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待歸吖

    現在的孩子被寵得任性,霸道,不聽話等等很多難以管教的性格。家長也很多都是用責罵,責怪的方式解決,更甚者暴力解決。

    而道家提倡「教子七不責」

    《太平經‧為父母不易訣》裡說:「人從生至老,自致有子孫,為人父母,亦不容易。」為人父母者要養育好自己的子孫,平時的教育就要注重方法,使其各有所成。由此,道教提倡的子女教育方法講究「七不責」。

    ▌1、對眾不責

    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要責備子女,要在眾人面前給子女尊嚴。

    ▌2、愧悔不責

    如果子女已經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慚愧後悔了,大人就不要繼續責備,但要多加觀察,避免子女的懺悔僅僅是流於表面。

    ▌3、暮夜不責

    晚上睡覺前不要責備子女。如此時責備,子女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要不夜不成寐,要不噩夢連連,對健康不利。

    ▌4、飲食不責

    正在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子女,這個時候的言語指責,容易造成子女脾胃虛弱。

    ▌5、高興不責

    子女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人高興的時,經脈處於暢通狀態,如果子女突然受到責罵,經脈就會立即憋住,對身體傷害很大。但適當的提醒是應當的,樂極生悲的道理必須要讓子女經常感受到。

    ▌6、悲憂不責

    子女心情沮喪的時候不要責備。假如孩子沉默不說話的時候就不能再責備了。

    ▌7、疾病不責

    子女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生病是人最脆弱的時候,子女更需要父母的關心和溫暖,這比任何藥物都有療效。

    道家思想對現代家庭教育的啟示

    現代家庭教育正面臨極大的挑戰。人們除了學習西方家庭教育理論外,也不應忽視從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中汲取有益成分。道家思想中的「人性自然」「順應天性」「不言之教」「自由精神」等觀念對現代家庭教育有積極的借鑑作用。

    現代家長們正面臨著空前的、脆弱的、嚴峻的獨生子女教育問題。每個學生都承受著我們難以想象的親情和學業的壓力,如何引導他們在這個紛繁複雜的時代保持一個快樂而自由的心態,如何讓他們的個性自由而全面地發展,是每一位家長和社會都應嚴肅思考的課題。道家思想中蘊藏著極其寶貴的教育理念,其「自然人性論」「順應天性」「自由精神」等思想都對現代的家庭教育有著重要的啟示。

    「自然」一詞,是老莊論著中的一個哲學概念,是道家哲學中的一個重要命題。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而所謂「道」又是「自然」之道。他認為,天地萬物的始是「道」,「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產生萬物但又不主宰萬物,這就是「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和根本規律,它內在於萬物之中,支配著萬物,自然無為是「道」的基本特性。老子的自然人性論建立在天道自然無為的宇宙觀基礎上,認為人性本初是純樸無邪的,而隨著文明的發展失去了本真而多詐偽,故要返回去,即成人返回嬰孩、赤子,回覆本真的天性。

    莊子從人和自然的關係出發,透過自然之道來理解人性。莊子的人性論基於一種與自然相和諧、沒有任何人為色彩的、至真至樸的「性」。人性就是道的體現,自然生成,無所謂善惡,不能人為改變。莊子在《天地》篇中這樣解釋「性」: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二未行。物得以生,謂之德。未行而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

    莊子認為,人性源於「一」,即「道」,其內在的條例和規律,不需要透過人為引導,人性本質上與自然一脈相承,應拋棄一切違反人性的東西,保持其自然本性。

    馮友蘭先生曾說:「順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順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惡的根源。天,指自然;人,指人為。」人應該按照自然本性生活,作為人生命之常然的人性更應該任其自然發展,而不能用人為的「仁義」「禮樂」等道德規範的鉤繩規矩去約束和限制,因為這樣只是「削其性」並會使性「失其常然」。

    他說:「性者,生之質也。性之動,謂之為;為之偽,謂之失。」這裡的「質」指的是自然本性,「為」指的是本能行為,「偽」指的是對自然本性的改造,而改造就是一種「削足適履」,就是一種破壞,故謂之「失」。

    他以鴨子和鶴腿的長短來說明自然之物的天然合理,「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

    由自然無為的原則出發,道家又提出了物各有宜、順應本性的思想。莊子認為,萬物有其特性,不同的個體各有自己的本性和長處,人們應該充分認識和保持各自的特性。

    他說:「魚處水而生,人處水而死。彼必相與異,其好惡故異也。故先聖不一其能,不同其事。」這就是說,魚有水才能生存,而人在水中卻要被淹死。他們相互各有特性,好惡本來就不相同。

