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3
回覆列表
  • 1 # 飛天夜航船

    先秦喜酸:

    鹽,可能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調味品,但鹽作為一種基本的普通調味品並不是萬能的,如遇到腥羶味食材,鹽便起不了多大作用。從史料記載來看,除鹽之外,華人最早使用的一種調味品是梅子。梅子性酸,做出的菜品自然“酸味十足”。

    從先秦時普遍使用梅子這種調味品來看,“酸味”應該是其時的流行味道,人們喜歡喝酸味湯羹便是證明,不然武丁也不會拿“若作和羹,爾惟鹽梅”來說事。

    根據楊寶成和楊希章的《1969年至1977年殷墟西墓發掘報告》,在商代M284墓出土的青銅鼎中發現了用於調味的梅仁。

    秦漢喜鹹

    從文獻記載來看,現代烹飪中使用的大多數先秦時均已使用,如花椒、桂皮、姜、蔥、芥、薤、韭等都上了華人的餐桌。然而,在今天看來再尋常不過的調味品並不是當年先秦普通人可以享用的。

    直到秦漢時期人工調味品特別是醬、醋的發明和廣泛使用,尋常百姓才真正吃得有滋味。秦漢時發明的人工調味品主要有用大豆、面為原料製造出來的醬、清醬(醬油)及豆豉一類,一經發明,便帶來又一波“滋味”革命:以前不好吃、無法吃的食物,因有醬而能吃,好吃;而且,經醬調製後菜餚還“好看”,美食因此有了“色、香、味俱全”的烹飪要求——華人的飲食中從此離不開醬系列。

    醬並非秦漢時才有,與醋一樣早就使用,但先秦時醬稱“醢”,醋叫“醯”。醬鹹醋酸,秦漢人飲食風尚因醬而發生了“重口味”的鉅變,秦漢及以後“鹹味”開始突出。隨著原料的豐富,醬的品種和口味也在進一步發展。如明代以後,辣椒進入中國,“辣椒醬”又成為一道流行美味。

    唐宋後喜辣

    這個辣區別於中國本土的辣。在五味中,含有揮發性成分的辛香調味品,對人的口、鼻刺激最直接,可極大地誘發食慾。這方面的材料主要有椒、桂、姜、蔥、蓼、芥等,這些都是中國原產的本土調味品。其中,花椒和生薑最有特色,古人很喜歡,用得也多。先秦人最離不了的辛辣調味品應該是生薑,時人吃飯時多少都要來點。在烹製牛肉等菜餚時,也總少不了生薑,且常與椒、桂一起使用。

    但引發新一波“滋味”革命的並不僅有上述這些本土調味品,還有“胡味”。西漢時,張騫從西域帶回了蒜、芫荽(香菜)等,這些“胡味”讓華人最早品嚐到了外來風味。再後進來的“胡椒”,則一直是古人眼裡的高檔調味品,尤以唐宋人最為崇尚。胡椒原產印度西海岸,大概在明朝時引種中國,之前一直靠從中亞、南亞一帶進口。

    胡椒的價值賽黃金,宋人陶谷《清異錄·藥譜》中便稱胡椒為“金丸使者”。而黃金常見,胡椒難買。唐宋時,家裡有胡椒是地位和財富的象徵。在“外來風味”中,明清以後能對中國飲食產生革命性影響的是“辣味”——辣椒的味道。

    辣椒原產美洲,在被西班牙香料商發現後移種歐亞,明代後期,辣椒被當作觀賞花卉引種中國。講究口味的華人很快發現了辣椒的食用價值,尤其是一向嗜辛辣的四川、湖南等地,一改對花椒、生薑的依賴,戀上了辣椒,“無姜不食”變成了“無辣椒不食”。從此,“辣味”成川菜、湘菜等菜系的主打味道。

  • 2 # 老梁有看法

    這個問題有意思,那要看古到什麼代。在宋以前,古人的烹飪一般是以涼拌、烤、蒸、煮,為主的,那調味品的使用也簡單得多。最主要的調味品就是鹽,鹽作為天然的提鮮劑和防腐劑在中國有著非常古老的使用歷史,宋以前的人,還是比較苦逼的,烹飪的食材有限,調味品也有限。從宋開始,由於鐵鍋的廣泛使用,開始有了炒菜,漸漸的人們會使用油、蔥、胡椒、辣椒,哦,對了,還有酒。

    跟古人比起來,我們現在真的是無比的幸福,不光食材豐富,調料也多種多樣,不僅可以烤、涮、燉,還可以炒、燜、燴、煸、炸。菜系也多種多樣,川、魯、揚、粵。調味料的種類更是不剩列舉,酸、甜、苦、辣、鹹、鮮。

    珍惜現在美好的日子吧,幸福生活和吃息息相關,而要想有正在的美食,調味品是不可或缺的,在現時,好好地做一個吃貨。

  • 3 # NatureVoice雨人

    古代除了鹽的話,能用什麼調味品替代?

