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時代如嬌

    談起趙括,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個成語,紙上談兵。這其實是後代文人的“斷章取義“。趙括軍事才能適合防守,而不是進攻。長平之戰,趙國的軍事戰略是,進攻秦軍,儘早結束戰役。趙王將“防守之才“用作"進攻之才",知人善用上,趙王首先犯了大忌。長平之戰,趙國戰敗的客觀原因是由於秦軍主帥易換為一一白起,這軍事天才。而趙國渾然不知。就長平之戰而言,趙括若想取勝秦軍,死守長平,才是唯一法寶。

  • 2 # 東秋妮

    "紙上談兵"的典故,現代人耳熟能詳!今天讓我們穿越到戰國時期,去聆聽當年熟悉趙括的身邊人的肺腑之言!

    話說長平之戰,

    趙軍與秦軍交戰屢屢失敗,廉頗便下令趙兵堅城固守,拒不出戰。

    趙王以為廉頗損失慘重後更加膽怯,不敢迎戰,氣憤得多次斥責他。

    這時秦國的應侯范雎又派人帶上千金去趙國施行反間計,到處散佈謠言說:

    “秦國所畏懼的,只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做大將。廉頗極易對付,不久他就快投降了!”

    趙王聽說後,就任用趙括代替廉頗去率領軍隊。

    藺相如勸阻道:

    “大王因為趙括有名望就重用他,這就像是粘住調絃的琴柱再彈琴呀!趙括只知道死讀他父親留下的兵書,不知道在戰場上隨機應變。”

    趙王不聽。

    起初,趙括從小學習兵法時,就自以為天下無人可與之相比。

    趙奢也難不倒他,但趙奢始終不說他有才幹。

    趙括的母親詢問原因,趙奢說:

    “帶兵打仗,就是出生入死,而趙括談起來卻很隨便。趙國不用他為大將則已,如果一定用他,滅亡趙軍的一定是趙括。”

    待到趙括將要出發時,他的母親急忙上書給趙王,指出趙括不能擔當重任。

    趙王間:“為什麼?”

    趙括的母親回答說:“當年我侍奉趙括的父親,他做大將時,親自去捧著飯碗招待的有幾十位,他的朋友有幾百人,大王及宗室王族給他的賞賜,他全部分發給將士和周圍的人。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過問家事。而趙括剛剛做了大將,就向東高坐,接受拜見,大小軍官沒人敢抬頭正臉看他。大王賞給他的金銀綢緞,全部拿回家藏起來,每天忙於察看有什麼良田美宅可買的就買下。大王您以為他像他的父親,其實他們父子用心完全不ー樣。請大王千萬不要派他去。”

    趙王不悅,說:“老太太,你不要再說了,我已經決定了。”

    趙括母親便說:“萬一趙括出了什麼差錯,我請求不要連累我!"

    趙王答應了趙母的請求!

    長平之戰,趙軍大敗。四十五萬趙軍降卒被秦將白起坑殺!聞訊,趙王口吐鮮血,大叫一聲:"趙括誤國,我之錯也!"謹此,借古論今,引以為鑑!

  • 3 # 江左夢華錄

    “紙上談兵”我們大家都很熟悉,是用於諷刺那些空有理論而缺乏實踐的人。這個成語的來源便是戰國時期長平之戰的主將趙括,我們熟知趙括並非是因其戰功卓越,而是認為趙括的冒進導致了四十餘萬趙軍死亡。但長平之戰的失敗卻不全在於趙括,趙括只是一個背鍋俠

    一、初戰失利

    戰爭剛開始,秦軍便勢如破竹,一舉殺死了趙軍的好幾名都尉。與白起並稱為四大名將的廉頗面對不甚出名的王齕,兩軍數量上的差距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廉頗前期制定的戰略必然存在瑕疵,否則趙軍怎會連連敗退。而在接連失利之後,廉頗帶領士兵退至丹河東岸,以防禦為主。

    誠然,廉頗此舉在當下確實是有其正確性,暫避秦軍的鋒芒,保全剩下計程車兵。只是彼竭我盈,秦軍久不能破防固然會軍心有所動搖,但對於首戰便損失了不少兵馬的趙軍來說更是軍心不穩。有一個好的開始很重要,而趙軍不僅有一個糟糕的開頭,之後還一直疲於應對秦軍的攻擊,身體裡的一根弦一直緊繃著,生怕秦軍再次攻陷營壘。可以說,此時的趙軍,接近被秦軍打怕的邊緣了。

    而趙括接下的趙軍早已不復出征時的英勇無畏,壯志凌雲,取而代之的是在秦軍猛攻下膽戰心驚的趙軍。

    二、秦國的誤導

    秦國雖有能力與趙國軍隊僵持下去,但兵貴在神速,戰線拉長會消磨遠道而來的秦軍計程車氣,最後秦軍可能反而會處於弱勢地位。因此,秦國丞相范雎派人散播謠言“秦獨畏馬服君”,趙國朝野上下皆聽聞此訊息。

