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獺說

    具體原因一定很複雜,個人以為,意識形態、地緣、資源和發展起點的差異,是其中比較關鍵的因素。以目前屈指可數的模擬民族主義和近代歷史的策略遊戲維多利亞2舉例。

    意識形態

    維多利亞2自玩檔中的奧斯曼帝國,統一了阿拉伯世界、殖民了大半個非洲的帝國,在想方設法推動同化的基礎上,主體民族比例依然很低。名義上有著1億多人口,動員能力卻僅和歐洲大陸三四千萬人的民族國家相當。

    現代世界的絕大多數國家都是建立在民族主義基礎之上的,美國著名現實主義政治學者米爾斯海默曾說過:“民族主義是地球上最強大的意識形態”。米爾斯海默的話可能有些極端,但不可否認的是,現代社會大部分的宣傳手段、組織形式、動員方式都是建立在民族主義基礎之上的。即使不是以民族主義為紐帶,也必須找到其他強大的意識形態以團結整個國家的人民(比如德俄學者名字命名的一些主義,但事實證明,民族主義往往比它更有效)

    現代以前,阿拉伯世界基本處於奧斯曼帝國的掌控之中。和滿清統治階層相似,奧斯曼人並不是一群有著共同起源,共同文化的族群,更多隻是基於利益而形成的共同體。中東地處文明交叉路口,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文化相當多元的地區,因此奧斯曼帝國採用米勒特製維繫境內非穆斯林族群的平衡,各族群可保有自己的宗教和語言,享受較高的自治。

    在民族主義誕生之前,米勒特製確實是種比較有效的統治手段。於是在這數百年的統治中,奧斯曼帝國並未主動推行大規模的同化,嘗試建立某種國族認同(或者類似的價值觀)。況且在帝國高門中,來自阿拉伯的官員並不多,已經有了伊斯蘭教這個紐帶,也沒有必要推廣阿拉伯認同。

    東亞世界的情況則極為不同。雖然滿清是外來統治者,大清國本身也是個多民族的帝國,但這片土地上,絕大多數人口都用漢字,認同漢文化,即使統治者本身,也不得不透過接受漢文化來進行統治。雖然民族主義誕生於西方,但在東亞,很久以前就產生了類似民族主義的觀念,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朝鮮、越南,這些國家內部的文化和族群相對來說都是比較同質化的。客觀上也有利於推動國家向現代民族主義國家轉型,進而採用現代社會的動員方式,發展起完備的工業。

    同一個檔裡的奧匈帝國,一個被民族主義(及背後列強)折騰到解體的國家

    民族主義是把雙刃劍,對內,可以建立全民對國家的認同,對外,則可以煽動分離主義,讓一些文化、族群多元的國家解體。過分渲染民族主義,會使之極端化,得不償失,但總而言之,一個現代的國家,必須要建立民族主義或類似的紐帶,以此維繫社會的平衡,發揮動員潛力。

    民族並不完全是天然的,更大程度上,這是個想象的共同體。雖然生活方式不同,歷史源流各異,但阿拉伯人有著共同的語言,絕大多數都信仰伊斯蘭教,客觀上來說,並不是沒有建立現代民族國家(或類似形式國家)的可能。

    歷史上,阿拉伯人也嘗試過建立團結的紐帶,比如阿拉伯民族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前者旨在反對外族侵略,建立一個包括所有阿拉伯人的統一阿拉伯國家。後者則主張所有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們聯合起來,建立一個單一的國家,抵禦外來侵略。如果兩者中的任何一個能夠成功,也至少能建立一個地域廣袤,人口眾多,有很大動員潛力的國家。即使不能建立工業化,也至少能成為印度這樣在國際舞臺上有不少話語權的強國。

    不過,一切嘗試,都失敗了

    地緣

    離天堂太遠,離歐洲太近。歐洲人領教過奧斯曼帝國的實力,難道還會允許第二個類似的中東強權出現麼?

