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不言
-
2 # 漩渦鳴人yy
上庸這個地方有多大?怎麼講呢,大家就這麼想!這個地方就位於關中地區漢中地區,南郡,襄陽這四個地方的中間!那有人就會說了,這四地方几乎把地全給佔掉了,這上庸豈不是小的可憐?
還真是沒錯,這地方確實小!歷史上整個漢中地區人口總數從來都沒有超過30萬!這個上庸實際上就是漢中的一部分,只不過後來曹操把他給重新給分割出去,然後把這個地方的指揮權交給了當時襄陽地區!不過仔細計算的話,這地方人口其實也就幾萬人左右!再加上劉備的軍隊,可能這個地方能夠駐軍的話,一共人數不會超過1萬!
而且我們看一下這個地方的位置!他雖然位於三個國家的中間,並且可以去攻擊南郡,襄陽,甚至於偷襲長安,但是這三個地方哪一個不是堅城,你這長時間的偷襲,偷雞不成蝕把米不說,而且含有可能會造成你的軍隊會被敵人給反包圍這樣一個尷尬的局面!
所以,無論是哪個勢力,對於上庸這個地方,基本上都是處於一種放任的態度。就好像曹操的那句口頭禪一樣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至於說為什麼蜀漢政權一直想要這個地方,原因也很簡單,蜀漢政權出兵的地點本身就少,能夠掌握一個地方,將來可以作為出奇兵的一個點,也當然是可以的!
劉封,被放到這個位置,其地位不言而喻,也就是劉備對他的感覺,其實就是劉備對上庸這個地方的感覺!作為曾經劉備的義子也作為曾經劉備集團可能的繼承人,此時劉峰的地位特別尷尬,首先劉備的親生兒子劉禪已經長大成人了!
你想繼承位子,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我總不可能選一個沒有皇室血脈的人去繼承我的位置吧,那我這個最大的優勢豈不是直接被白白葬送掉了嗎?
而且,因為這個留單的問題,所以這個劉峰必須得遠離權利的中心,為什麼你一旦在群裡的中心,很有可能會對我的兒子不利,即便你不想對他不利!那你未來肯定也會瘦,比其他人的慫恿,對這件事情產生一種遲疑的態度,與其我像陽穀一樣,把你們倆放在一個。問裡面讓你們自相殘殺,他還不如直接把你給踢出去!
至於說把你踢到哪兒去上庸這個地方最好,為什麼首先這個地方夠偏僻,你要回來沒個十天半個月你回不來!而且這個地方屬於三國的交界之地!對我而言,這也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地方,我雖然需要這一條出兵路線,但並不是。必須得仰仗這一條出兵路線!因此把它給丟掉,我也是可以怎麼做的這樣的話。我或許可以藉著別人的手把你給幹掉也說不定!
當然,如果你這一輩子待在上庸這個地方,老老實實,本本分分的守著邊疆不回來,那劉備也不會去怪他,也不會親手去殺他!因為劉備懶得去管他,可最後呢,你沒有去就關羽,而且還丟了上庸,最後自己還屁顛屁顛的跑回來,你說劉備當時看到劉峰心裡是一種失望的感受。想的就是關羽的面容,想的就是這個不爭氣的兒子怎麼幹出這麼缺德性的事情!
因此,最後劉封的死只能夠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就是罪有應得!
-
3 # 常棣tandy
可以肯定的說,就是劉封不死,也不可能承繼蜀漢大統,因為劉封為劉備養子,劉備有自己的親兒子劉禪,所以不可能傳位給劉封。
下面我們來說說劉封和孟達:
一、上庸戰略地位與魏蜀吳三國的影響西城、上庸、房陵三郡,分別治今陝東南、 鄂西北的安康、竹山、房縣。三郡本是益州漢中郡的三縣,建安末年改郡,是魏、蜀、吳的交界地區。《華陽國志·漢中志》謂其地“在漢中之東,故蜀漢謂之東三郡”。
三郡之間山道崎嶇不 便,但其北境有漢水可以通航。西城郡城在漢水邊,上庸、房陵郡城則分別有堵水、粉水北連漢 水。三郡未入蜀時,蒯祺為房陵太守,其人當出自南郡中廬望族。上庸太守申耽,與弟申儀本在 西城、上庸間聚眾數千家,與張魯、曹操往來, 是割境自保的土豪。三郡迤南之地漢蠻錯居,更 為閉塞。
魏、蜀、吳三國都企圖對三郡地區施加影 響,迭有軍事行動。蜀從南方,魏從北方,曾先後佔有三郡之地,但都未越過三郡,入侵對方其他郡縣。吳軍最盛時亦涉足江漢間地,有時也插 手三郡事態。
建安十六年劉備入蜀,留孟達屯江陵,受諸葛亮節制。孟達,扶風人,少與同郡法正入蜀, 仕於劉璋。《三國志· 魏書·劉曄傳》謂孟達“恃才好術”,《晉書·宣帝 紀》謂孟達“言行傾巧”。這說明其人富於機智權謀,與法正相似。劉璋以孟達副法正,各率二千 部曲,赴荊州迎劉備。劉備入蜀並於建安十九年得益州後,以孟達為宜都太守。
劉備為漢中王, 命孟達領部曲四千,從秭歸北攻房陵,殺蒯祺。 劉備“陰恐達難獨任”,乃自漢中遣劉封率軍順漢水而下,與孟達會師上庸,以統孟達之軍,並顯授劉封以副軍將軍之職。申耽降蜀,為上庸太守,弟申儀為西城太守。劉封、孟達以及申氏土豪勢力彼此牽制,相持不下,當是劉、孟不助關羽攻襄樊的客觀原因。