    當然,對此傳言的真實性,趙國內部還是有所懷疑的,只是廉頗的失利和戰線的吃緊已讓趙國有換將領的想法了。因此,訊息的真實性雖然有待商榷,但趙王還是決定讓趙括代替廉頗

    誠然,趙王本就有換掉廉頗的想法。但如此一來,就遂了秦國的願,秦國就相當於提前知曉了趙國的打算。也就是說,對於趙括抵達前線會做出什麼樣的行軍部署,秦國都能預測一二。

    而反觀秦國,在不驚動任何人的情況下將白起派往前線,無疑是想打趙國一個措手不及。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但在秦國的誤導下,兩方資訊接收不對等,趙國完全是被秦國牽著鼻子走。

    三、孤立無援

    面對強大的強國,敵我實力的懸殊,合縱本是對付秦國的最佳辦法,只是很可惜,趙孝成王在一開始就偏離了這條道路。趙軍失利時,趙王便想到了透過外交手段議和。

    而趙國的大臣就此發生了分歧,在虞卿看來,趙國應聯合韓魏等國一同向秦國施壓,方能停止這場戰爭。而另有說法是以重金向秦國議和。虞卿的想法,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是最能解決趙國困境的辦法了。

    只是當時的趙孝成王採取了後一種做法,他派鄭朱前往秦國議和。而秦國假意同意與趙國議和,實則是拖延趙國,使趙國放下戒心,而秦國內部卻在加緊準備攻趙。

    同時,秦國還派人四處傳言秦趙已和好,以至於諸侯國都不敢輕易出兵援助趙國,生怕秦趙聯合,自己成為陰謀下的犧牲品。再加上秦國“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韓、魏不敢輕舉妄動,齊、楚又與秦國交好,各諸侯國都在觀望這場戰爭的走向

    而從國家內部來看,秦國從河內郡徵兵不斷向長平前線輸送士兵糧草,秦軍在長平的人數不斷增加。但趙國因其還要防範北方的遊牧民族,強悍的邊軍無法支援前線,趙括帶去長平的二十萬大軍已是趙國的極限了。

    四、糧草供應不足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與糧草總是有著無法割裂的聯絡,多少戰爭的失敗都是因為斷糧而造成。我們看看秦國,長平之戰前國土面積遼闊,無論是人口抑或是經濟實力都位居七國前列。

    並且秦國不僅有關中和巴蜀這兩大產糧區,秦國內部的農業在商鞅變法後發展形勢一片大好,足以支撐持久的戰役。而從運輸方面講,秦國距離長平雖遠,但可依託水運運輸糧草,相較於只能透過翻山越嶺運輸的趙國速度反而會更快。

    而趙國,趙武靈王變法只涉及了軍事,農業並未得到重視,趙國內部更是“商家錯於道,諸侯交於路。然民淫好末,侈靡而不務本”。所謂的末指的是商業,本指的是農業。而更有記載趙國“請粟於齊”,從這些記錄中我們都可以看出趙國糧食不足,此時已是難以負荷前線的軍需了。

    五、初出茅廬即遇白起

    白起,從一名左庶長升至武安君,一將功成萬骨枯,他的每一次晉級都意味著一場血腥殺戮的發生,他的名字讓諸侯國聞之色變。白起擔任主將三十餘年,為秦國攻城略池,未嘗敗績。

    伊闕之戰中,大敗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人;鄢郢之戰中,淹死楚人數十萬;華陽之戰中,攻得魏國大量城池,斬殺魏趙聯軍15萬人;陘城之戰中,再現略池斬首。

    每一次戰爭過後,白起都會給些國家帶來陰影,尤其對於韓魏兩國來說,白起的到來就意味著死亡的降臨。

    而在這份懼怕背後的是白起卓越的軍事才能。白起總是能在戰前便精確預料到敵軍的走向以及戰略部署,還有可能出現的變故。因此,白起總是能出奇制勝,並不囿於一種打法,他會根據敵方的情況調整己方的作戰攻略。

    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就是對白起的詮釋了。初次擔任將領的趙括對上經過幾十場戰役磨練的白起,這場對戰也只會成為趙括的最後一戰了。

    六、趙括其人

    作為曾經打敗過趙括的勝者白起曾表示:“假以時日,此人必是秦軍大敵。”趙括本人不但熟讀兵書,還跟隨其父參與了麥丘之戰和閼與之戰,這兩場戰役的勝利足以說明趙括並非不知變通之人。在出徵之前,趙括本人也曾言道,自己不敵白起,並未有自負之意。

    而被秦軍圍困之時,才發現將領已被秦國悄然換成白起,但趙括也並沒有因此而驚慌失措,一蹶不振。在己方沒有援軍、沒有糧草,而秦軍的增援卻源源不斷的情況下,趙括也沒有放棄,還能組織多次突擊,選擇拼死一搏,衝出秦軍的包圍,只是不幸失敗了。

