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宜昌小丹

    大家好,我是小丹媽咪。我也是一兒一女的媽媽。大女兒剛好6歲,小兒子剛滿3歲。可以說針對小孩教育或生活方面我的親身經歷那真的是說起來都是眼淚。下面我來分享一下有關於孩子到了5歲期間所出現的小叛逆等一些問題吧。

    我們家長碰到孩子任性,一定好嚴加管教,避免孩子越來越任性,但是教育孩子的手段一定要正確,不能又打又罵,這樣孩子很容易產生叛逆心理。 任性,是獨生子女的通病,主要表現為固執、抗拒、不服從父母管教、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等,或者表面上答應,內心不服,父母不在旁邊時,就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孩子不聽話,父母的要求和願望難以實現,父母就會對孩子不滿,就容易出現不理智的表現:有的會採用打罵的方式對孩子嚴加管教;有的對孩子放任自流;有的則對孩子的要求妥協,天長日久更助長了孩子的任性行為。 因此面對孩子任性,我們要採取正確的措施1.冷處理當孩子由於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或打滾撒潑時,父母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憐憫或遷就,更不能和他討價還價。可以採取躲避的方法,暫時離開他。當無人理睬時,孩子自己會感到無趣而做出讓步。這種“冷處理”的方法往往比較有效。2.轉移注意力這種方法適用於年齡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鮮的東西吸引的心理特點,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的事情上轉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3.提示在先掌握了孩子任性的規律後,用事先“約法三章”的辦法來預防任性的發作。如孩子上街總是哭鬧著讓父母抱,可在出去之前就與孩子說好:“今天上街不要媽媽抱,你自己走,實在累了,可以休息一會兒再走,不然就不再帶你出去了。”4.激將法利用孩子的好勝心理,激發起他們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5.適當懲罰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夠的,適當懲罰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任性不好好吃飯,父母不用多費唇舌,過了吃飯時間就把食物全部收走。不用擔心餓壞孩子,一頓兩頓不吃對孩子的生長髮育不會有影響。

  • 2 # 貴州老李在山西

    面對孩子的哭鬧,作為家長一定要有耐心,儘量給孩子好好講道理,五歲的孩子說小不小,說大不大,但他也有自己思想!儘量不要孩子的自尊,當然,也要就事論事,不能啥事都一味的講道理,也要適當的嚴肅一些!換句話說也就是軟硬兼施吧!同時,作為家長,也要注意自己平時的一言一行,給孩子正確引導!

  • 3 # 合肥許小濤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我覺得我們平時父母遇到孩子哭鬧的時候,一般無外乎就以下三種方式。那種更可取呢?請聽分析!

  • 4 # 博叔vlog

    我家是三歲的女兒,原來也是這樣問題,我們應對的方法呢就是在她哭鬧的時候呢,儘量的冷處理,就是哭鬧的時候不要任何人去勸解,就隨她一個人在那裡哭鬧,一兩個小時哭鬧也不要理她,時間一長沒人搭理她,她自然而然的就會無趣而不再哭鬧,多幾次這樣反覆後,哭鬧時間會越來越短,最好她自己意識到這樣做沒有任何效果的時候也就不會輕易再鬧了。

  • 5 # 華麗落幕

    寶貝有這麼一個比較任性的時期,父母需要耐心引導孩子,但一定不是打罵和訓斥,否則的話孩子的膽子就會被嚇小了。同時,理解孩子做事情的動機和合理性(有時候我我們並不一定能做到這一點),告訴寶貝怎麼和爸爸媽媽溝通才能解決問題,通過幾次體驗,她會更愛商量而不是透過任性達到目的

  • 6 # 孟散人命

    不管他,讓他鬧夠。如果你去管他,以後還是會鬧。當然,如果夫妻或者年長者中有傻逼,因為心疼孩子而表示疼惜和愛護,這孩子就等於廢了。

  • 7 # 慕小喬

      這種任性行為在一定條件下是父母對孩子過分寬容和放縱的結果。比如,父母總是在孩子哭聲的折磨下順從寶寶的心願。加上孩子的自制能力差、情緒不穩定、易衝動,經常以執拗發洩不滿,更助長了任性行為。有的孩子不聽話,父母感到無奈,於是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導致任性的形成。任性的原因有下幾個方面:

      1.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

      兒童的自我意識正在形成,往往要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而家長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性,不讓孩子自作主張,兩者矛盾越來越激烈,孩子就越來越任性。

      2.家長孩子的遷就

      有些孩子的任性是家長慣出來的。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家長心疼孩子,不忍心拒絕,就儘量滿足遷就孩子。慢慢的,孩子就形成了任性的心理和習慣。

      3.家庭對孩子的管教缺乏一致性

      由於是獨生子女,幾乎是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父母之間、奶奶爺爺之間、姥姥姥爺之間,對於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處理方式或者意見難免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一方批評孩子,就會有另一方甚至是幾方護著,次數一多,孩子有了優勢、有了靠山,任性就愈演愈烈了。

      4.家長對孩子教育方式不當

      家長對孩子的非份要求不理解,動不動就訓斥貶低孩子,不分時間、場合,孩子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產生任性對抗行為。

      5.其他人任性行為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接觸的其他小朋友有任性的行為,比如鄰居家的孩子要玩爺爺的眼鏡,媽媽先是不同意,孩子賴地大哭,他媽媽就給了。孩子看到了這樣的行為,記在心頭,以後碰到類似的情況,也會如法炮製,大哭大鬧,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6.家長對孩子缺乏耐心

      孩子一不聽話,爸媽開始還堅持原則,可當孩子繼續為所欲為時,爸媽覺得煩,認為“反正教了他也不聽”、“孩子還小,不懂事,等他大了自然就會懂了”,而不再堅持。這些父母其實不知道,幼兒的自制力還沒有覺醒,他們大多都希望照著自己的意思去做。

      孩子很任性怎麼辦?

      1.任性、哭鬧當孩子任性時,有的家長大聲訓斥、恐嚇甚至打罵,這不僅不利於問題的解決,還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進一步用任性的行為來與家長抗爭。家長可以用“負強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來對待孩子的任性。

      2.在情緒上表示理解,但在行為上要堅持對他的約束如吃飯的時候,孩子忽然想起愛吃的菜今天沒有,就生氣地拒絕吃飯。即使冰箱裡有原料,母親也不應該遷就孩子給他做,應明確表示飯菜準備好了,就不應該隨便更換。如果孩子繼續鬧,可以讓他餓一頓,等他感到飢餓時,自然會找食物吃。

      3.有些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就糾纏不休,這時,家長可以暫時不去理他,讓他感到哭鬧的方法是無效的,他就會停止。事後可以與他坦誠地交流,讓他說明原因。在這時再進行說服教育工作。這種方法對於理智水平較差的家長可能難於做到。

      4.當孩子出現任性行為時,家長可以用電影、電視或圖書故事中的典型人物的具體形象、具體情節和行為活動給孩子看或講給孩子聽,使他從中受到暗示,得到啟發和教育。

  • 8 # 玫迷夢妮妮

    家長碰到孩子任性,一定好嚴加管教,避免孩子越來越任性,但是教育孩子的手段一定要正確,不能又打又罵,這樣孩子很容易產生叛逆心理。

    任性,是獨生子女的通病,主要表現為固執、抗拒、不服從父母管教、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等,或者表面上答應,內心不服,父母不在旁邊時,就由著自己的性子來。

    孩子不聽話,父母的要求和願望難以實現,父母就會對孩子不滿,就容易出現不理智的表現:有的會採用打罵的方式對孩子嚴加管教;有的對孩子放任自流;有的則對孩子的要求妥協,天長日久更助長了孩子的任性行為。

    因此面對孩子任性,我們要採取正確的措施:

    1.冷處理當孩子由於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或打滾撒潑時,父母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憐憫或遷就,更不能和他討價還價。可以採取躲避的方法,暫時離開他。當無人理睬時,孩子自己會感到無趣而做出讓步。這種“冷處理”的方法往往比較有效。

