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樂天wzc
-
2 # 山水林929
茶葉從地域、環境、選種、種植、裁培、釆摘、製茶工藝、成品過程中,在人的作用下,融入人為的文化。千奇百怪的茶葉,就是千奇百怪的文化。文化亦是如此,在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信仰,產生了不同文化流派與體系,而不同流派與體系的文化,也是千奇百怪的。文化豐富、昇華了茶的品種與不同的韻味,不同品種與不同韻味又反過來影響人為文化的改變、觸合。茶中有文化,文化中有茶,彼此相融共生,都是一種文化。這就是茶葉與文化的共性。
-
3 # 吉祥姐姐
中國是世界上茶葉最多的國家,中國茶的命名方式可謂是千奇百怪相當複雜,有的因為茶葉外觀命名、有的因為工藝命名、有的因為產地命名、還有因為茶文化的文雅而取的別緻的品名,茶葉命名是茶葉分類的重要程式之一,如果搞不懂其茶葉的命名則無法判斷茶葉的種類,進而無法進行專業的茶葉審評。
每種茶類都有其審評的標準,也就是說我們不能用紅茶的審評標準來定義綠茶、紅茶、黑茶等茶類的好壞,要進行一個茶葉的審評必須先確認此種茶葉的分類,面對千奇百怪的命名如何判斷茶葉的種類,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茶葉然後分類命名方法有些什麼吧。
我國茶葉的命名方法十分複雜,有以產地、顏色命名的、有以形狀、加工方法命名的、有以生長的自然環境和採製的時間命名的、也有以民間傳說和佛教名詞命名的等等。這些命名既複雜,又富於詩意,具有鮮明的特徵。
根據茶葉外形色澤或者湯色命名
例如:紅茶、綠茶、白茶、紅茶、黃茶等。也有將外形色澤與形狀結合而命名,如“銀毫”、“銀針”、“銀筍”“銀峰、“玉針”、“雪芽”、“雪蓮”等。
福建|福鼎白茶
以茶葉的產地山川名勝命名的
例如:綠茶中的龍井茶、蒙頂甘露、西山茶、惠明茶、雨花茶、碧螺春等,都是以茶葉產地山川名勝而命名。龍井茶產於浙江杭州的龍井,蒙頂甘露產於四川的蒙頂山,西山茶產於廣西佳平的西山,惠明茶產於浙江省雲和縣較木的惠明寺附近,雨花茶產於南京雨花臺和中山陵。緊壓茶中的六堡茶,產於廣西蒼梧縣的六堡鄉。
西湖|龍井茶
以茶葉的形狀命名的
茶葉的形狀各異,命名的方式也多種多樣。例如:綠茶中有“信陽毛尖”,產於河南信陽地區,外形挺秀,形狀似條,遍佈茸毛,有緊、細、直、園、光的特點,因而取名“毛尖”。“君山銀針茶”,產於洞庭湖群山小島上,茶條纖秀,茸毛覆蓋,全身金黃,故以“銀針”冠之。“六安瓜片”產於安微六安縣,此茶形狀似瓜子,所謂“片”是指此茶既不同於“毛峰”,也不同於“銀針”,它是不帶芽和嫩莖的葉片製成的,叫“片茶”,故以“瓜片”命名之。
安微|六安瓜片
“五蓋山米茶”,產於湖南郴州的五蓋山。因茶重實似米,相傳“一升茶有一升米重”,故有“米茶”之稱。
“婆源茗眉茶”,產於江西省婆源縣,茶纖纖如仕名秀眉,葉底芽壯肥厚,嫩黃柔亮,故以“茗眉”命之。
湖南|君山銀針茶
“神農奇峰茶”,產於湖北省的神農架,茶葉卷如雀舌,芽成朵,似蘭花瓣,外形扁而不寬,平而不滑,色澤翠綠,尖削如劍,形似奇峰,而神農架奇峰登起,故以“奇峰”命名。
福建|武夷巖茶
以茶葉的加工方法命名的
例如:“緊壓茶”一般用比較粗大的葉片,枝梢先製成黑茶、老青茶、綠茶,再用這些茶作為原料,經過複製,將茶葉壓成各種形狀,故名思義“緊壓茶”。
湖南|安化茯磚黑茶
綠茶中的“湧溪火青茶”,原產於安微省徑縣的湧溪彎頭山,這種茶的加工方法是用猛火炒制,故名“火青”。
“峨眉峨蕊茶”,產於四川峨眉山。“峨蕊”與採製技藝有關。茶葉炒成後,粒粒如“蕊”,纖秀如眉,又產於峨眉山,故曰“峨蕊”。
以茶葉採製的時間命名的
例如:“莫幹黃芽茶”,此茶產於莫干山。從春到秋採摘不止,製茶不斷。因採茶季節不同,成茶名稱各異。清明採製的茶叫“芽茶”,初夏採製的叫“梅尖”,初秋採製的叫“秋白”,十月採製的叫“小春”,其中以“芽茶”為最佳。茶條緊細,形似蓮心,湯色澄黃,香氣清鮮,故稱之“黃芽”。
浙江|莫幹黃芽茶
以茶葉生長的自然環境及自然現象命名的。例如:綠茶有“廬山雲霧茶”,廬山北依長江,南臨都陽湖,終年雲霧瀰漫山谷,對茶樹的生長十分有利。廬山的茶樹生長在雲霧籠罩之中,故名“廬山雲霧茶”。其他還有“華頂雲霧茶”、“天目山雲霧茶”等。
