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圍城戀新夢
-
2 # 潛龍66888291
就我個人的看法而言,我覺得可能是朱元璋骨子裡對文官的不信任,在朱元璋在位時期採用嚴酷的手段駕馭百官。而文官集團又大多數出自於士紳文人階級,朱元璋在對文官進行懲處的時候一般帶有連坐性。這就使得它的嚴酷統治影響到了士紳階級,而士紳文人階級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就一直掌握著筆桿子,所以他才會被文人罵的最慘。
-
3 # 鐵遊夏2020
因為明朝歷史是清朝寫的。清朝史書的一貫特點就是把明朝帝王嫩黑出翔來。至於遼國。那也是清朝寫的。清朝史官在書寫整編前朝歷史的時候得到了清朝帝王的特別交代。不可以貶低其他少數民族王朝。這就是原因。
-
4 # 老豬的碎碎念
道理很簡單,
朱元璋的殉葬是老朱主動的,生前已經做好的安排。
努爾哈赤的殉葬是他被動的,是死後皇太極的安排。
老朱的殉葬先於老努,所以為首者往往被罵的最慘。
老努的殉葬人數很少,是由於政治需要而被迫為之。
關於努爾哈赤的殉葬,老豬曾經實地探訪過努爾哈赤在瀋陽的陵寢,
老樣子,咱們邊看老豬實拍的照片,邊講述老努人殉的故事。
說到大明,繞不過去朱元璋。說到大清,自然也繞不過去努爾哈赤。兩人都是兩個新朝的建立者,都是以武奪天下的開國之君。然而縱使二人多麼好賢求治,但始終繞不過去的一個汙點,便是二人都復燃了上古陋俗,---人殉
座標:瀋陽東陵(努爾哈赤福陵)
人殉是古代葬禮中以活人陪葬的陋俗,是階級對抗的產物,也是一種殘忍而野蠻的宗教行為,它出現於原始社會末期,盛行於奴隸制時代。 人殉,指的是用活人為死去的氏族首領、家長、奴隸主或封建主殉葬
人殉在遼金時期死灰復燃,又流行了近七百年。元代大肆鼓勵民間殉葬行為,《元史》多有記載,如《元史·卷三十四》:“順德馬奔妻胡閏奴、真定民妻周氏、冀寧民妻魏益紅以夫死自猛殉葬,並旌其門。”《元史·卷三十五》:“大寧和眾縣何千妻柏都賽兒,夫亡以身殉葬,旌其門。”朱元璋開明代殉葬惡例。“初,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若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自錦衣所試百戶、散騎帶刀舍人進千百戶,帶俸世襲,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宣二宗亦皆用殉。景帝以郕王薨,猶用其制,蓋當時王府皆然。朱元璋死後殉葬的殯妃有46人。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死也有妃子殉葬,沒有名只有姓的女子有:何氏、趙氏、吳氏、焦氏、曹氏、徐氏、袁氏、諸氏、李氏,冊封的文書說他們“茲委身而蹈義,隨龍馭以上賓,宜薦徽稱,用彰節行。蓋宣宗殉葬宮妃也”。明英宗(1427-1464)將死之時事情才出現了轉機。史載英宗病重,“口占遺命,定后妃名分,勿以殯御殉葬,凡四事,付閣巨潤色”。從此以後,明代王室消滅了人殉制度。明代民間也有殉葬,且其歷史要比王室的強制性殉葬久遠得多:起蛟為憲王相,大盜李青造反,憲工被難,“起蛟率親屬23人殉之”。“徐學顏為新兵將軍,新兵叛亂,“學顏格鬥,斷左臂,大罵不屈,為賊支解,一家二十餘人殉之”。明代在滿人的建州府治卜通行人殉習俗,滿人好殉葬,上下皆然,夫死妻殉是定法。清朝入主中原以後,用定法的形式將殉葬擴充套件到全國上下。“二月壬戌,定喪祭例,妻殉夫者聽,仍予旌表。清史載努爾哈赤、順治、康熙年間都有殉葬。康熙12年(1674年)“乙卯,禁八旗以奴僕殉葬”。至此,普遍存在的“八旗以奴僕殉葬”的制度才被禁止。但是,清統治者“一而明令廢除殉葬制,另一而又在實際行動上大力表彰妻妾‘自願’殉死的舉動。民間各地官府表揚妻妾殉夫,稱她們為‘烈女’、‘節婦’,並修書、立牌坊。故終清之世,實際上人殉制並未徹底根除”
努爾哈赤,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奠基人。金庸稱他為“自成吉思汗以來,四百多年中全世界從未出現過的軍事天才”。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於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生於建州左衛蘇克素滸河部赫圖阿拉城(後改稱興京,今縣永陵鎮中國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老城村)。
