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默默愛學習

    我曾經對兒童的科學啟蒙,準確的來講是針對幼兒的科學啟蒙有個誤區。我原來以為只要經常帶孩子做各種實驗、去科技館、多看科普書,這樣堅持幾年我的科學啟蒙就做到位了。

    於是我買了很多的科學盒子,專挑有趣的先和孩子玩....

    果不其然,科學實驗就是娃的大愛!伴隨著一聲聲的尖叫,你能明顯感覺到他很喜歡這些實驗包啊實驗盒子之類的。每次實驗恨不得連家裡的各種調料都搬出來。於是為娘我挺欣慰,暗自感嘆娃以後的數理化肯定比我強……

    但是,從今年開始,我發現這樣的路子似乎有點走偏了。

    一、學齡前孩子的科學啟蒙需要——熱鬧

    我自己總結了下: 孩子在5歲甚至6歲以前,是需要在科學實驗中明確的看到、感受到物質的形態變化、感官上的刺激、甚至嗅覺的衝擊…這樣才能讓孩子對周圍的一切產生好奇。但是,這個年齡段,他們對科學實驗的關注點更多的是放在了“玩”上!而不是背後的原理!對於那些變化越大的,現象變化越明顯的,越能帶來視覺刺激的,他們就越喜歡也玩得越high! 像我們這樣5歲多一點的孩子,講了原理,也知道了。但是對難一點知識也很快就忘了。而實驗盒子裡的那幾個實驗,玩起來刺激。

    但是,隨著孩子慢慢大了,這種單純刺激的“玩”有點不夠了。而我也突發奇想,決定換一種形式。

    二、學齡後的孩子科學啟蒙需要——順藤摸瓜來思考

    今年我發現了,原來我給孩子的科學啟蒙裡,缺乏一個順藤摸瓜的思路....

    舉個例子:以前買的實驗包裡,每一種實驗都是不相關聯的,彼此之間沒有直接聯絡。比如什麼造雪實驗、磁鐵實驗、牛奶色彩大爆炸實驗等等……幾個都是完全不著邊的實驗。雖然我在和互動的時候還能再多衍生出幾個小實驗,但始終覺得不深刻。

    這樣就會出現了一個問題。孩子玩完了,爽夠了,實驗就結束了。頂多再折騰一下瓶瓶罐罐重新放點他感興趣的東西進去。你說他思考了嗎?他也思考了,而且親手實驗並驗證了。但是,順藤摸瓜走的個更深了嗎?好像還沒有。因為按照他自己瞎玩很多情況下看不到“反應結果”,沒有明顯變化,家長就不好解釋。所以這樣的實驗,頂多增加了他的動手搗鼓各種試驗器具的能力,而不是具有關聯性的,深度思考。

    於是針對5歲娃之後的科學啟蒙。我變了一下路子。我也不把重點都放在科學盒子上了。也不追求那些精彩的“被設計好”的實驗了,我就從身邊最簡單、他最熟悉的開始。

    拿雞蛋來舉例:

    原始生雞蛋——很輕、晃一晃感覺內部有水——這是他可以用手感知的,並且可以表達出來的

    破殼生雞蛋—-中間是黃色的粘稠的,周圍包裹著的是像水、像果凍一樣的蛋清、開啟後是稀的,攤在碗裡——這是他肉眼觀察到的

    煮雞蛋——手可以拿著了(液態變固態),份量變重,剝皮後外部的蛋清由粘稠果凍變成了白色,滑滑的;蛋黃也變了,黃色的圓球球,吃起來面面的。

    煎雞蛋——過油受熱後蛋清由淺黃色果凍狀逐漸變為白色。

    蒸蛋羹 ———蛋清蛋黃混合加工。類似糕狀。

    蛋花(液態)——生雞蛋打進碗裡,用開水衝!變成了淡黃色的花瓣——蛋花!

    蛋清蛋黃分離(分子料理?這個可高深了)———蛋清用攪拌器長時間攪拌後完全變了樣!發白,像奶油一樣。

    醋泡蛋(醋與碳酸鈣反應生成醋酸鈣):

    這個是之前我在某殼學的:2顆生雞蛋,一顆用針扎小孔後放掉裡面的黃和清,然後放在裝滿白醋的小瓶子裡;另一顆直接放白醋裡(我當時用的米醋,貌似效果比更勝一籌)然後觀察。大約在2天后,兩顆雞蛋的外殼就全部脫落了(某殼原貼寫用白醋需要大約7天)。一個只剩下中空的內膜,另一個外表看上去像煮熟的雞蛋一樣。

    當然,你還可以有更多關於雞蛋的實驗…

    同理我們吃的豆腐:

    我們之前自己用石磨磨過豆漿,他知道豆漿需要把豆子提前泡軟了,再一點一點倒進去磨,最後再用開水煮開…那豆腐呢,需要怎麼做?是怎麼個變化原理?豆腐腦呢?南豆腐北豆腐為什麼不一樣?凍豆腐為何也不同?