江西| 廬山雲霧茶
以顏色詞和茶葉形狀共同命名的
例如:綠茶中的“顧諸紫筍茶”。此茶產於浙江顧諸山,因為它的顏色近於紫色,形狀像筍,所以以“顧諸紫筍茶”稱之。
“敬亭綠雪茶”,產於安微宣城的敬亭山。白毫顯露,如雪花紛飛,名曰“綠雪”,清斷高雅.李白有詩稱頌之:“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浙江|顧諸紫筍茶
以佛教名詞命名的
例如“普陀佛茶”,此茶產於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普陀山是我國的四大佛山之一,山上寺廟眾多,自古有“佛國”之稱。古時候,僧侶在寺院周圍種植茶樹,採製的茶稱“佛茶”。此茶外形似圓非圓,似眉非眉,近似蟒蟻之狀,又曾稱“鳳尾茶”。
浙江|普陀佛茶
以民間傳說命名的
例如:烏龍茶中的“鐵觀音”和“大紅袍”。“鐵觀音”產於福建南部的安溪,傳說乾隆年間,安溪的松林頭鄉有一個僧侶,名叫魏欽,每天清晨以一杯清茶敬獻觀音像前。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發現觀音庵前石縫中長出一株奇特的茶樹。他便移到自己的庭院裡種植,採茶製茶,色澤褐綠,重實如鐵,美似觀音,便稱之為“鐵觀音”。
武夷山|大紅袍
以茶樹和花名命名的
例如:“鳳凰單叢茶”,此茶是廣東生產的烏龍茶,鮮葉採自“鳳凰水仙”單株茶樹,用烏龍茶的製作工藝加工而成,故稱之“鳳凰單叢茶”。
又如白茶中“白牡丹”,此茶形似花朵,綠葉夾白毫,故稱之為“白牡丹”,白牡丹又分大白、小白和水仙白三種。
烏龍茶中還有一些富於修辭色彩的名稱,如“白雞冠”、“半天妖”、“水金龜”、“素心蘭”、“金鑰匙”、“不知春”、“不見天”、“鐵羅漢”等。
武夷巖茶|白雞冠
以上茶類命名有的至今還在沿用,同時,常常出現同一種茶葉有十幾個名目,而茶類不同品質相差很大但是茶名且相同也是屢見不鮮。我們要明白茶葉分類與命名是可以相互聯絡的,不是毫無關係,比如工夫紅茶,前者是命名,後者是分類;又如白毫銀針或者巖茶水仙等,前者是分類,後者是命名。
從上述茶葉名稱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茶葉名稱與地理、文化、語言都有密切聯絡的,但是它有自身的語言特點。茶葉的分類方法首先必須具備兩種條件:即一方面必須表明品質的系統性,另一方面也要表明製法的系統性,同時要抓住主要的內含物變化的系統性。
茶葉分類,還要結合茶葉品質的系統性。如綠茶的色澤都屬綠色範圍,而君山銀針色澤泛黃,就屬於黃茶類,其製法是經過悶黃過程,與綠茶不同,其茶類的色澤是綠泛黃的青色,如果其色澤超出青色的範圍,變為紅色,它也就成為了質的不同的紅茶。
-
4 # 知南意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世界茶葉原產地。
中國自古以來飲茶之風盛行,並形成了中國的茶文化。當我們踏入關於茶的世界的時候,茶文化就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而就茶葉來說,所有的好茶都有相同之處:香入水,湯順滑,回甘生津,餘韻悠長,熟而鮮。
而茶文化包括關於茶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以及心態文化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物質文化
指人們從事茶葉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綜合,即有關茶葉的栽培、製造、加工、儲存、化學成分及療效研究等,也包括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和建築物。
二、制度文化
指人們在從事茶葉生茶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範。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有關茶的管理措施,我們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茶稅、內銷、外貿等。
