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蕭武
-
2 # 落齊讀書
首先,曹魏第一代忠臣基本上都差不多死了,後面繼任的人能力當然不如前一輩從屍山血海裡殺出來的。
然後,司馬懿這麼多年的經營肯定有一批自己的忠實屬下。並且,司馬懿一開始並沒有明確擺明態度滅曹魏,那些大臣以為司馬懿只是想要掌握更多的權力,就連曹爽也是這麼認為了,所以沒有做魚死網破的打算。
-
3 # 群眾參謀部
必須要贊一下類如蕭武君等正統歷史研究者,他們提供的問題答案既貼近歷史事實,又有總結論調,為我們這些野路子半桶水文史愛好者提供了參考。
我來從其他幾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歷史印象既客觀也主觀,各門派書寫的歷史都有自己的目的,或隱喻或明昭。所以如何在理清了枯燥的文獻文史後能從不同角度再來一遍,這就是讀史的妙處。
第一:群體性仇恨。曹魏的忠臣前身大多是前漢之臣,就根本而言,真正能做到食漢祿,忠漢室的純臣也沒幾個,所謂忠魏是司馬懿拿一個九品官人法換來的。但到了曹爽把持朝政,任人唯私,嚴重得罪了既得利益世族,所以牆倒眾人推也屬正常。但這些表象下面存在著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隱晦深變的真律。那就是曹魏滅了漢,誰他孃的敢在這麼一個不講道德規矩的老大下面幹活?舉個例子,你一個潔身自好的純良老百姓因為學了一個好財會專業,突然被一個社會大哥半威脅去他公司上班,一言不合就斜著眼恐嚇你,你又能幹多久呢?你又能多舒心並熱愛你的工作呢?再假如你突然聽得一個風聲,警察正在秘密調查這個社會老大,並準備收網了,你心裡那種暗爽不用多講了吧。如果此時有一人告訴你,第一雖然你在他公司幹,但你完全不用負責任;第二,必要時你秘密檢舉協助,你的安全有絕對保障,並且還負責給你介紹一個好工作。你肯定不信,哪有這麼好的事?但如果說這話的是最高負責人呢?如果你聽到小道訊息,此人急於立功上位,你會不會增加信任呢?
於是,因內因引來(引來,不是引發)的外因會徹底激發起因恐懼帶來的群體性仇恨,內心同時打著至少替前漢出口惡氣的道德標榜,自然而然的逐漸聚攏在了最高負責人的身邊。所以我絕對有理由相信,曹丕稱帝,司馬懿絕對是最大的幕後操盤手。
第二:寧可我也不要利益,也不能讓你得逞。
政治中有一個潛規則,損人不怕不利己。因為政治家從來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往往是上下左右,團伙作案,平級的核心固然要珍惜,個把炮灰還是有的。再舉個例子,看古裝電視劇,尤其清宮戲,要彈劾一個人了,站前面的老大微微側頭,向後一瞥,立馬就有御史言官跳出來送死。就是明白告訴你皇帝,就是我們乾的,即使你皇帝埋怨,不滿,也得把我們的政敵拉下馬。因為有三不怕:一不怕,不怕新官來,很快結兄弟;二不怕,不怕把家還,還有門生齊;三不怕,損人不利己,只要你死就算贏。
所以,司馬懿發動政變時,居高位的就那幾個大佬自然是支援的,但還有很多不知名的中級官僚,誰是誰的門生,誰是誰的親戚,千絲萬縷,光搞定大佬也就起了敲門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得激起這些中層徒子徒孫,子侄舅甥為了各自的大佬的利益,寧把皇帝拉下馬,也不能動搖祖師爺們的利益。
第三:看得見的軍權沒法用。
禁軍,虎賁軍,近衛等等這些看得見的靠近天命的刀把子,那得多少雙眼睛盯著。與其非要安插自己人進去,引發不必要的矛盾,不如送佛送上西,把位子讓出來,推薦友好同盟去爭,去佔。把看不見的軍權拿到手譬如各統領司的副職(活都是副職幹,有倒戈相向的本錢和能力),要道的守衛,看門的門吏等,更有司馬家發動政變的三千死士。
這三個原因看上去似乎飄渺懸疑,但卻化身為許多外因,充斥在司馬懿最終贏得勝利的道路中,找到,總結,合理排序。即使被人贏幾場,又何妨,那些人卻輸了全域性。
-
4 # 小拼娛樂
公元249年,曹芳去高平陵祭拜先帝曹睿,曹爽兄弟以及大部分曹氏宗親一同前往。
就在這曹氏勢力的真空期,司馬懿果斷以郭太后名義下令,關閉了各個城門,率兵把手武庫,並派人去佔據了曹爽、曹羲等人的營地,經過一系列的威逼利誘,迫使曹爽投降,並把曹爽、曹羲、曹訓、何晏等人抓捕入獄,以在逆不道罪劾奏朝廷,最終把他們誅滅三族。
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變,此役過後,司馬懿消除了曹氏宗親勢力,為謀權篡位打下基礎,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在高平陵之變中,曹魏忠臣不但沒有出來幫助曹氏宗親,反而明裡暗裡支援司馬懿的奪權之舉,為什麼曹魏忠臣有這種反應?很大程度是因為曹爽平日裡的做法,讓老臣們對曹氏宗親大失所望,不妨看看曹爽到底作了什麼妖,才會落得如此下場!