據《清太祖實錄》記載,清朝皇帝都認為自己姓愛新覺羅,其中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有三個仙女在池中沐浴,一隻神鵲銜來一枚果子,落在三仙女的衣服上,仙女愛不釋手,把果子放入口中,吞進腹中,從而有了身孕,生下一個男孩,男孩相貌奇異,而且剛出生就能說話,仙女告之,他姓愛新覺羅,名叫布庫裡雍順。布庫裡雍順也就是清朝皇帝的祖先。
福陵正門,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墓,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距今已有三百六十餘年曆史,陵區佔地近54萬平方米,現存古建築32座(組)。福陵始建於後金天聰三年(公元1629年),竣工於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整個陵園背靠山巒,氣勢宏偉,風景優美。福陵的佈局嚴謹,規模宏大,總面積約19.48萬平方米。形制為外城內郭,由前院、方城和寶城三部分構成,自南而北漸次升高。這既不同於明朝的陵墓,也不同於清朝入關後建造的陵寢。非常值得一看
清早期石像生,對比後期的很有自己特點。萬曆十一年(1583)五月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部眾三十人起兵。逐漸吞併了其他建州部落(僅棟鄂部長阿海就有兵四百),海西葉赫、烏拉、哈達強部,降服建州、海西、“野人”數以萬計的女真,建立後金國,登上女真王的寶座。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在“建州老營”的廢址上建城,該城在天命六年(1621年)後金遷都遼陽後被稱為佛阿拉,即“舊老城”(今新賓縣永陵鎮二道村)。 據《滿洲實錄》,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努爾哈赤採用了蒙古文字而為滿語配上了字母。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遷都到赫圖阿拉。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成為後金大汗。此時的努爾哈赤已經攻佔了大部分女真部落。
努爾哈赤制定了厚待功臣的重要國策。對於早年來投、率軍征戰、盡忠效勞的“開國元勳”,如費英東、額亦都、何和裡、扈爾漢、安費揚古等“五大臣”及楊古利、冷格里等人,給予特別禮遇和優待,賜給大量人畜財帛,任為高官,封授爵職,聯姻婚娶,榮辱與共。當這些功臣出了差錯時,他著重指出“貧時得鐵,猶勝於金”,常以其功而從輕處治。努爾哈赤招徠了許多有才之人,他們獻計獻策,多次進入大明燒殺掠奪使女真部逐漸“民殷國富”,為建立和壯大後金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4月13日,努爾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師,宣讀了與明朝結有的七大恨的討明檄文。
這段路,是傳說中的108蹬石階。108蹬石階,寓天罡36星和地煞72星數之和,表示天地宇宙,象徵帝王對社稷的主宰。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增建的碑樓,內立有龜趺座的康熙皇帝親撰的《大清福陵神功聖德碑》文,碑重50多噸。碑樓東西有茶果房、滌器房、省牲亭和齋房。
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明廷徵集十四萬軍隊討伐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掌握有利戰機,集中兵力,“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在薩爾滸之戰,大敗明軍,殺明軍約六萬人,取得勝利。之後,智取開原和鐵嶺,使明朝在遼東地區失去了御守後金西去的遮蔽。明人評曰:鐵嶺、開原,為遼重蔽,既並陷賊,則河東已在賊握中。 明天啟元年即金天命六年(1621年),努爾哈赤遷都遼陽,興建東京城。
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四月十五日“乘隙突入”,撫順淪陷,東州、馬根單等五百餘城堡淪陷,明國被掠人畜三十萬,編降民一千戶,又擊敗遼東總兵官張承胤、副將頗廷相來援之兵一萬,殺總兵、副將、參將、遊擊及千把總等官五十餘員,獲馬九千匹、甲七千副。
大清福陵神功聖德碑明天啟六年(1626年)一月,努爾哈赤發起寧遠之戰,明朝守將袁崇煥以葡萄牙制的紅夷大炮擊敗之。這裡有一個謎團,寧遠之戰努爾哈赤是否被大炮擊中?