    其實阿拉伯人並不是沒有努力過。所有阿拉伯世界國家中,最有希望成為領袖的是埃及。19世紀,埃及統治者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曾在埃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有意思的是,阿里並不是阿拉伯人),興辦了以軍事為主的近代工業,組建了強大的海陸軍。征服蘇丹、佔領黎凡特和土耳其部分領土,一度威脅到奧斯曼帝國都城科斯坦丁尼耶。

    迅速崛起的埃及引起了歐陸列強的警惕。在英國、奧地利、普魯士、俄羅斯等國干涉下,埃及被迫縮減軍隊,放棄了很多新佔土地。(維多利亞2中選用埃及,操作得當的話可以建立阿拉伯聯盟,可以看成阿里征服的升級版)

    賽克斯皮科協定劃定的英法勢力範圍

    阿里的改革,更多是出自個人野心,沒有多少民族主義色彩。到了一戰時期,阿拉伯人迎來的另一個機會。出自聖裔(先知默罕默德後代)家族的侯賽因·伊本·阿里領導阿拉伯人發動起義,讓奧斯曼帝國後院起火。為了牽制奧斯曼帝國,英法殖民者曾許諾阿里建立包括新月沃土和阿拉伯半島的獨立阿拉伯國家。但背地裡,英法卻秘密簽訂了賽克斯-皮科協定,劃分了在阿拉伯世界的勢力範圍。今日阿拉伯世界的國境,處處可以見到殖民者為了自身利益,進行地圖開疆的痕跡。

    二戰之後,埃及領袖納賽爾成為阿拉伯民族主義最大的倡導者。納賽爾對內推行集權,實行土改和國有化改革,對外則試圖團結阿拉伯世界,一度和敘利亞聯合,建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但是在國內,倡導世俗化的納賽爾面臨伊斯蘭主義的穆斯林兄弟會挑戰。在國際上,英法美等國,以及有著西方支援的以色列,成為阿拉伯世界無法拔除的一顆釘子。最終,納賽爾和阿拉伯世界輸掉了兩次阿以戰爭,阿拉伯世界的團結,直到今天還是鏡花水月。

    資源

    建立工業社會,需要足夠的人口,足夠的資源,集約化勞動的傳統。儘管現在中東人口增長很快,但在近代,一直到20世紀初,偌大個奧斯曼帝國,人口還不如法國多,去除土耳其人、庫爾德人等,阿拉伯人數量更是有限。阿拉伯地區地廣人稀,又以沙漠為主,既不容易建立工廠,也沒有足夠的煤、鐵等資源(石油是在20世紀陸續發現的),各國國內市場也比較有限,客觀上並不適合工業社會的發展。

    至於東亞,雖然人均資源可能並不佔優,但人本身就是最大的資源。東亞各國都有悠久的集約化勞動傳統,人口密度高,國內市場相對較大。又處於環境相對適宜,比較溼潤的中緯度地區。相對來說,更有利於工業化的發展。

    發展起點

    近代的東亞確實落後於西方,但落後也有大小之分。在西方之外,東亞其實很可能是最發達,最先進的一個。

    美國學者Diego Comin,William Easterly和Erick Gong從技術的角度探討了文明的發展

    三位作者以帝國為範圍,比較了幾大文明區在農業、工業、通訊、運輸和軍事技術方面的發展水平。其中的西歐涵蓋了英國、義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印度涵蓋了整個南亞;阿拉伯則涵蓋了從摩洛哥到伊朗的整個北非和中東。

    根據這篇論文,公元前1000年,中東北非是世界技術最發達的地區,中國僅在軍事技術上落後,其他方面與中東北非不分伯仲,領先於其他文明。

    公元0年,中國和中東北非並駕齊驅,是世界上技術最發達的的地區。

    公元1500年,中國在農業、工業、通訊技術上與西歐持平,交通技術略微落後,軍事技術次於西歐,整體領先於南亞和中東北非。除了技術水平以外,東亞各國都有著發達的集約化農業,以及成熟的官僚機構,對於之後的工業化來說,這都是有利因素。

    阿拉伯黃金時代的文化成就確實令人矚目,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成就大多都是由阿拉伯帝國境內的波斯人、猶太人等作出。沒有波斯和希臘-羅馬文化的滋養,也就不會有中世紀發達的伊斯蘭文明。事實上,和這些老牌文明相比,阿拉伯人的文明成就相對還是比較有限的。

