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放映機

    在中國古代很早就已經有有關鱷魚的記載,《禮記》中就曾記載了有關鱷魚的事蹟,到唐代,大文豪韓愈就以鱷魚為題,寫出《祭鱷魚文》的討賊文,義正辭嚴,嚇退鱷患。而演義小說裡比如《水滸傳》中的朱貴被稱為“旱地忽律”,忽律就是鱷魚的意思,,證明中原地區的古人對於鱷魚還是有一定認知的。因此揚子鱷是古代文獻中的明星動物,出場率極高,而揚子鱷也被附會了神話背景,被稱為鼉龍,與先前的獅子一樣,也是龍族成員了,而在中國,短吻鱷科的別稱也就是鼉科。揚子鱷是世界上最小的鱷種之一,體重只有35kg左右,因此並沒有什麼傷人的事蹟,反倒是它自己因為皮與肉的價值而遭到人類的捕殺。《本草綱目》中記載土龍,“南人珍其肉,以為嫁娶之敬”,而土龍就是揚子鱷的另外一個別稱。而鱷魚皮也是古人捕殺鱷魚的一大原因,雖然古代沒有鱷魚皮包和皮鞋,但是鼉皮向來是製作戰鼓的優質原料,“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 2 # 奇聞怪事記

    有沒有歷史文獻關於鱷魚的記載?答案是肯定的。  中國古代有三種鱷魚,分別是馬來鱷,灣鱷和揚子鱷。如今,前兩個在中國大地上徹底滅絕,揚子鱷也成了一級保護動物.

    夏商時期,全國氣候溫暖溼潤,相當於現代的東南亞。全年降雨充足,大片原始森林和沼澤鮮有人類涉足,淪為鱷魚等大型食肉動物的樂園。先秦古籍中關於鱷魚的記錄有很多,其中描寫最詳實生動,出現頻率最高的莫過於《山海經》。

    《山海經》這本書中,鱷魚有很多種稱謂。南方部落叫它蠱雕,意思是這種動物有著非常誇張的大肚子和鳥類一樣又尖又長的嘴巴。北方部落叫它狍鴞,意義跟蠱雕差不多,也是大肚子加長嘴的組合形象。鱷魚在遠古先民心中,既令人恐懼又讓人敬畏,恐懼的是它們的習性,不僅吞食牛羊家畜,而且會主動攻擊人類,一旦落入遠古巨鱷的領地,便只有死路一條。敬畏的是它們身上不可戰勝的力量,是大自然絕對意志的體現,於是古人將鱷魚形象圖繪在牆壁和各種生活器皿上,時刻提醒自己和後人,必須敬畏自然節制貪念,否則必將遭受上天的懲罰。  

    春秋戰國以後,鱷魚就很少在北方地區出現了。當時氣候逐漸轉冷,身為熱帶生物的鱷魚不能良好適應而逐漸滅絕。北方鱷魚雖然消失,南方同類卻依然很滋潤。

    唐宋之前,中國政治文化中心一直在北方,南方屬於人煙稀少的南蠻之地,資源開發程度較低,人和鱷魚正面衝突的機會較少,因此沒有留下過多記錄。 歷史上,關於人鱷戰爭最著名的戰役,當屬韓愈驅鱷。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韓愈去潮州擔任刺史,到任後積極訪問民間疾苦,得知本地鱷溪中有鱷魚為患,於是令人在河邊大搞祭祀,命令鱷魚遠去不得擾民,然後寫下千古名篇《祭鱷魚文》。傳說鱷魚聽到命令,竟然乖乖遠遁六十多里,潮州再無鱷患。

    公元848年,韓愈寫《祭鱷魚文》後的第29年,太尉李德裕也被貶官至潮州,坐船經過鱷魚灘的時候,船身無故漏水,很多貴重物品沉入水中。本來想叫船上的崑崙奴,也就是黑人奴僕搭把手挽回點損失,但看到岸上鱷魚極多,怕出安全事故,就打消了這個念頭。這件事被後來的廣州司馬劉恂記錄在《嶺表錄異》中:“鱷魚其身多土黃色,有四足,修尾,形狀如鼉而舉止矯疾,口森鋸齒,往往害人。南中鹿多,最懼此物。鹿走崖岸之上,群鱷嗥叫其下,鹿怖懼落崖,多為鱷魚所得,亦物之相攝伏也。故李太尉德裕貶官潮州,經鱷魚灘,損壞舟船,平生寶玩、古書、圖畫,一時沉失。遂召船上崑崙取之。但見鱷魚極多,不敢輒近,乃是鱷魚窟宅也”。

