就有戰象的圖樣。
戰象在印度十分精貴,配備的裝備極其精良。大象身上有皮製外罩或青銅甲片保護,保護大象免受弓箭的上海。鞍座上帶有投擲武器,騎在象背上的戰士箭袋裡裝著長槍和箭矢,可以居高臨下俯射,而且大象的象牙和鼻子也是重量級的武器,橫掃人群,撞擊戰馬。
更有甚至,人們在象牙上還縛上利刃,強化象牙的殺傷力。在大象的長鼻末端綁著護套,護套上又插起大刀,以此既起到保護作用,又加強攻擊性。
當然,當時的印度統治者德里蘇丹也值得一說。
德里蘇丹國的穆斯林騎兵作戰也很勇猛,蒙古騎兵到印度西北部追擊花剌子模殘餘勢力的時候,遭到了德里蘇丹的頑強阻擊,特別是1303年,察合臺汗國率領12萬大軍攻打德里,圍困2個多月,德里蘇丹國王竟然頂住了蒙古大軍的攻勢,粉碎了多次進攻。
實際上,蒙古鐵騎雖然沒有攻下印度,但自稱為成吉思汗繼承者的突厥貴族帖木兒在1398年開始大規模征討印度,並最終坐上了印度蘇丹的寶座。只可惜帖木兒很快死於征討明朝的途中,帖木兒家族未能在印度站穩腳跟。
-
4 # 集賢院居士
回顧一下古代印度被數不清的外族入侵的歷史,外戰戰績各種慘不忍睹,真不知道現在的自信來自哪裡
最近印度跨越中印邊界的事情搞得沸沸揚揚,印度叫囂現在印度軍力可以輕鬆擊敗中國軍隊。我的思緒不自覺的又回到了古代印度被300多次各種外族入侵統治花樣吊打的歷史,不禁陷入了深深的迷惑之中,他們的自信心到底怎麼來的,真的來自於那著名的大茶壺嗎?再說了古代印度文明和現在印度又毫無關係,除了這片土地一樣,種族,宗教,文化,制度等各個方面都和古代印度文明完全不同,說自己歷史悠久不是搞笑嗎?何況印度壓根就沒有記載歷史的習慣,現在研究印度古代歷史資料,都要到中國找。
哈拉巴文明被雅利安人滅亡
一般認為,最早的古代印度文明是約公元前2350~前1750年的哈拉巴文明,位置在現在的印度河流域,包括克什米爾地區。哈拉巴文明達到了相當發達和成熟的程度,哈拉巴文明的主要創造者是古達羅毗荼人,他們有了自己的文字(失傳)和宗教(冥府宗教,已經失傳)。
但是從出土的文物看,哈拉巴文明什麼都有就是武器很少見,說明這個文明是一個愛好和平軍事防禦能力很弱的文明。果不其然,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來自中亞的遊牧民族雅利安人經過中亞進入南亞的唯一通道——開伯爾山口,入侵哈拉巴文明。除了現在發掘出來的一些哈拉巴文明平民被殺害的遺骨,考古沒有任何哈拉巴文明自己的軍隊戰鬥痕跡的發現,由此推斷野蠻落後的雅利安人幾乎沒有遭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就輕易的摧毀了輝煌一時的哈拉巴文明,並且永遠的從印度歷史中把它抹去了。
波斯人的入侵
大流士一世
雅利安人的印度文化叫做吠陀文化,他們建立了著名的種姓制度,宗教是婆羅門教。
公元前518年,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入侵印度,而這時的印度正是處於幾百個小國分裂的時期。這次依然沒有什麼懸念,同樣是雅利安人的波斯人輕鬆的征服了印度河平原,把這裡變成了波斯帝國的一個行省。
更好笑的是當時的印度土著居民們,他們一點都不想著怎樣抵抗外敵入侵,而是逃到樹林子裡面,成了林居人,林居人整天想著的除了要飯就是思考人生,於是和婆羅門教對立的“沙門”思想產生了,後面慢慢的演變成了佛教。
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的入侵
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這次終於有印度人抵抗了,印度王波拉斯率領包括85頭戰象的印度軍隊隔印度河河馬其頓軍隊對峙,著名的海達斯佩斯河會戰開戰。亞歷山大大帝聲東擊西,調虎離山,在無數次假裝強渡把印度人折騰的疲憊不堪之後,在一個大雨傾盆的夜晚偷渡過河,奇襲印度軍隊。希臘軍團的弓箭兵,騎兵,標槍兵等兵種協同英勇作戰,騎兵最害怕的戰象也被弓箭和標槍擊潰,戰象混亂奔走把印度軍隊自相踐踏。這次印度軍隊大敗虧輸,印度步兵死亡近二萬,騎兵約三千,戰車全部被毀,戰象全部被俘虜。而希臘軍隊的損失是陣亡不到一百人!
