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會有頓悟?為什麼剛好在那一刻頓悟?頓悟是一種隨機事件嗎?
49
回覆列表
  • 1 # 洋蔥圈之體

    認字,學知識,理解了,就是頓悟,對錯沒有關係,你認為了,就頓悟了,悟雖然有好處,但其弊端也是很糾結的,就是你無法回到悟之前,哈哈哈,“你”這個字,你能讓自己不認識嗎?悟了,你就被纏住了,你的想象力隨之被束縛,知識是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斬斷迷愁,但也會越斬越亂哦

  • 2 # caoxiaopeng

    所謂頓悟,分世間法的頓悟與出世間法的頓悟,應該說是兩碼事。世間法的頓悟屬於對事理的領悟。 比如你知道了,只有敷出才會有回報。你對別人友善,別人才會對你友善。而出世間法的頓悟,是由於正確地修習佛法,修養心行,在較短的時間達到的業相的轉相,得到了漏盡通,並且其它五通相繼出現。這樣的人是非常之少見的,但是今時的頓悟,也一定是往世的漸修!大多數人都是經過正確的學習佛法,修習心行達到明心見性,再透過保任的漸修的過程才會達到頓悟。

  • 3 # MJW99

    頓悟就是猛然醒悟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佛教有名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放下就是頓悟,放下心中的煩惱悟出人生的真諦此時便與佛有了感應。頓悟也是開悟是人的智慧大開甚至和宇宙也有了感應,此時的你已俱備成佛的條件,光看字眼還以為頓悟有不確定性很容易突然降臨,其實不然它是修行者智慧的積累需千錘百煉才有可能開悟。

  • 4 # Smosh創意視點

    孟子主張:人之初,性本善。荀子主張:人之初,性本惡。所有成長的經歷環境和經歷就是塑造一個人本性的根源。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真正的成長,都會伴隨或輕或重的疼痛,能夠完成真正的蛻變,應該會切身的明白什麼是切腹之痛,才能頓悟人生一切因果。時間如流水,逝去了歲月,領略了生活,頓悟了人生,珍惜當下的每一天,好好生活,靜靜領悟。

  • 5 # 嚶其

    六祖慧能大師像

    “頓悟”是很奇妙的一種境界,一種感受,怎麼可能用語言來表達呢?能用語言來描述,能用文字來表述就不是“頓悟”。

    一、禪宗誕生,“佛祖拈花,迦葉微笑”是禪宗的緣起,佛祖囑託大迦葉道:“我有正法眼藏,涅槃秒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此後禪宗在天竺誕生,初祖大迦葉,傳衣缽到達摩祖師時已是第二十八祖。達摩祖師的師父對他說,你應當到震旦(中國)傳法。達摩祖師按照師父囑託帶著四卷《楞伽經》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歷經磨難在廣州登岸。達摩祖師一葦渡江

    當時中國處於南北朝時期,梁武帝(464-549)是最信佛的皇帝,人送外號菩薩皇帝,一生中三次捨身出家,建寺廟,度僧尼眾多。梁武帝時佛教盛行,有詩為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梁武帝聽說達摩來到廣州,親自派人將達摩祖師接到宮中,以最高禮節相待,二人經典對話耐人尋味。以下內容記錄了達摩祖師和梁武帝話不投機的禪語機鋒,原文摘自六祖《壇經》:

    梁武帝蕭衍

    “原文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刺史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

    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

    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磨大師宗旨乎?

    師曰:是。

    公曰:弟子聞達磨初化梁武帝,帝問雲:朕一生造寺度僧,佈施設齋,有何功德?達磨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佈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

    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這段話很長,其中心思想就是,梁武帝向達摩祖師邀功請賞,達摩知道梁武帝貪念還沒有斷除,就用話懟了梁武帝,二人不歡而散。對話裡談到福德和功德的概念,大家必須理解,福德和功德傻傻分不清,如何開悟!不認識自性就不能“頓悟”。

    二、幾乎是同一首詩,區別在哪裡?以此為依據傳禪宗衣缽是否令人信服?

