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鈺涵茶行
-
2 # 夜聽老梁
苗族佩帶銀飾的習俗自古有之,而且成了一種傳統風俗。苗族最早的銀飾品藝術萌芽於巫術圖騰活動之中。
銀飾主要有四種作用:
第一:打扮自己,特別是姑娘們,當然希望自己漂漂亮亮的;
第二:過去社會動盪不安,苗族經常要遷徙,把所有的家當財物打成銀飾帶在身上,就做到了“人走家隨”;
第三:避邪求平安,苗家篤信銀器能驅邪逐崇、防陰氣戕害,戴在身上可以求得平安。
第四:保健康,因為他們在行路途中要飲山泉水,首先就用手鐲浸入山泉中驗毒後才飲;銀遇身體有風溼或有毒時會發灰,這樣便於隨時把握自己的身體狀況,及時就醫。
-
3 # 張老師說寫字
苗族的始祖是蚩尤,他們非常崇拜蚩尤,而銀飾是蚩尤部族的功績。所以,在苗族,有姑娘出嫁,男方就要送上滿身的銀飾,這樣才能成婚,童男童女也要佩戴耀眼的銀飾才可出門;去世的老人必須有足夠的銀飾陪伴才能入土為安。
早在幾萬年前,人類就懂得用一些動物牙齒、骨頭、玉石、瑪瑙等材料加工成佩飾戴在身上,這也形成了首飾藝術。
到了蚩尤部族,承沿了這一風俗,以銀飾來傳承祖先的創造發明。
《漢書·食貨志》記載:“朱提銀重八兩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銀一流直千,是為銀貨二品。”在苗族採銀和加工銀飾方面,主要由名望大的司火官來完成。
而且,苗族銀飾的制形是蚩尤裝飾風格的體現,苗族先民歷史征戰、遷徙及圖騰崇拜是其銀飾制形的基礎。同自己民族歷史命運緊密相關。
兩漢時期銀已用做通貨週轉全國,作為貨幣流通,苗族用銀飾首飾的選擇就是固定地流傳下來。
所以,苗族人對銀飾很喜愛,那是對遠古的崇拜。
#文化#
-
4 # 唏噓的奶茶佬
苗族人佩帶銀飾是長久歷史發展的結果,也是一代代苗族人傳承下來的風俗習慣。
主要有四種作用:
一是便於遷徙時可以隨時把財物帶走。
苗族人歷史上受戰亂影響較大,居無定所,把貴重的銀飾帶身上,方便隨時帶走!
二是“避邪”。
銀,無論是什麼民族,甚至外國,都是代表著純潔,代表著神聖的,有趨利避禍的功效。苗族人把銀飾帶身上,也是有這樣的思想。
三是銀飾可以及時反應身體狀況。
銀,一遇到毒性物質或者身體出現風溼或者病毒時候,能變灰色,最大程度及時反映出身體中的問題。
四是銀飾漂亮美觀,裝飾作用。
苗族人身上的銀飾,有非常多的圖案樣式,花鳥魚蟲應有盡有,可以說十分美觀。
大概我瞭解的就這麼多,希望幫到您
-
5 # 漢晉古磚硯
湘西苗族的有一個特點是熱愛銀飾,這在苗族女性上較為常見。銀飾是湘西苗族婦女最喜愛的傳統裝飾品。如鳳凰縣三江區、花垣縣等地苗族婦女,都十分講究佩戴。我們南方人在婚假時候,婆家會給新媳婦一些金飾作為禮金,這是重視的態度。
而在湘西苗族,則訂婚需要一定數目的銀飾,如果重量沒達到,就會認為是看不起姑娘家。
上到八十歲奶奶下到6歲的兒童,幾乎渾身上下都掛滿了銀飾品。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她們對銀飾品的如此追求和熱愛?原來,歷史上的苗族多災難。每年都會爆發幾次大的戰爭,戰爭的遷移使他們損失了非常多的財產。因為金子太重帶不走,銀好帶就選擇了帶銀。後來聰明的苗族人把銀做成了衣服穿上身上,這樣面對戰爭就沒有後顧之憂了。另外就是湘西人封建的傳統思想使得她們比較迷信,她們固執的相信銀是可以驅走惡魔的好東西,是老祖宗賜給她們的。於是她們會在身上掛上銀飾來辟邪,久而久之身上的銀飾也越來越多了。還有就是銀,遇身體有風溼或內臟疾病會發灰(用棉布或牙膏輕擦即恢復),方便及時就醫,便於對自己健康狀況的瞭解。而家裡的老人過世時,也要用銀飾來下葬。湘西苗族多為土葬,她們有個風俗是湘西人決定不能客死異鄉,一定要埋葬在村子裡意為落地生根。而作為陪葬品的銀飾則代表了一份安詳和來自晚輩的祝福,祝福在另一個世界穿金戴銀。
-
6 # 情感品讀社
沒錯,我們看苗族人身上總是有很多的銀質裝飾品,尤其是盛大節日或者婚娶時,更是滿身的銀質,還有很誇張的頭部裝飾,讓人覺得好不沉重!
