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所謂時移事易,自周以降,至於秦漢,已800多年,傳至魏晉,則有1200多年。周朝初建時的社會發展水平與秦漢時代、魏晉時代全然不同,政策施行的土壤——國土面積、人口數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人文思想發展水平等,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自然所取得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武王伐殷,流血漂杵,史載有17萬商王朝在東夷戰爭中俘虜的奴隸士兵陣前倒戈,將商王朝為數不多的精銳部隊衝擊潰散,商王朝因此一朝被滅,商紂王登鹿臺自焚而死,周武王姬發開國。

    西周是典型的封建制度,基於家庭倫理關係的宗法制與分封制互為表裡,在家庭裡以宗法制度管理家族事務,有官員曰“宗正”負責記錄整理;在國家政治制度,則就是封土建國,拱衛京畿,有官員曰“諸侯”負責保境安民。周王朝制定了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按照與周王室正脈關係的疏遠端度分別予以分封,並在禮樂制度上加以區分。於是,宗法制與禮樂制就形成了周王朝的封建等級制度的基礎。

    周王朝賴以維持宗法統治的根基,除了制度上的設計外,還有軍事實力、經濟實力的保駕護航。西周初年,周王室直接管控的土地,包括關中周源,還有以洛陽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了山西、河南、河北、湖北、山東等地,在當時都處於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直接控制的人口有80多萬人,周王室直接控制的軍隊有14個師。周制,100乘為一師,配車兵10,步卒20,合3000人,因此,周王室可直接呼叫的軍隊人數在70000-80000人之間。

    周王朝分封國家71諸侯,同姓者40。當時全國人口共500萬餘,每個諸侯的平均人口數量,少者數千,多者數萬,周王朝擁有足夠雄厚的實力碾壓全國不服中央調遣的諸侯。各個諸侯之藩就國,地廣人稀,本來就沒有多少勢力可言,還必須仰靠著周王室的威懾才能壓服當地民眾服從自己的管理,所以在西周的武、成、康三朝,大約40年間,是西周歷史上的黃金時期,也是分封制的黃金時期,國家穩定,各個諸侯不斷在開疆拓土,王朝的領土面積和勢力範圍不斷在擴大,史載“成康之治”。

    周昭王時不一樣了,志大才疏,在宗法制度下,作為嫡長子,他順利繼承王位,想有番作為,於是征伐南方的楚蠻(是一個蠻族),前後三次,損兵折將,甚至周昭王也在征伐的過程中喪命,史載“南巡不返”。周王室百戰百勝的神話破產,威信大失。此時魯國發生了小宗弒殺大宗的惡劣事件,作為共主的周王朝應當主持公道,徵召各國出師魯國,匡扶禮法。然而周王室聽之任之,於是,周王朝治下的各個諸侯國,開始自行其是,恃強凌弱,開始了春秋戰國時代的預演。

    到了西周末年,經過200多年的和平發展,西周的人口已經上升到了2000萬人,周王室直接控制的人口也有增長,達到120萬人,軍隊人數也有增加。然而此時的情況已經不比周朝初年了,此時的齊國、楚國、晉國都已經成長為人口過百萬的大國了,尤其是楚國,野心勃勃,將周王朝分封在漢水流域的用來監視楚國的眾多姬姓諸侯國都給吞併了,已然成了一個龐然大物。此時的周王朝已經沒有絕對的實力碾壓全國了,只能作為一個實力最大的諸侯之一,成為諸侯之長。這個時候,周王朝的禮樂制度沒有了軍事、經濟實力的支撐,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了。這時出現了一個周幽王,來了個“烽火戲諸侯”,大失人心,結果被犬戎族攻破國都。周幽王死難,周平王東遷,西周結束,東周開始。

    東周開始後,周王朝的禮樂制度基本就已形同虛設了,雖然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的口號團結了中原一帶的諸侯國,擊敗了蠻族對中原地區的野蠻摧殘,保住了華夏文明,也順利成為了春秋首霸。

    孔子曰:

    微管仲 吾其被髮左衽矣。

    管仲是齊桓公任命的相國。

    此後的中原諸侯各國,已經徹底失控了,處於大爭之世,人人皆有爭心,周天子已經成為了一個橡皮圖章,在天下還沒有決出有能力一統天下的霸主之前,作為一個名義上的共主存在。這個階段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一直延續了500多年。最後的周天子的封地,只有洛陽附近的幾個村子,人口3萬,比一個小諸侯國,尚且不如。

    可見,失去軍事、經濟實力碾壓狀態下的分封制度,猶如鏡中花、水中月,看似美好,實則未必。周王朝真正能依靠分封制管控天下的時間,只有“成康之治”的40年,還有“宣王中興”的40年而已,其餘時間,周王朝已經力不從心。

    非不欲也,實不能也。

    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社會管理制度的進步,加上王朝處於大爭之世時的思想文化的大爆發,華夏迎來了一次黃金髮展時期。站在周王朝的立場上,“禮崩樂壞”,“人心不古”,原有的宗法制、分封制已經失去了設定目的,成了一紙空文。

    秦漢時期,傳統的分封制經過春秋戰國的洗禮,已經走了樣兒了,秦漢盛行軍功制,分為20等爵位。劉邦在剿除異姓王后,規定:非劉姓不王。劉邦的親族,大肆分封。這也是王朝初建時,封建統治者一般會採取的辦法。王朝初建,一般都沒有強大的宗族作為依靠,只要依靠血緣關係的分封,短時間內建立起統治實力。

    劉邦分封的幾個諸侯國,佔據了國土的大多數,天下州郡54個,諸侯國分封用掉了37,漢朝中央政府只佔據了15個州郡,這樣就給了不法之徒的吳王、楚王等可乘之機,最終釀成了“七國之亂”。

    至於晉朝的八王之亂,則是鑑於曹魏時期司馬氏篡權,而地方藩王無力舉兵勤王,天下輕而易舉被取代的教訓,而大封宗族,且都給了相當的兵權,可謂是上馬治軍,下馬治民,都成了獨立王國。在晉武帝司馬炎時期,尚能威壓,到了他的兒子司馬衷繼位,司馬家的各個王爺,看不上這個白痴皇帝,紛紛都有取而代之的打算,於是釀成了延續16年的“八王之亂”,把中原剛剛恢復過來的一點元氣給打沒了,直接造成了後來的“五胡亂華”。

    所以,分封制之所以能夠成功,還是有賴於中央擁有碾壓的實力,分封的諸侯才能幫助天子鎮守邊疆;如果中央沒有足夠的實力,諸侯們躍躍欲試,自然國家難安。

    中央與地方的博弈衝突,經過幾千年來的封建制度的演化,一直都有反覆,有秦漢時期的“質子制度”,後來唐朝的“節度使制度”,再後來宋代的“弱幹強枝”,到了明代的“藩王守邊”,一直髮展到清朝的“流官制度”,藩王只有虛名,沒有實封,只成了一個名譽性質的稱號。分封制在清代,成為了絕唱,地方上督撫權責分開,避免集權。國家也因此少有皇族內亂,國祚綿長。

    分封作為一種社會管理制度,有其利也有其弊,其間的制度設計尤為重要。現代資訊時代,經濟發展水平也遠超以往,開疆拓土的原始階段已經過去,民主共和成為主流,分封制已經沒有了存在的土壤,在某些君主立憲國家也僅為名譽稱號,作為一種歷史的慣性存在,已經沒有了當初設計者的初衷了。

  • 2 # 三日軒主人

    周朝的分封和漢晉有著本質的不同,周朝本身集權程度就不高,各諸侯國從一開始就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且周朝分封的不僅有王室宗族,而且有功臣勳貴,如晉國是宗室,秦國只是個馬伕,衛宋是殷商遺民,齊國是功臣受封,各方勢力犬牙交錯,形不成合力。

    漢朝和晉朝本身是中央集權的國家,分封的僅僅是宗室,晁錯削藩,七王血脈相連,一損俱損,自然而然就會抱團反彈。

    晉朝八王之亂也很相似,賈南風專政導致王室宗族不滿,司馬家八王趁機起兵作亂,為的就是追求自己的高度自治權。

    因此,集權與分封本身就是相對立的,如何保持平衡古代帝王們為此也傷透了腦筋!