外族入侵時期(公元前200~公元200年)
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廣泛。大月氏人成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沒錯,克什米爾的最早居民就是塞人。如果你要問在此期間印度人民反抗異族入侵的記載,對不起幾乎找不到。
嚈[yàn]噠[dā]人入侵印度
貴霜帝國的繼任者笈多王朝迎來了嚈噠人的入侵。嚈噠人也叫白匈奴,起源於蒙古草原,是大月氏人的後裔。話說這大月氏人真是印度幾百年的噩夢啊。
嚈噠人先是在公元六世紀初期佔領了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國,摧毀了這個直至當時已有5個世紀之久的燦爛的希臘-佛教文明。後來嚈噠人以犍陀羅為基地,大舉入侵印度,輝煌一時的笈多王朝毫無懸念的幾乎沒有還手之力,竟然迅速的土崩瓦解了,嚈噠人曾一度推進到了接近今天孟加拉國的摩揭陀,幾乎佔領了整個的北印度。
穆斯林突厥的入侵
在唐朝王玄策一人滅印度一國的歷史記錄之後,穆斯林又成為了印度的夢魘。阿拉伯人在8世紀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開了穆斯林遠征印度的序幕。
到了11世紀,來自中亞突厥人建立的伽色尼王朝的蘇丹馬赫穆德,曾經十多次遠征印度。後來屬於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時代的廓爾王朝,位於今天的阿富汗,又取代了伽色尼王朝,廓爾王朝國王穆罕默德繼續入侵併最終佔領了印度北部全部地區,建立了德里蘇丹國。
很有意思的是,在這些入侵者的軍隊裡面
,充滿了大量的“印奸”,這些為外敵效力的印度人對突厥人十分忠誠,突厥國王對於這些印度人的信任很多時候甚至超過了對於本族突厥人的信任。
蒙古人的入侵
德里蘇丹國的主要外部威脅來自當時縱橫歐亞大陸的蒙古人,後來則是大名鼎鼎的突厥人帖木兒,其實帖木兒是突厥化信奉伊斯蘭的蒙古人。戰無不勝的帖木兒很快就讓搖搖欲墜的德里蘇丹國開始解體。
一百多年後的1526年,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巴布林從中亞進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潰印度軍隊,建立了莫臥兒帝國。這場戰役值得重點提一下,據說當時巴布林只有區區1200人,而印度軍隊有十萬大軍,人數對比接近一百比一。按說這是一場不應該有懸念的戰役,可是巴布林憑藉先進的新式火器和騎兵迂迴側翼的戰術,一舉擊敗了近百倍於己的印度軍隊,印度蘇丹戰死。印度軍隊的外戰歷史又寫下了新的記錄。
莫臥兒帝國建立後,也有一些印度本地勢力奮起反抗,但是他們無一例外的都失敗了,最後莫臥兒帝國幾乎佔領了整個印度。
波斯人再次入侵
1739年,波斯國王納迪爾沙阿對印度進行了一次可怕的入侵,焚掠德里,並割走了印度河以西的所有印度領土。
阿富汗人入侵
後來,阿富汗的統治者艾哈邁德沙阿又多次侵略印度,特別是在1761年的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中,印度本土唯一有希望取代莫臥兒人建立強大政權的馬拉塔人也遭到他毀滅性的打擊。
英華人的入侵
1757年,英國軍官柯拉夫在普拉西戰役中打敗了得到法國支援的孟加拉王公西拉傑·烏德·道拉,使孟加拉成為東印度公司的傀儡,為征服整個北印鋪平了道路。在1764年的布克薩爾戰役中,英華人粉碎了企圖擺脫控制的孟加拉王公米爾·卡西姆與莫臥兒皇帝的聯軍,徒有虛名的莫臥兒帝國政府從此也聽命於殖民者。此後歷經邁索爾戰爭和三次馬拉塔戰爭,印度國內比較強大的反抗英國統治的力量基本上都被消滅。1818年馬拉塔人勢力最後覆滅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
就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國,完全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
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蒙古人和印度的交集是在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的時候。
(蒙古大軍)
蒙古人第一次西征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大國花剌子模復仇。成吉思汗率領他的大軍拿下花剌子模最重要的一些城市,以及新舊都城不花剌和玉龍傑赤,並打死花剌子模的蘇丹(國王)摩訶末後,本來也就把花剌子模擺平,要準備撤軍了。不過這時候,花剌子模的太子扎蘭丁逃跑了,跑到哥疾寧等地,召集了八萬人,要向成吉思汗復仇。不僅如此,他還打敗了成吉思汗的大斷事官失吉忽禿忽的三萬人。
這讓成吉思汗很生氣,因此繼續派他的軍隊向哥疾寧、呼羅珊等地進攻。
成吉思汗在範延城的時候,遭遇到了花剌子模人最強烈的反抗,結果,成吉思汗最喜歡的孫子木阿禿幹在這場戰爭中被打死了。傷心憤怒的成吉思汗發動了瘋狂的進攻,在拿下這座城市後,對整座城市進行了毀滅性的屠城,不但殺光人畜,砍光草木,還把房屋全部燒燬搗毀,夷為平地。
接著成吉思汗進攻哥疾寧。扎蘭丁雖然有八萬人,其實大多是烏合之眾,成吉思汗很快就把他這八萬人消滅。扎蘭丁騎馬往印度方向逃走。史書記載,當扎蘭丁逃到印度河邊的時候,本來無路可走的了,結果戰馬縱身一躍,竟然馱著他,穿過印度河,逃進印度去了。
(蒙古軍隊來到印度河邊)
這件事給成吉思汗極大的震動,相信神靈的他,感覺扎蘭丁似乎命不該絕,所以就有些猶豫。
當時,印度的天氣非常悶熱,在北方生活慣了的蒙古人,對這種悶熱很不適應,同時,因為他們已經出來兩三年了,很思念自己的故鄉,想回去。軍心不穩,這又讓成吉思汗起了退兵的念頭。
不過,成吉思汗不會輕易放棄,他派他的大將八剌為先鋒,給他兩萬人,讓他渡過印度河,去印度境內搜尋扎蘭丁。然後他讓大軍原地休整,準備等大軍休整好後,就舉兵進入印度。
不過這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這一切。就是在成吉思汗休整完,繼續前行的時候,他們在河濱看見了一頭巨大的怪獸。這頭怪獸是蒙古人從來沒有見過的。成吉思汗來了興致,取過弓箭,正要向怪獸射去。忽然聽到怪獸發出一聲洪亮的叫聲,聲音渾厚而亮堂,在山谷間嗡嗡迴響。
同行的耶律楚材趕緊讓成吉思汗不要射。成吉思汗問為什麼,耶律楚材告訴他,這是一頭瑞獸!是長生天特意派它下凡,向成吉思汗傳遞神諭的!