當然自己家的事兒,看外國人寫的最靠譜了。答案在下面
朝鮮人的著作中明確記載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受“重傷”,並受到明將袁崇煥的譏諷。1626年,68歲的努爾哈赤親率6萬大軍(號稱14萬)南征,一路勢如破竹,不戰而得八座城池,很快兵臨寧遠城下。明朝寧遠城守將袁崇煥嚴詞拒絕努爾哈赤的招降,親率兵民萬人頑強守城。他們在寧遠城上架設了11門紅衣大炮(按本為紅夷大炮,因清朝時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忌諱“夷”字,故稱紅衣大炮),隨時準備迎接來犯之敵。這種紅衣大炮的威力非常大,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的閻崇年認為,這種紅衣大炮為英國製造的早期加農炮,炮身長、管壁厚、射程遠、威力大,特別是擊殺密集的騎兵具有強大的殺傷力,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紅衣大炮在寧遠之戰中確實發揮了它的極大威力。據史料記載,後金大軍的攻城行動在明軍猛烈炮火的攻擊下嚴重受挫。寧遠城下,八旗官兵血肉橫飛,屍積如山。在攻城的第三日,後金便撤兵而去。
這個城堡式建築為方城,是陵園的主題建築部分,也是瀋陽地鐵名片上的圖案接著聊朝鮮人李星齡所著的《春坡堂日月錄》中找到了一條明確記載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受“重傷”的珍貴史料。據該書記載,朝鮮譯官韓瑗隨使團來明時,碰巧與袁崇煥相見,袁很喜歡他,寧遠之戰時曾把他帶在身邊,於是韓瑗得以親眼目擊這次戰役的全過程。寧遠戰事結束後,袁崇煥曾經派遣使臣帶著禮物前往後金營寨向努爾哈赤“致歉”(實為冷言譏諷),說“老將(按指努爾哈赤)橫行天下久矣,今日見敗於小子(按指袁崇煥),豈其數耶!”努爾哈赤“先已重傷”,這時備好禮物和名馬回謝,請求約定再戰的日期,最後終於“因懣恚而斃”。這條史料明確記載努爾哈赤是在寧遠之戰中受了“重傷”,並由於寧遠兵敗,精神上也受到很大的創傷,整日悒悒不自得。
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徵蒙古喀爾喀,“進略西拉木輪,獲其牲畜”天啟六年(1626年)七月中旬一天,努爾哈赤在暴怒中訓斥了諸大臣、貝勒之後猛吐出一口鮮血,後背傷口迸然裂開,流出一灘腥臭無比的濃水,不省人事,經薩滿教的薩醫診治,建議將天命可汗移至清和湯泉,傳說哪裡的泉水可治百病,十分神奇,那名薩醫也是束手無策之下才建議去清和湯泉的。這樣過了十數日,果然有起色,首先是背後的傷口漸漸不再往外流腥臭的濃水了,臉色也漸漸紅暈起來,氣色也不錯,但他心憂國事,不等痊癒,便啟程回盛京。公元1626年即大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到愛雞堡的時候,就在龍攆中魂歸天國了,一代梟雄還是走了了生命的盡頭。終年六十八歲。
