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左國曹

    此句出自《舟中曉望》

    孟浩然

    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

    舳艫爭利涉,來往接風潮。

    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

    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

    孟浩然詩多寫自己的日常生活,常常“遇景入詠,不鉤奇抉異”(皮日休評價),故詩味的淡泊往往叫人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這首《舟中曉望》,就記錄著他約在開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遊天台山的旅況。實地登覽在大多數人看來要有奇趣得多,而他更樂於表現名山在可望而不可即時的旅途況味。

    船在拂曉時揚帆出發,一天的旅途生活又開始了。“掛席東南望”,開篇就揭出“望”字,可見情切。詩人大約又一次領略了“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的心情。“望”字是一篇的精神所在。此刻詩人似乎望見了什麼,又似乎什麼也沒望見,因為水程尚遠,況且天剛破曉。這一切意味都包含在“青山——水國——遙”這五個平常的字構成的詩句中。

    既然如此,只好暫時忍耐些,抓緊趕路吧。第二聯寫水程,承前聯“水國遙”來。“爭利涉”以一個“爭”字表現出心情迫切、興致勃勃,而“來往接風潮”則以一個“接”字表現出一個常與波濤為伍的旅人的安定與愉悅感,跟上句相連,便有乘風破浪之勢。

    到此自然想要知道他“何往”了,第三聯於是轉出一問一答來。這其實是詩人自問自答:“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這裡遙應篇首“東南望”,點出天台山,於是首聯何所望,次聯何所往,都得到解答。天台山是東南名山,石橋尤為勝蹟。這一聯初讀似口頭常語,無多少詩味。然而只要聯想到這些關於名山勝蹟的奇妙傳說,就會體味到“天台訪石橋”一句話中微帶興奮與誇耀的口吻,感到作者的陶醉和神往。而詩的意味就在無字處,在詩人出語時的神情風采之中。

    正因為詩人是這樣陶然神往,眼前出現的一片霞光便引起他一個動人的猜想:“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在詩人的想象中,映紅天際的不是朝霞,而當是山石發出的異彩。這想象雖絢麗,然而語言省淨,表現樸質,沒有用一個精美的字面,體現了孟詩“當巧不巧”的特點。尾聯雖承“天台”而來,卻又緊緊關合篇首。“坐看”照應“望”字,但表情有細微的差異。一般說,“望”比較著意,而且不一定能“見”,有張望尋求的意味。而“看”則比較隨意,與“見”字常常相聯,“坐看霞色曉”,是一種怡然欣賞的態度。可這裡看的並不是“赤城”,只是詩人那麼猜想罷了。如果說首句由“望”引起的懸念到此已了結,那麼“疑”字顯然又引起新的懸念,使篇中無餘字而篇外有餘韻,寫出了旅途中對名山向往的心情,十分傳神。

    此詩似乎信筆寫來,卻首尾銜接,承轉分明,篇法圓緊;它形象質樸,卻又真彩內映;它沒有警句煉字,卻有興味貫串全篇。從聲律角度看,此詩是五言律詩(平仄全合),然而通體散行,中兩聯不作駢偶。這當然與近體詩剛剛完成,去古未遠,聲律尚寬有關;同時未嘗不出於內容的要求。這樣,它既有音樂美,又灑脫自然。

  • 2 # 愛整理的小景

    此句出自孟浩然的《舟中曉望》。

    若想理解一篇文章、一首詩詞,一定要先了解寫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如此才能深入體會句子所含感情。

    咱們先看看寫作背景,這首詩創作於孟浩然沿曹娥江、剡溪登天台山時。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頓失意,以隱士終身。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咱們現在再來看看詩句。

    曉:,拂曉,作黎明講。

    霞色:雲霞的顏色。

    赤城:赤城山,屬於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狀如雲霞。

    標,山頂。

    坐在船上,清晨向遠處眺望,看到狀如雲霞的美麗景象,那裡便是我的遊玩目的地,赤城山頂吧。

    山水詩人,寄情山水,肆意生活。這裡有對大自然無限風光的讚美與欣賞。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乘船去往天台山途中的所見所感,表達了詩人的愉悅心情。