    白起戰後曾說:“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這些傷亡從何而來,應是在趙括的帶領下趙軍所造成的。

    因為在前期,廉頗都是以防禦為主,若是戰爭開始趙軍就重創了秦軍,趙王也不會對廉頗心存不滿。而綜合以上的分析來看,趙括並非後人口中的紙上談兵,而是在戰事不利國力不足的情況下儘快結束戰爭,若是不能,那就儘可能削弱秦軍的力量,而非消極迎戰。

    只是趙括還是有些年輕氣盛,輕易便被眼前的勝利而迷惑頭腦,與那些老練的將領相比還是有所差距,若是多加歷練,未嘗沒有可能成為一代名將。

    平心而論,長平之戰的失敗趙括確實有錯,這一點無法否認。但深究其背後的原因,趙國高層失敗的決策卻才是導致四十餘萬趙軍身亡的根本原因。趙括只是恰好在那個時間被推了出來,為這次失敗承擔責任,被後人視為恥辱,實在是冤。

  • 4 # 風溫2019

    評價趙括,我們需要堅持三條評價底線:

    不要聽信那些不懂軍事的人胡說八道。不要相信那些看不懂書的人亂講歷史。故事是故事,歷史是歷史,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說不是就不是,而歷史則是曾經發生過的客觀事實。

    ————————————————————————————————

    一、戰國時代,沒有紙,真沒有紙。

    司馬遷的史記都是用竹簡寫的,趙括上哪兒找紙寫兵法去?所以確定不存在歷史上的趙括紙上談兵,趙括紙上談兵只是個故事,歷史故事的演義。

    二、趙括是後媽。

    說這個事實殘忍地打了歷史學界的臉。趙母和趙王的對話:“始妾事其父,時為將”,根據史記的記載,趙奢為將是在前280年到前269年,五國伐齊,到閼與之戰,趙母說的是這個時候的事,注意那個“始”,是開始,趙母就是在趙奢為將期間嫁給趙奢的,所以她實際上是趙括的後媽。趙母是後媽的一個有力佐證是她的話“趙括自少時學兵法”,一個“少時”暴露了她真的不是親媽,如果是親媽,知道他幾歲開始學的,是吧?自己帶大的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什麼,當媽的會不知道麼?

    一讀史記,發現問題了,這個趙括跟趙母實際上是同齡人,趙母入趙家的時候,趙括已經學到“以天下莫能當”、“奢不能難”,到了這個階段,學習兵法怎麼也有幾年了吧?沒準趙括都可能比趙母的年齡還要大。歷史需要重新讀了,所以我跟大家說,不要相信那些看不懂歷史的人亂講歷史。

    趙母是趙括親媽的謠言來自西漢劉向的《烈女傳》,一個兩千年的大謠言,別再傳下去糊弄子孫了。

    三、趙括並非沒有作戰經驗,事實上他還立過了不起的大功。

    據趙母所言,趙括是“一旦為將”。我們知道,在漢語裡“一旦”都是用來描述未來的預期,而不是描述過去的事,對吧?那麼這裡面就有鬼了,“一旦為將”,很有可能是“一戰為將”,如果是一戰為將的話,這一戰必須是閼與之戰,閼與之戰可能是趙括指揮的,趙奢只是拿到了兵權。

    看不懂史記的人都以為趙括是長平之戰臨時拜將的,其實不是,這就是故事和歷史的區別了。趙母說了:“不可使將”,“使”是派遣出戰的意思,人家趙括本來就是將。至於趙括什麼時候為將的,從趙母的描述看,趙括為將已經多年,我們看《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母的描述。“今括一旦為將,東向(129)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我們解讀一下。

    首先是這個一旦為將,這意味著趙括越過了戰國軍功制度,直接拜將,他一定有過非常大的功勳,從士兵到尉官,再到校官、再到將官,軍旅升遷要經歷多次戰役才能爬到“將”這個位置上,如果他沒有打仗經驗,直接拜將,那這個人一定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吊炸天戰神,那就沒的聊了。從趙母的描述看,“軍吏無敢仰視之者”,什麼樣的將軍能有這麼大的軍威?如果沒有赫赫戰功,他也不可能有這麼強大的氣場。趙括受過封賞,“王所賜金帛”吧啦吧啦~沒有戰功,何來封賞?趙王把賞賜給了一個沒上過戰場的人,那些元老宿將豈能善罷甘休?