    另外,《禮記》中就曾記載了有關鱷魚的事蹟;漢代楊孚《廣州異物志》記載:“鱷魚長者一丈餘,有四足,喙長七尺,齒甚利,虎及鹿渡水,鱷擊之皆斷。喙去齒,旬日更生”。這段記錄提到了南方鱷魚的一大明顯特徵:喙長七尺,齒甚利。晉代虞喜《志林》說得更誇張:“南方有鱷魚,喙長八尺,秋時最長作患舟邊,或出頭食人,故人持戈於船側而御之。”

      唐代李延壽《南史》提到:“鱷大者三丈餘,狀如鼉,有四足;喙長六、七尺,兩邊有齒,利如刀劍,常食魚,遇得麋鹿及人亦瞰之。蒼梧以南及外國皆有之。”古代的蒼梧,包括現在廣西蒼梧縣、梧州市及周邊地區。 以上四則記載,說明馬來鱷在古代兩廣地區確實曾大量分佈。

    除文字記錄外,還有出土實物可以作為佐證,1963年和1974年,在廣東省順德地區兩次分別發掘出大小鱷骨各1具,科學家經過對比分析,認定它們全是宋代鱷魚的遺骨。

  • 3 # 波雲星

    鱷魚

    古語所謂“鱷”,本指馬來鱷或灣鱷類的大鱷,鱷可能與驚愕之義有關,樣子很嚇人。揚子鱷只是普通的鱷,古人叫“鼉”,字亦作“鮀”。

    鱷魚1.揚子鱷2.馬來鱷3.灣鱷4.灣鱷的“雙角”

    古書所謂龍,有角曰虯,無角曰螭。灣鱷耳後有兩條隆起的骨頭,形如雙角。所謂龍角,也可能是模仿灣鱷頭上的這種骨狀凸起。揚子鱷在中國南方民間的俗稱仍是“土龍”、“豬婆龍”。

    鱷魚是龍的原型,與龍關係最大。

    像《水經注》記載的“雜樹交蔭,雲垂煙接”,夏商朝以前,黃河流域古氣候相當溫暖潮溼,因此生活著許多揚子鱷。世界上僅有揚子鱷與密西西比鱷兩種生活在溫帶需要冬眠的鱷。因氣候原因每到初冬時它們便進入冬眠期,當春天(農曆二月)大地解凍時,蟄伏了一冬天的它們開始外出活動,同時也到了黃河流域開始下雨的季節。黃河流域,洪澇災害對人威脅極大,所以渴求有一種神靈能主宰雨水、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而鱷魚對水旱風雨最敏感。由於揚子鱷猙獰的相貌,能在水中和陸地兩棲生活的奇特習性以及經常半潛水中似隱似現的詭秘行蹤,引發古人對它產生了既恐懼又敬畏的心理。在眾人眼中具有威嚴和神秘感的動物——揚子鱷便成了主水神靈形象的必然選擇物件。

    為了彌補揚子鱷禿頭尖尾有損神靈形象的缺陷,古人發揮了充分的想象力,給它添加了角、須、尾鰭以及把背部縱向排列的突起角質棘刺也變換成鋸齒狀背鰭,並拉長軀體以渲染氣勢,充實裝飾效果,於是揚子鱷就被塑造成了傳說中描繪的張牙舞爪、能騰雲駕霧的龍形象了。龍的幻化形象具有揚子鱷的全部基本特徵:1、披滿鱗甲的身軀;2、長顎大口和位於頭頂的翹鼻;3、鋒芒畢現的錐型尖牙;4大而圓的突起眼睛;5粗壯的長尾;6、強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橫條紋的腹部。

    中華第一龍

    《說文解字》

    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從肉,飛之形,童省聲。凡龍之屬皆從龍。

    漢字是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龍字便是大口、曲體的動物形象。龍字的讀音則是雷聲的模擬音。

    《左傳·昭公十七年》

    “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於羽淵。”

    “鯀死,三歲入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山海經·海內經》,郭僕注引《歸藏·啟噬》;“鯀殛死三歲不腐,副之以吳刀,是用出禹。”——《路史·後紀》,注引《歸藏·啟噬》)。

