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像一面鏡子
-
2 # 穿插游擊隊
在中國歷史上的各代王朝裡,宋朝在軍事上的“積弱”顯得非常突出。耐人尋味的是,一如“江山代有才人出”之說,宋代又絕不缺乏將才,從“楊家將”到“岳家軍”,誠可謂將星如雲。
至於宋仁宗時代的狄青,亦是名將群體中不容忽視的一員……
電視劇《清平樂》截圖,狄青(季晨飾)
以文馭武
宋朝建立之後,宋太祖趙匡胤迫不及待地以“杯酒釋兵權”的手段削奪了武將的兵權。隨後更將“重文抑武”確立為國策——趙匡胤登基不久即擴修儒家先聖祠廟,親自為孔子作贊文,並率群臣拜謁孔廟。
由於科舉取士成了獲取功名的主要途徑,此消彼長之下,所謂武人的地位自然越來越低,完全成了文人的配角。即便有著平滅南唐大功的大將曹彬,以堂堂樞密使(相當於國防部長)之高位,他每次在路上碰到士大夫的車馬也得讓道,所謂“必引車避之”。
北宋皇祐四年(1052)四月,廣源州(北宋廣南西路管轄下的羈縻州)的儂氏部族首領儂智高率眾5000武裝反宋。五月,儂智高攻佔守備空虛的重鎮邕州(今廣西南寧),建立“大南國”,自稱“仁惠皇帝”,改元“啟歷”。儂軍以勢如破竹之勢直達整個嶺南地區的中心城市廣州城下。
宋廷多次調兵遣將進剿,問題在於,對儒臣來說,“軍旅之事,非所任也”。於是,面對這個並不算強的敵手(儂軍最多時也不過5萬人左右),宋朝的軍事體制弊端徹底暴露。從夏天到初秋,宋軍連戰不利,望風潰逃,令儂智高的氣焰更甚。眼看戰事發展下去,“不惟嶺南非陛下所有,則荊湖江南皆可憂矣”,上任不過三個月的樞密副使狄青自告奮勇,上表請行:“我本行伍出身,除征戰而外無以報國,願率禁軍並蕃騎數百,活捉儂智高獻於闕下。”
電視劇《清平樂》劇照,狄青
狄青南征
有道是“聞鼙鼓而思良將”。此時也的確該輪到狄青上場了。
狄青畫像,出自清丁善長繪製的《歷代畫像傳》(清光緒二十二年刊本)
狄青,字漢臣,出生於民風強悍的河東汾陽(今屬山西)。他的早年經歷在史書記載很少,有說法就說其被“逮罪入京,竄名赤籍”,能夠確定的是,狄青年輕時即投身軍伍,做一名小卒。仁宗年間,西北一帶党項族領袖元昊稱帝,建立西夏,與宋王朝分庭抗禮,由此爆發了大規模的宋夏戰爭。這場戰爭,給狄青提供了施展軍事才能的機會。據宋人記載,他是以下級武官的身份來到西北前線的。
在與夏軍的交戰中,狄青參加了大大小小25次戰鬥,被流矢射中過8次。每次上陣,他都披散著頭髮,戴著銅面具,出入於敵陣的千軍萬馬之中,所向披靡,無人敢攖其鋒。狄青在戰場上屢立戰功,逐漸獲得升遷,到元昊稱臣,宋夏戰事暫告段落的時候,狄青已成為知名大將,天下“聳然畏慕之”。到了皇祐四年,狄青因功勳頗著,升任樞密副使。按宋朝制度,中書門下與樞密院,號稱宋廷的文武二府。狄青榮升為直接供事於皇帝的樞密副使,也使他真正成為名聲顯赫的朝廷命官。
但狄青出現在這個朝廷上,顯得格外扎眼——他的臉上刺著字。《水滸》裡的林沖、宋江,發配之時都在臉上刺字,因此也被叫作“賊配軍”,可見“刺字”在當時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
電視劇《清平樂》劇照,狄青
