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聃22

    考舉人難度更大,一旦考上就是國家公務員編制,而考進士的前提必須是舉人身份,考取難度相對小很多,錦上添花而已。秀才也是有國家基本保障的,溫飽不愁,至於說窮秀才,應該是相比舉人而言吧,就差那一步就是國家幹部了,人們說窮秀才更多的是惋惜!

  • 2 # 魔鬼編劇丶海之亭影視

    先回答一下為何是金舉人吧,因為相較於進士來說,舉人是所有秀才真正踏入仕途的第一步,並且也是最難的一步,也就是現在的大學畢業找工作,而在當時這是一條最好的正路,就知道他的難度所在了。並且聯想一下古代甚至有范進中舉之後瘋掉的情況,可想而知當時的中舉有多難,而之後的進士更多的拼的不僅僅是知識了,還有很多外部因素,所以說舉人的含量可以說是“金”的。

    再說秀才,都說窮秀才,實際上在中秀才之後是可以享受到一定政策的,免除徭役,不用給官府當免費勞力;在北方地區,可以免除幾畝地的官租,就連房子的高度也可以比普通家人多出三寸。到明代,秀才的優惠政策更是好之又好,他們每月甚至還可以從官府領到1兩白銀以及一天一升米,偶爾還有魚肉油鹽。所以說即便什麼也不做,也不會餓死,不過這樣坐吃山空會很窮,所以才會有窮秀才這個稱呼了。

  • 3 # 永恆情感說

    對於古代的學位定義沒有研究,但無論發展到何時,都不離本根,為了出人投地,寒窗苦讀,窮秀才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家境貧窮,努力學習,出人頭地,一種是一生無所事事,除了學習考取功名,否則醫生碌碌無為。像極了現在,現在正是高考期,祝天下學子,旗開得勝吧。

  • 4 # 四川達州人

    當然是有原因的。

    明清時期,全國讀過書的人,大體只有四五百萬人,其中秀才大約70萬,舉人七八萬,進士只六千左右。

    同時,全國每兩年增加2.5萬秀才,每三年增加4000舉人,300進士。

    從這裡可以看出,秀才晉升舉人約十比一,舉人晉升進士不足十分之一。

    然而這只是通常情況下的比率。

    因為舉人是士的身份,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分水嶺。所以,舉人是一般讀書人的終點站,大多數舉人考兩三次之後就不會再考,會在本省出仕,或者給高階官員做幕僚或者在家鄉教書育人,擴大影響,或者吞併土地,包攬詞訟,結交官員。

    而普通秀才哪怕考到老也要衝擊舉人,因為中舉才有這些權益。因此,全國秀才幾乎都會拼命考鄉試,哪怕七八十歲,而每三年全國只增加不到4000舉人,所以舉人的錄取率一般都在3‰左右,江南地區則更低。

    反觀進士,每三年中進士300,但到首都參加會試的舉人也就在1.5萬至2萬間,最多也不會超過3萬,透過率大體1-2%。

    因此歷來有金舉人,銀進士的說法。畢竟舉人已經跨入士,而80%的進士也只是一個三甲進士(到老最多也就是個五品官),不過比舉人高一點點而已。

    至於秀才,是因為各種原因說窮。

    比舉人來說,秀才當然窮。

    秀才只是免除本家徭役稅金,國家每年給一下錢糧,資助繼續求學。但秀才每年要參加縣考才能維持鄉試資格,繼續求學得請教老師,與同學交往,繼續考試的盤纏,這些都導致很多秀才生活艱難。

    秀才繼續讀書得花錢。出去當私塾教師,給官員做幕僚,則沒時間讀書。

    原因就在這。

  • 5 # 鄂罕牧營

    金舉人,

    是因為舉人是入仕的第一步,類似今天的考上的清華和北大。今天如果誰家的孩子能考上,也是相當金貴的事情,孩子前途是金光大道的。

    銀進仕,

    考上清華,北大,不一定都能當官,有考研的,有工作的,但畢業後都能有工作,掙錢是不成問題的。

    窮秀才,

    類似今天的大學生,遍地都是,畢業即失業,在家裡啃老族,你說他沒知識,他也是知道回香豆的回字4個寫法,拿個手機低頭一族。

  • 6 # 帛物志

    秀才相當於高中生學歷,說沒文化吧也有文化,說有文化吧,感覺學歷還不夠門檻,復讀好幾年也要考上大學。因為出去只能去基層打工。

    舉人相當於本科學歷,基本上各種門檻都邁得進,有的人就覺得不考進士也吃喝不愁,在動力上,明顯弱於考舉人。這個是省裡舉辦的考試,錄取率也低,所以這些人都是所在省份的佼佼者。在當地的含金量都是槓槓的。

