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依然Ak四十七9527

    武則天在位期間功大於過,為當代老百姓作出較大貢獻,臨終前得知皇位始終要退讓下來,武則天生平對第一任丈夫唐高祖一往情深,恢復皇后身份才能得以跟唐高祖合葬。

  • 2 # 綵鳳雙鳴

    政啟開元,治宏貞觀,一代女皇武則天創立武周王朝,在位二十年,打破門閥制度,將政權向普通民眾開放,推動歷史的發展,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下堅實的基礎!其一度認為自己得天獨厚,能超越芸芸眾生。

    但是到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她逐漸認識到,自己無法改變,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基礎,內心仍然擺脫不了男權的影響。所以在選皇位繼承人的時候也從來沒有考慮過其最寵愛的太平公主。而是在經過反覆權衡之後決定傳位於自己的兒子,並於公元701年從洛陽返回長安!

    公元705年張柬芝等人發動政變,要求武則天退位,傳位於李顯。將武則天軟禁在上陽宮!

    可能是受到打擊,也有可能是她在被軟禁的日子裡,無所事事,有了思考人生的時間!在最後的日子裡,武則天頓悟了人生!認為自己過去所有的輝煌不過也是過眼雲煙,自己過去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略顯偏執的!她想重新做回李家的媳婦,並把自己的尊號,改成皇后,要求於唐高宗和葬!

    所謂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 3 # 綠色麥兜

    1,這條路很苦,只有體驗過她才明白,天子之位的不容易,這不是每個女人能承受的,就好像太平公主也想當女皇,可是武則天打斷了她的念頭,因為只有她才會明白其中的痛苦。她雖然得到了至高無上的榮譽,也失去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失去。

    2在那個封建的時代,雖然她最終透過努力和機遇當上了女皇,不過她最終在臨死的時候還是覺得對不起李家江山,覺得是自己搶了李家的江山。

    3最重要的還是思想上的,回憶上的,覺得還是當皇后的時候和他丈夫是過的最開心的時候。

  • 4 # 風中談歷史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女皇帝,在位十五年,於神龍元年(705年)駕崩,駕崩前留下遺言:“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這就是史載中武則天還位李唐的鐵證。但這個所謂的鐵證卻疑點重重,我認為,”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是中宗李顯的意思,而非武則天本意。

    導致神龍政變的發生,是因為張易之、張昌宗有謀反的嫌疑

    早在神龍政變發生的幾年前,李顯就在武則天立侄還是立子的猶豫中勝出,被確定為太子,如無意外,武則天百年後,李顯登基。但是在長安四年(704年)武則天病重開始,“宰相不得見者累月,惟張易之、昌宗侍側”,使得最終李顯這個太子的位子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眾所周知,張易之、張昌宗是武則天晚年時期的面首,相當於女皇身邊的“男妃”,深得武則天寵愛。但是,因為男女身體構造的不同,以及封建男權社會的傳統思想,“男妃”和妃嬪、宮女還有有本質區別的。

    封建社會的女人,受生長的社會環境所限,絕大多數是沒什麼見識,也沒什麼能力的,一旦被選在君王側,命運就掌握在他人手中,任由擺佈,就連趙飛燕、趙合德這樣手腕高超,把皇帝玩弄於股掌之中的人物,在不慎讓皇帝死在自己床上後,也只有乖乖束手就擒,懸樑自盡的份。五千年來敢於謀害皇帝的宮女,好像也就只有明朝的楊金英、邢翠蓮之流,還因手笨沒成功,最後被凌遲處死了。所以男性的皇帝在宮裡,不管身邊的妃嬪、宮女對他有無怨氣,可以保證基本上是安全的。

    但武則天身旁的張易之、張昌宗則不同於妃嬪,雖然他們塗脂抹粉,姨聲娘氣,是個標準的古代傍富婆的鴨子,但同時,他們也是有著相當行事能力的男人,有著非常豐富的社會閱歷,他們雖然入宮侍奉女皇,但並不像妃嬪那樣被關在深宮中,照樣在宮外從事比如陷害忠良,賣官鬻爵等社會活動。所以,他們是知道如果一旦武則天駕崩,面臨他們的將會是或為君主殉死或被清算的命運,而武則天幾個月見不著宰相,政令全靠張易之、張昌宗傳遞,這本身就是個巨大的隱患,況且當時已有傳言說張易之、張昌宗在策劃謀反,為安全計,以張柬之為首的一班大臣,發動了神龍政變,目的是誅殺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及其黨羽,並逼迫武則天退位。