    中國禪宗五祖弘忍

    中國禪宗自初祖達摩西來傳二祖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時禪宗所奉持的佛經不在是《楞伽經》而是《金剛經》,《金剛經》教人頓悟成佛的方法,六祖慧能因為聽到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開悟。五祖弘忍公開選拔接班人,讓眾弟子寫偈子明志。北派禪宗神秀大師

    首座教授師神秀寫道: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五祖給他的評價是“尚未入門”,身為行者(寺廟裡沒有出家的雜役)的慧能也寫了一首偈子: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五祖給他的評價是:“亦未見性”,五祖用鞋底將慧能的偈子擦掉。晚上五祖來到後院碓房,問慧能米熟了沒有?慧能答米已經熟了,就差篩了。於是五祖拿柺棍敲了三下,慧能會意三更來到五祖丈室內,五祖用袈裟遮擋住門窗,將禪宗心法口傳心授慧能,傳禪宗衣缽交給慧能道:“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佈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祖復曰: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摘自六祖《壇經》。

    這段話是五祖囑咐六祖不要再傳衣缽了,快點跑吧。你現在開悟了不假,但根基不穩,小命難保,還要經歷生活磨鍊。佛法只有等待機緣成熟了才可以弘揚。

    神秀和慧能的偈子區別在哪?神秀的偈子是“漸修”的層次和境界,他還沒有悟到自性,五祖說他是門外漢。神秀創立北派禪宗,後世稱其為“北漸”。慧能的偈子是“頓悟”的境界,他已經悟到了自性。六祖慧能說:“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六祖慧能創立南派禪宗,後世稱其為“南頓”。

    “頓悟”不能透過閱讀學習佛教經典來實現,也不能透過高僧大德或者上師醍醐灌頂加持來實現。堅持不懈的“漸修”不一定開悟見性,但是沒有“漸修”的過程就不可能“頓悟”。

    如何“頓悟”?學習佛經是基礎,對於佛經的學習要做到,理解、領悟、求證、了脫生死直到超凡入聖,就能到達涅槃寂靜的彼岸。就能真正的到“頓悟”的境界。

  • 6 # 思想磨坊

    頓悟就是突然獲得一個新理念所伴隨的“醍醐灌頂”“豁然開朗”“撥雲見日”般的內心體驗。

    ✔頓悟是人們獲得理念的一種內生方式。

    一個人獲得理念無非是兩種方式:外入和內生。從外面獲得的,就是看書學習,直接理解接受他人提供的理論觀點。內生的又分兩種,一種是在他人理論觀點基礎上創新,比如以他人理論觀點為大前提、小前提,透過邏輯思維,得出新的結論;一種是由個人的感覺出發,逐步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頓悟就是理念內生過程的“頂點”“終點”“突變點”。有人會反駁說,理解他人的理論觀點時也會頓悟,其實這個頓悟必有所創新,大多數時候,此時他人的理論觀點只是你悟到的那個“理”的“替身”罷了。

    ✔頓悟得到的不一定是真理。

    頓悟時,之所以會有“醍醐灌頂”“豁然開朗”“撥雲見日”的感覺,是因為產生的新理念與自己的感官經驗、人生閱歷、內心體驗和原有知識高度吻合起來了,是與自身整個意識和心靈協調一致帶來的感覺。而這種“高度吻合”“協調一致”還只侷限在個人之內,還只為個人所確證和信服,還只是一種“個人真理”。事實上,一個人的頓悟所得很可能輕易被他人推翻,而隨著個人閱歷增長和知識豐富,人們自己有時也會發現,之前頓悟所得是錯誤的。

    ✔頓悟是一種理性與非理性相互交織的複雜過程。

    頓悟不是純粹的邏輯思維過程,純粹的邏輯思維過程給人帶來的往往是步驟感、層次感、確定感,而頓悟具有明顯的突發性、偶然性、不可預知性。頓悟往往與靈感相伴而生,來無影,去無蹤,可遇而不可求。有時,不經意間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抹清風、一個場景甚至一個夢境都可能瞬間激發一人的思維過程,帶來頓悟。一天晚上,化學家凱庫勒在書房瞌睡,眼前出現了旋轉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長鏈彼此盤繞,忽然像一條咬住了自己尾巴的蛇,凱庫勒由此受到啟發,發現苯環分子環形結構。