孟達降魏後,申耽被徵徙南陽,申儀則直至魏太和二年為止未離西 城。《晉書·宣帝紀》謂申儀“久在魏興(按即西城郡,曹丕時改名),專威疆場”。又,《三國 志·吳書·陸遜傳》有建安二十四年冬陸遜遣將攻 房陵太守鄧輔之事,鄧輔疑為孟達所署用。”
二、劉封的敏感地位劉封,出於羅侯寇氏,長沙劉氏之甥,劉備養子。《劉封傳》:“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有武藝,氣力過人,將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溯流西上,所在戰克。”劉備得蜀,劉封在左右為副軍中郎將,甚受尊寵。劉禪漸長,被立為漢中王太子,劉封以養子身份而地處疑逼,境況複雜起來。
劉封下統孟達之軍,在三郡地區形成了一個 敏感的小局面。因為,就歷史背景而言,孟達本劉璋部屬,劉封則劉備所親;劉備以劉封統孟 達,無疑是以親統疏,以新統舊,明顯地觸及了蜀政中的新舊糾葛。
劉封與孟達忿爭,並奪孟達鼓吹,這是由於 劉封武夫,又有所恃,一味裸露矛盾而不懂得待時而發的道理,使深刻的政治勢力的消長問題表 現為一方恃權侵凌另一方的個人關係,造成孟達叛蜀投魏的後果。
《三國志·蜀書·費詩傳》載數年後諸葛亮致孟達函還說:“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其實真正導 致三郡局勢惡化的人,並不是劉封而是劉備自 己,是他命劉封下統孟達之軍而啟事端。諸葛亮 建議劉備殺劉封,一在一勞永逸地解決劉封地處疑逼問題,一在謝蜀人而圖平衡新舊勢力。
諸葛亮平衡新舊的手法,曾重複使用過。廖立廢徙,主因是不服李嚴,廢廖立所以安李嚴之心。廖立與劉封一樣,是新人;李嚴與孟達一樣,是舊人。劉封、孟達糾葛,與廖立、李嚴糾 葛,具體情節不同,但從一個特定角度加以觀 察,卻可見其相通之處。
當然,從事件整體考 慮,處理新人與處理舊人,性質畢竟不一樣。唯其如此,諸葛亮維護新人統治而不枉法以袒新人之短,即《三國志·蜀書·張裔傳》所謂“罰不阿近”者,是諸葛亮的高明處,使他在處理複雜的 新舊之爭中仍然立於主動地位。
三、孟達身後的蜀漢新舊之爭孟達在蜀居官治績,史籍記載很少。《劉封傳》載孟達降魏時釋出《辭先主表》,說到自己“列次功臣,誠自愧也”,所指一 是迎劉備於荊州,一是拓境土於三郡。 《辭先主表》還引歷史上申生、伍員、樂毅、蒙 恬有功而見疑忌諸事,曰:“臣每讀其書,未嘗 不慷慨流涕;而親當其事,益以傷絕。”在大臣 失節,荊州覆敗之時,孟達孤立房陵、上庸,復受劉封侵凌,處境艱難可想而知,只有降魏之路 可走。
這是劉備不得不處置劉封的原因之一。不過也應當看到,在劉備無法跨有荊益的情況之 下,不論是劉封還是孟達,都不能為蜀堅守三郡之地,是可以肯定的。孟達見疑求存而降魏,劉封被逐歸蜀而賜死,都是關羽覆敗的結果,是蜀國棄荊州之守的插曲而已。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延康元年魏王曹丕聞孟達來降,致書孟達誇說北國安定曰:“……保官空虛,初無質任, 卿來相就,當明孤意,慎勿令家人繽紛道路,以 親駭疏也。若卿欲來相見,且當先安部曲,有所保固,然後徐徐輕騎來東。”不難想見,孟達部曲四千餘家,是一支 可觀的軍事力量,孟達不會輕易放棄。曹丕在易代紛紜之際也寧願把他們安頓在三郡邊地,而不 願調動他們,以免造成事端。這與此年申耽降魏 而徙南陽,稍後黃權降魏而詣洛陽為官之事相 比,孟達的部曲勢力為魏所重,是很清楚的。
申耽失上庸,指劉封抵上庸排擠申耽而據之之事;劉封失上庸,指孟達降魏後與魏軍及申氏兄弟共逐劉封之事。此時孟達居新城太守之任,為魏封疆吏,其基本力量就是他原來擁有的部曲四千餘家。這支力量使他得以入主上庸 ,得以在複雜的三郡地區存在數年 之久。而他依仗這支力量草率從事,又終於在蜀魏紛爭中遭滅頂之災。
孟達一生主要活動,都在荊州,前八年中無可稱述。《先主傳》二十四年“先主遂有漢中, 遣劉封、孟達、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李嚴傳》李嚴曾為劉表出宰秭歸,秭歸是上庸、房陵南通長江的 出口,所以李嚴應當熟悉或者打聽過秭歸通向房 陵之間的道路情況。孟達攻房陵,即由秭歸出發。李嚴宰秭歸的這一經歷,是李嚴參預攻上庸 軍事行動的有利條件,也可以作為上述李平即是李嚴的旁證。
李嚴受命 同攻上庸,當在孟達已得房陵之後,但李嚴似未成行。這次劉備所考慮的三郡軍事配置,是一個新舊搭配的人事組合:實力兼用舊人,孟達、李平是;統帥之權只能在新人之手,劉封是。李嚴擁有軍事實力,觀其本傳於建安末年連連用兵於 犍為、越嶲等郡之事可知。
