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舊城舊夢舊時光369

    宋朝不存在"收復"燕雲十六州,遼朝在宋朝建立之前就已經對燕雲十六州施行有效管轄了。後來的宋朝初期兩次北伐如果站在遼朝的立場上來看就是侵略,第一次宋滅掉北漢後打著"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旗號企圖滅遼失敗。第二次就是著名的"雍熙北伐",當時遼聖宗幼年繼位,趙光義欺負別人孤兒寡母趁勢攻遼,結果把宋朝的家底給打沒了,楊家將的老大楊業更是在逃跑時被俘,此戰並沒有後世演義裡面的那麼正義。遼聖宗也於此時開始隱忍多年,二十多年後舉國南征勢如破竹,遼宋簽訂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後遼宋間百年無戰事,偏偏出了個宋徽宗搞聯金滅遼,棄祖宗之誓,背兄弟之盟。此時遼國已經徹底漢化,早就"彬彬無異於中華",對抗金國時更是打出了"驅胡虜,保中原"的口號。而北宋此時趁機夾擊遼國,史稱童貫北伐。童貫北伐曾短暫佔領燕雲十六州,但遼國統治根基已穩,民眾十分厭惡北宋的違約行為,童貫並沒有迎來想象中的"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場景,而是被民眾指著背脊大罵"南蠻"。可想而知,宋朝無法在燕雲十六州站穩腳跟。另外,遼承唐制,直到滅亡前仍然保持著大唐衣冠

  • 2 # 醉看紅塵

    燕雲十六州分別是幽州(今北京)、順州(今北京順義)、儒州(今北京延慶)、檀州(今北京密雲)、薊州(今天津薊縣)、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媯州(今河北懷來)、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縣)、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東)、朔州(今山西朔州)、雲州(今山西大同) 宋朝從未收復過燕雲十六州,只是圍繞著它進行了一系列的北伐戰爭只是都是以失敗而告終。有宋一朝太祖、太宗時期是武力最強盛時期,可是也沒能收復燕雲十六州。

    979年,即位不久的宋太宗趙光義決定揮師北伐,一舉滅掉十國中苟延殘喘的北漢政權。遼朝援兵失利,導致宋軍攻破太原,滅掉北漢。宋太宗認為遼軍實力不強,不足畏懼,不顧大軍疲勞,決定挾滅北漢之餘威興師伐遼。六月,宋太宗御駕親征,率10萬大軍殺進河北,意圖收復中原在後晉時期失去的幽雲十六州。宋軍在突破遼軍在沙河的防線後兵圍幽州,但守將韓延徽頑強抵抗,宋軍久攻不下。此時遼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和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率援兵前來,引誘宋軍北進,大敗之於高梁河,宋軍死傷慘重,太宗皇帝差點被活捉,幸虧大將楊業趕來救出才得以身免。九月,遼景宗耶律賢派兵攻擊北宋,在滿城之戰中戰敗,次年又在雁門之戰敗給楊業,而楊業則由此樹立了自己“楊無敵”的英名。但北宋又在冬天的瓦橋關之戰中敗給遼景宗率領的軍隊。986年,宋太宗乘遼聖宗剛剛即位之機兵分三路,二次伐遼,史稱雍熙北伐。北宋東路軍孤軍深入,被遼軍擊潰。遼軍隨即反擊其他兩路宋軍,收復失地,在陳家谷之戰中更是俘虜宿敵楊業,大獲全勝。幾年後宋太宗因在高梁河得到的箭傷發作而病逝,北宋轉為守勢。

    1004年,遼聖宗和承天太后蕭綽親征南伐,宋真宗恐懼之下決定逃跑,宰相寇準勸住後才罷休。在寇準的建議下,宋真宗親自前往黃河邊上的澶州與遼軍對峙。戰鬥中遼軍名將蕭撻凜被宋軍的床子弩射殺,遼軍士氣低落。於是蕭太后決定與宋議和,達成澶淵之盟。條約中規定宋遼為兄弟之國,宋每年向遼提供銀十萬兩及絹二十萬匹,並確定以白溝河為邊界。此後宋遼近一百年沒有大規模戰事。

