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4
回覆列表
  • 1 # 三輔客

    奕訢權很大,具體可以回答如下:

    愛新覺羅·奕訢1833年出生,是清朝末期的政治家,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更是清朝12家鐵帽子王之一,作為道光皇帝的第六個兒子,相比自己的兄弟咸豐皇帝,奕訢的能力可以說甩咸豐十條街,然而道光皇帝讓咸豐繼位也一直被後人詬病。

      恭親王·奕訢的一生可以說是三起三落,公元1853年,恭親王·奕訢擔任軍機大臣,鴉片戰爭之後又開始擔任欽差大臣,1861年咸豐皇帝去世,恭親王·奕訢與慈禧、慈安太后發動辛酉政變,之後被授予議政王。

      奕訢的第一個起點就是自己的才能受到了父皇道光皇帝的賞識,成了立儲候選人,可以說當時奕訢上位的機率還是挺大的;然而卻因為道光皇帝駕崩,遺詔被修改,自己的皇位被同父異母的哥哥咸豐拿下。

      第二起落是奕訢在鴉片戰爭中被授命全權欽差大臣,用自己的才能和外國人打交道,尤其是英法日俄等國,不過終究是清朝的實力不行,最終簽訂了《北京條約》,看起來是不怎麼樣,但是奕訢在當時的清廷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自己的勢力也相當大。然而咸豐去世之後,他下令八個以肅順為主的輔政大臣死死的壓制奕訢。

      第三個起落是奕訢聯合慈禧發動政變,奪得大權,之後開始搞洋務運動,這段時間應該是奕訢人生中最得意的時候;好景不長,甲午戰爭失敗,洋務運動失敗,慈禧下令革除他的頭銜,又跌落人生低谷。

      公元1898年,奕訢一病不起,於四月初十病逝,享年66歲。

      而恭親王奕訢的墓地是在昌平崔村的麻峪,這是他自己親自選好的地址,現如今很多人都稱這裡是“六爺墳地”,恭親王的墓地規格也不小,根據記載,有碑亭、享殿,還有三丈高的大理石牌坊,四柱三間,很是壯觀。

    民國軍閥混戰,恭親王奕訢的墓地幾次三番被盜,導致破舊不堪,新中國成立之後,因為修建十三陵水庫需要石材,所以乾脆就地取材,將恭親王奕訢的墓地石材都被搬運。現如今恭親王奕訢的墓地還殘存,據說之前也有想遷移,但是4輛大吊車都沒有吊起來,所以乾脆就沒有管。

    所以一個人權利再打往往也不是什麼好事。

  • 2 # 蔓莓愛運動

    奕訢(1832~1898),滿族。愛新覺羅氏。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中國清末大臣,洋務派在中央的首領。咸豐朝期間,1853年到1855年之間擔任領班軍機大臣。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奕訢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與英、法、俄談判,並且簽訂了《北京條約》。1861年,咸豐帝過世,奕訢與慈禧太后合謀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1850年奕詝繼位,年號咸豐。次年,奕訢封恭親王。1853年(咸豐三年),在軍機大臣上行走。1860年,英法聯軍攻逼北京,咸豐帝逃亡熱河(今河北承德),奉命為與英法議和的全權大臣,並與英、法、俄國簽訂《北京條約》。在此期間,不僅與大學士桂良、戶部左侍郎文祥、禮部侍郎寶鋆等結成權勢集團,也得到外國勢力的支援。1861年,奏請改變清政府外交、通商制度,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受命主其事。同年,咸豐帝病死,與慈禧太后密謀發動辛酉政變。處死贊襄政務王大臣載垣、端華、肅順等人,被封為議政王,掌管軍機處及總理衙門。任內主張對外妥協,對內鎮壓農民起義,興辦洋務新政後,與慈禧太后發生權力之爭,於1865年(同治四年)被罷去議政王等一切職務。旋經王大臣多人奏請,復任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等職。1884年(光緒十年),中法戰爭時,又被慈禧太后罷去一切職務。1894年,中日戰爭期間,起用管理總理衙門,並總理海軍,會同辦理軍務。旋又督辦軍務,節制各路統兵大臣,授軍機大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恭親王去世,終年67歲。光緒皇帝親臨祭奠,並輟朝五日。總而言之,奕訢在咸豐朝的政治地位並不十分重要,但在同治、光緒年間是洋務運動的重要支柱,“同光中興”的奠基者,也是清代由閉關鎖國走向改革開放的關鍵人物。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3 # 諸事不順的羊

    這個問題太模糊了,我總結為三段時期!!

