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悟空說大劇
-
2 # 紫娛扒小姐
這是一段看似不近人情卻又生活當中實實在在經常發生的事情,人與人之間是相對的個體,同樣家庭與家庭之間也是兩個相對的個體,兩個相對個體之間會有互動會有碰撞,代溝矛盾外加認知矛盾以及生活習慣矛盾,婆媳之間很難去把握好那個分寸,反而在一個小區,保持一碗熱湯的距離,在保證可以互相照看的同時擁有獨立個體,是比較正確的選擇。
-
3 # 大娛崽崽
我認可宮蓓蓓的發言。
換房背景:
宮大夫的兩個兒子爺爺奶奶帶著,大兒子一邊看ipad一邊被爺爺餵飯,宮大夫提意見說這樣不好。爺爺奶奶非但沒有采納宮蓓蓓的建議,反而說起來鄰居小區裡的孩子都是這麼養著的。宮蓓蓓強勢糾正孩子的錯誤習慣,爺爺奶奶非但不幫忙,還責怪夫妻倆不應該回來引起孩子情緒不好。
而且宮蓓蓓為了家庭,換了一份工資更高的工作,但是新工作離原本的家太遠,換個離工作地方近的房子,也有利於休息。同樣的,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公婆寵溺孩子的問題。
人物關係:宮蓓蓓作為婦產科醫生,對育兒有著豐富且正確的意見。其丈夫不顧妻子的意見,強勢要求聽老人家的話帶孩子,而且把換房子的原因歸結於宮蓓蓓嫌棄公婆。
為什麼這段話能火:
一、貼近現實生活。這段故事,十分貼近現代人的生活。年輕人和老人的觀念不一致,帶孩子方式上有衝突,是常態化的故事,非常貼近現實生活。
二、丈夫的不作為。面對妻子和爸媽的爭執,身為丈夫是最應該出面調解的時刻,兩頭都是自己最親的人,應該幫理。而宮蓓蓓的丈夫,一昧地偏袒自己的父母,即使父母做的不對,也判定是妻子的錯。
三、宮蓓蓓代表了一類妻子,其丈夫也代表了一類丈夫,觀眾更是看的熱血沸騰,眾說紛紜,所以能火。
-
4 # 柳葉生
《安家》中宮蓓蓓和劉斯禮和公婆的矛盾是現實生活中是很常見的,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是存在,特別是對育兒方面的、孩子教育方面存在著不同的理解和想法。
在電視劇中,宮蓓蓓也是個女強人,努力平衡著自己的事業和家庭的關係,而且不惜辭職公立醫院,跳槽到收入更高的私立醫院,工作的壓力和毫無自己的私人空間,情緒化的心情造成了夫妻之間溝通不暢,想搬出去與公婆分開住,這是可以理解的。
公婆傳統式的教育理念的差別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飛昇,家庭的物質條件越來越豐富,80後90後開始為人妻為人母,這代人在改革浪潮中不斷適應變化,接收資訊更快更全面,包括育兒教育方面,而80,90後的父母一輩,仍然抱著舊式的傳統的教育觀念,這在這個日異變換的社會是格格不入的,也是造成家庭矛盾的根源。
1.父母一輩的固執無法改變
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是父母的話就是對的,權威式的家庭理念普遍存在,這種幾千年來的觀念幾乎延續到80後90後的父母一輩。不管子女多麼優秀,不管子女在這方面是專家,在家裡父母的話就是權威,經常會聽到#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你是我生的,你懂什麼##我帶過這麼多孩子你帶過幾個#諸如此類的話,不斷激化矛盾。
2.公婆與父母的區別
隨著中國女性越來越獨立化,越來越多的女性打破傳統三從四德的束縛,不再屈從和隱忍,不斷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80後90後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與一身,在家裡,自己的父母始終會聽取自己的建議,會順從女兒的一些想法,如果自己父母照顧小孩不好,可以直接說過去,父母也不會有任何情緒,因為畢竟是從小到大,性格瞭解;然而出嫁後,到了男方家庭,公婆是不瞭解你的性格,畢竟是兩個家庭組合到一起,任何不當的言語都可能造成隔閡,如劇中公婆為了讓小孩多吃兩口,看動畫片,宮蓓蓓不讓,公婆可能覺得她在挑刺,這是很正常的反映。
3.二胎時代的到來