  • 3 # 幽暗空間65289056

    按照錢穆的觀點,西周封建實際上是周人對其他民族領土的殖民統治。除成周和宗周之外,西周的其他領土都是外族定居和實際統治的,周人分封宗室和功臣到這些外族領土上建立封國,實際上就是建立了一個個的周人城邦,城邦內居住著周人,稱為國人,城邦外居住著異族,稱為野人。這些城邦只是異族海洋中的一個個定居點,隨著實力的增長和相互併吞,才形成了王國。所以在春秋之前,這些諸侯國都處於蓄勢期,直到春秋時鄭國才第一個開始了挑戰周王室的權威。而漢晉時期的分封則完全不同,不僅領土面積大,而且很多地方都領過了一定的開發,居住的也是漢人,這些諸侯國一開始就是實力強大的王國,也沒有異族的侵擾,沒有異族土地可供長時期消化,只能挑戰中央權威來實現擴張!

  • 4 # 搬不動的小強

    各有各的時代背景,所謂封建,原意就是指“封邦建國”,也就是西周開始的分封天下制度。西周的分封有其時代背景和經濟基礎,當時的經濟中心就是關中地區+中原地帶,包括燕、齊、魯、楚、吳、越在內的大部分地區,由於經濟、文化和資訊交流的限制,中央政府實際上難以實現有效的管理,這種情況下充分授權、由諸侯進行封邦建國的方式,符合當時的國情。

    但到了戰國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交流空前增多,客觀上已經要求實現大一統,秦始皇統一天下,固然是秦國力最強,根子上也是因為當時中國大部分地域已經有了統一度量衡、文字和錢幣的需求。

    而漢高祖劉邦得國之後,雖然剪除了韓信英布在內的軍功大將,但卻同時分封諸劉為王,分治天下,實際上是逆潮流而動,尤其是產生了中央政權與各分封國權之間的博弈和鬥爭,量變積累下來,到了文景時期,分封國的強勢已經極大影響到中央政權的穩定運營,只能透過戰爭來解決,當然戰爭也沒啥用,最後還是隻能選擇推恩令這樣的曲線方式,才總算化解了藩國對中央政權的壓力。

    整個東漢,實際上也是沒有采取藩國制,而是空前加強了中央對於各州的集權,但同時也放大了州牧(刺史)的權力,從而導致了東漢末年三國之變,諸如袁術袁紹曹操孫權,實際上跟分封時期的藩國也無二致了,這還是“異姓”王,所以在三國歸晉之後,晉帝又來了一次逆潮流而動,繼續用同姓王、分封制,這從根子上都是不利於中央集權的,亂是必然的。

    所以,根子上還是在於中央集權與藩國分權之間的博弈,包括唐末的藩鎮,也是如此,五代時期,統兵大將動輒兵變稱帝,核心正是在於中央集權的弱勢。

    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甚至撤丞相之位,帝權空前集中,雖有分封諸王,但基本上都只能吃供奉、無法過問當地政事。所以儘管明末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但諸王、各地統兵大將罕有鬧事者。

    清廷延續了朱元璋的做法,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有清一代從親王、郡王到貝勒、貝子……都被統一安排在首都集中居住,不得皇命連京城也不能出,所以造反這樣的事兒,基本上就不再見了。。。

  • 5 # 華強實戰教育

    周時生產能力落後。

    周時前人因權勢作亂先例幾乎沒有。

    周時智慧掌握在上層社會,少謀士。

    周時人講規矩,打仗跟下棋一樣有約定規矩。

    就像螞蟻團結。後來嘛,你懂的,不得不用宗教之類的來麻痺人民,讓人民做螞蟻,可是戰國謀士群起,留下大量不尊守規矩的的智慧,就有那幾個螞蟻成了蟻后想獨大。

  • 6 # 灰太狼44967765

    分西周東周吧。

    西周治,東周亂。東周中央集權控制力衰落,很難說“基業”二字。當然,這是一個漫長而漸變的過程。

    周有禮而後世唯利,分封制就成了不合時宜的政治制度,亂就在所難免了。

    周禮,涵蓋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飲食起居到祭祀喪葬,成為社會政治,教育,信仰的一套完整的文化結構。她不僅有嚴格的制度上的規範,更成為人們自覺的行為。這就保證了建立在這一文化體系上的政治制度的相對穩定。