    真實的歷史我就不分析了,因為我也沒有證據,歷史就是這樣的,只有碎片化的記錄,絕大多數資訊都是缺失的,但我們至少可以明白一個事實,故事,始終是故事,歷史題材的故事,它也是故事。

    四、沒有四十五萬趙軍,真沒有。

    我仔細讀過史記,司馬遷在史記中從未說過趙軍有多大規模。從史記中描述的趙括突圍情況來看,如果是四十萬趙軍,就算斯大林來了拿機槍突突,那也是攔不住的,戰國時代的火力投送能力無法與二戰相比,趙括把部隊分四對,“四五復出”,做了幾次突圍,打不出去,這說明他的部隊人數並不多,甚至不能突破5千秦軍的攔截,不可能有四十萬那麼多,所以我拜託讀歷史的,專業內容,不要亂說了。

    深究史記的話,趙括這段歷史是有缺失的,“趙卒反覆”是怎麼回事?司馬遷沒說,就常理而言是史記原本有缺失。我們都知道竹簡的樣子,繩子串竹片,繩子斷了,不只會丟竹片,還會把竹片的順序搞亂,造成誤讀。我們把“趙卒反覆”那段改個順訊看看:

    原文:“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調整順序後:“括軍敗,秦悉坑之。數十萬之眾遂降秦,趙前後所亡(亡是損失的意思,不是死亡的意思,包括被殺的和被虜的)凡四十五萬。”

    把“秦悉坑之”和“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的順序一換,意思就變了,前面是坑殺趙軍,後面是坑殺括軍,括軍就趙括親自帶的那幾千人。看到沒?歷史騙子就是這樣騙你的,做一下紙面文章,意思就變了,這叫“春秋筆法”,儒家絕活。儒家無歷史,法家無道德。

    五、趙括沒有被圍四十六天,真沒有。

    司馬遷說的是“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可沒說趙軍被圍四十六日,不信你去翻原本。我有點憤怒了,誰在故意曲解史記,歷史造假?太壞了!

    六、從戰略角度看長平之戰。

    謊言太多,我都懶得打假了,聊聊軍事,這場仗到底是怎麼打的?

    從史記記載來看,長平之戰不是個孤立的戰役,秦軍從前264年一直打到前260年,戰場縱橫千里,這是一場秦國的擴張戰爭,我們可以稱之為“東出戰爭”,長平之戰只是一個區域性。

    根據史記記載,前261年,白起取緱氏、藺,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這個藺邑,就是現今的山西離石,與太原相鄰,而太原是趙國起家的地方,趙國的第二首都,白起取藺邑,秦軍已經兵臨太原城下。然後再看長平,王齕取上黨後,就實現了對太原的戰略包圍,秦軍即將吃掉趙國的半壁江山,趙括就是在這個態勢下出戰的,這是國家的生死存亡之戰,所以我們要重新評價這場戰役了。

    緱氏和藺邑一南一北,相距千里,為什麼白起分兵兩路作戰?前262年,王齕攻佔野王,切斷了上黨和韓國的聯絡,白起再取緱氏,兩隻軍隊扼守黃河沿線,幹嘛要守黃河,軍事運輸!關中的糧食可以順流直下,直達山西南部,緱氏和野王是秦軍的作戰基地。前264年,白起取韓陘城,前263年,又取南陽太行道,白起的部隊已經先於王齕的部隊進入上黨境內,北線前261年奪取藺邑,至此,秦軍已經完成了對太原的戰略包圍,並且建立了牢固的後方基地和交通線,秦軍這一炮絕對是要撈個大的,絕非一城一地,秦軍已經完成了進軍中原的軍事部署,接下來就要鯨吞天下了。

    王齕的軍隊從“鄭道”進入山西,他並沒有直接進攻上黨,因為上黨已是囊中之物,沒想到煮熟的鴨子居然飛了,上黨降趙,趙軍進駐長平接收投誠的軍隊和難民,於是秦趙兩軍發生摩擦,秦斥候斬裨將茄,前261年4月,王齕進攻上黨,廉頗出戰,失二嶂六尉西壘壁,七月,廉頗兵敗退守,至此,王齕完成了“取上黨”這個操作,廉頗實際上已經被打出上黨,退回趙境,第二年“秦復定上黨郡”,也證實了秦軍曾經一度失去上黨,這個期間趙括曾經奪回上黨。

    長平的戰略態勢,看一下軍事地圖,現代人一眼就能看出問題所在,秦軍重兵壓境,趙國卻沒有做相應的軍事鬥爭準備,即使派廉頗出戰,軍力也是嚴重不足,秦軍是一“將”一“君”,左庶長王齕、武安君白起,廉頗“失二嶂六尉西壘壁”,就兵敗退守了,他帶出去的軍隊,放到今天,按我軍目前建制,不過就一個旅的兵力,去打一個有大軍區後盾的集團軍,嘿嘿!廉頗命大,運氣真好,命沒丟~~~至此,趙國軍事戰略完敗!秦強趙弱,弱國軍事戰略完敗,已經沒有勝利的可能,能不亡國就是勝利,將軍戰死已是宿命,長平之戰的勝敗需要重新定義,英雄項羽,輸光家底都不丟人,趙括則是拯救了一個國家,長平之戰是人類冷兵器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沒有之一,交戰雙方的將領毫無懸念都會名垂千古,西方戰神阿喀琉斯也是被射死的,跟趙括一樣,所以中國有句古話:不以成敗論英雄!

