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曲棲川
-
2 # 工地俠
古代的詩人在政治上有作為的我覺得是曹操,曹操是個偉大的詩人,政治家。曹操的詩意境廣闊,敘事抒情直達胸意!在政治上,曹操北定中原,結束北方的戰亂,對後續國家一統做出了傑出貢獻!所以古代我認為是曹操!
-
3 # 天地經緯402
當然是拍馬屁的了,如果你是一身傲骨,有文采,有品徳,有不願同流合汙的操守,那肯定沒有多少機會留在官場的,只有那些有文采而又能寫得歌功頌德的詞彙之人,才能夠做到。
-
4 # 良人執戟2
一,首推屈原。他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在楚懷王時期任左徒、三閭大夫,對內主張任用賢能,修明法度,面對咄咄逼人的秦國擴張,力主聯齊抗秦,受到貴族官僚排擠,被流放漢北和阮湘流域,透過觀看《屈原》話劇,我們看到屈原“峨冠博帶”,高吟巜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最後抱石自沉汩羅江。
二,韓愈
貞元十九年(803年)的韓愈任監察御史,時值關中大旱,而皇帝卻大動干戈迎奉法門寺佛指,他十分氣憤焦慮,奮筆疾書寫下著名的《諫迎佛骨表》,唐憲宗大怒,欲殺韓愈,在宰相裴度說情下免於一死,流放潮州。韓愈孤身離開長安,行至藍田時寫下著名詩篇《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我很欣賞這首氣魄宏大的詩篇: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殘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三,張九齡
唐玄宗時,奸臣李林甫入朝庭政治中樞,開始左右天下,為所欲為,但是,只有一人敢於堅持正義,針鋒相對,他就是“金紫光祿大夫,興縣伯張九齡”而李林甫這個老政客,步步推進,逐漸蠶食,張九齡終於輸給李林甫,文人墨客始終鬥不過光棍政客。
張九齡的詩作不多,《望月懷遠》則是唐詩中的明珠: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 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 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 還寢夢佳期。
這是初唐律詩,並沒有完全成熟,仍有古詩格調,這僅是形式上的看法,但是該詩的情景交融的絕妙境界,實為唐詩的教科書級別。
四,王昌齡
開元十九年進士及弟,授校書郎,縣一級幹部,著名的邊塞詩人,以七絕見長。其著名的詩如: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安史之亂”中,他不知為啥獨自一人走到今天的安徽鳳陽時,被當地刺史閭丘曉不問青紅皂白的殺害了,這個草菅人命(而是千古名詩人的生命),的惡史最終遇上強中手,閭丘不久因貽誤軍機被當朝宰相張鎬活活打死,臨刑前閭丘曉冒出淚水請求饒命,言稱家裡尚有雙親待養,張鎬眼睛一鼓:“那王昌齡的雙親哪個來養喃?”為張鎬拍手點贊!
五,高適
“安史之亂”造成大批的著名詩人官員流離失所,王維和杜甫等陷在長安城,王維被迫成了不忠大唐的貳臣,高適逃離出來,投奔皇室,以後官至淮南節度使。
而杜甫卻在到處流浪,公元760年,上無片瓦 下無立錐的杜甫在草堂寺修了幾間茅屋,還是依靠老友、時為成都尹的嚴武和時為彭州刺史的高適鼎力支援才完成。當然,高適只對杜甫盡了朋友之誼,而對李白的求助,高適卻說:“你無權無兵,沒有救的價值”。
六,王安石
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江西臨川人,他在宋神宗支援下,銳意改革,堅持法制國家,對於這場改革,引起歷史上很大爭議,尤其是受到大文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家、書法家蘇軾的反對。王安石是一位著名的詩人,比如:
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巜泊船瓜州》王安石
七,蘇軾
幾乎與王安石一樣,蘇軾也深受宋神宗的賞識而擔任禮部尚書,翰林學士,但是,他就是和王安石的新法對著幹,對於王安石的變革措施,他不認同。貶到黃州後做了一首詞《定風波》:
莫聽竹林穿葉聲,何妨徐行且沉吟。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來時蕭瑟處,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烏臺詩案後,蘇東坡詩風、人格發生變化,這場政治災難也成全了他,他的人生更加豐富,所作詩詞內涵更加深刻,如著名的巜赤壁賦》。
-
5 # 左手品茶右手飲酒
古代詩人有哪些在官場上有作為的?