    但與任何制度一樣,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都會積下沉痾。隨著分封諸國利益紛爭的加劇,衝擊到了政治制度的文化基礎,於是過渡到了禮樂崩壞的春秋戰國時代。此時,利唯上。

    正是由於人心思變而已變,分封制的不合時宜,秦統一之後,以郡縣制取而代之。

    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歷史中,對政治制度和社會治理架構的探索從未停止過。秦立郡縣制,短短几十年即在下層社會的呼嘯聲中湮滅,漢復古分封大概也是以史為鏡吧。不過文化基礎已不存在,七國之亂也就不可避免了。

    從分封制到郡縣制,這一漫長曆史過程其實也是中國古代文化重構的過程。統治階級不斷的尋求適合新時代特徵的思想方法,從周禮到獨尊儒術,幾百年的重生,為今後二千多年的中國古代文明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礎。這期間雖然有反覆曲折和調整,但大體的方向並沒有改變。

    直至清末。

  • 7 # 有意思的檳榔

    西周分封主要是因為實際上當時商朝控制的區域只有今天陝西,河南一帶,領土狹小,再加上當時普遍地廣人稀,所以西周無法有效控制更大的區域,況且人類聚集點分佈很稀疏,彼此沒有太多的交流和關聯,相對獨立,

    西周的分封制客觀上擴大了周朝的地盤,對於無法有效控制的地區派一個分管機構去控制,也就是封國去控制更有效,

    而後來的漢朝,晉朝。人口基數倍增,每個封國間都會覺得自己地盤小,都想當老大,所以才會產生叛亂,如果當時把這些王分封到美洲。非洲。日本,沒準現在那些地方都是中國的了

  • 8 # 趫樾s

    望大家指點。周在建國初期,在國都已經形成了一個商業文化初步的中心。每有各諸侯面見周天子都會有一定的震懾作用,作為一個政府首都。無論財富,文化,尤其武力都是最好的。而作為諸侯很是分散,和弱小。別的不說,說三兩個加一起都不一定是是周(以下以老大稱呼)的對手。再有當時的分封也是有義務勤王的。所以基本很難有人不聽老大的話。……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為老大也有個人的喜好,有名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都說明了這個問題。然而不作死就不會死,最終被犬戎幹掉。後來才有了西周。

    當時周禮是整個社會的主要管理制度(孔子也有過恢復周的想法)。但是西周已經失去了對諸侯應有的震懾了,作為諸侯已經有了初步爭奪天下的資本(人口,經濟的增長),隨之波瀾壯闊的春秋時代慢慢到來。

    在東漢末年,所謂的關東十八路。在對戰董卓時事實上並沒有取得勝利,作為董卓只是暫時退走主力並未消耗(呂布刺董很說明問題)。當然董卓在當時只是相國,對於朝廷還是很有控制力的。由此此可見在回到西周,就可以對比得出中央的武力是高於諸侯的。防禦更勝。作為東周,一個被諸侯擁立的帝王已經失去了對諸侯的約束力。作為帝王只是作用於象徵,直到秦武王結束了作為象徵性存在的周帝王,從此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裡。周朝八百年其實也就是西周才算是真正的統治。東周已經是名存實亡。

    中央大於地方。只要沒有動搖這個模式。分封制或是封建制都是可行的。如果中央的控制力一旦被削弱到小於地方控制力就會動亂。從歷史的任何時期看都是由於中央對於地方缺乏有效的控制力才會崩盤。

  • 9 # 風水形域

    周嚴格來說並不算適合封建王朝,而是分封天子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而不是天下之主。天子也就想當一個所有諸侯國的族長,表面上天子最大可真正沒有那麼大的力度,而各方諸侯各有各的法律,和文化,大諸侯全是周姬氏族人,有吞併小國權利,所以在天子不太過分的干涉自己時沒有哪個諸侯願意犯天下而大不為的,為了一個稱謂去冒險失敗了後果不用說了。因為即使你僥倖勝利了最後還是按制度從新分封各國自己也得到一個名義上比諸侯高階的成為天子稱謂而已土地當然會自己的最好。沒人會去其他諸侯以對天子不敬而被群毆,其他小的諸侯更是沒有能力,而漢和晉不同啦!從秦以後進入封建社會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中央集權,皇帝和周時的天子那可不是一樣的啊,周天子做不了的皇帝都可以也有權利做,這時這個位置就太有吸引力了足以令人發瘋痴狂,搭上所有也值哈哈!