    治水失敗的鯀懷著滿腹的怨恨,被雷電殛死了之後,不但死不瞑目,屍身經過了三年都不腐壞。堯唯恐鯀的屍身會產生什麼異變,於是派出勇士用鋒利的吳刀將鯀的屍身剖開,但是沒有料到鯀的怨氣醞積在腹中,變成了一隻黃龍,這隻黃龍也就是鯀的兒子禹。接著建立的夏王朝,既是中國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也是一個以龍為圖騰的氏族

    畜龍

    古有畜龍傳說,歷虞、夏、商、周而不衰。所謂畜龍,也叫豢龍、擾龍、御龍,都指養鱷魚。《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秋,龍見於絳郊。魏獻子問於蔡墨曰:「吾聞之,蟲莫知於龍,以其不生得也。謂之知,信乎?」對曰:「人實不知,非龍實知。古者畜龍,故國有豢龍氏,有御龍氏。」獻子曰:「是二氏者,吾亦聞之,而知其故,是何謂也?」對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後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於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夏後饗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範氏其後也。」獻子曰:「今何故無之?」對曰:「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職,則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業,其物乃至。若泯棄之,物乃坻伏,鬱湮不育。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龍,水物也。水官棄矣,故龍不生得。不然,《周易》有之,在《乾》ⅰⅰ之《姤》ⅰⅳ,曰:『潛龍勿用。』其《同人》ⅰⅵ曰:『見龍在田。』其《大有》ⅵⅰ曰:『飛龍在天。』其《夬》ⅷⅰ曰:『亢龍有悔。』其《坤》ⅱⅱ曰:『見群龍無首,吉。』《坤》之《剝》ⅶⅱ曰:『龍戰於野。』若不朝夕見,誰能物之?」獻子曰:「社稷五祀,誰氏之五官也?」對曰:「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句芒,該為蓐收,修及熙為玄冥,世不失職,遂濟窮桑,此其三祀也。顓頊氏有子曰犁,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

    《國語》的《晉語八》

    91、晉語八: 魯襄公使叔孫穆子來聘,範宣子問焉,曰:“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穆子未對。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周卑,晉繼之,為範氏,其此之謂也?”對曰:“以豹所聞,此之謂世祿,非不朽也。魯先大夫臧文仲,其身歿矣,其言立於後世,此之謂死而不朽。”

    屠龍

    父魴,吳鄱陽太守。處少孤,未弱冠,膂力絕人,好馳騁田獵,不修細行,縱情肆欲,州曲患之。處自知為人所惡,乃慨然有改勵之志,謂父老曰: 今時和歲豐,何苦而不樂耶? 父老嘆曰: 三害未除,何樂之有! 處曰: 何謂也? 答曰: 南山白額猛獸,長橋下蛟,並子為三矣。 處曰: 若此為患,吾能除之。 父老曰: 子若除之,則一郡之大慶,非徒去害而已。 處乃入山射殺猛獸,因投水搏蛟,蛟或沈或浮,行數十里,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人謂死,皆相慶賀。處果殺蛟而反,聞鄉里相慶,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吳尋二陸。時機不在,見雲,具以情告,曰: 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將無及。 雲曰: 古人貴朝聞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憂名之不彰! 處遂勵志好學,有文思,志存義烈,言必忠信克己。

    鼉鼓

    養鱷魚,一可食用,二可利用它的皮。

    顓頊帝好音樂,當他聽到八方來風掠過大地,發出熙熙悽悽鏘鏘的聲音時,感覺十分悅耳,便讓八條飛龍仿效風聲而長吟,命名為《承雲曲》,專門用來紀念黃帝。他又突發異想,令揚子鱷做音樂的倡導者。揚子鱷鳴聲如鼓,背上披有堅厚的鱗甲,成天躺在池沼底部的洞穴內睡覺,對音樂向來生疏。但它接令後不敢怠慢,立刻翻轉笨重的身軀仰臥,揮動粗大的尾巴敲打鼓凸的灰肚皮,發出的聲音果然嘹亮。人間受到顓頊帝的影響, 用揚子鱷的皮來蒙鼓。這種鼓十分貴重,叫鼉鼓。

    日本泉屋博古館藏商代銅鼓,鼓面即仿鱷魚皮

    大雅·靈臺

    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翯翯。王在靈沼,於牣魚躍。虡業維樅,賁鼓維鏞。於論鼓鍾,於樂辟廱。於論鼓鍾,於樂辟廱。

    鼉鼓逢逢。矇瞍奏公

    明代朱厚熜的《送毛伯溫》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韓愈《祭鱷魚文》

    維年月日,潮州刺史韓愈,使軍事衙推秦濟,以羊一、豬一投惡溪之潭水,以與鱷魚食,而告之曰:昔先王既有天下,烈山澤,罔繩擉刃,以除蟲蛇惡物為民害者,驅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遠有,則江、漢之間,尚皆棄之以與蠻、夷、楚、越,況潮、嶺海之間,去京師萬里哉!鱷魚之涵淹卵育於此,亦固其所。

    今天子嗣唐位,神聖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內,皆撫而有之。況禹跡所揜,揚州之近地,刺史、縣令之所治,出貢賦以供天地宗廟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鱷魚其不可與刺史雜處此土也!