方城、寶城區:南起隆恩門,北至寶城,包括“隆恩殿”、“東西配殿”、“焚帛亭”、“二柱門”、“石祭臺”、“明樓”、“月牙城”、“寶城”等建築,方城將這一建築圍在中央,儼然如一座城堡。
那麼問題來了,寶頂下面是幾個人,有沒有人殉?那還要從一個桃色事件說起。
桃色事件自然要有桃花配
天命五年的大妃事件。有一個叫德因澤的,揭發的大妃阿巴亥暗中送與大貝勒代善及四貝勒皇太極食物,皇太極受而未食,代善則是受而食之。又說阿巴亥曾多次深夜造訪大貝勒代善的府邸,並在一些聚會中打扮的花枝招展,與大貝勒代善眉來眼去。
努爾哈赤大怒,本想把大妃處死,只因她養育的“三男一女尚在年幼”,需人照顧,才免於一死。於是以盜藏了大量金帛的莫須有罪名廢黜了大妃。以後的一段時間裡,由於沒發現大妃有別的過錯,又復立為大福晉。
但這一切的相安無事,在努爾哈赤死後得到的改變。老努死後的當天,以皇太極為首的努爾哈赤的兒子們,也就是阿巴亥的侄子們,竟然強行闖入內宮,魚貫而入,一個個怒目圓睜,窮兇極惡,這無疑是一群吃人的豺狼。從這群虎狼之口傳出了一個令阿巴亥震驚、絕望而又無可奈何的汗令:“大汗臨終留下遺命,阿巴亥必須以身殉葬。”這是一個怎樣的命令?這是一個非死不可的命令。阿巴亥支吾不從,畢竟這是一個令她留戀的世界。沒人能夠反抗,即便抗拒也是徒勞的。若違抗旨意,她會被眼前的這群子侄們一擁而上給活活掐死。
陷入絕境的阿巴亥將那面心愛的銅鏡取了出來,鏡中的人雖然經過了一夜的哀傷,以淚洗面,顯得有些憔悴,但仍然掩飾不住那令男人銷魂的美豔,這曾經是努爾哈赤最動心的臉龐。經過三十七個歲月的洗禮,依然俊俏如昨。她穿上了最漂亮的禮服,戴上了最高貴的妃冠,將她所有喜愛的珠寶鑲在衣冠之上,精心的完成了她這一生最後的裝扮,也算是為自己這輩子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當這一切結束的時候,阿巴亥撿起了眾人早已為其準備好了的弓弦——送她上路的“快馬”。這時,耳邊彷彿傳來了獸語鳥鳴,她好像又聽到了林海的濤聲,看到了熟悉的白山黑水,然而這並不是她最為留戀的。她最放心不過的是自己尚未成年的兩個兒子。“吾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當恩養之。”她請求到。想要她快點死的人敷衍的點點頭,“諸皇子是愛新覺羅家族的人,我們的兄弟,這個你就放心吧。”算是做了肯定的回答。阿巴亥沒有牽掛了,她臨死說了句體面話:“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於地下。”一個時辰後,阿巴亥的遺體被裝入努爾哈赤的靈柩,葬於瀋陽城內西北角,天聰三年(1628)遷葬福陵。
又有一個謎團出來了,這次人殉真的是努爾哈赤的遺言嗎?會不會是一場陰謀?史書記載,阿巴亥嬌小可愛、聰明伶俐,天生美貌,賢惠體貼,長期受到努爾哈赤的寵幸。努爾哈赤死時,阿巴亥也才38歲,正是壯年,她名下的三個兒子齡較小但爵位不低;另外,她和代善暗送秋波情意有染十分可疑,給代善送過熊掌。代善是當時在八旗中勢力僅次於努爾哈赤的,如果不是他及其兒子有力的支援了皇太極,皇太極是不可能即位的。