  • 10 # 北地郡王99140111

    問主看來是不知道周初的管蔡之亂,管蔡之亂的嚴重程度不亞於七國之亂。西周和西漢的分封是實權分封,可稱作“藩國”。東漢以後(包括西晉)藩王也有封國,但是權力很弱,都是藩王,跟西周西漢性質不同(八王之亂是藩王操控中央奪權的鬥爭,不是集體叛亂)。西周和西漢的叛亂能夠迅速平定,是因為國家處於穩定繁榮期,中央政治健康,雖然是實權封國叛亂,胳膊也擰不過大腿。西晉雖然只是藩王作亂,但亂的原因是皇帝弱智,中央本身就是一團混亂,無人把持,就一亂接一亂下去了。

  • 11 # 牛牛的事兒

    首先,從制度上來說,周是真正的封建貴族宗法禮儀制度,而漢晉基本上是延續秦的中央集權郡縣制(漢初的分封源於時代背景)。

    再說說兩種分封的具體差別,周的分封類似於宗主國,並不干涉諸侯內政(各國有鑄幣造字及建立軍隊各種獨立權利),諸侯只是遙尊天子,並履行一定共同攘夷軍事任務。

    而漢晉的分封有中央地方隸屬關係,只是在集權郡縣制下給予宗親的一種有限特權。漢七國之亂後推行推恩令,最終分化取消了獨立王國領地。總體上漢的建立是繼承了消滅封建貴族的郡縣集權制。

    這兩種制度建立有其歷史背景,周的建立一開始就是聯合其它部族共同消滅商,滅商之後只是周部落更強大,大家一開始就沒有隸屬關係,基於共同的敵人形成聯合,最後推出一個天下共主的首領而已,一定程度上仍然是部落聯盟,這跟二戰美國帶領大家打敗軸心國之後建立聯合國有異曲同工之處,無論各國怎麼互相攻伐,聯合國作為共同地球最高機構仍然存在。而漢的建立是一超獨大,雖然也有諸侯聯合打敗楚,劉邦不得不分封了一些類似周的異性王,最後他也慢慢剷除了這些諸侯王,基本建立了一個集權郡縣制。

    最後說說這兩種制度的好壞,漢晉集權統治,好處是國家合併統一,治理更高效,人民空前形成一個整體民族自我認同。壞處是,集權制下中央的干涉與地方經常形成矛盾,中央強則地方忍,地方強則反中央。(誰都不喜歡被控制,被統治)反叛成功當然就換國號改朝換代。而周這種鬆散的類似宗主國制度,並不損害地方諸侯的利益,也不控制干涉地方諸侯,天子頂多協商處理各國矛盾。所以,地方樂的你頂天子名號,而我行實際治理之權,故周前400年以天下最強實力可實際號召各諸侯攘夷,而後400年因自身衰弱只能享有名義共主,但其朝代之名得以維持800年。(日本天皇大部分不掌實權而稱萬世一系,各君主立憲國如果國王掌權恐怕也早改朝換代)

    故而兩種制度各有利弊爾,但其造成王朝之名存在的長短自然是周這種鬆散制度更長。

  • 12 # 津城沐雨

    因為所處的歷史時期不一樣。

    周朝的時候,人口計較少,交通不便利,周朝周邊是彪悍的少數民族或未開化的“蠻夷”,周的統治地域比較小,當時的交通條件限制了國家的疆域和對疆域的有效控制,周分封天下,真正的起到了屏藩朝廷的作用,周的分封制,使被分封的諸侯國去自己的封地,為了生存和獲得發展,不斷的與蠻夷等作戰,並不斷的開拓邊疆,不但屏藩保護了周天子,也促進了華夏文化的傳播,使周的統治得到更好的穩固。剛分封的時候,各諸侯國的實力都非常的弱,根本比不上週天子,也就不會叛亂朝廷了;