諸葛亮與孟達書,今天能見到的只有《三國志·蜀書》李 嚴、費詩二傳所錄二件。孟達與諸葛亮書,也只 有見於《太平御覽》的饋贈綸帽、玉玦、雞舌香 的短函二件,以及見於《華陽國志·漢中志》、 《晉書·宣帝紀》談司馬懿來攻軍情的短函二件。
分析這些書 札的內容,諸葛亮以新舊關係為背景來處理孟達 事件的心機,隱約可見。由於有此背景,所以在 諸葛亮與孟達聯絡中不時有李嚴的身影出現。李 嚴畢竟是新舊問題中的關鍵人物。諸葛亮在解決 孟達問題時發揮了李嚴的作用;而在孟達敗死之 後,解決李嚴問題的任務也終於提上了諸葛亮的 日程。
《李嚴傳》中載有諸葛亮與孟達書及李嚴與孟達書,皆擷取原件數語而已。
諸葛亮與孟達書曰:“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李嚴字)性也。”這是諸葛亮調遣李 嚴由永安移屯江州以知後事以後所作,時間當在 建興四年春後至建興五年春前。此書的表面意思 是稱讚李嚴高超的從政能力,表示對他的信任和 器重。此年孟達為歸蜀事已與諸葛亮取得直接聯 系。諸葛亮其所以要把對李嚴的信任和委重說給異國疆臣孟達聽,我想是為了向孟達傳遞一個信 息,即孟達與李嚴均蜀舊人,孟達如果此時幡然來歸,同樣可以得到信任和委重,同李嚴一樣。
與此同時,李嚴也有書致孟達,從另一個角 度說話。他說:“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 重,思得良伴。”云云。李嚴此書也是話裡有因。我以前認為李嚴以其並受遺詔地位自恃,他奉調進駐江州而與孟達為境外之交,是他欲與丞相諸葛亮相頡頏的表現。現在看來這條資料還有更深的含義,不止說明李嚴自視甚高而已。
李嚴之意,重在向孟達傳遞與諸葛亮函意向相同的資訊:李嚴表示受遺詔輔政,權責甚重,並非虛有 其名;他甚盼孟達歸來,以為“良伴”,共營蜀 政。把上述二書放在蜀建興五年即魏太和元年的 歷史背景下加以考慮,就不難看出二書的根本目 的相同,主要不在於諸葛標榜李嚴和李嚴自我標 榜,而在於用李嚴在蜀處境順當之例,策反孟 達。李嚴之書如果不是諸葛亮授意,就是諸葛亮 知情。
《費詩傳》載諸葛亮致孟達書,明顯地表露 了策反之意。原來,建興三年冬諸葛亮在南征歸途中,有魏國降人李鴻來詣,說及數事:一,李 鴻在孟達處遇見原為李嚴部將後來降魏的王衝; 二,王衝對孟達說及往年孟達降魏後諸葛亮欲誅其妻子,劉備未聽;三,孟達未信王衝之言,認為諸葛亮必不如此,並仰慕諸葛不已,云云。諸 葛亮此時正籌思北伐之事,因而萌生了引誘在東三郡的孟達以為外援之念,而有《費詩傳》所載 諸葛策反之書。
書中說到:
往年南征,歲末乃還,適與李鴻會於漢 陽,承知訊息,慨然永嘆,以存足下平素之 志,豈徒空託名榮貴為乖離乎!嗚呼孟子, 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帝待士之義。又 鴻道王衝造作虛語,雲足下度量吾心,不受 衝說。尋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東 望,故遣有書。
書中有“往年南征,歲末乃還”之語,知此書 作於建興四年,比上引諸葛亮、李嚴分致孟達之書早一個年頭。《費詩傳》說“達得亮書,數相 交通,辭欲叛魏”云云,與諸葛亮欲結外援的初 意正合。上引《李嚴傳》諸葛亮、李嚴分致孟達 書,正是與孟達作深入一層的意見交換,暗示孟 達歸蜀以後可以得到好安排。
四、孟達之死的政治盤算孟達既為文帝所寵,又與桓階、夏侯尚親 善。及文帝崩,時桓、尚皆卒。達自以羈 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諸葛亮聞之,陰 欲誘達,數書招之,達與相報答。魏興太守 申儀與達有隙,密表達與蜀潛通,帝未之信 也。司馬宣王遣參軍梁幾察之,又勸其入 朝。達驚懼,遂反。
《晉書·宣帝紀》記司馬懿率軍自宛倍道兼行千二百里,八日到上庸城下,即孟達當年作《上 堵吟》處,擒斬孟達。這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一 次有名的快速反應戰役。不過我在此處所注意 的,不在軍事方面,而在政治方面,即諸葛亮 在關鍵時刻對待孟達的態度。
《費詩傳》曰:司馬懿討孟達,“亮亦以達無誠款之心,故不救助也”。觀前引諸葛亮惡孟達反覆,可知諸葛 亮本心有甚於此,不但是不相救助,而且是促其 敗死。看來諸葛亮在對待孟達態度上,心 態的詭譎超過了通常的“兵不厭詐”權謀。《三國 志》敘此事只及“不救助”而不及郭模詭譎事,只 能解釋成陳壽為賢者諱了。
以守正見稱的諸葛亮,卻借司馬懿的兵力以除來降的孟達,我認為除了慮其反覆之外,還別有原因。第一,孟達問題不是一般的降人問題, 而是數年前東三郡劉封、孟達糾葛的餘波,是新 舊問題的再次泛起。諸葛亮思用孟達以制魏,又 恐新舊問題有灼手之處而出此策。第二,約降孟 達事恰在諸葛亮調遣李嚴赴北以圖解決李嚴問題 的關鍵時刻,孟達之來於此有礙;而及時除掉孟 達則將有助於迅速解決李嚴問題。這兩者在蜀政 中同具深層意義。
