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ukia動漫

    正能量是非常不錯的

    近些年來人們過上了快生活,對所有事情都講究一個“快”字,觀看後浪也是急於評價而不思考其中的含義,也有人說是資本主義對新一代年輕人的思想束縛。

    只想說的這只不過是是一個幾分鐘的勵志短影片,正能量的演講,為什麼在有些人眼裡就被貼上了“討好年輕人”、“利益背後的控制和收割”、還有各種“悲觀主義”、“情緒主義”標籤。如果當今社會的年輕人全部抱有這種想法那麼真是太可怕了!

    人各有各的活法,看到《後浪》有人熱血澎湃、積極向上,也有人隨口一笑,無所謂,不管你怎麼說,我還是要幹我的活,這就是現實。

    做人絕對不能處處鑽牛角尖,為了紅而無限的貶低或者是辱罵,甚至,你所寫的都不是你所想的,其實這種人才是社會所厭惡的。社會需要評論家,但我們不能為了評論而評論;評論的只能是不合理,現在社會正需要大量的正能量所帶動年輕人的思想,而不是被某無名小卒帶了節奏!

  • 2 # 洋導的生活vlog

    我覺得後浪作為一個宣傳片,去宣傳光鮮亮麗的那一部分並不過分。後浪就主要展現了新生代創作自由,學習環境優渥,接觸的科技層面更廣,能去的地方更遠之類方面。這些是確實存在的。

    有人說不能反映貧困山區,說這是狹隘片面的只反映資本澆灌的,有家庭經濟實力的下一代。但我認為這種觀點才是片面的,只注意了貧困地區,沒有著眼整個大環境。

    大環境就是,雖然依然存在貧富差異,但時代確實在發展。5g代替3g,資訊教育日益勃發,交通運輸發展,這都是經濟發展較好地帶的變化。而經濟較差的地方,至少從沒有課本到有了課本,師資力量也上漲了,至少能從山裡走去縣裡了。這都是變化,沒有什麼地方會永遠與世隔絕的貧困下去毫無改變,或者說,很少。

    我們確實擁有比上一代更好的資源。有的人嘲諷下一代只會打雞血,看不起少年的熱血沸騰,他們說上一代想看見主旋律,看不起上一代建設出的改變。只有他們自己是正確的,彷彿經歷著比上一代更多的“社會的毒打”,用眾人皆睡我獨醒的態度,抓住影片裡一個小點不停批判。

    簡而言之,你現在能在知乎看見人們揮斥方遒,上一代小時候行嗎,能接觸到那麼多不同的想法嗎?不能。毫無疑問。

    又有人會問,那麼鄉村的孩子能嗎?不能。但如果孩子們看見這個影片,會知道,有那麼美好的生活方式值得他去拼搏。無論現實如何,你總不能告訴一個孩子,你現在的努力都是無用的。人總要靠相信些什麼來走出困境。

    二次加工後的影片本來就是為了表達一個觀點,是事實的一個面,不能要求他取替事實。後浪只表現美好,只表現你的基礎會比前浪的基礎高。從批判者的後一代來看,心思躍動,憧憬滿滿。從批判者的前一代來看,自己經歷過從前的不易,更能體會到現在的孩子們有多幸福。

    在後浪這類為了激昂鬥志而展現的美好景象的影片裡,要求加入對貧困地區的關懷,無疑可笑。怎麼不見有人在貧困地區的紀錄片裡高喊“這是片面的!我們國家還有發達的地方!”

    你看,其實大家都明白事情全貌,都知道貧富有差距,但媒體的表現各有側重點。大家都明白,知乎裡的批評家也明白,但他會刻意忽略這個點,就像後浪只表現美好一樣,

    我不知道為什麼某些自詡經歷了社會毒打的人急於否定後浪,但他們的動機無非是:自己並不是影片中所展現的下一代,並且已經放棄了成為那樣的人的希望。所以他們嘲笑那些對未來還有希望的人,告訴他們,這是假的,它存在,它美好,它不屬於你我。