    而漢朝和西晉的時候,國家得到了統一和發展人口也比較多,交通便利,各分封國的實力也比較大,封國之間便於聯合作亂,實力甚至要超過中央朝廷,當封國實力積蓄和壯大,而朝廷又出現問題的時候,封國就敢於冒險一搏,因此,封國制反而不利於朝廷的統治。

  • 13 # 葬花吟流年

    第一,時代不同,周朝分封天下的時期比漢朝早了800多年,比晉朝早了1200多年。無論是漢朝還是晉朝,交通發達程度、資訊傳播速度、人口數量數量、地區開發程度都是周朝遠遠不能相提並論的,而且周朝並不是沒有暴亂(周朝三監之亂,周公旦歷時三年才平定)只是被周公旦及時領兵平定了而已。第二,周朝分封的諸侯國都比較小,軍事力量比較薄弱(最強大的基本上也就相當於現在一個縣的力量),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才能形成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和政治力量。而漢、晉分封的諸侯王比較強大(基本上相當於現在一個省的力量),一共也就那幾個王,只要有幾個王聯合起來就相當於全國的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

  • 14 # 至樂無如讀書

    周分封天下,保八百年基業,不符合歷史實際!實際上也就不到三百年!所謂東周就是春秋戰國,已天下大亂,周天子有名無實!所以說保八百年基業不符合實際!西周是奴隸社會發展的頂峰,分封制配合宗法制、禮樂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到了西周末期,特別是東周時代,禮崩樂壞,分封制已成為社會發展的絆腳石,已走進了歷史的垃圾堆。漢初西晉搞分封制,開歷史倒車。強大的漢朝平定了七國之亂,而腐朽無能的西晉,就被分封的八王之亂滅亡!分封制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 15 # 蕭武

    雖然周朝和漢朝、晉朝都搞了分封制,但是各自所面臨的實際情況和目的都不相同,所以結果也完全不同。

    周朝是在消滅了商朝之後分封功臣和子弟,建立了眾多諸侯國。但周朝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周朝在消滅商朝之後,所面臨的情況就是商朝時期本來就已經存在大量的諸侯國,而新建立的周朝沒有能力把所有這些諸侯國都加以消滅,所以只能採取摻沙子的辦法,也就是把自己的功臣和宗室都分封到保留下來的諸侯國中間去,以此來制約這些諸侯國。

    漢朝建立的時候搞分封制的背景與周朝大致相似,同樣是在秦末天下大亂的時候,就已經恢復建立了大量的諸侯國,項羽在滅秦之後又大會諸侯,對已經存在的諸侯國的地盤進行了調整,劉邦和周朝一樣,是在原有諸侯國的支援下才消滅了項羽,建立了漢朝。而在漢朝建立之初,對一些朝廷還無力進行直接控制的地方,就透過分封諸侯建立了一些諸侯國。

    實際上,周朝在搞了分封制之後,也並不是沒有出現像七國之亂那樣的叛亂,當然也出現了,而且是和周王室同宗的管蔡之亂。管蔡之亂髮生在周武王已經去世的時候,成王年幼,周公攝政,所以周公親自率軍出關東征,平定了叛亂。並在此基礎上,對關東地區的諸侯又進行了一次調整,維持了各諸侯國的均勢。

    但大體來說,周朝分封制還是保持得不錯的,而且幫助周朝延續了長達八百年的時間。但這需要注意的是,周朝分封之初,大量地區都還處於未開化狀態,所以分封諸侯到那些未開化的地區建國,也是需要他們在當地進行開發和建設的。等到這些諸侯國經過一段時間的開發、建設和積累之後,有能力進行對外擴張了,就開始了相互之間的戰爭。

    可以說,西周時期就是開發和建設的時期,而到東周則是諸侯國之間進行兼併戰爭的時期,這個兼併戰爭的結果就是到戰國時期,諸侯國的數量已經大幅度減少,只剩下了十多個國家,並且最強大的就是戰國七雄。而且,在進入戰國時期之後,因為生產力提高,已經到了重新進行全國統一的時候,但這需要進行漸進的建設,中央有能力控制,才能將全國都變為郡縣。

