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55030991神州署光
-
2 # 龍雲DR
太陽與所有恆星一樣,是靠核聚變反應發光發熱的.在核聚變反應發生時,存在質量的損失.
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公式E=mc^2計算,每“燃燒”1千克氫,就能放出6.4×10^14焦耳的能量,相當於燃燒19000噸煤所產生的能量.按照太陽目前的總輻射量計算,每秒鐘有6億多噸的氫被轉化成氦.這聽起來很多,但其實只是太陽質量的很小一部分.太陽質量若取整數,大約是2×10^33克,或2×10^27噸.太陽每秒把6×10^8噸的氫轉變成氦,每年“燒”掉不到2×10^16噸的燃料.按此計算,太陽質量每年就會減少不到1000億分之一.但是完全不用擔心會對地球或我們產生什麼影響.按照這樣的消耗速度,100億年也只用掉2×10^26噸的氫,只有太陽總質量的10%.太陽在50億年的漫長時間中,只消耗了不到5%的質量.太陽上,氫元素佔元素總量的70%,氦佔28%,其它元素只佔2%.對於一顆恆星來說,雖然氫所佔的量下降20%,該恆星就會顯露出“老態”,而按照目前太陽因核聚變反應速率計算,太陽足可以穩定地“燃燒”上3.32×10^17秒,約10^10年,即100億年,因此說太陽現在剛到“中年”.它還可以穩定“燃燒”50億年以上。
當太陽變成白矮星的時候估計只有10%的質量消耗。地球軌道半徑會稍稍變大,但不會變太多,在太陽變成白矮星之前會發生紅巨化,地球還是會被烤成“地球幹”的。不過那是幾十億年後的事情,人類目前根本犯不著擔心這事。
-
3 # 深海流星雨
我站在問題前面,就是無知的小白。但我有大多數人沒有的雙重複眼,多出來的一雙就是懷疑的眼睛。
誰說地球和太陽兩者之間引力沒有改變,幾十億年地球滄海桑田,雖說主因在地球本身,但與兩者之間引力的變化也有著極其重要的關聯,正是兩者之間引力在緩慢改變,我認為太陽對地球的引力在減小,兩者之間距離實際在變遠,以此類推,我得到一個假設,地球誕生之初與太陽引力大,吸收熱量高,就像一個小火球,隨著太陽熱量減弱,引力減小,地球表面溫度降低,衍生生命。為何人類感覺不到變化,只因命太短。記得地球的壽命是45億年,那麼就是地球離太陽越來越遠,缺少熱量成為一個沒有任何生命氣息的石球,再過好多個億年,太陽熱量耗盡成為一個大球。
-
4 # 入室狼
太陽現在正直當打之年,穩定得很。太陽系形成初期肯定變過,只是經過幾十億年的自然調整,已經平穩下來。當然,以後會有變化,但不是現在。或許等個幾十億年,當太陽內部的氫元素消耗超過75%的時候,太陽質量降低,進而體積膨脹,那時候差不多已經是紅巨星了。到時候地球軌道就會向外移動,但卻會有一個平衡點,移動到一定程度,就會停下來。那時候地球上要麼一片焦土,要麼整個被太陽吞了。
-
5 # mcz107436431
太陽上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熱核反應,向宇宙空間輻射出巨大的光能。包括地球在內的八大行星也是如此,每時每刻也向宇宙空間輻射著熱能。
由於八大行星的質量遠小於太陽質量,所以八大行星輻射的能量遠小於太陽輻射出的能量。根據E=mc^2,能量輻射出去,太陽和八大行星的質量會同步虧損,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引力也會同步減小,所以觀察者和測量者絲毫感受不到這種微小的變化。
根據能量守恆定理,輻射出去的能量並不會消失,而使宇宙膨脹了,地球和太陽也是無限宇宙的一部分,也在同步膨脹,所以觀察者和測量者絲毫感受不到地球和太陽的體積在減小。
這就是說宇宙中天體的大小和粒子的大小都是相對的,即使太陽和地球的體積同步減小到原子核和電子那麼大,觀測者也是無法感受到的。
-
6 # 石油熊貓
你才幾年命,人類才進入有原子鐘才多少年?你從哪裡知道幾十億年不變?一萬年軌道變一點,一年比一萬年前長兩秒的變化你能感覺出來麼?太陽損失的重量跟其本身比微不足道,才讓人類沒感知。
-
7 # 打個噴嚏嚇死鬼
我們發射個人造衛星,由於引力作用可能一百年或幾年就被吸到地球上了,黑洞基本上沒質損失,故容易把別的恆星吃了,如果假定太陽沒質量損失,也會把地球吃了,就是引力作用,太陽的質量損失抵消了地球被吸到太陽的危險
