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文堂

    李世民共有14個兒子,其中有三個兒子是與皇后所生,分別是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剛開始李世民想立長子李承乾為太子,便從小開始培養。可等到李承乾成年後,患上腿疾,性格也變的十分叛逆,暴躁,後來在大臣的煽動下謀反,事敗後被廢為庶人,流放黔州。

    而四子李泰,李世民這是百般寵愛,長子被廢后,李泰就是不二的人選,而李泰又愛好文學,也是一個治國的好苗子。太子被廢后,李泰每天拜見李世民,為了討好父皇立自己為太子,謊稱自己當上皇帝死後,會殺了自己的兒子,將皇位傳給弟弟,李世民聽了非常感動,後來此謊言被大臣拆穿,李世民才沒有被矇蔽雙眼,李世民為了不讓自己的三個兒子互相殘殺,便果斷立九子李治為太子。

    李治在眾太子中是最默默無聞的一個,而且性格懦弱,行事不夠果斷。等到李治繼位後,對自己的兄長也是善待有加。李世民的舉動避免了三個兒子互相殘殺的局面。

  • 2 # 歷史影視愛好者

    瞭解過歷史的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天,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行休養生息,以文治天下,對外開疆拓土,滅東突厥征服高昌、龜茲,吐魯番,重創高句麗,設立西安四鎮,促進民族融合,被北方各族尊稱“天可汗”開創貞觀之治,奠定唐朝後世的開元盛世打下基礎,就是這樣一個文治武功的君主怎麼會選擇這麼窩囊,連妻子、子女、以及自己心愛的人都保全不了?

    貞觀二年(628年),李治出生在長安東宮的麗正殿,幼時的李治聰慧,端莊安詳,寬厚仁慈,和睦兄弟,開始由著作郎蕭德言教授《孝經》,唐太宗問道:你認為這部《孝經》最重要的是什麼?李治答道:孝道最為重要,年幼侍奉長親,長大後侍奉君主,最後達到修養身心的目的,君子侍奉君上,到了朝堂要想著為國盡忠,退居時想到的是勸監君主過錯,糾正其惡,唐太宗聽聞大喜,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去世,時年九歲的晉王李治悲哀思念之情感動身邊的人,太宗李世民多次加以安慰,從此倍受唐太宗寵愛,不久後被任命為武侯將軍。

    唐太宗晚年,由於寵愛的第四張魏王李泰,導致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爆發爭奪儲位,李承乾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駙馬杜荷等人勾結,決定先發制人,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太子李承乾被廢,唐太宗一度打算立魏王李泰為太子,李泰許以唐太宗“殺子傳弟”,表示將來傳位與胞弟晉王李治,李泰又以漢王李元昌事恫嚇與李元昌交好的李治,而被廢的李承乾也坦誠自己起兵逼宮是因為李泰對儲君之位有所圖謀,李治一一告訴唐太宗,唐太宗比較忌諱當時作為秦王時與太子李建成爭奪儲位爆發,導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逼迫唐高祖李淵退位,自己正式即位,這種事手足相殘悲劇竟然再次發生在自己兒子當中,決定培養李治,帶著李治駕臨兩儀殿,長孫無忌,房玄齡等重臣因唐太宗諸子諸弟為爭奪儲位之爭欲拔劍自殺,被長孫無忌等人阻攔,表示晉王李治可作為太子,同年七月七日,唐太宗親駕承天門正式下詔,立李治為皇太子,每逢上朝都會令李治在旁,讓他觀看自己決斷各種政務,並讓他參與政事。

    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將討伐高句麗,命李治留守定州,等到唐太宗確定發兵日期後,李治神色悲哀,整天啼哭,因而請求驛站快馬加鞭傳遞自己生活起居以及工作表章,並傳遞邊境情況,唐太宗都一一同意,用快馬奏事,唐太宗大軍凱旋,李治跟從父皇李世民一同到往幷州,當時的唐太宗生了個大毒瘡,李治也不嫌棄,親口吸毒膿,扶著車輦步行多日,唐太宗甚是感動。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駕崩於終南山的翠微宮,六月一日,李治即皇帝位,

    李世民選擇李治作為皇位繼承人,是看中李治寬厚仁慈,不會對自己的親兄弟下狠手,更重要的是看中李治理智,孝道,雖然跟眾子相比,李治並不出色,也不是特別聰明的那種,也沒有野心,不想因為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爆發的儲君爭奪跟自己當年發生玄武門之變的事再次導致手足相殘,所以選擇李治繼承皇位