  • 3 # 城市科普

    他的詩常常帶有故詩味的淡薄,那是一種可意味而不可以言傳的味道。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是記載了自越州坐船遊天台山的境況。

    全詩的譯文大概如下:

    揚帆起航,遠望東南方向,高山水鄉還很遙遠。

    卦象顯吉,宜於遠航。那就高興地趁好日子乘風破浪前進吧。

    若要問我現在要去哪裡?我要到天台山觀賞石橋。

    朝霞映紅的天際璀璨美麗,那大約就是赤城山的尖頂所在。

  • 4 # 文字拾荒人

    語出唐•孟浩然的《舟中曉望》。

    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舳艫爭利涉,來往接風潮。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

    這首詩是詩人在開元十五年(727)自越州水程往遊天台山旅途中寫的,表現出對名山的一種可望不可即的感受。

    “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二句意謂,朝霞映紅的天際,是那樣璀璨美麗,那大約就是赤城山的尖頂所在吧。這是詩人面對眼前一片霞光所產生的一個猜想。“赤城”山在天台縣北,屬於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狀如雲霞。因此在詩人的想象中,映紅天際的似乎不是朝霞,而是山石發出的奇異的光彩。這兩句雖承“天台”而來,卻又緊緊關合篇首。“坐看”一詞照應“望”字,但表情達意卻有細微的差異。“望”比較投入,但不一定能望到,有刻意尋求的意味。而“看”則比較隨意,與“見”字常常相聯。“坐看霞色曉”是一種怡然欣賞的態度。可這裡看的並不是“赤城”,只是詩人那麼猜想罷了。如果說首句由“望”引起的懸念到此已了結,那麼“疑”字顯然又引起新的懸念,使篇中無餘字,而篇外有餘韻,寫出了詩人旅途中對名山勝蹟的嚮往心情。

  • 5 # 月星如雨

    一、詩句出處

    “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這兩句古詩出自於唐朝時期中國著名詩人孟浩然的筆下。這首詞名字叫做《舟中曉望》,原文如下:

    《舟中曉望》

    唐 孟浩然

    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

    舳艫爭利涉,來往接風潮。

    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

    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

    二、古詩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孟浩然在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32年)乘船自越州(今浙江紹興)去往天台山(今浙江天台縣)時所作。孟浩然本就是個熱愛生活的詩人,其詩詞韻味大都淡薄閒逸。作此詩時孟浩然心情十分愉悅,遊歷河山有感而發,故留下此佳作。

    三、此詩美譯(帶個人主觀色彩。不當之處望海涵)

    今日天朗氣清,拂曉時分,我乘船揚帆起航,準備去遊歷天台山。我坐在船上,朝霞漫天,我極目眺望東南方向,遠遠看到青山幽遊,水連天際,心急之情溢於言表,但是天台山還很遙遠。今天出門前我看卦象顯吉,心情大好,想必今日乘船之行也會是順風順水吧!倘若你問我今日為何如此開心,意氣風發,我會開心地告訴你,我要去遊歷著名的天台山,要去訪問天台山上著名的石橋,體會山中的小橋流水之美。一想到就快到了,我的心情就十分激動。我坐在船上看到朝霞映紅,滿天曉光,還以為是赤城山(系天台山的一部分)發出的紅光呢!船再快點吧,我等不及去欣賞那山中美色了!

  • 6 # 語留人

    人留語亦留,答題從不躲。

    這是孟浩然《舟中曉望》中的最後兩句,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以及愉悅的心情。

    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舳艫爭利涉,來往接風潮。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

    此句的難點在“掛席”一詞,席就是帆,“掛席”也就是楊帆之意。

    再看題目中提到了“舟”和“曉”,交代了時間及交通工具。

    所以,頭一句很好理解,清晨楊帆出發,直指東南,那綠水青山的地方。不難看出,作者還是很興奮且嚮往目的地,盼望早些到達,使整詩充滿了朝氣及希望。

    再結合一下寫作背景可知,這水是浙江越州之水,山是天台山。

    首聯及題目交代的資訊量還是蠻大的,時間、地點、實踐,一應俱全,而且還奠定了感情基調,可謂言簡意賅,毫不拖泥帶水。就像個記敘文一樣,在開頭先交代了重要資訊,讓讀者更好的繼續閱讀。

