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狠狠地幸福1991

    你可以試著鼓勵他,他做得好的地方你和他說很棒,很乖,看他要發脾氣你趕緊給他轉移注意力,讓他幫你拿東西什麼的,這樣的孩子打罵是不管用的

  • 2 # 張波280669736

    要用不是咒罵的語言,而是嚴厲的語氣,嚴肅的眼神,堅決的拒絕,這種情況最好是小孩的第一次,滿地打滾不要理睬,若無其事,不能心疼他,如果是摔東西,就要決絕的制止,不惜輕打,堅決不能放縱或者妥協,一旦放縱或者妥協,小孩會變本加厲,或蹬鼻子上臉,有了第一次的拒絕,小孩以後不會太作,再加上語言的疏導,逐漸會好的,如果小孩滿地打滾摔東西不是第一次,那是父母縱容的結果,從咿呀學語開始不能溺愛縱容,要讓小孩養成好習慣好規矩

  • 3 # 大嘴媽育兒

    這種孩子我在現實中見過很多,但是我家的孩子不這樣。我覺得孩子小,父母就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是跟著父母學的,父母怎麼做?她看著也會跟著學。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不厭其煩的去給他講其中的道理。不要認為孩子小,其實他什麼都聽得懂。

  • 4 # 旺仔沒有牛奶

    首先,孩子通常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會發脾氣,要看家長的處理方式。是不是他一躺地上,摔東西就很容易妥協呢?3歲以前的孩子是沒有能力分辨對與錯的,所有的生活經驗全是模仿和耳濡目染。所以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應該怎麼做,當然允許孩子對於情緒的宣洩也是很重要的。不刻意放大。

  • 5 # 藝馨姐姐

    移情教育吧.在日常生活中大人要做好典範作用。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比如讓寶寶拿到最小蘋果時的心情。移情教育能讓寶寶在與同伴交往中變得更友好,更謙讓。

    消退法教育.寶寶發脾氣時,要溝通。找出原因。儘早消除。然後對寶寶的不良行為提出批評。適當採取措施,教育寶寶如何學會處理矛盾的方法。

  • 6 # 贏在起點月老師

    寶寶2歲左右,由於自由活動能力大大增強,各方面知識不斷增多,就表現出獨立的願望,雖然能力不強也要自己動手自己幹,變得不太聽話,喜歡與家長對著幹。這是一種意志的自我表現,心理學上稱此為第一反抗期。您的寶寶正處於第一反抗期,媽媽不必過於擔心,換一個角度想其實這也是寶寶長大了的表現,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

    1. 態度平和冷靜

    越是寶寶大發脾氣,父母越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等自己冷靜下來,再去跟寶寶說話。如果不是原則性問題,媽媽不必抓住不放,嘮叨沒完,過了一段時間,他會控制自己的。

    2. 相信寶寶,儘量放手

    對於寶寶的好奇心,父母們應該給予支援,千萬不要對寶寶過度保護或是包辦代替,這樣會使寶寶失去很多自我探索的機會,也會引起他們的牴觸心理。對於寶寶的能力父母要給予充分的相信和肯定。當寶寶遇到自己能力範圍可以解決的困難,父母要儘量放手讓寶寶自己去做,這樣寶寶在體會成功的快樂同時,也能減少和父母的對抗。

    3. 不能嬌慣、放縱寶寶

    對寶寶的不合理要求和不當行為要堅決而平靜地制止,不用講很多道理,也不要關注寶寶的表現(不要哄勸或威脅、厭煩),更不要以喊叫對待寶寶,給以必要的冷落並堅持到寶寶自己覺得無趣,停止哭鬧為止。這一點,家庭成員一定要保持一致。

    寶寶之所以表現出頑強的“反抗性”其根本原因是想獨立。表面上看起來是在與父母作對,但寶寶的內心仍然需要您的情感支援和適時的鼓勵。媽媽在給寶寶提要求的時候,可以使用選擇性的語句,如媽媽可以問寶寶:“你是想吃蘋果,還是香蕉?”“你想玩小球,還是搭積木?”這樣寶寶能夠感覺到做事受到尊重,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媽媽要儘量使用肯定句,如你想要孩子小心一點,你可以說“輕輕地拿起那個杯子”,不要說“不要把杯子打壞!”

