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段華為

    藝術的重複等於零。 ——潘天壽

    學生總是恨不得把所有的想法和技巧全部展現出來。成熟畫家總是會有節制、保留。大師和學生的作品,區別在於氣質。

    繪畫,尤其是寫實藝術,會有許多語言和技法。但是所有這些條條框框,都建立在深刻的理解之上。或者說,其實一切規則實質上都是為了表達思想和情感——其實技術不是第一性的東西,越是大師,越能做到隨心所欲不逾矩。比如文學,有水平而層次尚不足者,尤愛堆砌辭藻;而真正好文,體現的卻是一種對文字的駕馭能力,是《詩經》那樣的淳樸古雅的大氣象。

      所以我們會看到,那些充滿學生氣的畫作,稚嫩死板地踐行規則,匠心十足地控制佈局顏色,一筆一劃地反映反光高光環境色,其實其中真的不乏優秀者,但他們往往並沒有對物體有深刻清晰的理解,因此也會缺乏舉重若輕的控制力,四兩撥千斤的概括能力。因為繪畫還沒有到達表達自我的層次,學生們也很難找到屬於自己的風味,容易千人一面,少有飛揚恣肆的張力和個性。

      所以,充滿學生腔的作品,常常有著較強的形式感,技巧外露,而又並不純熟。就好像選秀的小姑娘,再姣好出眾,也總怯怯的,沒有特色,不敢妄動。究其本質,她扮演的是被檢閱被挑選的角色,難免有討好之氣。可是實際上,大美人的性感在於不經意的流露,在於自信。

      其實不反對追求技術層面,這是每個青澀學生的必經之路,但也希望喜愛畫畫的人,不要止步於此,畢竟欣賞作品時,眼目的愉悅是低階的滿足。

      其實中國畫語境裡就是“由生到熟”再“從熟到生”的一個過程,對應著一種學習的過程。學生腔大概就是從生到熟的這個階段。

      現代黃賓虹在《夜山圖題跋》提出:“畫須熟中生, 生澀不浮滑, 自有靜氣,而不甜俗。”凡藝術技巧, 無不求熟, 熟能生巧, 隨心所欲, 運用自如。但不可太熟, 太熟則易生習氣, 易流於圓滑,草率, 缺乏厚重古拙之氣。至於生,既為畫家所忌,又為畫家所需。初則忌生,必須苦練求熟, 既熟之後, 又須濟之以生。大巧若拙,然後能控制太熟的流弊而有清新天真的氣息。

  • 2 # 畫啦吧手繪

    關於繪畫中“學生腔”的定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知,但總結起來,其實無外乎以下幾點:

    明明繪畫技法看起來很熟練,卻作品總會有一種被束縛住手腳的露餡兒感,彷彿在小心地完成作業,很少讓人能與個人體驗產生相關思考,尷尬於題材和風格不般配。這種作品一般會被稱為“學生腔”繪畫。

    很多人之所以會形成這種風格,其實和多數人的繪畫學習過程不無關係:

    階段1:模仿

    大部分學生開始學畫的時候都是在模仿,慢慢地在模仿中超越。莫蘭蒂曾經在採訪中提到,“一個藝術家的早期作品基本都是在練習老一代藝術家的風格準則,知道他成熟到足以將自己的風格付諸形式為止。”對此康石石的理解是——在借鑑中尋找自己。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的繪畫生涯中都有一段時光,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了,學會了很多畫面表達的形式,追求一種“看起來很厲害”的畫面效果。往往在過後看這段時期的作品,會覺得帶有一股濃濃的“學生氣”,或者說是“刻意而為”的尷尬氣息。

    換句話說,學生腔初始階段,還散發著考學戰場倖存者的餘熱。

    經歷了藝考洗禮的朋友,最拿手的就是練了一年的靜物和石膏像。這應該也是很多人的入門法寶,屬於初階學生氣作品。這幅畫小心翼翼地還原了物品最“精確的形狀”,描繪了幾乎每一個細節,並且慷慨地為物品的亮部都點上了色彩相近的白色高光。在外人看起來,這種簡單的明暗對比會使得物體非常“立體”。光亮的質感會讓畫看起來有類似照片的質感。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階段2:追求精準

    畫多了靜物,很多人也會希望學習大師,用精選的顏色,塑造一種很節制的用色和造型。但是在模仿過程中,很多同學為了追求效果,會忽略很多實際問題,比如色塊較散,環境色看似統一,還加了“高階灰“,其實顏色很亂,顯得畫面輕飄飄,東西要散架。

    再來看看開頭提到的莫蘭迪的靜物畫。畫家有很多種,如果說馬蒂斯在畫里加上了很多的對情緒、心理、文化的思考,那莫蘭迪算是一個更純粹的靜物畫畫家,他在每幅畫裡找尋物與物之間的關係,試圖從不同的關係當中找尋一種確定(certainty)。

    畫中的瓶瓶罐罐是鮮豔色彩上再蓋上蒼白的顏色,微微透出底下的底色讓他的瓷器有一種明亮感。色彩關係之間非常舒服又穩定。形體也很紮實穩定,這得益於他對靜物不斷的觀察。基於觀察他的靜物邊線、同色系的微妙色彩,痕跡等等都有了變化。所有的這些形成了他畫面的一種靜謐隱秘的氣質。