    值得一提的是“望”與“遙”,二字相呼應,突出了詩人的迫切心情與嚮往之心。

    舳艫爭利涉,來往接風潮。

    即使不知道“舳艫”的具體意思,從偏旁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這一定就是所乘船隻,指首尾相接的船。

    “利涉”一詞就有難度了,如果不知道,猜是猜不出來的,“利涉”是《周易》中的卦象,為吉,宜於遠航。不能由此就說詩人相信卜卦之術,不過可以說明詩人很重視此次出行,甚至要先卜卦看兇吉,所幸為吉,更添幾分喜悅之情。

    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就此乘風破浪吧。

    頷聯同樣有兩個妙字,“爭”與“接”。再一詞強調了興致勃勃之情與迫切之心,乘風破浪直達目的地。

    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

    都不用瞭解寫作背景,詩人一問一答就告訴你了,要去天台山看石橋,看似隨意尋常之句,但正是這種稍顯稚嫩及童真的語句,反而襯托出了詩人對天台山石橋的嚮往及喜愛,告訴所有人,我就要去這裡,這裡是個好地方。我認為此句表面上最直白,卻最為妙。

    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

    到了您提問的重點,尾聯相對來說還是最難理解的,尤其“赤城標”到底是什麼,說實話,我也不知道,不過同樣可以推測。

    “赤城”應該是個地名,赤,紅色也,聯絡“霞色”,很有可能就是此意。

    “標”的意思很多,結合“赤城”,應該是標誌或頂端之意。

    果然,透過查詢知曉,“赤城標”是赤城山山頂之意,在天台縣北,山中石色皆赤,狀如雲霞。

    “坐看”與首句的“望”形成鮮明對比,可能只是隨意一看,而不用心,朝霞彷彿就是赤城山的山頂所在,再一次呼應了迫切之情。而且把赤城山與朝霞聯絡到一起,既巧妙又傳神。

    總的來說,除了幾個疑難詞之外,整詩還是不難理解的,表達了詩人對天台山的嚮往之情以及對大自然的喜愛,還有無比愉快的心情。

  • 7 # 仁者無敵教育

     孟浩然詩多寫自己的日常生活,常常“遇景入詠,不鉤奇抉異”(皮日休評價),故詩味的淡泊往往叫人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這首《舟中曉望》,就記錄著他約在開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遊天台山的旅況。實地登覽在大多數人看來要有奇趣得多,而他更樂於表現名山在可望而不可即時的旅途況味。  船在拂曉時揚帆出發,一天的旅途生活又開始了。“掛席東南望”,開篇就揭出“望”字,可見情切。詩人大約又一次領略了“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的心情。“望”字是一篇的精神所在。此刻詩人似乎望見了什麼,又似乎什麼也沒望見,因為水程尚遠,況且天剛破曉。這一切意味都包含在“青山——水國——遙”這五個平常的字構成的詩句中。  既然如此,只好暫時忍耐些,抓緊趕路吧。第二聯寫水程,承前聯“水國遙”來。“爭利涉”以一個“爭”字表現出心情迫切、興致勃勃,而“來往接風潮”則以一個“接”字表現出一個常與波濤為伍的旅人的安定與愉悅感,跟上句相連,便有乘風破浪之勢。  到此自然想要知道他“何往”了,第三聯於是轉出一問一答來。這其實是詩人自問自答:“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這裡遙應篇首“東南望”,點出天台山,於是首聯何所望,次聯何所往,都得到解答。天台山是東南名山,石橋尤為勝蹟。這一聯初讀似口頭常語,無多少詩味。然而只要聯想到這些關於名山勝蹟的奇妙傳說,就會體味到“天台訪石橋”一句話中微帶興奮與誇耀的口吻,感到作者的陶醉和神往。而詩的意味就在無字處,在詩人出語時的神情風采之中。  正因為詩人是這樣陶然神往,眼前出現的一片霞光便引起他一個動人的猜想:“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在詩人的想象中,映紅天際的不是朝霞,而當是山石發出的異彩。這想象雖絢麗,然而語言省淨,表現樸質,沒有用一個精美的字面,體現了孟詩“當巧不巧”的特點。尾聯雖承“天台”而來,卻又緊緊關合篇首。“坐看”照應“望”字,但表情有細微的差異。一般說,“望”比較著意,而且不一定能“見”,有張望尋求的意味。而“看”則比較隨意,與“見”字常常相聯,“坐看霞色曉”,是一種怡然欣賞的態度。可這裡看的並不是“赤城”,只是詩人那麼猜想罷了。如果說首句由“望”引起的懸念到此已了結,那麼“疑”字顯然又引起新的懸念,使篇中無餘字而篇外有餘韻,寫出了旅途中對名山向往的心情,十分傳神。  此詩似乎信筆寫來,卻首尾銜接,承轉分明,篇法圓緊;它形象質樸,卻又真彩內映;它沒有警句煉字,卻有興味貫串全篇。從聲律角度看,此詩是五言律詩(平仄全合),然而通體散行,中兩聯不作駢偶。這當然與近體詩剛剛完成,去古未遠,聲律尚寬有關;同時未嘗不出於內容的要求。這樣,它既有音樂美,又灑脫自然。