    媽媽還可以表面“順其言”而實質“反其道”。如炎熱的夏天,媽媽希望孩子多喝一些水,孩子不肯喝,媽媽可說:“如果你現在不想喝就別喝,等你感到渴了再喝。我可想多喝一些水。”孩子看到媽媽喝水,很可能會跟著要水喝的。

  • 7 # 娛樂少女志

    這個情況我遇到過,因為我兒子也有這樣過[呲牙]他現在兩週二。有段時間他動不動就躺地上撒潑打滾,一不滿足他的要求就開始哭,不知道哪裡學來的,一開始大人心情好的時候還能哄哄他,試圖跟他講道理,但是我發現幾乎沒用,他就是不達目的不罷休!

    後來他一旦躺地上哭,我直接無視他,我坐在旁邊凳子上,邊看他表演邊刷手機,等他哭累了自然會停下來。第一次他能哭個二十分鐘,第二次就剩十分鐘左右,後來再試幾次,都是假哭居多,我要麼在旁邊做家務要麼吃東西引誘他[捂臉]最後他也看出來了我態度堅決,不理會他的這些小伎倆,之後就不再撒潑打滾了。

    其實大人的態度很重要,一定要堅決,不優柔寡斷,只要大人堅持原則,試幾次就會成功!

  • 8 # 大威小米

    孩子這個階段是一個叛逆期 ,也是人格自主意識形成期,有了自己的想法, 意識, 所以才會哭鬧, 叛逆,滿地打滾耍賴皮, 是正常反應無需擔憂過了三歲以後就會好轉許多, 但是這個時期很關鍵, 關係到了孩子一生的性格品行, 等方面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到老 ,這就需要我們正確的引導 這個過程應該緩慢循序漸進 ,家長多費一些心神 不要不耐煩 ,每天多多陪伴一起玩耍儘量滿足孩子合理要求 多跟孩子交流溝通 。

  • 9 # 情深緣淺2393635

    一個字 打 再寵 以後累死你 寶寶在家必須得有一個人能管住他 他必須有個怕的人 要不早晚得出事

  • 10 # 九月九十月十的紗

    你好,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不少媽媽會發現,孩子2歲後,開始變得有些執拗,脾氣見長,甚至有時候會無端的無理取鬧,不著急,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些敏感期的特點,家長不需要擔心,也不要給孩子貼任何“標籤”,根據孩子實際情況,給予正確的引導,耐心、冷靜分析原因,儘量滿足他在這一階段的需求。

    一、“專橫跋扈”:典型的以自我為中心,喜歡說“我的”、“不”、“我來做!”等,很強的佔有慾,不願意分享了,有時候還會因為“物品之爭”和其他的小朋友出現“攻擊”行為。很強的逆反心理,有時會對所有的命令都說“不”。急於證明我是“有主見”的。於是,一場以爭取意識自主為目的的革命開始了!

    二、執拗和愛發脾氣:認為這個世界是按照一成不變的程式和秩序來運轉的,固執地要走同一條路,要吃一樣的早餐,要穿同一件衣服……還有很強的支配欲。還會以不同的形式吸引別人注意,其中之一就是發脾氣。一般是由於慾求不滿和無法進行有效交流引起的挫折感有關,堅持獨立去做幾件事,不要別人的幫助,不過有時候會無端地發脾氣。

    三、依賴心理與分離焦慮:在反抗之餘,卻又對你產生的嚴重的依賴,一旦離開你,他馬上就會哭鬧。一邊想自己獨立玩,一邊又要確定父母在其身邊,像一塊橡皮糖似的粘著父母或照顧者,一刻也不想分開,否則會哭鬧不休,家長就連出門也成了一大難題。

    四、思維和想象力增強:喜歡玩過家家遊戲,喜歡到處畫畫,能熟練做不同的匹配和分類遊戲(如根據用途和事物內在聯絡來進行物品分類:牙刷和杯子,蔬菜和水果等,能將吃、喝、穿、用、玩等不同物品分類)。理解白天與晚上的區別,懂得10以內數的含義。能準確指出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能正確重複四位數字,如6658、5652等;能背誦8-10首兒歌、5-6首詩歌;喜歡問“為什麼”。