那麼為什麼苗族人如此沉迷銀飾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說一說苗族人的銀飾是什麼銀苗銀,可以理解為苗族工匠製作的銀飾品。不是白銀。我們現在見到的大多數苗銀幾乎沒有銀子的成分。
一般有兩種材質,一類是以“黃銅”為材料的苗銀,一般分佈在雲南省境內。二類是以“白銅”為材料的苗銀,一般分佈在貴州省黔東南州地區。當然,苗族人自己佩戴的銀飾還是以純銀為主。
一、家隨人走我們知道苗族在古代是居無定所的,他們總是飽受戰亂的苦惱。所以當地人總是需要搬家,可是財物過多過沉無疑造成了搬家的不便。後來聰明的人們就把這些財產做成了可以隨身攜帶的飾品,這樣就可以說走就走了。而且還可以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家底豐厚,也是一種炫耀的手段。
二、裝飾性高為什麼直到現在,人們已經安居樂業了,不被戰亂困擾的情況下,苗族人還是喜歡銀飾呢?
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它好看啊,觀賞性高這個原因。
銀飾融合有來自南方少數民族的"耳檔",起源於北方少數民族的“跳脫”,以及從古代飾物中沿襲而來的 “步搖”、“五兵佩”和中國傳統的龍、鳳、鱗紋樣等等。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藝術特徵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證。苗族的圖騰崇拜,是銀飾的重要造型。苗族圖騰即與苗族有血緣關係的幾種影象。在苗族古歌中,傳唱是楓木生出了蝴蝶媽媽(即妹榜妹略),蝴蝶媽媽生下了十二個蛋,由鵲宇鳥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藝術特徵是不言而喻的,
不管是在影視劇中,還是我們去旅遊時,總是被那碩大的銀飾所震撼,總是從心底認為這是美麗的象徵。
苗族的姑娘們也這麼認為,不只是認為其美麗,甚至是神聖的。所以苗族銀飾才能得以流傳。
銀子是身體的“晴雨表”?我們都知道,身體內有疾病的時候,身上的銀飾會發灰甚至發黑。其實這並不是一種科學現象,也沒有科學依據,只是人們口口相傳罷了。
但是在古代“銀針試毒”等等,好像的確銀子可以辨別出毒性,再加上當時的科技並不發達,人們就認為銀子可以反映身體的好壞,如果銀子發黑了,就要立馬去看醫生。
苗族人也這麼認為,所以他們堅信佩戴銀飾可以早日發現身體異樣,成為身體的“晴雨表”。
但是銀子的確有殺菌的功能。
銀子可以趨吉避凶古來苗寨就以巫蠱擅長,所以他們想要辟邪這個一點也不過分。
銀子之所以能夠辟邪,是因為它是佛教的七寶之一,能與佛教扯上關係,自然是可以辟邪的。但是“辟邪”這種說法本就是迷信。
這也是苗族喜歡銀飾的一方面原因。
銀飾也是苗族人一種美好的祝願和憧憬苗族銀飾是很精緻的,他們把山川、河流、花草、魚蟲統統雕刻了上去,既美觀又能寄託情感,我們知道苗族人是生活在大山之中,他們也想要走出大山,考取功名等等。這銀飾,也是他們寄託情感的一種方式。
其實苗族的銀飾,的確是我們中國很好的傳統文化。也很漂亮,之所以苗族那麼喜歡銀飾,我個人認為有以上幾方面原因。希望銀飾可以一直傳承下去,製作銀飾的手藝也能一直傳承下去。
-
7 # 阿揭生活百態
苗族服飾的象徵了苗族人的自然之美,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自然之美的體現,苗族人民的勤苗族服飾的象徵了苗族人的自然之美,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自然之美的體現,苗族人民的勤勞。
1、苗族服飾抽象的刺繡、蠟染圖案中反映和表現了她們的內心情感世界,同時表達了苗族女性對大自然的認識和了解及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苗族服飾是苗族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服飾中可看出苗族歷史的發展程序和文化沉積,集中反映了苗族在與自然的抗衡中對事物的認識和昇華,在此間也就產生了苗族的審美意識。
3、苗族婦女認為,苗族服飾中包含自然之美,自然界中存在的色彩都是她們所需要的色彩素材,都應把它穿在身上,形成一種源於自然而超越自然的美。
4、苗族服飾經過種麻、收麻、績麻、紡線、漂白、織布等一系列複雜的工藝到刺繡、蠟染、裁
縫,最後成為一套精美的服裝,無不反映了苗族婦女的勤勞和耐性。
-
8 # 銀匠雪兒