隨著二胎的來臨,很多都市白領階層紛紛加入到生二胎的行列當中,宮蓓蓓是一位婦產科醫生,她的丈夫劉斯禮是位工程師,夫妻二人在城市裡努力工作,擁有一套二室一廳的小房子。然而,二胎的到來,打破了原來生活的平衡 ,劉斯禮的父母為了照顧孫子,跟他們住到了一起,讓原本就不寬敞的房子,變得更加擁擠。二胎壓力也造成了生活小事不斷被放大化,也造成了沒有自己的私人空間,除了孩子還是孩子。
如何去解決1、丈夫的作用
婚姻當中丈夫起到的是潤滑劑的作用,起到調和的作用。獨生子女成長到今天,寶媽男逐漸增多,父母的話就是聖旨,就是真理,父母就是為了我們好,不斷地去說服老婆去服從父母的決定,其實這樣不但無濟於事,反而加深夫妻之間的矛盾。劇中宮蓓蓓夫婦也是如此,他們小兩口其實沒有矛盾,彼此都愛著對方。只不過劉斯禮一定要老婆尊重自己的父母,父母多麼的不容易,其實這樣很難溝通,還認為妻子小題大做,這是很不可取的行為。丈夫一方面要站在妻子的角度去思考,站成統一戰線,理解妻子的行為,並在妻子的有壓力的時候寬慰和訴說父母的行為不對的地方。第一方面丈夫也要在父母委屈的情況下進行安慰,站成統一戰線,訴說妻子不對的地方,讓雙方都覺得你都站在自己這一方而不是孤軍奮戰。
2、父母分開住是最好的方式
80、90後是獨立的一代,不被束縛的一代,父母保持著老一輩的觀念,不但不能溝通,而且還會激化矛盾。俗話說距離產生美感,適當的距離會產生美感,就像劇中房似錦讓公婆租住在同一個小區,便於照顧,這是很合理的方式,既能照顧父母又能讓父母照顧小孩,雙贏。只不過媽寶男們覺得這樣做對不起父母,其實缺乏獨立性和全面的考慮
人生那麼短,真正跟你一起同甘共苦的人,就是自己的伴侶,想想生活的痠痛與困苦,我們又有什麼好計較的呢?所以,請善待你的妻子,遇到問題時多一點理解和反思,讓自己跟妻子一起面對生活的瑣事,你會發現,原來與她相伴這一路,是多麼的美好。本文圖片系網路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
5 # 喵書小水
生活的常態。別說高知家庭是如此。就算很多普通家庭也沒法兩代人住在一起。
其實,這無關對錯。簡單粗暴的來說,就是三觀不一致?
但是,如果我們理解了宮大夫,誰來理解閻叔閻嬸呢?
以上是從兩代人同居的角度。
以下是更殘酷的。
就是從夫妻之間,有了孩子之後,多少家庭是喪偶式教育。爸爸不是在玩手機就是在看影片,或者電腦遊戲,好一些的會加班不回家。總之,照顧孩子,陪伴孩子,輔導孩子,根本找不到他。
這才是女性該警惕的。
若是有能力,還要不要結婚,要不要生子。
-
6 # 五月的粉蒸肉
我覺得宮大夫和她老公在育兒問題上有分歧,跟公公婆婆分歧更大,在她認為良好的習慣這個特別重要,宮大夫不是不孝順老人,只是認為趁著孩子小就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孩子的教育也非常重要,比如輔食問題,母乳營養不足了,確實有必要新增輔食!吃飯就是吃飯,不能看平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老人一味寵溺,孩子容易養成不好的習慣。但是她老公並沒有跟她站在同一陣線,她老公卻認為她說的這些並沒有什麼必要,還一個勁認為宮大夫要趕走他的父母,她老公反而認為順著老人的意孝順老人更重要,其實是愚孝!要孝順老人,也要教育孩子。
-
7 # 我是伍月
宮大夫在《安家》中說的那段話是:
你是堅持要跟你父母在一起住的,但是,我堅持不想。
……
我不想生老二,你讓我生,我生了兩個孩子,你什麼都不管,兩個孩子長大了。老大,你一塊尿布都沒換過,一塊尿不溼都不會用。你到現在,老二你都不會用尿不溼。
感謝你,強制性給我一雙父母,讓我這些年一直面對他們,在一個屋簷下,我是一個婦產科的大夫,我知道怎麼教育孩子,但是我沒有辦法,我面對他們,我要聽他們的。
……
在我加班四十八小時以後,我出來給你買早點,你說油條太涼了,要我給你去換一根熱的……。
這段話,很容易看出是小兩口與公婆同住產生的育兒方面上的問題。不過,顯然其他方面也是有矛盾的,不然也不至於相當開明的宮大代卻堅決要換房子,不要再跟公婆住下去。
那麼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那些摩擦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1、與公婆同住而產生的家庭問題,表面何因?首先,劉爸劉媽有可以驕傲的“資本”:
人為什麼敢硬氣,當然是因為底氣十足。
在這家庭問題上,也是一樣的道理。其實也好理解,粗茶淡飯照樣培養出一個高大帥氣,還是博士的兒子,說不定還不止一個,雖然劇中重點提到的只有一個劉斯禮,沒有提及其他孩子。培養出這麼優秀的兒子,哪個父母不驕傲呢。就算在外人那裡不會高姿態炫耀,也不能擋不住在家中高調呀,就算不能明著高調,也要時不時透過帶孫子啊,教育孫子時體現出來。
好比如在劇中劉媽說劉斯禮喝她的奶到三歲,沒有什麼輔食,照常長得人高馬大,更重要的是,他脖子上的那顆腦袋發育得不錯,博士在頭銜在頭上頂著呢,相當有才呢。
更何況,劉斯禮相當護著他們,當他們與兒媳有分歧時,不問三七二十一,兒子先站隊,支援他們,批評兒媳,這一點無疑令人他們更有底氣。
其次,老人喜歡以經驗看待問題:
老人嘛,以過來人的經驗教育孫子,或者隔代寵都是見慣不怪的現象,只可惜他們的經驗未必跟得上時代,把他們當年的經驗搬到孫子的時代,所以問題就來了。
如同劇中,宮大夫讓她婆婆用輔食餵養二寶,但是她婆婆卻有一番相左的論調,堅持認為母乳餵養最好,哪怕喂到三歲也是有營養的。
再者,公婆的內心裡並沒有真正接納兒媳:
雖然宮大夫也是博士,還是婦產科醫生,但也可能因此他們更加抗拒。兒媳實在太優秀了,與兒子的學歷相當,能力也很強。育兒方面上的科學,能說出一擔子的理由,不服都不行。
你可能要說,能力強也不服,這是什麼道理?就是沒有的道理的那種無理,也就是一種心態:你太強了,我就是不服,所以本能抗拒。
劇中公婆不服兒媳,只是現實生活中眾多不接納兒媳的現象之一而已。不接納兒媳的理由五花八門,有些是因為兒媳能力太弱,有些是因為兒媳不入他們的眼……
因為內心沒有真正接納,所以喜歡跟兒媳“爭功”,強勢地爭取家庭地位。
2、與公婆同住而產生的家庭問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①從公婆那產生的:
首先,因為代溝。
曾經有人開玩笑說五年一個代溝,就算不能照此計算代溝,事實上在兒媳與公婆也明擺著一個代溝。客觀存在的代溝意味各方的差異,最明顯的一個便是閱歷。
其次,因為閱歷不同。
經歷的年代不同,例如80後的這一代,他們的父母可能都經歷文革、饑荒,還有後來改革開放的那些歲月等,而80後這一代體驗深刻的可能是獨生子女和住房等一些與父母的那輩完全不一樣的時代問題。
因此,相應地,兩代人產生的三觀就會自然不同。
再者,三觀差異。
兩代人的閱歷不同,除非巧合,否則三觀多半也不會相同。
三觀差異,住在一起產生摩擦那就再所難免。但是原生家庭一家人為什麼就能融洽相處呢。那是因為,相處的時間夠久,比如:兒子與父母,他對自己的父母是再熟悉不過的,並不是就沒有矛盾,而是就算有分歧,可畢竟是自己的父母,方便直接溝通,所以一般不會有太多的隔閡。
但兒媳與公婆顯然就不一樣了,他們之間沒有血緣關係。相處時,有諸多顧慮之處。與公婆講重話,可能被視為不尊,講輕了,對方敷衍。就這樣,日常矛盾日積月累,大到一定程度而爆發出來是遲早的事。
②丈夫的不作為所致:
劉斯禮讓老婆生二胎,可是二寶已經好幾個月大了,他連塊尿布都不會換。照顧孩子的活都推給了妻子,或者讓父母操持。他之所以堅持要跟父母一塊住,因為父母可以代勞他作為丈夫原本該做的。
甚至他自己的早點,讓加班的老婆買且不說,還嫌棄油條太涼,要求去換熱的。
如此一來他下班回家只管吃喝,給父母買菜錢,簡單問候大寶在學校乖不乖,二寶是否拉臭臭,這樣下來一天的任務就完成了。
這個男人分明就是大男子主義,擺的是妥妥的“大爺”範。
嫁給的是這樣的丈夫,再和強勢的公婆住在一屋簷下,勢必產生家庭問題。
3、如何減少與公婆同住產生的矛盾①有條件的家庭,與公婆分開住:
既然與公婆同住,可能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那有條件的家庭,自然會想與老人分開住。就像劇中的宮大夫,她最後聽從房產中價房似錦的建議,把原來的房子租出去,拿租金在同一個小區或者近距離分開租兩套小的,小家庭和老家庭分開住,這樣便可以相安無事,還能相互照應。
從此不在同一屋簷下,便不用天天低頭不見,抬頭見,也不用老人幫忙照顧孩子,孩子的教育問題自然是由孩子的父母作主,從根本上解決了矛盾發生的機率。
②沒條件的家庭,創造條件也要分開住:
能分開住當然爽。前提是得有分開住的條件,至少小家庭要有自己的房子,就像劇中的宮大夫,他們可以用房子換房子。那要是沒有房子,難道就只能忍著嗎?