    ✔頓悟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內心矛盾的一種解脫。

    頓悟雖然不可捉摸,但透過頓悟獲得的新理念不是憑空產生的,對意識如一張白紙的小孩而言,只有接受新知識的驚喜,不會有頓悟。頓悟產生於內心混沌之中、矛盾之中、衝突之中,如果之前內心協調一致、“一片祥和”,一個人就不會有頓悟之感。事實上正是這樣,一個人的感官經驗、人生閱歷、內心體驗和原有知識很難協調起來,有時還產生激烈的突出,撕裂著人們的內心世界,給人們帶來“精神痛苦”。而頓悟,就是這種“精神痛苦”的一種解脫。

  • 7 # 禪思悟語

    什麼是頓悟?

    1. 頓悟就是困擾了你很久的問題忽然在某一天你想通了。

    2. 並不是困擾你的問題,你可能在以前也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忽然在某些契機與機緣下你得出了一個結論,令你感到某種從未體會到的意境,令你忽然從另一個角度,另一個層次去看到了事物的多面性。

    頓悟的本質其實是聯結。比如說你要產生一個頓悟需要聯結起100個知識點,你已有的知識儲備已經聯結了99個,就差那最後一個了。所以當你得到了最後一個知識點,併產生了聯結的時候,頓悟就在那一刻發生了。

    從客觀的角度來講,頓悟的發生是隨機事件。

  • 8 # 知常容

    我理解的頓悟不知道對還是錯,我覺得頓悟就是長期的積累,到了一個臨界點,突然爆發了。

    如果沒有積累,那是根本不可能有頓悟的,有些人可能覺得坐在那邊瞎想,就能頓,那是不可能的,沒有經歷,沒有累積,我覺得不可能有頓悟。

    但光有積累,也不一定就會有頓悟,她需要你的天分還有時機,你的積累,所有的一切,恰好在某一個時刻集中出現,恭喜你!

    有些人窮盡一生也無法頓悟

  • 9 # 我真的不是歌神

    在數學中有這樣一種說法。

    一維世界是二維世界的投影,二維世界是三維世界的投影,三維世界是四維世界的投影。

    我們處於三維世界當中,而我們三維世界,所有的資訊都可以在四維世界當中找到。

    按照這種說法,頓悟就是讓我們的意識與四維世界當中,對應的資訊產生連線,從中找到,一定問題的答案!

    還有一種說法,說的是,潛意識的力量,比顯意識的力量要大上幾萬倍。

    意識,是人類在生活當中,接觸到的所有資訊。其中潛意識是印象比較淺的資訊,顯意識是印象比較深的資訊。

    當我們的顯意識,長期的執著於一個問題時,我們的意識對於這個問題的印象就會逐漸加深,加深再加深。

    隨著,印象的加深,就會發動潛意識,來尋找答案。

    而潛意識的活動,我們是發覺不到的。當我們的意識,有一個引子進入潛意識,就會在潛意識當中找到問題的答案,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頓悟。