    2.轉移注意力這種方法適用於年齡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鮮的東西吸引的心理特點,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的事情上轉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

    3.提示在先掌握了孩子任性的規律後,用事先“約法三章”的辦法來預防任性的發作。如孩子上街總是哭鬧著讓父母抱,可在出去之前就與孩子說好:“今天上街不要媽媽抱,你自己走,實在累了,可以休息一會兒再走,不然就不再帶你出去了。”

    4.激將法利用孩子的好勝心理,激發起他們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

    5.適當懲罰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夠的,適當懲罰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任性不好好吃飯,父母不用多費唇舌,過了吃飯時間就把食物全部收走。不用擔心餓壞孩子,一頓兩頓不吃對孩子的生長髮育不會有影響。

  • 9 # 磊子vlog

    孩子在生長髮育時期可能會出現一定的叛逆心理,這是比較正常的,孩子調皮是比較正常的,家長不必過於擔心,平時可以多跟孩子交流一下,當出現相反意見的時候可以多采納一下孩子的建議,跟孩子做朋友,可以多給孩子進行心理教育,最好不要採用暴力方式來解決問題,以免導致負面情緒出現,平時適當的關注一下孩子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 10 # 光哥在農村

    我家的小孩也五六歲 ,想要的東西得不到就地上打滾 在她第一次打滾就不能妥協。打滾就讓地打,你在一旁陪著,等她不打了,一定讓她明白,透過打滾是達不到她的目的,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然後再慢慢溝通。

  • 11 # 布丁橙子

    都是個人經驗分享

    很多人知道孩子有青春期叛逆,不知道孩子其實是分好幾個階段的,第一階段是嬰兒期,一歲內,什麼也不懂,完全由大人做主,照顧,飲食習慣,作息規律也是大人在培養,做為嬰兒一般就是配合,這個時候帶的方法好的孩子身體抵抗力方面就比較好,也不容易生病,體質好壞會影響人一輩子的脾氣秉性。一直生病的孩子脾氣相對身體好的孩子會比較暴躁。

    第二個階段是1週歲到3週歲,入幼兒園之前,這個時候孩子要學習的東西特別多,開始牙牙學語,開始學走路,開啟人生的探險之旅,探險地就是自己的家,這時家長的方法就決定孩子以後的脾氣秉性。有的父母是開放型,讓孩子去探索,磕磕碰碰,心疼但是不阻止,有的父母很保守,總是阻止孩子探索,把孩子過度保護,很多該她去做的事都替他們決定好了。

    到了第三個階段,入幼兒園的年紀,孩子基本已經懂得了很多語言。也學會一些基本的自理。比如會自己穿鞋,自己穿衣服,自己收玩具,知道了自我選擇,但是還不分對錯,一些孩子嬰兒時得到的安全感比較多,比如是母親自己扶養長大的,就比較順著大人的喜好安排,一些孩子這個時候開始叛逆,有的是父母陪伴過少,或者隔代扶養,內心安全感比較缺乏,也有一些孩子是有主見比較早,喜歡自己做出選擇,不順著他就哭鬧不止,這個年紀跟他講道理不要認為他不懂,其實他是懂的,父母要堅持自己的原則。

    5歲了很任性,可能是前面的教育太過寵溺,孩子都是探索型的,不斷的試探大人的底線,這時父母或扶養人都不能堅持原則,每次讓孩子一鬧就得到他想要的,那麼他會一直用這個手段來達到目的,直到成年。

    我們不難見到很多新聞,都成年30-40歲了,跟父母要錢要東西,不滿足就對自己的父母打和罵,我們覺得那些老人很可憐,孩子很可惡,其實就是從小在孩子該教育原則性上出了問題,不分對錯無限的滿足孩子。讓孩子沒有原則,只知道無限的索取,不懂感恩。

    所以呢,從小教育比長大教育效果要好。

  • 12 # 琳達的生活日記

    孩子太任性,說什麼都不聽,你不依他就又哭又鬧的,非得跟你犟著來……其實,孩子這樣任性,是不是因為他心裡篤定了你肯定會依他呢?他知道你看見他哭就會心軟,看見他鬧就會慌亂,就會答應他的不合理要求。所以,任性就成了孩子的一項武器。