    在講答之前,我們先介紹一下恭親王奕訢,奕訢和咸豐皇帝是兄弟,年齡比咸豐小一歲,因為咸豐皇帝的生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所以道光皇帝把咸豐皇帝託付給奕訢的母親撫養,可以說奕訢和咸豐帝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接受的教育也是相同,雖然不是一個母親生的,但感情勝似一個母親生,反過來講奕訢也是一位皇位競爭者。

    但是生活跟奕訢開了兩個玩笑,先說第一個咸豐母親早逝,按理說奕訢當皇帝的可能性很大,但是,道光就是沒有選他,可能是年齡小的緣故吧!(條件這麼好,都沒有選中太難了),

    第二個我會在後面給大家講出來。

    現在說正題了

    1:第一段時期 咸豐皇帝在位時期

    咸豐皇帝上位時,奕訢是位親王(這也算是道光皇帝對他的補償),咸豐皇帝重用了奕訢,給職務太多了,我在這裡只說幾個。

    領侍衛內大臣(皇帝貼身警衛的指揮、排程)可以軍機處行走,從此打破清代皇子不得干預政務的祖制。

    鑲紅旗蒙古都統、宗人府右宗正,鑲黃旗漢軍都統,閱兵大臣,正黃旗滿洲都統等等

    這麼多官職可以說道光皇帝對他非常信任,可以說是位極人臣。

    少年得志,不過接下來發生了一件事,奕訢的母親去世,奕訢請求咸豐封他的母親為皇太后,咸豐沒有同意也沒有反對,奕訢就自作主張傳旨冊封,這件事咸豐很不滿,所以就把之前的職務全撤了,這段時期還是有官職的。

    2:第二段時期 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時期

    咸豐帝逃往承德,奕訢臨危受命,總領京城內務,任議和大臣,這段時間可以說是奕訢的執政最巔峰時期。

    為什麼這麼說,咸豐在承德,京城的一些事務都是奕訢說的算,可以說京城大臣們都挺他的,英法代表也把他做為主要的負責人。可以說跟皇上一樣,不過名不正言不順罷了。

    3:第三段時期 咸豐皇帝駕崩,慈禧掌權時期

    咸豐皇帝在承德駕崩,咸豐皇帝的子嗣後來的光緒帝,又非常年幼。接下來來說奕訢人生的第二個玩笑,這讓奕訢很興奮,因為自己正處於黃金時期,以為他哥會把皇位傳給他,結果那,沒有呵呵(^_^)(^_^)!

    咸豐帝駕崩以後,咸豐的妻子(慈禧)兒子們也都在承德,奕訢是當時的實力派,光緒的母親慈禧聯合了奕訢一起打壓了當時的權臣,把中央控制權牢牢的把握在皇族手中(自己人幫自己人)。

    皇族的敵人打壓完以後,慈禧又忌憚起奕訢權勢,所以又開始打壓奕訢打壓,從此一蹶不振。奕訢的權利生涯也到了尾聲!!

    總結,奕訢這個人不是沒有能力,而是造化弄人,在正確的時間段出現了強大的競爭對手!!我現在出一個問題,如果奕訢當時當上了皇帝,那麼中國的歷史又會怎麼樣那!!

  • 4 # 夜歌黑鴉

    不過慈禧一條狗。那個年代一個有本事的人。不過不可能透過選舉得到施展才華機會。

    老太太需要辦事的時候主持了洋務運動。不用的時候就拋棄了。

  • 5 # 史道驛站x

    愛新覺羅·奕訢(1833~1898年)是道光皇帝的第6個兒子,咸豐帝(奕詝1831~1861年)是道光皇帝的第4個兒子。這二人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年齡相差不到2歲。奕訢從小聰明伶俐,奕詝(咸豐帝)相對來說,資質會差很多,道光皇帝也非常喜歡奕訢。兄弟倆在皇位之爭上有點間隙,奕詝在高人的指點下,表現出了忠厚和仁德,奕訢在自己的聰明影響下,流露出了狂和傲,道光最後把皇位傳給了奕詝,為了平衡關係,遺詔賜奕訢為‘’恭親王‘’。