    與其問:我能不能相信後浪裡的美好?不如說,我們現在的條件已經比從前優渥,無論城鄉貧富都在整體上升著。無論你面對的是失敗還是成功,至少困境沒有以前那麼困難了。

    我的意思是,時代條件的整體上升給了年輕人無限可能,而那些美好就是可能性發酵出來的。從前的富人不能上網課,從前的窮人沒有課本,大家都在變好,減少一點戾氣會更好。

    ———————————

  • 3 # 清月雅禾

    這幾天一個詞火了,後浪。

    截至5月8日下午4點,《後浪》在B站的播放量已達到1780萬,有超過20萬條彈幕和近100萬條分享,穩居B站全站排行榜榜首。

    該影片中,國家一級演員何冰登臺演講,認可、讚美與寄語年輕一代。“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但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何冰堅定又深情的聲音極具感染力,讓不少青年人聽的熱淚盈眶。隨後,這段演講在朋友圈刷屏,有網友贊其為“少年中國說現代版”。而那句“心中有火,眼裡有光”更是成了年輕人的代名詞。

    這是來自某百科的內容。背景描述沒問題,乍看之下,熱血、年輕、正能量,還有上一輩對年輕一代的祝福,簡直不能更完美。

    但是,影片一出來,網上炸了鍋。

    知乎

    近5萬人評價,僅28%知友推薦。

    微博

    抖音

    朱一旦《非浪》火爆,被人稱為現實版後浪,反諷味十足。

    爭議之處,是這麼幾個問題。

    誰是後浪?

    影片裡的年輕人,玩高空跳傘,在CBD穿漢服,在巴黎鐵塔下跳舞,在電競舞臺揮灑激情,皮划艇、攀巖、潛水,畫面酷炫,何冰老師慷慨激昂,再帶上一句臺詞:

    你所熱愛的,就是你的生活。你們有了前浪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利。

    同時,我們來看一組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統計調查資料:

    截至2020年3月,中國網民規模為9.04億,其中全國72.4%的網民,大概6.5億人,平均收入不足5000元,然而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網民佔據了20.8%,月收入2000~5000元的網民佔據了33.4%。

    網民年齡集中在10到39歲,這可是後浪主力。

    那些酷炫的畫面,落不到這裡面大多數的年輕人身上,廣大沒讀過大學的縣城和鄉村青年,進電子廠,靠耗費自己的青春換取加班費,覺得辛苦、乏味、無望?那就去送外賣。資料顯示,今年1到3月兩個月,美團新增33萬騎手,裡面大部分都是定義裡的年輕人。對他們來講,送外賣能獲得比工廠更多的自由。

    進工廠or送外賣,這就是他們的選擇的生活。

    另一方面,今年大學畢業生874萬,面臨史上最難就業季,畢業即失業。工作三五年的大學生,在一二線城市苦苦奮鬥,依然僅僅維持溫飽,做著關於這個城市的夢。步入而立之年,總要向生活妥協,逃離一線,或者掏空六個錢包,在城市中有了落腳地,每個月還是戰戰兢兢,房車娃,壓得人喘不過氣。白領,中學老師,下班以後去送外賣,跑滴滴,這種都不是新聞了。

    這才是離我們最近的人生,這才是廣大青年人的狀態。酷炫不是年輕的本質,更不是生活的追求,這些所謂的熱愛更加無法代替生活。

    很遺憾,在影片中被無視了,年輕人無法從中獲取到鼓舞和力量,只有感知上的割裂感。甚至容易引起對立情緒,有個網友講:

    前浪只要提一提房租,我們這些後浪連沙灘都看不到就死掉了。

    後浪選擇更多嗎?

    老一輩人因為特殊的環境,被時代洪流裹挾,個人選擇上的困難可能不易被今天的年輕人理解。

    但如果影片中的東西,這就代表了年輕人的選擇,這就是影片裡所說的讓老一輩人羨慕的地方,那真是把老一輩從前不可求的東西,說得太輕了。

    選擇,從來都是很沉重的話題。那麼,這屆年輕人有選擇嗎?

    回顧一個90後短暫的年輕歷程,讀書生涯開始,便就被放進了一個模子裡,拼了命讀了個好大學,畢業後卻發現想留在想留的城市裡,代價高得讓人卻步,在每天通勤三四個小時的城市裡,你只能透過眼睛享用這個城市的一切。現在有個詞,形容年輕人叫佛系青年,像現在的日本年輕人一樣,無慾無求了。

    真的無慾無求嗎?如果想擁有最簡單的生活都成為奢望的時候,何欲何求?