    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

    舳艫爭利涉,來往接風潮。

    問我今何去,天台訪石橋。

    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

  • 8 # 綠水藍天白雲

    "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表達出了什麼意思?

    這兩句詩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詩《舟中曉望》全詩如下:

    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

    舳艫爭利涉,來往接風潮。

    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

    坐看霞色曉, 疑是赤城標。

    孟浩然,(689-740),唐朝詩人,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隱居鹿門山,有詩二百餘首,與另一山水詩人王維合成"王孟"。

    少好節義,喜歡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王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隱居鹿門山(襄陽城東南15公里處,歷史文化名山)。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32年),詩人孟浩然,沿曹娥江,剡溪登天門山,寫下了《舟中曉望》。意思是:

    揚帆起航,遠望東南方向,高山水鄉還很遙遠。

    卦象顯吉,宜於遠航,那就高興地趁好日子乘風破浪前進吧。

    若要問我現在要去哪裡?我要到天台山觀賞石橋。

    朝霞映紅的天際,璀璨美麗,那大約就是赤城山的尖頂所在。

    孟浩然的詩,詩味淡薄,往往叫人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這首詩就記錄著他開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遊天台山的旅況,實地登覽,在大多數人看來要有奇趣得多,而他更樂於表現名山在可望而不可即時的旅途況味。

    "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在詩人的想象中,映紅天際的不是朝霞,而當是山石發出的異彩,不是看到了赤城山,而是詩人由此發揮的想象而已。

  • 9 # 艾佳之城

    我是艾佳,我來回答。

    “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 出自孟浩然的《舟中曉望》,全詩如下:

    舟中曉望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舳艫爭利涉,來往接風潮。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孟浩然其人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其詩清淡,長於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

    《舟中曉望》創作背景

    這首詩創作於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32年),詩人乘船沿曹娥江、剡溪登天台山,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去往天台山途中的所見所感,表達了詩人的愉悅心情。語言自然,好似與友人暢遊中的言談,意境閒暇優美,情感安逸,情景合一。

    詩文大意

    揚帆起航,遠望東南方,高山水鄉看起來好像很遙遠。

    卦象顯吉,宜於遠航。那就乘風破浪、愉悅前行吧。

    若要問我現在要去哪裡?我要到天台山觀賞石橋。

    朝霞映紅的天際璀璨美麗,那大約就是赤城山的尖頂所在吧。

    “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詩意詳解

    山水詩人,寄情山水。從孟浩然的這首詩中,我們能深刻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風光的讚美與欣賞之情。

    縱觀此詩,可見詩人的陶然神往和愉悅心情,在吉日裡乘風破浪,悠閒欣賞山川美景,坐看雲霞處,依稀可辨那是此處所尋訪的地方,心情的雀躍呼之欲出。想象絢麗,語言樸素,如此便很好地表現了旅途中對名山向往的心情,十分傳神。