  • 3 # 城邊的吃貨

    唐太宗是一個建儲較早的帝王。早在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九月,他就立皇子中山王承乾為太子,當時的唐太宗年僅27歲,太子承乾也只有8歲。承乾的母親是長孫皇后,和唐太宗非常恩愛。不知什麼原因,唐太宗特別寵愛魏王泰。唐太宗寵愛魏王泰到了什麼程度,僅舉一例就可以說明,他聽說三品以上的官員不尊重魏王泰,就把三品以上的官員召集起來,嚴加訓斥。他對魏徵等人說:“你們看不起他,我要是縱恿他,你們就會受到折辱。”在唐太宗的寵信之下,魏王泰有奪嫡之心是在所難免的。“魏王泰多藝能,有寵於上,見太子有足疾,潛有奪嫡之志,折節下士以求聲譽。”在魏王泰的精心經營下,太子承乾的處境是可想而知的,一方面,太子承乾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任何靠山,貞觀十年(公元636年),他的母親長孫皇后就已病死了,太子隨即失去了母親的呵護;另一方面,太子“失德”的報告源源不斷地傳遞到唐太宗跟前來。而魏王泰卻深得唐太宗的喜愛。唐太宗知道“廢長立幼”是大忌,開始比較冷靜,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八月,他“以魏徵為太子太師”,試圖挽救太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春天,朝野上下把太子承乾與魏王泰做比較,認為太子有足疾,魏王泰聰穎,唐太宗告戒群臣說:“太子雖有病足,不廢步履,且《禮》,嫡子死,立嫡孫。太子男已五歲。”他的意思已經很明確,太子就是不行,可以立太子的兒子!到了同年夏天,唐太宗突然改變了主意,“廢太子承乾為庶人,幽於右領軍府。”

    承乾被廢以後,唐太宗馬上就當面口頭允諾立魏王泰為太子。可見,唐太宗廢太子之心早已有之,不過,沒有急於公開罷了。

    唐太宗既然口頭立魏王泰為太子,為什麼後來又改立李治為太子呢?魏王泰沒有能夠如願當上太子,與太子承乾被廢后發生的有兩件事有很大關係。第一件事,唐太宗當面口頭答應立魏王泰為太子的當天,魏王泰從唐太宗處出來,恰好碰到了去看望唐太宗的晉王李治。父親已經口頭許諾立自己為太子,魏王泰就神氣起來,他教訓李治說:“你和元昌關係不一般,元昌現在敗沒了,難道你一點也不憂愁嗎?”李治當時就被嚇哭了。元昌是唐高祖第七子,和太子承乾圖謀不軌,被朝廷發現,受到了懲處。魏王泰意思是說李治和元昌同黨,封建時代,同黨是要受株連,一同治罪的,李治聽了,當然很害怕。等到李治去見唐太宗,唐太宗見李治愁眉苦臉,滿臉淚痕的樣子,問為什麼,李治如實把魏王泰對自己說的話說了,唐太宗聽了很失望,開始後悔答應立魏王泰為太子了。第二件事,唐太宗當面責罵廢太子承乾的時候,承乾辯解說:“兒臣已經是太子了,還有什麼要謀求的,我被魏王泰算計,本來是要找一個保全自己的辦法,沒有想到,別有用心的人教我幹了壞事。現在,魏王泰如果當了太子,正好遂了他的心願,在他的計劃之中。”

    承乾的話,引起了唐太宗的警覺。太子承乾被廢以後,立誰為太子,大臣們意見就很不一致,岑文字、劉洎勸唐太宗立魏王泰,長孫無忌堅決要求立晉王李治,這個時候發生的兩件事,恰恰使魏王泰的兇險的本性暴露無遺,魏王泰和承乾關係緊張,和晉王李治關係也不協調,魏王泰和李治相比較,李治當然佔了優勢和先機。

    承乾的話,引起了唐太宗的警覺。太子承乾被廢以後,立誰為太子,大臣們意見就很不一致,岑文字、劉洎勸唐太宗立魏王泰,長孫無忌堅決要求立晉王李治,這個時候發生的兩件事,恰恰使魏王泰的兇險的本性暴露無遺,魏王泰和承乾關係緊張,和晉王李治關係也不協調,魏王泰和李治相比較,李治當然佔了優勢和先機。