偏偏宋朝承襲五代舊制,規定士卒(當時叫作“赤老”)要像被處刑的罪犯那樣,在臉上刺字以防止逃跑。狄青起自低微,臉上當然一直留有當兵時在臉上刺字的印跡。他做了官以後,宋仁宗特別指示他敷藥把臉上的黑字除掉。這算得上是一個莫大的恩典,證明了皇帝對狄青的關愛和重視。狄青卻指著自己的臉回奏道:“陛下按功勞提拔了臣,而不管臣的出身門第。臣所以有今天,也是由於這張被刺字的臉,願意留著它來鼓勵部隊的人多立戰功,請原諒臣不奉詔除掉它。”仁宗遂任其自便。這段對話向來被看作“英雄莫論出處”的一個範例。但反過來,這也說明在宋仁宗心目中,臉上刺字與行伍出身等同下層社會的標記。上行而下效,當時宋代社會鄙夷“赤老”的心態,自然也是不問可知的了。
箭盤山,位於今廣西柳州箭盤山奇石園內
然而,真到了“儂智高之亂”搞得宋朝舉國騷動之時,臉上刺字的狄青又成了宋仁宗手裡的最後一張王牌。皇祐四年(1052)九月,宋廷任命“素名善將”的狄青統率精銳的“西軍”南下征討。為了打勝這一仗,仁宗下了最大的決心。狄青領兵號稱20萬,麾下文武將佐多達231人,楊家將的成員,楊老令公的孫子楊文廣就是他的先鋒。更重要的是,宋仁宗採納了曾在西北前線擔任過方面軍指揮官的宰相龐籍的建議,允許狄青“以武人為大帥”,廣南諸軍都受其統一節制。當然,從事後的做法看,宋廷此次打破“將從中御”慣例之舉,絕不意味著放棄了“以文馭武”的祖宗成例,而實在是被形勢所逼下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
先前宋廷派出的征討儂智高的文官將帥在接到命令後大都是“六七日”即馳至廣州,一遇儂智高軍隊,又立即驅使快速行軍後的疲憊之師上陣。加上廣西氣候本就對宋兵不利。北方兵丁不服嶺南水土,乍然來到廣西,“不待戈矛之及,矢石之交,自相疾疫而死。”軍事經驗豐富的狄青做法恰好與此相反。一切準備就緒後,十月初狄青才率軍啟行,第二年正月到達賓州(今廣西賓陽縣南)後又按兵不動達13天之久,疲憊計程車卒得以充分休整恢復體力。
對於狄青的按兵不動,缺少戰爭經驗的儂智高卻以為宋軍膽怯而不以為備。有人提出警告,“宜遣兵守崑崙關,勿使度險。俟其兵疲食盡,擊之無不勝者”。按漢字的古義,“昆”是“高”的意思,“侖”則具有屈曲盤結的狀貌。崑崙關就坐落在大明山餘脈崑崙山與領兵山之間的山峽之中。在古代,由北通向南寧的主要通道就從此經過。從崑崙關往南50多公里即可抵達南寧。因此,以地理位置而論,崑崙關實在是南寧的北路門戶。可惜已成驕兵的儂智高還是沒有將其放在心上。
誰知,到了“上元節(正月十五)”這一天,狄青命令士卒休息5天,大設燈燭,第一夜宴請將佐,第二夜宴請從軍官,第三夜宴請軍校。頭天晚上,通宵樂飲,第二天夜裡一直喧鬧到半夜,狄青忽然說自己得病了,於是回房間休息,卻讓大家繼續喝酒。到了天明,哨兵卻來報告:狄青元帥已奪取了崑崙關。
原來,這天晚上,風雨交加。狄青趁儂軍無備率兵一舉偷渡崑崙關。待到宋軍逼近邕州時,儂智高方才發覺。兩軍遂在地勢較為平坦的歸仁輔展開決戰。儂軍戰法,每兩人持槍奮勇前進殺敵,又一人持牌掩護,“眾進如堵,弓矢莫能加,大為南患。”因此,在正兵相持階段,宋軍打得相當艱苦。說來有趣,如何應對北方民族擅長的馬戰,一直是令宋廷頭痛的事。面對北方以騎戰見長的遼、西夏軍隊,宋人總有無可奈何之感。但面對沒有騎兵的儂軍,狄青從西北前線帶來的“蕃落騎兵”,就成了出奇制勝的“秘密武器”。這支騎兵從敵後分兩路掩殺過來,對儂軍陣地來往衝突,終於奠定勝局。感覺大勢已去,儂智高只能燒燬邕州城池逃走,狄青率兵追擊50裡,斬首數千級,生擒500餘人。這場遷延逾年的戰事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就被狄青平息了。