    小結

    孟浩然作為山水田園詩派詩人代表,與王維並稱,史稱“王孟”。他的詩歌清淡自然,蘊含豐富的山水詩歌的意境。這句“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也是看出了作者的閒情雅緻和寄情山水的風格特色。

  • 10 # 清風巖塘

    “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舟中曉望》。這首詩,完美地展現了孟浩然獨特的“意象”創作特色。

    孟浩然其人及詩的特色

    孟浩然(689年-740年),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詩人,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與王維合稱為“王孟”。他40歲參加科舉未中,仕途不順,後歸隱,自稱孟山人。

    孟浩然的詩作,以山水田園風光和隱逸生活為主要題材,詩風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詩見長。

    他在詩中描寫山水,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而是採用表現手法,將山水形象的刻劃,與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性情氣質的展現,達到完美的合而為一,從而形成了他的獨特“意象”表現。

    《舟中曉望》創作背景及解讀

    這首詩是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32年),孟浩然沿曹娥江、剡溪,登天台山(今浙江天台縣)時創作的。原詩是:

    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

    舳艫爭利涉,來往接風潮。

    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

    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

    詩的大意是:船在拂曉時揚帆出發,遠望東南方向,高山水鄉還很遙遠。卦象顯吉,宜於遠航,那就高興地趁好日子乘風破浪前進吧。若要問我現在去哪裡?我要到天台山觀賞石橋。朝霞映紅的天際璀璨美麗,那大約就是赤城山的頂峰所在。

    重點賞析“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

    “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這句詩,是全詩的點睛之筆。

    “坐看霞色曉”。用“坐看”,而不用“遠看”?如有坐船看過日出的,肯定知道,一定會站起來,走到甲板上去看,而不是坐在船裡看。但孟浩然不同,他就是坐著看的,可能是拿了一把小椅子坐在船頭,怡然自得地欣賞朝霞慢慢的映紅天際。

    “疑是赤城標”。據資料記載,赤城山中的石色皆赤,狀如雲霞。起首用了一個“疑”字,給人一種懸念,前面看到的那個山峰,是不是赤城山的山頂?其實,看到的並不是赤城山,只是詩人的猜想罷了。在詩人的想象中,映紅天際的不是朝霞,而是山石發出的異彩。

    在這句詩中,詩人把獨特的“意象”創作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在美好的早晨,迎著滿天朝霞,朝著心中嚮往的名山走去,心情既十分舒暢,又盼望著能夠快點到達目的地。

  • 11 # 世紀名陶紫砂

    詩人悠閒地欣賞美景,卻因霞光而想象看到的就是赤城山的尖頂所在,表現了詩人怡然欣賞的態度,以及詩人在旅途中對名山向往之情。

  • 12 # 徜徉在生命裡

    為了更好的去理解一句詩句的意思,我總喜歡將它至於原文中去看。在網上找尋這句詩的出處,才發現它的題目是《舟中曉望》,而他的作者就是與王維齊名的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

    這首詩創作於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32年)。詩人孟浩然沿曹娥江、剡溪登天台山,寫下了詩篇《舟中曉望》:

    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

    舳艫爭利涉,來往接風潮。

    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

    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

    我們想要分析最後一句所表達的意思,就要先大致瞭解一下上文的意思以及最後一句與上文的關係。

    旅途開始,作者掛席東望,一個“望”將其迫切的心情表現的淋漓盡致,奈何欲往之處其實還很遙遠。第二聯主要在個“爭”字,使那種爭先恐後,興致勃勃的心情不言自明。第三聯,終於交代了自己的目的地及心馳神往之處。

    最後一聯,其實畫面感超強。不知不覺已至傍晚,作者似乎是稍稍有些倦了,那種迫切的心情也逐漸的轉化為淡然、從容,詩人不再是那樣焦躁地張望著,而是靜靜地看,欣賞,將自己與這美景融為一體。看似悄悄然的收尾了,然而一個“疑”字,詩人又展開聯想,在詩人的想象中,映紅天際的不是朝霞,而當是山石發出的異彩,從而便又引起了新的懸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學的時候英語老師給你聽過哪些好聽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