-
8 # 地外天使講科學
我們的太陽系己走過了約為50億年,太陽燃燒的超高能量核物質會逐漸減少,質量也會逐漸變少,地球和太陽幾十億年為何兩者之間的引力現象沒有發生改變呢?我認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是有變化的,源於太陽磁場磁力的減弱變化,是逐漸向太陽的方向靠近。而太陽和地球兩者之間的引力現象是不會改變的。因為,太陽是太陽系的核體,依靠自身巨大的磁場覆蓋面作用,並能在自轉的過程中,由磁場連帶性地使整個太陽系產生了圓周推動力,便使太陽系空間所有的太空物質都能圍繞著太陽進行週而復始的圓周運動。這種現象就是自轉太陽磁場推動力所導致的引力現象,是伴隨著太陽系本物質運動週期而一直存在的自然現象。這樣回答讀者閱後是否清晰,如覺得有理希給個點贊並關注我。宇明於東莞市。
-
9 # zz121516731
太陽輻射出的光(包括各種頻段的光,及電磁波)只是一種能,不是物質。只有太陽風及各種高能粒子才是物質。而且,太陽本身在運動的過程也會不斷地將靠近太陽的各種天體,暗物質等吸引到自己的體內,所以說,太陽的質量不一定是在減少,而且,太陽的消亡也不是因為所謂能源物質的消耗完了,而是因為太陽與另一個恆星相撞而毀滅。
-
10 # 大山108987698
我猜想,太陽發光發熱質量減少了,有一少就有一多。它的引力增多了,就象專家說的,太陽燃料耗盡時,變成中子星→變黑洞了。事物都是相對的多和少,但宇宙空間到絕對的純真空時,也是絕對的高密度和高引力時候到來了。因為一個太陽在宇宙裡只是一個微觀事物,或基本立子,電子原子.那麼大。
-
11 # 袁保新
太陽發光質量是不會減小的,從太古自今引力是有所改變的:(1)起初我們的太陽系是誕生於一個黑洞(聖經創世經,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這時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的小型黑洞裡誕生了我們太陽系的星去。(2)組成星雲的小顆粒都圍繞一箇中心轉個不停,這數不清的小顆粒還自轉,中心有了光。宇宙不斷膨脹,那麼這數不清的星雲顆粉也向四面八方膨脹開來,在公轉、自轉、膨脹的期間許多小顆粒互相碰撞的結合,最後形成八大行星和衛星,它們還在圍繞中心的光(太陽)轉動。這時幼年的太陽系形成了,這個時間八大行星,衛星,太陽都很小,彼此間的距離也不遠。(3)宇宙不斷的膨脹,它們互相拉大距離的時候,太陽系外有數不清的隕石,隕星,小流星,彗星撞入太陽系,與九大行星以及行星們各自的衛星和太陽碰撞化合,這時太陽系的星球們都長大了點,設有和太陽系化合的被太陽及九大行星逮住作它們大氣圈外的隕星,這數不清的隕星整天圍繞行星,太陽轉動。在它們公轉時也自轉,它們公圍速度很快,化人造工星快多了。(4)宇宙不斷膨脹經過幾百萬年太陽系的眾星們都成了有規模的星球了。這時火星在的位置正是今天地球所在的地方,火星離太陽不遠也不近。那時火星上不但有水還有生命。地球大橄在金星位置,它的本身很熱地上的水蒸氣和空中的六連在一起,分不清什麼是雲什麼是霧,地球一直被非雲非霧的氣體包圍著。那時地球世界的表面一年到頭都見不到太陽。宇宙不斷膨脹八大行星不斷遠離太陽,這時地球漸漸冷起了,開始水蒸氣上升為雲,地球表面明朗了,能見到太陽了,下雨了,可是沒有冬天。原始的動物,植物都出現了。宇宙不斷膨脹地球處在如今地位,火星離太陽太這了太冷了,水和生命都沒了。如今還有點冰水。這時地球的四季份明春夏秋冬。遠古的生物受不了冬天的嚴冷,出也是人類歷史上的冰河時期,遠在生物漸漸的死去,哺乳動物,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都出現了,眾水都歸到一處,陸地也露出來了。
-
12 # 灰色中的紅點
其實太陽就是一顆黃矮星,太陽不會變成中子星,因為太陽質量太小 ,更不會變成黑洞,太陽最終會變成白矮星,質量必需大到能破壞中子使其自身無限塌縮才能形成黑洞,形成黑洞最少質量應比太陽大上萬倍,晚年的太陽氫耗盡氦點燃繼續核聚變,但體積會很紅很大,半徑吞噬到火星軌道,最後只剩鐵元素無法聚變,開始坍塌,太陽的質量不足以在塌縮後形成反擊波,不會爆炸,只會收縮成一顆像月球大小的白矮星,質量不會減少太多,引力依然大,周圍時空彎曲