作為一個地道的苗家女孩,雪兒特別高興回答這個問題。苗族人特別喜歡戴銀飾,大到服裝帽子,小到手鐲耳環都是每個苗族姑娘的標配。每當苗寨過節時,看到苗族姑娘們身著盛裝,滿身光華熠熠的銀飾歡歌勁舞之時,你會覺得她們是世界上最富有、最歡樂的民族!但是苗族並不產銀子,但是苗族不生產銀,為什麼會把銀飾穿戴在身上呢?
很久很久以前苗族是個苦難的民族,常年遷徙,漂泊不定,所以他們喜歡把所有的財富隨身戴在身上,人走則家隨,以錢為飾保值財產。這也許是苗族人好銀的直接原因。
因此有人說銀飾是苗族人穿戴在身上的史詩,把銀飾穿戴在身上,這是苗族人民的一種文化,一種民族象徵,更是一種傳承!
-
9 # 矯滴滴的樣子
苗族其銀飾追求多、重、大。逢年過節時,苗族姑娘戴在身上的銀飾有多達十多公斤的。
苗家人一生中用銀處極多,尤其女性更勝,主要有四項: 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銀鐲、耳環等作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時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銀兩則不能成婚。 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其銀飾的頭帽、手鐲、腳釧、銀鈴響物、羅漢菩薩等,全是新買銀子做成。為求“長命富貴,驅鬼避邪”,苗人從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腳、耳等處均繫上適量的祀保銀釧。 三是日常家珍飾銀、存銀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徵。日常生活中,用銀子來進行饋贈也是常事。 四是給老年人祝壽或送葬都離不開銀子或銀飾物,常有些老人,生前將銀私藏,死後無人知曉。至今,湘黔邊區的苗族同胞用銀數量有增無減。 一般家庭在改革開放前為新娘送銀在四五十兩左右,而近年來都增至一二百兩,還要製成頭飾、項圈、手鐲、戒子、耳環、扣鏈、銀腰帶、牙籤、披肩等飾品,總之,“以銀為結,以銀為彩,以銀為榮,以銀為貴”成為苗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重要標誌。貴州民族學院教授苗青認為:銀飾萌芽於苗族社會早期的巫術圖騰活動之中,產生於漢代,成熟於唐代,豐富於明清兩代,發展於現當代。在同一族群同一支系中,銀飾成為族群的識別符號。銀飾作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孫緊緊地凝聚在一起;作為婚姻標誌,它給人們的婚戀生活帶來良好的秩序;作為巫術器物,它又從心理上給人們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苗族銀飾已不是單純的裝飾品,而是植根於苗族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載體。 苗族女人身上戴滿銀飾的秘密: 苗族人如此崇拜銀飾,但是他們聚居的貴州地區並非白銀產區。那麼如此大量的白銀究竟從哪裡獲得呢? 居住在控拜村的200多戶苗家人,四百年多年前都是從榕江遷徙而來,頻繁的商業貿易讓苗族人有了打銀的原料。 苗族常年遷徙,漂泊不定,所以他們喜歡把所有的財富隨身戴在身上,人走則家隨;以錢為飾保值財產。這也許是苗族人好銀的直接原因。 苗族銀飾特徵: 以大為美 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藝術特徵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證。堆大為山,呈現出巍峨之美;水大為海,呈現出浩渺之美。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獨特見識,用美學的觀點來看是很有道理的。 以重為美 再看以重為美,貴州施洞苗族婦女自幼穿耳後,即用漸次加粗的圓棍擴大穿孔,以確保能戴上當地流行的圓輪形耳環,利用耳環的重量拉長耳垂。有些婦女因耳環過重,耳垂被拉豁。當地耳環單隻最重達200克。黎平苗族婦女的簍花銀排圈講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以多為美 苗族銀飾上呈現出的“多”的藝術特徵,也是十分驚人的。很多苗族地區佩戴銀飾講究以多為美。耳環掛三四隻,疊至垂肩;項圈戴三四件,沒頸掩額;腑飾、腰飾傾其所有,悉數佩戴。特別是清水江流域的銀衣,組合部件即有數百之多,重疊繁複,呈現出一種繁縛之美。這種炫耀意識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難見到。