    《淮南子》進一步發展了這些思想,強調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品質和處事特點,各有所用:舜、許由,一個王者,一個隱士,但都可成為聖人;伊尹、伯夷,一個助王成業,一個避王自殺,道不同,但都為「仁」;箕子、比干,一個佯狂,一個剖心,都為賢者。

    對應於家庭教育也一樣,父母不能以一個標準來衡量和評價子女的優劣,埋沒了子女在某些方面不足但在另一方面優秀的才能。應該使子女「個便其性」,給子女天性的成長以寬鬆的環境和寬容的態度,不要苛刻地要求子女「全才」。

    就好像商湯、武王雖然是聖主,但卻不能像熟悉水性的越人那樣,駕著小舟浮游於江湖之上;伊尹雖然是賢相,但卻不能像慣於遊牧的胡人那樣,駕馭烈馬,馴服Mustang;孔子、墨子雖然學問博通,但卻不能像山居之人那樣,在草木叢生的崎嶇山路上攀登。聖人尚且不能夠全才全能,更何況一般人。

    父母應該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子女的成長,即在教育子女時最好的方法是「順應天性」「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輔萬物之自然」,指根據孩子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科學地引導,使孩子以自然的方式成長,避免出現早熟或晚熟的現象。「不敢為」,絕非「漠然不動」「聽其自流」,不是無所作為、無尺度的縱容孩子,而是「不妄為」,從子女的興趣出發,「輔其自然」,適當地幫助孩子挖掘在其所熱愛的科目方面的潛力,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莊子在《應帝王》中談到:「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可見父母們在教育子女的時候,要做一個引導者或者生活學習的顧問,而不是全部為孩子做主。

    要學習老莊所言的「道」,「生」而不「宰」。教育要為張揚孩子的個性服務,不能拔苗助長,也不能用整齊劃一的規則壓抑人的個性發展。

    最高明的教育者,不使孩子感到約束和刻意,卻能引導孩子向著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前進。如何做最高明的教育者?老子倡導「行不言之教」。

    行不言之教的方法有著無可比擬的教育效果:「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慾而民自樸。」教育者「無為」「好靜」「無慾」等實際行動具有道德示範和道德導向的作用,可以喚起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或行為向好的方面轉化,並在道德實踐中將教育內容逐步地內化為自己的品德。

    從家庭的角度而言,所謂「不言之教」,是指父母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良好行為為孩子樹立標範,透過身教來體現教育要求,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和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孩子從出生起最先接觸的就是家庭,父母是他語言、行為的模仿物件和價值標準。

    「身教」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這種教育過程突出了孩子的主體性作用,不是灌輸給孩子一些規則,強制孩子執行一些規定,而是自然而然地用行動去影響孩子,讓孩子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積極思維,這樣的教育效果要遠勝於填鴨式的灌輸。

    莊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提出了人的自由問題,從而對自由的追求成為道家思想的一個永恆主題。在莊子那裡,自由是一種超凡脫俗的狀態,一種妙不可言的境界。莊子的這種自由始終滲透在其整個哲學思想中。莊子敏銳地發現人的本性是自由的,人的精神是自由的,只是他沒有用這個詞,他用的是「逍遙遊」。莊子對自由的解釋是無待、無己和逍遙。

    所謂無待,就是不依傍和藉助任何外力,擺脫與物的相刃相靡,超越名利等各種現實的羈絆;所謂無己,就是提升小我,不以個人成敗、進退縈懷,達到與天地精神的默契與統一;所謂逍遙,就是隨心所欲,遊刃有餘,追求個性解放和縱情舒展。

    在河邊垂釣的莊子,在面對楚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的邀請時,只是淡然說道:我寧願生時在泥水中曳尾而行,也不願死後留骨而貴。在莊子看來,順應自己的本性生活最重要,而不必盲目順從世俗標準。因為,萬物的自然本性並沒有絕對的同,也不必追求絕對的同。

    教育中,如果讓學生也能夠自主、自願地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那麼他們的學習肯定會快樂和自由很多。當然,這是一種理想的狀態,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下是不可能實施的。在教育中,求得自由的含義或許可以理解為學生在學習基本的知識和生活技能的情況下,家長和學校能夠給學生寬鬆的環境,讓他們的個性和心靈自由發展。

    因為真正的教育不是傳授給他們多少知識,而是在他們一切學過的東西都遺忘的時候,所剩下來的東西。也就是說,教育並不是為了知識而教育,而應該是為了生活而教育,為了生命而教育,為了提高學生生活的幸福感而教育。學習的目的不是比較學生知識積累的多少,而是看他獲得知識的能力大小,也就是說,知識要為未來的再學習和美好生活而準備。