    鹽應該是世界各華人民最不可或缺的一種調味品,食鹽在古代的利潤可以說相當暴利。所以一般朝廷都會禁止私人制鹽販鹽,先秦時期不少諸侯國都是透過控制鹽來獲得第一桶金,完成走向強國的蛻變。不過肯定也有百姓並非餐餐都能吃到鹽,如果沒有鹽的話能用什麼調味品替代呢?這的確是一件頭疼事。古代百姓實現“食鹽自由”也是花費了不少時間,好在如今已經不再是個問題了。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句話充分表達了反對人類的重要性,而吃飯中最重要的莫過於鹽。古代封建社會,鹽實行的是專賣制度,鹽也成為了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一種財政收入工具,鹽專賣制度在中國歷史非常長久沒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因此很多百姓根本買不起鹽,那麼古代百姓買不起食鹽,用什麼代替呢?

    很多人或許會說從現在來看,鹽並不貴,為何古代還有人會買不起呢?其實在古代並不缺鹽,之後再賣鹽的過程中,統治階級會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再加上貪官汙吏的腐敗,使得百姓在買鹽方面有著極大的空難,特別是窮苦人家。而且古代,賣鹽都是有專門的經營權的,明清兩代的經營權可以繼承,因此在古代有很多家族企業。

    眾所周知,古代除了正常的官道之外,還有一種就是走私鹽,他們透過和官場人的結合,將這些鹽的價格不斷提高,甚至對鹽市場進行壟斷,這樣他們才能獲取高額的利益,在那些偏遠地區的百姓,他們想要吃到鹽,還必須承擔運輸費用,因此鹽的價格會比城裡面貴出很多,但是由於經濟落後,他們根本無力承擔這樣高額的支出。

    那麼這些吃不起的百姓,他們的飯菜是怎樣解決的呢,難道說不加鹽嗎?其實並不然,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吃不起的百姓自然會想辦法,在很多偏遠地區,都有私下售鹽的鹽販子,他們販賣的是土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粗鹽,一般來說都是很劣質的。

    還有些走私鹽也會在這些地方來售賣,畢竟不是每個走私鹽的人都和官場人有結識,沒有官員的庇護,他們肯定不能在大城市裡面光明正大的售賣,因此在這些偏遠地區來賣給這裡的百姓,這裡的人們吃不上鹽,既然有這個途徑可以獲得鹽,自然是不會去舉報的,鹽販子冒著生命危險盜賣,雖然是犯罪的,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也緩解了百姓的困境。

    但是對於窮到極致的百姓來說,私鹽土鹽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奢侈,他們只能想辦法用其他的東西替代食鹽,說出來大家肯定會覺得不敢想象,甚至覺得有點噁心,他們多數人使用的是廁所裡面那些石頭上的結晶硝,當然這是最壞的一種辦法,畢竟硝這種東西吃多了對身體時非常有害的,而且廁所裡面的東西又不衛生。或許大家現在根本無法想象以前的窮苦人家是怎樣生活的,畢竟我們生在一個好的時代,沒有那時的封建主義和皇帝專權。

  • 4 # 歷史成語典故解讀

    古到什麼時候,要是半坡猿人時期那是肯定沒有,那時候都吃生的。

    要是有文獻記載的古代,在殷商時期,人們開始使用酸的青梅來去除氣味。在秦漢時期,人造調味品,尤其是醬油和醋已經被廣泛使用。再往後的朝代就不用說了,已經有人間百味。

  • 5 # 樂享四季

    中國明清時期的西南地區就有食鹽這一商業貿易。在古代驛道等交通便利的前提之下,繁榮起來的集市貿易帶動了各地區之間的商業來往,所以古代是存在著日常調味用品的。

  • 6 #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古代已經有各種調味品。

    中國的餐飲文化世界聞名,八大菜系精彩紛呈,這其中離不開調味品的功勞,好醫生在於用藥,好廚師在於用料。商朝的伊尹由廚入宰,被稱為廚師的鼻祖。

    鹽為“百味之王”,20世紀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煮鹽器,證明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多年,中國就開始用海水煮鹽了。料酒,醋是相輔相成的,醋從酒來,所以古代也叫“苦酒”,從夏朝就開始了,杜康用高梁造酒,他的兒子發現酒糟放久了變壞發酸,這就是最早的醋,到北魏的農學家賈思勰在他的《齊民要術》裡詳細的介紹了釀醋的方法。