    同理麵粉:

    麵粉為什麼加水揉會變成麵糰?麵糰醒一會為什麼就能扯成麵條?放了發酵粉蒸出的包子饅頭為什麼皮就很軟很大?

    同理最普通的水:

    什麼情況下是完全的液體?什麼時候變成冰,冰花是怎麼回事?水開了是什麼樣?霧氣、水蒸氣….飛行員在太空艙喝水時的水又是什麼狀態?等等。

    三、用最相關的,來啟蒙就好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孩子透過對同一個物質——身邊最熟悉的取材,能夠感受到一連串的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雖然作為家長我們難以一下子就解釋出其中的原理,但和孩子一起動手查閱的過程更為重要。讓孩子親自去探索、發現並求證的過程,比直接告訴他答案,要有趣和深刻的多。

    仔細想想,其實針對孩子的科學啟蒙不用過於形式化,套路化;不見得一定要去花大價錢上學習班;做實驗也不一定非得在實驗室擺弄專業器具才叫酷...

    科學其實就在我們身邊,能帶孩子瞭解的東西很多,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而已。

    對了,針對再大一點的孩子,看書甚至電影的方式來進行科學啟蒙也不錯~

    對於孩子來說,科學啟蒙,我更讚賞探知的能力,而不是對已知的解答。

  • 2 # 北美媽媽茶話會

    美國家庭基本每週都會帶孩子來逛博物館。我們不可能每週都來,但是讀繪本總是可以的吧。

    回到家我就開始收集宇宙主題相關的繪本。這才發現是西方國家對天文啟蒙真的很重視!和宇宙主題相關的繪本都有上百本!

    相比之下,我們中文圖書在這個方面的資源並不多。今天就給大家推薦適合學前兒童的宇宙主題英文繪本

    雖然有很多選擇,但並不是本本都值得入手。

    看了一百多本繪本,我最後篩選出以下幾本宇宙啟蒙的繪本推薦給大噶~

    Hello World Solar System

    這本書屬於大名鼎鼎的Hello World你好世界系列叢書。這個系列還有恐龍、鳥類、人體等主題。

    這一本講的是太陽系和他的行星朋友們。

    想當年,我從初中才開始有太陽系這個概念。囧。現在兩三歲的寶寶就已經知道太陽系了。太酷了。

    這個畫風我很喜歡。帶著三歲孩子的畫感,把宇宙這麼複雜的東西都畫得Q萌Q萌的。

    每一頁都像一幅很有藝術感的畫作,賞心悅目。

    一點都不覺得是在看無趣的科普書。

    看星星這個神獸們都熟悉的都場景引入。

    星星-月亮-太陽-太陽系,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娓娓道來。

    這是小P的第一本天文主題的書。作為入門書知識量恰到好處,剛好在小寶寶可以記憶的範圍。

    看完這本書,小朋友會清晰的瞭解到,整個太陽系都有哪些行星?

    每個行星1-2個最顯著的特點。直擊重點,沒有過量的知識造成負擔。

    這本書最高明的地方就是從孩子的視角,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解讀宇宙

    最後回顧總結各個行星的位置。讓孩子們對宇宙有個宏觀的認識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有疑問,不是從2006年開始,太陽系有九顆行星變成八顆行星了嗎?冥王星不是被開除“星籍”了嗎?怎麼這本書還把冥王星畫在太陽系裡面?

    的確,因為現代科學發現他太小了,不再是一個大行星了。但是他並沒有在太陽系裡面消失。他只是被定義為矮行星Dwarf planet。

    這本書在北美亞馬遜評分4.8/5,備受好評。

    國內也引進了中文版。想看中文版的寶寶可以自行選擇。

    Roaring Rockets

    這本書介紹了火箭執行的基本流程

    兩頁紙構成一個完整的畫面。像在看一個全屏電影

    畫風走可愛路線。即使是火箭這麼剛的主題,我們家的軟妹子也能輕鬆被吸引。

    三個小夥伴,穿著酷酷的宇航服拿著重力靴和氧氣頭盔。

    咻~咻~旅程開始嘍!