諸葛亮籌劃北伐,並因李鴻來談而萌生誘降孟達之念,在建興三年之冬。李嚴奉命向劉備舊將、名亞趙雲的陳到移交永安防務而改駐江 州, 在四年春。諸葛亮出軍北伐,孟達與諸葛 亮議定叛魏歸蜀,以及李嚴致孟達“思得良伴”之 書,諸葛亮致孟達褒讚李嚴之書,皆五年事。司 馬懿平孟達,在六年之初。
諸葛亮調遣李嚴赴漢中戰場督運,在八年。諸葛亮表廢李嚴,在九年。從這一時間表中,可知諸葛亮處理李嚴問 題,與處理孟達問題同步而略後;二事之間的潛 在聯絡與諸葛亮的心機,也都隱約可見。
從李嚴、諸葛亮分致孟達之書的內容分析, 直到建興五年,李嚴還在諸葛亮的擺佈之中。李 嚴自願或者是並不自願地以自己在蜀經歷現身說 法,勸孟達來歸;諸葛亮則向孟達表明自己對李嚴的尊重和信任,以為誘餌。這酷似一幕雙簧。 孟達敗死以後,事情更明朗化。
劉封統孟達軍釀成孟達降魏,早於李嚴輔政四年;孟達歸蜀不成而死, 早於李嚴廢徙三年。這些是孤立無關的事件,卻 又錯綜複雜地粘連在一起。孟達、李嚴在蜀史中 同具某種屬性,孟達是比李嚴先出場又先退場的角色。他們兩人在歷史上都無足輕重,但是使用 他們又消滅他們,卻又是治蜀的大事,值得我們 注意。
(正文完)
-
4 # 左將軍
上庸在今湖北竹山縣一帶【我截了個地圖】
就從這個地圖都可以看出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就是荊益通道】
劉備進位漢中王后命劉封孟達攻取上庸等東三郡,同時荊州關羽北上襄樊【這一系列舉動是為打通荊益通道。為日後全力北伐做準備】
所以這裡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至於有多大就不好說了【畢竟一直在發展,三國時期的上庸有多大也不好說】
我們再看:劉封不死,劉備會傳位給他嗎?”首先劉備收劉封為義子,就是因為劉備膝下無子,希望自己百年之後能有個繼承人。
第二:劉備賜死劉封的時候,劉備已經有兒子了【那將來就肯定會傳位給自己的親子。那麼劉封這個養長子就將是劉禪最大的威脅,所以只要有理由了,就可以賜死劉封了】
簡單的說:劉備收劉封為義子是想今後傳位給他。而劉備賜死劉封是又不想傳位給他了。
所以劉封死不死的關鍵看劉備有沒有親子:若有,劉備定不會傳位給劉封【那劉封必須死,因為他是後主的威脅】若劉備沒有親子【劉備定不會賜死劉封,還會傳位給劉封】......
-
5 # 天行健0911
謝邀。上庸當時曾經設定了郡縣,在現在的地理位置大慨屬於橫跨十堰,宜昌,神農架,陝西,四川,河南,重慶的各一部分,多山水險峻之地,可出可守,雖然交通條件不是很便利,但是地理位置比較重要,靠近荊州平原,戰略重地襄陽,離中原腹地也比較近,往北方可直通河南之地,西北達漢中河套之地,西南可入蜀地,相當於一個屏障作用
-
6 # 狼的影子319
上庸的位置肯定是蜀漢的一個關鍵門戶,它的地理位置在幾天的湖北十堰一帶,包括十堰,武當山,恩施,鄖西等地,是除三峽之外,益州的另一個重要門戶,距離關羽鎮守的公安,曹操佔領的襄陽都很近,可以說是連線益州和荊州的重要戰略要地,所以,劉備派出劉封協助孟達鎮守此地。
具體說到劉封在蜀漢政權的地位,有很多人都認為他曾經是儲君的人選,因為劉備有了親子才導致劉封的地位非常尷尬,其實這個看法是非常不客觀的,也是以現代人的思維去考慮親子和養子在法律上的同等地位。事實上在那個年代,豪門大戶都有收養子,養死士,置部曲的傳統,跟戰國時期的大佬們養門客一樣,都是為了給自己培植親信,劉備收劉封為養子的時候,還是處於四海飄零,朝不保夕的流竄狀態,根本就不可能考慮百年之後誰來繼承的問題,因為劉備此時根本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繼承,他收養子,收魏延為部曲的行為跟關羽收關平,養500名校刀手一樣,都是給自己培植親信,跟未來的繼承問題是根本扯不上關係的,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所依賴的,也是其家族私養的三千死士。劉封自己也從來沒有愚蠢到認為自己具有跟劉禪一樣的皇位繼承人資格,在那個年代,劉封如果一直兢兢業業的跟著劉備,忠心耿耿的服從於蜀漢,他會在劉禪繼位後,由劉禪給他封侯,跟魏延一樣在軍隊中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成為捍衛劉禪的主要力量,實際上劉封在蜀漢已經是獨當一面的方面大將,跟關羽張飛,魏延的地位相似,獨立管轄上庸三城。我們可以預見,如果劉封活到劉備死後,以他的身份,肯定是和李嚴,魏延一起,成為蜀漢的統兵大將,李嚴和魏延可能不敢也抗不住諸葛亮,但是劉封卻不會尿諸葛亮那一壺,有劉封在,諸葛亮絕對不可能像後來那樣權傾朝野,一手遮天,所以,諸葛亮極力慫恿劉備殺了劉封,表面上是“慮封剛猛,恐易世之後難以制御”,實際上諸葛亮怕自己控制不了劉封,忽悠劉備為自己掃清障礙,因為他知道,自己比劉備年輕20歲,當時劉備已經年過六十,肯定拖不了多久,而且法正,劉巴,關羽,都已經死了,張飛也年近六旬,放眼整個蜀漢集團,在“易世”之後能夠制約諸葛亮的,只有劉封這個半主半僕,身份特殊的養子,所以,諸葛亮才千方百計的要除掉他。