    七、趙括為什麼要鑽進敵人包圍圈?

    前文說到趙括曾經奪回上黨,他不是要鑽包圍圈,而是攻佔了上黨,然後昭襄王加爵徵兵,秦國押上了傾國之兵。我們來理一理,王齕,不是對手,“陰使”白起,白起被趙括“追造秦壁”,壁堅不得入,趙括休戰,所以根本不存在趙括鑽包圍圈這種事,人家就是搶回了長平,後來陷入秦國的舉國之兵包圍,所以說趙括並沒有輸給白起,而是輸給了秦國的舉國之兵,而且還不是打輸的,是餓輸的,不得食四十六日,突圍戰死,上甘嶺才打了四十三天,還是在有後勤的情況下,長平之戰的慘烈不是我們後人能夠想象的。秦國的舉國之兵為什麼對趙括圍而不打?顯然是被打怕了,舉國之兵日耗千金,就那麼耗著,一個多月,這得是有多怕趙括才被嚇成這樣啊!

    從史記的描述來看,趙括曾經渡河作戰,渡河作戰令其陷入重圍,那麼問題來了,趙括在哪裡渡河的?夏季水漲,丹河的大部分河段已經不能讓兵馬透過(待續)

  • 5 # 十月夏蟬

    這個問題回答過很多次了!

    先說結論。有記載趙括只給他爸當過參謀(麥丘之戰,有種說法說他確實是參謀,還是參考下),是不帶長的參謀有點策略,但是沒有獨立領軍的經驗。所以說趙括有小才,無大略。

    1、趙括從長平之戰被包圍到人吃人才突圍來看,帶兵確實能力差太多。不要說管理有方,他是總帥下面還有一幫人幫他在管理,還是出現了人吃人,管理能力欠佳。

    2、被包圍第一時間不突圍等了46天才突圍。史記記載:白起5000人斷糧道+25000人奪了他的大本營後路。可以看出白起包圍他的人在後方並不多,但是他第一時間沒有突圍,別人在這段時間都把防禦修的很牢固了,趙軍餓的人吃人了戰鬥力都下降了才突圍。看出他的戰略能力不強,戰機把握能力很次。

    3、兵法有云:十則圍之。45萬對60萬能被包圍,還無一人能突圍出去,中國歷史上真沒有第二次這樣的戰爭了。能被30000人斷後且無法突圍出去,可以看出他的戰術能力很差(主帥帶頭衝鋒不與評價,帶頭突圍的還是有很多人)。被30000人斷後可以看出他的戰術佈局真的差的很,只能說他就沒考慮到後方防禦。戰術能力極差。

    4、被包圍了確想著等邯鄲援軍,可以看出有點意想天開。對趙國的家當還不瞭解啊。這裡體現了他的戰略能力不足。

    5、史記記載:降著40萬。可以看出突圍實際趙軍損失不嚴重,確40萬人集體投降,可以看出趙軍軍心渙散。主帥死了還有其他將領(史記記載:廉頗被撤職時很多中下層將領都被撤了,換上了趙括的人),但是無一人重新扛起大旗而是選擇投降(可以用狐朋狗友來形容)。可以看出趙括交友不慎,很多他提拔上來的人確沒有一個願意扛起大旗帶領趙軍重新突圍。這裡可以看出趙括並不得軍心。

    6、縱觀趙括一生:趙齊之戰――主帥趙奢。趙括擔當參謀一職(不帶長),確實出謀劃策;在家與父親交流模擬對戰為輸過;火箭試升官到45萬大軍主帥直接慘敗。

    趙括本是參謀級別的人物確當上了主帥。一個軍級參謀(不帶長好像最高也就是上校)確去做元帥的事。不僅戰鬥經驗不足,而且還沒有獨立帶兵經驗且無副手。書本上的東西沒有實踐轉化為經驗。

    結論:趙括帶兵管理欠佳;戰略大局不足;戰術能力極差;戰機把握不住;無鐵桿朋友、知心朋友。

  • 6 # cand203637803

    贏的是秦王輸的是趙王,趙括當然不是隻會紙上談兵了,不過那又如何呢,國中無糧被迫快速決戰脫身,盟友不睦無援,還被秦王擺了一道誰想的到他敢犯兵家大忌臨陣換帥,那麼針對前帥的計劃用來對付作戰風格不同的後帥白起就棋差一著了,本來就弱勢再加上計劃出錯又沒有外力破局失敗是肯定的了,其實總體來說是政治上的失敗不過他是臣子不賴他難道明說是趙王的過錯麼,要知道封建社會是延續了很多代的。至於秦國肯定不會讓那麼多的趙國青壯回去的不然很快又恢復過來了但是養著又費糧食又費人力那麼結果大家看到了,明顯白起也是給秦王背的鍋,可以說對戰的兩方主帥都是背鍋俠,僅此而已

  • 7 # 伯延

    說到紙上談兵,華人第一個想起的應該就是趙括吧。

    趙括這個人是不是庸才,是不是隻會紙上談兵呢?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子,從小熟讀兵書,通曉兵機,在兵法方面也算略有小成吧。

    趙括在趙國應該是很有名的、很有才的,不然趙王怎麼會把40多萬,舉國之兵都交到他手中呢?