當然不是,我們還可以透過租房分開住。
結語:總之,不管有條件沒條件,為了家庭的健康和諧,老人最好不要過多幹預小家庭,而作為兒媳,也要學會看開一些,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能睜一眼閉一隻眼算了。計劃太多,更多時候氣的是自己,要是長期如此身體吃不消,為難的還是自己。
此外,更重要的是連結老人和兒媳的那個男人,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角色,就算不能偏向老婆,也至少做到公平,切不可無條件向偏向父母,或者和稀泥。
-
8 # 煙渺船伕
婆媳矛盾一直是永久的話題,也是中國家庭中經常發生的,即便兩位都是博士這樣的高階知識分子,到面對家庭的時候,也是清官難斷家務事,宮大夫想分開也是為了彼此更好的相處,生活中的瑣事,兩代人的觀念,沒有血緣關係很慢相濡以沫,中介的處理非常好,兩邊都能照顧到
-
9 # 素素素源泉
這是一個永恆的課題。
沒有誰對誰錯,相處容易相住難,媳婦進門開始相處沒什麼,一有了孩子就很多都不一樣了,老一代的觀點和年青一代是不一樣的,老人家也要學會放手,讓年青人當主角,自己當綠葉,年青人不懂多和長輩瞭解溝通,保持一種聯絡。
有條件的話,還是分開住。哈哈哈
-
10 # 島主影視
夫妻之間應該坦誠相待,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生活才能夠和諧美好。現代青年人多數都希望結婚後跟爸媽分開生活,但這並不代表不尊老不孝順,分開生活能夠避免生活中不必要的爭吵,也不會讓彼此的關係變惡劣。老一輩有老一輩的生活習慣,也會保留她們那一代的思想觀念。如果生活在一起難免會有觀念的衝突,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分歧和矛盾,男方夾在中間也兩難。所以結婚後與父母分開生活,時常回家探望關心父母,或者經常一起回父母家吃飯都是不錯的生活方式,又或者說是不錯的調解婆媳關係的方式
-
11 # 一箱好菜
和老人一起住,有利有敝,畢竟在大城市打拚工作壓力很大,有老人幫忙照顧孩子,料理家務還是省心不少。但生活習慣和生活理念不同,需要主動溝通交流,慢慢有耐心地互相磨合也會好的。《安家》劇中過於誇大了婆媳矛盾。
回覆列表
《安家》第四十二集裡,生下二胎回到家中的宮蓓蓓在教育老大的觀念上與公婆產生了嚴重的分歧,丈夫的偏袒促使整個家庭矛盾瞬間激化,也促使了宮蓓蓓再度換房的想法。
作為《安家》的第一個客戶,宮蓓蓓為了滿足生二胎和丈夫休息的需要,最終在房似錦的幫助下將一年多都沒賣出去的"跑道房"給了買了下來。
固然"跑道房"以2+1房的形式改善了宮蓓蓓一家的生活質量,但兩代人之間的育兒觀念卻有著巨大的分歧。宮蓓蓓的公婆認為只要孩子肯吃飯,抱著平板看動畫還要人喂又有多大點關係呢?