“我少一進士及第耳”
然而,平定儂智高之亂,既是狄青人生的巔峰,也是一代名將悲劇的開始。宋軍班師回朝後,朝廷自然要論功行賞。由於狄青本身就是樞密副使,已經是官位顯赫,為表彰狄青此次平亂的功勞,宋仁宗便要提拔其為樞密使。
誰知,激烈反對這個主意的恰恰是當初全力支援狄青出兵征討儂智高、且為之免去掣肘的宰相龐籍。此人“變臉”的理由也很簡單,宋太祖手下的大將曹彬縱有滅南唐擒李煜的大功,也並未馬上因此得到樞密使的官位,而只是“賜錢二十萬緡而已”。現在狄青平儂智高之功不及曹彬,若用其為樞密使,則其“名位極矣”,萬一今後更立大功,“欲以何官賞之”。仁宗一聽,只得作罷,只賜了狄青一套高階住宅——敦教坊第一區,另外他的兩個兒子因從軍立了戰功,也與其他官員一樣升了官。
按說此事就這樣了結了。誰知參知政事梁適為狄青力爭。這倒不是他仗義執言,而只是在為自己考慮。狄青若是當了樞密使,雖目前官位比梁適高,但相位有缺,武臣是遞補不上去的,能升遷拜相的只能是梁參政本人了。在他的勸說下,仁宗又改了主意,提升狄青為樞密使。這的確是殊榮。因為在宋仁宗一朝共有29人曾擔任樞密使,而狄青是唯一一位由行伍起家的武將升任樞密使的。
狄青像
但這個決定與捅了馬蜂窩實在沒啥區別。當出身“赤老(士卒)”的狄青最終進入樞府後,還是遭到朝臣們的蔑視,竟被貶呼為“赤樞”。究其原因,狄青行伍出身的卑微身份固是“原罪”。而狄青此前的官場經歷,亦有取禍之道。早年在西北前線時,狄青就一度牽扯進軍中財務官司,只是由於戰事吃緊,加上上司尹洙極力辯護,才幸運躲過一劫。而在隨後的“水洛城事件”裡,宋廷的西北前線的軍政官員們圍繞是否建立“水洛城”發生嚴重分裂——范仲淹是築城派、韓琦是棄城派。
而狄青正處於風暴中央——他帶兵將劉滬、董士廉這二位築城的高官送進監獄關了將近一個月。雖說他是奉尹洙之命行事,但在文官眼裡,難免成為“武人跋扈”的例證,多少還有反水范仲淹投靠韓琦之嫌,范仲淹高風亮節當然不會和狄青計較,但是他的同僚和朋友對狄青怕是觀感不佳。至於此番上位樞密使,更有與梁適合謀結黨營私之嫌,結果狄青就此竟變得為整個士大夫陣營所不容。
被歐陽修稱為“社稷之臣”,號稱賢相的韓琦就是個中典型。早年在西北前線時,陝西經略判官尹洙,知道狄青的軍事素質好,便把他推薦給副使韓琦和范仲淹,鄭重地說:“這是個良將的材料啊!”韓、範二人見了他,也認為是個奇才,都對他很優厚。從這個角度上說,韓琦大概還能算是狄青的伯樂之一。自然,狄青對韓琦也非常謙恭禮讓,即使在官拜樞密使,與韓琦官階相當後也是如此。他每次到韓府,“必拜於廟廷之下,入拜夫人甚恭,以郎君之禮侍其子弟”。
宋韓魏公琦像
反過來,韓琦對狄青,那可說是非常之不客氣,竟至於到了以羞辱狄青為樂的地步。宋人筆記記載,有一次,韓琦出鎮定州路時,狄青恰擔任總管。正好狄青的舊部焦用帶兵路過,狄青便請他一起喝酒。恰好此時有部下上告焦用剋扣軍餉,韓琦便下令逮捕焦用,準備處決。這當然算是在整飭軍紀,但嚴格說起來,焦用也罪不至死。狄青得知以後趕去撈人,口口聲聲“焦用有軍功,好兒”。結果韓琦嗤之以鼻,反而來了一句,在“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才是“好兒”,焦用算什麼東西!這就是北宋士大夫們的真實想法,武將及兵卒在他們眼裡的地位那是非常低賤的,無論打過多少仗,殺過多少敵人,都沒有用。只有高中狀元者,才是真正的英雄!