-
7 # 海鏡清
劉封孟達佔領的上庸地區被稱為漢東三郡,因為一共有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又都位於漢中郡以東的緣故。
房陵郡轄境相當今湖北房縣、竹山、竹溪、保康及神農架林區北部。隸屬益州。後來分為新城郡和錫郡。
上庸郡治所在上庸縣(今湖北竹山縣西南四十里渚水北岸),轄北巫、安樂、武陵、安富、微陽5縣。隸屬益州。
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取漢中,分漢中郡東部之安陽(今石泉縣)、西城置西城郡,治西城縣(今安康市漢濱區),隸屬荊州。後來改名魏興郡,相當今陝西安康市;湖北鄖縣、鄖西二縣地。
這塊土地都是些高山峽谷,土地貧瘠,人煙稀少,自古就是流放失敗貴族的地方。在三國以前,就有堯帝的兒子丹朱避舜特放房陵,遂封於房為虞賓,是為房子國;秦始皇九年,長信侯嫪毐作亂被處死,株連四千餘家人被奪爵徙房陵;秦始皇十二年,文信侯呂不韋被賜死,株連萬餘家人被奪爵徙房陵;秦始皇十九年,秦滅趙國,趙王遷獻地圖投降,被迀徙房陵;漢代有漢高祖劉邦長女魯元公主的駙馬趙王張傲、濟川王劉明等位6位貴族流放房陵。後來蜀漢滅亡,曹魏把上庸作為劉禪這個安樂公的封地,也有流放管束的寓意,“魏鹹熙元年為公國,封劉後主(禪)”(《華陽國志》)
所以,劉備把劉封安置在這裡,實在是一種政治表態,也就是劉封已經退出了繼承人資格的爭奪,被變相流放了。因為當時劉禪已經13歲,夭折的可能性已經很小,而且劉備又多了兩個親生兒子劉永、劉理,劉封已經沒有作為繼承人的價值了。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對劉封的變相保護。畢竟退出爭奪了,就沒有威脅了。可以安安穩穩呆在偏僻的漢東三郡當土皇帝。
誰知道劉封自己不爭氣,把劉備給他的這塊變相封地給丟了,他逃回成都而不死,實際上就是對劉禪的一個威脅,誰也不知道劉備死後他會不會造反,偏偏他又是個很能打的勇將,脾氣還不好(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封跟隨劉備北攻漢中,曹操率領大軍來援,劉備棲於山頭,派劉封向曹操挑戰,曹操大罵說:“賣鞋的小子,只會叫你的假兒子來擋你家太公麼!等我叫我家長黃鬍子的真兒子來打你。”於是派人召曹彰來與劉封對敵,曹操手下那麼多名將,卻不與劉封對陣,非要把勇猛聞名的曹彰千里迢迢找來,說明劉封的勇猛也是出名的,只是史書故意不明說)。
這也就是諸葛亮建議處死劉封,劉備同意後又傷心的原因。他不想殺,卻又不能不殺。只是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留給養子的封地,幾十年後卻成了親兒子的封地。
-
8 # 曉評三國
謝邀。上庸地理位置很重要,進可攻擊魏國西南,退可保蜀國東部安全,又可以策應荊州。應該說,上庸如果穩固的掌握在劉備手中的話,蜀國可以掌握在蜀國東部地區對魏國的戰略主動。劉封的地位在劉禪出生後是下降的,他事實上已經不被劉備認定為繼承人人選,越來越邊緣化了,劉備對他的使用充其量就是當成一個宗室的身份,類似都督上庸,實際上不過是把他當成一個武將。劉封如果不死(當然當時的情況,劉封存活下來的可能性很低),劉備也不可能傳位給他,原因很簡單,他是養子,而劉備這個時候已經有三個親生兒子,他怎麼可能傳位給劉封,這個時候的劉封已經成為他傳位給劉禪的障礙,劉備有很多理由除掉他。
-
9 # Mer86
要了解上庸有多大,劉封和孟達的戰略地位如何,就要先搞清楚上庸這個地方到底在哪,人文和自然環境如何。
上庸也就是現在湖北省十堰市的竹山縣和竹溪縣一帶,公正的說,這倆縣放到今天,也屬於經濟水平一般,人口不稠密的地區。在東漢末年也是漢夷雜處之地了,戰略價值並不高。根據《後漢書郡國志》的記載,上庸在東漢後期隸屬於漢中郡,屬於漢中九縣之一,具體人口數目不祥,但是當時漢中郡的人丁一共才二十六萬左右,上庸估計也就三萬人上下,即使在益州內也是人口小縣。
但是漢末風雲變幻,由於曹操在赤壁之戰的失利,荊州成了曹、劉、孫三家的必爭之地。當時劉備據南郡(現在的荊州市),曹操據襄陽地區(現在的襄陽市),這就導致夾在南郡和襄陽之間的上庸成了香餑餑。
下面這張圖,非常直觀的展示了上庸的戰略價值。
上庸東連襄陽,南接南郡,如果佔領上庸就可以將漢中和南郡兩地連成一片,互為犄角,對襄陽產生嚴重的威脅,這對於劉備集團無疑十分有利的!所以對於劉備來說,上庸自然具有很大的戰略價值!