    五、熱衷於身體運動和生活獨立自理:當孩子眼睛一張開就開始跑跑跳跳一刻也閒不住,比如走路、攀登、懸吊滾轉等都是他們喜歡的運動。活動中懂得基本的自我保護;另外,這時已經能夠用單腳保持平穩2-3秒,雙腳同時起跳著地不摔倒。能雙腳交替熟練上下樓梯;能扔出一些略重的玩具、書本、沙包等等,能提、拿一些重物(媽媽的包、一本厚書等);會把紙對摺,會拼10塊以內的拼圖;會畫圓形等簡單圖形;喜歡並能夠自己穿衣服、梳頭、洗手、漱口、刷牙、獨立進餐、大小便,自己擦鼻涕。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給孩子尊重與自由:要確信孩子是主動的、獨立的個體而不是大人的依附品,只有充分相信人類發展的自我價值才談得上尊重!充分給孩子自由:自主選擇的權利,自由地去要求想要的,而不是等待許可;自由地去冒險,而不是僅僅選擇“安全”和不搗亂。保護自主性、自信心和發展自我意識。(認真傾聽和解答孩子的問題,並在在孩子說的話中加入一些新的資訊。如“是的,那是一條毯子,一條又溫暖又軟和的毯子。” 耐心地等待他自己長時間穿一件衣服、吃一頓飯……鼓勵孩子玩沙子、泥巴、粘土和水。)

    但也不能過分的順從,自由的原則是不傷害自己、不影響他人的自由、不傷害環境。如果超過這個限度就明確地告訴他不可以,並帶他按正確的方式去做。這時父母千萬不要用大灰狼、大老虎等故事來恐嚇孩子,如此,孩子容易形成膽小謹慎的性格、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2、正面引導:使用正面的詞語和寶寶溝通,對於寶寶的“不”可以用“二選一”封閉式問題來跟寶寶溝通(你是要拿這個碗還是拿那個碗來吃飯?)提前給寶寶建議解決他難以應付的情況(比如超市和Party);用您的注意和表揚來關注寶寶的閃光點,並要忽視他的一些“不良行為”。

    解讀“逆反”:2歲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識確立,表現在自我意識與他人意識分化。之前他的意願由父母幫助他執行,父母是他的意願代理人,逐漸他發現父母並不能滿足他所有的意願,因此,自我意願開始與他人意願分化了。其叛逆還和父母的心態有關,以前你是絕對控制他們,他們即使有什麼想法也講不清做不明白,我們就認為這些小傢伙是聽話的玩偶。突然之間他們長本領了,而且有花招了,這你接受不了。但用不了多久,你就反過味兒來,開始把他們當大孩子看待了。2歲多的孩子有時候執拗、反抗,期望擁有成人的能力,這是透過獨立自主處理自己的事務實現的。他們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他是在發展和建構自我意識,一旦遭到拒絕就會很煩躁、很痛苦。這時成人要耐心、冷靜分析原因,儘量滿足他在這一階段的需求。

  • 11 # my佳

    每個孩子和寶媽都經歷過這樣一個過程吧。

    當孩子發脾氣時,我通常的做法是這樣的:

    1、當他哭鬧,比如沒有達到他的要求就哭鬧不止時,我會和他說“你現在慢慢哭,等你能平靜下來後,我們再好好談,可以嗎?”然後,我就會陪在他身邊,等他哭,哭一會兒他自己也會覺得沒意思,就會停下來,和我說話了。這會兒我就會詢問他哭的原因,然後給他分析,這件事情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不能滿足他。

    2、當他發脾氣摔東西,我會讓他先罰站,並嚴厲的跟他說,摔東西是不對的行為,遇到事情應好好和我或者爸爸說。我會讓他自己先冷靜想一會兒。等罰完站我同樣會問他摔東西的原因,並給他疏解這個問題,最後會讓他去把摔的東西撿起來。

  • 12 # 老孟的娃世界

    幸好您談到了孩子的年齡,不然這個問題還真是不好回答。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會經歷不同的階段,他們的很多行為都會體現年齡特徵,因此面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我們所採取的家庭教育方法肯定是不同的。