結果,韓琦居然當著狄青的面,殺死了一位立有戰功的軍官。這樣的小題大做就是在“殺雞儆猴”,警告狄青,並公開宣示對武將的鄙棄,對軍功的不屑,以及文臣對武將生殺予奪的權力。除了焦用被殺冤枉之外,連韓琦養的家妓都敢當著狄青的面戲謔其為“斑兒”(因臉有刺字)。飽受戲弄、羞辱的狄青對此竟然也無可奈何。武人固有的卑微地位在文臣面前暴露無遺。
狄青曾為此感嘆:“韓樞密功業官職與我一般,我少一進士及第耳。”
“無他,朝廷疑爾”
偏偏缺少進士“文憑”的狄青,固然得不到士大夫們的認同,在平民百姓和兵卒中的人氣卻相當高。京師的百姓對其極為推崇,“誦詠其材武。青每出入,輒聚觀之,至壅路不得行。”廣大士兵更將從士兵到元帥的狄青看作自己的英雄,對外人誇耀,甚至每次拿到軍餉,都說成是“狄家爺爺所賜。”
這就更加犯了朝廷的大忌諱——在文官集團(仁宗一朝錄取進士近萬人,約為終唐一朝總數的兩倍多,文官政治也在當時達到頂峰)看來,狄青的存在不僅影響到苦心營造出的“重文輕武”風氣,而且其在軍中過高的威望還可能威脅到趙宋王朝的安全。
不難想見,對狄青不利的流言蜚語應運而生。譬如,有人聲稱看見狄家的狗長出角來;又有人將狄青與廢唐建梁的“亂臣賊子”朱溫相聯絡,稱發現狄家宅院在夜晚常發出奇光,而這種光亮恰與當年朱溫稱帝前的情景驚人的相似;又有人舉報,京師發大水時,官民住宅地勢低的,都到各寺廟避水,狄青把家人遷到大相國寺,在“殿”上起居……狄青擔任樞密使四年,其任上所作所為的正面記載幾乎在史書中絕跡,倒是猜忌、責難與誹謗,像股旋風似的一齊撲了過來。
待到輿論準備得差不多時,士大夫們就赤膊上陣要求罷免狄青了。嘉祐元年(1056)正月,宋仁宗生了一場病,後來慢慢得到康復。知制誥劉敞便藉機上書,危言聳聽“天下有大憂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體平復,大憂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毫無理由地將狄青當作北宋朝廷最大的威脅。殿中侍御史呂景初也跳了出來,“天象謫見,妖人訛言,權臣有虛聲,為兵眾所附,中外為之洶洶。”既是權臣,又“為兵眾所附”,這指的自然就是樞密使狄青了。
電視劇 《清平樂》劇照,狄青(左,季晨飾)和范仲淹(右,劉鈞飾)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一片“倒狄”合唱中,聲音最響亮的那位仁兄,居然是歐陽修。他是宋初文壇領袖,也曾參與過范仲淹推行的“慶曆新政”,從任何意義上講,歐陽修都不是一個“奸臣”。他與狄青也沒有個人恩怨——當年狄青數次犯錯誤,比方說“水洛城案”,他還為狄青說過好話——只是“對事不對人”“為國家消未萌之患”,唯恐出現第二個“黃袍加身”的人奪了大宋的天下。
同樣有些可笑的是,歐陽修上書請罷狄青,洋洋數千言,竟然舉不出一條得力罪證,反而承認狄青任樞密使以來,“未見過失”。那麼還有什麼理由罷免狄青呢?當年正好發了水災,於是歐陽修決定假託虛妄的陰陽五行說,讓狄青為此背鍋:“水者,陰也。兵亦陰也,武臣亦陰也,以此類推而易見者。天之譴告,苟不虛發。”這段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發大水就是老天爺因狄青任官而顯示的徵兆。這個理由簡直讓人不敢相信居然是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之口。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作為《新唐書》的作者,歐陽修顯然沒有把武則天時期酷吏來俊臣羅織罪名的本事學到家。
相比之下,當時擔任宰相的文彥博罷免狄青的邏輯就顯得簡單明瞭了許多。在他請罷狄青時,宋仁宗回答,狄青是忠臣。文彥博立即反駁:“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確實如此。趙匡胤在周世宗柴榮在世時,哪裡露出過半點“謀逆”的跡象?最後還不是搞出了“陳橋兵變”奪了後周的天下!