對內排除異己
早年,曹爽是擠掉了燕王曹宇,才當上輔政大臣。而曹宇是曹操的兒子,性情十分仁厚,沒有開罪過誰,論輩分和名聲都遠遠勝過曹爽。曹爽卻利用自己在朝堂的關係把曹宇逐出京師,群臣大多為曹宇抱不平。
曹爽掌權後,為了不受任何人的限制,竟然將郭太后遷到別宮軟禁了起來,此等公然犯上的行為,手下人敢怒不敢言,也為郭太后幫助司馬懿埋下了動機。
沒有了限制,曹爽猶如脫了韁繩的Mustang,屢屢做出排除異己、改制度等動作,貪汙更是家常便飯了。當時曹爽在飲食、服飾和車馬上達到了皇帝的標準,還時不時的將宮中珍寶收入府中,更過分的是,竟不顧禮義廉恥,把魏明帝曹睿的才人收為妻妾,整個朝廷都被搞得烏煙瘴氣,許多正直的大臣心中一萬隻草泥馬在奔騰。
對外窮兵黷武
曹爽也知道自己行為太跳了,想建立軍功來鞏固威信,於是主張大舉進攻蜀漢。但曹爽哪有指揮才能,面對蜀漢名將王平、費禕等人的防守毫無辦法,導致魏軍鎩羽而歸,死傷了無數士兵,浪費了大量物資。關中地區因此損失慘重,百姓怨聲載道,就連羌、胡等少數民族都對曹爽頗為不滿。
綜合內外一系列因素,當司馬懿誅滅曹爽時,曹魏臣子們自然不會愚忠,進而支援司馬懿的做法,以曹爽為首的曹氏宗親落得這個下場也不足為奇。
-
5 # 葉子評論
這事兒其實就是曹爽大權獨攬,導致曹魏內部其他重臣看曹爽不爽,想借司馬懿這把刀把曹爽壓制住,但是他們低估了司馬懿的權力慾,也低估了司馬懿的健康狀況,沒想到司馬懿前幾年完全就是韜光養晦,裝病裝傻,司馬懿大權獨攬之後,立即翻臉不認人,比曹爽更加可怕,這也讓曹魏重臣十分後悔。
原本曹睿死後的政治架構,是讓司馬懿和曹爽兩個人輔政,但沒想到曹爽仗著自己的宗室身份大權獨攬,把司馬懿的權力也擠掉了,司馬懿也就趁機裝病裝傻,而外人也都以為他真的病了真的傻了,就連曹爽也對他減少了提防。
原本曹魏的重臣們打算把曹爽透過政變廢掉就可以,並沒有想把他殺死。然後他們想著反正司馬懿也活不長了,即使他這次政變成功了,也不會掌權太久,身體狀況不大好的司馬懿也不會痛下殺手。
原本他們和曹爽談條件就是說要保證他的人身財產安全。說曹爽以為政變失敗,頂多是不當官了,他還能活的好好的,並且享受榮華富貴,這就讓他在政變的時候沒有魚死網破,而是乖乖投降了。
沒想到司馬懿掌權之後,立馬痛下殺手,族誅了曹爽,並且大權獨攬,排擠曹魏其他重臣,殺害了準備作亂的王凌,為後代篡位打下了基礎。這也讓原本支援高平陵之變的蔣濟等人後悔不已。
總之就是曹魏重臣們都低估了司馬懿,沒想到他權力慾這麼強,身體又還不錯,上臺之後就痛下殺手,司馬懿韜光養晦的辦法實在是太聰明太奸詐了!
