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語老師寶媽
-
2 # 育兒你我說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說說父母的情緒穩定。對幼兒情緒發育的重要性。
社會學家認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為,尤其是情緒,是幼兒心理健康發育的直接影響因素。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的標杆,是孩子心理發育的指南針;還有如果父母在家裡經常情緒惡劣,吵架鬥嘴。這會讓幼兒經常處於緊張和恐懼之中,對於孩子的心裡發育極為不利。
那麼父母怎麼培養自己的好情緒呢?
不斷學習,培養自己的大愛之心,寬容之心,理解之心。當一個人有了大鮮大胸懷大視野的時候,煩惱痛苦也就隨之消失了。父母心態穩定是影響孩子心態穩定的重要因素。同樣對孩子說一句話10%是語言35%是表情55%是情緒家長的不同狀態,說出來的效果千差萬別。
-
3 # 積極家庭教育
植物的環境叫氣候,魚的環境叫水質,人的環境叫氣場。家庭環境造就家庭氣場,家族環境造就家族氣場。
一個家庭的環境來自父母的氣場,而父母的氣場來自雙方的內心感受帶出來的磁場。是正磁場還是負磁場,由感受帶出來的情緒來決定。情緒正面叫正磁場,也可以叫正能量場。情緒負面叫負磁場,也叫負能量場。如果夫妻都是正面情緒,孩子就有好的空氣呼吸,建設性資訊就多,孩子自然擁有一身正氣。
如果夫妻經常處於負面情緒中,孩子自然就吸收很多負面情緒,因此產生出很多破壞性信念,從而衍生出破壞性行為,最後產生破壞性的結果,命運就不好了。
-
4 # 勻木教育
很多父母會對孩子隱藏自己的情緒,覺得這是保護孩子,但是我給的建議是,父母不要隱藏自己的情緒,這個建議雖然有悖於我們平常的認知,但結果就是如此。
一位媽媽在單位受到排擠,她的一位同事針對她,所以,這位媽媽的心情很糟糕,不可避免地把這種情緒也帶回家裡來了。如果你是這位媽媽,回到家後,你會怎麼對孩子?
我相信,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會把自己的情緒隱藏起來,盡力不影響到孩子,避免孩子遭受不愉快的經歷。這也是大多數父母的正常反應,並且很多父母還以此為愛孩子的表現。
但結果卻恰恰相反,孩子不但會覺察到父母的情緒,而且還帶來另一種危害:孩子會逐漸不相信自己的感覺,並破壞自我意識和情商的發展,因為,即便是年紀再小的孩子,也會意識到父母的情緒變化,所以,當父母告訴孩子:“寶貝,我沒事”這種話的時候,就是在製造行為的“不一致性”,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直覺是錯誤的,這種事情如果經常發生,會讓孩子再也難以相信自己的感覺,影響到孩子認知情緒能力的鍛鍊,讓孩子們很難學會管理情緒。
如果父母用恰當的方式,向孩子承認自己的糟糕情緒,就有機會成為孩子培養自我意識和提升情商的榜樣。
那麼,具體該向孩子怎麼具體說明呢?是針對2歲的孩子,案例中的媽媽可以對孩子說:我現在很生氣,很傷心,因為工作中出了一些事情,所以,如果我對你不好,這就是原因;如果是針對12歲的孩子,媽媽可以直接說明:我今晚可能會心煩意亂,情緒不好,請給我一些時間。我工作上出了一些問題,我需要靜下來想想該怎麼解決。
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父母的自我感受表達是無價的,這會成為孩子培養自我意識和情緒管理技能的榜樣,並讓孩子學會“體會自己的感受,選擇自己的行為。”
-
5 # 大洋網
我們常說“老小孩”,但其實,很多人並非是老了以後才變成“小孩”,而是一直都保持“小孩”的狀態。
有不少年輕人反映自己的父母非常情緒化,心情好就有求必應,心情不好就嚴詞厲色;也有很多父母非常理智,為子女規劃好人生之路,望子成龍……不論是過於情緒化,還是過於理性,其實都是心理不成熟、心理“未成年”的表現。專家指出,父母心理未成年會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父母應該尊重孩子,與孩子共同成長。
父母“未成年”或影響子女人際交往父母未成年有兩種極端
網路上將“未成年”父母的行為模式總結為四類:1.情緒型父母,即情緒不穩定,心情好就對孩子好,心情差就粗暴地對待孩子,乃至算舊賬;2.驅動型父母,追求完美,同時對孩子也是高要求;3.消極型父母,面對問題會選擇逃避,甚至要求孩子幫助自己解決問題;4.拒絕型父母,永遠否定孩子,希望透過否定激發孩子潛力。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黃全指出,綜合來看,其實“未成年”父母主要有兩個問題,要麼太情緒化,要麼太理智。情緒型和消極型父母都是過於情緒化的典型,一是對別人情緒化,一是過於壓抑情緒,這兩種行為模式幾乎是公認的不成熟。驅動型和否定型父母則過於理性,但此類父母通常會被公眾接受,甚至被認為是正確的。但專家提醒,其實過於理性也是不成熟的表現。
父母未成年,孩子受影響
