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國家人文歷史

    在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郊白音高洛河與烏爾吉沐淪河相交之處西北岸的洪積臺地上,曾經坐落著一座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城池。直到今天,當我們站在這座古城的遺址高點舉目眺望時,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那厚重的城牆殘段;漫步城內時,歷經千年的殘磚碎瓦也俯拾可得。這就是契丹政權建立的第一座城市,也是內蒙古大草原上的第一座都城——遼代的上京城。這座城市的建立者,是契丹。“契丹”的含義,通常認為是“鑌鐵”,“取其堅也”。

    上京城遺址目前除了當年的土城牆和城內宮殿高土臺殘留之外,城內西山坡還有佛寺和佛塔遺址,城外還有佛塔兩座,一座位於城址東南約 3公里的山坡上,俗稱南塔。另一座位於城址北約 1.5公里,俗稱北塔,為六角密簷式,僅存5層塔身,殘高約6米,傳為遼代寶積寺塔。

    上京北塔位於遼代的香積寺遺址之內,亦稱“香積寺塔”。和南塔一樣,屬於遼代早期的佛塔代表作品。但是上京北塔體量較小,近代一些原因讓寶塔殘損不堪,新中國成立後依據佛塔殘存的部分進行了復原。

    此塔從造型來看,其建築風格也與遼代中晚期所建諸密簷式塔差異很大,但是同唐代時期的密簷磚塔的造型卻極其相似。佛塔造型整體呈現拋物線的曲線形態,非常優美,富有韻律。類似於上下窄、細,中央粗的紡錘形,和唐代的法王寺塔、會善寺塔、風穴寺塔極其相近,說明在某種意義上,上京北塔對唐代佛塔有很強的繼承性。

    總之,上京北塔應屬於唐塔向遼塔轉化的過渡作品,上京又是遼代最早的京城,北塔所在的佛寺是在遼代早期修建的,修建的城池、佛寺、佛塔於同一時代,乃是情理之中,也可以印證這一推斷。

  • 2 # 誰會記得爆爆

    在中國北方的民族政權當中,契丹人建立的遼國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鼎盛時期的大遼,是一個東到日本海,西到阿爾泰山,南到冀中白溝河,北到外興安嶺的龐大帝國。複雜的多民族屬性,使其都城的建設也體現著文化的多元融合。對於善遊牧的契丹人而言,都城是漫長征途上的一個落腳點,而非農耕民族習慣的絕對政治中心。

    體現在遼國,就是它的京城並不唯一,甚至多達5個,王室貴族隨季節在五京之間遷移,復刻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而在這五京之中,又尤以雄踞於“龍興之地”的上京最為特殊。

    帝國的五座京城

    契丹民族是東胡族系的一支,一般認為出於鮮卑宇文部。早期契丹是由八個部落組成,遊牧於潢水(今西拉木倫河)和土河(今老哈河)河畔,大致活動範圍在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轄區內。

    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都是遼河上游的支流

    遼上京(在

    今巴林左旗)則在西拉木倫河以北不遠▼

    隨著時間的推移,契丹八部在中原政權、突厥、高句麗等周邊勢力的擠壓下不得不團結求強,吞併了鄰近部分庫莫奚族部落,形成了部落聯盟。

    唐滅高句麗後,在東北地區形成了權力真空。契丹部落聯盟在唐和突厥汗國之間長袖善舞,趁機謀取聯盟的壯大,不僅完全吸納了庫莫奚族人口,還將北部的室韋人區域變成了自己政權的後院。

    唐朝大部分時間都對契丹保持著壓制態勢

    其中有數次勝利對契丹造成了極其沉重的打擊

    而在安史之亂後,唐朝中央雖然孱弱

    但河北地區的藩鎮仍保持著很大的軍事壓力▼

    公元907年是唐朝滅亡的年份,也是在這一年,迭剌部首領耶律阿保機取得了契丹部落聯盟的汗位。隨後阿保機廢除了契丹的民主選汗制度,按照中原制度登基稱帝,成為了契丹政權的第一任帝王,後世稱之為遼太祖。

    河北藩鎮其實保有很強的軍事實力

    但殘存唐王室的滅亡使中原陷入持續的公開內戰和內耗

    此時正是東北契丹真正崛起的時機▼

    阿保機還仿效中原王朝在自己迭剌部的土地上依照漢制建了一座都城,名為“皇都”。皇都之內既有天子制式的宮殿廟宇,也留有大量空地為契丹人安置便於拆裝的氈房和帳篷。並且按照中原的風格,城內還分別建造了孔廟、佛寺、道觀,形成了北市南城的二元格局。

    這座“皇都”也就是之後遼上京的前身

    就在巴林左旗市區東南

    (圖片;google map)▼

    完成集權之後,契丹國走向了對外擴張的道路。公元924年西征土渾、阻卜、党項諸部,完成了遼朝西北疆域的確定。

    僅僅2年後,阿保機就將征服的利刃對準了東北的渤海國。渤海國當時國力強盛,地方圓五千裡,人口與契丹相當,有“海東盛國”之稱。為了打贏這場戰爭契丹幾乎號召了全國所有的有生力量。

    渤海國是契丹的強鄰

    契丹的地盤主要在遼河流域,渤海國則在長白山

    顯然渤海國的疆域內部更破碎,組織度也更低

    為了便於統治,渤海國便搞出了“五京制”