    奕訢在清末那是響噹噹的人物,他是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也是清朝12個鐵帽子王之一。奕訢在咸豐時期(1853~1855年)任領班軍機大臣。在風雨交加的清末,外國列強入侵中國,發動了震驚中外的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奕訢被咸豐帝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同英、法、俄等侵略國談判,因此也代表清政府同侵略者簽訂了《北京條約》等喪權辱國的條約,此舉引起國人的憤恨。1861年,咸豐帝病死熱河後,慈禧和慈安兩宮太后聯合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剿殺了八大顧命大臣,奕訢因此被封為議政王。

    奕訢歷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20多年,雖說中途因慈禧的猜忌和中法戰爭的失利被貶,但奕訢始終處在權力的中心。奕訢在咸豐時期,基本上游離於各國之間,他出色的外交才能,也得到了各個國家的讚許和認可,可以說奕訢是個優秀的外交家。透過議和,奕訢籠絡了不少人,也攢到了極高的人氣。

    咸豐帝去世後,奕訢作為議政王,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總管內務府大臣,實際掌控了皇族事務和宮廷事務大權,內政外交大權獨攬。奕訢對外議和,對內支援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的洋務運動。興辦新式學校,派遣優秀人才出國留學。曾國藩能得到重用,與奕訢的提拔和推薦有很大的關係。奕訢同列強保持和談,對內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同治時期,出現了一個短暫的繁榮局面,史稱‘’同治中興‘’。

    奕訢權力過大,引起了慈禧的不滿,1865年,奕訢遭到彈劾,被免除議政王等一切職務,這是慈禧同奕訢的首次翻臉。1869年奕訢因支援殺掉慈禧太后親信安德海,再次同慈禧結怨。後又因阻止同治修建圓明園,讓同治不滿。1884年,慈禧免除了奕訢的一切職務,至此奕訢集團徹底倒臺。1898年奕訢4月奕訢去世。享年67歲,光緒帝賜奕訢諡號“忠”,加恩進賢良祠,並配享太廟。

    奕訢歷經咸豐、同治和光緒三朝,他作為權力極大的王爺,總理衙門大臣,權傾朝野。在政治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的很多政策直接影響清朝的走向,外交上主張同列強議和,內政上提倡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軍事上提倡科技強國,在他的支援下開辦了中國早期的近代軍工業,推行洋務運動。對內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等叛亂,穩定了國內局勢,設計外交機構,開辦新式學校。他的貢獻都載入史冊。奕訢作為特定的歷史人物,權力曾經大到最高峰,後因慈禧的介入,他才退出了政治舞臺。

  • 6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恭親王奕訢的權力有多大?親王的名頭非常嚇人!除了皇帝和清朝唯一的明立皇太子胤礽之外,親王算是愛新覺羅家爵位最高的了。而且奕訢的親王還多了四個字——世襲罔替,屬於“鐵帽子”親王序列,整個清王朝只有十頂。算上克勤、順承兩家郡王,清王朝總共也只有十二頂“鐵帽子”,足夠精貴了!

    可清王朝的親王不同於漢初的諸侯王,根本不是實封,既不能裂土臨民、也沒有實打實的封地,說白了就是一張“長期飯票”而已。更重要的是,這張“長期飯票”的待遇還要不斷降級,親王的一個兒子只能承襲郡王爵位,之後傳一代降一級、降到入八分鎮國公為止才算正式成為“長期飯票”。即便所謂“鐵帽子”也只是這張“長期飯票”的待遇不降級而已,與實際權力無關。如果沒有被皇帝委以具體差使,“鐵帽子”親王也不過就是一個地位崇高的富貴閒人而已。換言之,奕訢的權力與恭親王爵位無關。

    權力鼎盛時期的恭親王

    咸豐十一年,清文宗(咸豐帝)駕崩。恭親王奕訢聯合兩位寡嫂發動了著名的“祺祥政變”,一舉拿下了清文宗留下的輔政八大臣。事後,賦閒多年的奕訢正式出任議政王併兼任領班軍機大臣,達到了權力巔峰。

    值得注意的是奕訢的頭銜,請看清楚,是議政王而不是睿親王多爾袞和醇親王載灃的攝政王!一議一攝,高下立見。攝政是代替皇帝做決定,議政僅僅是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方案卻沒有拍板決定權。那麼,拍板決定權在誰的手裡呢?清穆宗(同治帝)。可彼時的清穆宗還是和孩子,這一權力實際上落入了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手中。再說一說另一個“嚇人”的頭銜——領班軍機大臣。他是軍機處的首席不假,可自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開始,軍機大臣都只有執行權、沒有決策權,領班軍機大臣也不例外。說白了,軍機大臣看似如同“宰相”一般,實際上只是皇帝的諮詢、秘書機構和執行機關而已。簡單說就是,軍機處只有執行皇帝命令和提出建議的權力,沒有拍板決定的權力。