-
6 # 杜少說歷史
因為諸曹、夏侯等宗親人才凋零,導致曹芳繼位後,曹爽成為執政大臣,而曹爽又非賢能之人,妄加擅權,盡失人心。所以,高平陵之變,大臣大部分是支援司馬懿的。關於,高平陵政變前後,諸曹、夏侯等宗親的活躍情況,請詳看問題“司馬家篡魏的時候,曾經人才輩出的曹魏宗室曹家、夏侯家去哪了?”中杜少爺的回答。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436133074320228610/
一.曹爽和司馬懿成為執政在魏明帝曹叡彌留之際,年僅八歲的養子曹芳被立為太子,以燕王曹宇為大將軍,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五人共同輔政。
曹宇,曹操的小兒子,曹衝同母弟。曹肇,前大司馬曹休之子。曹爽,前大將軍曹真之子。秦朗,曹操養子。夏侯獻,出身無詳細記載,但是姓夏侯,曹魏宗親無疑。總之,這五人名單,都是曹氏宗族,且毫無執政經驗,基本撐不起曹魏大局。能夠成為輔政大臣,多數靠的是和魏明帝曹叡關係好,像曹休之子曹肇,就有一些和魏明帝曹叡不可描述的關係。
魏略:“曹肇有殊色,魏明帝寵愛之,寢止恆同。嘗與帝戲賭衣物,有不 獲,輒入御帳,服之徑出,其見親寵類如此。曹魏前三代,詔書多出自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之手。然而,這二人與夏侯獻、曹肇是政敵,擔心其掌權後於己不利。於是,執掌中書的劉放、孫資抓住最後的機會,向彌留之際的曹叡進言,使曹叡在最後時刻放棄了最信任的夏侯獻、曹肇,聽從劉、孫二人建議,將輔政大臣改成了兩人:曹爽、司馬懿。
二.曹爽擅權曹爽的心腹,何晏、鄧颺、李勝、丁謐,均為浮誇不實之人。比如何晏,乃漢末大將軍何進之孫,其母被曹操納為妾,於是曹操收何晏為養子,後招為駙馬。曹丕、曹叡都覺得他華而不實,所以只授閒散之職。最初,曹爽很敬重司馬懿,任何事情都與其商量,但是不久,就在其心腹的挑唆下,開始專權於朝堂之上。
曹爽以丁謐、何晏、鄧颺被封為尚書,架空了尚書檯。任用李勝為河南尹、畢軌為司隸校尉,控制京城內外。這些人貪汙受賄,權傾朝野。官員選拔晉升,全由他們作主,貪汙腐敗之風皺起。同時,重用夏侯玄、何宴等玄學名士,改變了東漢以降以經史儒學為主計程車人之風。以上舉動,得罪了士族高門。同時,曹爽囚禁了郭太后,逼著郭太后移宮永寧,與少帝曹芳不能相見,從而將郭太后也逼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曹爽又聽從親信丁謐的計謀,尊司馬懿為太傅,升蔣濟為太尉,解除二人兵權。改任命其二弟曹羲為中領軍,又廢除禁軍五營中的中壘、中堅兩營校尉,把兩營兵眾交由曹羲直接統領。另以曹訓為武衛將軍,統領禁軍武衛營,曹彥為散騎常侍,曹爽兄弟於是完全掌握京師禁軍。他的表弟夏侯玄則被任命為中護軍,負責總統諸將,選拔舉用軍隊武官。軍權,盡在曹爽掌握。
曹爽擅權,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後果,就是曹魏士族元老的“抱團取暖”。曹魏士族,本非鐵板一塊。在其專權過程中,對蔣濟的排擠,是極為致命的,使得蔣濟暗中幫助司馬氏。而像陳群之子陳泰這種只求自保的名士,也心向司馬氏。所以,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士族高門會紛紛出面幫助司馬懿維持京城秩序,蔣濟與司馬懿一起屯軍於洛水浮橋,高柔以“漢之周勃”的形象出面接收曹爽軍隊,王觀接管曹羲的軍隊。而陳泰、許允則主動勸說曹爽放棄權利,蔣濟更是親自寫信為曹爽擔保交出權力後的人身安全。這些人順理成章的舉動,其實都是在表達對曹爽正始年間專權的不滿。在他們心裡,此時的司馬懿是開明元老的象徵,而非日後篡權專政的權臣。