  • 10 # 雲崗山人

    頓悟這個東西是永遠也說不清楚的。是未到頓悟程度的人永遠也不明白的東西。

    因為一切所說都是概念,都是意識,都是有。而頓悟恰恰是無。而且連無這個概念也沒有。

    因此怎麼能說明白,用思維又怎麼能明白呢。

    只有保持沒有思維時,才可能明白。

    人們會說這怎麼可能呢。因此太多的人,終其一生也無法明白頓悟。

  • 11 # 弄個的

    “頓悟”是悟的一種,有妙悟,頓悟,漸悟之分。悟是佛家的基本概念之一,在禪宗的教義中,更是核心問題。禪宗經典如《壇經》等反覆申說的便是對自身蘊含的“佛性”的頓悟。“悟”的基本含義是指在佛教修習的過程中,透過主觀自省,對於佛教真諦的徹底體認與把握,與真如佛性合二為一。在禪宗,又特指眾生自性中潛含的佛性,透過內省功夫,得以頓然間的顯發與實現。“悟”的主要特點在於:作為把握真理的一種方式,是直覺觀照而非邏輯思辨。佛學術語也稱“悟”為“極照”或“湛然常照”等。是一種觀照性體認。禪宗擯棄名言概念的作用,“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是禪宗立派最為響亮的口號,旨在說明“悟”的過程不以名言概念為元素,不以邏輯思辨為構架,而是一種直覺領悟。其中“妙悟”是悟中之最上者,禪家也稱之為“妙覺”。悟有頓、漸之別,南宗禪(以慧能為代表)是以“頓悟”為其理論宗旨的,以此別於北宗禪(以神秀為代表)的“漸悟”。而“妙悟”是一種境界,其實現方式是以頓悟而致的。禪宗典籍有云:“其頓也,如屈身之臂頃,旋登妙覺”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悟”的內涵也在不斷運用於其他領域,文學領域如嚴羽提出的以禪喻詩,而其中妙悟就是其核心所在。心理學上如以科勒為代表的格式塔派的心理學家就提出人類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頓悟。教育學中提出的頓悟教育等等。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悟”還能不斷豐富其內涵,得到更廣泛的運用。

  • 12 # 自辯火火烽

    頓悟,就是在某一刻突然“悟懂”、開竅了,當然就如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層次一樣,悟懂的層次也千差萬別。

    為什麼會在那一刻頓悟?就如花開一樣,具體在哪一刻發生,表面看不出什麼規律,但是在其內在一定是一個不斷積蓄髮展變化的過程,到了某個點,一切水到渠成。

    倘若,你一直沒有去不時的澆花,誰都明白:雖然不知道花什麼具體時刻開放,但是一定不如及時澆灌的花開放的快、開的絢麗!

    關於頓悟、開悟,亦是如此!

    你將那“高深莫測”的宗教含義、靈性含義全部拋開,你只需要看那一點本質——悟!心有所領悟、更深的懂了一點!如此即可。

    所有追求“真正含義”的頓悟、開悟的人,至少在這一點“真正含義”上表現的有些痴迷!當然,你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權利——你可以去“真正”悟,也可以一點點的水滴石穿似的去悟懂更深的意境。

    我們雖然不一定能夠做到,但是可以看到聖人如孔子、老子、王陽明、曾國藩、佛陀等人,當他們能夠到達一定境界後的領悟自己對待人生的態度、行動。

    我們所能夠領悟的程度,不在於自己與他人的差異(與“在迷中”的眾人相比較也帶不給自己什麼領悟),而是自己與這些聖人的差異!自己與過去的自己的一個比較,藉以瞭解自己是否有所領悟。

    也許,終其一生而不可得,但是不斷趨近的理解,也許就足以解決自己身心的問題,讓自己可以活的更為“灑脫”,更為快樂、少一些煩惱。

  • 13 # 絕處重生6

    個人認為,是在某一個時期,突然大徹大悟。它是需要一種刻骨銘心的經歷,和已經比較成熟的人生價值觀為基礎,對自己有了一個已經比較清醒的認識。在這個基礎上,經歷一個人生的低谷,和一場人生的大難。他還需要一個環境,一個輝煌的或者不平凡的時代。時代是思想之母。說實話,個人真不希望有太多人頓悟。因為那必是經歷了常人無法想象的災難,人只有經歷大生大死大苦大難才能大徹大悟!

