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襄邑居士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綜合國力遠遠超過東方六國,完全具備了統一中國的條件。秦王嬴政即位後,接納了範睢“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開始實施滅亡其他六國的軍事行動。公元前262年,秦國首先發兵攻打韓國,佔領了戰略要地野王城(河南沁陽)。韓王十分恐慌,為了阻止秦軍的進攻,便採取了用土地換和平的方略,想要把上黨十七城拱手獻給秦國。但是這個屈膝投降的策略遭到了上黨官員和百姓的反對,他們不願意投降秦國,想要把上黨十七城獻給趙國,並願意聯合趙國共同抗秦。可是趙孝成王卻沒有分清利弊,只為貪圖眼前蠅頭小利,不顧大臣勸阻接受了這個燙手的山芋,生生地把趙國拉進了戰爭的深淵。秦王眼看到手的城邑歸了趙國,煮熟的鴨子飛走了,十分惱火,就於公元前260年派大將王齕發兵上黨,,從而拉開了長平之戰的序幕。

  • 2 # 立志成蟲

    公元前281年秦軍攻趙,趙國連敗喪師失地。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出於各自的利益“澠池相會”,兩國關係緩解再無戰爭。直到公元前270年,秦軍再次攻趙,趙奢在“閼與之戰”重創秦軍一戰成名天下震動。注意了,秦趙兩國並不接壤,是被韓國隔開的,秦軍攻趙都是借道於韓國。不是趙國捲進了秦韓的戰爭,而是秦國攻趙捲進了韓國。公元前262年爆發的長平之戰不是趙國被捲進來了,而是趙國別無選擇,韓國國力軍力弱威脅不了趙國,可是包括長平在內的上黨地區17座城被秦國佔了,趙國可就危險了,最起碼趙國首都邯鄲要面臨朝不保夕的危險。古上黨是今天的山西長治地區,在太行山區內,古長平屬於今天的山西晉城的高平市,邯鄲就是今天的河北邯鄲,地名沿用至今,在太行山外面,而且東出上黨到邯鄲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的大平原,趙國會甘心失去致命的屏障嗎?所以韓國打算把已經守不住的上黨割讓給秦國,而上黨守將馮亭把上黨獻給趙孝成王時,趙國接受了。別意淫趙國不要上黨任由秦國佔領就有和平了?秦軍完全可以依靠上黨進可攻退可守,趙國只能焦頭爛額的疲於應付也未必抗的住軍力強盛的秦國。所以趙國別無選擇收下了上黨,哪怕跟秦國爆發戰爭。長平之戰時軍力最強盛的就是秦趙兩國,趙國收不收上黨遲早會有生死決戰

  • 3 # 香茗史館

    題主應該是想問上黨郡的爭奪本是秦國和韓國之間的事,為何最終卻將趙國捲了進來吧?

    趙國作為戰國後期唯一有實力與秦國直接較量的國家,長平之戰可以說直接影響了戰國後期局勢。關於長平之戰,很多人認為是趙國君臣貪小便宜,在馮亭獻上上黨郡後選擇了接納,從而觸怒秦國。我並不這麼認為,趙國接受上黨郡其實也有戰略層面的考慮。

    秦國攻陷野王導致上黨成為飛地,馮亭獻出上黨將趙國拖下水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陷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導致韓國上黨郡與本土聯絡徹底被切斷,從而變成了一塊飛地。韓桓惠王無奈之下,便意圖將上黨郡割讓給秦國,從而換取秦國退兵。

    △秦國攻佔野王,上黨成為飛地

    令秦國和韓國都沒想到的是,上黨郡守馮亭根本不願意降秦,在與手下官員商議之後,便決定將上黨郡獻給趙國,從而促成趙國與韓國聯手,共同對抗秦國。

    在接見了馮亭的使者後,趙孝成王先是徵求平陽君趙豹的意見,趙豹認為馮亭此舉意在禍水東引,強行將趙國拖下水,使得秦國與趙國交惡,從而為韓國換取生存空間,因而建議趙國不要接收上黨。趙孝成王又徵求平原君趙勝的意見,平原君趙勝認為能夠不費一兵一卒得到上黨十七城,再好不過,因而主張接收上黨。

    △平原君趙勝建議接收上黨

    最終,趙孝成王採納了平陽君趙勝的計謀,封馮亭為華陽君,派趙勝前去接收上黨郡,並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防備秦軍進攻。

    趙國接收上黨後,果然引起秦國不滿。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襄王派軍攻打韓國,攻佔緱氏(今河南偃師市南)和綸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