    武則天退位是迫於形式,非自願

    和大唐開國皇帝李淵被太宗李世民逼迫退位一樣,在誅殺了張易之、張昌宗後,武則天說“小子既誅,可還東宮”,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二張確實在幹謀反的勾當,而精明的武則天也有所覺察,只是一來因有病在身,二來自己已經被二張控制,與外界無法取得聯絡;二是說明當時武則天當時根本就沒有還政於李唐的想法。後來,桓彥範的話 “願陛下傳位太子,以順天人之望!”則是表明了發動政變的最終目標,還位於李唐。而此時武則天身邊的情形是“環繞侍衛”,刀光劍影,危機一觸即發。迫於形式,武則天只得選擇退位保命。可如果換個角度來看,不退位,是不是就會被“弒”?

    中國曆朝君王,最在意的是帝位必須來的名正言順,如果是透過“弒”、“篡位”等手段上位的,通常也會被人造反,進而導致天下大亂,比如兩晉南北朝時期,大把的皇帝就是這麼幹的,曾經顯赫一時的西晉司馬家族,自司馬炎篡位稱帝后,也因帝位來路不正,在位帝王多被弒而死,最終得了個被滅族的結局,真是生於不義,亡於自殘。所以,除非迫不得以,否則,李顯是不會下令“弒母”的。而武則天也非常配合,在生命與帝位之間權衡,最終選擇了生命。

    武則天去帝號是符合李顯甚至李唐家族利益的

    李顯即皇帝位一直到武則天駕崩,還有近一年時間,這期間,武則天被安置在上陽宮,參與神龍政變的右散騎常侍李湛留在上陽宮,名義上是為武則天警衛,實是武力軟禁武則天,而中宗也效仿太宗,每隔十日到上陽宮探望一下自己的母親。但奇怪的是,武氏家族卻沒有被清算,反而仍擁有很大的權力,在朝堂上保留相當的發言權,最終還導致了武三思和韋后的勾結、叛亂。

    李顯是個二次即位的皇帝,相信中國曆代帝王,都沒有他對被廢帝位的理解更深。根據當時朝廷的情況看,最能威脅到他帝位的,就是他的弟弟李旦(後面的史實也證明了,在他死後,李旦憑藉李隆基的政變登基了),而能制衡李旦的,只有以武三思為首的武氏家族。由於史料中沒有記載,但估計武則天也是這麼考慮的,這從武則天要求李顯善待武氏一脈應該可以看出。

    而李顯可能性格比較懦弱,但他必竟是個帝王,對於問題的考慮的一定會基於自己帝位的穩定。如果武則天不去“帝號”,則意味著除了姓李的人外,還有姓武的人也是可以名正言順稱帝的,所以當武則天提出保全武氏一脈時,李顯一定會提出讓武則天去帝號,即使武則天不答應,李顯也會假造這麼一份遺言。否則,將會給自己以及後來的李唐皇帝留下一個巨大的皇本隱患。

  • 5 # 魚來碎碎念ing

    恢復皇后身份可以入李家祠堂宗廟,李李家後人還是會供奉她,其次已經還政於李氏也是承認自己不是正統。既然不是正統自然不能有皇帝號。最後是給後世一個交代。

  • 6 # 杜少說歷史

    武則天,中國史上第一女強人,唯一的女皇帝,怎麼可能心甘情願的恢復皇后身份,她巴不得青史留名,成為開天闢地的女皇,否則她這一生又為了什麼?她之所以死前恢復皇后身份(還是被動的),只是因為那場著名的“神龍政變”,又叫“五王政變”。

    女皇武則天

    一.晚年的武則天:寵幸男寵

    晚年的武則天,開始縱情享樂,寵幸男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寵幸到什麼程度呢?百官畏之如虎,連武家梁王武三思都巴結這二人,堂堂梁王,面對張易之不敢直呼其名,喚其為五郎。

    當時李顯已經被武則天確認為太子。晚年的武則天曾經糾結過,是傳位給親子(姓李)還是給侄子(姓武)。狄仁傑這時候說了一句話:“兒子尚會給母親立廟,侄子會給姑姑立廟嗎?”狄閣老一語中的,直擊武則天的內心:是啊,我折騰了一輩子,不能死了都不被承認啊。所以,從武則天立親兒子李顯為太子,就是想身後留名。這樣的武則天會甘心死前又自降身份,恢復為高宗皇后?

