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噼裡啪啦嘞

    “東漢末年分三國,分不清對與錯”,林俊杰的一曲《曹操》在當年可謂是響徹了大江南北。在東漢末年那段亂世中,湧現出了不少梟雄,像大家熟知的曹操、劉備、孫權等人,都是出自那個時代。讓大家更加了解那個時代發生的事情,莫過於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了。

    雖說那個時代人才輩出,有奸詐狡猾的曹操、忠肝義膽的關羽和料事如神的諸葛亮等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自然也少不了蠢材。劉備之子劉禪就因為樂不思蜀的故事被大家津津樂道,他也將父親留給自己的家業揮霍一空。

    在劉備死後,蜀國的狀況每況愈下,縱使有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也無濟於事。諸葛亮的多次北伐皆以失敗告終,不僅勞民傷財,還使得蜀國損失慘重,最後一代名臣諸葛亮也因操勞過度,死在了北伐的路途中。

    在諸葛亮死後,姜維接過了北伐的大旗。而當時北方的魏國,司馬懿奪取了曹家的大權,成為了當時的權臣,這和當時的曹操如出一轍。當時姜維再次起兵伐魏,卻被鄧艾的大軍所擊敗,蜀國大臣們也都紛紛反對北伐,企圖奪取姜維的兵權。

    公元263年,司馬昭下令,讓鄧艾、諸葛緒、鍾會兵分三路討伐蜀國。一開始劉禪還聽從姜維的勸導,選擇舉全國之力反擊,反擊之戰也是連連遭遇失敗,這讓劉禪起了動搖之心。在他聽到魏軍即將兵臨城下,他聽從了大臣們的建議,選擇開城投降。

    就在姜維拼死一搏的時候,卻接到了朝廷讓他向鍾會投降的命令。訊息傳來的時候,姜維的部下全都接受不了。他們紛紛悲呼:“吾等死戰,何故先降耶?”這個時候根本不像劉禪所聽到的訊息一樣,鍾會已經被姜維攔住,而鄧艾的兵馬也只有兩千餘人。

    另外眾所周知,蜀國的城池易守難攻,如果劉禪選擇死守城池,估計會等到前線的救援。可是就在姜維等人拼死力戰的時候,劉禪卻選擇了投降,將那些將士置於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姜維的大軍就處於一個腹背受敵,進退兩難的境地。

    而且姜維本就是魏國的叛將,投降蜀國後再投降魏國實在是引人笑話。除此之外,姜維的手下還有大量兵馬,可以供姜維調遣。所以在當時姜維並沒有聽從劉禪的命令,他選擇與魏國死戰到底,心中還有著恢復蜀國的夢想。

    當時曾經和他並肩作戰的小夥伴們,在投降魏國後,很快就轉變了自己的角色,開始為魏國打工。劉禪也不願意在抵抗,他安心過起了自己的富貴生活,也就有了後來的樂不思蜀。這就導致姜維沒有盟友,他開始策反鍾會。

    鍾會想要將鄧艾處死,自己也逐漸有了稱王的野心。但手下的部將全都對鍾會的做法感到不滿,原本被押送走的鄧艾也被將士們救下,但最後還是死於自己人手中。姜維作為這次導致魏國軍隊大亂的罪魁禍首,自然是不被魏國人所容下,他本人和自己的家人全部被處死了。