這番話本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在宋仁宗聽來,卻又是那麼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在眾多大臣再三的參奏之下,他對狄青的信任動搖了,終於同意將其樞密使一職罷免,並將狄青調往外地去做官。
宋仁宗趙禎的永昭陵(位於今河南鞏義)的武將石像生
嘉祐元年八月,僅僅做了四年樞密使、沒有犯任何錯誤的狄青終於被罷官,以護國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任陳州(今屬河南)知州。自狄青之後,終北宋之世,再也沒有武將能夠入主樞密院了。
而臨行前,文彥博的一番話卻足夠給予狄青造成無盡的恐慌。狄青向文彥博問起為何被外放,文彥博簡潔明瞭地回答:“無他,朝廷疑爾!”在封建時代,任何人都清楚,自己被朝廷懷疑的話還會有好下場麼?行前,狄青內心萬分悲楚,無限傷感地對人說,“青此行必死。”更有甚者,在狄青無辜被貶至陳州之後,根據文彥博的建議,朝廷仍然每月兩次派遣使者前往陳州撫問狄青,名為撫問,實則為監視。這時的狄青已被流言蜚語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來他都要“驚疑終日”,當年那“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一代驍將的威武英姿早已不復存在了。
不過半年之後的嘉祐二年(1057)三月,可憐大將狄青,沒有死在敵人的利刃之下,卻不堪自己人的猜疑、打擊和迫害,鬱鬱而終,享年還不到50歲。
狄青的悲劇命運,實在是這個時代的必然。
-
3 # 五佛01
功高震主,上惴惴不安。安度,安度,四十歲後華人出路。。。。。。。。。。莫議塵事,明辨是非,少言寡語,只求後路。。。。。。。。。
-
4 # 華麗的樂章2
狄青雖然戰功赫赫,但是北宋重文輕武,即使受到宋仁宗的賞識也會招來他人的記恨,這為狄青的死埋下了伏筆, 加上他常年在外領兵打仗,又不懂官場上的規則,不懂怎麼籠絡人心,在朝中沒有替他說話的人,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狄青功高蓋主,讓宋仁宗想起了陳橋兵變,覺得他已經威脅到宋仁宗的統治地位,所以,宋仁宗在綜合各種利弊之下拋棄了狄青導致他鬱鬱而終。
只要威脅到皇權,即使你有一統天下的能力,那也會被統治者遺棄的,而狄青就是這樣的結局。
-
5 # 漢周讀書
01
狄天使
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崛起的西夏國進攻保安軍。
雙方交戰,保安軍節節敗退。
近年與西夏軍屢戰屢敗,宋軍將士已然有了畏敵心理,戰況甚為不妙。
突然,驀地裡殺出一支奇軍,大旗飄揚上寫個“狄”字。
為首一將,披頭散髮,戴著一個面目猙獰的銅面具,大聲喊殺,率先衝向西夏軍。他左衝右突,勇不可擋,西夏軍無不擋者披靡。
宋軍士氣大振,殺聲震天,一鼓作氣把夏軍打得只有招架之功。
夏軍元帥李元昊遠遠望見,下令解圍撤退。
這一戰夏軍被打退,被這銅面具將軍的勇猛嚇得心驚膽戰,說這銅面將軍會吸人的靈魂,叫他“狄天使”。
他便是狄青,時任延州指使,奉命馳援保安軍。苦戰之下,取得勝利。狄青從此威名大揚,跳級提拔。
次年又戰安遠寨,狄青重傷之下,聽到西夏軍又來進犯,立即飛身而起,提刀跨馬當先衝出。部下無不感動,奮勇爭先,再次擊敗夏軍。狄青已成為宋軍中流砥柱。
只是當時宋軍的高階將領低能,與西夏的幾次大戰,都以失敗告終。雖然有狄青這樣的軍官英勇善戰,大形勢之下,宋軍吃的敗仗仍舊很多。
於是宋軍換帥,以文官范仲淹、韓琦、尹洙等為主帥對付西夏。這幾位對狄青非常欣賞,認定他是將帥之才。范仲淹還送給狄青一本《左氏春秋》,鼓勵他讀書,說道:“作為一名將軍,不懂古今,那就是匹夫之勇。”狄青大為感動,折節讀書,終成為一名深有韜略的勇將。
之後與西夏幾年的交戰,狄青前後二十五戰,攻破金湯城,修築招安寨,扼守戰略要地,殺敵立功,受到宋廷重用。
到西夏李元昊向宋稱臣和談,狄青已升任馬步軍副都指揮使,步入宋軍高階指揮官行列。
02
崑崙關
狄青行伍出身,因犯事臉上被刺字,於宋軍中服役。他天生是打戰的料,武藝高超,射術精湛,被選入禁軍。
宋夏戰爭爆發,前往西北前線殺敵,開始了輝煌的軍旅生涯。
皇祐年間,廣西蠻族儂智高叛亂,號稱南天國,連勝官軍,震動嶺南。
狄青請纓:“我是當兵出身,除了打戰,沒有其他報效國家的方式。讓我帶上精兵強將,斬了儂智高的腦袋獻給皇上!”