    進士相當於研究生學歷,錄取率高一些,統一京城考試,路遠的,沒錢的人呢就可能不願意去了,所以教育最後還是拼錢的,自古就是。據說後期的進士錄取也是看區域的,如果統一標準,北方和偏遠地方的基本就全軍覆沒了,進士基本就被江南人包圓了。為了平衡,所以給這些地方分配名額,所以並不是完全的公平,這個和現在的高考制度有的一拼。給各省分名額。這樣進士的素質其實就良莠不齊。

    就造成了某些省份的進士的水平可能不如有些省份的舉人。金舉人,銀進士,這種狀態就如同現在有些用人單位只看第一學歷。

  • 7 # 三楚雄風

    進士跟舉人的差距比舉人跟秀才的差距還大。

    明清時期,所有三品以上的官員,沒有進士背景的只怕我一隻手都數的出來,無非就海瑞,左宗棠等寥寥可數的幾個。

    舉人所有的權利,進士都有,進士有的權利,舉人基本都沒有,進士的下限基本就是舉人的上限了。

    進士一生,不出大問題,混個知府是比較差

    的了,而舉人一般能撈個知縣就不錯了,能混到知府的舉人絕對比混到內閣大學士的進士少十倍。

    舉人跟進士不是一個層次的!

  • 8 # 靈石蘊

    古人說沒說不知道,不過“金舉人,銀進士,窮秀才”說法蠻貼切的

    古代讀書不像今天這麼容易,培養一個讀書人,家裡人要付出很多

    比如說漢朝的丞相陳平吧,他們家父母早逝,陳平跟著哥哥過,陳平呢不喜農活,喜歡看書習字,哥哥認為陳平和別人不一樣,所以就包攬了所有的農活,嫂嫂呢則包攬了織布養蠶以及一日餐飯,他們夫妻兩弄田地的收入養活三人,並且供應陳平的讀書花銷

    或許有人認為這沒什麼,可為了供養陳平,哥哥本來只需要種二十畝地,卻種了四十畝,起早貪黑。按照古代那種生產力,純手工作業,可以想一想,有多難。我曾經割麥子,一天下來,一畝地沒弄完,相比割麥子,犁地翻土更是累人……

    陳平有哥哥供養,想一想,如果沒有人供養,作為一家主要勞力,秀才們卻把時間用在讀書習字背考上,他們家靠什麼生活?憑什麼不窮?天上掉下錢財麼?而且讀書習字花費很大,筆墨紙硯、書本、以及請老師教學,都是要錢的

    普通百姓讀成秀才,他們家不窮,誰窮?

    不過古代若能讀書出士,則地位會翻天覆地,讀書也是鯉魚躍龍麼的唯一機會,所以古代秀才們,多多少少都會有宗族供養,期盼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那一天

    至於單打獨鬥,就算了吧,古代還有士人恆為士之說呢

    金舉人銀進士,這個是秀才殺出來的選擇

    古代四民,士農工商,舉人已經是士一級了,屬於統治階層

    統治階層就有統治階層的待遇,比如說有免稅幾百畝地的優待,上下打點一下,幾百畝可以變成上千畝,僅此一條,就有許多鄉民會把土地掛靠到舉人家,讓舉人成為地主;再者,舉人可以做官,做不了高官,縣令一級的問題不大,只有缺,就能補上。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縣令拿不到十萬,一萬沒疑問……

    即便不做官,舉人也是鄉紳一級人物,自古皇權不下鄉,縣令統治地方,靠的就是鄉紳

    進士,是舉人的更上一級,之所以說銀,因為進士和舉人除了能進朝堂,沒有太大區別,或許有人說,能進朝堂區別還不大麼?可仔細想一想,能進朝堂的能有幾人?有那勁兒,呆地方做個土豪不好麼?