三、行為文化
指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約定成俗的行為模式,通常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比如古時候形成的茶百戲、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習俗。而到現在,各地、各民俗形成的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式也是百花齊放,數不勝數。
四、心態文化
指人們在品茶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的因素。正如在品茶過程中,我們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當然也包括反映茶葉生產、飲茶情趣等的文藝作品;還有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我們所說的茶道、茶德等。
其實從上面我們就可以看出,不管是茶文化也好,還是茶道也好,都是圍繞“喝好”一杯茶展開的,離開了茶,也就不存在什麼茶文化或茶道了。
-
5 # 小坪山窯文化
茶葉是什麼?
指茶樹的葉子和芽。[1]別名茶、檟(jiǎ),茗,荈(chuǎn)。泛指可用於泡茶的常綠灌木茶樹的葉子,以及用這些葉子泡製的飲料。
茶葉源於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後期就被人們作為菜食,在西漢中期發展為藥用,西漢後期才發展為宮廷高階飲料,普及民間作為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後的事。發現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遺蹟在浙江餘姚的田螺山遺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飲茶始於中國。
茶葉中含有兒茶素、膽甾烯酮、咖啡鹼、肌醇、葉酸、泛酸等成分,可以增進人體健康。茶葉飲品-茶被譽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
這是百度對茶的解釋,這中間有幾個問題要提煉一下,1、茶有很多分類,2、茶最早是祭品,然後是菜食,西漢的時候是藥物,以後才發展成為高階飲品,3茶葉的含量是重點,兒茶素其實就是咖啡因,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能夠暫時的驅走睡意並恢復精力。咖啡因成分的咖啡、茶、軟飲料及能量飲料十分暢銷,因此,咖啡因也是世界上最普遍被使用的精神藥品。在北美,90%成年人每天都使用咖啡因。
咖啡鹼(Caffeine )是從茶葉、咖啡果中提煉出來的一種生物鹼,適度地使用有祛除疲勞、興奮神經的作用,臨床上用於治療神經衰弱和昏迷復甦。
茶所以它成為了世界三大飲料 可可,咖啡,茶。
然後再弄清什麼是文化?這個問題是個世界級的,國際上有關文化的定義多達幾百個,即使《辭海》的文化定義也是一共有215個漢字組成,又多了25個標點符號。讀後同樣不知道講的什麼,我們不如引用餘秋雨大師新作《中國文化課》裡有關文化的定義這個是最短的定義。
文化,是一種成為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
如果知道了文化的定義,我們就很快能夠理解,茶為什麼可以上升到文化了,因為人們發現它有驅走睡意並恢復精力。祛除疲勞、興奮神經的作用,它很快就從藥物提升到了飲品,也就具備的文化要素,逐步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方式,這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已經成為生活的日常了。也是歷代文人墨客不離口的精神替代物,所以就有很多跟茶有關的佳句。自然也就上升到了集體人格。如:
寒 夜【宋】杜耒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找到了茶和文化的共性也就可以說茶葉和文化不是千奇百怪,而是豐富多彩,百花齊放了。
-
6 # 一品茶怪
歷代茶文化變遷
一、唐代茶文化的特點
唐代確定了以煎茶法為核心的一整套茶藝技術,強調了茶的美學、意境和氛圍。將人的精神與茶事相結合,強調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注重人茶合一。奠定了將茶事活動與儒、佛、道思想文化相結合的中國茶道精神基本框架。將茶道精神與自然山水相聯絡,強調茶人在大自然中抒發心志,以寬廣、包容之心去接納萬物,注重天人合一。
二、宋代茶文化的特點
宋代茶葉生產空前發展,飲茶之風盛行,既形成了豪華極致的宮廷茶文化,又興起趣味盎然的市民茶文化。宋代茶文化繼承唐人注重精神意趣的文化傳統,把儒學的內省觀念滲透到茶飲之眾,又將品茶貫徹於各階層日常生活和禮儀之中,由此一直到元明清各代。
三、元代茶文化特色
在茶學和茶文化方面仍然繼續唐宋以來的優秀傳統,並有所發展創新。蒙古族逐漸接受茶文化的薰陶,促進茶葉生產。開始出現散茶。餅茶主要為宮廷所用,民間以散茶為主。茶葉的加工製作出現炒青技術,花茶的加工製作也形成完整系統。出現泡茶方式。為明代炒青散茶的興起奠定了基礎。茶入元曲,為茶文化增添了一種文學藝術表現形式。
四、明代茶文化特色
1、形成飲茶方法史上一次重大變革。朱元璋下令罷造龍鳳團餅,改進芽茶,有力推動了芽茶和葉茶的蓬勃發展,並將煎煮法改為隨沖泡隨飲用的沖泡法,改變了我國千古相沿成習的飲茶法。沖泡法對於茶葉加工技藝的進步如改進蒸青技術、產生炒青技術等,以及花茶、烏龍茶、紅茶等茶類的興起和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由於泡茶簡便、茶類眾多,烹點茶葉成為人們一大嗜好,飲茶之風更為普及。
2、形成紫砂茶具的發展高峰。
由於橫貫各文化領域潮流影響、文化人的積極參與和倡導、紫砂製造業水平提高和即時沖泡的散茶流行等多種原因,紫砂茶具逐漸走上繁榮道路。
3、為茶著書立說形成了一個新高潮。朱元璋第17子朱權編寫《茶譜》,對飲茶之人、飲茶之環境、飲茶之方法、飲茶之禮儀等作了詳細介紹。陸樹聲《茶寮記》強調了自然和諧美。張源《茶錄》闡明瞭精、燥、潔,茶道真諦。
明代茶書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加以整理、闡述和開發,創造性和突出貢獻在於全面展示明代茶業、茶政空前發展和中國茶文化繼往開來的嶄新局面,其成果影響至今。
明代在茶文化藝術方面的成就也較大,除茶詩茶畫外,還產生眾多的茶歌茶戲。
五、清代茶文化特色
1、形成了更為講究的飲茶風尚。
2、茶葉外銷的歷史高峰形成。
3、茶文化開始成為小說描寫物件。一部《紅樓夢》,滿紙茶葉香。記載了各種飲茶方式、名茶品種、古玩茶具和講究的飲茶用水,是我國曆代文學作品中記述和描繪最全面的,集明後期至清代200多年間各類飲茶文化之大成。清代茶文化特色
清末傳統茶文化日漸衰微,飲茶之道在大部分地區逐漸趨於簡化,從總趨勢看,中國茶文化向下層延伸。在清末民初的社會中,城市鄉鎮的茶館茶肆處處林立,大碗茶攤比比皆是。客來敬茶¡±已成為普通人家的禮儀。由於製作工藝的發展,基本形成了六大茶類。
六、近代茶文化變遷
1846到1886年前後,中國茶葉的全盛期,全國範圍內茶園面積不斷的擴大,茶葉產量迅速增遞,有力的促進了對外貿易發展,為中國的重要出口物資。
1886到1947年前後,中國茶葉的衰落期。這時候的因為國內政局、經濟等方面的嚴重動盪,導致了中國的茶葉逐漸在國際茶葉市場競爭中節節失利,逐漸失去了優勢和老大哥的地位。
1950到1988年前後,中國茶葉生產的恢復發展期,茶葉的生產和種植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援和重視,實行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來改善茶的風貌:著力恢復舊茶園,建立新的茶園,改進新品種,推行科學種茶,讓茶葉經濟走向穩定發展之路等等。90年代後逐漸重回世界茶葉進出口國的中堅位置,到2015年,中國已然再次回到最大世界第一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的地位。