不過最早佔領上庸的人,是曹操。他在滅掉漢中的張魯後,並沒有直接南下益州,而是將漢中郡一分為四後,就班師回朝了。
當時曹操是這樣分的,他把漢中東面的三塊小盆地從漢中轄區中剝離,分別新建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並將此三郡從益州劃出,劃到了曹操控制的荊州刺史部。
曹操重新劃分漢中,估計也是他知道劉備必會來攻漢中,所以提前做準備。只不過劉備的心很大,他不僅要奪漢中的南鄭,連上庸這種不毛之地也要奪。因此劉、曹操漢中大戰時,劉備派劉封和孟達沿漢水向東,攻取了上庸。並且仍然沿用了曹操的劃分。將西城郡(安康盆地)劃給了當地的豪強申儀;上庸郡(竹山盆地)劃給了當地豪強太守申耽;房陵郡(房縣盆)劃給了孟達。並令劉封為副軍將軍,實際就是這三個郡的總指揮。
不過劉封攻取上庸後,也沒有起到什麼很大的作用。因為上庸雖然地勢險要,但實在是太貧瘠了。並且上庸漢夷雜處,老百姓的教化程度不深,當地的豪強申氏兄弟佔山為王,是事實上的割據的小軍閥。曹操來了,他們就投降於曹操,劉備來了,他們就投降於劉備。立場很搖擺的兩兄弟。
並且上庸、西城、房齡,名義上說起來是三個郡,但實際上就是漢中郡劃分之前的三個人口小縣。說的再直白一點,三個郡就是三個小盆地,其中只有安康盆地(現在的安康市)的面積稍微大一點,其它兩個盆地比較小。資源和出產都不豐富,養活不了多少人口。
這也就是說,上庸地區不能駐紮重兵,因為當地的糧食產出負擔不起。這一點,跟漢中是很像的。諸葛亮五次北伐,糧食也都要靠四川供應,僅靠漢中盆地的產出,負擔不起蜀漢十萬大軍的消耗。
既然不能駐紮重兵,那也就意味著劉封和孟達不是蜀漢北伐的主攻,而是在劉備出漢中,關羽攻襄陽時,他們倆負責策應,形成劉備、關羽、劉封三路出擊,三路夾擊曹操的局面。算是一路偏師,但價值也很大!
只不過關羽提早出兵了,而他又沒有能拿下樊城,導致蜀漢在荊州的主力陷入了樊城的拉鋸戰。而就在關羽無法脫身樊城之際,東吳呂蒙乘虛襲佔了公安、江陵,陸遜襲佔了宜都、夷陵、秭歸一線,又北上打敗了蜀漢房陵、南鄉等處的留守兵馬,奪取了許多山地關隘,牢牢地控制了整個夷陵地區,等關羽回兵之時為時已晚,在麥城遭到剿殺。
當然了,關羽出兵樊城的原因可能並非是關羽的主意,此處不做過多研究。但是從關羽兵敗就可以看出,上庸地區對於劉備集團來說,還是很重要的。這是蜀兵出川攻打襄陽的必經之路,相當於是益州釘在荊州的一顆釘子。而對於曹魏來說,上庸是防禦蜀漢從四川出兵攻打襄陽的緩衝區。(如果不佔上庸,蜀漢從四川出兵,是打不到襄陽的)
所以總的來說,上庸郡對於曹魏,戰略價值一般般,只是防備蜀兵攻襄陽的屏障;但是對於劉備來說,這也是蜀兵出四川的三條攻擊線路之一!雖然限於地理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劉封和孟達不是主攻(如果上庸能作為主攻,劉備自己就去了),但對於困在四川盆地的蜀漢政權來說,多一條出川的攻擊線路,就多一分北伐成功的希望。劉封和孟達屬於很重要的一路偏師。
後續:
上庸被曹魏重新奪取後,蜀漢就一直沒有再能夠奪回來。諸葛亮死後,頂替諸葛亮的蔣琬曾經有過攻上庸的想法。因為他覺得諸葛亮從漢中北伐,難度太大。倒不如從漢中走水路,先攻取魏興、上庸,再徐圖中原。這大概是上庸最後一次出現在蜀漢集團最高決策者的眼中了吧。有人從今天的角度分析過蔣琬的計劃,認為這份計劃的成功率高達九成希望。如果能成功,蜀漢就多了一條北伐的路徑。蜀漢可東可西,比諸葛亮只出祁山的路線要高明多了。
只不過,這一建議被費禕否決了。因為費禕認為,如果出兵不順,退兵回來不方便。會給曹魏可乘之機,不划算。蔣琬還想再爭取,可惜只過了一年,他就病逝了。
上庸故地,現在的竹山縣城。
-
10 # 體育雜侃
我來說兩句,不知道什麼時候問答成了以字取勝。誰寫的多,誰就是厲害的。看清問題回答就好。
我是十堰人,上庸現在竹山竹溪兩個縣的位置。北接南陽,俯視襄陽,背靠漢中。是進攻中原和退守益州的戰略重地,也是古代入川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劉備策應荊襄的重要支點。
至於劉封,性格有缺點,聽孟達的不救關羽。這個是他爹的親弟兄,要是你兒子對你出生入死的見死不救你還會傳位給他嗎?而且劉封也是義子,古代嫡出很看重。所以根本沒有可能。
-
11 # 愚笨的小石頭
不會,劉備的政治資產只能由劉禪繼承。劉封只是軍中一名將領,擁有地方實力。但劉禪是劉備重臣糜竺糜芳的外孫。劉備起兵的金錢就是糜家提供的。可以說糜家掌握著經濟大權。而和劉備一起發家的荊州派系老人,都是和糜家一起過來的。如果由劉封繼承,必然導致荊州派系分裂。而要保障劉禪順利繼位,荊州派的權益得到保障,劉封必須死。
-
12 # 南門太守
上庸郡初建於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是曹操主持下設定的。曹操平漢中張魯後,分漢中郡的一部分置上庸郡,屬益州刺史部,治所是上庸縣,故城在今湖北竹山縣西南四十里渚水北岸,下轄北巫、安樂、武陵、安富、微陽等5縣。
在漢末三國的歷史上上庸郡被頻頻提及,而提到它時往往又與房陵、西城二都相聯,它們又被合稱為“上庸三郡”,由於在益州刺史部的最東邊,又稱“東三郡”。