  • 2 # 不滅再現

    被屠城的臣子果然都保住了安危,兒子孫子死完,妻妾女兒被敵人分了果然是善終。總有些人混淆視聽說劉禪聰明,其實就是鼓勵投降,和洗白漢奸賣國賊的是同一群人

  • 3 # 9紫氣東來

    劉禪率領群臣投降保住了大臣們家小及城裡的百姓,少了多少殺戳,促成國家早日統一,自己也能安度晚年,諸葛亮在世時憑他的智慧及鞠躬盡瘁的工作精神都沒把蜀漢能開疆拓土,由於連年征戰而勞而無功,苦的是老百姓,這些老百姓要養著軍隊的衣食住行,可憐蜀漢才九十幾萬老百姓,過的什麼日子可想而知,有一點無論是過去,還是現代打仗是最耗國力的,劉禪與諸葛亮的觀點本不一至,幾次因糧草供應不上無功而返,姜維是諸葛亮培養起來的軍事人才,得勢後依然按諸葛亮的路線走,連年戰爭,從演義上入西川二士爭功來看,魏國是多大實力,而人才濟濟,兩路大軍浩浩蕩蕩的開進,鄧艾出奇兵渡陰平,來了個斬首行動,劉禪己對戰爭厭倦了,打了幾十年,打出什麼來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是正道,投降!聰明人,而姜維對蜀國可說是忠心耿耿,也可以說是不識時務,假裝投降想各個擊破,即使滅了其中任何一支魏國部隊,曹魏生力還很強大,姜維是在玩命,精神可嘉但沒有成功,還白白送了幾萬將士生命,死得殘應該說在情理之中的事,明知不能為而為之,死的都是國人,順天時者倡,天不佑姜維應解釋得通!

  • 4 # 天澤道長

    個人觀點:如果諸葛亮還在世,劉禪投降了魏國,諸葛亮他能活嗎?答案是顯然魏國不會讓諸葛亮活的。那麼姜維也是同樣的道理。

    姜維是諸葛亮的關內弟子,深的諸葛亮的真傳和信任,是蜀國後期的主要人物,姜維深知投降魏國,自己只能死無葬身之地,沒辦法,他只能策反鍾會謀反,這樣自己還有活下去的希望。

    但是事與願違,人算不如天算,姜維一代名將也只是歷史波流中的一個小石子,並不能起到翻盤的作用,惜哉。

  • 5 # 錦鯉小毛球

    姜維的悲慘結局有其自己的原因,有蜀國內部原因,也有當時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首先從姜維自身因素說起——姜維是一個忠心不貳又有情有義的理想主義者。他從諸葛亮那裡繼承來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理想至死都沒有改變過。在天下大勢基本已定的三國末期,他明知道蜀國已經沒有能力抵擋強魏,仍然選擇了主動出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在蜀國舉國投降後他還是選擇了攛掇鍾會復興蜀漢。他也知道反抗成功的希望渺茫而安心投降則可保全自身,但他還是選擇了前者。他這樣選擇不是因為自己愚蠢而是因為他一直堅守著自己復興漢室的初心,一直堅守著心中的理想,即使要死也要死在追尋理想的路上。

    其次,三國末期的蜀國內部早就已經分崩離析了。劉禪決定投降後整個朝廷內部基本都默認了這一結果,為了自己的利益沒有什麼人提出異議。這也說明了真正意義上的“蜀國”在這些人的心中早就已經滅亡了,當時的“蜀國”只不過是一具空架子而已。這也在本質上決定了姜維的理想是不可能實現的了的,所有人都看的出來姜維當然也看的出來。他的內心應該是比誰都糾結痛苦的,他理想的基礎都垮掉了,這也決定了他的悲劇是註定的。

    再次,三國末年天下大勢統一於魏基本都已經是天下有識之士的共識了。外部條件也已經決定了蜀漢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但姜維還是出兵了,以期能夠阻礙一些魏國的發展,為孱弱的蜀國多爭取一些喘息的時間。姜維的這種於事無補的自殺式做法強魏不會喜歡,蜀國內部也不會喜歡。姜維把內外的朋友和敵人都得罪了,最後沒人喜歡他也就自然而然了。

    因此,姜維的悲劇從他確立自己理想併為其矢志不渝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決定了他不會與現實妥協,決定了他必須死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姜維的結局對外人而言無疑是一個悲劇,但對姜維自己來說這是對他而言最好的結局——他沒有辜負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忠義,自己的情義。他對得起自己的一生,他是一個值得歷史去銘記,值得後人去尊敬的人。