    甜味品從周朝就開始從野甘庶裡煮糖汁,包括從野生蜂蜜裡採糖,到了唐宋有了作坊式加工糖。甜品可以上色提味,被稱為調味品裡最美的味,醬油是從醬演變而來,最早是鮮肉醃製而成,從周朝就開始的制醬到了南宋,出現了醬汁,就是醬油。辣辣是明朝末期透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最早是做為觀賞花的,後來為川菜和湘菜貢獻了重要力量,而中國最早使用的制辣食材是花椒和蔥,椒最初指的就是花椒,《詩經》中有“有椒其馨”的說法,屈原的《九哥》中亦有花椒的記載,蔥在先秦時期,也被普遍用來製造辛辣味。大蒜,是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帶回。山東諸城出土的漢代“煮食圖”顯示,先秦時朝肉桂,姜,胡椒粉,洋蔥,韭菜已經擺在了餐桌上。

    我的媽媽告訴我,各種調味品貴在用量正好,搭配使用,哪種也不要壓了哪種的味。

  • 7 # 聽覺有道周村驗配中心

    根據史書的記載,古代中國已經開始廣泛用香了,而且種類非常多,不僅有民間的作坊製成的香,還有不少香是來自境外的,但是如今這些香的配方卻已經失傳,至今無處可尋。古代最出名的香料就瑞龍腦,李清照的詞裡面就曾提及過“瑞腦銷金獸”,說的就是這種香料,這是來自交趾國的一種貢品,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蟬蠶香,據記載是一種非常奇異的香,比較多用來當香包,偶爾用於烹飪。

    而最重要的調味料即是鹽,而鹽價是由國家控制的,每斤鹽高達十幾文,在某些特殊時期還會高達幾十文錢,在明代的時候,最為底層的工人一個月的工錢大約有兩千文,相較之下,鹽的價格也不算便宜了,但是作為日常必備的調味料,那也是不可缺少的。

    再近一步發展南北朝時期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開始用胡椒、油、麵粉、蔥這些調味料了,如果你足夠幸運,穿越到宋代的話,興許還可以在飯店吃到一盤蔥白炒蛋。因為宋代已經有了鐵鍋,所以大多數炒系的菜餚也就如雨後春筍一樣湧出來,在辣椒被帶進國內之前,我們就用茱萸替代,而後有了辣椒,宋代人就開始嘶哈嘶哈嗦粉的日子了。

    在宋代前後,古人的調味料就已經和現在的差距不大了,只不過叫法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431356135和我們現在有所差別,而且他們掌握烹飪方式也多,除了炒之外,還會涼拌、清蒸、煮,甚至還有燒烤,總之是烹飪的技能已經十分成熟。

  • 8 # 史寂

    其實古人很早就有的調味品的記載了。

    從周代起,人們即已認識飲食中調味與健康的密切關係,因而,有因季節不同及時變換調味品烹調飲食的習慣。大致可分為六類。

    一、食用油脂。有:花生油、動物油、菜籽油、大豆油、芝麻油、玉米芯油、米糠油、棉子油、葵花子油、茶油、椰子油、油橄欖油、桂皮油、海松油、花椒油、紅花油。

    二、鮮調味品。有:大蔥、蔥頭、大蒜、生薑、香菜。

    三、香辛調味品:大茴香、小茴香、蒔蘿、食茱萸、花椒、丁香、桂皮、辣椒、竹葉椒、砂仁、陳皮、甘草、當歸、川芎。

    四、粒粉調味品。有:食糖、芝麻粉、花椒粉、辣椒粉、椒鹽粉、胡辣粉、五香粉、沙茶粉、蝦籽、豆豉、紅曲。

    五、醬制調味品。有:醬油、豉油、蝦油、糟油、魚露、食醋、酒、腐乳汁、甜麵醬、辣椒醬、辣瓣醬、沙茶醬、蒜頭醬、蜜桂花、芝麻醬、花生醬、菌油、筍油。

    六、花調味品。有:桂花、菊花、茉莉花、玫瑰花、夜合花。等等。《周禮.天官.食醫》:“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