從地圖上看,這3個郡處在魏、蜀、吳三方勢力的交匯處,誰佔領這裡誰就有戰略上的主動權,所以上庸三郡被反覆爭奪,先是劉表佔據了其中的一部分,後來主要歸曹操,再後來劉備將其奪去,最後它們又歸了曹魏。
劉封、孟達、司馬懿的名字也與上庸三郡緊密相聯,劉封、孟達奉劉備之命將上庸三郡奪下,但孟達後來又攜三郡投降了曹魏,再後來孟達試圖重返蜀漢,被司馬懿千里奔襲予以平定。
上庸三郡被稱為三國的“中間地帶”,從益上看它的確是一個戰略節點。不過,如從歷史發展的實際程序去看的話,上庸三郡的作用似乎又被誇大了。
第一,劉備輕易失去上庸三郡,說明無論誰在這裡,其統治基礎都較為薄弱
上庸三郡地處中間地帶,這裡基本都是山區,山高路遠,中原地區的統治力量長期伸展不到這裡,這裡多由本地豪族、大姓統治,其中申耽、申儀等很有名,這種情況類似於蜀漢的南中地區。
關羽臨終前呼劉封、孟達來救,劉封拒絕,理由是這裡新附,內部不穩,如果去救很容易發生叛亂。其實這不是劉封的說辭,而是實情,上庸大族雖然表面臣服,但內心裡不服,一有機會肯定會發生叛亂。
這種狀況延續了很長時間,上庸三郡看起來挺重要,但又是一個“戰略陷阱”,“投資”在這個地方有可能戰略目的達不到,還會浪費資源。
其次,特殊的地理環境限制了上庸三郡的戰術作用,在實戰中上庸三郡作用不大
大家重視上庸三郡,看中的是它處於中間地帶的位置,希望一旦用兵可以從這裡走個捷徑,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
但這只是一廂情願,因為上庸三郡位置雖然好,環境卻不好,尤其是交通條件,這裡全是大山深谷,大軍行動起來非常不便。
太和四年(230年)曹真策劃三路大軍伐漢中,其中司馬懿自荊州溯漢水出上庸三郡,司馬懿“斫山開道,水陸並進,溯沔而上”,但僅抵達丹口就無法前進了,“遇雨,班師”。這次無功而返,說明上庸三郡的戰術價值也不大。
後來司馬昭伐蜀,乾脆不再作這方面打算,直接由關中、隴西出兵,因為從上庸三郡進攻漢中的辦法已證明行不通。
最後,上庸三郡地廣人稀,經濟上的價值也不大,反而是個包袱
孟達攜上庸三郡投降曹魏後,曹丕的決定不是強化在那裡的統治,而是將三郡合併為一郡,即西城郡,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這裡地廣人稀,搞3個郡沒有必要。
人口不多,但駐軍又不能少,經濟上就得“倒貼”,關鍵時刻卻發揮不上戰略和戰術作用,上庸三郡其實是不折不扣的坑。
這讓人想起,孟達投降曹魏後,由於關係較好的幾個人先後去世,後來欣賞他的曹丕也駕崩了,孟達呆在曹魏沒有了安全感,於是想重回蜀漢,諸葛亮得到訊息後表示願意接受孟達迴歸,但從實際行動看,諸葛亮似乎又不是那麼積極。
史書上甚至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諸葛亮故意把孟達“反正”的訊息透露了出去,導致孟達最終被司馬懿所滅。不管哪種情況,都說明諸葛亮大概看清了上庸三郡的實際價值,所以沒有把這裡作為戰略重點。
-
1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封、孟達一度佔領了上庸三郡:上庸郡、房陵(新城)郡、西城(魏興)郡。
上庸郡轄北巫、安樂、武陵、安富、微陽5縣,原屬益州,後劃分到荊州,位置包括今天湖北省竹山縣、竹溪縣、十堰、白河、鄖縣一帶。
房陵郡就是今天湖北省房縣一帶,魏國後來改名為新城郡。
西城郡就是今天陝西安康、紫陽、古泉一帶,魏國後來必名為魏興郡。
上庸三郡西邊與益州的巴西郡及漢中郡交界,北邊與南陽郡及長安三輔地區接壤,南邊與荊州南郡及益州巴東郡交界,東邊是荊州的襄陽郡。位置也就是今天的陝西、重慶、湖北三省交界外,是進入益州、長安、荊州的戰略要道,又在漢水邊上。
劉封在蜀漢的戰略地位並不高,劉備客居荊州時,收劉封為養子。劉封是養子,當時的劉備不過40來歲,並且毫無建樹,劉備收養劉封,不過是為了讓自已能有個名義的兒子,在這個時候談劉封是劉備的繼承人,恐怕為時過早,這個時候的劉備還一無所有呢?繼承什麼?無非是圖個名義。
沒過幾年,劉備的親生兒子劉禪就出生了。第二年就發生了赤壁之戰,之後劉備佔據了荊南四郡,又從孫權處借得南郡。到219年,劉備奪取益州,擊敗曹操佔據漢中時,劉備的勢力一度達到最大,並在當年,劉備進位漢中王,馬上就封了劉禪為王太子,當時的劉禪才13歲,這個時候就已經可以看出劉禪才是劉備的繼承人,可見劉封從來就沒有作為繼承人存在。
養子在那個時代很普遍,曹操也有很多,如曹真、秦朗,這都是沒有繼承權的。劉封也是,也不過劉封作為劉備的養子,在蜀漢是有一些特權的,雖然劉封的官職不高,在奪取上庸三郡後,劉封被封副軍將軍,也就是一雜號將軍。
就算劉封不死,劉備也不會傳位給劉封。因為劉備有兒子,這是最重要的原因,況且劉封這個人雖勇猛有加,但並沒有什麼頭腦,諸葛亮之所以向劉備建議賜死劉封,主要就是因為劉封的作為,原因有以下:
1、公然抗命關羽。關羽圍攻襄樊令劉封發兵援助,劉封就是不發兵,公然抗命,無非就是仗著自已是劉備的養子,關羽可是蜀漢的二號人物,關羽的命令都敢不聽,那麼劉備一旦去世,劉封能聽誰的命令呢?