茶飲用的變化煮:盛行於唐代,唐代流行煮茶。煮茶前,先把茶葉碾成粉末,燒開水後將調料放入,再將茶粉撒入鍋內。飲用時,趁熱將茶渣和茶湯一起一起喝下去,謂之“吃茶”。有點像現在喝抹茶的樣子,只是抹茶並不煮
衝:盛行於宋代的點茶法,整個過程就是用開水沖泡茶粉,並用茶攪拌後飲用,更加接近於今天日本人的抹茶。實際上今天日本的抹茶道本身也是起源於此的
泡:明代之後人們漸漸的開始不再食用茶葉,而改為整葉茶沖泡,只喝茶湯,算是現代泡茶方法的起步。當然,這種在宋代的極其講究的情況對比下,自然會被很多人們認為是一種“偷懶”和“退步”,當然也是從這之後中國正宗的茶文化也漸漸的開始有了斷層,從而逐漸的走向衰落的
茶被利用的方式藥:這個還是要追溯到神農氏時代,主要當做藥材來用,達到治病的作用,生嚼內服,清熱,外敷消炎解毒。其實,對於這一點,很多的動植物對人的有益一面也都是往往是從發現它們的藥用價值開始的
食:從生嚼到煮食,茶葉可以和糧食一起煮“茶粥”,“羹印”,或者灼煮,撈起,加調料。這個其實不奇怪,就連現在我們還有類似的做法,比如煮茶葉蛋,煮茶香雞,做滷肉等等,仍有不少地方在使用。就別就在於現在不怎麼吃那茶葉
飲:最後一個才是拿來喝,飲用源於食用。茶開始大肆流行源於唐代陸羽《茶經》的推廣,正因處於和平興盛的朝代,而唐代文人匯鼎為《茶經》的推廣有很大推動作用。
總結1 . 從歷史上看 ,茶 文化是茶栽培 和飲茶 、 藝茶的有機整 體
我 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樹的國家 , 也是最早飲用茶 的 國家 。 從飲茶歷史上看 , 我 國古代在栽茶的同時 , 就形成了普 遍飲茶 、 品茶 、 評茶的系列茶文化活動 , 不僅奠定 了我國具有 特色茶飲 文化的多種飲茶 習俗 , 而且 除漢族 外 , 各少數 民族 也都發展 了各具特 色的飲茶文化 , 如雲南 白族的 “ 三道茶 ” 等 , 為我 國茶文化 寶庫增添了瑰麗的色彩 。
2 . 從茶文化的核心看 , 中國茶道精神 的核心就是“和”字
茶道是相對於茶藝表現形式的不同形態 的一種精神產 品 , 二者共 同構成了中國茶文化的核心 。 如果說 “ 茶藝 ” 是指 製茶 、 烹茶 、 品茶等藝茶 之術 的話 , 那麼 “ 茶道 ” 則是茶藝過 程中所貫徹的精神 。 前者有名有形 , 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 式 ; 後者則是精神 、 道理 、 規律 、 本源與本質 , 是看不見 、 摸不著 , 只能透過心靈去體會的內在 的表現形式 。 二者結合 , 藝中有道 , 道中有藝 , 是物質與精神的高度統一 。 剖析中國歷史和現代茶學諸家的觀點及見解 , 綜合出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 “ 和 ” 字 。 “ 和 ” 意味著天和 、 地和 、 人 和 , 意味著宇宙萬事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 , 並由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的和諧之美 。 “ 和 ” 的內涵非常豐富 , 作為中國文化意識集中體現的 “ 和 ” , 主要包括和靜 、 和敬 、 和儉 、 和氣 、 和 愛 、 和美 、 和諧 、 寬和 、 中和 、 和平 、 和緩等意義 。
回覆列表
茶葉千奇百怪,文化也多種多樣,但兩者的多樣性不可相比。當然,茶文化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豐富了中國文化,是多樣的中國文化之一斑。人對事物之豐富多彩有天然的喜好,所以種茶也種個豐富多彩,創造文化也搞他個豐富多彩,不如是,怎麼消費人的無窮創造力?這也符合"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