  • 6 # 大風行進

    景耀六年(263年),姜維聽聞鍾會治兵關中,上表劉禪,派遣張翼、廖化分別駐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防患於未然。但黃皓聽信鬼神,告訴劉禪敵軍不會到來,而蜀漢群臣也不知道此事。魏軍五路伐蜀,等到鍾會將向駱谷,鄧艾將入沓中時,劉禪才派廖化支援沓中,張翼與董厥支援陽安關口。姜維被鄧艾所牽制,退駐陰平,鍾會圍攻漢、樂二城,又另派軍進攻關口,蜀將傅僉格鬥至死,而蔣舒卻開城投降。鍾會見關口已經攻下,於是長驅直入,姜維和廖化只好放棄陰平,與張翼、董厥會合,退保劍閣。鍾會寫信勸降姜維,但姜維不作迴應,鍾會久攻不下,於是商議,準備撤還。

    而此時鄧艾卻在由景谷道偷渡,進兵至綿竹,擊破諸葛瞻,劉禪開城投降,並敕令姜維投降。姜維軍士各個都拔起刀劍揮砍石頭髮洩心頭的憤怒,但無可奈何,姜維率軍向鍾會投降。

    姜維投降鍾會後,知道鍾會有謀反之心,於是勸說鍾會設法殺害魏將,鍾會一方面陷害鄧艾,一方面準備起兵造反,但事情敗露,姜維、鍾會及蜀將張翼等都被殺害,鄧艾也被田續殺害。

  • 7 # 穿越再現彼岸

    劉禪自223年即位,263年投降魏軍鄧艾,是三國時期做皇帝位置時間最長的皇帝了,這也多虧諸葛亮、姜維等人持續北伐,以攻代守維持著,無奈蜀漢政權百姓總共才100萬左右,持續戰爭導致國力嚴重衰退。(劉禪劇照,對當時大局還是看透了的)

    為何劉禪主動投降?

    鍾會和鄧艾進攻蜀漢時,姜維曾經讓劉禪注意陰平的防守,無奈庸人奸臣太多,防守陰平根本就沒有提上議事日程。綿竹之戰,諸葛瞻戰死,成都精銳盡失。此時,成都兵馬大都是老弱病殘,糧草和國庫空虛,如果堅守成都等待姜維的救援可能會成功擊敗鄧艾,但接下來蜀漢的日子將會很難過,只是拖延滅亡的時間而已。

    與此同時,成都的不穩定因素也顯現出來,蜀漢本地人的益州集團出現了投降的苗頭,鍾會、鄧艾進軍過程中有不少將領投降了曹魏。劉禪思前想後決定主動投降鄧艾,派了張飛的次子帶著印璽交給鄧艾,保住自己家人的性命,同時也保住了成都臣民的性命,算是不錯的選擇。

    姜維及其家族為何被滅?

    劉禪投降後,敕令仍在作戰的姜維投降,無奈之下姜維投降了鍾會。姜維是名將,鍾會以禮相待,其實鍾會另有圖謀,他打算廢掉司馬昭,恢復曹魏的統治。

    鍾會虛歲40歲,沒有結婚,他的父親是東漢末期的鐘繇,是曹魏開國元勳,而他自己也是司馬懿的得意弟子,如果不造反肯定是晉朝的開國元勳了。鍾會在高平陵之變後開始為司馬氏效力,屢建奇功,伐蜀之前已經是司馬昭中樞主要成員之一。討伐蜀國這事在司馬昭集團內部反對聲音很大,只有鍾會少數竭力主張伐蜀,應該掌握了蜀漢內部的真實情況,姜維被閒置,離開中央到地方統軍。(鍾會鄧艾劇照,二士爭功)

    鍾會伐蜀有自己的意圖,此時司馬昭篡奪曹魏政權已經到了最後時刻,在骨子裡看不起司馬氏的鐘會企圖阻止司馬昭篡奪曹魏。等到蜀漢投降後,意圖恢復曹魏的鐘會和意圖恢復漢室的姜維合流了,鍾會和其他將領誣陷鄧艾父子,將鄧艾父子下獄,鍾會率軍佔領成都。志得意滿的鐘會和姜維密謀反叛,讓姜維率軍出祁山直搗長安,自己率領騎兵和步兵沿水陸進軍,走的還是諸葛亮《隆中對》的路子。