三.曹魏“忠臣”的反擊然而,在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漏出獠牙後,士族元老們才恍然大悟,但也悔之晚矣,沒有人能夠除掉司馬懿,甚至在司馬懿死後想除掉司馬師司馬昭兄弟都沒有成功。
曹爽被夷三族後,曾為其擔保的蔣濟鬱鬱而終。這時,司空王凌不滿司馬懿專權,與其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密謀另立楚王曹彪,是為“淮南三叛”第一叛。結果還沒開始就被鎮壓,王凌失敗,死前路過賈逵廟前,大呼:“賈梁道!只有你才知道王凌是大魏忠臣啊!”其實,王凌算不算大魏忠臣歷來有疑問,個人認為,王凌自己想專權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此後,曹魏宗王都被司馬懿軟禁在了鄴城,嚴加監視。
司馬懿死後,發生了中書令李豐與皇后父光祿大夫張緝密誅殺司馬師,以夏侯玄取而代之為大將軍的事件。事洩,夏侯玄被夷三族,曹魏三代宗室裡“最後的希望”也被撲滅。毋丘儉因為向來與李豐、夏侯玄交好,又感恩魏明帝曹叡的恩情,於是想為曹魏政權做最後一次努力,結果失敗,是為“淮南三叛”第二叛。
而諸葛誕的“淮南第三叛”也緊隨其後。諸葛誕曾經幫助司馬師平定毋丘儉,後駐守淮南。看到夏侯玄、毋丘儉的下場後,其在淮南收買人心,想屯兵自保。司馬昭執政後,賈充試探諸葛誕:“洛中的諸位賢達之人,都希望實行禪讓,您認為如何?”諸葛誕答曰:“你不是賈豫州的兒子嗎?你家世代受到魏朝的恩惠,怎能想把國家轉送他人?如果洛中發生危難,我願為國家而死。”賈豫州,就是賈逵。司馬昭為奪諸葛誕兵權召其入朝,諸葛誕拒絕並且反叛,兵敗被殺。
總之,淮南三叛,王凌、毋丘儉、諸葛誕起兵的原因之中,都夾雜自己的私心,但也有忠於曹魏的因素存在。不甘為傀儡的高貴鄉公曹髦被司馬昭殺死後,陳泰憂憤吐血而亡。至此,曹魏“忠臣”再無任何反抗司馬氏的行動,司馬代魏只是時間問題。
-
7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最大的原因就是曹爽作死。
1、曹爽專權,排擠異已。
魏明帝讓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佐少帝曹芳,起初曹爽謹慎小心,凡事與司馬懿及朝臣商議,後聽信小人建議,排擠司馬懿及有不同政見的朝臣,獨纜朝政,凡事均由曹爽專斷,導致得罪司馬懿及大批朝臣,司馬懿避其鋒芒,韜光養晦,暗養死士,尋找機會。
2、大逆不道。
曹爽聽信小人之言,軟禁太后,失去太后的支援,後來的司馬懿就是與太后達成協議,用太后的名義罷免曹爽。曹爽還私自帶走魏明帝的才人,破壞祖制,大逆不道。並且曹爽處處派人監視少帝曹芳,操控皇帝,失去曹魏忠臣的支援。
3、無政治頭腦。
大司農桓範曾提醒過曹爽,掌控兵權的曹氏兄弟不要一起出城,至少要留一人在京城,以防不測,但曹爽不聽,認為沒人能威脅他,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城中無領兵的曹爽親信,司馬懿輕鬆控制京城,然後勸降曹爽,桓範建議曹爽挾制天子到許昌,然後調兵對抗司馬懿,曹爽不聽,居然相信司馬懿會留他富貴,政治上太幼稚,以致被誅三族。
4、任用小人,疏遠賢臣。
曹爽任用的親信大多是魏明帝時期解僱的一些無作為的庸官,魏明帝能看出這些人,曹爽看不出,這些人貪汙腐敗,欺壓朝臣,引起百姓及朝臣的不滿,最終反對曹爽。
-
8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如果要說三國中最會隱忍的人,大家肯定會想到“老謀子”司馬懿。