    △秦國出兵攻打韓趙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襄王又令左庶長王紇率軍攻佔上黨,上黨百姓紛紛逃入趙國,趙國軍隊則在長平負責接應。同年四月,王紇奉命率軍對長平的趙軍發動進攻,趙孝成王命廉頗率軍迎戰,長平之戰爆發。

    趙國之所以主動參與到這場紛爭,其實有他自己的戰略考慮

    作為引發長平之戰的直接原因,趙國接收上黨郡真的只是因為佔小便宜嗎?我認為並非如此,接收上黨郡,趙國其實也是從自身的戰略考慮的結果。

    △趙武靈王趙雍

    1、秦趙對決已經在所難免。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內有肥義、樓緩、藺相如、虞卿、趙勝、趙奢、廉頗、李牧等名相良將,外則西破林胡、樓煩、北滅中山,拓地千餘里,軍事力量和國力均在穩步提升。到戰國中後期,魏國、齊國早已不復當年,楚國在郢都之戰後也元氣大傷,東方六國中崛起的趙國已經成為了秦國東出的最大障礙,反之,秦國也是趙國持續崛起的最大威脅。因此,秦趙雙方的衝突已經在所難免,秦趙雙方對此心知肚明。事實上,趙國崛起之後,從武靈王使秦、完璧歸趙、澠池相會,一直到周赧王四十六年(前269年)的閼與之戰,秦趙雙方的明爭暗鬥從未停止。

    △太行山乃是秦趙天然分界線

    2、上黨之地趙國必須爭奪。秦趙不僅是戰國後期的兩大強國,而且雙方還是鄰國,而太行山便是兩國之間的天然屏障。對於秦趙來說,誰控制了太行山的諸多孔道,誰便佔據了戰略主動權。尤其是趙國,由於邯鄲距離太行山太近,一旦秦軍控制太行山,便可隨時直撲邯鄲。此時太行山北部已經在趙國控制之中,閼與之戰後太行山中部孔道也落入了趙國手中,地處太行山南部的上黨地區,便成為了關鍵中的關鍵。閼與之戰後,秦國攻打野王很大程度便是為了掌握太行山以南的上黨郡,而趙國自然不可能允許太行山以南落入秦國手中,因此上黨郡趙國必須爭奪,進而將太行山孔道全部掌握自己手中,從而沿太行山一線建立防線,將秦國阻攔在太行山以西。

    △地處太行山南部的上黨已成趙國必爭之地

    3、趙國自信可以抵禦秦國。而趙國與秦國爭奪上黨之地最重要的一點在於,趙國自信足以對抗秦國。自胡服騎射之後,趙國的軍事實力已經極為強悍,尤其是在取得閼與之戰的勝利後,不論是在軍隊戰鬥力、軍隊士氣,亦或是舉國上下對戰爭的信心,趙國均不弱於秦國。事實上,趙孝成王同意接收上黨之時,已經預料到了秦國會因此進攻趙國,因而在派平原君趙勝接收上黨的同時,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應對秦國的進攻。趙國君臣唯一沒有預料到的,是秦國會為了上黨之地用舉國之力與趙國作戰。也就是說,對於和秦國爆發戰爭,甚至爆發一場大規模戰爭,趙國都不會懼怕,但長平之戰的規模,卻遠遠超出了趙國的預期。

    △趙孝成王其實也有自己的戰略意圖

    綜上所述,我認為趙國接收長平並非源於短視,而是趙國在經歷閼與之戰後,並不懼怕與秦國發生戰爭,而在上黨之地不得不爭奪的情況下,與其說趙國被捲入了長平之戰,不如說趙國不得不與秦國透過戰爭爭奪上黨。

  • 4 # 元玄

    秦國想要佔領上黨郡的時候,上黨郡郡守派人趕到趙國表示願意將上黨郡獻給趙國,因此趙國被捲入了秦國與韓國的戰爭。

  • 5 # 月夜讀春秋

    題主應該是想問上黨郡是秦國和韓國的事,為何趙國被捲進上黨郡事件從而和秦國發生了長平之戰?