    鹽、梅、酒是最先出現的三大烹飪調味品。

  • 9 # 破乞

    古代老百姓“吃肉難”,不止因為肉金貴,就連烹飪肉食所需的佐料,那些今天看上去“便宜”的調料,放在古人生活裡,好些都是天價。

    除了胡椒這樣的硬通貨,其他一些今天看似“普通”的調味品,古時的價格都是不菲。比如食鹽,以明末科學家宋應星的形容,是“生人所必需,國家大利存焉”。明代的食鹽價格,正常年景時是百斤一錢五兩白銀,放在明末戰亂年間,能漲到每斤五分紋銀。很多窮人因此“終身茹淡”,一輩子吃不上幾次鹽。同樣昂貴的還有醬料,比起古代富人家常吃的“枸杞醬”“玫瑰醬”來,普通人家吃口豆醬,都算是奢侈。

    食用油也同樣如此,明清年間的食用油品種,已是十分品種,包括麻油豬油菜油等各種種類,但大多也價格昂貴。明清年間用來點燈的臭油(價格相對便宜),也常被小戶人家用來當食用油。還有很多連臭油都吃不起的家庭,炒菜都只能用飯鍋裡的米湯。

  • 10 # 喜歡歷史的妹紙是蓉兒

    一看到吃的我就來勁吶,讓我這個吃貨回答吧!

    油鹽醬醋茶開門五件事。哪件事都跟吃有關係,油鹽醬醋就是調味品了,而且最基本的調味品,歷史由來已久。

    而且古人的調品物並不差,對於吃古今都是執著的,古人吃的都是原生態即沒化學調味品也沒工業產品。

    上古時期,調品物主要是鹽,梅,酒,也有姜椒等,把它們人工合成的有醬

    鹽,梅,酒

    可能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調味品,遇到腥羶味食材,鹽便起不了多大作用。

    從史料記載來看,除鹽之外,華人最早使用的一種調味品是梅子。

    《禮記·內則》即稱:“膾,春用蔥,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蔥,膏用薤,三牲用藙,和用醯,獸用梅。”

    其實上古人早就知道用梅子來調理腥味兒了。

    新石器早期人們已知利用梅酸,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出有梅核。安陽出土商代銅鼎,一發現有滿盛已炭化梅核者。 在商代M284墓出土的青銅鼎中發現了用於調味的梅。

    酸性可以綜合一下腥騷味兒。也可以讓鈣更好的釋放出來。

    在當時沒有糧食陳醋之前楊梅就是代表酸。

    至今雲南都是用楊梅來代替酸醋的,楊梅醋是家家必用的。

    酒在中國出現的很早。九千年的賈湖就發現九千年的酒,大汶口文化遺址墓葬出土有高柄陶酒杯以及碩大的濾酒缸;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的小口圓肩小底甕、尖底瓶、細頸壺等,或認為曾作釀酒、盛酒或飲酒之用。

    就是這樣一個好東西,以後聰明的古華人就把它用在用在烹調裡面了。

    現在的保持著這種風俗就可以去腥氣,可以保持食物的新鮮,也可以使味道更加進入肉類。

    而且古人更聰明的是,為了節約材料甚至甚至做酒剩下的醪糟料也可以用到菜裡面去。而且更味道更加鮮美糟肉糟魚什麼的,可不是現代人發明的,這個從古就開始遺傳下來了。

    酒和酒的邊角料可以拿來做醬,蘸食物吃

    醬 在秦漢以前,“醬”是“醢”和“醯”的總稱。

    醢,指用魚、肉等製成的醬;

    醯,指帶酸味的醬或醬汁,用以調味。

    因此也稱為“醢醬”和“醯醬”。

    醢的起源約商朝時期也許更早,遠早於豆醬,豆醬是秦漢後才出現的。

    其製法是:以乾肉為原料,加酒麴、食鹽和好酒,漬之,置於容器中,密封百日,即成。

    古籍記載,周代有醢醬,包括兔醢、魚醢、蚳醢,枸醬(水果醬)、芥醬(蔬菜醬)等

    至漢代,因“醯”帶酸味,借指醋;

    《周禮.天官.醢人》“醢人掌四豆之實”鄭玄注:“醢者,必先膊幹其肉,乃後蓙之,雜以梁曲及鹽,漬以美酒,塗置瓶中,百日則成矣。” 《禮記.內則》:“腶修蚳醢,脯羮兔醯,麋膚魚醢。” 《說文》:“醢,肉醬也。”

    到了秦漢時期更有了水果醬,蔬菜醬等

    漢崔寔《四民月令》:“正月可作諸醬......至六七月之交,分以藏瓜,可以作魚醬、肉醬、清醬。”

    到了辣椒出現的時候又出現了辣椒醬,香辣醬等等!