成吉思汗問什麼神諭,耶律楚材說,它說的是“汝主早還”。成吉思汗仔細一聽,果然像是這個聲音。一下就震住了,趕緊下馬來,恭恭敬敬地對怪獸磕了一個頭。
(印度軍隊)
說也奇怪,成吉思汗及他的衛士用箭對準怪獸,怪獸毫不畏懼;而成吉思汗下馬一磕頭,那怪獸像一陣風,忽然就跑得沒影了。
於是耶律楚材又對成吉思汗說,這頭瑞獸的名字叫“角端”,它的出現,一方面表明成吉思汗是萬民敬仰功勳卓著的聖主,同時也是要請他班師回蒙古。
耶律楚材之所以這樣說,其實是想借一頭怪獸,警示成吉思汗,希望他停止殺戮。不過也真靈,成吉思汗真就停止了向印度進攻。最後,還把派去印度的先鋒軍八剌也撤了回來。
從此,蒙古人再也沒有向印度發起過進攻。
-
6 # 清溪詩詞
隔著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呢。別的不說,看看《西遊記》就知道,在沒有強大的海航的情況下,那個時代想從陸地打到印度有多艱難。
-
7 # 清風拂栁
然而在亞洲板塊上,唯獨沒有打下印度。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雖然印度人戰鬥力不強,但是它佔有優先條件。首先是印度酷熱的氣候。蒙古人生活在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的幹寒地帶。不耐高溫,懼怕溼熱。而印度屬於熱帶季風氣候,長期高溫酷暑,蒙古軍隊在行軍途中,每行進數里路,就頓時感覺到炎熱疲憊汗流浹背。不少士兵遇到中暑現象,因而不能作戰,導致戰鬥力大減。反觀印度士兵,在本土作戰不僅適應氣候,還利用熟悉的地形來阻擊蒙古騎兵。
其次是蒙古人的大象。據相關史料記載,印度人把大象作為坐騎,號稱戰象軍隊。高的大象高度可達三米,士兵騎在大象上可以居高臨下向敵軍射箭。相當於一個個“炮樓”。同時,大象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對戰馬有極大的威懾力。大象野心十足,並很容易發怒。發起怒來就連老虎都害怕,可想而知更別說是戰馬了。除此之外,大象也是群居動物,象群如果看到自己的首領或者同伴受到攻擊時,它們會毫不猶豫肆無忌憚的衝上去。一般的騎兵或者步兵根本就不是大象的對手。
據相關資料顯示,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軍隊就開始依靠戰象了。據有關考古資料報道顯示,現在出土的當時的錢幣上就有戰象的圖案。戰象在當時的印度十分精貴,配備的裝備也很精良。大象身上有皮製外罩和甲片保護以避免大象身體受到傷害。大象的鼻子和長長的獠牙,也是致命的武器,在戰鬥中橫掃人群和襲擊戰馬。
資料記載,雖然蒙古鐵騎沒有佔領印度,但成吉思汗的繼承者突厥貴族貼木兒,開始大規模征討印度,並最終坐上了印度蘇丹的寶座。只可惜帖木兒很快就死於征討明朝的途中。因此,帖木兒家族也未能在印度站穩腳跟。所以最終沒能統治住印度。
-
8 # EDWARD兄嘚
蒙古騎兵的優勢是騎射,東歐大部分是平原,他們可以用弓箭快速消耗那些鐵罐頭(騎士),板甲對於弓箭來說有點⋯但是在印度,第一個全是雨林,毒蟲猛獸的,剛進去馬嚇尿了,第二個,印度有很大一部分的兵力是大象,你覺得一匹馬面對一頭朝它衝上去的龐然大物會怎樣
-
9 # 愛歷史的熊貓
蒙古騎兵雖然能騎善射縱橫天下,但印度的三個特點,使其無法啃下印度這塊骨頭:
一、印度北部的地形限制了騎兵優勢蒙古軍隊精於閃電戰,他們的行進速度驚人,一天能行進數百里,乃至上千裡地。而印度北部的山脈和河流地形極其複雜,蒙古騎兵的優勢一點都發揮不出來。
二、南亞溼熱的天氣讓騎兵很不適應另外需要討論的就是氣候原因。生活在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幹寒地帶的蒙古人,懼怕溼熱,不耐高溫,這一點在攻佔南亞東南亞一帶的戰役中就已顯露無疑了。
根據記載當時正值盛夏,暑氣逼人,蒙古軍隊只行進了數里路,就覺得氣喘神疲汗流不止,有不少士兵還因中了暑不能行軍作戰。
酷熱的氣候,使得彪悍的蒙古兵頓時喪失了鬥志。而印度兵卻對這種氣候習以為常,迫於環境的限制,蒙古兵在這裡完全失去了優勢。他們在印度這塊土地上再也沒有在高原草地上縱橫馳騁的氣勢和戰鬥力了。
三、懼怕印度戰象的威力其實還有一種最大的可能性是,蒙古的大軍師耶律楚材知道印度戰象的可怕。
戰象在衝鋒時,可達到每小時30公里左右的速度。而且戰象的衝鋒,並不能簡單的被裝備長矛的步兵方陣化解,這一點與騎兵不同。那時重灌盔甲的戰象,在戰場上更像現代的坦克一般,他們沖垮敵人的陣型,踐踏敵方計程車兵,揮舞象牙破壞廝殺。
而且除此之外,戰象並不需要與敵人接觸就能引起恐慌,在他們的衝鋒的時候,敵人一聽到象聲就會因為恐懼而望風而逃。耶律楚材心裡清楚,即使是訓練有素的蒙古騎兵,很可能會被踩成肉餅。戰馬不熟悉象的氣味很容易在象面前受驚,失控的戰馬比敵人更可怕。
《元史》和《耶律楚材傳》也記載了成吉思汗回馬班師的原因是,成吉思汗在印度河遇到了一種叫“角端”的怪獸有關。
當時蒙古士兵行軍,由於氣候炎熱,將士們口乾舌燥,紛紛下騎飲水,可是河水熱的像滾湯一樣不能入口,這時軍士們已早無鬥志怨聲不斷,恨不得馬上回蒙古草原去吹涼風。
耶律楚材正想再次進諫,忽見河邊出現一大怪獸,成吉思汗命令將士準備彎弓射殺,忽然聽到酷似人音,彷彿有“汝主早還”四字,耶律楚材立即阻止弓箭手。
趁機對成吉思汗說,這種瑞獸名叫“角端”,是上天派來警告成吉思汗為了保全民命儘早班師的。
成吉思汗於是奉承天意,沒有繼續行進,而是回馬班師。後世分析,這很有可能是耶律楚材耍的一個小聰明,而成吉思汗其實也心知肚明,本想撤軍的他,也就借坡下驢了。
-
10 # 蜀山筆俠
一直有個疑問: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為什麼沒有將“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拿下呢?難道是當時的印度太差?成吉思汗和子孫們壓根兒就沒興趣?還是印度太強,蒙古人根本無法征服這裡?