    火箭上裝有大大的燃料罐,燃料罐用完就會拋棄在太空中。

    哇噢!準備到月亮上啦!著陸艙伸出四隻長長的腳,像個八爪魚。火焰助推器幫助他保持穩定。

    不著痕跡的就掌握了火箭的基本零件名稱和航天員的裝備名稱。比如:

    Gravity Boots 重力靴

    Oxygen Helmet 供氧密封頭盔

    Lunar Lander 月球著陸器

    Fuel Tanks燃料罐

    Fiery Boosters火焰助推器

    最後登月任務結束。三個小夥伴坐上火箭,回到了地球。

    Goodnight Spaceman

    這本書既可以做科普故事,也可以做晚安繪本

    星河璀璨的夜晚,兩個小航空迷跟玩具火箭toy rockets、發射臺launch pad、深邃的宇宙darkest space一一道了晚安,漸漸進入了夢鄉……

    夢中他們也變成了小小航天員啦!

    坐上火箭去看望在外太空工作的爸爸。

    情節上和roaring rockets有相似的地方。也是坐上火箭到外太空去遨遊。

    不同的是Roaring rockets會涉及一些專業名詞,科普意味更濃。畫風偏卡通。

    這本書知識點並不多。畫風上更寫實。很有宇宙星辰的美感。

    最後和點點星辰道過晚安,我們回到了地球,甜甜的睡著了…

    父親在遙遠的外太空工作,孩子肯定很牽掛自己的爸爸吧!作者把這份思念畫成了畫。

    是有了這本,送給小航天迷們的睡前繪本

    小感悟

    浩瀚的宇宙,我們只是其中蔚藍的一點。

    胸懷星辰大海的銀河補習班,不僅有利於打造孩子的物理思維空間思維;培養孩子的想象力,鼓勵他們對未知進行探索

    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認識世界之大,個人之小;讓孩子擁有胸懷廣博的宇宙格局。

  • 3 # 小落9318

    誤區一

    科學啟蒙不必太早,

    至少要到5、6歲吧

    孩子是帶著好奇來到世界的,很小的時候,這位“嬰兒床裡的科學家”就在觀察我們,他興致勃勃地試圖理解身邊的人,周圍的東西,聽到的各種語言,不斷的進行各種微小實驗來明白這個世界。

    國外科學研究發現,在0-2歲,孩子主要透過自由探索和自發的試驗,來發展肌肉的協調性,發展自己的知覺,形成對世界的感性認識。2歲以後,爸爸媽媽就可以開始用動作、實物演示等方式,讓孩子對自然現象有特別的關注了。

    一般認為,3歲以後,就可以開始正式的科學啟蒙了。所以,5、6歲才開始,你就讓孩子的好奇心閒置太久了!

    誤區二

    科學觀念要多年學習才能建立,

    童年印象不重要

    其實很多對於科學的觀念,很小就在孩子心中形成了。如果父母不做引導,錯誤的觀念會伴隨終身。如果父母也是這樣不求甚解地接受了很多錯誤觀念,孩子也常常會繼承下去。

    來看看這張圖,在孩子甚至很多大人的頭腦裡,這樣的場景很真實。

    你發現問題了嗎?

    對了!北極熊生活在北極,不可能和南極的企鵝成為鄰居。所以科學啟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既要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幾乎所有孩子都希望他們能生活在一起,更好玩有趣),又要讓孩子在頭腦中構建一幅真實客觀的自然圖景。

    誤區三

    對孩子來說,

    知道“是什麼”就夠了,“為什麼”還不重要

    我們經常看到,爸爸媽媽把孩子帶進一座花園或一片田野,指著花草動物對孩子一一講解:這是喇叭花,這是蝴蝶,這是……似乎孩子記住了很多動植物的名字,就很長知識了。

    其實孩子更好奇的,是動植物背後的“故事”。

    美國物理學家、原子彈理論先驅費曼,小時候經常跟著父親去附近的樹林裡散步,在別的孩子的父親忙著告訴孩子這是一隻什麼鳥,那是一隻什麼鳥的時候,他的父親鼓勵他去觀察小鳥為什麼有某種舉動。

    然後鼓勵他思考後提出假設,再去驗證。這是費曼在科學研究中終身使用的方法,他在沒上學前,父親就在樹林裡教會了他。

    誤區四

    男孩比女孩適合學習科學,

    讓他們玩去吧

    男生比女生更擅長數學和理工科學習,這已被證明是沒科學依據的。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心理學教授珍妮特·海德博士用700萬大樣本粉碎了這個成見。