    太子李顯的兒子邵王李重潤、女兒永泰郡主李仙蕙和她的夫婿魏王武延基不滿二張這兩個面首專權,私下裡議論,結果被張易之知道了。張易之就向武則天進讒言,武則天責罵了太子李顯。李顯無奈,逼令邵王李重潤、永泰郡主李仙蕙自殺。當時永泰郡主已經有身孕了,仍舊不免一死。張氏兄弟更加猖狂,又將駙馬武延基逼死。此時的他們,已經瘋狂,不僅對李唐皇族下手,連武氏子弟也不放在眼裡。

    張易之

    武周神龍元年,即公元705年,此時的女皇武則天已經81歲了,長期臥病在床,張氏兄弟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內。這在歷朝歷代都屬於挾天子自重了,如果張氏兄弟有點頭腦,此時只要矯詔,李唐皇族也好,武氏皇族(武氏這時候才是皇族)也罷,基本上是束手就擒的。但是張氏兄弟只知道跋扈,並沒有政治頭腦,既然他們將武則天與外朝隔離,自然也減弱了武則天對外朝的控制,給擁護李唐王朝的大臣們留下了操作空間。

    二.神龍政變

    主要策劃政變的,是五個人,即宰相張柬之、宰相崔玄暐、中臺右丞敬暉、司刑寺少卿桓彥範、相王府司馬袁恕己。他們秘密聯絡了左威位將軍薛思行,於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率領羽林軍五百人來到玄武門,打出“清君側,誅殺二張”的口號。同時派人去東宮迎接太子李顯。

    但是李唐皇族被武氏壓制太久了,李顯遲遲不敢行動,怕是陰謀。這時候駙馬都尉王同皎說:“當年先皇傳位給陛下,卻被廢黜,現在已經二十三年了。北門將領和南衙朝臣一起擁護殿下恢復江山,請殿下去玄武門滿足大家的願望。”結果懦弱的李顯卻說:“兇惡小人是該剪除,但是天子聖體欠安,這麼做不妥吧。”另一位大臣河間郡公李湛說:“諸帥、宰相為了國家不顧性命,殿下為什麼要讓他們面臨鼎鑊的酷刑呢(意思是謀逆大罪)!請殿下親自去制止他們好了。”李顯這才知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才動身前去玄武門。軍隊看太子來了,士氣大振,破玄武門而入,直入皇宮。

    太子李顯

    宰相張柬之一進皇宮,就抓住了張氏兄弟,將他們斬首。然後進入武則天的內殿。武則天大驚,喊道:“誰在作亂?”

    張柬之回答道:“張易之、張昌宗造反,臣等已奉太子的命令,將二人殺死了。”

    武則天畢竟什麼大場面都見過,看到太子李顯說:“這是你乾的嗎?現在張氏兄弟已經死了,你可以回東宮了。”太子李顯這時候又慫了,轉身就要回去。大臣瞬間驚呆了,要知道,如果就此退去,朝政又回到了武則天手裡,那麼一紙詔書,別說所有參與的大臣將被誅九族,就是太子李顯都會被廢黜。這時候,桓彥範說道:“太子年紀大了,應該登基。”一旁的軍士也開始鼓譟。武則天看著周圍,發現了河間郡公李湛,對他說:“我對你們父子不薄啊。”河間郡公李湛羞愧的不敢看武則天。武則天又看見了宰相崔玄暐,說道:“別人都是經他人(主要是狄仁傑)推薦的,你可是朕親手提拔的啊。”崔玄暐不卑不亢的說:“臣此舉就是在報答陛下的恩德。”

    宰相張柬之

    此時,相王府(相王就是李旦)司馬袁恕己統帥兵馬,已經將神都內二張的同黨盡數誅殺,控制了神都。武則天無奈,默認了事實,承認自己的時代結束了。正月二十三日,武則天下詔,太子李顯代行國事。二十四日,正式將帝位傳給了李顯。李顯尊武則天為“則天大聖皇帝”,將百官、旗幟、服色全部恢復唐制,李唐王朝復辟了,武周滅亡。當年十一月,武則天病逝,遺詔去帝號。但是誰都知道,這是中宗皇帝李顯為了其母能與高宗李治合葬耍的手段罷了,遺詔這種東西,大部分根本就不是皇帝生前所留的。更何況此時的武則天,就是任人擺佈罷了。以武則天的性格,死了也不會自去帝號的。