當我們仔細去看這段歷史,才發現:原來是氣候的問題,但看到最後又發現:又不僅是氣候問題。
蒙古人第一次踏上印度(當時的北印度是德里蘇丹王朝)領土的時候,正值盛夏。長期在高寒、乾燥地帶生活的他們,還沒和德里蘇丹人交手,就已經熱得頭昏腦脹、人困馬乏了。加之有印度河和印度大象的阻撓,八剌率領的兩萬蒙古軍在沒有討到任何好處的情況下,果斷撤兵了。
蒙古騎兵大戰印度象兵
其實,兩國的這次交手,更像是試探性的交鋒,就像後來忽必烈第一次徵日,只是想試探試探、嚇嚇對方,如果是軟柿子就捏,如果是硬骨頭就回頭再說。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的主要目標是花剌子模,壓根兒就沒想過要和德里蘇丹幹上。而且這時,東方的西夏和金國這兩個大敵還沒除,成吉思汗根本沒有心情去管這個無關痛癢的國家。
但是後來,情況變了。蒙古帝國分家後,四大汗國各自為政,他們就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自己國家的發展上面。其中,和德里蘇丹接壤的就是察合臺汗國,如圖:
蒙古帝國疆域圖
察合臺汗國北面有欽察汗國,西面有伊爾汗國,東面有大元朝,都不好惹,而且是自家人,只有南面的德里蘇丹可以發展。這個局面就像中國戰國時期的南韓,四面都是豺狼虎豹(秦、楚、趙、魏),只有欺負旁邊弱小的鄭國。
所以,察合臺汗國和德里蘇丹的戰爭就沒停過。而德里蘇丹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向印度半島的南方拓地,他們最強大的時候,幾乎擁有整個印度半島,如圖:
強盛時期的德里蘇丹
雙方前期的較量基本上都是以察合臺汗國主攻,德里蘇丹主守,但德里蘇丹每次都頑強的抵抗住了蒙古軍的進攻,蒙古軍鎩羽而歸。兩國的轉折點出現在一個叫帖木爾的突厥化蒙古人出現之後(他自稱是成吉思汗的後代)。
帖木兒先取得了察合臺汗國的汗位,然後向四周擴張,吞併和了阿富汗、河中地區(原花剌子模)、波斯,擊敗了欽察汗國、馬木留克王朝和奧斯曼帝國,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帖木兒帝國。如圖:
帖木兒帝國
當然,德里蘇丹也是其中一個受害者。
1398年,帖木兒率領大軍入侵德里蘇丹,將其主力擊敗,並洗劫其首都——德里。此役,帖木兒摧毀了德里蘇丹的主要軍事力量,加速了德里蘇丹國的衰落。
到了帖木兒六世孫巴布林的時候,他再次率軍入侵德里蘇丹(實則是在帖木兒帝國待不下去了),結果他竟神奇般的擊敗了德里蘇丹易卜拉欣率領的軍隊,攻佔了德里,德里蘇丹滅亡。巴布林隨後在這裡建立了強大的莫臥兒帝國。如圖:
莫臥兒帝國
從此,印度半島幾乎全部納入了蒙古帝國支系的統治範圍。
-
11 # o七杯茶o
回答這個問題有點難。主要是因為有點複雜。成吉思汗也就是蒙古黃金家族組織的蒙古大軍西征,前後有三次。第一次西征花剌子模。第二次,遠征羅斯公國等中東歐地區。第三次,西征到中東阿拉伯半島。之後,蒙古大汗死,為了爭奪汗位,西征就停止了。蒙古帝國的疆域基本固定了。那時的蒙古大軍沒有南征,也就沒去過印度。
但察合臺汗國的都哇在位期間,他覬覦忽必烈的統治。曾佔領了伊利汗國的哥疾寧(今阿富汗加茲尼),並以此為基地,準備遠征元朝,在此之前,都哇先後數次遠征印度,並進入旁遮普和信德等地大肆掠奪,為遠征元朝做準備。因此,都哇在哥疾寧和印度均未建立起自己的統治。
1298年,都哇在經過精心準備後,採取突然襲擊的方式,攻擊了駐守於金山一線的元朝軍隊,俘殺守將汪古部首領闊裡吉思。隨後1301年,都哇、窩闊臺汗國海都的聯軍與元朝的遠征部隊大戰於帖堅古山(阿爾泰山與札卜哈河之間),結果元軍取得大勝。都哇中箭受傷,海都亦受傷致死。都哇與海都之子察八兒被迫向元成宗請和,重新承認元朝皇帝的宗主地位。在這個歷史事件中蒙古大軍算是進入了一次印度,但沒有建立統治。
真正在印度建立統治的是突厥-蒙古混血的帖木兒汗國的所謂皇族的一支建立的莫臥爾帝國。可除了血源有點蒙古血統以外,這個莫臥爾帝國沒有蒙古人的一點影子。下面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這個莫臥爾帝國:
1526年在印度建立的莫臥兒帝國中的,莫臥爾即蒙兀兒的諧音,是中亞地區接受伊斯蘭文化的蒙古人後裔的自稱,也稱為突厥-蒙古人或突厥化蒙古人,混血種族。也是已接受了高度伊斯蘭文明的蒙古後裔突厥農耕居民對遊牧民的蔑稱,但是不能說莫臥兒王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就像阿拉伯數字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莫臥兒帝國是由帖木兒後裔巴布林建立的,帖木兒嚴格來說是突厥化的蒙古人,源於蒙古巴魯刺思部,並非成吉思汗後裔的黃金家族,其得勢之後也只能編造家世,追溯祖先為成吉思汗部將哈剌察兒,曾有其約定和成吉思汗後裔交替執掌天下的傳說,由於黃金家族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帖木兒終生未能稱汗,而是稱大異密(埃米爾),挾天子(傀儡汗)以令諸侯,只是娶了成吉思汗家族的妻子。帖木兒死後,由於突厥的分封繼承法,其帝國四分五裂,分裂成若干帖木兒子孫統治的小公國,莫臥兒創始人巴布林正是誕生於其中之一的費爾干納,他的母親即成吉思汗後代中察合臺系的羽奴思汗的女兒,因此,巴布林有帖木兒和成吉思汗兩大征服者的血統,但是就本人來說,他是一個有學養,受波斯文化影響的突厥人,會波斯、察合臺等多種語言,在他的自傳(巴布林回憶錄裡,用察合臺語寫作)他對蒙兀兒人持蔑視的態度,認為他們是強盜。巴布林幼年時喪父,其後他的王國又被帖木兒其他后王以及北面遊牧的月即別人(烏茲別克)先後佔領,他也像劉備一樣顛沛流離,多次努力復國,但是最終失敗,多年的磨難沒有白費,他憑藉勇敢和先進的戰術(火器),以喀布林為基地,多次進攻印度,最終得手,旋即離世,其後代鞏固並擴大了莫臥兒帝國的統治,但其後繼君主並未遵循蒙古人的習俗稱汗,而是稱帕的沙(皇帝)。由於印度本土居民對蒙古時代察合臺汗國的多次入侵記憶猶新,因此也對來自西北的巴布林等入侵者稱為莫臥兒,儘管巴布林自認為是察合臺人而不是落後的蒙兀兒人。這就是莫臥兒王朝和蒙古人征服的關係,莫臥兒王朝是一個地道的突厥人建立的波斯宮廷文化的王朝,而創始人只是母系來自蒙古成吉思汗家族。
綜上所述,帖木兒汗國的突厥-蒙古混血人建立的印度莫臥爾帝國,跟傳統意義的蒙古大軍不是一回事。事實上帖木兒汗國的建立就是在反抗蒙古人統治基礎上的。主要理由:一是這些突厥-蒙古混血人信奉伊斯蘭教,服飾也與傳統蒙古人不同,生活習慣也不同;二是,突厥蒙古混血人反抗蒙古上層的統治,帖木兒就是反蒙古起義中脫穎而出的;三是,作戰方式不同,帖木兒後裔巴布林的軍隊更像阿拉伯軍隊的作戰樣式,不再只是騎兵了,還包括戰象,火炮,火槍等武器。這下大家清楚了吧。蒙古大軍進入印度是不存在的。進入印度的是突厥-蒙古混血人,他們用的不是傳統的蒙古騎兵,而是阿拉伯風格的軍隊。
帖木兒汗國(帝國有點誇張了)
來自日本的地圖,莫臥爾帝國跟明朝一樣大
看這矮胖的莫臥爾帝國軍人
莫臥爾帝國軍人(還有點蒙古後裔的樣子)
-
12 # 史海悠遊閭春暉
誠如題目所示,在印度次大陸的歷史上,多次遭到過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的侵襲、乃至征服,從貴霜、嚈噠,到阿拉伯帝國卡西姆的遠征軍、伽色尼王朝素丹馬茂德、古爾王朝的穆罕默德等等不一而足。然而,強盛一時的蒙古汗國政權也確實沒有徵服印度,(雖然連克什米爾山區都納入了他們的版圖),其原因我以為主要有兩點:
第一個原因.就是大家都清楚的氣候問題,當成吉思汗追擊花拉子模札蘭丁王子時,曾派遣過部將率一支偏師渡過印度河,深入北印度以繼續打擊札蘭丁,但炎熱的氣候和廣袤的熱帶叢林,使得那支蒙古軍無功而返,並給成吉思汗帶來了印度地域過於炎熱的印象,使得這位征服者停下了自己的腳步。但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印度的時候讓蒙古貴族們不太適應,但在之後的察合臺汗國、伊兒汗國的統治者以及鄰近印度的蒙古宗王、將領們,仍然覬覦於印度的土地和財富,他們發起過大小不一的、針對印度的多次征伐。
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當時統治北印度的德里蘇丹國國,同樣也是由剽悍、善戰的突厥武士們組成,與成吉思汗、窩闊臺汗、貴由汗、蒙哥汗等同時代的德里素丹裡,湧現出了伊勒圖特米什、巴爾班、阿拉-烏德-丁·卡爾吉這樣的傑出統治者。前者雖然因蒙古人的威脅,驅逐了札蘭丁及其中亞流亡者,但也趁勢奪取了信德,收撫了西北邊疆的哈剌魯部落,增強了國力。奴隸出身的巴爾班是戰功赫赫的將領,他先後於1257年底和1259年,分別打敗了由伊兒汗旭烈兀和察合臺汗國派出的侵略軍。1292年,德里素丹賈拉勒·菲魯茲在桑納姆戰役中,大敗阿卜杜拉率領的多達10多萬的蒙古軍,黃金家族裡的王子烏耳古率部歸降,成了素丹的部將和女婿。在阿拉-烏德-丁·卡爾吉統治時期,他的部將烏盧格汗在1297年底的旁遮普,擊退了宗王卡達爾的蒙古軍;另一名部將扎法爾汗接著又於1299年初的信德,打敗了撒兒迪率領的蒙古人,俘虜近兩千人。到了該年底,蒙古大將庫特魯格·赫瓦伽率領二十萬大軍前來複仇,北印度各城紛紛陷落,蒙古軍直逼德里,阿拉-烏德-丁·卡爾吉力排眾議,集中所能調遣的所有軍隊與蒙古軍在德里郊外血戰,最終擊潰敵軍,但在追擊中遭到蒙古人的伏擊,名將扎法爾汗陣亡,雙方各自罷兵,但德里蘇丹國國損失慘重,實為此役的失敗方。