    秦朝消滅各諸侯國,把全國劃分為不同的郡縣,但當時秦國還沒有來得及完成自己的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中央還未能對全國各地進行統一有效的比較強的控制,秦始皇就死了,朝廷中樞發生了政治動盪,結果秦朝二世而亡。漢朝建立之後,採取了相對穩妥的措施,先消滅異姓諸侯國,再不斷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到七國之亂前,中央已經具備了對全國進行直接有效控制的能力。

    這就是說,周朝建立的時候因為還是奴隸制和井田制,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夠高,沒有達到進行郡縣制的水平,所以只能採取分封制。漢朝建立之後,封建諸侯則是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沒有急於建立朝廷完全直接控制全國各地的郡縣制,而是採用了漸進的、過渡的方式,透過分封來為朝廷積累實力、完成基礎設施建立爭取時間。所以漢朝的分封是不得不分封。

    西晉建立之後進行分封則是和周朝、漢朝都完全不同的情況。

    在經歷了七國之亂後,雖然也同樣分封宗室,建立諸侯,但一般來說,這些諸侯都不能直接管理地方行政,也沒有能力叛亂,挑戰中央權威,朝廷也有能力對這些諸侯進行比較高強度的控制。這也就是後來顧炎武所說的,寓封建於郡縣之中。所以曹魏取代漢朝之後,雖然也像東漢一樣分封了一些諸侯,但並沒有給這些諸侯過多的權力,反而進行了嚴密的防範和控制,從而導致曹魏在出現了權臣的時候,宗室只能坐以待斃,完全無力反抗。

    西晉正是透過篡奪曹魏皇權建立的,所以西晉司馬氏認為曹魏留給他們最大的教訓就是,外姓大臣是靠不住的,很容易變成權臣,篡奪皇權,所以必須封建宗室,給宗室以一定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用這些宗室諸侯來屏藩朝廷,才能防止出現權臣。所以,西晉的宗室諸侯不但有封地,而且有些人是兼任一些地方的軍事、行政首長的,才導致他們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實力挑戰中央。

    即便如此,西晉的八王之亂最主要的原因也並不是宗室率先挑戰中央的權威,而是因為朝廷中樞因為政治鬥爭,各自招引宗室諸侯,以武力為後盾來進行對中央朝廷控制權的爭奪。而這些奪取了朝廷控制權的宗室諸侯又無法迅速建立穩定有序的政治秩序,從而為更多的諸侯介入朝廷的政治鬥爭提供了條件,從而出現了曠日持久的八王之亂,而中央則在持續的動盪之中變得權威掃地。

  • 16 # 甲歷史

    【“七國之亂”與“八王之亂”哪個更亂?先後15王參戰,死了14個】

    “七國之亂”與“八王之亂”,都是在大一統王朝時期,地方的同姓王與中央之間爆發的戰亂,但結局卻大相徑庭,令人乍舌。“七國之亂”,七王皆死,中央勝出。“八王之亂”,死了七王,沒有贏家,隨後整個國家都被異族所滅,皇帝被辱殺。

    一、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中國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是地方割據勢力與中央專制皇權之間矛盾的爆發。漢景帝即位後,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景帝三年,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這時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7個劉姓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

    漢景帝三年正月,吳王劉濞起兵廣陵,渡過淮河,與楚兵會合。吳楚聯軍向西進攻,是叛亂的主力。膠西等國叛軍共攻齊王劉將閭據守的臨淄,趙國則約匈奴聯兵犯漢。由於劉濞早有預謀,所以七國軍隊在叛亂之初進展順利。

    漢景帝聞知訊息,和晁錯商量出兵事宜,晁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而袁盎向景帝獻策誅殺晁錯,滿足叛軍“清君側”的要求以換取他們退兵,景帝採納了袁盎之計,並派他出使吳國。隨後,丞相陶青上書彈劾晁錯,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景帝批准了這道奏章,腰斬晁錯於東市。