司馬懿屬於曹魏三朝元老,兩次被授以託孤重臣之責。更令人稱絕的是,特別能忍的司馬懿兩次裝病,一次在出山時想騙以奸詐著稱的曹操,結果數年後,曹操派人用刀架脖子的方式把他請到麾下;另一次在政治鬥爭中,裝成病入膏盲的樣子,結果成功騙了“楞頭青”曹爽,從而乘其不備,於公元249年,發動了高平陵之變,一舉剷除把持朝政近十年的大權臣曹爽,還屠殺曹氏宗族數千人。曹魏江山被司馬氏篡奪過去了。令人不解的是,司馬懿密謀篡權時,為什麼不見曹操當年的老部下阻止呢?要知道曹操當年在用人方面不是任人唯親,而是任人唯賢,不論出身是高貴還是貧賤。也不論之前是敵對還是同盟,只要是賢能之士,曹操都破革重用。
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個原因:逝者如斯夫。
65歲的曹操於公元220年病逝,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是在29年之久,而曹操手下的老部下大抵年齡和他相仿,在近30年的歲月洗禮中,當年跟隨曹操的很多舊情都相繼去世了。比如說名將夏侯惇於220年病逝、曹仁於223年病逝、張遼222年病逝。
再加上當年曹操愛才是真,但喜歡猜忌也不假,如蔡瑁、張允、荀彧、許倏、楊修等功臣都死於曹操之手。因此,一次部將看了很寒心,或選擇離開,或選擇歸隱,導致的結果是,倖存的部將要麼不能言——歸隱山林,要麼不敢言——明哲保身。
另外,曹操雖然有很多優秀的兒子,但大多英年早逝,到了曹芳這一代時,說曹魏皇室勢力已變得微弱起來。
第二個原因:曹爽有短板。
曹爽,字昭伯,他雖不是曹操的嫡系子孫,但和曹家有深的“淵源”。而當曹爽和司馬懿接受曹叡託孤輔政後,他將司馬懿架空,又採用鄧颺之謀將郭太后遷往永寧宮軟禁,任用自己兄弟為官,結黨營私,濫用私權,仗著少帝曹芳尚幼,專政亂權。他將國家大片土地佔為私有,隨意向州郡索要財物,敢有異議者直接被曹爽。找個藉口免了官職。不僅如此,他還放縱慾望,崇尚奢侈享樂。眼看這樣下去,曹爽有“篡位”的可能。當時魏國朝堂還健在的高柔、王觀、蔣濟、王凌、郭淮等老臣都把曹爽視為大奸臣,而善於裝逼的司馬懿則成了大忠臣,是拯救曹魏的救世主。因此,當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這些敢怒不敢言的老臣都站在了司馬懿這邊,支援廢掉飛揚跋扈的曹爽。《三國志》中相關記載如下:“(蔣濟)以隨太傅司馬宣王屯洛水浮橋,誅曹爽等,進封都鄉侯,邑七百戶。”
第三個原因:司馬懿有本領。
司馬懿的仕途之路其實是很坎垠的,曹操早年最寵信的是郭嘉,他被晾在一邊,根本得不到重用。當郭嘉等人早逝後,司馬懿才漸浮出水面。但曹操對他並不放心,猜忌他有虎狼之心,結果聰明的司馬懿就靠勤於職守、忠於本分打消其顧慮。司馬懿因為支援曹丕在太子之爭中戰勝曹植而深受曹丕的重用。曹丕病逝後,司馬懿成了魏明帝曹睿的重臣。諸葛亮幾次北伐,都是司馬懿領兵出征,使諸葛亮無功而返。此外,他還率軍平定過公孫淵的叛亂,而這都使他在朝中的威望有所提高。曹睿病逝後,他和曹爽成了託孤重臣。結果在權力鬥爭中,司馬懿裝病躲過了曹爽的猜忌和打壓。並且逐漸讓曹爽失去了戒心。一路風雨,一路坎坷,都是憑著司馬懿的超級才幹和高超計謀實現了“逆襲”。
總之,正是因為曹操的老部下多半已經作古,而下一代在曹丕和曹叡兩代皇帝的打壓下,已是青黃不接。再加上剛腹自用的曹爽獨自把持朝政,其“奪權”之心已昭然若揭,犯了大忌,引了眾怒。因此,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魏國朝堂之上竟然沒有老臣站出來反對司馬懿,當真令人感嘆。
相關內容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殺害曹魏宗室3000餘人,曹操最長壽的兒子為何坐視不管?