    進士之所以是銀,因為舉人付出和收穫不成比例,不如安穩當個地方豪強

  • 9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金舉人,銀進士,窮秀才”這種說法有一定的借鑑意義,但是並不全然正確。首先說窮秀才,秀才確實非常窮,沒有任何含金量,用今天的話來說,秀才無非就是一個高中畢業生。在科舉制度中,秀才是對學子最低一級的稱呼。

    科舉制度分為: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

    童生試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入門考試,一個人飽讀詩書十年之後,覺得自己學有所成了。於是就去參加州縣組織的童生試,這個時候他們統稱為“童生”,類似於我們今天說的學生了。考過了童生試以後,他們就有了另一個身份,叫秀才。

    但秀才只是這個人擁有了繼續參加鄉試的資格,他沒有什麼含金量,不過倒是有一些特權,譬如不必向知縣下跪,還擁有一定的賦稅豁免權,而且地位也比普通百姓要高一些,畢竟是知識分子嘛。但秀才沒有資格在官家擔任職位,一般都是去當教師偏多,所以叫它窮秀才。

    而舉人不同了,秀才透過鄉試以後就叫舉人,鄉試是一道龍門,跳過這道龍門,八九不離十就可以實現階級大翻身了。舉人一般都是授予知縣最多,簡單來說,考中了舉人,基本上也就把烏紗帽拿到手裡了,這就有點我們今天說的畢業和就業無縫掛鉤。

    最好的例子就是《儒林外史》中的范進。

    他沒考中舉人之前,日子過的那叫一個寒酸,家裡窮的不要說揭不開鍋,連鍋都沒有,家徒四壁要什麼沒有什麼。而且范進這個人天賦似乎也並不高,考到五十多歲才考中一個秀才,可以說十分可憐,生活的十分心酸。

    後來時來運轉,考中了一個舉人,那傢伙,生活立馬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老丈人對自己恭恭敬敬,鄉親們也來巴結他,前任知縣也來結識他,還送他房子。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一旦中了舉人,就不再是老百姓,而是官了。

    所以這就不難怪范進會發瘋了,換成任何人估計都要發瘋。

    舉人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皇權不下縣”,朝廷的權力最多延伸到州郡一級,縣份上的事情朝廷就鞭長莫及了。所以縣令基本上就屬於土皇帝,那在各自的轄區裡都是說一不二的存在,只要不犯大的錯誤,縣令的權威甚至是皇帝都不能相比的。

    不過舉人再好,肯定是比不上進士的,因為舉人沒有發展空間,屬於出道即巔峰。而進士不同,能考中進士的基本上都是京官或者是縣令以上的官職,發展空間和前途顯然不是舉人可以相提並論的,只不過說舉人因為“山高皇帝遠”管不了自己,擁有很大的權力發揮空間,所以有時候會造成很多進士沒有一個舉人混的好的現象。

  • 10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弄清楚古代的科舉制度。科舉起於隋唐,到明清時發展最為完善,那咱們就以明清為例來講述。

    明清時科舉分為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級。

    童試是最初級的地方縣、府考試,透過縣、府兩次考試者,成為童生,可稱一聲讀書人;

    院試在府、州的學院舉行,分為歲試和科試兩級。歲試參加者必須是童生,通過後即為生員,俗稱秀才。科試則是對秀才的進一步考核,只有通過了才能參加下面的考試,沒透過有可能被取消秀才資格。

    到了秀才這一級,就算脫離平民階層,可稱為“士”,享受一定的特權。見官不必下跪,犯事兒了在定罪之前也不能像對待老百姓一樣施刑,須先報學官才能處理。並且免其丁糧(免役稅),成績優秀者稱為廩生,次一等的為增生,朝廷給銀給糧。

    鄉試又稱為大比,每三年一次,即所謂的秋闈。分為三場,分別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通過後就是舉人,具備做官的資格,可以候補選官,也可以繼續考進士。

    會試在鄉試後的次年二月初九至十五日於京師禮部舉行,又稱春闈、禮闈。透過者就是進士,可以參加最後一級的殿試。

    殿試在會試後一個月即三月十五日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因而到這一級的仕子又被稱為天子門生。

    透過以上內容,我們會發現秀才的級別比舉人和進士低,雖然朝廷有一定的補貼,但和付出相比就不值一提了。古代紙筆、師資都很貴,供出一個秀才不容易,甚至能夠拖垮一個普通家庭。“窮秀才”這種稱呼是很貼切的。