    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鱷魚睅然不安溪潭,據處食民、畜、熊、豕、鹿、麞,以肥其身,以種其子孫;與刺史亢拒,爭為長雄。刺史雖駑弱,亦安肯為鱷魚低首下心,伈伈睍睍,為民吏羞,以偷活於此邪?且承天子命以來為吏,固其勢不得不與鱷魚辨。

    鱷魚有知,其聽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鯨、鵬之大,蝦、蟹之細,無不容歸,以生以食,鱷魚朝發而夕至也。今與鱷魚約,盡三日,其率醜類南徙於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終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聽從其言也。不然,則是鱷魚冥頑不靈,刺史雖有言,不聞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聽其言,不徙以避之,與冥頑不靈而為民物害者,皆可殺。刺史則選材技吏民,操強弓毒矢,以與鱷魚從事,必盡殺乃止。其無悔!

    鱷魚大於船,牙眼怖殺儂。——出自唐·韓愈《瀧吏》鱷狂將立處,螭鬥未開時。——出自唐·皮日休《虎丘寺殿前有古杉一本形狀醜怪圖之不盡…三百言以見志》雲煙蟒蛇氣,刀劍鱷魚鱗。——出自唐·白居易《送客春遊嶺南二十韻》不必移鱷魚,詭怪以疑民。——出自北宋·王安石《送潮州呂使君》箭落皂鵰毚兔避,句傳炎海鱷魚驚。——出自北宋·王安石《送王蒙州》縱橫固已蔑孫鄧,有如巨鱷吞小鮮。——出自宋·蘇軾《記所見開元寺吳道子畫佛滅度以答子由》頃年三韓使,幾為鮫鱷吞。——出自宋·蘇軾《頃年楊康功使高麗還奏乞立海神廟於板橋僕嫌》宴安衽席間,蛟鱷垂涎地。——出自北宋·黃庭堅《又和二首》古來沈牛羊,檄水臣鱷魚。——出自北宋·黃庭堅《金刀坑迎將家待追漿坑十餘戶山農不至因題其》仍懷阻歸舟,風水蛟鱷橫。——出自北宋·黃庭堅《次韻子由績溪病起被召寄王定國》扁舟莫浪發,蛟鱷正垂涎。——出自宋·張元幹《登垂虹亭二首》三山蔥曨鮫鱷靜,九關肅穆虎豹閒。——出自南宋·陸游《自雪堂登四望亭因歷訪蘇公遺蹟至安國院》平生歷畏塗,赤手犯蛟鱷。——出自南宋·陸游《秋夜書感》陰陰古屋精靈語,慘慘江雲蛟鱷驕。——出自南宋·陸游《宿杜氏莊晨起遇雨》白浪黏天鮫鱷橫,夢中識路亦何為。——出自南宋·陸游《建安遣興》、黿鼉出沒蛟鱷橫,浪花遮盡君山青。——出自南宋·陸游《岳陽樓》風浪如山鮫鱷橫,何心此地更爭先。——出自南宋·陸游《重五同尹少稷觀江中競渡》風濤澒洞鮫鱷橫,閶闔崔嵬鬼神惡。——出自南宋·陸游《日晚散步湖上遇小雨》右江西繞特磨來,鱷魚夜吼聲如雷。——出自元·居庸疊翠《邕州》殺奸除暴盡忠義,坐令豺鱷成韮醢。——出自元·王冕《雪中次韻答劉提舉》海鱷波鯨夜不啾,故人談劍剡溪頭。——出自明·袁崇煥《話別秦六郎》尋常弓矢疑堪用,聞道潮人驅鱷魚。——出自清·黃遵憲《和鍾西耘庶常德祥律門感懷詩》騎羊漫詡仙人鶴,驅鱷難除海大魚。——出自清·黃遵憲《羊城感賦六首》汾湖簫管驚神鱷,海島旌旗殉野鷗。——出自近代·甯調元《秋興,三疊前韻》宋羅願《爾雅翼》:

    (卷三十:鱷)

    鱷魚,南海有之。四足似鼉,長二丈餘,喙三尺,長尾而利齒。虎及鹿渡水,鱷擊之,皆中斷。以尾取物,如象之用鼻,往往卷取人家所畜羊豕食之。其多處大為民害,亦能食人,既飽,浮出水上,若昏醉之狀。今虎食人後,亦復肉醉,蓋其類也。土人伺其醉殺之。其生子則出沙上乳之,卵如鶩卵,亦有黃白,可食人。有得鱷者,斬其首而幹之。琢去其齒,旬日間更生,如此者三,乃止。《吳都賦》曰:“烏賊擁劍,”,涵泳乎其中。潮州舊多,韓愈移文祭之,一夕雷雨皆遠徙,是亦靈矣。注:鱷又作。鹹平中,陳堯佐捕得戮之,圖其形為贊。鱷,大者數丈,或玄黃,或蒼白,似龍而無角,類蛇而有足,睅目利齒,見之駭人。卵化山谷間,大率為鱷者十二三。餘或為黿。或為龜。《說文》:“,似蜥易,長一丈,水潛,吞人即浮,出日南。”

    (卷三十一:鼉)

    鼉,狀如守宮而大,長一二丈,灰五色,背尾皆有鱗甲如鎧,能吐霧致雨,力尤酋健,善攻碕岸,夜則出。邊岸人甚畏之,聲亦可畏。性嗜睡,目常閉。大者,自齧其尾,極難死。人於穴中掘之,百人掘,即須百人牽。一人掘,亦須一人牽。不然,終不可出。其老者多能為鬽。梁周興嗣常食其肉,後為鼉所噴,便為惡瘡。其肉雲白如雞,其皮堅厚,宜以冒鼓。《詩》雲“鼉鼓逢逢”,李斯亦云“樹靈鼉之鼓”,是周秦皆以冒鼓也。又鼉枕可為用,勝於魚枕。鼉,水族。《本草》謂之鮀魚是也。《周書·王會》曰:“會稽以鼉。”

  • 4 # 燒死的火

    中國很早就有關於鱷魚的記載,中國獨有的揚子鱷古代稱“鼉”,《竹書紀年》和《考工典拾遺記》載周穆王三十七年伐楚時,在九江以黿鼉為橋樑。

    《博物志》中稱揚子鱷為“土龍”。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鼉穴極深,漁人以篾纜系餌探之,候其吞鉤,徐徐引出。效能橫飛,不能上騰。其聲如鼓,夜鳴應更……”

    古人把揚子鱷的皮用來做戰鼓,稱為“鼉鼓”。《詩經》中,有“鼉鼓逢逢”之句。

    除了長江流域的揚子鱷,在廣州等地古代還有馬來鱷,在珠江出海口還有灣鱷。

    漢代的《廣州異物志》記載:“鱷魚長者一丈餘,有四足,喙長七尺,齒甚利,虎及鹿渡水,鱷擊之皆斷。喙去齒,旬日更生”。

    晉代《志林》:“南方有鱷魚,喙長八尺,秋時最長作患舟邊,或出頭食人,故人持戈於船側而御之。”

    這些記載裡的鱷魚兇猛巨大,它們不是揚子鱷,而是馬來鱷。

    韓愈做潮州刺史時,因為當地鱷魚傷人,寫下了名篇《祭鱷魚文》勸誡鱷魚。

    唐代劉恂在《嶺表錄異》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故李太尉德裕貶官潮州,經鱷魚灘,損壞舟船,平生寶玩、古書、圖畫,一時沉失。遂召船上崑崙取之。但見鱷魚極多,不敢輒近,乃是鱷魚窟宅也”。就是說李德裕的船壞了,許多古玩書畫掉進水中,但因為水裡有許多鱷魚,連崑崙奴也不敢下水去撈。

    宋代稱鱷魚為“忽律”,水滸傳中有好漢“旱地忽律”朱貴。

    《太平廣記》中的《女仙傳》裡記載了一次捕殺鱷魚的經過:“忽有一白鼉,長丈餘,遊於沙上,數十人攔之,分食其肉。”

    明代張岱的《夜航船》中,記載了一個有鱷魚的溪,鹿走在岸邊,聽到鱷魚發出的聲波攻擊,鹿就會嚇得掉下岸,被鱷魚吃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覺得幼兒零基礎學英語,需要一開始就跟著外教學嗎?如果需要是線上好還是線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