    當該研究結果發表於2008年的《科學》雜誌後,海德博士收到了教師和家長、學生打來電話,只為告訴她:“是的,我們班上的男女生在數學和科學上的表現的確沒有半點區別”。

    海德博士坦言,這種“理科性別歧視”殺傷力巨大,因為“它會挫敗女孩們從事數學或工科專業的勇氣,也會影響數學教師對待男生和女生的態度”,以至於出現心理學上的“自動實現”效應(越是臆想和擔心的事,越容易真的實現)。

    記住,錯誤的理念,對孩子將是致命性的打擊。

    誤區五

    孩子沒科學天賦,也不想做科學家,

    沒必要科學啟蒙

    其實沒幾個孩子不喜歡科學,關鍵在於他最初是如何和科學接觸的。同時,也沒有多少喜愛科學的人,最終成為真正的科學家。

    也就是說,人人都有科學素養的種子。不是因為要成為科學家才學科學,正如不是因為要成為音樂家才去聽音樂,彈鋼琴。

    一個富有科學和藝術素養的公民,勝過一個蹩腳的科學或藝術工匠。科學和藝術是伴隨終生,無人可以剝奪的權利,除非你自己放棄。

    誤區六

    給孩子買一套百科全書,

    或者下幾個科學APP就夠了

    70後80後這一代,小時候的科學啟蒙,大概就是一套“十萬個為什麼”吧。今天很多偷懶的父母,也是買一套書給孩子了事,或者在PAD裡下幾個科學遊戲APP,光榮完成任務。

    其實,國際上最通行的幼兒科學啟蒙方法是“創造性探索”。即讓孩子親自參與和體驗科學實踐,允許孩子個性化自己的科學活動,創造神奇、神秘的體驗,引發孩子進一步探索的好奇心,並在流程明確的操作過程中,熟悉掌握科學實驗的相關技能。

    誤區七

    科學啟蒙階段就是了解知識,

    不可能建立“科學思想”

    有一年世界中學生物理競賽出了這麼一道題:不用任何物理儀器,能自己提出一個科學論點,並來證明它麼?

    中國學生對這樣的題目很不適應,他們習慣了做試卷,解難題,做實驗,但居然要自己出題、並不藉助儀器來實驗論證?這個好難啊。

    最後美國中學生獲得了冠軍。他們提出的觀點是:食物從嘴巴往胃裡“下落”,並不是因為地心引力的作用。

    給你10秒,猜一下,他們如何論證的?

    對了!倒立,吃東西,也能吃進肚子!BINGO!

    想出這個主意的孩子說:小時候很喜歡倒立,曾經邊倒立邊吃東西,當時就想過,為什麼東西都往下掉,但倒立吃東西不會掉地上呢?

    孩子們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也有探究的能力,這些其實就是推動科學進步的源泉。

    誤區八

    好的科普讀物,科學性第一,

    趣味和實用沒那麼重要

    科學本來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好的兒童科學讀物,除了科學可信之外,一定要好看、有趣,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一定要和孩子的生活經驗聯絡起來。因為生活是兒童啟蒙認知的基礎,低幼兒童,尤其如此。

    分享一個我家寶寶識字的經歷了,寶寶今年3歲了,開始讓他識字,認字。之前都是從淘寶購買一些帶圖的卡片和書本讓他認識,不過效果不明顯,花費大量時間,還容易損壞,而且寶寶什麼都想往嘴裡塞,有些比較小的拼圖什麼的,就怕寶寶吃了。

    然後我下載了好多軟體讓寶寶學習,一開始是不錯,但是呢用到後面都要收費,價格還不便宜,頓時有種坑爹的感覺。

    後來發現了一款APP【 貓小帥識字】,真心推薦大家使用,裡面有很多的冒險故事,我家寶寶特別喜歡聽,平常特別好動的他,一看這個就安靜的聽故事。各種遊戲關卡讓寶寶重複學習漢字內容,加深記憶,讓我這個陪寶寶玩的麻麻都覺得好玩有趣。操作也很簡單,寶寶自己都能獨立操作。最最最重要的是這款軟體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

    而且我們家鄉口音特別重,就怕寶寶跟著學以後改不了,要是上學了帶有這種濃厚的口音,肯定會被其他小朋友嘲笑。

    寶寶現在特別愛學習,每天下班都纏著我給跟他互動,陪他一起玩裡面的遊戲,不僅學的快,還讓我這做麻麻的人也輕鬆了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家肥用多了花生變壞,用什麼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