    到了舉人這一級,情況立刻就改變了。因為舉人不但能夠做官,還能庇佑家族。

    《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有許多財主老爺帶著銀子、房產、田產來投?甚至還有人自願投身為僕?因為可以逃避賦稅。

    秀才只能免他一個人的,舉人可以免一個家族的,朝廷給的補助也更多。也就是說,只要一中舉,立刻就能發一筆財。哪怕他不去做官,不出意外的話,躺在功名薄上也夠吃一輩子了。

    進士則是另一種情況,能中進士者,都是學識淵博、志向遠大者,這些人投身官場,必然想往上爬,但在京城這樣的地方,進士根本不算什麼。想要出人頭地,就得到四處打點,掙的還不夠花的。

    其實如果舉人想做官,和進士也是一樣的處境,甚至因為出身不高,謀不到好的職位,要是沒有家族的支援會很艱難。但若是不做官,花費不會太大,錢財這塊是不愁的。

    所以,“金舉人,銀進士,窮秀才”這種說法,是假設舉人不做官才能成立的。舉人若是做官,比進士更難。但不管怎麼,科舉都是古代最好的出路。

  • 11 # 燃先生

    “金舉人,銀秀才,窮秀才”的說法,主要還是跟科舉考試考生所要付出的代價以及考試的淘汰率有關係。首先,我們粗略來了解一下古代科舉考試的基本過程。根據古代封建朝廷的設定,科舉考試一共分為童子試、鄉試和會試三個環節,考試難度和等級依次增加。如果通過了童子試,那麼你就取得了秀才的功名;通過了鄉試,就得到了舉人的功名;通過了會試,就取得了進士的功名。

    至於說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那些“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狀元郎,則是進士中的佼佼者。

    看到這裡有些朋友可能就會疑惑了,為什麼進士比舉人明明更加難考,在這句俗語當中,舉人反而要顯得更加尊貴一些呢?

    這是因為你想要考到進士的功名,那麼你要花的時間成本以及經濟成本無疑是非常大的。因為在物資匱乏的古代,如果想要安心讀書,非是家庭殷實的人不可,普通人家裡是萬萬養不起讀書人的。

    這樣看來,雖然巨人大段位要低一些,但是花費的成本。相對要合理一些。其次,舉人考試的淘汰率是三十進一,也就是說每三十個人參加鄉試,就只有一個人透過;而進士則是十進一,從考試透過率來看,居然的透過率明顯要更低,因此才有了“金舉人,銀秀才”的說法。

    至於窮秀才這一說法,是因為古代的科舉考試雖然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但是朝廷的官位是有限的。所以只要你成為了舉人或者進士,才有當官的可能,如果你只是一個秀才的話,那麼基本上就可以洗洗睡了。

    這樣對於那些已經獲得了秀才功名的人來說,他們當然是不甘心的。因此他們會日復一日地繼續讀書。年復一年地進京趕考,想要獲得更高一級的功名。

    而對於讀書這一脫產活動來說,你一直讀書。不去工作,那麼你自然就越來越窮了,所以就有了“窮秀才”的說法。

  • 12 # 歷史痴

    舉人在讀書人的功名裡處於中間一級,上有進士下有秀才,為什麼叫金舉人?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是中庸之道的一種體現,但其實不是。

    考中舉人對讀書人的重要性

    因為考中舉人對於讀書人來說的確非常之重要,君不見范進中舉後的瘋癲狀?

    首先,相對於秀才來說,考中舉人的確難度係數更大,而舉人再考進士其上榜機會卻又比秀才考舉人更大,所以考中舉人這一步非常重要。

    其次,對於平民出身的讀書人來說,考中舉人就實現了階層躍升,在古代有舉人功名就可以稱老爺了。而且,理論上來說,舉人已經擁有了做官的資格,只不過同等條件下進士嗯機會更大一些。

    所以秀才考中舉人屬於質的飛躍,而舉人再考進士,就是錦上添花了,心大一些了可以視作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窮秀才窮不窮

    所謂窮秀才窮秀才,窮本身就是一個比較級的概念。

    就比如現代中國,往前幾十年誰會說誰窮呢?