    所以關於選擇,老一輩人的豔羨,我一直覺得是個偽命題。90後真的比60後有更多的選擇嗎?

    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帶來物質上的豐富,可見可知會更多,世界也會呈現更多的樣貌。

    但是選擇不會因為不同世代的人,而刻意割裂,呈現優劣之分。

    《後浪》是給後浪看的嗎?

    這個就很有意思了。

    其次,《後浪》刷屏之後,B站美股盤前漲超4%;臺北時間5月4日晚間,B站的股價開盤大漲,股價一度漲近8%,市值上漲約48億元人民幣。

    上一次大漲還是新年伊始的晚會,一個晚會,市值暴漲50億。

    B站在大眾的印象裡,是一個搞二次元,鬼畜影片的小眾網站,但這些年經多次改版,向主流轉型。不斷的破圈也吸引了不斷的融資,還罕見地同時獲得了阿里和騰訊的投資。今年4月,又獲得索尼投資,市值突破百億美金。

    資本的驅使下,B站已經距離最初的B站越來越遠。現在的B站收入裡,電商、直播已經成為收入主力軍。

    在這一波輿論中,不少老使用者表示B站質量已經大不如前。而與此同時,B站仍面臨虧損的困境。

    這次事件,實際也是B站的一次選擇。

    到這裡,不難猜測B站策劃此次宣傳的初衷,尤其是結合當前的疫情大背景,又在五四青年節這個時間點上。

    但從我們的角度去看,影片表達是有問題的,立意太高,站得也太高,對於底層的年輕人來說,缺乏共鳴和認同感。

    但反過來想想,這不是情理之中嗎?

    B站這個後浪,也是要成為前浪的。

    如果覺得答案有用,請點多多支援喲~~~

  • 4 # 凹凸曼視界

    B站聯合出品的一部五四宣傳片《奔湧吧,後浪》在社交平臺刷屏,對於這部作品的評價卻出現了兩極分化的情況,影片中將中老年一代稱為前浪,將這一代的青少年稱為後浪,但B站這一部滿載著正能量的雞湯宣傳片顯然並沒有得到大部分後浪的認可,對於影片的正面評價大多是來自於前浪與少部分感同身受的後浪。但大部分後浪卻對這個影片感到十分牴觸,這些頂層的後浪所擁有的生活並不是所有後浪都能夠擁有的,無法感同身受與被強行代表是這一次《後浪》在年輕群體中受到牴觸的深層原因。

    我在看完《後浪》之後感覺如鯁在喉,因為《後浪》中所展示年輕一代的生活是我所向往的,但也是我拼盡全力去解決生活問題之後仍然無法企及的。我在看完影片後對《後浪》的文案感到十分尷尬,文案將偷換邏輯的雞湯、虛假的雞湯、真實的雞湯混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碗怪味雞湯,這也導致部分有問題的文案被人放大進行討論,負面輿論一旦被人引導,就很容易往極端方向發展。從B站在這一次《後浪》營銷中獲得的利益來看,《後浪》的受眾並不是所有年輕人,引起年輕群體的牴觸是必然的,下面我想跟大家來聊一下我個人對《後浪》評價兩極分化的一些理解。

    《後浪》的怪味雞湯文案給予營銷所需要的流量與話題

    《後浪》的文案給人感覺十分奇怪,從觀感來看可以分為偷換邏輯、虛假、真實層面三個層面,這三個層面融合成了一碗怪味十足的雞湯,配合五四青年節的宣傳造勢,後浪這一碗雞湯給B站的營銷提供了十足的話題,有話題意味著有流量,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後浪》中引發爭議的部分文案。

    偷換邏輯的雞湯

    在《後浪》的影片中提到了:“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現代文明的成果被層層開啟,可以盡情地享用”。這句看似很有道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寬廣,只要你願意去學習,網際網路可以給你提供多種學習方式與途徑,現代文明的所有成果都展現在人們面前。但這是為我們“後浪”專門準備的禮物嗎?顯然不是,這些成果展示在所有人的面前,每一個人都可以透過自己的方式去獲取,隨著智慧手機與網路的普及讓每一個年齡段的人都有能力接觸到網路世界,把資訊井噴時代所賦予所有人的巨量資訊當成是時代對年輕人獨有的饋贈,這顯然十分可笑。