接上文的疑團。假如,努爾哈赤死前沒有留下遺詔,大妃不死的話就是諸王的母后,無形中形成又是一個權力核心。而多爾袞、阿濟格三兄弟雖則年齡小可是權力不小,阿濟格在天命十年就和莽古兒泰一起領軍征討察哈爾了,多鐸很小就領有全旗,如果再加上代善家族的兩紅旗,那麼勢力將無與倫比。真有一個風吹草動的話,誰也奈何不了阿巴亥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那時,眾人皆不滿,飛短流長,滿城風雨,日後風口浪尖上的阿巴亥,其日子也許更不好過。還是帶上她走吧。所以我很有可能是皇太極的手段,分析一下就很好理解了。
所謂的“帝遺言”,強迫阿巴亥從先帝之命而殉葬。對誰更有利?皇太極再清楚不過,治死阿巴亥,既可以牽制代善,又可以控制她的三個兒子。至於替生母孝慈高皇后報仇,倒位居其次了。阿巴亥堅決不從,但又如何能夠抵擋住膨脹到極限的圖謀繼位的野心?
次日清晨,按照古人傳下來的殉葬規矩,阿巴亥用弓弦釦環的辦法自縊。就這樣,獨佔君恩二十年的阿巴亥,成為這場宮廷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與她一道從殉的,還有那位告發她的蒙古人德因澤和阿濟根兩個妃子。告發的人下場,唏噓一下
所以就在腳下的地宮之下,真真正正是有人殉的。分別是德因澤,阿濟根和大妃阿巴亥。
幾多輝煌幾多痛苦幾多周折有血腥殺戮,有愛恨情仇,有蕩氣迴腸。真實歷史便是如此,看著活生生的古蹟,心中不由的get到歷史的快感。
-
5 # 中國歷史探索者
第一,朱元璋繼承元朝制度。元代鼓勵民間殉葬行為,元史多處見表彰民間自願殉葬的行為。《元史·本紀第三十四·文宗三》:“順德馬奔妻胡閏奴、真定民妻周氏、冀寧民妻魏益紅以夫死自縊殉葬,並旌其門。”《元史·本紀第三十五·文宗四》“大寧和眾縣何千妻柏都賽兒,夫亡以身殉葬,旌其門。”成吉思汗還用美女駿馬殉葬:“殺40名貴族美女及大汗之駿馬以為殉”何建民《中國殉葬史》
第二,滿族有殉葬傳統,妻妾奴僕,很盛行。例如努爾哈赤的大妃阿巴亥以及四位宮女,皇太極的兩位妃子,順治的兩位妃子,多爾袞的侍女等等,貴族用奴僕殉葬更是普遍現象,直到康熙十二年廢除。
-
6 # 東皇泰一神
首先,他們都是遊牧民族,人們對他們的認知就是野蠻,而漢人王朝則是文明的象徵,從漢朝就結束的殉葬制度,在一千多年後竟再次上演,無疑是歷史的倒退。
其次,明朝的殉葬是一種制度,朱元璋殉葬的人是在朱元璋生前就決定好的;努爾哈赤的大妃阿巴亥並非殉葬死,而是皇太極假傳聖旨逼死的。
第三,朱元璋恢復的殉葬制度一直持續到英宗,時間很長,而且人數很多,朱元璋的陪葬妃嬪有40餘名;努爾哈赤則是大妃阿巴亥。
最後,明朝的殉葬制度是生過兒子並且兒子被封藩的,可以不殉葬,孃家原有功勳的也可恩免。也就是說朱元璋陪葬的妃嬪很多是尚未被寵幸且孤苦無依的少女,人們往往會同情這樣的人;努爾哈赤陪葬的大妃阿巴亥是一個已經生育過三子的婦人,並且在後金的政治上擁有很高地位,而人們對可能造成後宮亂政的女性很難產生過多的同情