    所以,當長孫無忌再一次建議立李治為太子的時候,唐太宗立即就同意了。李治被立為太子以後,唐太宗知道李治懦弱,難當大任,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冬天,唐太宗又要立吳王恪為太子,說:“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如何?”長孫無忌堅決不同意,唐太宗說:“吳王恪不是你的外甥你就不同意立他嗎?”長孫無忌說:“太子李治仁厚,是守成的最好的人選,再說,太子不能經常更換。”唐太宗才放棄了另立太子的念頭。

    宣佈立晉王李治為太子的時候,唐太宗向群臣們交代了不立魏王泰而立晉王李治的原因:他說:“承乾悖逆,泰亦兇險,皆不可立。”又說,“如果立魏王泰,說明太子的位置透過經營能夠得到;從今以後,太子失德和藩王窺視太子位置的,一概棄而不用。立魏王泰,承乾和李治都不能保全,立李治,承乾和魏王泰都能夠保全。”從唐太宗這段話看,唐太宗立李治為太子的原因已經很清楚了,他是出於不得已,他自己為了當上皇帝,兄弟之間兵戎相向,結果鬧得兄弟被殺,父子關係不和,他不希望自己身上發生過的悲劇在兒子身上重演。

  • 4 # 歷史中簡堂言史君

    言史堂帶你回顧前朝舊事:

    主要是沒得選,沒得選,沒得選啊

    如今我們常常說漢唐遺風,遺風是什麼,是傳統,是風俗,更是禮制。唐朝無疑是非常遵循禮制的一個王朝,李治得位稱帝的原因也就出來了!

    唐太宗李世民一共有14個兒子,由於嫡長子繼承的制度存在,那麼擁有繼承資格的只有李世民與長孫皇后嫡出的三位皇子。分別為太子恆山王李承乾,魏王李泰,晉王李治。

    唐太宗李世民

    為什麼沒得選呢?

    “汝殺吾子孫,他日汝子孫亦復如此。”李淵臨終前對李世民如是說

    沒錯,李世民造反老子得來的皇位,如今他的兒子們也效仿了!而且比起李世民兄弟相殘當年有過之而不及。

    太子李承乾之死

    太宗貞觀十七年即公元643年,齊王李佑謀反失敗,沒想到的是卻牽出了太子李承乾也密謀造反。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讓李世民一下子驚呆了,下令嚴查。查出來的結果就是太子造反屬實,經查貞觀十七年(643年)與漢王李元昌、侯君集、李安儼、杜荷(杜如晦之子)、趙節(長廣公主之子)等密謀了所謂自保計劃。李承乾當時可謂是受萬千寵愛於一身,而李世民對於這個結果不太能接受,傾注了太多的心血培養太子了。按當時律法,李承乾應該被殺了,李世民還是心軟了,大臣們也給出了臺階“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最後李承乾被流放今貴州境內,不久後就死了。

    魏王李泰

    當時太子和魏王的爭儲十分激烈,也讓李世民十分頭疼。李世民自己曾經說過,魏王是最像自己的一個兒子,恰恰這句話害死了自己兩個兒子。太子是怕魏王受寵,因而造反被殺,魏王呢,因為李世民覺得太像自己了,怕魏王上位以後,也會兄弟相殘。

    “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

    唐高宗李治

    幸運的李治就這樣登上了皇位!而李世民的14個兒子中也只有兩個得以善終,分別為後來的唐高宗李治,以及趙王李福!不得不感嘆李家強大的造反基因!

  • 5 # 歷史小芒果

    李世民立晉王李治為太子,有眾多的原因,是李治自身原因加運氣的結果。

    根據研究後,我得出三個原因:第一,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不和;第二,李治寬厚,是守成之主;第三,朝廷重臣力挺。那麼下面我詳細地談談我得看法。

    第一,按照古代繼承慣例來說,嫡長子繼位是最名正言順的,也正因為這樣,唐太宗立了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但是,李世民更喜歡自己另一個兒子,即和太子同母所生,也就是長孫皇后的次子,魏王李泰。此時,究竟是否廢長立幼,唐太宗陷入了糾結。從現實情況來說,太子並無過錯,且有長孫皇后支援,無故廢太子,怕引起不必要的輿論和議論,但從感情上來說,確實又更喜歡魏王。但最終為什麼李世民還是廢了太子呢?我認為從表面上來看,是因為太子最後受人挑唆,逼宮謀反,即使李世民疼愛這個長子,不殺之,但也不得不廢。還有一層原因,也是李世民心底長期埋藏著的一個原因,我思考著,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自己也是靠玄武門之變才奪得的地位,所以如果無原則地支援嫡長子繼承製,自己帝位的合法性就會受到衝擊,所以打破這個慣例,也是從一定角度來掩蓋自己的奪位的不合理性。