    醬很早很早就有了,想想在白煮肉或者白切雞的時候就可以蘸蘸醬,是而且還是純天然的醬。而且酸的有,肉的也有,素的也有

    我老家就把海椒烤糊了,搞碎以後加鹽巴加水來當蘸醬吃,很有古風,但還不如幾千年前古人吃得好!

    而且從文獻記載來看,現代烹飪中使用的大多數先秦時均已使用,如花椒、桂皮、姜、蔥、芥、薤、韭等都上了華人的餐桌。

    靠著醞釀發酵的醬出現以後,才是中國調味品一個里程碑的事情。

    現代意義的醬是秦漢才出現的,以大豆、面為原料製造出來的醬、醬油及豆豉一類,一經發明,它不像上古時期的醬那樣昂貴,順勢進入百姓人家。

    以前不好吃、無法吃的食物,因有醬而能吃,好吃;而且,經醬調製後菜餚還“好看”,美食因此有了“色、香、味俱全”的烹飪要求

    從此,華人的飲食中從此離不開醬系列。

    也就是在幾十年以前,全國各地到處都有醬園子,沒有醬那簡直就沒辦法吃飯?

    但這種醬主要是酸和鹹。

    酸甜苦辣的甜和辣

    早期的辣區別於現在的辣。

    其實四川的麻辣不是因為明朝以後才形成的早就有了。

    辣這方面的材料主要有椒、桂、姜、蔥、蓼、芥等,這些都是中國原產的本土辣味調味品。其中,花椒和生薑用的最多。

    生薑在先秦以前就已經運用上了。

    古人吃飯做醬時多少都要來點。在烹製牛肉等菜餚時,也總少不了生薑,且常與椒、桂一起使用。

    到了西漢時,張騫從西域帶回了蒜、芫荽(香菜)等然後就有了熗鍋的蒜,裝點盤子的香菜,不過有些人吃不來香菜,一聞到那個味兒都想吐。

    再後進來的“胡椒”,不過此物一直是古人眼裡的高檔調味品,尤以唐宋人最為崇尚。胡椒的價值賽黃金,最高檔調味品。

    唐朝宰相元載,後來他貪汙被絞殺滅門和抄家時,他家中居然被搜出了八百石胡椒。

    他準備光吃胡椒不吃飯嗎?

    甜味唐以前古人主要是以蜂蜜為主。

    用蜂蜜用做菜當調味品是從周朝開始。

    漢趙曄《吳越春秋》:“截止以甘蜜丸攩,報吳增封之禮。”攩,屬茱萸類的一種芳香果實

    魏晉南北朝至隋,有蜜餞、蜜蟹等食品。

    當時的蜂蜜主要是用來做果脯之類的東西。還沒有出現魚香味用在菜裡。

    蔗糖出現較晚。

    中國自古以來就栽培甘蔗、飲食蔗汁,但是那個時候還沒有成糖。只能當水果吃。

    到至五世紀,甘蔗產地,由兩廣、兩湖擴充套件到長江下游,廣州已能從蔗汁煉製“沙糖”。

    唐朝時,在學習印度製糖技術的基礎上,大大提高了生產工藝,使製出的白沙糖和冰糖質量遠超過外國。

    這個時候就可以把糖加入菜裡面變成有甜味的菜,如紅燒肉之類。

    這樣酸甜苦辣就齊活了!

    這樣蒸、煮、燴、烤、糟、滷、涼拌、燜在蒙元入侵前就早已普及了。這是漫畫先秦穿越守則裡面的。

    其實這面錯誤很多的,古人沒這麼慘。

    沒有炒菜的鐵鍋有銅鍋,而且麵條在七千多年前已經發現了,稻穀的種植這甚至在一萬年前已經有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光吃燙白菜但可以蘸醬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信用卡越來越普及,我們的消費觀念是不是已經發生了改變?超前消費還應該被引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