中國歷史上,我所知道的,除了唐朝的孟浩然和宋朝的林逋終生沒有踏入仕途外,其他詩人絕大部分都當過官,比如李白、范仲淹、王安石、蘇軾、歐陽修等等,數不勝數 並且很多人都在官場上有所作為。下面,就列舉幾個,一起來看看吧:
1.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
李白不願應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透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賞識。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但未得回覆。
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李白初因才氣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髮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寫下《早發白帝城》。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投奔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逝。
李白生前的最後一首詩:《臨路歌》 原文: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譯文: 大鵬奮飛啊振過八方,中天摧折啊力量不濟。所餘之風啊可以激勵萬世,東遊扶桑啊掛住了我的左袖。後人得此訊息而相傳,仲尼已亡,還有誰能為我之死傷心哭泣...
李白當官不順,仕途之路坎坷崎嶇,最終雲遊天下,對酒當歌,寫下一千多首動人的詩篇,堪稱“詩仙”。
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世稱“范文正公”。唐宰相範履冰之後。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後遷居蘇州吳縣。
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
1040年,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
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任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
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
范仲淹擔任過的最高官職是參知政事,即宰相。
范仲淹有過輝煌戰果,幫助宋仁宗皇帝,帶宋軍英勇抵抗,防禦西廈,取得最後勝利的一場戰爭。
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原本臣服於北宋的党項族首領元吳,自稱皇帝,建立西夏國,在西夏的進攻下,宋軍節節敗退,延州北部數百里淪陷。邊事告急。宋仁宗想到了范仲淹,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范仲淹應召為龍圖閣直學士、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延州知州,防禦西夏。由於號令嚴明,訓練有方,又能團結當地羌人,范仲淹戍邊數年,名重一時,羌人尊呼其為“龍圖老子”,西夏稱其為“小范老子”,贊其“腹中有數萬甲兵”。邊塞也流傳一首歌謠說:“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範仲俺一生寫了三百多首詩,著名的《岳陽樓記》,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
3.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宋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出生於臨川軍之新淦縣(今江西新幹縣),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一生著名的事件是王安石變法:
北宋王安石於宋神宗熙寧年間進行的改革。治平四年(1067)正月,宋神宗趙頊即位。神宗立志革新,熙寧元年(1068)四月,召王安石入京,變法立制,富國強兵,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
王安石建立一個指導變法的新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條例司撤銷後,由司農寺主持變法的大部分事務。呂惠卿、曾布等人參與草擬新法。這些新法按照內容和作用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青苗法:這個辦法是他在鄞縣試用過的,現在拿來推廣到全國實行。
(2)農田水利法:政府鼓勵地方興修水利,開墾荒地。
(3)免役法:官府的各種差役,民戶不再自己服役,改為由官府僱人服役。民戶按貧富等級,交納免役錢,原來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錢。這樣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減輕了農民的勞役負擔。
(4)方田均稅法:為了防止大地主兼併土地,隱瞞田產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實土地數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稅。
王安石的詩現存1531首,代表作《元日》。
4.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等。
5.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元豐四年(1081),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代表作《詠柳》等。
6.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代表作《醉翁亭記》。
7.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先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作品作《瀟湘竹石圖卷》等。
8.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蘇詢。當過進士。代表作《嘉祐集》二十卷等。
9.蘇轍(1039年3月18日[1]-1112年10月25日[2]),字子由,一字同叔[3],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著有《欒城集》等。
10.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出任過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代表作《韓昌黎集》等。
