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來看世界呀
-
2 # 時空通訊
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這個問題問得沒什麼道理,沒有這個能力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只有美國將人送上了月球,全世界有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按照這位朋友的邏輯都可以問一遍:為什麼伊拉克沒有將人送上月球?為什麼伊朗沒有將人送上月球?為什麼法國沒有將人送上月球?為什麼中國沒有將人送上月球?為什麼北韓沒有將人送上月球?
這些國家沒有將人送上月球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技術實力。
前蘇聯與美國在太空上競爭過一陣子,可以說,當時的世界除了老美,也就是前蘇聯可以與美國有一爭高下的資格。
當時前蘇聯在金星和月球的無人探測方面和美國不相上下,甚至金星探測方面還走到了美國前列。
但要更進一步,比如遠距離探測和載人到月球,前蘇聯就差那麼一點點距離了。
而其他的國家就談不上比較了,只能用望塵莫及來形容。
前蘇聯不光是載人登月沒有實現,就是探測火星也顯示了巨大差距。火星比金星遠那麼一點點,體積比金星小那麼一點點。
就是這個“一點點”把前蘇聯給拉下了。
老美髮往火星的探測器開始也發生過失誤,失敗過幾次,但後來就越來越輕車熟路,登陸的火星車都有若干輛,有的在上面運行了10餘年,發回了無數的資料和照片。
老美對火星的探測成功率達到80%以上,而前蘇聯包括後面的俄羅斯成功率為零。
前蘇聯和後面的俄羅斯發射了20餘艘探測器去火星,無一成功,都不知去向。
中國曾經制造了叫“螢火一號”首艘火星小型探測器,搭乘俄羅斯福布斯號火星探測器前往火星,由於福布斯號失敗也同歸於盡。
現在很多國家的航天技術都有了很大發展,無人探測器也多次登臨過月球,但要實現真正的載人登月,科學技術能力還還差很遠。
載人與不載人技術要求完全不是一碼事。這個世界上生物是最嬌貴的,無人探測器所攜帶的都是死東西,在月球特殊環境下,無謂生死。而載人卻完全不一樣,需要考慮人員的生存生活和安全保障,還要落月後返回,增加的困難和要求就不是一點點了。
中國嫦娥四號曾經帶了幾粒種子到月球上感受無重力條件下的生長情況,這些生物都是儲存在模擬地球環境的一個密閉空間裡,開始發了芽,還以為長得很不錯,但不久就死了。
死亡的原因是沒有考慮到月球的黑夜沒有太陽,太陽能帆板無法汲取能量,這個密閉的空間溫度就沒有辦法保障,這些種子就凍死了。
如果是人呢?這種疏忽豈不遺恨千古?
載人登月有太多的不確定性,除了科學技術達到響應程度,還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航天經驗和管理指揮經驗,不是兒戲。
比如日本、英國、法國等過家,就很難實施這種計劃;而一些窮國弱國,有沒有這個技術和經濟實力。
前蘇聯消亡後,俄羅斯繼承了其遺產,但技術實力和經濟實力已經大打折扣,要實現這樣的宏偉計劃有心無力。
而一些窮國弱國,更既無科技實力,也沒有經濟實力,別說登月,登珠峰都拿不出錢來。
所以迄今為止,還只有老美實現了載人登月,而且老美還啟動了載人重返月球計劃,並在月球訓練檢驗載人登陸火星的裝置和人員。
這次新冠病毒在全球橫掃了一遍,對全球經濟將造成不可低估的影響,老美的載人重返月球計劃會不會延遲或者取消,很難預料。
中國也啟動了載人登月計劃,我們樂見其成。
人類現在對宇宙的認知很大程度得益於NASA持之以恆的探索。NASA不但在載人登月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登月後在探索太空方面一直遙遙領先。
NASA發射的一些著名太空望遠鏡和行星、恆星探測器,不但對太陽系的瞭解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對宇宙遙遠百億光年的天體也有了很多新發現。
NASA的探測器已經光臨過所有的行星,還到了太陽日冕內近距離撫摸太陽;最遠的探測器已經飛出200多億公里,發現的星系和恆心已經在百億光年以外。