-
7 # 廖紅丁1
你要問為什麼是朱元璋被罵的最慘?那麼你就應該想一想是誰在罵?誰能使這些罵被記載下來,被傳下來。很明顯,朱元璋本人不是文人,他對文人又沒有多大的“尊崇”,所以,他被文人罵就一點也不奇怪了!就像秦始皇一樣,就是因為得罪了文人,於是被文人罵了幾千年。
-
8 # 大意覺迷
人殉,又稱從死。是指君王貴族死後,讓一些親近的人或者是奴婢陪葬。這種制度在中國起源悠久,盛於殷商。商朝滅亡後,周代原則上不再提倡這種殘酷的制度,但是一些貴族依然還在堅持。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貴族,比如秦國國君,死後殉葬人數多達上百人。根據北大簡《周訓》記載,秦國殉葬的人員中還包括儲君的兄弟,可能是為了防止諸弟爭位。戰國時期的秦獻公的太子原為仲敬子,獻公意圖廢除從死制度,而仲敬子卻執意執行,於是獻公幹脆把仲敬子的太子廢了,改立另一子渠梁,也就是後來的秦孝公。自此秦國也開始廢除從死制度。但是到了秦始皇死後,胡亥依然逼迫其兄弟姐妹給秦始皇陪葬。秦朝之後,人殉制度的陰魂也一直不散,屢禁不止,即使作為中央王朝的皇帝考慮到面子問題,頒佈一些禁止殉死的法令,但是在分封的諸侯王境內,一些膽大妄為的諸侯王依然敢於搞殉葬。從歷史角度來看,殉葬一直存在,只是儘量被壓制在地方層面。遼太祖去世後,據說應天太后為了奪權,逼迫一些權貴給遼太祖陪葬。此後遼代是否堅持殉葬制度,從考古發掘來看似乎並不明顯。清代早期的殉葬也有類似的情況,除了滿洲陋俗外,還是政治鬥爭的一種延續,到了康熙時期明令禁止。而明太祖對殉葬制度的恢復,似乎與權力鬥爭無關,而是純粹的對後宮女性的殘虐。他生前害死過很多女性,死後又讓後宮女性給他陪葬,其子孫依照祖制執行,十分慘無人道,直到明英宗時期才禁止。
-
9 # 愛看愛思考
到目前為止,清朝的歷史,只是《清史稿》也就是說清朝的歷史,到目前為止還是在編撰之中呢?連清朝的歷史都沒有正式的定稿。民國史?就更加無從談起了!這個也是事實。到現在國家還是養著,一幫文史專員呢!
-
10 # 北洋海軍炮手
不好意思,實際上殉葬鞋子支付不管是在大遼,大元還是大清,都是初期短時間存在,之後被廢除。而朱重八是重新把被大元廢除得殉葬制度撿了回來,雖說朱祁鎮廢除了殉葬,也僅僅是廢除了皇帝死後妃子殉葬,藩王和貴族們該怎麼玩還是怎麼玩。呵呵
回覆列表
遼在當時只能算外國,別人國家的事,關我們什麼事?努爾哈赤遺命殉葬大妃是為了後金的崛起,當然也可能是皇太極矯旨下令殉葬,大妃阿巴亥為多爾袞,阿濟格,多擇生母,3人爵位高,分的八旗3旗,同時阿巴亥同代善關係較好,代善有2旗人馬。若阿巴亥不死,其權利將大於繼位的皇太極,出於對後金政權穩定,她必須死。朱元璋殉葬體系應該是受元朝影響,皇帝的女人,如果沒有後代就必須殉葬,畢竟不能一直養在宮裡,萬一亂倫呢,放出去更不可能,畢竟曾經皇帝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