傣族男子的紋身習俗講究紋身部位愈寬、圖案愈複雜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渾身上下戴著密密的珠飾、貝飾;青海牧區藏族婦女的“加龍”背飾充分體現了追求大和多的審美原則;德昂族的腰箍多達三四十圈,可謂追求飾品數量的典型。足見追求繁複的以多為美,不止苗族一家。 變與不變 值得一提的是,從貴州省博物館所藏不同時期的銀飾比較情況看,苗族銀飾追求大、重、多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止。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苗族銀飾的發展速度更為空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苗族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回覆列表
苗族銀飾
苗族銀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歷史上曾被許多民族青睞,成為多元文化交流的載體之一。在這一載體中,融合有來自南方少數民族的"耳檔",起源於北方少數民族的“跳脫”,以及從古代飾物中沿襲而來的 “步搖”、“五兵佩”和中國傳統的龍、鳳、鱗紋樣等等。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藝術特徵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證。苗族的圖騰崇拜,是銀飾的重要造型。苗族圖騰即與苗族有血緣關係的幾種影象。在苗族古歌中,傳唱是楓木生出了蝴蝶媽媽(即妹榜妹略),蝴蝶媽媽生下了十二個蛋,由鵲宇鳥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藝術特徵是不言而喻的,
苗族銀飾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內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據需要,銀匠先把熔鍊過的白銀製成薄片、銀條或銀絲,利用壓、寥、刻、鏤等工藝,製出精美紋樣,然後再焊接或編織成型。
中文名
苗族銀飾
外文名
Miao silver
民族
苗族
組成
頭飾、頸飾、胸飾、手飾
特點
以大為美、以重為美
銀飾簡介
進入苗族社會的銀飾決不單純表現為某個民族專有的藝術形態, 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混合體。苗族銀飾可分頭飾、頸飾、胸飾、手飾、盛裝飾和童帽飾等,都是由苗族銀匠精心做成,據說已有千年歷史。苗族銀飾以其多樣的品種、奇美的造型與精巧的工藝,不僅向人們呈現了一個瑰麗多彩的藝術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銀飾的種類較多,從頭到腳,無處不飾。除頭飾、胸頸飾、手飾、衣飾、背飾、腰墜飾外,個別地方還有腳飾。
銀飾特徵
以大為美
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藝術特徵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證。堆大為山,呈現出巍峨之美;水大為海,呈現出浩渺之美。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獨特見識,用美學的觀點來看是很有道理的。同時也體現了你的家庭富裕程度是不錯的,並顯示著苗家姑娘的大氣。
以重為美
再看以重為美,貴州施洞苗族婦女自幼穿耳後,即用漸次加粗的圓棍擴大穿孔,以確保能戴上當地流行的圓輪形耳環,利用耳環的重量拉長耳垂。有些婦女因耳環過重,耳垂被拉豁。當地耳環單隻最重達200克。黎平苗族婦女的簍花銀排圈講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以多為美
苗族銀飾上呈現出的"多"的藝術特徵,也是十分驚人的。很多苗族地區佩戴銀飾講究以多為美。耳環掛三四隻,疊至垂肩;項圈戴三四件,沒頸掩額;腑飾、腰飾傾其所有,悉數佩戴。特別是清水江流域的銀衣,組合部件即有數百之多,重疊繁複,呈現出一種繁縛之美。這種炫耀意識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難見到。傣族男子的紋身習俗講究紋身部位愈寬、圖案愈複雜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渾身上下戴著密密的珠飾、貝飾;青海牧區藏族婦女的“加龍”背飾充分體現了追求大和多的審美原則;德昂族的腰箍多達三四十圈,可謂追求飾品數量的典型。足見追求繁複的以多為美,不止苗族一家。多表示著一種獨特感。