這些成就不是發射幾個無人探測探測器到家門口的月球就可以比擬的。
承認差距,才能進步,夜郎自大,害人害己。
-
3 # 跪射俑
1961年5月,蘇聯開始正式開始自己的登月計劃,造出自己的登月火箭,即N1重型運載火箭的研製提上了日程。但是和美國不同,蘇軍高層一直認為這是一個“面子”工程,對其進行阻撓,因此火箭的研發也磕磕絆絆,與此同時,蘇聯方面專家對於火箭動力系統也產生了分歧,由於成本不足和害怕事故,蘇聯方面沒有像美國一樣採用大量新技術,反而採用多個較為原始的瓦型發動機。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1966年,蘇聯的火箭總師死於一次外科手術,而火箭的研製工作則交由它的副手米辛,種種的不順,也為蘇聯N1火箭的命運做了鋪墊。不管怎樣,在1969年,人類歷史上又一枚大型運載火箭誕生了。據悉,N1火箭為五級運載火箭,由於蘇聯沒有美國那樣大推力的火箭發動機技術,N1火箭的第一級採用了30臺NK-15發動機,總推力達到4700噸,遠遠大於美國火箭的第一級推力,第二級的八臺NK-15V也提供了1500噸的推力,但令人尷尬的是,其運載能力卻不如美國的土星火箭。比起土星的130噸地軌道運載能力,N1只有95噸。
四次發射均告失敗
數量眾多的發動機帶來的麻煩之一就是可靠性了,為了解決可靠性的問題,蘇聯編寫了一套特殊的火箭控制系統,如在一臺火箭發動機熄火時,可以關閉另一臺對應的發動機來平衡推力。儘管看起來完善,第一發射卻還是失敗了,事後蘇聯方面的科研人員調查顯示,計算機工作頻率和火箭振動頻率一樣,導致了升空瞬間計算機錯誤的認為發動機出故障。
並且由於線路故障,火箭的電壓低於預算電壓。這種低階問題完全可以在發射前查出,但是並沒有。緊接著就是第二次發射,但結果依舊是失敗,原因則是“發動機吸入外來碎片”。好在蘇聯人並沒有放棄,緊接著開始了第三次發射,結果仍以失敗告終,原因是當30臺發動機同時工作時,產生的廢氣讓火箭出現了意料之外的軸向旋轉,完全超出了火箭現有補償能力,最終墜毀。
到了第四次發射,經過了一年的準備,蘇聯人做了大量的工作,積累了大量經驗,也該成功了,可命運女神並不這麼認為。第四次失敗,原因是壓力波比預計的大得多,使得發動機供給管道炸裂,至此,蘇聯的登月宣佈以失敗告終。
蘇聯完全有能力進行一次成功的登月。無奈的是,其好大喜功加之有限的資金與技術,就像一塊巨石般擋住了登月步伐。加之內部分歧不斷,蘇聯人自始至終都沒有齊心協力面對眼前困難。試想,假設蘇聯人上下齊心,穩打穩紮,歷史可能會寫下另一段登月佳話。
-
4 # 寒蕭99
蘇聯距離載人登月其實也只是差了最後一步,但是這一步的背後卻有著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是航天核心人物科羅廖夫的逝世,科羅廖夫是與布勞恩同樣級別的核心人物,是蘇聯航天的領軍人物。就是在他的帶領下,蘇聯發射了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實現了第一次人類進入太空等重要任務。這些都走在了美國的前面,他也是布勞恩最大的競爭對手。
但是,就在登月計劃的初期,1965年,科羅廖夫逝世,這對蘇聯的登月計劃是一個重大的打擊。
其次,N1火箭的失敗。N1火箭是登月的重要環節,是與美國土星5相當的重型火箭。然而從1969年到1972年先後4次發射,都失敗了,這也導致了整個登月計劃的無法實施。
第三,蘇聯的經濟和政治環境。蘇聯的整體經濟潛力上是不如美國的,所以在航天競爭的開始時期,蘇聯的速度是很快的,但是越到後期,就明顯感到後力不足,所以在航天競爭中最終失利也是必然的結果。
另外,不同的政治環境,也影響了科技的發展。比如前面說的科羅廖夫逝世,這與其曾經在西伯利亞的10年牢獄之災是有關係的,如果不是身體被搞壞,他不會在年僅59歲就逝世。
所以以當時蘇聯的條件來看,雖然最終沒能實現登月,但其實力是可以完成登月計劃的。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最終蘇聯只能放棄了登月。
-
5 # Ownerryu
作為唯一蘇聯重型載人登月運載火箭!由於採用串聯式即將多個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捆綁在一起!難度極大!基本不可能成功!連續失敗後!遂放棄!