仁宗非常高興,任命他為平叛總司令。
狄青下令,在他到達廣西前,宋軍嚴守陣營,嚴禁擅自出戰。
但前線將軍陳曙等貪功,發兵與叛軍交戰於崑崙關下,被儂智高打得大敗。
宋軍連敗,士氣相當低迷。狄青到達前線,立即召開高階軍官會議,並將陳曙等三十多人拿下。
說道:“命令得不到有效的執行。這戰還怎麼打?”當場將這些人推出去斬首。
狄青的鐵腕,令屬下心驚凜然,再也不敢有違命之舉。
由於南方軍隊多信鬼神,連戰連敗下,宋軍多有畏敵。
狄青便召開誓師大會,大聲祈禱:“皇天后土當保佑我軍這次平叛勝利!”他取出一百枚制錢說:“如讓我軍取勝,請神靈讓這些錢全部字面朝上!”將錢往地上一撒,將士們盯睛一看,全部是字面朝上!全軍歡聲雷動,老天爺站在我們這邊!狄青命令親兵拿來釘子,將制錢全部釘在地上。
蓋上青布:“等我得勝回朝再來收拾這些錢!”狄青令大軍原地休整。
敵軍間諜偵察以為宋軍不會出擊,放鬆警惕。
狄青突然撥寨潛行,一夜之間越過崑崙關,在一馬平川的歸仁輔佈下陣。叛軍失去崑崙關這天險地利,前來爭鋒,雙方大戰。
宋前軍不利,狄青登高看得明白,對方基本都是步兵。立即派出精騎兵,從左右兩翼包抄猛攻。
打得叛軍四處潰散,追奔逐北五十里,把叛軍有生力量消滅乾淨。一路打到叛軍老巢邕州,一舉蕩平叛亂。儂智高單騎逃跑,流亡到大理去了。
狄青把老弱病殘的俘虜全部釋放,將叛軍高官的首級掛在城頭示眾,又將斬殺的敵軍腦袋堆積成山,建成“京觀”。
恩威並施,蠻族從此服服帖帖。
狄青獲勝,回去取來制錢。原來是兩面都是字的特製錢。大家這才明明狄將軍“假痴不癲”的高明,那種靜不露機的沉穩,真有泰山崩於前色不變的大將本色。將士欽佩五體投地。
大戰告捷,狄青被提拔,任樞密使,二品大員。這看上去風光無限的位置,卻成為後來置他於死地的真正原因。
狄青巧記激士的典故,後來被收入《三十六計》,作為二十七記“假痴不癲”的註腳戰例。
03
面涅將軍
歷史上的名將都有一個響亮的名號,比如:李廣“飛將軍”、楊業“楊無敵”、狄青“面涅將軍”......