    家長對孩子過多的愛也是造成孩子任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孩子任性,大多數家長都束手無策。那麼,任性的孩子怎麼教呢?一起來看下吧。

    第一種方法:以退為進

    父母可以先退一步。比如孩子想要一個不能給他的東西時,媽媽可以這樣說:“這是媽媽的,媽媽現在不用,可以給你玩一下,不過明天你就得還給媽媽。”然後以退為進——第二天提醒孩子:“寶寶,把東西還給媽媽,以後想要的時候再跟媽媽說。”

    第二種方法:預先申明

    孩子一般都容易忘記預先的約定,所以建議家長一定要給他定個規矩,一旦孩子破壞了規矩就要按規矩處理。比如和孩子約定:早上爸爸要上班,你必須按時起床,按時吃早餐,爸爸才能準時送你去幼兒園。

    如果你起床晚了,就只好放棄早餐,因為你要為你的行為負責。一旦孩子賴床,就要把他的早餐收走,並告訴他:對不起,寶寶,我們有約在先,不能隨意破壞。

    第三種方法:轉移目標

    這種方法適用於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鮮的東西吸引的心理特點,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的事情上轉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

    第四種方法:冷處理

    當孩子由於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或打滾撒潑時,大人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憐憫或遷就,更不能和他討價還價。可以採取躲避的方法,暫時離開他。當無人理睬時,孩子自己會感到無趣而做出讓步。事後,家長可對孩子簡單而認真地說明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並對他說:“相信你以後會聽話的”之類的話來鼓勵他。

    第五種方法:適當懲罰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夠的,適當懲罰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任性不吃早飯,家長既不要責罵,也不要威脅,只需飯後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來。孩子餓時,告訴他肚子餓是早晨不吃飯的結果,孩子嚐到餓的滋味就會按時吃飯了。

  • 13 # 新資優教育

    5歲,正是規則意識、習慣養成的關鍵階段,一定要及時矯正!

    俗話說:“三歲看大,7歲看老”,幼兒階段是培養孩子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我們應重點抓住這個教育的關鍵節點,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使孩子在今後幼兒園畢業能迅速、自然、順利地適應小學學習和生活,確保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髮展。

    5歲小孩之所以任性,一點小事不依她就哭,地上打滾,這首先跟家長的“嬌慣和溺愛”有關。不能什麼小孩問題都歸結於家長,但家長也要先反省自己,是不是自身日常表現了過分的“寵愛”、過多地強調了“利己”,卻忽視了“德育”,從而導致孩子養成霸道、自私的個性。這其實對孩子是一種傷害,畢竟孩子要獨立走向社會的。

    再就是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家長必須要教會孩子控制自己的言行、情緒,約束自己的衝動,三思而後行。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與訓練。

    第一、情緒自控:包括不隨便發脾氣、忍讓、經受得住批評、承受失敗與挫折等;

    第二、言語自控:不罵人、不講髒話、不插話等;

    第三、行為自控:包括規則意識、堅持、不遷就、無侵犯行為等。

    隨著孩子的成長,無論在何時何地做何事情,都會有一定的規則制約著他的行為,家長要讓孩子潛移默化地、自然而然的理解和接受規則、維護和執行規則。那我們家長如何幫孩子發展自我控制力呢? 我們建議家長在對孩子教育的時候,把握以下四條原則:

    第一、以身作則,家長要當一個活生生的自我控制榜樣;

    第二、嚴格要求,柔聲說教,以理服人,反覆訓練;

    第三、巧用激勵,獎罰分明;

    第四、善用“冷處理”,延遲滿足。

  • 14 # 熊媽碎碎念

    我家大寶也是5歲,這個年齡已經具備一定的思想能力,如果孩子還會因一件小事耍性子,父母就要引起重視了,這是孩子蠻橫無理的一種表現,家長除了加強正面引導外,還需要在教育方式上做出調整,具體可以這樣做:

    1、 堅守原則;2、 沿用自然教育法則;3、 給予正面引導。一、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堅守原則

    孩子的洞察力其實遠比父母敏捷,他們往往能夠抓住你的弱點從而對你實行行動上的掌控,如果你在對待問題上沒有一個底線與原則,那麼孩子就會抓住這點並用哭鬧形式來達到他要達到的目的。

    比如,我們家大寶喜歡玩修車的遊戲,家裡有一套假的維修工具他不要,偏偏喜歡真的,不給就想透過哭鬧方式來獲取。但真的螺絲刀很尖銳危險,出於安全考慮,我拒絕了他的要求,哪怕他再哭再鬧,也絕不妥協。

    有些家長心疼孩子或怕孩子哭鬧,通常會選擇妥協,造成孩子變本加厲,無形中,掌握了這一“法寶”,養成唯我獨尊的性格。

    [建議]對於錯誤的行為或原則性的東西,父母一定要堅守底線,不管孩子如何哭鬧,原則性的東西不能輕易更改,讓他知道哭鬧解決不了問題,同時也加強了對問題對錯的判斷,從而為他積累更多的生活經驗。二、當孩子無理取鬧時,家長不妨採用“冷處理”方式

    法國教育學家盧梭認為:兒童所受的懲罰,正是他的過失所帶來的自然結果。所以當孩子又開始無理取鬧時,家長不妨採用“冷處理”教育方式。

    比如,我家二寶喜歡吃糖,吃之前跟他談好條件只能吃兩顆,但吃完兩顆時他還想吃,這時你如果不同意他就開始撒潑哭鬧。這時候,大多數家長處理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繼續滿足他;二、開始大吼或體罰。前一種會讓孩子養成“只要你不依我我就哭鬧”的習慣;後一種容易跟孩子陷入權力之爭,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這兩種都不是理想的教育方法。

    所以,針對這一現象,家長可以採用冷處理方式,就是兩者之間的折衷,通俗點講就是“隨他去”,對他的行為視而不見,讓他的風無帆可吹。

    [建議]當孩子開始哭鬧不止時,你不用去理會,也不用發火想及時去制止他,最好的方式就是採取“不聞不問”,孩子哭鬧主要是想引起關注,如果你忽視他的存在,他就會覺得沒意思,哭一會兒就會主動停止,慢慢地,他就會發現,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三、當孩子撒潑完時,記得及時給予正面引導

    孩子撒潑完,情緒穩定後,父母記得抓住這個“關鍵時刻”,及時給予正面引導。可以先問他剛剛為什麼哭?等他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後,然後給他分析道理,讓他知道媽媽剛才拒絕他的真正原因。

    比如,不讓二寶吃糖,我會這樣引導。首先告訴他,剛開始吃的時候我們已經約定好了只能吃兩顆,你不能出爾反爾,讓他學會為自己的言行舉止負責;其次告訴他,媽媽不讓他吃太多糖的原因是因為糖會產生蛀牙,如果有蛀牙那就吃不了更多美味的食物了,讓他知道吃糖會導致的後果;最後給他一個擁抱,告訴他以後有什麼想法可以說出來,因為哭鬧絕對不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孩子的習慣養成緣於父母平時的縱容,所以在改變的過程可能會有點漫長,父母在給孩子時間的同時,也記得要端正教育態度,堅持執行到底,否則孩子的問題會得不到徹底解決。

    [建議]把孩子當朋友,用溫和態度或講道理的方式替代縱容與呵斥,讓孩子認知到自己錯誤行為的同時,還能感受到父母的愛,而非用強硬的態度來逼迫他們就範,因為孩子也渴望被尊重,當你尊重孩子了,把道理講通了,他們才會與你配合,這比帶著怨氣不情願地服從好多了。

    [總結]總之,對於孩子總無緣無故撒潑,父母一定要及時進行調整,只有讓他們分清該做的與不該做的,他們才會慢慢去改正,最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一黃金週過後,消費板塊會迎來大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