    秦國從來不安分於偏安一隅,幾代君王均致力於東出,而胡服騎射的趙國是東方六國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也是秦國東出的最大障礙,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是必然事件。

    秦國鐵騎

    秦國在周武王開國時期,並非是周天子冊封的諸侯國,秦國先君主在西部邊陲為周天子養馬,後來因為有功才被封為列侯。

    秦國並不甘心世代繁衍於這荒蠻的西部邊陲,秦國曆代君王都將畢生精力致力於改革、強軍,為的就是東出,與其他東方諸侯國爭雄。

    透過商鞅變法等的歷次改革,到秦昭襄王這一代時,秦國已經國富兵強,加緊了對東方六國的攻勢。東方六國為了自身利益,時而與秦連橫,時而合眾抗秦。

    周赧王五十三年,秦國為了東出進攻韓國,由於韓國上黨郡問題,趙國出兵參與對抗秦國,戰火很快蔓延到了趙國。

    周赧王五十四年,秦國六十萬大軍與趙國四十五萬大軍會戰於長平,秦國大軍將趙國軍隊包圍在長平,最終趙國戰敗,趙國四十五萬大軍盡喪。

    長平之戰雙方共同損失七十餘萬兵力,戰爭的規模和殘酷是秦趙雙方都沒有預料到的,該戰役的慘烈程度同樣震撼了其他東方國家。長平之戰

    那麼,原本只是秦韓之間的上黨郡問題,趙國為什麼會被牽扯進來從而導致長平之戰慘敗呢?

    一、韓國想在上黨郡的問題上拉趙國下水,利用趙國一同對付秦國。

    周赧王五十三年,秦國出兵攻打韓國,將韓國上黨郡包圍,隔斷了上黨郡與韓國本土的聯絡。韓國國君為了秦國能夠罷兵,求得一時安寧,下令上黨郡郡守馮亭將上黨郡獻於秦國。

    上黨郡守不想投降秦國,為了拉趙國下水,一同對抗秦國,上黨太守馮亭將上黨郡獻給了另一東方強國-趙國。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成為了東方六國中軍事力量最為強大的諸侯國,並且趙國也一直認為秦國是趙國稱雄天下的最大障礙,因此在天下時局中,時常與秦國唱反調。

    在是否接納上黨郡的問題上,趙國群臣分為了兩派,一派認為應當接收上黨郡,這是鶴蚌相爭漁翁得利,另一派認為不應當接收上黨郡,那樣會導致秦趙開戰,得不償失。最終,年輕氣盛,同樣野心勃勃的趙王力排眾議,接納了上黨郡,從而導致了趙國在長平之戰的慘敗。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二、秦國曆代君王皆想東出,趙國亦想稱雄天下,兩強爭霸,實為宿命之爭。

    秦國為虎狼之師,幾百年來都夢想著東出中原,奪取天下。而東方的趙國,自從三家分晉後,亦想著稱雄天下,因此,秦趙兩國自然而然成為了博弈天下的對手,均視對方為眼中釘肉中刺。

    秦國要想東出,也必先經趙國之地,秦國如果拿不下趙國,也將無法進軍中原,甚至於,趙國將會是中原諸侯國家進攻秦國的橋頭堡。因此,秦趙兩國之爭,實為宿命之爭,即使沒有上黨郡事件,秦趙兩國遲早也會發生軍事爭端;即使沒有發生長平之戰,也將會發生類似於長平之戰的戰爭。長平之戰,即是偶然,亦是必然。

  • 6 # 白玉湯1975

    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國力日益強盛,成了秦國周圍惟一可以與強秦抗衡的國家。秦國要統一天下必然要擊敗趙國,但誰也沒有想到,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大決戰,竟然由秦國和韓國點燃。

    秦昭王根據丞相范雎“遠交近攻”的戰略構想,從前268年起,先出兵攻佔了魏國的懷(今河南武陟西)、邢丘(今河南溫縣附近),迫使魏國親附於己。

    接著又大舉攻韓,先後攻取了陘(今河南濟源西北)、高平(今河南濟源西南)、少曲(今河南濟源西)等地。

    並於前261年攻克野王(今河南沁陽),將韓國攔腰截為兩段。

    訊息傳來,韓國朝廷上下一片驚恐,趕忙遣使入秦,以獻上上黨郡(今山西長治一帶)向秦國求和。

    事實上,由於野王的失陷,上黨郡已經孤懸在外,已成為秦國嘴邊上的肥肉,早晚被秦國吃掉,對於韓國來說,獻上黨郡給秦國不過是個順水人情罷了。

    但是上黨太守馮亭認為,如果投降秦國,秦國接收了上黨,轉而還會繼續攻擊韓國。因此馮亭決定將上黨地區十七座城池全部獻給趙國。由此挑起秦趙兩國的爭端,這樣韓國也許還有生存下去的機會。