面涅的意思就是帶著面具,歷史上有兩位面涅的將領。一是南北朝的蘭陵王,因為長得太帥,戰場上怕被輕視。二就是狄青,雖然也是宋朝數一數二的大帥哥,但是臉上有刺字,迫不得已才戴上的。狄青是賊配軍出身,按宋朝規矩,臉上要刺行軍烙印。
在舊版小說《楊家府演義》和傳統平話故事裡,狄青被黑化成反派,塑造成奸臣,“面涅將軍”成了一種侮辱性的稱號。
其實狄青是一位品行謙讓的武將,不居功,不貪名。
一天,仁宗見狄青臉上的刺字,覺得不好看且有損身份,勸他將疤痕祛除。狄青說:“臣不敢忘本。能有今天,是這刺字激勵和提醒自己。這刺字也可以鼓勵和我一樣計程車兵,為國盡忠。”
有人勸狄青認唐朝狄仁傑為祖上,以示自己的身份高貴,狄青婉拒:“狄閣老這樣的能人,我豈敢高攀。”
平定儂智高時,亂屍中有一人,身穿黃袍,眾人“斷定”此人是儂智高,建議狄青上報朝廷邀功領賞。
狄青嗤之以鼻:冒功領賞,此乃小人之為,爾等如若再提,軍法處置。
題外話:如此一位治軍能手,軍功卓越,威望極高的武將,怎能不讓人眼紅,猜忌,排擠。
宋朝有個笑話說:一個姓湯的武將學文雅,每每自稱與人有“一面之交”,被文官取個綽號“湯一面”,後來湯將軍戰沙場,中箭而死,又被文官取號“湯一箭”。譏諷嘲笑之極。
即使是關愛狄青的老上級韓琦態度也一樣。此時的韓琦是文官二把手,狄青是武官二把手。
可是宋朝的文臣有個“優良傳統”:文臣無所不能,武將一無是處。所以韓琦從骨子裡還是瞧不起狄青。
一天,有些過於得意的狄青在酒宴上,問韓琦:“我立下如此戰功,地位與你平起平坐,現在也算得上是好男兒了吧?”
韓琦不屑,回答道:“什麼叫好男兒?東華門外唱名才是好男兒!”——中了進士在東華門上唱名這榮耀,才叫男子漢!
狄青悻悻道:“原來我和韓大人之間差個進士。”
04
青沙爛
宋仁宗嚐到了軍事勝利的甜頭,也為了平衡宋朝文貴武賤你的政治天平,開始扶持軍方勢力。逐漸把狄青往軍方第一人的位子上推。這在政治上無疑觸動了文臣集團的利益。
一天,文壇領袖歐陽修向皇帝上奏章:再三指出對武將弄權要防範於未然。特別點出,狄青深受士兵愛戴,並且近來狄大人家裡經常有怪事發生,不得不防喲!
什麼怪事呢?有人說狄青家的狗長角了,這恐怕是要變龍的節奏,另外狄家經常夜裡有火光閃閃,記得五代時梁太祖朱全忠家裡不也經常夜裡有火光嗎?鄰居去救火,卻什麼事也沒有!京城裡兒歌有人唱:漢似胡兒胡似漢,改頭換面總一般。胡兒就是“狄”!這股暗流直指狄青。
這邊宰相文彥博也站了出來附和,藉口流言和士兵的擁戴,請求仁宗免去狄青的樞密使,外放,做個地方官。
狄青得到訊息,面聖仁宗說:歐陽修所言皆胡言,子虛烏有,純屬誣陷。
氣不過的狄青又找到文彥博理論:我有何罪?為何這樣整我?文宰相一刀捅進狄青的心窩裡:“沒有原因!就是不信任你!”狄青連退幾步,寒毛倒立,戎馬疆場的他感覺這皇宮比戰場還殘酷。
宋仁宗覺得狄青功勞甚高,又是當朝大英雄,頗不捨,就對文彥博說:狄青是個忠臣,不會有謀逆之心。
文彥博反駁道:“太祖亦是後周忠臣。”一句話懟的宋仁宗差點噎死。
最後搖擺不定的宋仁宗決定:狄青外調陳州。
狄將軍感到徹骨的冰冷,感嘆道:“陳州有一種梨子,叫青沙爛。我狄青這次是必“爛”。”
到了陳州,每隔三五天,朝廷就會派人前來“看望”狄青......
備受猜忌的狄青鬱鬱寡歡,第二年就病死了,死後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追贈中書令,諡號“武襄”。
馳騁沙場的將軍,鐵骨錚錚的勇士,含恨而死!