    說窮秀才的,不是舉人和進士老爺,就是那些家境殷實的地主瑨紳。

    因為按照古代的律法,秀才也是可以免徭役,還能按月領取錢糧的,所以比普通百姓還是高很多的,只不過舉人可以透過幫別人掛靠土地免稅從中收些好處,很多人憑藉這一點巧取豪奪成為地方鉅富。

    而且秀才可以見縣官不拜,至於更大的官?

    您說笑呢,普通秀才若沒有中舉,可能一輩子也碰不見更大的官了。您也可以想想,現代交通如此便利,人與人交往如此頻繁,且沒有森嚴的等級制度,作為一個普通人您見過最大的官是什麼級別的?

  • 13 # 吳公子燎

    古人也不是說啥都對。進士,舉人,秀才是功名的名稱,和窮不窮沒什麼關係。有很富的秀才,也有很窮的進士,也有穿補丁衣服的舉人。隨便就能舉出例子來。

    比如秀才吧,如果他爹是個種地的,靠苦讀讀成了個秀才,那他自然就是窮秀才,可如果他爹是個大財主呢?大鹽商呢?那自然是不窮的。其他舉人,進士都是如此。舉個例子吧,要不你不相信,比如道光的首輔曹振鏞吧,他有錢就因為他們家世代都是大鹽商。就算他只是秀才,他也不是窮秀才。龔自珍也是名家子弟,姥爺是段玉裁,大學問家,而且他也是進士,可是你看他窮的,原因很簡單,他爹沒錢。

    “金舉人,銀進士,窮秀才!”這個話如果大致對,需要設定一個基礎,就是起點都是窮,靠自己奮鬥,靠當官有錢。這樣的條件下,舉人可能有希望最有錢,在這個基礎上也只能說部分對。因為進士比舉人有錢的也是例子一抓一大把。

    秀才只是有個功名,靠這個功名無法做官,所以就不太可能有錢。進士呢,有做官的資格了,讀書多,這類人有個毛病,就是往往把自己讀傻,世故人情反而差。不過世故精通的進士也是很多。舉人呢?就是世故人情還沒讀傻,但也有做官的資格了。道德感不如進士強,好多進士不幹的事,他可以變通的幹。比如撈錢的手段,舉人或許就比進士高明。

    再有就是舉人的仕途盼頭不高,所以心思就專心在撈錢上,而進士呢,比較有理想吧,總是想有一番作為。也有機會能有一番作為。

    另外我印象裡,舉人一般是在地方上混,進士做京官的多,當然京官做到軍機大臣那樣的想有錢更容易,但是小京官比較窮。需要熬,而且得能熬上去,就有錢了。

    其實這麼說吧,壞人做秀才也能有錢,進士如果是好人,做首輔也不一定有錢。俸祿就那麼多,那怎麼有錢呢,我不說大家也知道。

    舉人如果真那麼金,左宗棠就不會考了很幾次進士了,而且考不上也不用因為憾事了。

  • 14 # 深圳鼎校

    這句話是指錄取比例,而不是含金量。秀才錄取比例高,大部分只能教書,所以窮。秀才基數太大,考舉人很難,一旦考上就鯉魚跳龍門,成為士紳階層統治階級,進士雖然少,但他是從舉人選拔,比例還是比秀才考舉人容易。特別是在江南這樣的地方,秀才考上舉人難比登天,但考上了去考進士就比較容易了。

  • 15 # 南海石

    這題目就是在信口雌黃地胡說八道,讓別人又能如何做答呢?!古代的舉人,尤其是宋原明清的舉人,並不當然具備做官的條件,就是皇恩浩蕩開恩科恩缺了,一般也得從九品的官場最低線開始混起,而最不濟事的進士怎麼著也得被封個從七品的副縣長。舉人和進士這兩者的學問可能差別不大,但在體制內的待遇差異可就大了去了。

  • 16 # 人間一塵

    這些話是什麼書中所載,還是個別人信口之說?

    肯定是某人信口之說,你卻來捧臭腳。

    進士,舉人,秀才,是中國自隋開始的開科取士制度。其中中舉後,可獲得國家公務員資格。但取得進士資格,會被授於各種官職。

    中舉後,不見得立即成為公務人員,中進士是肯定被授予官職。

    你說,中舉與考中進士哪個更有前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車之後,有哪些配置是可以加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