此後,大規模的蒙古軍入侵基本停止,到了德里蘇丹國圖格魯克王朝君主穆罕默德在位時,其與察合臺汗國大汗答兒麻失裡結盟,準備聯合出軍遠征已陷入分裂的波斯伊兒汗國,但最終因後者遭遇政變、被罷黜而作罷。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蒙古政權未能征服印度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當時印度次大陸上有著強大的政權,與之相對抗的結果。
-
13 # 國家人文歷史
蒙古帝國的締造者成吉思汗最大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他的子孫能夠延續他的輝煌,用武力征服全世界,確實,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蒙古人已經從橫掃了大半個亞洲,從中亞一直打到西亞,甚至深入歐洲腹地,可是對於南亞的印度卻始終未能徹底征服以建立有效的統治,以下是筆者對各個時期蒙古未能征服印度原因的簡單梳理:
一、成吉思汗時期的征戰
成吉思汗
在遭到花剌子模欺騙後,成吉思汗開展了復仇行動,蒙古鐵騎踏遍了整個花剌子模國,一路追殺花剌子模的國王摩柯末·沙和太子札蘭丁。摩柯末·沙在逃遁中病死,太子札蘭丁逃入印度境內,蒙古軍隊隨即追殺進入印度,成吉思汗本想繼續向印度南方進攻以征服窩藏仇敵的印度,但大臣耶律楚材以蒙軍長途運輸補給困難、不熟悉當地環境貿然進軍勢必會導致極大損失為由激烈反對,最終成吉思汗考慮到客觀因素後採取了耶律楚材的建議,放棄了繼續南下征服南印度的想法,蒙古對印度的第一次出征無果而終。
二、窩闊臺時期的征戰
1229年,窩闊臺遵照父親成吉思汗的旨意被蒙古諸王推選為新的蒙古大汗。1235年,窩闊臺繼承成吉思汗遺志下令蒙古軍隊進軍印度,在征服克什米爾、俾路支斯坦、哈剌魯後的1241年,蒙古軍隊主動攻擊印度拉合爾,最終將其攻陷,不料同年傳來窩闊臺病死的訊息。按照蒙古慣例,這些出征的蒙古軍隊必須回到蒙古草原上的大本營參加新可汗的選舉大會 ,可以講,這次進攻蒙古取得了區域性的戰功,印度北部地區以及旁遮普地區都被蒙古多取,並且牢牢地掌握在蒙古手中。
三、旭烈兀汗(忽必烈時期)的征戰
忽必烈繼位後,對印度的征討主要是元朝的西南藩屬國伊利汗國進行,公元1281-1282年間伊利汗國派遣兩隻蒙古軍隊發動了對印度的征討,擊斃了印度王子穆罕默德,北部邊境基本落入伊利汗國及其附從者手中;公元1291-1292年旭烈兀汗命令其兒子阿卜杜拉率領軍隊發動了兩次針對印度的軍事進攻,在激烈的戰鬥後,阿卜杜拉與札蘭丁握手言和,蒙古軍隊撤軍,但是留下來一隻軍隊用於駐守已經攻取的地盤,這一次蒙古也未能徹底征服印度,只是將對印作戰戰國進一步擴大而已。
四、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結盟對印度征戰
察合臺汗國與窩闊臺汗國由於蒙古帝位之爭而結成同盟,共同抵禦忽必烈與伊利汗國,他們不承認忽必烈汗位的合法性,企圖奪回屬於窩闊臺家族的汗位。察合臺汗國經常派軍到印度搶劫財物、攻佔城池,像木爾坦、拉合爾等都遭受過侵略;由窩闊臺汗海都派出的蒙古軍隊攻打了印度旁遮普,甚至大舉向南進攻到卡蘇爾,威脅到印度首都德里地區。公元1302年由於戰線太長、蒙古軍隊補給跟不上,最終確定退兵,此後又相繼的發動了幾次進攻,但是都成效不大,蒙古人始終未能完全征服印度。
極盛時期的蒙古帝國疆域
綜上所述,蒙古在與印度的多次激烈交鋒中都未能實現對印度的徹底征服,一是因為恰巧的事件阻斷了征討程序,如窩闊臺的去世;二是因為最高統治者放棄了征討計劃,如成吉思汗的放棄;三是蒙古人長途跋涉去征討、氣候不服、水土不服、生產力有限導致後勤補給跟不上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四是蒙古人始終未能在已攻佔地區建立長期有效的據點以支援進一步征討的進行;五,其實是不同時期雙方實力基本平衡的結果,蒙古各方的征討著始終未能徹底征服印度正是說明了這一點。