-
13 # 清請情感
有個靠譜的回答,為啥恐龍滅絕了?人類滅絕5次?都是因為太陽質量減小,而地球遠離了太陽,曾經地球上的都是熱帶,沒有寒帶,植被茂盛,人類也有4米高,食物豐沛,慢慢的地球遠離了太陽到了零界點,開始有了飄雪,結冰,寒冷的到來,植被凍死,恐龍餓死,人類凍死,生物大滅絕,就是因為地球遠離了太陽,而如今都是小型動物了,大型的動物都躲在水中保溫,預測再過10億年,人類平均身高在1米左右了吧
-
14 # 彩雲東昇戴寶山
太陽發光質量會減少的,但減少的比例很小。太陽質量比當初要小一些,因此吸力也會小一些。雖然太陽可能吸引一些慧星的物質,但更微不足道,所以地球離太陽越來越遠了。因為木星質量沒少反而有所增加,它也吸引地球遠離太陽。但遠離的不太遠。地球表面溫度是有所下降的,遠古時期比現在熱些,稱有九個太陽。所以今後地球表面溫度是下降趨勢,一百萬年後,地球的海洋可能結冰。
-
15 # 孤猴78345271
太陽發光質量減少嗎?大錯特錯!這是愛氏E=MC2的流毒,根據本人的理論,物質在釋放伽馬光子後,會有質量比原物質粒子的質量至少大二十個數量級的質量點釋放出來!所以物質釋放能量絕不是像愛氏說的那樣質量虧損,而是質量劇增!要驗證本人的理論也非常的簡單,就是考察數億年來,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週期是長了還是短了?本人認為,年的週期一定越來越短,不信開個研究課題試試?有人願意合作嗎?
-
16 # 謎一樣的目光
其實引力是有變化的,只是比較微弱,按照目前測定日地距離在變遠,只是幅度非常小,按每百年來計量這種距離變化。依據廣義相對論,引力就是時空曲率,它取決於質量,能量輻射以及動量因素,引力取決於多個因素影響。不光如此還有太陽系其他星體對地球的引力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
-
17 # 探索之子
關於韋爾蘭德引力假說提出幾點意見
最近關於韋爾蘭德的引力假說新聞不斷,我特意去搜了他的新聞。新聞上基本是這樣描述的:“科學家埃裡克-韋爾蘭德教授發表文章聲稱,由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提出的關於對引力的理論是完全錯誤的,即愛因斯坦關於引力的理論並不能解釋宇宙中的一切現象。”
《韋爾蘭德引力學假說》一文旨在解決關於暗物質的問題。在研究恆星與星系關係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引力的作用明顯比預期要強。在諸如銀河系等星系的外部區域,物質旋轉速度要明顯快於可數的普通物質的旋轉速度,比如恆星、行星或恆星際氣體等。
傳統理論認為,這種不協調的現象可以用看不到的暗物質來解釋。長期以來,雖然天文學家付出了無數的努力,但暗物質粒子從未觀測到。近年來,天文學家又開始透過觀測暗物質對我們能夠看到的普通物質的引力作用來探測暗物質粒子的存在。
韋爾蘭德教授認為,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關於引力的理論,將暗物質從這個方程式中完全排除掉。因此,他提出了上述爭議性理論。該理論認為,與其說引力是自然界的基本力,不如說是一種“突發現象”。
並且他的理論得到了荷蘭萊頓大學一個獨立的研究團隊驗證。他們對3萬多個星系的物質分佈情況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發現,利用“韋爾蘭德引力學假說”,即使不用暗物質也可以解釋這些物質的分佈。
該理論認為引力是作為宇宙熵的副產品而出現的。熵是表示一個體系混亂程度的量。韋爾蘭德引用了宇宙熵這一概念,並將其用於改編諾貝爾獎得主、理論物理學家傑拉德-特霍夫特的全息原理。他認為,引力出現於資訊基礎位的變化之中,儲存於時空結構中。“我們有證據證明這種關於引力的新觀點與觀測結果相吻合。”
首先我不贊同韋爾蘭德關於“愛因斯坦理論完全錯誤”的說法。甚至我認為這不是韋爾蘭德教授的意思,是媒體在轉述理論中的故意誇大。
愛因斯坦的理論無論是狹義相對論,還是廣義相對論,它們成立的基礎都是正確的。而且經受了那麼多的精確的實驗驗證,怎麼會是完全錯誤的。