  • 14 # 手機使用者50353358154

    頓悟是修行者的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如 果樹 長大到一定程度開花結果一樣

    或有一天禪修之後 睜開雙眼忽然發現自心不生不滅的本性顯現出來 如此的寧靜 真如 非相 空性 無妄

    或遇見某事 某人的一句話 而忽然頓悟自己原來沒有生死的本性心 當下確定心安

    開悟者 必感佛恩 涕淚交加 因佛發明 生死劫停了 沒了 自己沒有了輪迴的幻業力 了此殘生 不再後有 諸君想想 心是何等的解放 無束 自由 睿智 必有報佛恩之願

    《楞嚴經》阿難開悟 悲淚頂禮

    《金剛經》須菩提開悟 涕淚悲慼

    開悟後 起修除餘障

    即 理則頓悟 事則漸消 乘悟精進 如湯銷冰 有何為難?《楞嚴經》

    悟後起修 勢如破竹 精進勇猛 不用揚鞭自奮蹄 智慧開顯 直達四果 趨於涅槃

    此時 若發菩提心 即轉四果入菩薩道 修六度 利眾生 十回向 成佛果

    開悟前提 出離心願具足(即誓願出離六道輪迴 有此願因 方生出離果位) 深懺悔 修普賢十願

    “願此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 15 # 悟平靜人生

    頓悟的境界用語言難己表達,不是不想說而是說不出來那種空境,真是不可說不可說,總之空境到連自已都沒有了,但還有存在感,努力清淨,努力放下,一日修一日進,這是人人皆可達到的境界,絕非之夢。

  • 16 # 澄思心理

    既然前面有談到了頓悟,我就不回答什麼叫頓悟了。談一談怎麼做才能達到頓悟的條件。

    首先第一個前提是:你必須得有疑惑,而且這個疑惑要非常大才行。因為如果疑惑不大,那麼心裡面就沒有強大的動力,去解開這個疑團。

    第二個是疑惑的內容。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比如慧可向達摩求一個安心法門,站在雪地幾天幾夜,最後因為強大的內心動力,而揮劍砍去手臂!最終頓悟。

    第三個前提,這個疑問就是你所有生活的中心點、最中心的點。這就是為法忘軀這個名詞的含義。

    當然,我們不能夠虐待自己的身體,是說要有這樣的心態,才是頓悟的前提。

  • 17 # 人體和意識

    頓悟悟道與聖賢:

    陽明與朱熹的差別,如同無極與八卦的差別。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見聖人與學者的差距。

    宇宙及萬物的存在,在於內外的和諧統一。所有事物的存在,在於其處於宇宙和諧所需的位置,由於其存在完善了宇宙的和諧,由於宇宙和諧的需要,決定其存在的必然。這是宇宙自然之道之性。

    人作為宇宙一事物,自然符合順應宇宙自然萬物存在和生存之道之性。人之心神作為知、識身體內外的主體,我們把心神能覺知身外自然事物,或身外宇宙萬物的狀態,稱為頓悟、覺悟、悟道。把由於心神覺悟而知、識的宇宙自然事物,稱其為真如。而把這一覺悟知、識能力,稱為大智慧、般若智慧、佛智。

    釋迦摩尼、老子、孔子和陽明都是頓悟悟道之人,作為一個心中只有國家或民族的智慧巨人,都不能完整和正確認識他們覺悟的思想,何況我們這些心中只有社會和自我的小人。

    所謂的覺悟、覺者,或者說的佛、仙、聖賢,就是指這些能心神通達覺知大至宇宙,小至身外自然萬事萬物的身心合一至天人合一的覺悟者。

    由此可見,當下對人類文化研究者的認識和思想與聖賢的差距與錯誤,也可知聖與賢的差別是在於心胸的差距。所以,中華民族傳統儒釋道文化的偉大,正是由於“宇宙全息統一”這一根本、核心、基礎的三觀所決定的。以此三觀看儒釋道文化,還會有迷惑和誤解嗎?自然會得出儒釋道文化一宗同源的結論。

    ——2020.12.2

  • 18 # 許仁博見聞

    心生萬法生,心滅萬法滅,如來是空,了無執念,見性成佛,佛無漸頓之分,頓悟有遲疾名漸頓,頓:當下見性,上根之人,漸:常常自省而明理!

  • 19 # 頓果v

    契理與契機者,謂之頓悟

    破相顯性者,謂之頓悟

    妄心頓歇,性光顯現,般若智生,謂之頓悟

  • 20 # 一隻卑微小螞蟻

    我只想看小人裝不下去的時候,要找什麼套路來耍太極,你們的邪惡手段和好戲我都看多了,我就想靜靜地看著你們演到沒路了要耍出什麼花樣來,小人他像個小孩子,性情可大著呢,我可不想和他較這個勁,我現在只想安安靜靜的看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肖戰團隊在端午節推出端午節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