    遼聖宗病逝後,遼朝日益衰落,此時強大的女真族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中崛起。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向遼開戰,並很快攻破上京。宋徽宗不顧與遼多年修好,與金簽訂海上之盟,聯金伐遼,但宋軍的精銳部隊西軍被鎮守遼南京的耶律大石殲滅,宣和北伐以北宋的大敗結束。南京之戰中宋軍的軟弱被金軍發現,為後來的靖康之變埋下後患。1125年,大金第二代皇帝金太宗攻滅遼朝,隨即南下伐宋,宋金戰爭爆發。

    宋朝雖然戰鬥力給人感覺很是弱小,但是確能夠在強鄰環視中存在三百多年確實是很厲害,崖山海戰十萬軍民殉國是多麼的悲哀,同時又是多麼的壯烈,這正是我們這一世代要加強的。

  • 3 # 文儒風

    說起北宋碰壁燕雲十六州的悲催仗,一千年來好些人都喊命苦,但只要比比明朝,北宋真不能叫命苦。功虧一簣的致命原因,就是宋太宗比起明太祖兩條不服不行的差距。

    不過在說差距前,有個事也得替宋朝正個名:北宋開國的悲催仗,擁有強大戰鬥素質的宋軍絕不能背鍋。當宋太宗決心對遼開戰時,宋軍率先驚到燕雲遼軍的,就是爆表的戰鬥力:978年6月13日從鎮州出征,十天就殺到幽州,氣沒喘就殺的以逸待勞的遼軍屍橫滿地,俘虜抓了五百多。這哪裡是什麼“弱宋”?分明是百鍊成鋼的硬拳頭!

    為什麼拳頭這麼硬,最後為什麼卻碰的頭破血流?因為拳頭再硬,倘若瞎打亂打,最後也鐵定捱打。宋太宗首先比明朝差的遠的,也正是這條——戰略規劃能力!

    這個差距,只要瞧瞧這次北宋的動兵過程,場面就無比雷:起初宋太宗還沒著急打,不料參知政事趙昌言隨口一句鼓勵“自此取幽州,猶熱敖翻餅耳”,瞬間給宋太宗打了雞血,一拍腦袋就下令出征。如此“彪”法,正如宋軍老將呼延贊開打前那句悲憤怒斥:此餅難翻。

    而在宋軍將遼軍圍在幽州城後,御駕親征的宋太宗,攻城戰術三兩天換一套,各路部隊走馬燈般往上衝,大宋的“鐵拳”,就這樣變成王八拳亂錘,不單幽州沒“錘”動,反而被遼國戰將耶律休哥在高粱河一個突襲,師老兵疲的三十萬大軍全線潰敗。幾乎勝利在眼前的燕雲戰役,就被騎驢車狼狽跑路的宋太宗,親手摺騰到崩盤。

    然而近四百年後,同樣滿懷國恨的大明鐵軍,面對一場作戰距離更長,敵軍戰略縱深更大、且騎兵機動力更強的北伐戰爭時,明太祖朱元璋,卻早早設計了嚴絲合縫的戰略規劃:絕不像宋軍那樣傻乎乎直撲,而是先取河南山東,剪除強敵元王朝兩翼後,再利用運河水路優勢,重拳直撲元大都。元王朝高機動力的騎兵部隊,就被這步步為營的戰術,一下遏住了要害。於是幾乎就是蒙古騎兵滿頭蒙圈間,明軍波瀾不驚的推進,兵不血刃拿下元大都。