2、欺凌孟達。孟達是宜都太守,與劉封一起平定上庸三郡後,劉封也不過是個副軍將軍,一雜號將軍,官職並不比孟達高,卻欺負孟達,無非仗著是劉備的養子,奪了孟達的依仗隊,導致孟達叛亂,這也有劉封的責任。
3、丟失城池。不救關羽,導致關羽失荊州被殺,丟失上庸三郡,導致蜀漢失去東北方的門戶,蜀漢本來地盤就不大,能有多少地盤丟,這可是死罪。
正因為這些原因,諸葛亮看出了劉封的巨大隱患,如果不殺,留下來對蜀漢是一大隱患,雖然諸葛亮完全有能力制住劉封,可是性質不一樣,讓劉備下手殺劉封,合理合法,沒有政治負擔。
劉封之所以抗命不遵、為所欲為,就是仗著自已是劉備的養子這個關係,但其在蜀漢內部的地位並不高,而且得不到所有相關重臣的支援。
回覆列表
不請自來,我是昊濤說史。三國時期的上庸,對於熟悉那段歷史的人們來說都不陌生。這個地點在那段歷史中,因為有了孟達的反反覆覆而出名。孟達是一名文武兼資的人才,他和法正一起投靠劉備。據相關記載,劉備後派孟達攻打房陵,然後又和劉封一起攻佔上庸,從此孟達的名字就和上庸連在了一起。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原本屬於漢中郡的房陵、上庸和西城(魏興)三個縣被分離出來,改稱為郡,屬荊州,因此三郡位於漢中東部,後來蜀國就稱這三個郡為"東三郡"。劉封、孟達佔領的上庸,其治所就在上庸縣(今湖北竹山縣西南四十里渚水北岸)。上庸郡位於山區,轄北巫、安樂、武陵、安富、微陽五縣。總體來說面積還是不小的。但據《晉書·地理志》記載: 上庸郡,魏置,統縣六,戶一萬四千四百四十八。 而三國時期的一個縣遠遠不能與現在的一個縣相比。在三國時期,能有一萬多的人口居住,上庸已經不算是小地方了。而上庸又屬於東三郡之一,其四面被秦嶺、武當山、巴山、巫山阻隔,是一個標準的四塞之地。劉封與孟達能夠順利的佔領上庸,與其的面積和兵力,以及其的地理位置有著直接的關係。
劉封,原本是寇氏的兒子,劉備初到荊州的時候,已經近四十歲了,卻還沒有子嗣,於是過繼了劉封,當作自己的繼承人。後來劉禪出世,他也沒有放棄對劉封的栽培,反而將其培養成了一員大將。據記載,劉備發動入川之戰的時候,年僅二十餘歲的劉封,隨軍入蜀,所到之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立下了不少戰功。《三國志·劉封傳》曰:“及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有武藝,氣力過人,將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溯流西上,所在戰克。”
益州平定後,劉備又派他與孟達一起攻下了上庸,並讓他和孟達一起鎮守此地。劉備派劉封前去上庸,是要他“統領孟達軍”的,並沒有帶著增援部隊。而上庸的獲得,也是因為太守申耽率眾投降,並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攻城掠地。而此時劉封過來,明面上說是幫孟達奪取上庸的,但實際上卻有些坐享其成的意味。
後來關羽北伐曹魏,多次要求劉封起兵相助,但被劉封和孟達卻以上庸三郡佔領不久,不敢輕易離開為由拒絕。關羽戰敗後,劉備因此怪罪於劉封、孟達二人。後來還和孟達不和,讓孟達投降曹操。而且由於孟達的叛變,所以上庸等地都被魏將徐晃攻下了,連劉封本人也被迫逃回成都。於是諸葛亮建議劉備除掉劉封,劉封自殺。
雖然劉封這個人廣有戰功,而且頗有威望,能力明顯強於劉備的親生兒子劉禪。但諸葛亮曾說“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劉封作戰勇猛,在您去世以後將沒有人能夠駕馭得了他)”這句話。無論劉封是否被殺,劉備都不可能會傳位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