    綜上所述,道家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思想精華。因此,從道家文化寶庫中吸取智慧,繼承、弘揚其思想精華,對於我們轉變傳統的家庭教育思想、進行教育改革將大有裨益。

  • 2 # 80小小

    1、對眾不責

    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要責備孩子,要在眾人面前給孩子以尊嚴。常常在公眾視線下被責備的孩子,不僅不能反思錯誤,性格也容易變得膽小懦弱,對人缺乏信任,產生自卑或過度的自尊感。

    2、愧悔不責

    如果孩子已經為自己的過失感到慚愧後悔了,大人就不要責備孩子了。

    批評的目的就是希望小孩子能夠反思錯誤,過度指責會讓孩子難以原諒自己,嚴重的話,孩子性格會變得沉重,抗挫折能力減弱。

    3、暮夜不責

    晚上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此時責備他,孩子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要麼夜不成寐,要麼噩夢連連。

    睡眠質量直接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和精神狀態,長此以往對身心都會有傷害。

    4、飲食不責

    正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這個時候責備孩子,很容易導致孩子脾胃虛弱。

    5、歡慶不責

    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他。人高興時,經脈處於暢通的狀態,如果孩子忽然被責備,經脈就會立馬憋住,對孩子的身體傷害很大。

    6、悲憂不責

    孩子哭的時候不要責備他。人在悲傷哭泣的時候身體能量極低,是需要宣洩的時候,此刻批評他是雪上加霜的愚蠢做法。

    7、疾病不責

    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他。生病是人體最脆弱的時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愛和溫暖,這比任何藥物都有療效。

    對父母“五不怨”

    1、不抱怨父母無能

    樹木琅林有高低,人間事事都不齊,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沒有人是萬能的,父母給了我們生命,費盡心力把我們養育成人,已很不容易。

    相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最大的付出。與其抱怨父母沒能給自己期望的家境和平臺,不如自己付出努力去創造。

    2、不抱怨父母囉嗦

    兩代人的溝通難免有代溝,父母的喋喋不休是希望用自己的經驗予你關心和幫助,囑咐我們穿衣,吃飯,平安,只有真愛你的人才會去囉嗦你,父母絕不會去囉嗦一個與他們無關的人

    3、不抱怨父母抱怨

    父母抱怨我們,只是不滿足我們現在。當我們做得夠好時,他們渴望我們更好!

    他們不是為自己,或許他們在生活上有很多不如意,或許他們在工作上非常辛苦,可又不能和誰講,所以他們渴望我們更好。

    即便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也希望我們青出於藍,不要像他們一樣。

    4、不抱怨父母遲緩

    年紀大了,行動自然不便,永遠不要嫌棄父母行動遲緩,因為我們永遠想象不出我們小的時候他們是如何耐心地教我們走路。

    父母年輕時,可能比我們還意氣風發!是為我們,父母才累彎了腰。

    如果有一天,父母已變老,腿腳利索不了,我們要切記: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來,孝順一定要及時。

    5、不抱怨父母生病

    不管父母多忙,不管白天黑夜、下雨刮風,我們一生病,他們馬上會放下手頭忙得不可開交的一切,緊趕著給我們去看病,徹夜不眠地愛護我們。

    但是,當父母生病了,我們能做到多少?社會上經常會有兒女不贍養老人的新聞,真的印證了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希望我們都能成為盡責盡心照顧父母,孝順父母的人。

  • 3 # 幸福就像番茄鍋

    子女七不責

    1 對眾不責: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責備孩子,很多人在帶孩子出門的時候孩子犯了錯誤,父母就會當眾責罵孩子,這樣會讓孩子自尊心受到傷害,長此以往孩子會養成膽小懦弱自卑的心理。

    2 愧悔不責:如果孩子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感到後悔大人就不要責備孩子了。批評就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當目的達到時就不要繼續訓斥他們了,不然只會適得其反。

    3 暮夜不責:孩子臨睡前不要責備她,如果讓孩子帶著失落傷心情緒入睡很有可能做噩夢或者是失眠,睡眠質量不好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身體健康。

    4 飲食不責: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在飯桌上責備孩子,會讓他們脾胃失調,有什麼事情都等到孩子把飯吃完之後我們再去說她們。

    5 歡慶不責:在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去責備他們,人興奮時經脈處於暢通狀態,突然遭到批評經脈會突然憋住,對身體非常不好。

    6 悲憂不責:在孩子特別悲傷難過的時候不要責備她,這時候孩子心情非常低落,是需要安慰關心的時候,這個時候責備孩子會對他造成雙重傷害。

    7 疾病不責: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她,這時候是最虛弱的時候,最希望家人的關愛,如果責備她會讓他心裡更加難過不利於身體的康復。