    原本廢了太子,就可以立魏王為儲君,那麼為什麼魏王也沒有如願呢?關鍵在於魏王自身。他在太子被廢后,為了當上儲君,竟然言辭恐嚇另一個同母胞弟,也就是後來的唐高宗晉王李治。再加上原太子被廢后,李承乾將為何造反的其中一個原由歸在魏王身上,這就引起了唐太宗的警覺,所以他遲遲定不下魏王的太子之位。那麼,作為長孫皇后的第三子,晉王李治,也就擁有了更多的機會入主東宮。

    第二,李治為人寬厚,是一個守成之君。史書記載,唐高宗李治,幼而聰慧,端莊安詳,寬厚仁慈,和睦兄弟。曾在和唐太宗的對於《孝經》的論談中提到“孝道最為重要,幼年侍奉雙親,長大後侍奉君王,最後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君子侍奉君上,到了廟堂之上想著為國盡忠,退居在家的時候想到是勸諫君主的過錯,糾正其惡。”讓唐太宗極為滿意。

    另外,李治在治國理政方面,也頗得唐太宗賞識。對於自身的缺陷,他也能夠在大臣和皇親的指正下,勇敢地承認,並不記恨相關人員。在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爭儲過程中,他也置身事外,不站隊,讓整個朝廷對於這位王爺的政治立場更為放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懦弱和寬厚或許也是一對密不可分的朋友吧。

    第三,晉王獲得朝廷重臣的力挺。李治的仁愛是重臣們的最愛,這不僅是守成之主必須具備的美德,更在於那些大臣需要一位易於擺佈的君主,以保證他們權勢和地位不受影響。再者,作為當時重臣中之重臣的長孫無忌,也強勢力挺李治成為太子。有一次李世民甚至召集了數百名太極殿的官員,問太子的最佳人選,幾乎所有的官員都認為李治應該是太子的合適人選。所以李治最後在千百人的擁戴下,成了太子,最終繼位為帝。

    李治成為唐高宗,這其中雖然有很大的運氣成分,讓自己這個本來和皇位無緣的人,得到了上天的垂簾,成為一代帝王,但自身的優勢和才華,也是這個運氣最終砸到自己頭上的基礎所在。所以,機會總是眷顧有準備的人,這句話放在任何時候,都是不會錯的。

  • 6 # 行話歷史

    可以說這是個意外,也不是個意外

    首先我們得簡單的來說一下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說是非常英明,也非常有雄才大略的一任皇帝了。而李世民成為皇帝的過程也是比較坎坷的,這就是歷史上非常出名的事件——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最開始也不是太子,而且李淵是更加偏袒於太子的,最後也是李世民發動政變,在玄武門殺了太子和李元吉,讓自己繼承了皇位。

    因此李世民對於繼承皇位這件事情是比較敏感的,畢竟自己經歷了這麼多,而且自己其實是沒有遵循嫡長子繼承製的。

    李世民最開始立了長子李承乾作為皇子,而且是在8歲的時候。李世民是十分重視這個太子的,可以說是煞費苦心。先後選擇了好幾位德高望重的老師來輔導太子,但是可以李承乾實在是不太爭氣,首先沒有經歷過戰鬥,就沒有長遠目光和果斷智慧。另外還劣跡斑斑,心高氣傲。

    這個時候出現了另外的一個皇子,李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魏王。這個皇子是比較有才氣的一個皇子,愛好文學,聰明有智慧。唐太宗也就非常的喜歡他,久而久之,也就有點慾望擴大,對皇位有了想法。可是他是唐太宗的第四個孩子,是長孫氏的第二個,當然沒有可能按照正常程式成為皇帝。

    後來的事情就是太子李承乾謀反,李泰也參與其中。結果就是兩人在唐太宗那裡全部失寵。

    這時候默默無聞,從來對皇位都沒有太大想法的李治就浮現了出來,其中一個原因是長孫皇后的兒子也是嫡長子。而其他的皇子也的確沒有什麼亮眼的表現。

    另外一個原因李治的性格相對來講比較溫和,看慣了打打殺殺的李世民反而對其比較有好感。也不會在他去世後對其他皇子痛下殺手。

  • 7 # 榮耀歷史

    李世民一共有14個兒子,其中長孫皇后生的嫡子只有三個,分別是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他們也是皇位繼承第一、第二、第三順位,那麼為什麼不是原來的太子李承乾,也不是聰明伶俐的李泰,而是表現中庸的小李治繼承皇位呢?