    回顧完這幾項因素,放眼如今的伊斯蘭世界,土耳其和伊朗是其中科技和工業發展水平最高的兩個國家。兩國均有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理工科論文發表數量名列世界前20。比較這兩個國家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發展,大致可以印證上文提到的幾個因素。

    1.意識形態上,土耳其和伊朗都完成了比較成功的國族建構。土耳其在凱末爾時代轉而擁抱突厥認同和世俗化,除了庫爾德問題外,國內民族問題相對不大,在世界上都屬於民族自豪感比較強的國家。伊朗的情況和中國有些相近,不管統治者如何變,波斯文化都是全國的主流文化,在宗教上,薩法維王朝時代選擇了不同於伊斯蘭主流的什葉派,客觀上也有助於塑造共同紐帶。

    2.地緣上,土耳其和伊朗雖然離西方很近,近代以來也受到了殖民主義和不平等條約的困擾。但兩國國力、人口、土地面積強於阿拉伯各國,土耳其透過凱末爾的逆天改命重新劃定了有利於自己的疆界,伊朗處於英俄勢力範圍的衝突之地,最終大體上維持了比較自然的疆界。不管怎樣,都好過阿拉伯各國地圖開疆一般的非自然國界。

    3.資源上,伊朗和土耳其初始人口大於除埃及外的阿拉伯國家。兩國境內山地、高原佔比較高,氣候相對來說更接近中緯度的其他工業化國家。且境內都有比較豐富的金屬礦和水利資源,伊朗更是有世界首屈一指的化石能源儲量。相較於只有石油的中東各國(或者只有人的埃及),資源稟賦是更優秀的。

    4.土耳其和伊朗是人類文明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本身發展起點就高於部落為主的阿拉伯地區。阿拉伯國家中,相對有希望的是埃及和敘利亞,但兩國本身天賦就不如土耳其和伊朗,由於歷史原因,這兩國離完成工業化的目標,看來越來越遠了。

  • 2 # 渡之秋

    近代的阿拉伯地區,上帝的寵兒,在30年代美國人沒有發現石油之前,是世界上數得上的落後地區,主要以畜牧業為主,工業水平和1000-2000年前的阿拉伯世界沒什麼大區別,現代的科學和教育一點都沒輻射到這個地區,沒有教育,科技復興如何談起。即使到了現代,阿拉伯世界的幾乎所有工業,還是靠外來地區的人提供著。再把範圍擴大,加上西亞其它地區,伊朗人和土耳其人,尤其是土耳其人在凱末爾的全盤西化後,還算趕上了科技復興的末班車。

    反觀東亞,從鴉片戰爭開始,工業科技開始滲透東亞各國,到了日本明治維新,以及洋務運動,東亞各國現代工業雛形都基本確立,朝鮮戰爭後,東亞各國,競相推出科技工業立國的國策,東亞地區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四小龍,四小虎,以及改革開放的中國。進一步拉開了與阿拉伯世界的距離,隨著新能源的使用,以石油開採為主體的阿拉伯國家會走下坡路,繼續在尋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 3 # 文君說史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歸根結底是這些國家工業化的失敗,為何工業化失敗?有如下幾點原因。

    豐富的油氣資源,躺著就可以賺錢。1908年英國人在中東打出了第一口油井,緊接著伊拉克、巴林群島、沙特等多個地方發現油田。一戰、二戰嚴重削弱了歐洲殖民者的統治力,中東國家紛紛建國,建國後又對石油資產進行了國有化(例如沙特的阿美石油公司)。加上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世界經濟飛速增長,油價也是飆升,巔峰時期中東國家供應世界近一半的石油。躺著就能賺錢,發的福利比上班工資都多,誰會願意整天待在流水線上受約束。