    後來,政變的主要參與大臣都被封王,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範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王,因此“神龍政變”又被稱為"五王政變"。當然,這五王在昏君李顯的治下,結局十分悲慘。

  • 7 # 路上讀書APP

    女皇逝去,終究逃不過李家媳婦的結局

    政變幾個月之後的冬天,武則天已時日無多。她釋出了最後一個命令,要求取消自己皇帝的尊號,把自己的身份從則天皇帝回到高宗皇后上,並希望死後和李治合葬,把自己的靈位放入唐朝的祖廟中。隨後,武則天駕鶴西去,終年82歲。

    為什麼武則天最後要發出這樣一個命令呢?實際上,她為自己的結局考慮了很久。她很清楚,現在兒子李顯給足了她的面子,但李顯之後呢?很可能就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如果她繼續保留帝號,單獨立一個陵墓,沒準到時候就會被人掘墓開棺。但只要唐朝還在,她與李治的墓合葬,就不會有人來對她棺木動手腳。武則天真是太聰明,到最後,都把自己的後事處理的清清楚楚。

    武則天死後,有人勸李顯說,先帝的墳墓已經封閉很久了,現在開陵墓,難道不是要驚動他老人家嗎?不如給太后重新修個墓吧。李顯不答應,他按照武則天的遺囑指示,親自護送武則天的靈柩去了唐高宗的墓地,開啟乾陵,把他們夫妻倆合葬。

    乾陵立著兩塊碑,西邊的一塊屬於唐高宗,上面刻著他的豐功偉績。東邊的一塊屬於武則天,上面一個字都沒有。有人說,是武則天覺得自己功勞大,無法用語言描述;有人說,是武則天覺得自己罪孽深重,不敢刻字;還有人說,是武則天把自己的功過都留給後人評說,因此不留一字,專讓後人去寫。

    真實的原因,其實並沒有這麼浪漫。一開始,李顯還是想給她立個有字碑的,石頭選好了,圖案也雕刻了,但輪到要刻字時,麻煩事也就來了。在武則天死後的八年時間裡,唐朝的政局動盪不安。前後發生了七次政變,皇帝是走馬燈地換,連帶著武則天的尊號也是換來換去,就算想刻字上去也不確定刻什麼,一直到最後唐玄宗繼位,才將其定為“則天順聖皇后”,這時候距離武則天去世已經四十多年,刻字一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既然是無字碑,那麼問題來了,後世之人又是怎樣評價武則天的呢?在唐朝,人們對她的評價還算積極,可到了宋朝,特別是南宋之後,程朱理學大行其道。對於武則天這樣一位女皇帝,自然也就多了不少口誅筆伐。有人說,武則天怕是中國歷史上被黑的最慘的皇帝了。

  • 8 # 熊沾沾

    這就是武則天作為一名政治家的智慧之處。

    我們先拋開武則天的人生經歷,先來回顧一下,中國曆代帝王是如何處理前朝的帝王呢?

    高洋取代東魏建立北齊,殺盡前朝宗室721人,連嬰兒都沒有放過。

    明朝滅亡後,傳言崇禎帝第三個兒子沒有死亡。朱三太子成為清朝統治者前期最為警惕的政治問題。一有任何訊息,處理方式是“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人”。

    這種朝代歷史更迭的問題,涉及到傳統整治生態中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就是“天命”。

    所以,歷代帝王對前朝帝王和子孫的處理方式,都是斬草除根,不留後患。

    回到武則天的位置上。她在唐朝大臣的眼中,是一個篡國者。如果她在退位後,還是保留皇帝的尊號,神龍政變中大把出力的大臣,會放過她嗎?即使明面上講究放過,在後宮這個地方,要發生意外的可能性也太大了。暗地裡,武則天也會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武則天執掌朝政五十餘年,她的政治鬥爭經驗比這些大臣要高得多。她身為女性,特殊之處在於,她是唐帝國的篡權者,也是這個家族中身份和地位最尊崇的女性。