唐朝的韓愈、柳宗元和宋朝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這八個人,被稱為唐宋八大家。
-
6 # 當歸的閱讀地圖
在官場有作為的詩人中,肯定有唐代張九齡。他是唐玄宗時期的宰相,幾乎一度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並且,史書都對他的為官作了正面評價,而文學史也給了他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一、張九齡其人張九齡,約生於673年,740年去世, 字子壽,號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
因而,在歷史上,他對嶺南地區的發展做出來非常重要的貢獻。過去的南方,常常被成為“南蠻之地”,而張九齡官至宰相,令這裡的風氣大大改變。不管是他作為“偶像”激勵當地人重視教育,重視學識,還是他親自督促和幫助當地的經濟和文明發展,都讓嶺南地區從他開始有了很大的改變。
《舊唐書·張九齡傳》中記載,他從很小就聰明,善於作文,後來考了進士。唐玄宗時,得到了重用,當時關鍵也是得到了名相張說的提拔,後來成了開元盛世最後的名相。
他當官時,有非常重要的作為,儘管當時是大唐盛世,但是繁榮的社會背後,隱藏著很大的弊端。他針對社會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從政之道,強調保民育人,反對窮兵黷武。
他主張省刑罰,薄徵徭,扶持農桑,踏踏實實地為民謀利益,為民生問題的解決提供很多便利。同時,堅持革新吏治,選賢舉能,地方官吏的任命重視德才兼備,這樣才能讓更多人真正為民做事。
他的施政方針,緩解了社會矛盾,對鞏固中央集權,維護“開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後世譽為“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的三傑之一。
他的為官之道,正直公允,又敢於進諫。
最重要的一個故事就是,安祿山對陣契丹兵敗後,范陽節度使張守璉押解回京要求按刑律判處死刑。而皇帝卻想要赦免安祿山,所以張九齡上言說:“張守璉的軍令一定要執行,安祿山不應該免除死罪。”皇上還是特別赦免了安祿山。
張九齡又上奏說: ‘安祿山狼子野心,面有謀反之相,請求皇上根據他的罪行殺掉他,希望斷絕後患。”皇上說: “你不要因為王夷甫瞭解石勒這個舊例,誤害了忠誠善良的人。”於是放安祿山回到藩地。
也是這時埋下了安史之亂的禍根,縱虎歸山說的不過如此。而後張九齡受到了李林甫、安祿山等人的彈劾打壓,開元二十五年被貶到了荊州。
開元二十八年,他病逝了,不久之後,他斷言“會反”的安祿山發動了“安史之亂”,盛唐由此急轉直下,唐朝走向了沒落。
而他病逝後,唐玄宗要找宰相,都要問 “風度得如九齡否?”可見張九齡對於唐朝官場風氣、政權執政的影響之深。
二、張九齡的詩文而在文學史上,張九齡是著名的詩人。他極發展五言古詩,詩風清淡,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著有《曲江集》,譽為“嶺南第一人”。
他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詩,叫《感遇》(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清代蘅塘退士孫洙選編唐代詩歌總集《唐詩三百首》時,將它放在了第一首,可見其地位之重要。
這首《感遇》詩,寫草木,實際寫的是人生。從題目就透露了他的心事,他畢竟還是忘不掉自己,還是想發發滿腹的牢騷,說說自己的鬱悶心事。詩中的花草意象,是致敬屈原,也是委婉傳達自己的心情,就屈原一樣被冤枉,被貶謫的失意心情。
但同時,這又是自信的他,“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草木自有它的真心,有它的孤傲和高潔,不需要美人的青睞。
張九齡還有另一首詩,並且流傳度更廣泛,那就是《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他寫了兩件事,望月和懷遠,作者望著月亮,思念著遠方的人。其中最著名的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已然傳唱千年,成了諸多遊子心靈的慰藉,藉此在月圓之日懷念親人。
張九齡的詩歌成就不菲,為後世留存了許多詩,更是對嶺南詩派的文學創作有了啟迪作用。
三、官場為官與作詩作文對於很多古代詩人來說,官場為官和作詩作文,是不矛盾的,甚至會作詩作文能夠讓他們的仕途更加通達。
古代人想要某得一官半職,有兩個方法:一是透過科舉考試,然後又伯樂推薦;二是透過戰場獲取戰功。
李白詩文很厲害,他曾因為詩文名聲大噪,入了唐玄宗的法眼,無奈卻太狂了。其實李白也想從戰場入仕途,他有常常佩劍,但是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為官的經歷,甚至給許多詩人帶來了更多的創作題材、創作靈感,他們歷經官場的得意與失意,透過詩文來抒發自己的情懷。
像王安石,也曾官至宰相,甚至和蘇式父子不對付,但是不妨礙他的詩文創作。他有非常清新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寫出了農曆春節的熱鬧景象。也有詠梅句《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歌頌梅花的高潔和孤傲,以此借物抒懷。
對於很多詩人來說,可能當官才是最重要的,而作詩作文,只是日常生活聊以自慰的興趣愛好之一罷了。
因為,畢竟寫詩文,不賺錢,當官才能拿俸祿,才能養活自己和家人。
我是當歸,與你共勉。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說起古代的詩人來不與官場有聯絡的還真不多。大多都是一樣的有這很多聯絡,甚至是官場上的居多。
比較早五柳先生,是比較早的討厭世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詩人之一,而他的前半生確實地道的為官者。當然陶淵明老先生為後市開了一個好頭就是一個詩人可以自食其力,孤獨和烈酒來面對現實,能夠安然自得,能夠寄存於世。也為日後的詩人做了一個榜樣,就是詩人是高傲的,是神聖的。為啥一上來就說到五柳先生陶淵明他老人家,那是他太給詩人爭臉了,也給官場指出了一條明路,就是不能接受了可以去做詩人的。
再就是于謙,他的存在是神一樣的。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直接指出做人的格局和踐行了自己的主張,最後用生命詮釋了自己一個人的獨到哲學瞭解。
還有零丁洋的作者文天祥。在生死之間用詩意盎然代替了生的燦爛。最後一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來豐富了詩在中國就是宗教一般的存在。給後世在民族氣節和生死誰重要的原則上做了一個最有力鐵證,為後世不倒的做人楷模。
詩人在中國是一個宗教般配存在。有著其他文化不可代替性,有著官場去汙清流的淨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