雖然我說愛氏的理論要改進,但我一直認為愛氏的理論是正確的。也就是說愛氏創立了一套對的理論,但用這套理論解釋引力成因的時候錯了。即不該用彎曲時空去解釋引力,只用時空就可以了。引力和“彎曲”是沒有關係的。
時空彎不彎曲,物質都有引力。時空彎曲是引力的作用表現。而引力的產生本源是時空。這種關係的就好像物質決定意識,而不是意識決定物質。意識只是可以反作用於物質而已。不要把關係搞反了。
所以僅僅因為愛氏理論不能解釋宇宙中的一切現象,就否定愛氏理論是膚淺的。在沒有了解宇宙之前,說這句話本身就是錯的。
至於暗物質問題也是,在我們瞭解宇宙之前,說有暗物質本身就是一種冒險。我們說有暗物質其實也是為了更好的符合現在的觀測資料。可是我們觀測的只是宇宙的一個角而已。 這就是我為什麼說對待暗物質理論一定要謹慎。暗物質可能是子虛烏有的東西。
並且我在《變化》中了說了,真空不空,時空構造,量子結構下能量的運作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探究。
接下來說說韋爾蘭德引力理論。他認為引力的存在是因為兩個質量及其周圍環境之間虛空的資訊密集度差異引起的。引力不是自然界中一種基本力,而是從微觀現實深處中產生的突發現象,引力本質上是來源於熵力。他的新牛頓理論的相對論延伸可直接匯出愛因斯坦方程式。 簡單的說,引力是突顯的結果!而不是基本的。
關於這個理論我是持反對建議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大家不瞭解什麼是熵,熵是描述一個系統混亂程度的量。確實和熱力學定律有緊密聯絡,而熱力學又量子力學密切相連,這對於統一理論好像是有力的。
我在《變化》第二十章有提到過,文章寫道:在我認知裡和想象裡,宇宙是一個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存在。也就是不會有熵寂,也就是會永遠存在下去。
得出宇宙不會熵寂的原因之一就是熱力學第三定律,即絕對零度不可達到。也就是說只有一個開放的系統中才不會有熵寂。
那麼韋爾蘭德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宇宙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即開放還是封閉的系統。因為他用以解釋引力的本源是熵。
韋爾蘭德教授再沒有說明這個問題的前提下,他的理論會很有意思。假設和愛氏的想法一樣是封閉的。那麼宇宙系統最終就會出現熵寂的情況,也就是宇宙一片死寂,死亡了。那麼“熵力”還怎麼存在呢? 也就是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引力消失了,不存在了。
而且在熵寂的過程中,引力會越來越小,因為“兩個質量及其周圍環境之間虛空的資訊密集度差異會更小”,所以引力會更小了。
這應該會和目前觀察到宇宙膨脹是吻合的,引力更小了,“抓住物質的能力也就弱了。”暗物質就是一個可以被拿掉的詞。
但是我在這樣論述的時候,連韋爾蘭德教授自己也不會想到“引力會越來越小吧。”
另一種情況是宇宙的開放的。那麼熵增就是局域性的。物質環境之間的變化也是這樣的。 不知道韋爾蘭德斯教授是更傾向於那個方面。
無論那個方面,他都會迎來最致命的挑戰。熵力是一種“梯度力”。而引力所表現的“敏感性”,“穩定性”,“及時性”都是梯度力所不能達到的。
所謂引力的敏感性,是指任何質量的變化,距離的變化,引力是有變化的。
所謂引力的穩定性是無論怎麼變化,引力是存在的。
所謂引力的及時性是這種引力的聯絡是非常快速的。這個我在《引力和引力波作用的速度說明》中提到過,是光速。
所以這也是韋爾蘭德教授所面臨的難題。他的“熵力”必須用超距作用來實現。所以這和牛頓時空觀沒有脫離。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他的理論可以不用暗物質來更好的說明現觀察到的宇宙物質分佈。
我們前面說了,熵一個描述的一系統混亂的詞。也就是時空混亂的詞。而時空是什麼? 我在前面剛剛說過——時空是引力的本源。
熵是時空混亂程度的描述。所以說熵本身就不是本質的東西,是狀態層面的概念,可以說熵就像描述宇宙“密度”的一個詞。也可以能量分佈的一個詞,時空也確實是一種能量,但不是因為這種狀態而產生引力。而是因為性質——時空性質!