    司馬昭對鍾會和鄧艾還是有防範的,畢竟征討蜀國的大軍現在歸鍾會一個人負責,假如加上蜀漢投降的人馬,對司馬昭掌控的曹魏是一大威脅。司馬昭寫了一封信給鍾會,稱中護軍賈充已經率領1萬人進駐斜谷,自己將率領10萬人親自駐守長安,雖然只是書信,但司馬昭還是有軍事動作的,這事讓鍾會疑慮重重。

    264年正月,魏明帝曹睿的郭皇后去世,藉助在蜀漢朝堂發喪之際,鍾會假借郭太后遺詔,要求曹魏將領、蜀漢投降將領簽字反叛司馬昭。手下將領們的家屬被扣留在曹魏,絕大部分曹魏士兵的家屬都在司馬昭的控制之下,大多數人不同意反叛。對待手下將領們的動態,鍾會始終猶豫不決,沒有控制他們,釀成大禍。部將胡烈造謠說鍾會已經挖好大坑,將把魏軍所有的軍官活埋,一夜之間士兵失去控制。(姜維戰死劇照)

    264年正月十八日中午,鍾會準備給姜維手下投降計程車兵發放武器,武裝原來的蜀軍,此時曹魏軍隊已經蜂擁而至,鍾會和姜維死於亂軍之中。失去統帥的魏軍開始四處劫掠和屠殺,姜維的妻兒被族滅,很多原來蜀漢的將領被殺害,看似曹魏軍隊混亂,其實是有一定指向性的。

    姜維才不逮諸葛,而欲與魏爭勝,連歲出師,致民勞苦,不可謂非失計。然如後主之昏愚,親小人,遠賢臣,就使維不伐魏,蜀亦寧能久存乎?

    這是蔡東藩對姜維的評價,假如曹魏不進攻蜀漢,估計蜀漢政權也會被戰爭拖死的。

  • 8 # 二曲人

    姜維橫死,是他自己的政治、軍事思想造成的,與劉禪投降關係不大。《三國演義》中,有些誇大了姜維的作用。其實,在諸葛亮死後,姜維在西蜀朝廷並不起主導作用。先是蔣琬主政,後是費禕主政,此兩位一改諸葛亮以攻為守,窮兵黷武的策略,收縮軍事,力主農桑,與民休息,靜待時變。如此十幾年。此期間姜維也想出兵北伐,蔣、費消極應對,尤其是費禕,如果同意姜維出兵,也不會給他超過一萬的人馬,以不使其消耗過大的國力。直至費禕死後,姜維手握大權,才大規模進行北伐,但此後,他外遇強大的對手鄧艾,軍事上難有建樹;內有宦官黃皓蠱惑劉禪,時刻有被譖害的可能。於是,在北伐不能取勝,又不能安處朝廷的情況下,在沓中屯田避禍。而在此時,鍾會帶兵進攻漢中,姜維急忙趕回救援。結果,漢中失守,姜維退守劍閣,妄想阻鍾會於此,再圖出擊。而不料,鄧艾從陰平小道直下江由,在綿竹擊敗諸葛曕,直逼成都。劉禪不待鄧艾兵至城下,就頭頂香盤,自縛出城向鄧艾投降。鄧艾也很是寬容自大,口含天憲,給劉禪及隨其投降的官員人等以優惠待遇。

    而此時,姜維還遠在劍閣拒戰。劉禪給姜維書信一封,敦促其投降。

    據《三國志》姜維傳載,姜維在劍閣投降鍾會,是權宜之計,準備騙取鍾會信任,策劃其先坑殺魏將,以蜀將代之,而後再殺鍾會,光復西蜀。但在實施中,受到魏將的強烈反抗,姜維自己反被亂軍所殺。

    但這一段記載是有問題的,姑不說狡猾的鐘會會不會看穿姜維的計謀,就是能夠實施成功,大幾萬魏兵會聽姜維等的指揮和其他魏兵作戰?顯然,這裡水分太大,不能令人信服。然而,姜維的確被魏兵魏將亂刀所殺,有人切開其腹,膽很大!