變與不變
值得一提的是,從貴州省博物館所藏不同時期的銀飾比較情況看,苗族銀飾追求大、重、多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止。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苗族銀飾的發展速度更為空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苗族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銀飾歷史
在明代以後的數百年裡,苗族銀飾經歷了一個為服從民族審美定勢需要,而演繹、組合、變異的民族化過程。
其一,所有的銀飾原有品種在苗族審美標準的取捨下,有的根本末被接納,有的引入後即被淘汰,有的屢經改造而面目全非,當然,也有的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特徵。其實,任何民族文化的發展,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加深認識和理解的過程。
苗族銀飾
其二,苗族銀飾的民族化過程同時又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毋庸置疑,人類的需要是藝術創作的第一源泉,群體的審美觀念是藝術創造的規範。苗族銀飾的創新正是遵循這一邏輯而發生、發展的。由於對銀飾的需求,苗族對服裝的審美意識逐漸同實用意識分離開來,由物質需要的依存關係衍化成審美的主客體關係。由於群體審美觀念的規範,在藝術創新的過程中,苗族銀飾逐漸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民族個性。
影響和規定苗族銀飾造型的審美觀點很多,那麼,其中最根本的是什麼呢?苗族從古至今都有“以錢為飾”的習俗, 史料也顯示,“錢”飾與銀飾是同時步入苗族服飾領域的。這種透過“以錢為飾”所流露出來的誇富心態,對於苗族銀飾的審美價值取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苗族銀飾最基本的三大藝術特徵,即以大為美,以重為美,以多為美。苗家人以一個人身上的銀飾多少來判斷家庭是否富裕情況。
銀飾工藝
加工
苗族銀飾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內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據需要,銀匠先把熔鍊過的白銀製成薄片、銀條或銀絲,利用壓、寥、刻、鏤等工藝,製出精美紋樣,然後再焊接或編織成型。
苗族銀飾
苗族銀飾工藝流程很複雜,一件銀飾多的要經過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銀飾造型本身對銀匠的手工技術要求極嚴,非箇中高手很難完成。
除了在錘砧勞作上是行家裡手,在造型設計上苗族銀匠也堪稱高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苗族銀匠善於從婦女的刺繡及蠟染紋樣中汲取創作靈感。另一方面,作為支系成員,也為了在同行中獲得競爭優勢,苗族銀匠根據本系的傳統習慣、審美情趣,對細節或區域性的刻畫注重推陳出新。工藝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銀飾日臻完美。當然,這一切都必須以不觸動銀飾的整體造型為前提。苗族銀飾在造型上有其穩定性,一經祖先確定形制,即不可改動,往往形成一個支系的重要標誌。苗族女性飾銀,愛其潔白,珍其無瑕。因此,苗族銀匠除了加工銀飾,還要負責給銀飾除汙去垢,俗稱"洗銀"。他們給銀飾塗上硼砂水,用木炭火燒去附著在銀飾上的氧化層,然後放迸紫銅鍋裡的明礬水中燒煮,經清水洗淨,再用銅刷清理,銀飾即光亮如新。
原料
歷史上的銀飾加工原料主要為銀元、銀錠。也就是說,苗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週而復始,經年累月,積攢下的銀質貨幣,幾乎全都投入了熔爐。正因為如此,各地銀飾的銀質純度以當地流行的銀幣為準。譬如民國時期黔東南境內是以雷山為界,其北邊銀料來自大洋,純度較高,南邊來自貳毫,銀飾成色較差。20世紀50年代後,黨和政府充分尊重苗族群眾的風俗習慣,每年低價撥給苗族專用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