    向你們的自信致敬,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與否定,內心強大的人從不吝嗇讚美與鼓勵。這句話放在後浪的影片中,我們就得結合整個影片來理解這句話,這句話咋一看並沒有太大的問題,甚至很適合現在網路上的槓精與鍵盤俠,但細想就會發現這句話在邏輯上存在的問題:絕對性,嘲諷與否定從來不是弱小之人的習慣,內心強大的人依然會對荒謬錯誤的事情表示否定,而讚美與鼓勵也不是內心強大之人的習慣,弱小之人也會為他人的善舉好事發自內心地讚揚。諷刺的是,影片中所讚揚的後浪,就是嘲諷與否定《後浪》的主力軍,那麼剛剛才被讚揚的年輕人就是《後浪》中所鄙夷的弱小之人嗎?答案顯而易見,文案透過偷換概念的方式,讓歪理轉化為“真理”,發現問題的人就會去為此辯駁,流量也就隨之而來,而《後浪》的另一部分流量則是來自於那些虛假的雞湯。

    虛假的雞湯

    因為你們這世上的小說、音樂、電影,所表現的青春就不再是憂傷、迷茫,而是善良、勇敢、無私、無所畏懼。這句話想要表達的是代表青春的文化作品所產生的轉變,隨之年輕一代的成長,文化作品從過去的傷痛愛情繫列轉變為現在的無畏逐夢繫列。但帶來文化作品轉變的從來不是作為觀眾的年輕一代,而是前浪手裡掌握的資本與市場,隨著市場的轉變與普羅大眾對傷痛愛情的審美疲勞,這些代表青春的文化作品才迎來了轉變。而青春這個詞本身就不能一概而論,憂傷與迷茫也是青春的常態,美好的名詞並不足以概括年青一代所經歷的青春。

    你所熱愛的,就是你的生活。這句話是引起網友最多討論的文案之一,因為在我們看來:我所熱愛的,並不是我眼前的生活,而是我們夢想中的生活。影片中那些高達、跳傘、漂流、電子競技等美好生活代表所有年輕人自己心中夢寐以求的美好生活,但現實是殘酷,能夠真正過上這種生活的年輕人是少數,大多數後浪的真實生活是在低收入與高消費中勉強支撐自己的生活,奮力求生的人是在生存而並非生活。B站用頂層年輕人所過的美好生活來概括了所有年輕人,想用這種生活向社會傳達出:看,這就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生活,這就是年輕一代該有的樣子。被強行代表的年輕人自然會對《後浪》十分牴觸。

    真實的雞湯

    《後浪》有趣的地方在於,這個影片內的部分文案是真實的情況,這部分文案不僅符合當代年輕人所追求的價值觀,也符合B站當下的社群屬性。你們正在把傳統的變成現代的,把經典的變成流行的,把學術的變成大眾的,把民族的變成世界的,你們把自己的熱愛變成了一個和成千上萬的人分享快樂的事業。這句話是B站當下眾多UP主在做的事情,隨著自媒體行業的興起與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喜好的文化進行內容創作並透過網際網路進行分享,各個領域的文化開始打破原有的文化標籤,各領域文化的融合也在促進領域文化自身的良性發展,創新的優質內容與高速的資訊傳播讓人與人之間的壁壘被打破,只憑相同的愛好,就能結交千萬個值得幹杯的朋友。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與共,和而不同,這是現在大部分年輕人所認同文化價值觀的,隨著文化的多元發展與網際網路資訊經濟的崛起,每一個人都擁有了上網發聲的能力,多元化的聲音一旦聚集討論就必定會產生碰撞,大家都想要其他人認同自己的觀點,但往往在觀點碰撞時弄得非黑即白,參考現在微博、B站等主流平臺,你會發現強迫他人認同自己觀點的人與雙重標準的人越來越多,和而不同成為了網路交流的奢望,在資訊井噴的這個時代,但年輕一代想要的就是在觀點激烈碰撞的同時,能夠包容且尊重不同合理觀點的存在。年輕一代所需要的也是正在實踐的,就是容納更為多元的文化、審美和價值觀。