    比這戰略準備更能羞殺宋太宗的,卻還有明太祖高一籌的戰略理念。比起啃不動幽州就犯了軸脾氣,就知道在幽州城下乾耗,連打援都忘乾淨的宋太宗。明太祖卻是眼光更遠。明軍剛入元大都時,山西元軍主力洶湧殺來,眼看元大都岌岌可危。朱元璋卻是面不改色,堅決把重兵砸向太原,寧可元大都不保也不撤——丟了又如何?打回來就是了!結果元軍被乖乖牽鼻子走,只得半路折回來奔山西,反被明軍迎頭痛擊,殺的就剩十八人。

    打仗,不在乎一城一地得失,而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如此戰略境界,宋太宗這一輩子,從沒鬧明白。但比這事更糊塗的,卻是他第二條致命差距:用人能力。

    宋軍和明軍,開國時都是清一色的名將薈萃。而在986年,北宋再度發起收復燕雲的“雍熙北伐”時,參戰部隊更是明星陣容。而且當時遼國皇帝新喪,政局正是不穩,長點心的宋太宗,也搬出了三路進軍的合理戰術,東中西三大主力齊發,穩打穩紮前進。

    如此強大攻勢,開戰就叫遼國招架不住,西路軍田重進部一氣狠打,陸續擊潰多路遼國精銳,接連拿下靈丘和蔚州。西路軍潘美和楊業更給力,以強大騎兵快刀狠斬,一舉拿下大同。如果說上次還是被打悶棍,那這次遼軍吃到的卻是連環擊,眼看崩潰在即。

    可就是這關鍵時刻,宋太宗用人的毛病,卻似定時炸彈般爆發了。宋軍最精銳的東路軍主帥,卻是宋太宗無比信任,但毫無北方作戰經驗的曹彬。關鍵時刻更是私心作祟,為搶攻擅自更改作戰計劃,一頭扎進了遼國名將耶律休哥的埋伏圈,等於是遼軍最困難時送肉上門,結果被遼國騎兵一頓追打,數萬精銳浴血殉國,大好戰局瞬間反轉,只得全線含恨撤軍。

    而生怕武將有二心的宋太宗,軍隊監控做到極致,打仗要發陣圖,主帥身邊配備監軍。結果就是他信任的監軍王侁,瞎指揮害死了抗遼老英雄楊業。而人強馬壯的宋軍,也在這場瞎指揮中傷亡慘重,從此對遼戰爭由攻轉守。曾經近在咫尺的燕雲十六州,從此可望不可及。

    這般用人意識,正是北宋名臣田錫的吐槽:皇上您打仗就愛瞎指揮,將領們不聽是抗旨,聽了就戰敗,橫豎是個死,求皇上您給將士們指條活路吧。戰略水平可以提高,可是這哭笑不得的用人水平,足以斷送所有希望。

    而就在這個問題上,素來被認為心機深沉的明太祖朱元璋,卻足以給宋太宗好好上幾課。首先是將領配備問題,在明軍與元朝的幾次交鋒中,最令元朝抓狂的,正是朱元璋精準的選人。比如元朝從漠南和河西兩線,對新生明王朝發起瘋狂反撲時,針鋒相對的朱元璋,在需要攻堅相持的河西戰場上,選擇了謀略型的戰將徐達掛帥,而在追亡逐北的漠南戰場上,則是由擅長高速騎兵戰的李文忠一馬當先。

    於是西北的定西血戰,面對王保保的龜縮相持,徐達以虛虛實實的應對,一場奇襲戰活捉八萬元朝精銳。漠南的草原野戰,面對元朝的輕兵遊擊,李文忠卻以更快的速度快打旋風,一氣拿下元朝上都,氣的元順帝在逃跑路上含恨而死。大明江山,就此奠定。如果這一仗的帝王,替換成宋太宗,新生的大明王朝,命運細思極恐。

    如此鮮明差距,留給今天的,更不止是痛惜欽佩,還有一個適用各行各業的奮鬥道理:用正確的人,以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任何事業,必為贏家。