    地區間戰爭不斷,無法進行穩定的產業投資。兩伊戰爭、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到現在的敘利亞戰爭曠日持久,持續幾十年還沒有停止的跡象。戰爭帶來的就是政局不穩,試問誰敢投資建廠,說不定一顆炮彈過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投資換來的是一堆瓦礫。2019年9月14日,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兩處油田被無人機襲擊,這損失怎麼補償?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說通俗點就是產業分工的全球化,但是並非每個地區都受益,只有接受產業分工、願意承接產業轉移、具備投資條件的地區才獲益良多。而阿拉伯國家過貫了躺著賺錢的日子,怎麼會接受廉價產業的盤剝,但是沒有基礎產業就不可能帶來高新產業的發展。全球化20多年來,美國GDP翻了一番,我國甚至翻了兩番,連越南、印度經濟都飛速發展。而這二十年間阿拉伯國家卻是一年下一個臺階。強如富國沙特也餘糧不足,不然王儲也不會來個同室操戈,薅自己人羊毛。

    沒有工業化,談何科技復興?在看看世界那些高科技企業哪個不是誕生於工業化國家,阿拉伯國家的大公司大都是與石油有關,唯一拿的出手高科技算是海水淡化了。另外阿拉伯國家的大學大多是以教授宗教為目的的,一些好的綜合性大學背後都有美國的影子,學生現在國內學習基礎學科,然後去美國學習專業知識,學完以後大多留在美國,因為國內沒有工業,學成歸來也沒有用武之地。

    再看東亞國家,中日韓三國尤為重視教育和工業化發展。日本的索尼、松下,韓國的三星,中國的高鐵、特高壓等高新技術獨步世界,華為更是讓美國寢食難安,這些都是建立在一個國家的工業化、高技術人才培養和產業鏈升級基礎上形成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科技復興要腳踏實地。

  • 4 # 蕭文昌

    東亞在科技方面比阿拉伯地區發展快,我的總結有幾點原因;

    1、從大環境上來說,東亞普遍經歷了一場激烈的革命,阿拉伯則沒有經歷過多的革命,今天的阿拉伯世界依然處在封建時代的政治制度之下,以及宗教影響世俗觀念之下。

    封建時代體制根本無法適應現代化社會的發展,而東亞則不然,無論是亞洲四小龍,還是我們的改開,越南的改開等等都說明了東亞地區社會相對現代化。

    2、從文化上說,東亞地區普遍接受儒家文明教育,阿拉伯地區則是伊斯蘭宗教影響。儒家文明思想的核心就是重實際輕鬼神,阿拉伯地區則相反,重鬼神輕實際。科學技術的核心思想就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尊重科學規律,這一點在東亞得到完美體現。

    3、從全球格局來說,當年東亞四小龍是北約圍毆社會主義國家的前沿,所以必須扶持起來,像南朝鮮,日本,臺灣省,新加坡等地區,完完全全就是美國扶持起來的,這一點和美國重點扶持西歐道理一樣,戰後馬歇爾計劃的重建西歐。

    阿拉伯地區則不然,並不是處於對抗最前沿。一不需要美好的生活來吸引敵方陣營的人民,二不需要成為對敵前沿基地,不會有人來苦心經營的。

    4、資源依賴,自從20世紀30-40年代中東地區大規模發現石油以後,中東有了自己的生存本錢,為什麼還需要發展科技呢? 這就是著名的“資源陷阱”或者叫“路徑依賴”。總而言之,就是我就這樣躺著都很有錢了,為什麼要站著賺錢?

    東亞則不然,都是相對資源匱乏的地方,所以東亞相對更加努力更加用心。

    5、大國的壓制,不管誰做世界的老大,他都不希望挑戰者增多,亞洲四小龍崛起是美國幫助的話,我們能夠崛起,除了我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之外,對於外部國際環境的準確預測把我是分不開的,這就需要一個充滿智慧的民族和領導者。這一點在阿拉伯世界完全看不到!

    大體原因就是以上幾點,區別非常明顯,而且這種定性應該說就算知道了也是無法避免的。後面再說一些我是這個問題得看法和觀感。

    阿拉伯世界應該是毫無希望,只能等著石油掏空,然後走上和非洲一樣的道路。 沒有人能夠拯救阿拉伯,也沒有人願意趟渾水。

    如果說西方是以民族為基礎的國家,美國是以利益為基礎的國家,我們則是以文化文明為基礎的國家。

    阿拉伯呢? 以宗教為基礎?當然也可以,但是誰能掌握這個宗教解釋權呢?一個什葉派和遜尼派都搞不清楚,我曾經在新疆和一個維族大爺聊天,聊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說,伊斯蘭是一個偉大的宗教,但正因為太偉大了,誰能夠承受這樣的重量?我們幸運的擁有了教員,伊斯蘭呢? 越是偉大,越是承重。