    鍾會其所以能短期內攻下漢中,也與姜維有關。原來劉備令魏延守漢中,魏延用的是全守全防策略,不給進攻者留機會。後來,王平守漢中,延續此策略。而姜維主政時,卻改變了此策略,讓出前沿,收縮防守,堅壁待進攻者糧盡而退。這樣一來,鍾會的人馬有了與西蜀軍隊相持、進攻的陣地,加之當時漢中守軍中出現叛徒,鍾會很快便取得了漢中。

    姜維是個有爭議的人物,但因為得到諸葛亮的賞識,故而正面評價較多,其實這是有待再評價的。

  • 9 # 古今通史

    諸葛亮對姜維的評價和定位比較準確,忠誠、勤勉、心思縝密,綜合他的所有條件來看,比其他人強上不少。既“心存漢室”,又“敏於軍事,深解兵意”,忠心有能力,這樣的人可堪重用,而這樣的話,諸葛亮沒少對蔣琬一干人說。所以姜維才得以在蔣琬、費禕執政期間倍受重用,主持兵事。

    姜維秉承諸葛亮遺志,一心北進,但他的這種行動並不被費禕支援,因為在費禕看來,姜維+費禕都比不上一個諸葛亮“吾等不及丞相亦已遠矣”,丞相尚且不行,咱們就別再折騰了吧,把以攻為守改為修養生息,安守社稷也就是了。

    費禕這種說法也對也不對,他對自己和姜維的評價並不是妄自菲薄,內政方面,費禕確實無法與諸葛亮相比,而姜維也不可能擁有丞相般的凝聚力,威望就更不用提了。他倆加在一起的綜合能力確實無法與諸葛亮相提並論。

    但是以當時蜀國國力、政事每況愈下來看,他們並不能安穩的和平發展下去,不出兵,尤其不趁著敵方內亂適時出兵的話,早晚會失去最後一線生機。

    蜀漢政權的生存基礎就是匡扶漢室,還於舊都,如果誰都不在乎,或者這口號根本不具號召力,那諸葛亮還提這口號幹啥呢,正是因為這個口號,這個目標,諸葛亮才頻頻出擊,藉以增強號召力、凝聚力,兩方的態勢諸葛亮真的看不懂麼?

    曹魏的實力愈發雄厚,無論人力、物力、財力皆是如此,屯田也搞得有聲有色,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帶動了國家整體實力的不斷提升,其中自然包括軍事方面,兵強馬壯。反觀蜀漢偏“安”一隅,各個方面都受地緣因素制約,文臣武將漸漸凋零殆盡,那為什麼諸葛亮還要打呢: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其中最為可惜的就是喪失了隴右之機,司馬懿出爾反爾夷滅曹爽三族,平叛王凌,正是大好時機,如果諸葛亮還在,這機會肯定是把握住了,但是姜維不行,他受費禕掣肘,本來以姜維對隴右的熟悉程度和少數民族的支援,這仗有的打,可惜最終功敗垂成,喪失了最為珍貴的機會,等司馬懿大權在握,內亂安定,隴右良機已經錯過,這麼重要的區域,曹魏政權不會坐視。

    這個機會真的能被姜維把握麼?