  • 4 # hantao18694

    燕雲與河湟地區(漢兒盡做胡人語)的最終迴歸,恰恰說明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在臺海分離勢力甚囂塵上的今天,以史為鑑,可以給我們更多的思路。

    宣和五年(1123年)四月,金方將燕京及所屬九州中的西部六州歸宋,燕雲大體被北宋收復,宣和七年(1125年)宋金戰爭爆發,燕京又被金軍奪走,奪走的過程網上可以輕易搜到,這裡不做冗言,僅就原因來說,個人覺得是金軍壓倒性的軍事優勢和燕雲地區瀰漫近四百年的分離主義態勢。即“蘿蔔(民心)沒有,大棒(軍事)無力”。金是馬背上的民族,遊牧生活方式把遊牧民訓練得能徵善掠、弓箭與馬區是生每日生活的必備,因此他們是天生的戰士。另一方面初興的金國動員簡單,補給線短,不受官僚作風的羈絆,所主持的法制全部可行,是以正是官僚主義嚴重,冗官,冗員的宋體制的軍事剋星。而重文輕武的北宋又遇到軟弱的徽欽二帝,在軍事上無法阻擋金人的攻勢。另一方面,自安史之亂以來,幽雲所在的河北地區就瀰漫著對中央政權的強烈敵對情緒,這從安史之亂後六十多年,幽雲地方仍稱安䘵山,史思明為“二聖”,並建廟拜祭就可見一斑。而自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後,經過百年的胡漢雜糅,民族主義又成為新的因素,及致宋軍進入燕雲地區時,已沒有太多支援的民意基礎。

    沒有民心支援,又敵不過金軍鐵騎,燕雲的得而復失就顯得理所當然。而最終中原王朝平復燕雲,要等到1368年,明軍攻佔大都,從755年安史之亂算起,歷經600多年。

  • 5 # 高廣銀

    北宋的軍事羸弱和它收復“燕雲十六州”的策略相矛盾,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外交策略上的畸變。

    “燕雲十六州”大致就是今天的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地區,最北是長城。在古代,這一地區是抵抗遊牧文明入侵的重要屏障。本來“燕雲十六州”是屬於中原王朝的,但在後晉時期,君主石敬瑭因為要謀求遼朝的支援,就把“燕雲十六州”讓出去了。這樣一來,中原王朝就此失去了戰略屏障。當時北宋的都城汴梁,唯一能憑藉的戰略防禦地帶就是黃河,敵軍一旦渡過黃河,汴梁城就岌岌可危。

    因此,北宋從建立之初就把收回“燕雲”定為基本國策。趙匡胤甚至專門設定了“封樁庫”,也就是“燕雲收復基金”。等錢攢夠了,就想從遼朝手裡贖回“燕雲十六州”。如果遼朝不願意交換,就用這筆錢充當戰備軍餉,透過武力收復“燕雲”。從此以後,“燕雲十六州”就牽動了北宋整個時期的外交策略。

    因為“燕雲”在遼朝的控制之下,所以宋、遼之間就形成了天然的對立關係。而雙方之間的戰爭,最先是由宋朝挑起的。宋朝建立之後,趙匡胤在戰略上採取的是先南後北的政策。即先統一南方的“十國”,然後再收復北方的“燕雲”。統一南方的過程很順利,趙匡胤用了十幾年時間,就把南方的政權全部掃平。但是,就在要進行下一步計劃的時候,趙匡胤卻去世了,繼位的是他的弟弟趙光義。

    趙光義在繼位之後沒多久就開始了收復燕雲的計劃,先後三次征討遼朝。但是,這三次戰爭都以失敗而告終。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戰爭準備不充分,趙光義在軍事才能上不如趙匡胤等等。有一次甚至連趙光義都身負重傷,騎不了馬,只能坐驢車逃回來。趙光義的北伐,開啟了宋、遼雙方長達25年的戰爭狀態,一直到“澶淵之盟”才結束。這個過程其實就充分暴露了北宋在政策上的衝突。就是一方面要收復“燕雲十六州”,另一方面又因為軍事羸弱,而無法達成目標。國力就在這種衝突中被虛耗,而最終結果就是在無奈之下,被迫承認遼朝佔有“十六州”的合法性。