從個人來看,狄青堪稱北宋最悲劇英雄。
從北宋來看,基本國策實施的“很好”。
注:宋朝基本國策:為了避免唐代末年以來繁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輕武的文官體制。
所以說,沒人害死狄青,他只是結局不夠悲壯,死的窩囊!
-
6 # 此時此刻ke
備受猜忌的狄青鬱鬱寡歡,第二年就病死了,死後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追贈中書令,諡號“武襄”。
馳騁沙場的將軍,鐵骨錚錚的勇士,含恨而死!
回覆列表
福兮禍所伏,從一介普通士卒而擔任全國最高軍職—樞密使,狄青依靠自己的才能和血汗登上了人生的巔峰,但是,這也同時意味著他人生下坡路的開始,只不過這一切已經不是他個人的努力所能控制得了的事情了。
狄青深知自己身居高位容易招人嫉恨,所以經常慎密寡言,謙恭忍讓,儘量做到低調處世。但是,普通士兵和老百姓卻非常喜愛這位出身低微的樞密使,士兵們把狄青看作他們自己的英雄,經常誇耀他的光輝事蹟;普通老百姓則把他作為例子來教育、勉勵自己的孩子。據史書記載:每次狄青出門,京師百姓爭相圍觀,希望一睹傳說中的英雄人物風采,“至雍路不得行”。其場面壯觀程度恐怕還要超過今天所謂的天王巨星現場粉絲會。然而,“殺君馬者道旁兒”,愛之者也可能成為害之者,狄青以武將身份入主樞密院已經很招嫉恨,他的深得民心更加劇了當權者的猜疑。
自唐代藩鎮割據以來,武將權力過大給政權帶來的危害讓人談虎色變。宋太祖趙匡胤就是以後周統兵大將的身份發動陳橋兵變,從而黃袍加身的,他當然不願意自己的江山有朝一日也被其他人依樣畫葫蘆地奪取。因此,趙匡胤坐穩江山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釋兵權,剝奪自己手下大將的統兵權;此外,他還定下了所謂的祖宗家法,反覆叮囑自己的後代要注意防範武將權力過大。寧願把軍隊指揮權交給文人,也不能讓武將坐大,因為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嘛,這就是宋朝統治者重文輕武政策的根源。而宋代文官作為這一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自然也會想方設法維護它的完整與穩定。
狄青的武夫身份既為他帶來了人生的榮耀,同時也是他後來人生悲劇的直接原因。從仁宗任命狄青擔任樞密副使開始,文官反對的聲音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就連當初賞識、支援狄青的文臣們也站到了反對者的陣營。反對者甚至不需要任何證據支撐,他們經常使用的一頂大帽子就是趙匡胤留下的祖宗家法。後世著名的歐陽修先生文采過人,他寫給皇帝要求罷免狄青的奏章洋洋灑灑,卻只有一句實質性的內容,那就是:武臣掌國機密而得軍情,豈是國家之利?當仁宗為狄青辯解說“狄青忠臣”時,名臣文彥博一句話就頂了回去: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然後又公開對前來喊冤的狄青說:“無他,朝廷疑爾。”諸位不要小看宋代文臣的能量,讀過《士與中國文化》和《朱熹的歷史世界》這兩本書的朋友就應該知道,宋朝皇帝在很多問題上不得不遷就來自文官集團的聲音。
史書上有關狄青進入樞府後的記載沒有任何正面的內容,有的只是狄青家中的種種怪異現象,如狄青家的狗頭上居然長了角;狄青家宅院半夜有怪光異火出現;狄青某天身穿黃袍坐在殿上等等。這些傳聞的由來、真偽當然不需要辯解了,它們想要說明的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狄青已經是趙氏皇朝的禍害,再不果斷處置,後果將不堪設想。
公元1056年,狄青揹著叛臣之嫌被迫離京,出判陳州。行前,狄青悲楚地對人說:“青此行必死。”果然,不到半年狄青即病卒於當地,曾經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一代名將就這樣離開了人世,享年僅49歲。儘管在狄青死後宋朝皇帝一再追封,這一切於當事者都不重要了。讓我們收拾起惋惜之情,最後來看看史官的蓋棺定論:“青為人慎密寡言,其計事必審中機會而後發。行師先正部伍,明賞罰,與士同飢寒勞苦,雖敵猝犯之,無一士敢後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與將佐。”有此考語,狄青當無愧為一代名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