    綜合《後浪》的整個文案來看,你能夠發現文案中充斥著邏輯矛盾和錯誤,但也有真實的地方,嚴格來說,《後浪》並不是五四青年節的宣傳片,而是B站的一個營銷廣告。何冰老師慷慨激昂的演講讓不少人為之動容,認為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就是影片中的那樣,這給《後浪》帶來了正向營銷的流量,透過在社交平臺的傳播,實現了免費的裂變營銷,而文案與影片畫面中讓大部分年輕人牴觸,以此引發的話題討論就會進一步產生流量,贊同與牴觸的觀點碰撞給《後浪》帶來了營銷所需要的話題性與討論性。

    感動的前浪負責帶來資本,被"鼓勵"的後浪負責帶來流量

    根據B站2019第四季度財報所給出的資料,B站的總營收同比增長74%至人民幣20.078億元,雖然實現連續三個季度的增長。然而淨虧損依然高達人民幣3.872億元。在《後浪》刷屏之後,B站美股盤前漲超4%,臺北時間5月4日晚間,B站的股價從連日下跌的頹勢變成了開盤大漲,股價一度漲近8%,市值暴漲6.7億美元,約48億人民幣。截止5月8日收盤,B站市值達到91.64億美元,較前一天仍漲了4.8億美元,摺合人民幣34億,目前B站市值已達99.54億美元。

    股價大漲是B站想要透過《後浪》獲得的實際收益之一,B站一直在探索著內容變現與盈利方式的轉型,在廣告變現上的剋制讓B站失去了影片入口網站最直接的變現方式,但也獲得了使用者群體的認同,B站目前的使用者群體中,90後佔比七成以上,隨著消費能力與消費意識的提升,B站年輕一代的使用者群體給B站帶來的收益只會越來越高。但B站顯然不滿足於此,使用者群體的拓寬成為了B站的發展策略,掌握著更多資本的前浪是B站的首要目標,前浪的湧入能讓B站擁有更多元化的變現方式,同時也給B站帶來更直接的收益。

    截止到今日,《後浪》在B站的播放量已經達到2063萬的播放,在被感動的前浪與被“鼓勵”的後浪共同的推動下,《後浪》成為了最近的討論熱點。《後浪》宣傳所面向的群體並不是真正的“後浪”,所以大部分“後浪”才無法感同身受,當你仔細回想《後浪》的內容,影片中描繪的烏托邦是由中老年一代打拼而來,他們在影片中的定位是給予的一方,他們相信自己艱苦奮鬥的成果已經讓年輕一代過上了這樣美好生活,他們羨慕著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他們眼中所看到的是他們所期待的年輕一代應有的生活,所以他們才會產生共鳴。

    而被“鼓勵”的後浪明白自己所過的並不是這樣的生活,所以會十分牴觸,當前浪的認可與後浪的牴觸這兩個完全不同的觀點進行碰撞時,話題與流量就會隨之而來。這幾天我看到了很多關於《後浪》的文章,文章內容大多是對《後浪》的駁斥、諷刺、怒罵,隨著這些文章的傳播,這些內容成為了《後浪》的免費廣告,給B站帶來免費的流量與話題熱搜,所以無論你對《後浪》的看法如何,當你去討論《後浪》的時候,B站就已經贏了。

    心中有火,眼裡有光

    當你明白《後浪》只是B站的宣傳廣告之後,我想你會釋懷很多,B站是一個公司,資本所看重的是利益而不是人情。《後浪》中的生活並不能代表我們,生活從來不會因為我們的不滿而變得簡單,在駁斥過後,我們依舊要繼續好好生活。心中有火,眼裡有光是我在《後浪》的文案中最喜歡的一句,它所代表的是一種心中有夢想,眼中有希望的生活狀態,我們在生活這條奔湧的河流裡,無論奔湧與否,生活是我們自己的,所以,真正的後浪們,無論生活多麼艱難,希望我們都能心中有火,眼裡有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痛風的誤區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