如果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是不成熟的,那麼,對孩子的未來一定會產生影響。黃全指出,這一影響不單指孩子成為父母后,有很大可能用同樣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更可能會影響孩子對待周圍人、事、物的態度與方法。例如,被情緒型父母教育長大的孩子,很可能在未來也是一個情緒化性格的人,對待事物容易三分鐘熱度,難以堅持,對待周圍人的態度可能忽冷忽熱,難以定性。被消極型父母教育長大的孩子,可能對自己過於嚴格,性格好強,還可能出現自卑心理,遇到挫折容易退縮等。
黃全提醒,父母應慎重選擇對待孩子的方式,否則影響深遠。很多老年父母在孩子回家時不知道說什麼,與孩子說不到幾句就會吵起來,其實可能是過去沒有成熟地對待孩子留下的隱患,此時亡羊補牢也為時未晚。
互相尊重 共同成長
如何對待孩子才是成熟的呢?首先,父母要在情緒和理性中找到平衡點,避免過於情緒化和過於理性。其次,將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尊重,不論孩子年齡是大是小,都要與孩子平等溝通,創造輕鬆的氛圍,讓孩子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
黃全指出,心理成熟是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人們總會有心理不成熟的時刻,沒有人敢說自己所有的行為都是成熟的。父母在對待孩子時更要抱著謙虛學習的態度,與孩子共同成長。
指導專家
黃 全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
-
6 # 小晗晗愛閱讀
是的,我以前也是的,因為自己的問題忍不住對孩子發火,讓孩子傷心,傷害了親子關係,關鍵是這樣做也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壞榜樣,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對別人發脾氣。這是很不好的。後來就開始注意,開始改變自己。我們都知道給孩子培養情商很重要。當我們學會面對自己的情緒,管理自己的情緒時,也是在教孩子學會管理情緒,即使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也不應該做出錯誤的行為。
父母也是普通人,有情緒是正常的。如果我因為工作或別的原因,下班回家後還是覺得很煩,我就會跟孩子說,媽媽因為公司的一些原因現在心情很不好,需要一個人安靜一會兒。就沒事兒了,再來跟你玩。或者說媽媽需要一個你的擁抱給我力量趕走壞情緒。通常兒子都會很配合,自己也就調節過來了。我們不用在孩子面前隱瞞或偽裝自己的情緒,喜怒哀樂人之常情,不管是對於大人還是孩子都是一樣的。這不是問題,這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可以選擇合適的方式來處理最的情緒,不能因為生氣或不高興就做出錯誤的行為。我們自己是這樣對孩子說,也是這樣做。言行一致,就是在教孩子。
如果因為哪次沒有控制住對孩子發火了,事後要勇敢的承擔責任,跟孩子道歉,請孩子理解或者再給我們一次機會,讓我們重新選擇,做出正確的選擇。這也是再教孩子人都會犯錯誤,但犯了錯誤要勇敢的面對,要去改正。同時,也讓孩子明白,不管我們多生氣,其實都可以選擇做出正確的行為。
-
7 # 爆笑封封
我個人覺得,父母情緒化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大。
1.在我童年的時候,爸媽經常吵架,我曾經一度給弄得崩潰。記憶最深的一次,是我爸媽有次吵架的第二天,我在看電視的時候發出了笑聲,我媽當場就把電視給關了,還哭著質問我,你沒看見別人心煩嗎?你有那麼開心嗎?我成這樣都是因為你們!你有沒有良心!我當時人都傻了,因為爸媽經常吵架,我可能都習慣了吧。那天,我媽指著鼻子從我爸說到我身上,又從我說到我弟弟身上,我記憶特別深刻。那年我十歲左右,都過去十幾年了,我還是記得很清楚,好像就是昨天的事。從那以後,我爸媽吵架的時候我再也沒敢看過電視,發出一聲笑,都是等他們和好了才敢說話。
(從那時候開始,我的情緒就變得很壓抑,經常頭疼,看到爸媽吵架我就頭暈想吐,連我弟弟都變得膽小懦弱,可能你們覺得有點過了,可都是真事。不過那時候沒那麼多講究,我也就這麼長大了,嘿嘿
-
8 # 風吹不倒的秋草
父母有了情緒在自己孩子身上發,對孩子影響非常大的。所以,父母一般有情緒很少在孩子面前表現的,在孩子面前透露出來情緒算什麼能的呀,在單位或者是在什麼地方產生的情緒,回到家裡對自己也就壓制下來的,特別是母親很少和孩子發洩自己的情緒,有些無能的父親在單位或其他場所產生的情緒,回來怨和自己的孩子發,甚至跟自己的老婆發的,但是畢竟是少數。還是希望一些家長有了情緒要控制點,不管是在單位也好還是在什麼地方產生的情緒,都要在家裡控制,不要把情緒帶來回來。
-
9 # 苗萬平談情感