    上黨在趙國邯鄲以西,處於太行山脈西側。對於趙國來說,一旦上黨落入秦國的手中,秦軍則可以居高臨下,威脅邯鄲。

    現在馮亭主動來獻上黨,趙國自然上下皆大歡喜,趙王就派老將廉頗率領四十多萬大軍前去接收上黨,扺御秦軍。

    但是秦軍行動迅速,等到廉頗的大軍到達上黨附近時,秦軍已經攻陷了上黨全部十七座城池。

    上黨已然失手,但是幾十萬秦軍駐紮在上黨,廉頗必須找到一個地方來抵禦秦軍,防止秦軍乘勢進攻趙國,廉頗將這個地點選在了長平。

    由此,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拉開了序幕。秦趙大軍雲集於此,這一戰,雙方都是起傾國之兵,能人志士也先後登上了舞臺。這一戰,決定了戰國最終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 7 # 軒轅讀史

    我們首先看下當時韓、秦、趙三國的背景實力。

    韓國:韓國先祖為晉公族,後晉國稱霸,韓氏衰落,直到後來韓起執政晉國27年,韓氏才得以重新顯貴。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建立韓國。雖然也為“戰國七雄”之一,但韓國國人不尚武,而且由於地理位置居中,頻繁被其他列強攻打。長平之戰前韓國國力軟弱,地位堪危。

    趙國:趙國是戰國時期華夏族在北方建立的諸侯國。趙武靈王即位後,透過“胡服騎射”的改革大大提升了趙國的軍事力量,在當時的戰國七雄中也算是排的上號的強國。長平之戰前夕,秦趙雙方實力相差不大,趙國與秦國發生過的幾次戰爭連敗秦軍,國力仍然很強。

    秦國:經過秦國幾代國君的努力,至秦昭王時已國力大強。魏人范雎入秦後,向秦昭王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秦昭王根據"遠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魏,然後轉向韓國。公元前262年,秦國圍攻韓國的上黨郡。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便想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先給趙國,聯合趙國的力量抗秦。

    秦昭王根據"遠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魏,然後轉向韓國。公元前262年,秦國圍攻韓國的上黨郡。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便想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先給趙國,聯合趙國的力量抗秦。

    於是,長平之戰前夕的政治格局就形成了:秦國“遠交近攻”,想一統天下;而趙國是當時山東六國中最強的一個,有與秦國抗衡爭霸的實力;處於夾縫中的韓國只想聯趙自保。在當時,戰爭之前誰獲取的資源豐富,誰就會在戰爭中佔有優勢。所以,秦、趙兩大強國之間終有一決,這是歷史的必然。

    秦國攻打韓國上黨郡,原本是根據戰略規劃先滅韓國,可韓國竟然將上黨郡獻給趙國,打亂了秦國的戰略部署。於是,秦國不得不提前考慮與趙國進行大決戰。

    長平一戰,秦趙兩國實力對決,成為戰國時期持續最久、規模最大、最慘烈,也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經此一戰,趙國實力大減,一蹶不振,再無力與秦國抗衡。

    秦國便按照既定戰略,加快了一統天下的步伐。公元前230年,秦首滅韓國;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國;公元前225年,秦滅魏國;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國;公元前222年,秦滅燕國;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國。秦滅六國,一個史無前例的中央集權的大秦帝國崛起。

    由此可見,秦、趙兩大強國決戰是大勢所趨,而趙國接受上黨郡只是導火索,就像薩拉熱窩成為世界第一次大戰的導火索一樣。經長平一戰,秦國震懾六國,更是加快了滅六國的步伐,成為戰國時代的重要轉折點。

  • 8 # 陳鴻鈞

    長平之戰大家說得比較清楚了,我想用最簡單的幾句話說清楚。

    1.趙國自我感覺良好。戰國七雄都覺得自己是人物,估計都有想問鼎中原的決心,這其中經過趙武靈王動過手腳後崛起的新貴趙國自然無法例外。

    2.韓國是夾在秦魏趙之間的委屈鬼。誰讓韓國從來沒有實現過驚豔周邊呢?魏國的魏武卒威震河西,秦國新軍東出讓所有國家難以抵擋。申不害的表法沒錯,雖然是法家,但是路徑不同,最終沒有真正將韓國盤活。

    3.秦國不是無敵但在昭襄王時期可謂是將星如雲,遠非其他中原國家可以匹敵。韓國不說,即使是趙國也是捉襟見肘,僅有廉頗還在苦苦支撐,將星凋零還沒有信任。

    4.歸根結底,趙國貪心想吞掉上黨,卻沒想到因為一塊飛地不得不與當時最強大的秦國硬碰硬。

    一句話概括,在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敵人,進行了一場錯誤的戰爭。在這種意義上來看,和朝鮮戰爭麥克阿瑟的結論有何區別。