    1、李世民欠下的血債

    李世民是唐朝以至於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被稱為千古一帝。但是所有的一切都不能掩蓋他的黑歷史——玄武門事變。

    玄武門事變中,李世民親手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同時還把兩人總共10個自己的侄子全部殺死,可謂是心狠手辣,讓人膽寒。

    甚至於李淵被逼退位的時候都說:今天你殺我兒子、孫子,他日你的兒子、孫子也會受此劫難。

    玄武門事變最大的惡果就是向所有後來者宣佈,皇位是可以來爭奪的,誰的力量強大,手段狠辣,不管他是不是太子,他都將會是下一任皇帝!

    2、有樣學樣的兒子

    李世民登基之後,就立嫡長子李承乾為皇太子,可謂名正言順,李承乾也頗得朝堂上下支援。

    但是李世民基因強大,他有一個更出色的兒子——四子李泰。李泰才華橫溢,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為此他還向李世民申請,在自己的王府之中設立文學館,由他自行招募文臣來修編圖書,這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於開府建衙,讓李泰擁有了培育自己勢力的機會。

    李世民的寵溺讓李泰愈發膨脹,逐漸對皇位有了想法,李承乾也逐漸感受到了壓力,本來行事乖張的李承乾決定鋌而走險,派人刺殺李泰,但是失敗了。一不做二不休,李承乾決定逼宮,他哪是李世民的的對手,失敗後的李承乾心灰意冷,李世民的舔犢之情也沒有讓他痛下殺手,只是將李承乾貶為庶人流放。

    3、選誰當太子成了問題

    李承乾貶出長安後,擺在李世民面前有兩個選擇,四子李泰和九子李治,此時李世民的父愛大爆發,同時他也不希望兄弟相殘的事情發生在自己兒子身上,他權衡再三,將李泰逐出京城,滾回道自己的封地,立李治為皇太子。為什麼呢?

    李世民認為李泰素有奪嫡之心,和李承乾明爭暗鬥,為人精明,也有手段,如果讓他當太子,不但李承乾將來性命不保,甚至李治作為他太子位置潛在爭奪者,也會被他傷害。

    反觀李治,一副人畜無害的模樣,如果他當太子,以他仁厚的性格,不會對李承乾和李泰下殺手,於是選定李治為太子。

    李世民算得很準,可是他千算萬算,沒有算到武則天,最後差點將李唐宗室殺了乾淨,也算是李世民的報應吧。

  • 8 # 有些傷一直沒有合過

    貞觀之治後期,在皇位繼承的問題上,出現了李承乾,李泰和李治的矛盾鬥爭,李承乾的謀反案件,好多人都被牽扯進去了,李承乾是唐太宗的嫡長子,李承乾八歲的時候就被立為皇太子,雖然天生坡腳,但是非常聰明,李世民非常喜歡這個兒子。

    李承乾學習也非常刻苦,唐太宗十分滿意,一些朝堂上的事,也讓李承乾決斷,李承乾在處理朝政時,顯示出了他的才能,但是李承乾長大後就變了,在內宮常常胡作非為,李世民非常氣惱,但是沒有對他喪失希望,希望他能改變這些習性,變成原來的李承乾。

    魏王李泰好學,唐太宗也非常喜歡他,給了李泰不少優越的條件,同意李泰在王府中招攬名流,每個月的開支也超過了太子府,為了往來方便,唐太宗讓李泰住在皇宮內的武德殿,其實李世民這麼做,是為了讓給太子做鋪墊,讓李泰好好輔佐太子。

    李承乾不是這麼想,甚至恨自己的父親為什麼對李泰這麼好,甚至幾個月不去見唐太宗也不上朝,為了維護太子的位置,密謀對策,還要暗殺李泰,後來又發動宮廷政變,逼迫唐太宗退位,用武力奪取皇位,可惜失敗了。

    魏王李泰也陰險毒辣,總是伺機篡位,也被廢了,最後李世民沒有辦法了,立了為人寬厚的晉王李治做太子。

    這也是趕鴨上架,最後李世民沒有兒子了,就剩他自己了,然後就被立為太子,這個東西就是這麼回事,想求的求不來,不想要的還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我在lol比賽裡百分百換對面發育最好的一個人,我能上賽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