-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是如何取勝的?反映出曹魏政治怎樣的特點?
- 他是曹操唯一在世的老部下,為何還幫助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大肆殺害曹操後人?
- 司馬懿高平陵之變為何能一舉奪權?劉禪和孫權為何沒有動靜?
- 都說《空城計》司馬懿不殺諸葛亮是怕曹魏鳥盡弓藏,那後來諸葛亮病死後司馬懿為什麼沒事?
- 曹魏連續出了兩位短命皇帝,是司馬懿篡位成功的原因嗎?
- 歷史上高平陵之變蔣濟為何要幫助司馬懿?
- 為什麼曹魏大勢已定的時候,而且手下大多數將領都忠心耿耿,卻還是被司馬懿篡權?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殺死曹氏五千餘人,曹芳為何無動於衷?
- 歷史上曹魏到底是如何被司馬懿取而代之的呢?
曹操起家,依靠的是兩股力量,即譙沛軍功集團和汝穎文士集團。後來,隨著曹操集團日漸擴大,文臣武將也都有比較大規模的增加,但構成其核心支援力量的,仍然是譙沛軍功集團和汝穎文士集團。
譙沛軍功集團自然不用說,包括夏侯氏的夏侯惇、夏侯淵、夏侯尚、夏侯玄和曹氏諸將曹仁、曹洪、曹真、曹休等,都屬於這個集團。後起的包括張遼、徐晃、張郃、于禁等,也都是曹操比較倚重的將領。
汝穎文士集團以荀彧為領袖,包括程昱、荀攸、郭嘉、司馬懿等,都出自這個集團。後來陸續加入曹操陣營的包括賈詡、陳群、蔣濟、高柔等人,王凌、諸葛誕等加入較晚,從曹操時期到曹丕、曹叡時期,也都是比較倚重的。
從這個名單就很容易看出來,相對而言,譙沛集團的出身相對較低,而汝穎文士集團多數出自世家豪族。曹操的兵多數來自徵募,而非東吳那樣的部曲。唯一的例外是李典,李典是在加入曹操陣營的時候自帶部曲的,可以算帶資入股。
而出身寒門的曹操在用人上基本上堅持以譙沛集團為核心的武將掌兵但不掌握行政,以汝穎文士集團擔任行政事務但不掌握軍權的原則。而且,最核心的軍權始終都掌握在夏侯氏、曹氏諸將手中。
終曹操之世,這個原則都很少被打破。即使後期地位已經比較高的張遼、于禁、徐晃等人,也無法與夏侯氏和曹氏諸將相比。在曹操去世前,甚至有以自己的兒子曹彰鎮守漢中,擔當分陝之任的打算,只是未能來得及完成這一人事調整。
曹丕繼位後,因為曹丕在爭儲過程中艱難勝出,所以他對自己的親兄弟猜疑比較重,並沒有延續曹操這一趨勢,而是任用相對較為疏遠但可以算作外圍宗親集團的夏侯氏、曹氏諸將掌握軍權。
司馬懿為代表的文士集團這一時期的行政職務已經比較高了,但軍權仍被視為禁臠,不讓出身士族高門的文士集團染指。到曹丕去世的時候,安排的輔政大臣中,以司馬懿和陳群為文士集團代表,以曹真、曹休為軍功宗親集團代表。
到曹叡執政時期,追隨曹操征討四方的第一代功勳將領們基本上凋零殆盡,第二代中的曹真、曹休也已先後死去,才不得不開始任用司馬懿、王凌、陳泰、郭淮、鄧艾等原屬文士集團的人掌握軍權。司馬懿更是東抗孫權,西距諸葛,成為這一時期舉足輕重的人物。
曹叡去世是,安排司馬懿與曹爽共同輔政,實際上仍然是企圖延續之前的曹魏政權的基本格局。但這時候曹魏的權力結構與曹操、曹丕執政時期不同,士族高門在曹魏政治結構中的地位已經大為提高,而曹氏宗親集團也已經是曹爽、夏侯玄為代表的一眾二代們了,各方面的能力與其父祖輩不可同日而語。
曹爽執政後,為了獨攬大權,進行了所謂的正始改革,排擠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政治資本計程車族高門集團,而以夏侯玄等當時以清談著稱的名士們代替之。其中比較典型的便是對司馬懿的排擠,以夏侯玄為徵西將軍,駐守關中,司馬懿稱病不朝,閉門不出,以求避禍。