    既然如此,奕訢豈不是沒有權力?非也!軍機處是執行機關,晚清時期的重大政策的執行安排都出自軍機處。彼時的兩宮皇太后和奕訢是怎樣一種關係呢?奕訢提出建議、兩宮皇太后拍板決定或兩宮皇太后跨過奕訢直接作出決策,之後再由奕訢負責具體執行。這就有得說道了,掌握軍機處的奕訢可以陽奉陰違、甚至可以軟抵抗,不執行或者打折扣地執行兩宮皇太后的決策!這就是奕訢早年與兩宮皇太后抗衡的資本,因為軍機處被奕訢安插了很多自己的親信,成了他的“私家衙門”,兩宮皇太后不爽也沒轍。而且奕訢還是議政王,他提出要求、建議“理所當然、合理合法”,兩宮皇太后在地位尚未穩固之前,許多事情也不得不給奕訢面子、採納他的建議。某種程度上講,彼時兩宮皇太后與奕訢之間形成了一種微妙的權力平衡。

    叔嫂初次交鋒

    在“祺祥政變”的蜜月期過去之後,慈禧太后與奕訢的爭鬥也逐漸頻繁起來。不久之後,慈禧太后鼓動御史言官發難、彈劾奕訢並順帶著削去了奕訢的議政王頭銜。彼時慈禧太后的實力還不足以撼動奕訢,她為何迫不及待要對奕訢下手?原因其實不難理解,被削去了議政王頭銜之後,奕訢便成了徹頭徹尾的執行者,連“建議權”都失去了!他唯一能做的也只是軟抵抗,一旦有機會,慈禧太后便可以將他踢出軍機處,那奕訢就真的成了富貴閒人了……這就是慈禧太后發鼓動御史言官彈劾奕訢的目的,她知道整不倒奕訢、也沒有想立即整倒奕訢,只是為了削弱奕訢的權勢而已。

    叔嫂合流

    慈禧太后與奕訢的初次交鋒以慈禧太后完勝收關,隨之而來的便是“牆頭草”“騎牆派”們的重新站隊和權力的重新洗牌。慈禧此舉不僅讓奕訢受到了重創,也讓慈安太后隱隱感覺到了危機。於是,奇特的一幕出現了,原本與慈禧太后聯手防備奕訢的慈安太后迅速向奕訢靠攏、實現了叔嫂合流。如此一來,慈安太后掌握了部分決策權、奕訢掌握著執行權,對慈禧太后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新的權力平衡也得以形成。

    在這樣的權力平衡下,慈禧太后雖然繼續弄權、卻始終不敢走得太遠。著名的“安德海事件”,表面看是山東巡撫丁寶楨剛正不阿殺掉了安德海,實際上背後就是慈安太后、奕訢與慈禧太后權力的較量。最後,慈禧太后也不得不嚥下這口氣,她彼時還沒有實力同時對慈安太后和奕訢同時開火。後來,慈禧太后採取了“溫水煮青蛙”和“摻沙子”的策略,利用一切可能發展自身勢力並向各部門安插親信以期逐步架空奕訢。

    慈安太后辭世、甲申易樞

    雖然在慈禧太后的打壓下,奕訢的勢力在逐漸萎縮。但因為慈安太后和奕訢事實聯盟的存在,慈禧太后也只能接受既成事實、繼續維持這種微妙的權力平衡,直到光緒七年慈安太后辭世。在此之前,慈禧太后作出了最重要的一項安排,那就是強行將奕訢的侄兒載湉(清德宗光緒帝)推上了皇位。這不僅僅是為了繼續自己皇太后的身份,慈禧太后還有更長遠的打算,那就是利用清德宗的親生父親醇親王奕譞打壓奕訢!