    只要她迴歸到女性和母親的身份。她就是皇帝的母親,先帝的遺孀。一朝太后,依舊尊貴無比。

    只要她的子孫還在位置上,就得尊她敬她。她的名位還有死後的祭祀,都得最好的保障。

    在中國的傳統政治遊戲中,孝道大於天。即使長輩犯有再大的錯誤,即使是謀反,最多隻能因為政治鬥爭進行軟禁,但不能殺之辱之,也不能講究什麼廢除長輩的尊位。

    武則天迴歸到皇后的身份,那就是承認自己是李家的兒媳。她得到了兩項保障。

    1. 李家的子孫在武則天死後,需要把武則天的牌位迎入宗廟,按時祭祀。古人認為,不得後人香火祭祀,死後靈魂無所歸依,四處遊蕩,是一件非常悲慘的事情。武則天曾經和狄仁傑提過繼承人的事情,狄仁傑告訴她,假如傳位給武家子孫,武家子孫估計會祭祀自己的父母,但不會祭祀武則天。因為天下從來沒有見過哪家的祠堂裡面,見過侄子祭祀姑媽的先例 !這個事情給了武則天很大觸動,可能影響到她迎回中宗李顯的決定。

    2. 武則天永遠就不會被政治清算。神龍政變後被逼退位,武則天已經八十餘歲了。她也明白需要為自己身前身後的安全考慮。前面講過,中國政治倫理中,子孫不能因為長輩犯錯,找長輩的茬,更不要什麼廢位了。基於這樣的邏輯,武則天永遠不會被清算。

    一代女皇的智慧,真不是吹的!

  • 9 # 微風之語

    說說我的看法。

    說明武則天還是非常理智的人,知道唐朝的江山是屬於李家的,而她只是武家的姑娘(俗話說: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只有做李家的兒媳婦,死後才能有個歸屬地,和李治合葬德配太廟,所以迴歸了皇后身份是正確的選擇。

    武則天也算是麻雀飛上枝頭做鳳凰的典範(從最底層一路做到了大boss,經歷了幾十年的時間 )。

    眾所周知武則天是唐太宗李世民後宮中的一個小才人,跟李世民了近十年有餘,一直不受待見,才華自然也得不到施展,但是聰明的武則天卻吸引了李治的注意,併成功俘獲李治的心。

    在唐高宗死後武媚娘被迫落髮到感業寺為尼姑,試想見過了時間繁華的武則天,那甘心後半輩子陪伴青燈古佛清修,況且自己的情郎李治已經登基做皇帝,於是在李治去感業寺進香的時候,兩人舊情復燃,而武則天利用李治這個跳板成功的脫離苦海。

    進宮後的武則天利用李治對自己的寵愛,野心也顯露無疑,一步步從昭儀的位分坐到了一國之母,由於唐高宗李治有頭疼的毛病,所以每次頭風發作,都不能處理朝政,出於對武則天的信任,李治都把朝政交給武則天處理,遇到國家大事自己聽下意見,再加蓋大印就可以了。

    隨著武則天常年的處理朝堂政務,對權利的渴望也是越發的大,後來不滿於做後宮皇后,並讓唐高宗還稱呼,並一起與唐高宗上朝,並稱天皇天后,也就是二聖臨朝,這在男尊女卑的古代,武則天也算是開創了女性地位提升的先例。

    後來隨著唐高宗的去世,武則天廢了兒子李顯,走到的權利的巔峰,自己做皇帝,改國號為武周,並大力重用武家子嗣,甚至想到百年後要立武家子孫做皇帝,引起很多的大臣不滿。

    據說武則天把自己的想法對比較器重的宰相狄仁傑說起,狄仁傑聽後就多次勸阻,並說道:

    陛下無論以後立侄子或外甥為繼承人,他們只會把自己的祖先供奉到太廟裡,誰會把自己嫁出去的姑姑放到太廟供奉。李家的根基還在,很多人都擁戴李家的子孫做皇帝,只有陛下還政於李家,立李家的子孫為皇帝,而陛下作為皇后的身份才能享受太廟的尊榮。

    隨著武則天年齡越來越大,找誰作為繼承人成了武則天的心病,特別是在太子之位的爭奪中,武氏族人沒有學識和能力不足的短處全暴露出來了,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這種不堪大任的性格讓武則天徹底失望了。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以宰相張柬之為首的李家忠臣,用逼宮的手段讓武則天還位給廬陵王李顯,而老年的武則天在經過一系列的事情後,也看明白了很多事情,把皇位傳給了李顯。

    從武則天以前的強勢作風,到後來的妥協同意讓位來看,武則天還算是理智的,至少她從心裡還是偏向李家的,畢竟只有做李家的兒媳婦在千秋萬世後才不被後人唾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未成家的人?過年是否是一種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