    然而戰爭的過程卻讓契丹人沒有想到,渤海國數百年的堅城——扶余城被輕而易舉的攻下;三萬援軍磨蹭了6天才到達戰場,被契丹500騎兵擊潰。戰事僅持續20天,在整個戰爭期間,契丹最大的損失竟來自統計戰利品時和渤海國降卒的衝突。

    中國黑龍江省寧安市出土的“上京”殘文字磚

    (圖片@圖蟲·創意)▼

    吞併渤海國之後,契丹完成了統一東北和蒙古高原的歷史任務。而後遼太宗耶律德光從後晉手中拿到了幽雲十六州,大遼帝國版圖基本形成。

    為了加強對龐大國土的控制,耶律德光將原本的都城,位於西拉木倫河流域的皇都更名為上京臨潢府,在今遼寧省遼陽市修建了東京遼陽府,把幽州(今北京)更名為南京析津府。

    遼從後晉手中獲得燕雲十六州影響巨大

    這之後,中原政權對東北政權便失去了地理屏障

    戰略上長期被動挨打▼

    澶淵之盟後遼宋關係趨於穩定,為了方便兩國交往,也為了加強草原和漢地的聯絡,遼聖宗又建立了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縣)作為上京的陪都。又為了防禦北宋和西夏國,建造了軍事防備功能為主的西京大同府。

    這也就有了開頭說道的五京組合

    五京有各自的地域和分工

    這一制度頗適合遼這樣“一國多制”的政權▼

    從耶律阿保機建上京城,到西京大同府建立歷時126年,遼五京的格局終於形成。五座京城加強了遼統治集團對於其管理範圍內的影響力,契丹、漢、奚、沙陀、靺鞨、高句麗等各個民族在遼五京內交流、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遼人”。

    遼寧實現了一種以前未曾實現的融合+分治模式

    並在中原文化和佛教的影響下逐漸漢化

    (遼寧-義縣-奉國寺)

    (圖片來自:味素 / 圖蟲創意)▼

    繁華的臨潢府

    和其他遊牧民族一樣,契丹人也有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性。在遼建國之後,契丹皇族就開始了他們獨特的行為——四時捺缽。

    捺缽是四季狩獵場所的皇帝行營,皇帝按照不同的季節返行餘不同的捺缽狩獵遊牧,震懾四方。“宮廷”是一個巨大的可移動性城市,它由帳篷組成,並由一長列牛拉四輪車來馱載。

    當然,這種統治中心到處遷徙的模式並非遼人獨有

    而是遊牧民族政權的一種通行統治方式

    (圖片:shutterstock@vkilikov)▼

    然而捺缽之地並不能跟五京重合,皇帝更多的是在捺缽處理政務,這就使得五京擁有以留守為首自成一體的官員體系,相比於首都更像是設定在帝國各個方面的直轄市。

    遼都城的存在方式與宋就大為不同了

    宋是建立大量的交通管道將資源集中在單個首都

    遼是實際統治中心可到處移動

    再設“五京”作為各個關鍵區域的“直轄市”▼

    這其中,上京是遼王朝第一座京城,也是五京之中唯一位於契丹民族興起之地的都城,見證了整個遼朝乃至契丹民族的興衰榮辱,也是後人觀察這個遊牧王朝逐漸適應定居生活的歷史標本。

    遼上京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城址位於群山環抱的遼闊的沖積平原上,東南有白音戈洛河縈繞,是契丹王族迭剌部的領地。該地原為荒野之地,耶律阿保機曾經在此射箭選址建立龍眉宮。神冊三年(918)遼太祖在龍眉宮之地建城,作為遼國初期統治中心,這是契丹族在中國北方草原民建的第一座都城。

    位於巴林左旗的遼上京遺址

    遼上京遺址南邊這條河流是否為白音戈洛河

    我們暫不確認,河道可能有較大變動

    (圖片;google map)▼

    遼滅渤海之後,領土得到了極大地擴張,經濟有了新的發展,相比之下皇都城規模較小,已經不能適應管理全部領土的需要。所以太宗天顯元年(926)在皇都興建宮室,擴充套件城郭,後更名為上京,設立臨潢府。

    遼上京平面略呈“日”字形,分為南北兩城,北城是阿保機最初所建皇城,契丹統治者和貴族居住於此。

    南城是漢城,是漢族聚居的地方,有著密集的房舍與集市,沙裡河從兩城之間穿過。在上京周邊還有為回鶻商人提供的特殊貿易區域,以及為外國使臣居住的館驛。

    北邊方方正正的是皇城

    南邊的漢城則相對不規則形狀

    (圖片;google map)▼

    直到11世紀,遼上京還是五座京城中惟一的一座永久性都城,繁華、多樣而包容。那時的上京城是遼王朝乃至歐亞草原上璀璨的城市。而王朝更迭,徹底改變了這座城市的命運。

    金政權在蒙古草原上的弱勢,導致從此這座草原都城再沒有成為過帝國的中心,並逐漸衰落成為一個邊疆小鎮,最後被人們所遺忘。最後在蒙古帝國的征服戰爭中被踏平成為牧場和墳場,整座城市被黃沙所掩埋。

    遼上京遺址鳥瞰(橫屏觀看)

    (圖片:《考古Range Rover-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60年重大考古發現》,文物出版社,2014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場中你最怕遇到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