-
6 # 冷有趣聞
蘇聯操持應用N-1火箭完成登月,然則N-1火箭十分不給力,連氣兒四次戰敗純粹地將蘇聯的登月操持推下了峭壁。
N-1火箭是由而今搞定B-1設計局的蘇聯航天巨擎科羅廖夫設計的,也是目下當今僅有一枚可以與土星五號媲美的重型火箭,騰飛風致2750噸,妥妥的巨無霸一枚。然而N-1火箭不抱負的設計使得很難在那個年月取得成功。
承載前蘇聯登月幻想的N-1火箭
N-1火箭的一級採納了30臺NK-15發念頭,這就使得火箭發射的難度增進,不合的動員機在任務時發生差別的震撼頻率,很是容易困擾其他啟動機的任務。
通常以為發射級的火箭發念頭數量不宜超越10臺,不然體系內在的不執著性很難抵達長期安然強項發射的要求。有的人大概會想到重型獵鷹火箭,誠然一級採取了27臺創議機可是最終仍是取患有得勝,但筆者認為此火箭另有待考察,一次的勝利不能闡明重型獵鷹採納的方案是合理的。
確實,N-1火箭的失利不只敗在了武藝上,更敗在了蘇聯的國情上。
在20世紀50、60年月,蘇聯的重點確鑿不在航天上,而是在導彈。目下當今蘇聯當然有弱小的陸軍和尖端的火器裝置,但美國的原槍彈完全可以正視這些。縱使過後蘇聯擁有了本人的原槍彈,但沒有可以將原子彈送往美邦本土的技能花樣,並且外界又賡續地質疑蘇聯的轟炸機能否有能力打破美國的防空Internet。
以是現在蘇聯的所有設計局都有導彈研討的任務,否則整個設計局都有被打消的屠戮。所以科羅廖夫要想完成他的理想,就必需時刻張揚它的軍事用場。終於在1962年N-1火箭得到了應允,由於種種啟事科羅廖夫的另一個軍事侷限的工程被砍掉,招致N-1的資金變得緊張,為了儉省資金N-1火箭甚至省去了一級火箭的試車。
這種狀況在土星五號上可是夙來沒有出現過的,結果這種工具不是放煙花,一個不可再來一個。而在美國面臨阿波羅設計所需的鉅額費歷時,肯尼迪總統只不過說了一句:“資金瞧我的。”
此外,不但僅是資金短缺,在每一個設計局之間具有的單幹,導致副本就稀缺的利潤又被籠絡了。那時對付登月方案有三個,撤除科羅廖夫的N-1,尚有切洛梅的U-700和楊格爾的R-56。(還好著末楊格爾沒有到場到登月火箭的合作中) 直到1966年才正式確認N-1勝出,而三年後切洛梅又從頭拿出了U-700的近景,並取患了當局的認可(這是在科羅廖夫棄世之後的事了)。這就有點雜沓與無序乃至荒誕乖張。除此之外,那會的蘇聯另有蒐羅空間站在內的多個航天打算在進行,嚴重地聯合了蘇聯的精神。
再去看看美國,當然在後期出現過相同於蘇聯的環境:多個差距的組織或機構在做偏重複的工作。但美國政府急迅就締造了這個題目並及時發展了更正:將航天範圍的事務全體交給一個新成立的區域性NASA去做,政府給了緊缺NASA的器重,它的位置可以與國防部齊平,其部長直接由總統錄用,直接向總統報告請示,對立了全國的法度模範。當肯尼迪總統遇刺之後,他們就把登月當成了最重要的變亂。
切實,在科羅廖夫設計N-1火箭時是可以讓一級火箭的發念頭做到只用5臺的,那就需要古舒高設計的RD-270型號的發念頭,但因為此型號的發動機使用的是四腐蝕二氮和偏二甲肼,但凡劇毒的燃料,受到了科羅廖夫的拒絕。事實上筆者以為科羅廖夫與古舒高之間干係的不合也影響了他的果決,究竟科羅廖夫近十年的監牢之災是由古舒高而起的。
末端呢,總設計師科羅廖夫的歸天對整個妄想的進行也組成了不小的影響。反面說過,各個設計局之間的關係切實不是格外融洽,為了確保規劃的順利發展,科羅廖夫奔波在各個設計局之間,只管即便將他們蟠踞在一同。但他的接棒人米申卻沒有這個力氣去調換起各方勢力。在N-1火箭四次打敗仗後,勃列日涅夫解除米申的總設計師職務,蘇聯鳴金收兵的登月經管也以打敗仗了卻。
