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原夜話
-
2 # 鴻運當頭hydt
老農說布穀鳥的叫聲是"阿公阿婆,割麥插禾",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
布穀鳥我們老家俗稱″張山咕咕″,每到春天小麥收穫前的季節,它會如期而至,彷彿像個小麥的催熟官,天天早上叫聲不斷,叫出的聲音也非常悅而動聽。
布穀鳥的鳴叫時間大部分在清晨的四五點左右,當人們還在甜蜜的睡夢中時,它適時的發出"咕咕,咕咕…″的清脆叫聲。但是你仔細分辯它的叫聲是什麼語言的時候,只能是自己用心傾聽,自己領會,自己尋思其中的寓意了。畢竟這只是一種鳥叫聲,真的很難斷定。
老家這邊對布穀鳥的解讀是這樣的:"咕咕,咕咕,你在那住,我在深山……",老一輩的人都是這樣領會。他們也是在布穀鳥的催促聲中,早早下地去忙農活,為了麥收前的工作在做準備。
"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理解也是正確,無論怎麼說,割完麥子,就要開始夏種,開始播種下季農作物,提醒的非常正確,也是督促農民早起參加農業生產,別誤了春天的大好時光。
-
3 # 頓傑的媽媽
布穀鳥的叫聲,每年忙種前後,布穀鳥就飛來了,還帶著它嘹亮的歌聲“布穀步谷""
催促農民割麥插禾。凡是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步谷鳥的聲音,也知道它叫聲的意義。小時候,大人在田裡收割小麥,小孩子在旁邊玩耍,就能天天聽到步谷鳥的聲音,我們還在一起齊聲賦和"布穀步谷你在哪住我在王莊家後
"天熱最解渴最想吃的是那時五分錢一支的冰棒了。
-
4 # 孫偉民666
認何一總說法都有道理。
總之是農忙來了,此鳥先通知農事快種。布穀鳥的確神奇,
象燕子一樣,它來時是清明。
它回去時是白露。名來得明去得白也。
這是流傳千年的古語,肯定很有道理。
布穀鳥,又名杜鵑鳥。子規啼血典出《史書·蜀王本紀》,言望帝禪位後化為杜鵑鳥,至春則啼,滴血則為杜鵑花,其聲聲啼叫是對戀人的呼喚,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極;另傳說古代蜀國王杜宇死後變為一隻杜鵑鳥,每年春季,杜鵑鳥叫喚人們“快快布穀!”啼得流出了血染紅了漫山的杜鵑花。這便是成語“子規啼血”的來歷。古往今來有關‘子規啼血“歌謠、詩詞數不勝數。這就是"望帝春心託杜鵑"的傳說。
老百姓說布穀,也是按照節氣,地裡的農活,總結出來的。不過到了北方,對布穀鳥的叫聲是另外定調的,一般北方布穀鳥開始叫,大概在五月下旬開始。布穀鳥在北方是這樣叫的:"算黃算割,不割就落。"意在提醒懶惰的農人,麥黃了就趕緊割,以免落在地裡,遭受不必要的損失。所以,在北方,布穀鳥也有"算黃蟲"的叫法。人常說,麥黃一時。老百姓把布穀鳥的叫聲,和割麥結合起來,也是按照每年布穀鳥開始叫的時間,研究總結的。這個布穀鳥也算是個神鳥,你在農村待過就會發現,小麥開始染色達黃,布穀鳥就開始"算黃算割"的叫,等小麥收割結束,布穀鳥的叫聲,也會隨之消失,這事也是挺神奇的。中國是從農耕社會發展而來,我們的祖先智慧超人。他們根據節氣時令變化,結合作物生長的每個時期,和自然萬物結合,總結農業經驗,提高做務水平,這才是中華聞名,最悠久的輝煌歷史。
雖然南北方作物品種,做務時間不同。但是我們祖先在利用自然發展規律方面,總結的經驗是不會隨地域變化而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