補充一點,有的讀者說公元1526年-1857年間統治印度的莫臥兒帝國也是蒙古人建立的,因此可以說蒙古征服了印度。這裡筆者想說的莫臥兒帝國是由已經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此時已經演化成了烏茲別克族)的後裔巴布林在帖木兒帝國敗亡後率軍入侵印度建立的帝國,已經和早期的蒙古有著千差萬別,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
14 # 王祥明35474081
成吉思汗當年追擊花拉子模也曾接近過印度,只是當時氣候環境確實嚇住了苦寒之地而來的蒙古大軍,況且蒙古軍勞師遠征,幾屬強弩之末。不過歷史上的印度基本處於分裂狀態或者影響力極其有限,毫無擴張慾望,生產落後,再加上佛教的影響,基本與世無爭,所謂的文明古國大概僅限於傳說中了,哪兒能激起蒙古人的征服慾望,倘若真與蒙古人有交集,十個印度也被滅了
-
15 # 王自強30
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推舉領袖孛兒只斤鐵木真為全蒙古大汗。在大會上,在歡呼聲中榮登大汗寶座,號稱“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意為“大海”,喻擁有四海的大汗。此外蒙古汗國疆域空前遼闊東至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南至陰山山脈,北連貝加爾湖。
蒙古統一後,開始西征。1218年滅西遼,1219年滅花剌子模(把國王追到了裡海一個小島上),1222年進攻俄羅斯,俄羅斯大敗,亡其六王七十二侯,兵士死掉十分之九,列城都沒有守備,只待蒙古兵到迎降。隨後東歸1227年滅西夏,1234年滅金,1247年降服吐蕃各部,1253年滅大理,1276年滅南宋,西征方面一直打到了波蘭的克拉科夫和匈牙利,歐洲全境震動,曾經還準備好了攻打埃及。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成吉思汗打下了大半個歐亞大陸,卻印度敬而遠之呢?根據《元史》和《耶律楚材傳》記載,成吉思汗沒有攻列印度的原因,與他在印度河遇到的一種被稱為“角瑞”的怪獸有關。
當年成吉思汗部隊攻打到印度河時,忽見河濱出現了一隻巨大的怪獸,成吉思汗命令士兵準備彎弓射殺,忽然怪獸發出酷似人音的叫聲那叫聲彷彿有"汝主早還”的音。將軍耶律楚材立即阻止弓箭手,乘機對成吉思汗說這種巨獸叫“角瑞”,是上天派來勸告成吉思汗少生屠戮、儘早班師的。
關於這段史料的記載,有的人認為只是一個神話,但專家認為,奇形動物是有可能出現的,而且生活在印度的一些獸類,是生活在草原的蒙古人並未見過,至於把怪物的叫聲說成是“汝主早還”則極有可能是耶律楚材牽強附會借怪物的叫聲規勸成吉思汗班師的計策。成吉思汗沒有攻列印度真的是因為怪獸嗎?一代天驕會因為耶律楚材牽強的勸說而放棄作戰計劃嗎?如果不會的話,究竟是什麼成吉思汗放棄攻列印度的呢?真實的原因還藏在歷史的迷霧的深處,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究。
-
16 # 使用者99464114640
其實說蒙古大軍沒有攻擊印度這個說法不是特別標準,因為其實他們攻打過印度。
但由於花拉子模的國王摩柯末屠殺了蒙古人派去的使者,並劫掠了蒙古人的商隊,這讓成吉思汗勃然大怒,發兵進攻花拉子模。結果花拉子模的太子就跑到了印度繼續抵抗,成吉思汗就開始籌劃進攻印度,無辜躺槍的印度就這麼成為了蒙古的目標,但由於地形及氣候的原因,最終放棄了遠征。
所以他們是想攻列印度,也攻打過印度,可是因為氣候和地形很惡劣,所以他們一看環境非常惡劣是打不贏的,所以他們沒有攻擊印度。
-
17 # 鋼雨百科
其實,蒙古入侵過印度,只不過當時沒有打下來而已。
成吉思汗還在世時就曾派兵打過印度,其後世子孫也一直不遺餘力地攻取印度。只不過當時的三哥不光有點戰鬥力,還有很好的運氣。
成吉思汗西征的時候主要是打花剌子模,花剌子模在當時是一個很大很強的國家,東並西遼西部,南吞阿富汗直達印度河,西進波斯直接打到巴格達。當時的花拉子模國王摩柯末並沒有將蒙古人放在眼裡,不但殺了蒙古人派來的使者,還劫了蒙古人的商隊,這種行為一下就惹怒看成吉思汗,於是發兵進攻花拉子模。
本來這事跟印度沒啥關係,蒙古人出手乾淨利落,直接把花拉子模國滅了,美中不足就是他的太子逃到了印度,繼續組織抵抗,滅國這種事一向講究斬草除根,不然會後患無窮。成吉思汗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那時候起,他就開始籌劃進攻印度了。