甚至“熵力”這個詞就不準確,“熵力”可以說不是一種力。任何“熵力”都可以用做功,能量功,能量轉移所說明和代替。
所以說熵力是引力的表現,是捨本逐末,是絕對不可取的。時空是本質,時空也是產生引力的本源。
如果你進一步問“時空為什麼產生引力?” 我自己的觀點是時空本身就是能量,能量和能量之間本身就有共性,不共性的表現是由於物質或者能量的不同“運動”或者“振動”來表現的。所以引力是基本力。其他如強力,電磁力,弱力,也是能量和物質不同“運動”和“振動”的表現,也是基本力。
所以我一直強調愛氏理論一定是和量子力學融洽的。只是需要修改。關注量子糾纏,量子躍遷,不確定性原理,真空不空,基本粒子之間的作用是我們應該鑽研的方向。
至於有物理學家包括捷克理論物理學家羅伯斯·莫特(Lubos Motl)和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物理學家彼得·沃伊特(Peter Woit)認為這還是一種“很模糊的想法”。這種觀點我是贊同的,也是我反對該理論的理由。
還有一點就是如果蘭德斯的理論是正確的話,那麼現在觀測到了引力波又是什麼?是假的嗎?我相信科學家團隊不會這麼不謹慎。 所以說“熵力”不可靠,愛氏理論在這點上還是最先進的。
還有人則聲稱對此方法拋棄了數學而擔憂,這個我倒是不擔憂,至少他的工作使得我們會更多層面去考慮引力的本源,這點是好的。
而韋爾蘭德自己則認為,“目前這還算不上理論,只是一種新的範例和框架”,並認為“物理學的挑戰現在才開始”。
這句話應該是韋爾蘭德的原話,非常謹慎,是一個謹慎的科學家。所以我說上面“愛氏理論完全錯誤”的論述,應該是媒體的誇張!
摘自獨立學者,詩人,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第二十五章。
了就更多《變化》章節內容請閱讀:《變化》中內容的主要觀點如下。
-
18 # 你笑傾城57373821
太陽引力是如何作用在地球上的,見過水中的漩渦嗎和哪個類似,太陽引力會作用於空間地球在旋轉中靠近太陽,太陽本身質量佔太陽系百分之九十八,由於地球太小所以引力變化不明顯。另外告訴大家地球的歸宿就是進入太陽
-
19 # 有擋CVT變速箱發明人
一我一直懷疑,科學家說的是太陽上,發生熱核反應,在這樣解釋能說得過去嗎?,太陽燃燒了50億年,還能燃燒50億年,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地球上原子彈,還氫彈,都是一瞬間就完成反應,而太陽上的熱核反應,為什麼能非常穩定反應幾十億年,這是在自然環境下,能非常反應幾十億年,難道太陽是人造的,能解釋得清楚嗎?用今天已知科學去解釋太陽,就是在哄三歲小孩。
回覆列表
謝邀。這是個高深莫測的問題,連頂級物理學家來解答此問都不一定令人信服。本人暫且試著回答一下。大質量天體慣性很大,加之動量守恆,各自沿著自身軌道勻速運動,每個個都遵循此理,太陽亦然,地球亦然,太陽和地球兩者之間引力雖稍有變化,但執行軌道近乎不變,兩者距離不變,給人的感覺就是兩者間引力沒有改變,如此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