    如果平常沒兩把刷子,沒有顯赫的名聲在外,任敵人再施反間計,趙王也不會如此犯傻。趙王能讓他代替廉頗,雖說中了反間計,但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趙括是趙國難得的青年才俊。

    所以說,如果大家把趙括想像成一個只會玩嘴炮的侃爺,甚至比自己都不如,那麼,不是趙括白痴,而是你們白痴而已。

    趙括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理論沒有結合實際。

    趙括理論水平很高,但從來沒有指揮大揮團作戰的經歷,而且參與的戰陣很少,導致脫離實際。大家都知道,理論不結合實際,不能指導實踐,就是空理論,沒有任何用處;而實踐沒有理論的指導,也容易沒有方向,或空出蠻力。

    趙括空有理論,無法想像戰爭的殘酷和千變萬化,對任何問題都是想當然。在實際操作中很難,而且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在臆想中也會覺得很簡單。

    比如三國時期的馬謖也是如此。空有理論,沒有實踐,把戰爭想當然。副將王平說要在大路下寨,以阻魏兵。馬謖卻說,要在山頂下寨,若魏兵圍山,我兵置以死地,到時我率軍一衝,保證齊活。

    這就是理論脫離的典型,和趙括的長平之戰有得一比。

    如果趙括能多經歷一些小戰陣,逐漸成長,我相信他會成為一位名將。

    可歷史給大家開了個玩笑,一出場就讓他走了人生鼎峰,沒幾天又滑入谷地,幾千年來被人嘲笑。他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畢竟是40幾萬人的生命被坑殺,但更應該負責的是趙王趙丹,他才是應該承擔這場戰役失敗的主要責任人。

  • 8 # 華哥小華

    不是吧,趙括在軍事上有一定的才能的,在政治上混的不說不定在政治上有大做為,他應該把他的才能用到政治上,有可會不一樣的效果

  • 9 # 若樸記

    史書上說趙括自幼熟讀兵法,在當時他閱讀的兵法數量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豐富的多。

    甚至有很多是今天早已失傳的兵法,或許還有一些我們都沒有聽說過的兵法。

    趙括的失敗在於局勢。

    他敗在接手軍權的時機不對,此時的趙國已是強弩之末。

    之前連續的多次謀劃失誤,已經造成了無可挽回的劣勢。

    所以趙括的冒進可能並不是他自己本人的意願,而是廟堂所賦予他特殊而又秘密的使命。

    其實有時候也挺為趙括感到惋惜的,他第一次披甲上陣就遭遇了已成敗局的定勢。

    他爹趙奢看不上他,是因為他光會耍嘴皮子,缺少歷練。

    要是這樣一個滿腹兵法韜略的年輕人,有過幾次戰陣磨礪,那麼將來成為一代名將,或許也是來日可期的。

  • 10 # 滿月尋桂子

    謝@上弦月M 好友相邀!

    先講一下長平之戰的起因:

    範睢自魏入秦後,得到秦昭襄王重用,昭襄王釆納了範睢"遠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魏,再轉向韓,攻打佔領了南韓野王,把南韓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絡完全切斷。南韓君懼怕秦國,讓上黨郡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馮亭不願降秦,謀劃利用趙國的力量抗秦,遂把上黨郡獻給趙國,派使者通報趙王。趙孝成王君臣商議接納上黨郡,趙豹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這是南韓嫁禍趙國,引火燒身。但趙王認為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軍事力量較強,戰爭也是勝多敗少,還有大將廉頗可以迎敵,所以執意接納上黨郡。秦對於趙接納上黨郡自然惱火,昭襄王派王齕為將率軍先佔領了南韓的緱氏和綸氏以威懾南韓,又攻打佔領了上黨郡,南韓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在長平接應上黨的百姓。

    長平之戰由此拉開了帷幕!

    秦將王齕向長平的趙軍發動進攻,趙王命廉頗迎戰,廉頗對秦軍展開進攻,但秦勝多,秦軍攻破趙軍陣地,並佔領兩個重要據點。趙軍數戰不利,廉頗決定依託有利地形,命士兵固守營壘,疲憊秦軍,無論秦軍如何挑戰,堅壁不出。廉頗是想先挫秦軍銳勢,以逸待勞,等待時機再出擊!