不過,以後的蘇聯蔣肉體放在了空間站上,並取患了不錯的成就,以至於美國妄想修築海外空間站時,凡是交付著蘇聯人的教導才豎立起來的。
-
7 # 萬里江陵還不還
剛贏了二戰然後正當利益劃分,個派別之間明爭暗鬥,社會結構相當複雜,當時政府一直處於高壓手段政策,各種腐敗,知識分子不受重視,有思想有理想的學者甚至因為發表了不同意見收到迫害,秘密警察,各種迫害,你知道當時從蘇聯逃亡的科學家,學者有多少人嗎?逃不掉的被弄死的也比比皆是。你說這樣的環境下,別說飛月球了,社會基本秩序都保障不了……後來不就個屁解體了?
回覆列表
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將人送往月球?為何中國還沒實現載人登月?沒有就是沒有唄,技術達不到如何登月。美國技術確實強悍,這是不同國家和地球發展差異的原因,沒什麼道理。
總有人將載人登月想的太過簡單,而實際上有自己獨立航天且取得較高成就的也就中美俄日本印度歐洲而已,其它的國家和地區大部分都沒有航天,所需的航天裝置要麼租借要麼自己研製然後委託中美俄等國家發射,能獨立實現載人航天的就只有中美俄了。載人登月首先必須載人航天技術充足,目前能獨立進行載人航天的國家也就中美俄而已,其它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球乾脆就沒有航天,要麼是工業體系不能支撐,要麼是國家太小實在是不值得花費那麼多金錢搞航天。
如今只有中俄有成熟的載人火箭,美國的載人火箭獵鷹九號和龍飛船、SLS發射系統和獵戶座飛船都還在實驗之中,尚未進行過載人飛行,預計今年會進行,但是在火箭和飛船定型之前還得一段時期的測試。如今能搞得起航天的都是大國,都是工業化較為完備的國家,因為火箭和飛船的製造和生產需要龐大的工業體系與經濟實力的支撐。
而在幾十年前的世界上,能夠搞航天並且成效卓著的只有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前蘇聯,但是兩者的航天也各有自己的側重。美國因為研製出了重型火箭土星五號,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100多噸,月球軌道投運能力40多噸,因此有實力搞載人登月;前蘇聯也想和美股競爭搞載人登月,但是由於重型火箭的設計一直不是很晚上,最終沒有成功;但是前蘇聯的貨運系列飛船也很成功,於是前蘇聯搞了禮炮一號二號、和平號空間站實驗平臺,算是和美國有不同的側重。
但是如今的很多航天活動都是建立在當年美國和前蘇聯航天經驗之上,無論是中國的無人登月活動還是日本等國的小行星探測活動,都吸取了美國和前蘇聯的經驗,中國要進行的嫦娥五號月球取樣返回也是借鑑了美國載人登月的程式,另一方面人類目前要實現登月及返回,都只能採取相似的策略。美國和前蘇聯的競爭也使得世界上的大國意識到航天這個未來產業,紛紛投入大量的研究,但是由於工業體系發展的緣故,至今有獨立航天的國家和地球也就中美俄日本印度歐洲地區。
前蘇聯沒有將人送到月球只是因為當年前蘇聯的火箭技術達不到,無法承載足夠的載荷向月球軌道轉移,不過前蘇聯原本是有計劃的,但是其重型火箭N1一直沒能設計成功,無法承擔載人飛行的任務。即便是今天能夠實現載人登月的也還只有美國而已,中國長征九號還需要十來年才能首飛,美國的相應火箭雖然已經退役但是卻依然擁有充足的技術,再次發展起來也相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