    孩子動不動就躺在地上,不分場合不分時間,可能您很多時候除了要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還要面對其他人的指指點點,這種心情必然是不好受的。您想解決問題的心情一定是迫切的,但是在討論解決方法之前,我認為您需要先了解一下兩歲孩子的心理特徵,因為您只有知道了自己的孩子正在經歷什麼,才知道自己能從哪些方面去幫助他。

    神奇的兩歲

    我最早接觸到“兩歲”這個年齡概念,是從一位美國朋友的口中,他們稱之為“Terrible Two”。當時剛聽到的時候我家孩子還不到一歲,我還完全不能理解這種糟糕從何談起。但隨著孩子年齡慢慢增長,我也漸漸體會到年齡賦予他們的真的是一個行為的分界線。

    對於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行為分析,我認為最透徹的是美國的兒童精神分析專家Selma H. Fraiberg。她認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內心是充滿矛盾的,可一旦他邁過了這個年齡,理順了自己的選擇,那麼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就出現了。在她的書中有這麼兩條理念,我認為對我幫助很大,在這裡分享給您。

    1.“在這個年齡,我們無法與孩子談論任何類似於愧疚感的東西。”因此你會發現不管您家的孩子做了多麼出格的事情,不管你多麼的生氣,他似乎都沒有那種做了錯事之後的自責和反省。這也是我們與孩子發生衝突的根源。

    我們總會主觀的認為孩子已經學會了簡單的詞彙,當我們表達某種情緒的時候孩子應該很明顯的能夠感覺到,又或者即便他感覺不到我們已經一遍又一遍的告訴過他“不可以”,這樣清晰地表述我們不相信他不懂,甚至經常我們認為他是故意為之。Fraiberg教授的研究結果就提醒了我們,其實孩子並不是故意作對,只是他們還沒有辦法去將外部的道德評定和內在的良知融為一體。只有在事情發生之後,在你嚴厲地批評他之後,他才會意識到自己上一件事做錯了。

    這真的是一件讓人很鬧心的事兒,這就意味著下一件事發生的時候,由於他沒有預測結果的能力,還是會一錯再錯。可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並不是故意跟我們作對,因此不去主動地誤解孩子,我認為是我們家長能夠向孩子靠近的重要一步。

    2.“教育要求孩子控制自己的本能,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意味著和自己作對。”在孩子發展了語言之後,他是真的能夠理解,有些行為是被你說“不”,被你禁止的。但你所禁止的這些行為當中,有些是孩子有著強烈願望和迫切需要的,至少他們自己這麼認為。這個時候在孩子心裡會產生兩種力量,一種是自我的力量,一種是社會的力量,自我的力量就是孩子自身的願望,而社會的力量就是你對他行為的評價。

    孩子我幫你

    之所以寫這麼個題目,就是希望每個家長在面對兩歲孩子的時候都能抱有這樣的心態。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批判性的教育方法很顯然是無力的,孩子並不需要我們去判斷他的對與錯,而需要我們在適當的時候告訴他正確的處理方法幫助他塑造更好的自己。

    面對如此矛盾的孩子,我們的家庭教育也應該分為兩個部分:日常引導和應激處理。

    一.日常引導

    日常引導應該是我們教育的重點,塑造性格穩定的孩子不能單靠事情發生時的大呼小叫,更多的在於我們日常傳授給孩子的理念和思想。

    我家孩子沒有糟糕的兩歲,這的確讓我少了很多尷尬,但回想起自己的教育過程,我認為比較有用的幾點在於:

    1.穩固的親子關係。我認為這是一切家庭引導的基礎,在孩子還沒有進入到幼兒園之前,她的整個世界基本就在於原生家庭。他是否能聽得進你的勸告,是否能在自己的需求和你的開心之間選擇後者,其實都取決於你和他之間的親子關係。穩固的親子關係並不是一種敬畏的關係,而是一種相互理解,這就要求父母有聆聽孩子的能力,而不是一邊聽著孩子的需求,一邊強調自己的意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多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女兒跟我說她想吃糖,那我一定不會簡單的跟她“你不可以吃糖,吃了糖會壞牙”,這看上去是在為孩子好,但孩子會認為你沒有聽見她的意見,久而久之她會放棄溫和的交流方式。那麼這時我一般會說“吃糖可以啊,吃甜食會讓人開心,不過白天吃糖會比晚上吃糖壞牙的機率小很多,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把吃糖的時間房在白天呢?”您不妨體會一下兩者的區別,調整一下日常跟孩子交流的方式,雖然孩子小,但是讓他覺得你尊重他是非常重要的。