    但是,趙國由於連年征戰,國中糧草囤積不多,加之還要抵禦匈奴,已經捉襟見肘,這一場戰爭,趙國根本沒有作打持久戰的準備!

    而秦國召集百萬青壯年,疏通渠道,讓秦軍可以從水路運糧,運糧速度比趙國還要快。且趙軍善於野戰,此時卻只能防守。秦軍趁機包抄趙國後方,不斷騷擾趙國的糧道。

    趙國也尋求不到外援,楚國、南韓、魏囯懼怕秦國不願出兵,齊國恨趙國攻打過齊國不願出兵,燕國與秦國交好不會出兵,趙軍陷入了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險境!

    那就求和吧,當時趙國兩派意見,一派主張直接向秦國求和,另一派主張向各國求助,爭取六國合縱抗秦。愚蠢的趙王採納了直接向秦國求和的意見,其它各國以為秦趙巳和,沒打算出兵援助,趙國其實就是孤立無援了!

    而秦國表面答應議和麻痺趙國,私下卻讓人去趙國散佈謠言,說廉頗怯戰,秦軍不怕廉頗,只怕懂兵法的趙括,如果趙國用趙括為將,秦國可能就撤軍了!

    趙王本來就對廉頗堅壁不出大為光火,此刻聽了這些謠言,堅定了他換將的決心啟用趙括,趙王不顧藺相如與趙括母親的極力勸阻,用趙括替掉了廉頗,而秦國也秘密的用更會打仗的白起為主將,王齕為副將,準備一擊把趙軍置之死地。

    趙括替掉廉頗後,軍隊作了一些調整,換了一批將領,並按照趙王的意思主動進攻。此時,趙括還不知秦國主將已是白起。白起利用趙括急於取勝的心理,佯敗退走,誘趙軍緊追不捨脫離主陣營,而秦軍則派精銳之師突襲趙軍後路,再派一支精銳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從中截斷,同時切斷糧道。

    趙軍屢戰屢敗,只有轉攻為守,就地築營堅守,等待援軍。最後趙軍被困斷糧四十六天,趙軍士兵互相殘殺而食。趙括最後親率精銳突圍,被秦軍射死。趙軍投降,白起以趙軍反覆無常為由,坑殺降軍四十五萬。

    趙括自由熟讀兵書,善談軍事,曾幫助父親趙奢在一個月攻下齊國麥丘,並非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長平之戰是中國軍事史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殲滅戰,趙國以慘敗告終。趙國慘敗有趙王決策的原因,有國力、國情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秦國已具備勢不可擋,欲吞六國之勢,也正因為秦有其勢上天才會賜白起這樣的軍事奇才於秦。趙國就算不用趙括換掉廉頗,趙國此戰也還是會以失敗告終,但這個鍋卻註定要讓趙括背,給後人留下一個紙上談兵的笑柄!
  • 11 # 小黑侃大山

    小黑不認為趙括是紙上談兵的無能之輩額!

    首先,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已,長平之戰起因是因為趙國平原君利令智昏誤導了趙王獲取上黨地區,導致了長平之戰開始。但是問題不會那麼簡單的,當時的形勢,趙國是在充分估計秦國攻打南韓已經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了,不可能在這麼短時間在發動攻打趙國的戰爭了,而且趙國的軍事實力在當時也是能和秦國抗衡的。

    其次,趙國剛開始採取的守勢額,但是趙國的經濟實力不及秦國,而且趙國又是四戰之地,周圍國家會乘火打劫的。在這個情況,趙王換了趙括,趙括呢,執行了趙王以攻代守的政策,主動出擊,這個時候秦國其實也騎虎難下,秦王也是親自到河東地區分封爵位來換取白姓積極參與戰爭。趙軍後來被圍,糧草斷絕的情況下,堅守那麼久,軍心未亂,趙括還能組織突圍,說明趙括是有一定的指揮才能,不幸的是,碰上了白起。

  • 12 # 楊柳青青春之聲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分析,趙括確實是一個紙上談兵的青年才俊,誇誇其談而又牛氣沖天,也是依仗著他父親趙奢的功績,或者說他爸是趙奢!仰仗著這樣的家庭背景有聞於繼位不久的趙孝成王。

    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論軍事,以為天下沒人能抵得過他。他曾與他父親趙奢談論用兵之事,趙奢難不倒他,可是趙奢並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這是什麼緣故,趙奢說:用兵打仗是關乎生死的事,然而趙括把這樣的大事說得那麼容易,如果趙國讓趙括為將,趙軍失敗的一定是趙括。