人生活在世上,需要吃穿開支,需要勤奮努力。有的能達到目標,有的難以實現,產生情緒是很正常的。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要和社會上多種人打交道。有時自己發急了,會對孩子發脾氣,這也很正常。人是發展的拓展的前進的。孩子需要上學,房屋需要重建,掙錢需要節約,還要防備災難。過去上交的也較多。
父母的情緒教育當然對孩子的影響較大。家庭環境可以造就人。父母風流,孩子也在模仿,一般也風流。有的孩子在外偷騙了錢財,回家受父母表揚就易把孩子引到犯罪道路。我見過一起。
父母單親家庭不好管理孩子。如女單親,孩子任性,脾氣剛強,走到社會思想扭曲極端,很易出大事。男人單親,缺乏母愛,很難溝通,孩子性格冰冷,很易打孩子。
前20多年在醫院見一事例。男主人公35歲,有個12歲男孩,媳婦是個南方人跑了。父子相依為命,小孩在外玩耍,打了別人的孩子,大人來告狀。父親打了孩子,孩子一耳光被打憨。二月後,父親氣不過得了肺病,住院需開刀手術,上午吃了一碗豬頭肉,準備手術,精神較好。上手術檯十分鐘,屍體被推出。唉!
人對孩子應該尊重。有情緒自己承擔。夫妻和睦少作難。有了困難自己抗。要教育孩走正路,辦好事。
-
10 # 使用者64077389477
如果有負面的情緒,儘量不要在家裡面表現出來,更不能發洩到子女的身上。孩子雖小,也會察言觀色。如果夫妻雙方傳遞給孩子的都是正能量,孩子會向好的方面發展,一個家庭如果整天吵吵鬧鬧,孩子的脾氣也會變得喜怒無常,讓人難以琢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起著言傳身教的作用,所以做父母的應該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不要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
-
11 # 戀物筆記
拿破崙曾說,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拿下一座城池還偉大。可見,不管對偉人還是普通人而言,能控制好情緒,做一個情緒穩定的人,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情緒穩定是一種能力,我們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取決於我們對於自我情緒的把控能力。同樣的一件事,情緒穩定的人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不至於跌入情緒的低谷難以自拔,更不會作出極端反應,給自己和別人帶來無盡傷害。
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做一個情緒穩定的人,首先就是要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當然,原生家庭給予足夠和正常愛的除外),有智慧能夠清楚看到父母和自己的問題,有勇氣去面對問題,有能力去積極尋求各種途徑去修正問題。
追溯到人的嬰幼兒時代,父母,尤其是母親給的充分的愛與安全感,是一個人一生中情緒穩定的基石。
父母之愛,不是自己心裡覺得愛就夠了,而是必須有合理、正確的表達方式。最常見的,就是有的父母或者祖父母輩的主要照管人,非常喜歡用“愛”去控制和威脅孩子。
比如孩子正在玩得高興不肯回家,而母親需要回家做飯,明明是一件可以商量的事兒,有的母親就會說:快回家,你不回去我就走了,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
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父母的拋棄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兒,因為失去父母的保護和照顧,意味著孩子不能獨立生存。
聽到這些話,比較內向軟弱的孩子會乖乖就範,跟母親回家。性格強硬抗爭的孩子,會頂嘴、吵鬧,因為母親的不講理和威脅,沒有給他一個合理表達情緒和訴求的途徑。換句話說,就是他不滿、他憤怒,但是因為他身邊沒有人給他一個正常溝通和表達情緒的榜樣,所以他不知道如何正常地跟母親溝通這件事。
這兩種孩子長大之後存在的情緒問題,主要就是不穩定。要麼極度依賴、無主見、缺乏安全感,要麼就是極端、狂暴,用暴烈的外在行為特徵,掩藏內心那個憤怒、恐懼,又不知道如何表達的內在小孩。
認知的救贖
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事例:出現交通事故,本可透過合理途徑解決,但是一方大吵大鬧,不僅耽誤時間也影響自己心情,更無助於事情的解決;工作上出了問題被指責,耿耿於懷並對領導產生怨念,甚至對自己的工作也不再上心……凡此種種,看起來是逞一時之快,其實對傷害的是自己。
在認知上來控制自己的情緒是最根本的方式。正確的認知可以讓一個人在心理上變得更強大,而更強大的人才會變得包容,包容人可以讓一個人的情緒更好,更穩定。很多時候,情緒不穩定的人,恰恰是心理不夠強大的人,對很多偶發事件,會存在一種“被迫害妄想”,認為別人是針對他、欺負他。