  • 9 # 思冰辰夢

    長平之戰,對趙國而言,無異於一場飛來橫禍。

    公元前263年,秦國因為戰略調整,暫時放棄對強大趙國的進攻,轉而採用範睢“遠交近攻”之策,先和離秦國較遠的齊國、魏國等交好,然後攻滅橫擔在秦趙之間的魏韓,以打通直接進攻趙國通道的戰略目的。

    很不幸,韓國成為秦國第一個進攻的國家,秦韓兩國之間的戰爭就此爆發。

    開戰之初,秦軍迅速攻下韓國的野王(今天河南沁陽),切斷韓都新鄭與戰略要地上黨(山西東部和東南部地區)之間的通道,使新鄭與上黨之間的交通完全斷絕。韓王害怕秦國繼承攻擊韓國本土,就將已經失去控制的上黨割讓給秦國,以換來秦國不繼續攻擊其本土的結果。

    這種割地求和的事情,在戰國這樣的大爭之世原本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但是這次卻出現了變故。

    韓王割讓上黨的命令下達後,上黨的太守靳黃重不願意接受如此喪權辱國的命令,因此不願意將上黨地區交割給秦國。

    得知這一訊息的韓王暴怒,立即派一個叫馮亭的人去撤銷靳黃重的太守職務,然後自己擔任上黨太守,完成上黨的交割任務。

    令韓王萬萬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這個馮亭到達上黨,見到靳黃重後,兩個人的意見竟然出奇地一致,都不同意將上黨割讓給秦國。於是倆人和上黨人民商量對策,想要保全上黨。馮亭分析認為:上黨已經是一個孤島,如果秦國繼續進攻,沒有韓國本土兵馬糧草的援助,根本無法和強大的秦軍抗衡。他提出一個解決辦法:將上黨送給同樣強大的趙國,如果趙國接受上黨,則必然得罪秦國,秦國要攻,也是和趙國打,這樣上黨就可以和趙國聯手對付秦國,上黨就可以保全。

    可觀來說,馮亭這個嫁禍於人的想法還是不錯的。

    馮亭的辦法得到原太守和上黨人民的支援,於是他馬上派人去聯絡趙王,表示要將上黨送給趙國。

    剛開始,年輕的趙王也沒有主意。於是就向大臣們詢問處理意見。

    趙王先後問了兩個人的意見。

    第一個是平陽君趙豹。趙豹比較謹慎,他認為上黨就是一個大麻煩,是明擺著的嫁禍於人的計謀。秦國費大力氣將韓國一分為二,其目的就是想獲得上黨之地,眼看著馬上就可以將上黨之地收入囊中,在這個節骨眼上,趙國突然橫插一腳,不費吹灰之力,將上黨給拿過來了。這是虎口奪食,引發秦趙大戰的可能性非常大,不能要。

    第二個人是平原君趙勝(戰國四大公子之一)。趙勝很樂觀。他認為即使出動幾十萬大軍,耗費無數錢糧也不一定能奪得別國的方寸之地。現在有人白白將上黨十七個城邑的土地奉上,不要白不要。

    趙王權衡再三之後,決定接受上黨之地。這下可惹了馬蜂窩了。

    公元前260年,秦國聽到上黨已經歸趙的訊息,趁趙國在上黨尚未佈置完成防禦措施之際,派遣王齕將軍率兵進攻上黨,馮亭堅守,因為趙國援軍未及時趕到增援,馮亭力戰不支,上黨被秦軍攻下。馮亭帶領上黨人民撤往趙國境內,在長平關(今山西高平)附近遇到帶領二十萬大軍前來支援的廉頗將軍。廉頗將軍因而知道上黨已經失守。廉頗判斷,秦軍現在銳氣很重,不宜與其交戰,應當避其鋒芒。於是就依託長平關險要地勢佈置防禦,嚴陣以待。

    不久秦軍到達長平,秦趙兩軍相遇,並因此陷入長達三年之久的長期對峙當中……

    這就是為什麼原本是秦國和韓國的戰爭,最後把趙國拉進來的全部歷史過程。總結起來,原因非常簡單:一個貪婪的君主想佔便宜,兩個不聽命令的太守想要找保護傘,於是兩者一拍即合,狼狽為奸,侵犯另一個誰都惹不起的國家的利益,最終惹怒這個強大的國家,然後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年了,還有哪些安卓平板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