    澶淵之盟以後,雖然“燕雲”問題被暫時擱置了。但是北宋皇帝一直對此耿耿於懷。比如,宋神宗支援王安石變法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這種執念一直持續到宋徽宗時期,從而直接導致了靖康之變的發生。這一方面的內容,在第三部分中我會詳細講述。現在,我們還是回到“澶淵之盟”上。

    表面上看,“澶淵之盟”是雙方的和平協定,宋、遼之間是平等關係。但實際上這種平等之下,暗含兩個不平等的因素。第一個因素,是北宋在事實上承認遼朝對“燕雲”佔有的合法性。所以後來,當金朝崛起時,宋與金的結盟,歷來被視為是宋朝對遼朝的背盟行為。當然,這個因素更多的是名義上的損失。

    第二個因素是從此之後,宋朝每年給遼30萬兩的歲幣。這個因素的影響就很大了。很多人認為,對於宋朝來說,30萬隻不過是一兩個縣的財政收入,用來換取和平很划算。但這個問題不能只從成本上來評價,而是需要進行全方位的考量。30萬歲幣雖然不多,但這等於對外承認,北宋不但有錢,而且可以接受用金錢來換取和平的這種方式。

    這個口子一開,就引發了一連串的事件。我們可以看到,從此以後,遼、金、西夏對宋的戰爭目的,基本都是想要透過戰爭逼迫北宋修改條約,提高歲幣。比如,澶淵之盟幾十年後,遼朝趁著北宋和西夏交戰的機會趁火打劫,將歲幣從30萬增加到50萬。也就是說,在當時的外交環境中。宋朝將自己塑造成了一個“冤大頭”角色,在各國關係中疲於應付。

    你看,雖然“燕雲”在戰略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北宋的所有對外政策都傾注在收復“燕雲”的問題上,這就在後來產生了很多負面的結果。一方面在前期讓宋朝在軍事上和遼長期對抗,空耗國力,並最終不得不妥協。另一方面,由此產生的歲幣外交,讓北宋深陷外交泥潭。

  • 6 # 小翌哥

    求上首頁

    因為遼國過於強大,當地氏族和遼國裡應外合導致無法收回。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疆域包括今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以及山西北部等地區,在五代十國時期,主要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等十六州。

    從地理區劃中可以看出,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作為戰略要塞,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燕雲十六州歷來都是中原王朝的屬地,但到了五代十國時期,這塊被元朝稱為“腹裡”的風水寶地出現了變數,從此脫離中原王朝的統治。公元936年,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向契丹求援,和契丹達成共識,一致反後唐。

    石敬瑭在契丹的幫助下取得了後唐的江山,在太原登基為帝,建立後晉。石敬瑭的目的達到了,他對契丹的承諾也該兌現了。於是,在公元938年,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此後,燕雲十六州的統治權一直在遼的手裡,後來遼被金滅了,統治權又轉移到了金的手裡。

    北宋從太宗時期就開始北伐,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宋太宗就曾經兩次北伐,還御駕親征,但北伐沒有成功,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信心反而越來越不足了。此後的幾位北宋皇帝,也曾經多次發動北伐戰爭,為收復燕雲十六州煞費苦心,仍然收效甚微。

    到了南宋,高宗趙構年輕時,憑著一腔熱血,重用年輕將領岳飛,岳飛壯志凌雲,向高宗保證,給他10萬兵馬,三年之內肯定收復中原。但僅僅過去幾年,高宗的雄心壯志就消失殆盡了,開始遣使求和。岳飛至死都沒能實現光復中原的夙願,遑論燕雲十六州了。