    但殺死晁錯並沒有讓七國軍隊停下進攻的步伐,七國聯軍反而認為景帝軟弱無能,於是劉濞自稱東帝,與西漢政權分庭抗禮,拒見袁盎。漢景帝這才下決心武力鎮壓叛亂,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位將軍領兵抵禦吳楚聯軍,派曲周侯酈寄領兵攻打趙國、欒布攻擊齊地諸叛國,並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視齊、趙的動向。由於梁國的堅守和漢將周亞夫所率漢軍的進擊,大破吳、楚聯軍。

    吳王兵敗後被東越王騙殺,獻其頭於漢朝。吳軍潰散後,楚王、膠西王自殺而死,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伏法被誅。匈奴見吳楚兵敗,不肯出兵救趙,邯鄲城破,趙王自殺。

    至此,七國之亂結束,西漢中央政權獲得了絕對勝利。這次叛亂,從漢景帝三年正月開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七國之亂的平定,標誌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

    二、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后賈南風乾政弄權所引發。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參與的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八王之亂髮生的重要原因是晉武帝司馬炎在安排繼任者人選上的重大失誤。他在立皇太子和選太子妃問題上的重大失誤,造成了賈南風得以干政弄權,直接導致了八王之亂的爆發。

    太熙元年,晉武帝重病之時下了詔書,存放在中書省,詔書中命汝南王司馬亮及外戚楊駿共同輔政晉惠帝。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為了擅權,在她的一手策劃下,從元康元年三月楚王司馬瑋進京殺楊駿開始到六月司馬瑋被殺為止,三個月中,兩個大臣楊駿、衛瓘被殺,兩個藩王司馬亮、司馬瑋喪命。

    賈南風掌權八年,沒有兒子,與太子不和,設計殺死太子。趙王司馬倫為太子報仇殺死賈南風,司馬倫掌握朝政,並廢晉惠帝,稱帝。

    齊王司馬冏,聯合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起兵討伐司馬倫,司馬倫戰敗被殺。司馬冏迎司馬衷復位,自任大司馬,主理朝政。

    司馬顒與長沙王司馬乂,以奉天子的名義攻打司馬冏,司馬冏戰敗被殺,司馬乂獨攬大權。

    司馬顒見朝政被司馬乂獨攬,心懷不滿,起兵討伐。司馬乂與司馬顒大戰幾個月不分勝負。東海王司馬越乘司馬乂軍疲憊,勾結一些禁軍將領,夜裡捕獲司馬乂,將其交給了河間王司馬顒的部將,結果司馬乂被火烤而死。

    司馬穎入洛陽後拜丞相,司馬顒升太宰,王司馬越為尚書令,共掌朝政。

    東海王司馬越對成都王司馬穎的專政非常不滿,就帶著晉惠帝進攻鄴城討伐司馬穎。東安王司馬繇勸司馬穎投降,司馬穎不聽,在蕩陰擊敗司馬越,並俘虜了晉惠帝。司馬穎改年號為建武,殺死司馬繇。

    司馬越敗後,與其親弟東瀛公司馬騰共同攻打司馬穎,司馬穎兵敗,帶著晉惠帝連夜逃到洛陽。此時洛陽由司馬顒控制,司馬顒廢除司馬穎的皇太弟之位。

    司馬顒挾持晉惠帝,發詔要罷免司馬越等人,司馬越起兵反抗,司馬顒戰敗逃跑,司馬越軍進入長安,晉惠帝下詔升司馬越為太傅。司馬越下令搜捕司馬穎,司馬穎在鄴城被殺。

    熙元年十一月十八日,晉惠帝司馬衷死亡, 司馬熾繼位,是為晉懷帝。晉懷帝剛登基,就下詔書要以司馬顒為司徒,讓其回朝廷。司馬顒不疑有他,就乘車上路,到新安雍谷時,被南陽王司馬模所派人掐殺死在車內。八王之亂到此終結。

    永嘉元年,晉懷帝大赦囚犯,廢除誅三族刑。太傅、東海王司馬越輔政,掌握了朝廷大權。至此,八王死了七個,東海王司馬越在八王之亂中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

    八王之亂的十六年中,參戰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被殺害者眾多,社會經濟嚴重破壞,西晉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爆發。之後“五胡亂華”,西晉滅亡,八王之亂是其重要原因。

    如果不發生“八王之亂”中國會怎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季吃什麼最消暑?