包括蔣濟、高柔、王凌在內的這些士族高門,他們是在曹操時期就已經加入了曹魏陣營,也算是曹魏政權的元老重臣了。在曹爽崛起後,採取了政治上排擠他們的策略,他們當然是非常不滿的。但他們的不滿並沒有表現為馬上採取反抗行動,而是在高平陵之變中,他們採取了與司馬懿合作的態度。
也因此,包括田餘慶在內的魏晉史專家中,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高平陵之變本質上就是汝穎文士集團在對曹魏政權控制權的爭奪中,對譙沛軍功集團的勝利。其實不然。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蔣濟和高柔。在政變的時候,司馬懿跟高柔說:“君今為周勃矣”。高柔大概對這句話是很受用的,但司馬懿只是利用他來掌握軍隊而已。蔣濟在勸說曹爽放棄抵抗的時候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甚至保證曹爽只要交出權力,仍然可以做一個富家翁。但司馬懿事後族誅曹爽的時候,蔣濟勸說,司馬懿絲毫沒有理會。
這些元老們在支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的時候,他們是把司馬懿視為他們這種型別的元老的代表的,反對曹爽專政,所以他們支援司馬懿透過政變奪回權力。但他們顯然沒有意識到,司馬懿的目的並不只是自保,而是要在誅殺曹爽之後,完全控制曹魏政權。這顯然超出了元老們的預期。
其實,類似的事情在漢末已經上演過一次了。王凌的叔叔王允以誅殺董卓、還政天子的名義發動政變,殺死了董卓,但實際上王允在短暫的執掌朝廷大權的時期,也並沒有真正的還政天子,而是自己完全掌握朝廷大權,漢獻帝也還是個傀儡而已。
但曹魏的元老們並沒有吸取這個教訓,支援司馬懿的政變。高平陵之變成功後,司馬懿完全控制了曹魏政權,當初支援他的曹魏元老們才發現,他們上當了。司馬懿奪回了政權,但並沒有與元老們分享,而是用他的弟弟、兒子們分別掌握內外大權,元老們也都靠邊站了,地位甚至還不如曹爽執政時期。
所以,當初以實際行動支援了司馬懿的行動的元老們發現上當了之後,也開始聯絡,試圖進行反抗。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淮南三叛的第一叛,王凌之叛。王凌打出的旗號就是反對司馬懿專政,並計劃在成功之後廢黜齊王芳,另立曹操的兒子楚王彪為帝。結果司馬懿輿疾出征,王凌馬上就投降了,叛亂失敗。事後,司馬懿更是將曹氏宗親一網打盡,禁錮在京城,完全失去反抗能力。
表面上看,第二次在淮南發動叛亂的母丘儉也是試圖反抗司馬氏篡權,但母丘儉本身也是在鎮壓王凌叛亂的時候表現非常積極的。只是當他發現司馬氏正在剷除異己,並且可能會危及自己的時候,才發動叛亂。到諸葛誕叛亂,情況與此類似。諸葛誕是在夏侯玄被奪權之後,擔心自己也會受到威脅,才叛亂,實際上只是為求自保而已。
所以,仇鹿鳴說,淮南三叛中,王凌在發動叛亂後,還有出兵洛陽“清君側”的目標,到母丘儉叛亂,就只能劃境自守,而到了諸葛誕叛亂,連他轄區範圍內的其它郡縣都未能進行有效動員,只是想著自保而已。
從這個意義上說,高平陵之變前後的曹魏政權元老們在政治形勢判斷上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誤判,他們的本意是支援司馬懿打倒曹爽,然後由元老們共同掌握政權。但結果是司馬懿比曹爽更加專權,而且下手更毒辣,更加不留餘地。也就是說,他們的本意是反對曹爽但不反對曹魏,但在客觀結果上,恰恰是打倒了曹爽,同時也就打倒了曹魏的政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