但在宮蓓蓓看來,這樣的吃飯方式肯定是不對的,不僅對孩子的消化系統不好,就連注意力都不集中了。
面對宮蓓蓓的阻止,被慣習慣的老大瞬間變臉賭氣:不給我看我就不吃飯了。而奶奶是笑著誇孩子或作詩,爺爺則哄著繼續餵飯。
見狀的宮蓓蓓直接呵斥老大的行為,嚴詞警告無效直接沒收了孩子手中的平板。
被罰的老大瞬間淚如雨下後,宮蓓蓓直接"站"在了全家的對立面,老公指責她不對,婆婆一臉委屈要哭了出來,公公更是大聲指責、趕她走。無奈之下的宮蓓蓓只能抱起老二,奪門而出。
在宮蓓蓓看來,育兒觀念的不同尚可以忍受,但是自己出錢買的房子卻還要被公婆趕,顯然是不可忍的。另外一方面現在換工作後有時間可以親自帶孩子了,也能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養成好的習慣。在這種情況下,宮蓓蓓再度找到房似錦要求幫她尋找一套兩居室的學區房。
就在房似錦帶著宮蓓蓓和其丈夫劉斯禮看房時,劉斯禮發現兩居室的新房根本沒有可以自己父母的房間時,徹底爆發了!他認為宮蓓蓓最近做事已經不跟自己商量,甚至指責其行為叫"自作主張"。
兩人之間所積累的情感矛盾在這個時候徹底爆發了。在宮蓓蓓看來,現在的丈夫與自己缺乏夫妻之間該有的情感交流,每日例行公事般的詢問、對自己的事情沒有絲毫上心。劉斯禮每天一頭扎進工作裡,家裡的大部分事務都甩手給了宮蓓蓓自己,宮蓓蓓一邊在工作上要面對職場壓力,回到家又要面對公婆不科學的養育方式,壓力同樣巨大。但每每找劉斯禮都被推託,自己內心所積累的巨大委屈根本沒有人可以訴說和排解。
在宮蓓蓓眼裡,快遞保姆外賣這些外面人的都比自己丈夫的貢獻要大。自己順從丈夫的意思生了二胎,圓了他的兒孫夢。但丈夫卻從來沒有自己帶過孩子,甚至生老二後連尿布都不會換,甚至在自己加班四十八小時給他買早點後,不但一點感謝和體諒都沒有,甚至還反過來嫌棄油條涼了要換個熱的。
一番坦白之後,宮蓓蓓覺得如果真的夫妻倆掰扯到這種地方,那麼換老婆要比換房子來得更直接。
回到家裡夜裡關起門來,兩口子靜下來再好好商量。在劉斯禮看來,父母帶孩子、自己拼命工作,連現在宮蓓蓓自己的工作都輕鬆了,日子已經向好的方向發展,完全沒有必要去換一套學區房了。如今宮蓓蓓要換房將兩個老人擋在門外,實在有些忘恩負義。
但宮蓓蓓不這麼認為,明明是自己出錢買的房子卻還要被人往外轟,實在是沒有的道理。(這裡不由得想起可憐的老嚴夫婦,辛苦賺了大半輩子的錢為兒子買了房後,卻被媳婦親家母鳩佔鵲巢,自己差點流落街頭)另外一方面,宮蓓蓓希望夫妻之間的小日子不要有老一輩的指手畫腳,開開心心的過下去。
最終丈夫選擇了妥協,宮蓓蓓也接受房似錦的建議,在新買房子的小區裡租了個小戶型讓老人住的近些。而這樣一來方便了兩代人之間的相互照顧,又不會因為生活習性的不同產生巨大分歧。
宮蓓蓓在換房在背後,其實是隱藏了當代女性巨大的生存困境和壓力,甚至她的遭遇代表了當下絕大多數女性,雖然是有高學歷、高薪水的精英女性,但是卻面臨生育權利無法自主、家庭中遭受排擠、人言輕微的尷尬困境。像宮蓓蓓這樣的女性來說,一方面工作不能落下、還要不斷努力,另一方面在顧家上又得上心,上要孝順老人、下要養育子女,可以說是壓力巨大。
像劉斯禮這樣的丈夫也是普遍存在,把自己一頭扎進工作裡,用工作繁忙辛苦作為藉口,把應盡的家庭責任和義務全部甩給妻子、父母。下班回家有熱飯吃、吃完飯逗逗孩子開心,日子好不和諧美滿。
宮蓓蓓現在的處境用"喪偶式育兒"來形容是一點也不為過,但宮蓓蓓的處理方式同樣告訴其他女性:擁有經濟獨立和生存獨立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經濟的獨立和強大讓宮蓓蓓可以透過不斷的換房來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可以讓自己避免一些尷尬無助的處境。
幫宮蓓蓓兩次買房的房似錦自然無比羨慕她有可以自主選擇的權力,更重要的是宮蓓蓓有這樣的底氣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或許個人出身的家庭無法改變,但是面對未來自己將要組建的新家庭和融入對方的家庭,自我的強大所帶來的底氣會讓自己更有主動權去掌握生活的品質和未來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