    清德宗即位之後,奕譞成了“皇帝他爹”,雖然名義上他只是“皇帝他叔”,清德宗已經被過繼給了清文宗,可血緣是無法改變的,群臣不得不掂量奕譞的分量。光緒七年慈安太后辭世之後,奕訢失去了決策圈裡的唯一依靠,成了徹頭徹尾的“執行者”。於是,慈禧太后開始公開、不公開地極力“推崇”自己這位妹夫兼小叔子奕譞。在慈禧太后釋放政治訊號之後,群臣又一次開始了重新站隊。

    光緒十年,慈禧太后正式對奕訢下手了,將“皇帝他爹”奕譞強塞進了軍機處,順帶著將奕訢和所謂“恭黨”全部踢出了軍機處。群臣能說什麼?寧可得罪失勢的奕訢也不能得罪“皇帝他爹”,不是嗎?慈禧太后就這樣輕輕鬆鬆將奕訢踢出了權力中樞,史稱“甲申易樞”,奕訢從此成為了真正的富貴閒人。奕譞是出了名的明哲保身,加之皇帝親生父親的身份,他避嫌唯恐不及,哪裡敢與慈禧太后公開對抗。就這樣,慈禧太后真正實現了“隻手遮天”!

    利益衝突消失、叔嫂和解

    在奕訢被踢出權力中樞之後,他並沒有作出激烈反抗而是坦然地接受了繼承事實,這也是很多人說奕訢“一生為奴”的原因所在。在沒有了利益衝突之後,反倒是讓慈禧太后想起了奕訢曾經的功勞,讓奕訢得以善終。甲午之後,慈禧太后“國難思忠臣”,甚至不惜重新啟用了賦閒多年的的奕訢,只可惜面對江河日下的江山,奕訢也回天乏術了……光緒二十四年,奕訢辭世,慈禧太后給了這位小叔子一個“忠”字作為諡號、蓋棺定論,也算是這對叔嫂公開和解了,慈禧太后甚至還給了奕訢一定世襲罔替的“鐵帽子”!也算是對得起辛酉年間奕訢的鼎力相助了。

    綜上所述,恭親王奕訢權力大嗎?大!但似乎也沒有大到攝政王多爾袞那麼誇張,他的頭頂上始終是有人壓著的。而且,在“祺祥政變”的蜜月期過後,奕訢的勢力一直是在不斷萎縮的,權力自然也在不斷被削弱。光緒十年“甲申易樞”之後,奕訢徹底成了富貴閒人……恭親王奕訢的權力到底有多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 7 # 青年史學家

    恭親王奕訢,很多人熟知他是自從1860年奕訢留任北京與列強簽訂《北京條約》開始。實際上,奕訢自1853年就已經擔任軍機大臣,進入清廷的決策中心。但是一直與肅順等人不對付。

    1861年辛酉政變後,肅順等人也被清除。慈禧,奕訢共同掌握了清廷大權。可以說奕訢這時候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奕訢不但擁有議政王的頭銜,而且擔任總理衙門的首席大臣,入主軍機處,併兼領神機營。最初慈禧也非常仰仗奕訢,畢竟也是慈禧初掌政權的時候,拉攏一個親王非常重要。

    整個洋務運動可以說在外是李鴻章等人操辦,在內是奕訢等人決策。

    但是奕訢的權力勢必影響慈禧的地位,1865年太平天國運動平定後,慈禧就藉機罷免了奕訢的全部職務。但是因為大臣們反對,奕訢得以再次充任總理衙門大臣和首席軍機大臣,只是沒有了議政王大臣的頭銜。可以看到,無論是奕訢的能力還是派系關係,在朝廷內部還是很強大的,可以和慈禧稍微分庭抗禮。

    1884年中法戰爭時期,慈禧藉口奕訢處理不善,再次將奕訢罷免,奕訢失去了總理衙門大臣和首席軍機大臣。

    甲午戰爭爆發前夕,朝廷中的一些大臣再次想到了奕訢,上書建議讓奕訢官復原職。

    奕訢作為洋務派代表人物,重新進入中樞後,在外交上與李鴻章等人看法一致,認為弱國不應與強國發生衝突,因此他支援李鴻章不惜代價議和。

    1898年,奕訢的身體越來越差,5月29日奕訢去世。值得注意的是,與奕訢爭權奪利多年的慈禧,也多次探望奕訢,並詢問奕訢對時局的看法。

    可以看到,奕訢的能力是非常出彩的,如果他只是一個掌握大權的庸碌王爺,不會領導洋務運動,不會多次被慈禧罷免,還獲得群臣力薦。(雖然不排除有派系之因)奕訢在晚清政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沒有奕訢,很難想象清朝能存活幾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兩次恢復殉葬的都是少數民族(遼國和努爾哈赤),為什麼朱元璋被罵得最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