所以,在自我認知過程中,要了解自己,也要了解世界,找準自己的位置,去除“被迫害妄想”。有了這種認知,就不會放縱情緒的“野馬”,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傷害。
須在事上磨
王陽明說過: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只有在真實的世界,面對真實的場景,經歷真實的人和事,從中反覆磨礪心性,才能穩定情緒,做到“靜亦定,動亦定”。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不躁不亂,真正做到心智成熟強大,情緒平和穩定。
任何事情都是可以訓練的,保持情緒穩定的情緒控制能力也是可以訓練的。在真實場景中練習控制自己情緒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心存善念
老子用水來比喻有高尚品德的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善於從好處看問題,雖然有點阿Q,但只有過濾掉無益的情緒,才能讓自己保持愉快的心境,保持穩定的情緒。尤其對於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一定要認真考慮,正視自己的問題,彌補存在的不足,我們的生活才會向更好地方向發展。
除了善於從好處看問題,還要心存善念與人為善。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爭論數千年來沒有結果,但是心存善意的人,大機率還是會比總是惡意揣測別人的人過得輕鬆。
不立即迴應
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在衝突劇烈的場景中,人的反應往往是不理智的。衝口而出的話,可能只是為了宣洩情緒。過後自己冷靜了再看,估計大部分都會後悔。
不立即迴應是避免自己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做出不理性反應的有效手段。留出緩衝空間,平靜激動的情緒,可以防止情緒失控,保證情緒穩定。
有個順口溜兒可以謹記心間:急事,慢慢地說;大事,商量著說;小事,幽默地說;沒事,不要胡說。
合理飲食鍛鍊
我自己正在進行,不知道會不會有實際效果。透過膳食和鍛鍊控制情緒的理論依據是,化學物質多巴胺可以幫助控制情緒。
如何才能產生多巴胺呢?保持愉悅心情、適度鍛鍊、合理膳食、閱讀好書、整理環境。另外,鍛鍊可以讓人釋放負面情緒和攻擊情緒,也能從另一方面幫助穩定情緒。
在這個過程中,推薦以下幾本書。
願我們都能透過學習和修煉,保持穩定情緒,過好自己的生活。
很多父母由於自己的問題,心情起伏很大,在遇到寶寶就會把自己的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孩子會很委屈又不知道怎麼安慰,進而累計下來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長期的陰影,你是情緒化很大的父母嗎?你平時情緒不好的時候是怎麼處理自己情緒和寶寶之間的問題的?
回覆列表
一、父母自己要調整好心態,不要輕易動怒,孩子很容易模仿。
我家寶寶最近什麼事情都可能引起她的情緒大爆發。比如,只要她認為我自作主張幫她把紙尿褲丟進垃圾桶了,我自作主張用鑰匙打開了門,我自作主張幫她拿了水杯,都會引起她的強烈不滿。爆發的時候,大哭大鬧,眼淚一顆一顆往下滾,哭得厲害了,還會引起喉嚨痛,劇烈咳嗽。
而且你會發現,孩子鬧情緒時,大人怎麼勸都沒有用,只能等她自己情緒慢慢平緩,然後再趁機講道理。所以父母一定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如果這時你圖方便,用發脾氣來壓制她的情緒,那麼下次孩子的脾氣肯定會更大,因為孩子的模仿力是驚人的。
二、想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
今天早上寶寶看著爸爸走了,第一次發脾氣大哭,要我帶她去找爸爸,好不容易哄得不哭了,喂她吃飯又不肯吃,氣得我懶得理她咯,直接把貝瓦故事機開啟,自己去房間了。結果真神奇,寶寶不哭也不鬧了,安安靜靜地坐在沙發上聽故事,秒變天使寶寶了!
比如最讓我自豪的一件事:
一天中午,寶寶在沙發邊上玩沙發墊,把沙發墊掀起來了,我放在上面的碗隨之打翻,一碗湯和剩下的麵條直接全部倒在我的衣服和褲子上了。那一瞬間,我的臉色很不好看。聰明的寶寶立馬哭起來,我靈機一動:“寶寶不哭,媽媽沒有怪你。你看衣服和褲子太貪吃了,它們也想嚐嚐味道!”寶寶立即破涕為笑。但是她馬上又哭起來:“都灑了,都倒在地上了。”在她的小小意識裡,所有東西都是有生命的,食物灑了,就是“摔跤”了,寶寶摔跤了會痛,所以她感同身受,食物也會痛的。我忙安慰道:“沒關係,媽媽等下會幫助它們的。”這下她才不哭了。接著我再收拾自己。我自豪的是,兩句話不僅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還體諒了她的情緒。我相信下次再碰到類似的事情,她一定會乖巧多了,因為她明白父母是理解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