    對父母五不怨

    1 不抱怨父母無能

    我們無法選擇降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中,不要嫌棄自己的父母不如別人家的父母,他們給我們生命,養育我們成人,盡他們所能給我們最好的,與其嫌棄父母不能給我們更好的家境不如自己努力奮鬥。

    2 不抱怨父母囉嗦

    父母的囉嗦也是一種關心,他怎麼不去對陌生人囉嗦?兩代人溝通起來難免有代溝,不要嫌棄他們囉嗦,只要安靜的聽著應和著就可以了。

    3 不抱怨父母抱怨

    父母抱怨我們是希望我們能夠做的更好,是對我們寄予厚望,不希望我們和他們一樣為了生活辛苦,不要抱怨他們,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4 不抱怨父母遲緩

    誰都有年輕和年老的時候,曾經他們也都是意氣風發的少年,因為孕育養育了我們才被歲月熬出來皺紋,不要抱怨他們遲緩,因為小時候也是他們不厭其煩的教什麼也不會的我們,多拿出一些耐心。

    5 不抱怨父母生病

    上了年紀的人很容易生病,不要抱怨,也不要嫌棄他們,兒時我們生病他們都是不眠不休的照顧我們,不要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才想起來要孝順。

  • 4 # 情至音生

    對子女“七不責”

      1、對眾不責: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要責備孩子,要在眾人面前給孩子以尊嚴。常常在公眾視線下責備的孩子不僅難以反思錯誤,性格也容易膽小懦弱,對人缺乏信任,自卑或過度的自尊感。

      2、愧悔不責:如果孩子已經為自己的過失感到慚愧後悔了,大人就不要責備孩子了。批評的目的就是希望小孩子能夠反思錯誤,當孩子已經後悔苦惱了,過度指責會讓孩子難以原諒自己,嚴重的情況會形成沉重的性格,抗挫折能力減弱。

      3、暮夜不責:晚上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此時責備他,孩子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要麼夜不成寐,要麼噩夢連連。睡眠質量直接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和精神狀態,長此以往對身心都會有傷害。

      4、飲食不責:正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這個時候責備孩子,很容易導致孩子脾胃虛弱。

      5、歡慶不責: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他。人高興時,經脈處於暢通的狀態,如果孩子忽然被責備,經脈就會立馬憋住,對孩子的身體傷害很大。

      6、悲憂不責:孩子哭的時候不要責備他。人在悲傷哭泣的時候身體能量極低,是需要宣洩的時候,此刻批評他是雪上加霜的愚蠢做法。

      7、疾病不責: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他。生病是人體最脆弱的時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愛和溫暖,這比任何藥物都有療效。

      對父母“五不怨”

      1、不抱怨父母無能

      樹木琅林有高低,人間事事都不齊,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沒有人是萬能的,父母給了我們生命,費盡心力把我們養育成人,已很不容易,相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最大的付出。與其抱怨父母沒能給自己期望的家境和平臺,不如自己付出努力去創造。

      2、不抱怨父母囉嗦

      兩代人的溝通難免有代溝,父母的喋喋不休是希望用自己的經驗予你關心和幫助,囑咐我們穿衣,吃飯,平安,只有真愛你的人才會去囉嗦你,父母絕不會去囉嗦一個與他們無關的人。

      3、不抱怨父母抱怨

      父母抱怨我們,只是不滿足我們現在。當我們做得夠好時,他們渴望我們更好!他們不是為自己,或許他們在生活上有很多不如意,或許他們在工作上非常辛苦,可又不能和誰講,所以他們渴望我們更好,即便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也希望我們青出於藍,不要像他們一樣。

      4、不抱怨父母遲緩

      年紀大了,行動自然不便,永遠不要嫌棄父母行動遲緩,因為我們永遠想象不出我們小的時候他們是如何耐心地教我們走路。父母年輕時,可能比我們還意氣風發!是為我們,父母才累彎了腰。

      如果有一天,父母已變老,腿腳利索不了,我們要切記: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來,孝順一定要及時。

      5、不抱怨父母生病

      不管父母多忙,不管白天黑夜、下雨刮風,我們一生病,他們馬上會放下手頭忙得不可開交的一切,緊趕著給我們去看病,徹夜不眠地愛護我們。

      當父母生病了,我們能做到多少?真的是久病床前無孝子嗎?社會上經常會有兒女不贍養老人的新聞,我們能不能做一個盡心盡責照顧父母的人。若父母都容不下,何以容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康德,黑格爾的德國哲學是如何導向納粹主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