    為何宋朝的皇帝在對待北伐戰爭,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問題上,總是剛開始信心滿滿,到最後都像洩了氣的皮球一樣,隨波逐流?後人大多認為這是由於宋朝的戰鬥力不行,宋朝太軟弱,太無能的原因造成的。

  • 7 # 無根樹花正孤

    一、走向人生巔峰的宋徽宗

    提起宋徽宗,很多人首先會想到這是個亡國之君,因為北宋的滅亡,事實上是在宋徽宗手裡,而宋欽宗,只不過是宋徽宗的背鍋俠和自私行為下的犧牲品而已。

    不過,很少有人想到,北宋的版圖巔峰,是在宋徽宗時代實現的。

    宋太宗滅亡北漢,並且定難軍五州向宋太宗歸降以後,北宋的版圖,照比傳統的漢唐疆土,僅僅丟失了燕雲十六州這一塊。

    宋太宗為了完成統一大業,曾多次北伐遼國,打算從遼國手裡奪回燕雲十六州,不料,宋太宗的努力,最終都成了一場空。

    之後的宋真宗,和遼國達成檀淵之盟,承認了遼國對燕雲十六州的合法統治權。

    而這燕雲十六州,是在宋徽宗時代,納入北宋版圖的——可以說,這是兩宋歷史上,對中國的一次統一,只不過,因為這個統一太過搞笑和無厘頭,從而不被歷史學界承認。

    而實現北宋統一的宋徽宗,無疑站在了人生的巔峰,只不過他不知道,這巔峰距離萬丈深淵,只有一步之遙。

    二、北宋的尷尬統一與滅亡

    北宋得以“收回”燕雲十六州,是北宋朝廷花錢,從金朝手裡,將燕雲十六州贖買回來的,並非依靠自身實力(當然花錢買地皮可以視為實力)。

    而北宋在聯合金朝夾擊遼國的過程中,北宋軍隊的低下戰鬥力,也暴露在金人眼裡——其實單就單兵素質來說,北宋禁軍士兵本身和遼國士兵的差距不明顯,比金國士兵也並不具備太大不足之處。

    但尷尬之處在於,北宋立國之初,奉行依靠文官壓制武將的政策,而具備軍事決策權的文官,往往並不具備真正的軍事素養,甚至宋徽宗之前派去討伐西夏的軍隊,居然是宦官童貫。

    從這不難看出北宋政治的腐化程度,而被這種腐化程度所感染的宋軍,其凝聚力可想而知——加之朝中大臣分門別類,也影響了行政效率。

    終於,當金軍長驅直入,快打倒汴京的時候,宋徽宗才知道,金人已經兵臨城下了,此時距離北宋滅亡,已經不遠了。

    三、不具含金量的統一

    如果對於北宋為什麼在收回燕雲十六州兩年後,就丟失這些領土進而亡國,個人感覺,這隻能說,北宋的統一不具備含金量,是在不具備統一華夏的實力下,不顧自身實際情況,最終,引火燒身,給自己引來了滅頂之災。

  • 8 # 24K純京1

    我們都知道,宋朝初期原本是中國最有可能走向資本主義及世界之巔的朝代,可惜,當政者雖都是驚才絕豔之才,但卻是清一色的文臣,重文輕武,是施政的基本原則,他們為了維護文官集團的根本利益,一味地在朝堂中刻意排擠武將,並想盡辦法限制甚至打壓武將的發展,所以雖然文人執政期間,政治清明,安居樂業,政治經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高度,一度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但刻意的排擠武將,也不可避免地導致了武將地位的下降,學武人才的流失與匱乏,也造成了宋朝軍隊的墮落與軟弱,早已不復宋太祖當年之勇,面對如狼似虎戰力極強的遼國,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這也導致了後來宋朝歷史乃至整個封建歷史都是恥辱的“靖康之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常吸菸的人,如果肺部出現嚴重損傷,會有哪些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