這次他們的運氣比較好,蒙古大軍在北方呆慣了,還沒適應印度悶熱潮溼的環境,在那裡出現了水土不服,軍隊中甚至開始流行疾病,無奈之下,最終放棄了遠征印度逃過一劫。
到了1229年,成吉思汗的三兒子窩闊臺繼位,蒙古軍隊出征阿富汗。到1235年,阿富汗被納入了蒙古帝國的版圖,而後窩闊臺有開始了對印度的進攻,用了半年時間,蒙古軍就已經打下了現在的克什米爾地區,將當時的德里蘇丹國打的毫無還手之力了。運氣又一次站在了印度這邊,就在蒙古準備一鼓作氣整個拿下印度的時候,窩闊臺突然病逝,依照傳統蒙古各部首領必須回去重新推舉大汗,印度又逃過一劫。
▼蒙古騎兵
在隨後的幾十年中,佔據印度以北的蒙古人不斷襲擾德里蘇丹國。這期間的印度人抵抗還是蠻頑強的,在國王阿老丁的帶領下多次擊退了蒙古人的進攻。主要是蒙古人戰略方向不在印度,當時蒙古發生了內亂,察合臺的繼承者達瓦和窩闊臺的繼承者海都不認可忽必烈,認為忽必烈篡奪了大汗的位置,於是結盟去打忽必烈了。所以在印度這條戰線上並沒有投入太多的兵力,雖然蒙古兵驍勇善戰,甚至一度曾打過了印度河,但始終沒敢繼續擴大戰果,打打停停總體上與德里蘇丹國呈僵持態勢。
▼印度象兵部隊
讓很多騎兵部隊素手無策
不要認為三哥們好欺負,在這期間印度人也是打過很多勝仗了(要是一直輸的話早亡國了),有史料記載,印度一位叫做圖格魯克的將領一共打敗蒙古人二十九次,俘虜了大量敵軍,甚至還有很多蒙古人的首領。這樣的局面一直維持到了1398年,帖木爾擊敗了察合臺蒙古,順勢直接拿下了印度,印度的運氣到這也就用完了。
蒙古未能佔領印度的原因很多:
第一,水土不服,初征世界的蒙古人受不了哪裡的氣候,當時甚至有人編出怪獸請大汗早日班師回朝。《元史》〈耶律楚材傳〉中有記載:“太祖十九年甲申,帝至東印度國,甪端見,班師”。甲申,帝至東印度,駐鐵門關。有一角獸,形如鹿而馬尾,其色綠,作人言,謂侍衛者曰:汝主宜早還。
第二,印度一開始就不在蒙古人的作戰計劃範圍內,對於蒙古來說,印度只是其征服世界計劃的一小部分,根本不值得拿出全部力量發起進攻;
第三,三哥還算頑強,沒被一小部分蒙古兵打垮。
要我說,一定是溼婆大神顯靈了,不然不會連續兩次走運!
-
18 # 探索王陽明
主要有三點
一、蒙古人的戰略目標不包括印度,主要是中國,中東與歐洲。一路向西追擊花喇子模殘部,無暇顧及南亞。
二、地理氣候條件決定,蒙古騎兵滅亡大理後攻打越南時由於天氣潮溼,蛇蚊毒蟲,溼熱瘴氣,令草原上的騎兵身體難以承受。
三、蒙古曾三列印度,但受到印度北部德里蘇丹國頑強抵抗,印度象兵令蒙古騎兵毫無辦法!加上追擊花喇子模殘部,沒空也沒有精力去列印度!總體來講還是印度運氣好些!
-
19 # 諾恩吉雅HL
以印度代表的南亞次大陸始終並不在成吉思汗的戰略目標中,蒙古和印度發生戰爭是因為在花剌子模滅亡後,北印度政權德里蘇丹收留了其王子扎蘭丁避難,成吉思汗命大將八剌率2萬蒙古軍尾隨追擊,雙方在木爾坦相遇後開戰。
據《元史·耶律楚材》記載,當年決意
追擊扎蘭丁復仇的部隊在攻到印度河時,遙見河中水汽磅礴,日光迷濛。將士們囗幹舌燥,紛紛下馬飲水,可是河水熱度似沸,根本不能入口。而且忽見河濱出現一大怪獸發出呼叫,酷似人音“汝主早還”四字。耶律楚材遂進諫成吉思汗怪獸名叫用端,是上天派來警告成吉思汗為了保全軍隊儘早班師的。成吉思汗於是順應天意,命八刺即日北歸。
歷史學家認為,印度有蒙古人未曾見過的奇形怪獸是可能的,至於把怪獸的叫聲說成是“汝主早還”應該是耶律楚材的刻意附會之辭,目的是勸主早歸的意思。成吉思汗逝世後,蒙古帝國停下了統一擴張的腳步。但是,察合臺汗國的繼承人、以娶黃金家族公主自命為成吉思汗後人的突厥化蒙古人帖木兒建立了帖木兒帝國,從軍事上取得對德里蘇丹的絕對勝利,帖木兒的六世孫巴布林在印度半島建立了空前強大的莫臥兒王朝。
回覆列表
當時,蒙古軍隊不斷南下,遭遇了印度北方的德里蘇丹國。這些北印度的騎兵戰專家是來自中亞等地的突厥奴隸,並且有著類似馬穆魯克騎兵的訓練保障制度。結果,南下的蒙古征服者們遭遇了和在敘利亞戰場一樣的失敗。職業化的奴隸騎兵們,不僅戰鬥力比單個蒙古勇士更勝一籌,還和蒙古人一樣有嚴格的戰術紀律。隨著蒙古騎兵的折戟沉沙,那些被印度人俘虜的蒙古戰俘,都被帶到閱兵式上,以大象踩扁腦袋的方式處死。當時蒙古軍隊的戰術示意圖這是第一次蒙古對印度的失敗,後來作為蒙古帝國接班人的帖木兒的五世孫巴布林征服了印度並在那裡建立了莫臥兒(蒙古)帝國,但那已經是幾百年以後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