    2.完善表達能力。會說更多的詞彙,能夠更真實的表達內心需求絕對是幫助孩子穩定情緒的一個好方法。但其實在孩子還沒有能夠完整表達語句之前,家長也是有方法安撫孩子情緒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孩子想說一句話,卻又為自己的詞不達意開始出現急躁的情緒時,不要急著打斷他,也不要搶著去說,不然孩子剛被激起來的無法發洩的怒火,就會在下一階段徹底爆發。這個時候你不妨蹲下搭著孩子的肩膀,看著他慢慢說“彆著急,我在聽”,你的情緒會傳染孩子,孩子會更有信心重新組織語言再次表達。當他說清楚這件事之後,在下次同樣的情形之下,他就不會再產生急躁情緒。

    完善孩子的表達能力並不單單是教他說詞,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合理的說話情緒和語言組織能力。

    3.建立規則感。有些家長平常很放縱自己的孩子,但當孩子做了讓她難堪的事情時,又會對著孩子大呼小叫。這時其實孩子也很迷茫,因為你根本沒有教過他什麼場合能做什麼,能說什麼。他不明白你的憤怒來源於哪裡,很有可能他就會把一切歸結於此時此刻你不愛他,這隻會激化他的情緒。

    不妨平時透過一些繪本或者路邊的宣傳欄,多給孩子講一些公共場所的規則,慢慢幫孩子建立一種情境感,這樣也能幫助孩子瞭解什麼樣的行為,在特定的環境下更合適。

    二.應激處理

    即便平時教的再好,孩子都有氣不順的時候。那麼此時此刻我們要做的不是講道理,而是想辦法安撫孩子的情緒使他平靜下來。我就以您舉的這兩個例子來說一下自己的處理方法。

    1.躺地上。這個時候您會怎麼辦?氣得跟他說“你再不起來我走了”?還是開始數“123”?這些都沒用,而且會助長孩子的氣焰。你能真的走嗎?不可能!123之後呢?還有456!因此孩子下次會更加的有恃無恐。如果是我,這個時候就會默默的站在旁邊,不說話等著他把潑撒完,然後給他兩個選擇“你是繼續躺在那兒發洩一會情緒呢,還是起來好好告訴我想幹什麼?”孩子目的是達成所願,耍賴只是一個手段,你提供給他解決問題的方案,他便不會再糾結於手段。

    當然在孩子起來,你們談論過他的需求問題之後,還是需要再跟他明確一下規則,“看吧,我們並不是靠躺在地上就能解決問題的,還是要起來好好說才有用是吧?那麼下次我們可不可以不要把時間浪費在躺在地上發洩,而是直接來解決問題呢?”

    2.摔東西。這個我女兒是做過的,我的處理方法很簡單,如果是她扔的是自己的東西我會直接撿起來扔到垃圾桶裡,即便再昂貴我都不覺得可惜。我會告訴她“你的東西你有處置的權利,但是如果你決定了不要它,我是不會撿回來的”。至於最後是不是要撿回來,那就由孩子自己來決定我不會再參與。如果孩子摔的是我們的東西,我就很乾脆的告訴她摔的這個東西是多少錢,可以買多少根棒棒糖,多少根糖葫蘆。然後提醒她,如果損壞了會從她的零食裡面扣除相應的金額。一般我女兒聽到她的零食會被斷掉就會默默的再把東西撿回來,發現沒摔壞還會非常開心的給我送回來。下次想扔東西之前,她會很自覺的考慮一下。

    無需恐懼和厭惡孩子的兩歲,我們只需要見招拆招就好。只需要記得一點,在每次矛盾過後都給孩子一個擁抱,告訴他“雖然我不喜歡你的行為,但是還是願意愛你。”給予孩子幫助而不是埋怨,給孩子穩定的處事理念而不是盲目給他貼標籤,相信你的孩子會越來越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櫻桃畝產多少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