    夏爾丹的靜物畫也是自帶氣質。看夏爾丹的畫最明顯的感受就是,他對於所繪物體本身的結構和畫面的整體佈局都把握得很好。光是他畫面的關鍵,氛圍的營造也很悠然寧靜且輕盈。這種繪畫的美感,無法按標準分析,是大量繪畫和天份加在一起的產物。

    根本原因,還是很多人只能模仿其形,卻不探究畫家這樣做的原因。

    階段3:畫面的形式

    當學生度過了上述追求精準的階段,便開始注重畫面的形式,以及一些繪畫技法帶來的不明覺厲的視覺效果。比如畫線不封口,大筆一揮留下一個飛揚的筆刷痕跡結尾,三種顏色黑白、紅(這時一般人物的嘴和衣服是紅色的,背景為黑白突出紅色的飽和感)以及人物畫臉畫一半等等老法師操作。

    以下是部分實際作品為例:

    這幅畫所有顏料用類似抽象表現主義的潑灑、肆意塗抹的方式置於畫布上,右半部分半寫實地勾勒出了一半人臉。看似很藝術的元素都具備了,有意境,又有很大手筆的潑賤效果,情感很豐富。首先看到這個猙獰的表情,我感覺作者也許意在表達一種混亂和驚恐的情緒,但是看顏色卻一言難盡,幾乎直接從顏料管裡擠出來的顏色,幾乎不經調色(色相)就直接躍然畫布之上。

    這麼純而明朗的顏色又和這種情緒不符。再看人物五官,鼻子的比例好像過小,如果不是照著真人畫的那麼這個創作畫裡的鼻子造型與這個話的整體表達十分不合適。圖上的陰影處似乎是用了黑色,油畫作品中黑色是個很微妙的顏色,直接使用容易顯髒。整個畫面雖然顏色多但是並沒有用顏色塑造出有張力的結構關係。兩邊的滴落顏料也有些對稱,讓這種隨意感被打破,缺少一種收和放的對比或者純粹的放的張力或收的意境。這種看似一頓操作猛如虎,實則空洞的畫作,也透露著一股自以為是的學生腔。

    這張畫用的就是黑白灰構圖,突出一種嚴肅感和色彩對比張力。拋開造型問題使得面部呆滯不說,那第三隻眼睛非常齣戲,超現實沒超越過去的既視感。頭髮和邊緣強行處理成很隨意的過度和不收不放的即興痕跡,與主題毫無關聯。

    Edvard Munch也畫過類似的人物,畫面中線條都被處理的扭曲密集的排列著,給人以一種焦慮壓迫感。顏色飽和(原作顏色更亮),和排列在一起的線條襯托出很強烈的情緒,彷彿在末世。人物五官淡去,人和景共同傳達出一種毀滅的力量或是痛苦感。

    另外還有這種厚塗套路(法),直接將有重量感的顏料塗抹在畫布上創造出一種厚實的質感,一般選用看似有象徵意義的背影,側面等。

    彩色光畫法,操作為圖中不設固有色的亮部暗部,而由彩虹色彩按冷暖分為兩部分,所有的顏色關係靠這些顏色構建。畫面色彩繽紛,看著有偏光的感覺,視覺效果很有特點。同樣是老法師(學生)的不二之選。

    以上這些作品,其實就是題主所說的“學生腔”,總結來看:

    所謂的學生腔,是指在畫畫之前先於內容而想到形式的空洞,是隻想到形式其他因素茫然的不敢逾矩,他們往往更在意畫面本身,盲目追求藝術效果,無法把形式此等“畫外之物”看淡,也間接反映出他們的生活和觀念未曾建立完整。

    但是,真正的藝術家是篤定的藉助形式表達,是明確表達內容的大膽嘗試。

    最後,希望大家在畫畫切忌圓滑草率,因為不在細節處加以琢磨,就出不了好的作品。

  • 3 # 居居的退休生活

    我認為繪畫中的“學生腔”是指繪畫中學生過於強調運用黑白灰關係,這一般在高考時用得上,因為是在無數的考試卷子中想引起判卷老師的注意,就要用極端明顯的黑白灰關係,但是對一個已經會畫成熟的人來說,它講究的是和諧,所以生硬的黑白灰關係就成了學生常用的方法,也叫”學生腔”。因為線條也是同樣由於老師出教,學生總是讓她們呢畫直線,不允許畫彎線,長期以往,不管對什麼線條都喜歡用直線條來畫,所以呢,缺少了柔美性,也可以說這種只會畫直線條的方法,也可以稱為”學生腔”。

  • 4 # 王唔廖

    講實在的我學了十幾年的美術第一次聽這個詞,就我的理解吧,比如畫水粉的時候不敢用顏料,畫面效果體現不出來,還有就是,沒有自己的風格,臨摹一些畫家的畫,畫風就很像。就這張畫是我當時校考的時候畫的,我當時臨的是以為姓易的畫家的作品,她的畫面上會點很多環境色,人家點的很舒服,而我只學會了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把每一個原子的引數都輸入電腦,是不是可以模擬一個一模一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