    外部環境誰願意看到一個體量堪比中國的阿拉伯世界?內部誰又願意聽信不同陣營的說教?越是純粹,越是分裂 。

    基督教從一個宗教,分出來,天主教、東正教,新教…………

    伊斯蘭教也分為遜尼派,什葉派,哈瓦利吉派,伊斯瑪儀派………

    只有我們,反而逆向的提出了三教合一,更誇張得還有五教合一………

  • 5 # 金融商務交易飛哥

    復興?這個字可以用在東亞的中國或者日本,但是用在阿拉伯國家就不適合。

    阿拉伯國家在悠長的歷史中就沒有非常成功的帝國興盛及文明時期,古埃及文明及巴比倫文明,跟阿拉伯國家沒有什麼關係。

    阿拉伯帝國(632~1258,英:Arab Empire),來自於西南亞地區的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蘭哈里發國家。帝國統治者稱哈里發,集政治、宗教大權於一身。9世紀中期起衰落,哈里發大權旁落。1258年被興起於東亞大陸北部草原上的蒙古人所滅。

    現代阿拉伯國家政治體制各異。現有7個君主制國家,其中沙特和阿曼實行君主專制,約旦、科威特、巴林、卡達和摩洛哥實行君主立憲制。其餘15個阿拉伯國家實行共和制,均為總統制,其中多數國家建立了領導社會政治生活的政黨和集權的國家政治體制,如埃及、敘利亞、葉門等;黎巴嫩實行分權制總統制;伊拉克、阿聯酋實行聯邦制。

    阿拉伯國家均屬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發展較慢,經濟結構普遍比較單一,石油、天然氣、旅遊以及農牧業是主要經濟支柱。石油也不是所有的阿拉伯國家都有,只是少數阿拉伯國家才有。總人口有4億多,人均GDP超6000美元。

    說說阿拉伯人口最多國家埃及

    1882年被英國軍隊佔領。

    1914年埃及成為英國的保護國。

    1922年2月28日,英國被迫承認埃及獨立,保留對埃國防、外交、少數民族等權,埃及當局仍然是英國控制下的傀儡王朝

    1952年,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法魯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導委員會”,掌握國家政權,獲得真正獨立

    1953年6月18日廢除帝制,成立共和國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埃及失去西奈半島

    1971年9月,改國名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1978年,埃及與以色列簽訂和平條約

    1982年取回西奈半島的主權。

    埃及是非洲第三大經濟體,屬開放型市場經濟,擁有相對完整的工業、農業和服務業體系。服務業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50%。工業以紡織、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55%,農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4%。石油天然氣、旅遊、僑匯和蘇士運河是四大外匯收入來源。

    結論

    埃及經濟發展落後,沙漠地方基礎建設不足,依賴旅遊、運河經濟過重,原受英國殖民影響,後來又與以色列有過戰爭,在中東火藥庫下發展經濟就是不容易,發展工業更難。

    沙烏地阿拉伯

    也曾經是英國殖民地,1927年5月20日簽署的《吉達條約》使得沙烏地阿拉伯正式脫離英國的統治獨立。1932年9月22日,沙烏地阿拉伯正式宣佈統一。1938年3月3日在沙烏地阿拉伯地底下所發現的石油永遠改變了這個國家的命運。

    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也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的主要成員國。石油產業的收入佔全國總收入的大約75%,GDP的40%,以及出口收入的90%。

    結論

    沙特算是阿拉伯最富有國家,但是工業能力北較埃及更差,因為有錢就進口自己沒有的,現在油價低了,國家才考慮多元化發展是否遲一點。

    總結

    阿拉伯國家在地域上就有發展難處,沙漠地帶佔地太多,基礎建設不足,只有靠石油資源發展經濟,沒有石油資源只有靠接濟,根本不可以跟東亞比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理叫我虛開發票,他被查出來坐牢,我會不會也要坐牢!怎樣來保護自己呢?如果我去舉報他!就不會判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