    然而趙孝成王還是任用趙括做了將軍,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是趙括的母親,她堅決反對,說如果趙括不稱職,我能不受株連?第二人是藺相如,他向趙孝成王諫言: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下的兵書,不懂得靈活應變。趙孝成王不聽,還是命趙括為將,替代老將廉頗。結果,趙括傾起全軍一味的進攻拼殺,沒有突起的奇兵佈陣,秦國戰將白起從趙軍中間攔腰截斷,分割包圍,使其趙軍前後接應阻斷,困守突圍不能,在斷糧斷水之後秦軍白起坑殺而長平之戰結束。反觀趙括的用兵如飛蛾撲火,直面戰場,秦軍白起就等著這樣的戰術,來而包抄,收緊網眼,即起勇力聚殲爾。你看,紙上談兵就是為趙括準備的冠名而已。

  • 13 # 山中茅店

    謝邀!評價趙括必然要聯絡跟他有關的事情,包括長平之戰,趙國當時局勢等。第一,先說下別人對他的評價,這裡最重要的就是他父親趙奢的評價。趙奢作為趙國名將,在秦趙之戰中曾大敗秦軍而宣告顯赫,可見趙奢軍事能力很強,在趙國和廉頗不相上下。但當和他兒子趙括在討論軍事的時候,趙奢論不過趙括,誇誇其談,說的頭頭是道。但趙奢卻對別人說,以後不能讓趙括帶兵,因為不不考慮士兵的生死,這樣帶兵肯定會失敗。第二說到長平之戰。長平之戰前期是趙將廉頗和秦將王屹在對峙,時間僵持了很久不分勝負。後來秦國用了反間計,讓趙國中途換帥讓趙括當了主帥,而秦國此時也悄悄換了主帥,讓白起當主帥。而趙軍這邊一直都不知道秦國主帥已經撤換,還一直把王屹當對手。其次趙國整個軍事方針改變了,廉頗是以守為主,穩打穩紮,趙括是以攻為主,主張主動出擊尋求決戰。趙國任用趙括也就認可了趙括的作戰思路。第三說下趙國為什麼要中途換帥,真的就去人云亦云的是秦國使用了反間計嗎。當然這裡不是否認秦國用了反間計,但是我想趙國國君及決策層考慮更多的是資源消耗,幾十萬大軍在外打仗,軍需是關鍵,趙國決策層肯定擔心要是這樣長時間消耗下去趙國先支撐不住了到時候必然要失敗,所以會用趙括當主帥,想早點結束這場消耗戰。第四,長平之戰趙國真的完敗嗎,其實也未盡然。長平之戰當時秦國發動了本國15歲以上成年男子上戰場,到結束時,秦國死傷也過半。這個參見白起後來向秦王說起長平之戰的情況,這裡不做引用。因此,本人覺得趙括能力是有的,帶兵打仗也是很猛,在被圍之後身先士卒帶頭衝鋒突圍,身中數十箭而身亡。可見他打仗的時候也是一位勇將。之所以失敗,我覺得就是實戰經驗不足,翻看歷史好像長平之戰前沒有關於他有帶兵的記錄。因此,我覺得趙括輸在經驗不足上,只可惜歷史給他的擔子太重了,直接上場就面對這種滅國級別的大仗,失敗就翻不了身了。要是多有帶兵經驗,多有實踐機會我想他是能成為一名成熟的將領的。

  • 14 # 轉化

    關於這個問題,只能說趙括被冤枉了。其實真實的趙括並非大家傳承的那樣,只不過是成王敗寇的犧牲品罷了。

    大家關於趙括紙上談兵的說法都是從長平之戰開始的,甚至在長平之戰之前我們很多人都沒聽過,甚至是歷史都沒有記載過關於他的事蹟,但是不代表沒有。

    要知道當時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的生死之戰,當時兩國都是卯足了勁想要幹掉對方,當時趙國先出戰的是廉頗,一代名將,後來戰事不利才換上趙括,而秦國也換上了武安君白起。

    要知道生死之戰就算是趙王再昏庸也不可能派一個從來沒打過仗的人去領幾十萬人和秦國決戰吧?就好像你身邊有個人是賭神的兒子,和你說自己賭技多麼牛逼,你會把自己全部身家給這個人去豪賭一把嗎?就算要給,也要那個人證明下吧?所以趙括之前肯定是領過兵的,而且戰績還不錯。不過歷史沒有記載而已。

    而且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戰爭結果是秦國勝利,但是本身也死傷過半。也就是趙國雖然最後投降,但是也殺傷了二十幾萬秦軍。去掉俘虜按照戰損來算還是佔優勢的,至少也是個平局。這就說明趙括指揮戰爭的能力還是不弱的,要知道對面指揮官可是一生從無敗績的武安君白起。

    而戰爭最後趙國之所以失敗是因為當時趙國綜合國力不如秦國。只是戰爭能力能和秦國有的一拼,但是經濟實力就不行了,再厲害計程車兵也得吃飯,趙國到後期已經不能滿足士兵的吃飯問題了,所以換誰指揮也避免不了失敗的結局。按照古代的君王至上理論,這個戰敗的黑鍋也就只能是趙括來背了,可憐了一代名將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婚後,每次吵架,老公總是喜歡冷戰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