    能。在費禕死後的轉年,不再受鉗制的姜維直接出擊隴西,連拔三縣大戰王經,曹魏大敗,兵士陣亡數萬餘。

    再打就不行了,雖然費禕已死,但是某些人厭戰情緒嚴重,其實就是遭到了王廷和同僚的忌憚和嫉妒,令姜維惜敗鄧艾,自此,姜維在蜀漢好似成了異類,根本不受待見。

    鄧艾出奇兵,直接抵達成都,劉禪投降,並令與鍾會交戰於劍閣的姜維投降,不是必死之局,卻演亡國之事。

    姜維雖然投降,但是還是沒有放棄恢復蜀漢,利用鍾會的野心和與鄧艾的矛盾,姜維成功的挑起了雙方的衝突,雖然鍾會有些軍事才能,但是對軍隊的控制力偏低,他想造反下邊人可不幹,於是謠言四起,兵士們作亂,局面一下子就控制不住了,鍾會和姜維死在亂軍之中,其中也包括姜維的妻兒等親屬,全部殞難,還讓龐德之子龐會抓住機會將關羽一脈滅門。

    所以姜維死於突發事件,而非自上而下的指令,他的死亡無法控制,屬於隨機事件,並不是誰要專門和他過不去,姜維挑起內亂,兵士們也未必知道。

  • 10 # 陽明新學

    劉禪主動投降,是看到了蜀國的滅亡是不可逆轉的,審時度勢選擇了投降,這個是正確的選擇。但姜維是一個有心計的人,對投降心有不甘,可惜時勢不予,期望和鍾會聯手反司馬氏共同再立西蜀,畫虎不成致使自己身亡族滅。

    一、姜維是在劉禪投降後才降鍾會的

    姜維一生都是在秉承師父諸葛亮的遺志,致力於伐魏,全然不顧蜀國國力脆弱。繼諸葛亮六處祁山後,又組織了九次伐魏,到後期使得蜀國人口大幅下降,生產力也跟不上,成為了魏蜀吳三國中國力最弱的一個。當然姜維還是忠心耿耿地為蜀漢效命,奈何其能力與諸葛亮想比有很大的差距。對手也非常強,鍾會、鄧艾、郭淮等都是可以與姜維匹敵的對手。按道理講,姜維手中掌握的大約五萬兵力利用地形是完全可以阻擋魏兵進攻的,實際上他也做到了,要不是鄧艾偷襲陰平,蜀國還是可以堅持一段時間的。當劉禪在成都投降後,姜維實際上還在劍閣與鍾會相持。此時劉禪派人讓姜維投降,姜維是心有不甘的。

    二、姜維降鍾會是不得已,有所圖的

    姜維投降鍾會本來就不是因為打不過,而是來自後方劉禪的命令。姜維是心不甘的,投降鍾會是有目的和計劃的,而且鍾會也是個有野心的人。一方面鍾會受到司馬昭的懷疑,一方面又有姜維的蠱惑,鍾會最終還是走上了反司馬氏的道理。可惜姜維和鍾會低估了人心,魏兵好不容易打下了蜀國,只要還活著的都有升官發財的機會,那裡還會跟著鍾會和姜維再去冒險叛變打仗。就是姜維原來的蜀兵這個時候也是不想再打仗了的,因為他們沒有為之賣命的目標了——劉禪都已經投降了。所以說姜維和鍾會雖然是當時人傑,計劃再周密,但還是低估或忽視了人心,導致事洩身亡。

    三、天下紛爭上百年,民心思安,姜維再強也得不到支援

    在蜀國投降之前,天下已經紛亂了上百年,年年戰火不斷,民不聊生。所謂天下大勢,分分合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此時已經到了天下一統的時期了,不管是魏國的軍士還是蜀國的軍士,如果能夠不打仗,誰還願意去打仗呢?所以,最後姜維還是假投降巧計成虛話了。兵亂一起,沒有統帥的殺紅了眼的魏兵趁勢燒殺搶掠,姜維一家被殺也就不奇怪了。

    綜合以上分析,劉禪投降是因為看到了蜀國遲早要滅亡,再抵抗下去也就是死路一條,不如趁還有點資本投降還能安身保命,也能保住眾臣子。但姜維對於投降心有不甘,還準備在投降後再與鍾會聯手反司馬氏,可惜低估了人心,也沒有注意到天下大勢,致使事洩身死,還累及家人被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漫畫家夏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